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南雄珠璣巷陳氏源流

作者:南雄珠璣巷潁川聯誼會  來源:南雄珠璣巷陳氏族譜  更新時間:2015年02月23日

南雄珠璣巷陳氏源流 

一、陳姓的起源

相傳黃帝與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囂、龍苗。昌意之孫為高陽氏顓頊,接黃帝之位;玄囂之孫為高辛氏帝嚳,繼顓頊為帝,龍苗之後南移為南蠻之祖。帝嚳取陳鋒氏之女,生子放勛。放勛繼位後稱堯,堯傳位與舜,舜的部落居於山西永濟蒲州鎮南的媯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媯,西元前2070年,禹繼舜而建立了夏朝。夏王封舜帝子商均于虞,古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稱有虞氏,後稱虞國。現虞城西有商均墓村,有商均的墓地。居於媯水旁虞鄉的舜的後裔虞遂,被夏王追封於遂,故地在今山東寧陽西北。商朝時,商王改封虞遂的後裔於陳,古城在今河南淮陽東南。陳所處之地為帝堯的母親陳鋒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稱為陳,媯姓陳國誕生於商朝。

西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以取代親商朝的虞遂後裔的陳國。陳國在西周時期是十二諸侯之一。,國勢和地位僅次於『五霸』東周之後國勢急劇衰落,西元前 479年春秋末期,楚惠王最終滅了陳國。陳國子孫遂以國為氏,河南淮陽是陳姓的發源地,至今淮陽仍冠有『老陳戶』的別稱。陳姓得姓由商朝的陳國算起,至少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國亡之後,普遍使用陳姓的歷史也有2400多年。

西元前 672年,陳歷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以後,陳完後裔世代為齊相重臣。西元前 410年,裔孫悼子建立田齊,西元前 378年薑姓齊國滅亡。西元前 221年秦始皇滅田姓齊國,統一中國。齊王田建的第三子田軫,在齊國亡國之前投奔了楚國,出任楚相令尹,封為潁川侯,封地在今河南長葛市北。並恢復陳姓,陳軫是潁川陳姓的始祖。這支陳姓成為當代陳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潁川派後裔東漠名臣陳寔的故居在河南長葛東古橋鄉陳故村,2000年來沒改過村名。

 

二、歷史上的陳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陳姓主要活動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區,秦漢時期,陳姓的足跡已踏上了湖南、江蘇、山西、山東。西晉末年,中原動蕩,居民紛紛南遷,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已經是陳姓主要的迂回遷移的地區。同時,中原地區大姓林、黃、陳、鄭率先進入了福建,到南朝時,陳姓已經成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潁川派陳實的後裔。陳實十世孫陳霸先,在南京建立陳朝,史稱陳武帝,南朝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子孫遍佈長江與珠江之間,對陳姓在東南地區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為主力,陳政、陳元光子率 8姓經江西攻入福建,祖孫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區的行政長官,彼人尊陳元光開漳聖王』其後裔成為閩、粵、臺地區和南洋諸島陳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王審知在福建建立了閩國。大批中原陳姓再一次移民福建,從此,陳姓成了東南地的第一大姓。由於陳姓主力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東晉、隋唐的北方地區戰亂對陳姓的傷害相對較輕。陳姓在宋初由福建大批遷入廣東的潮州和梅州地區,北宋末年,河南陳姓南抵廣東南雄,由此向廣東各地散移。在宋、元、明時期,陳姓在南方得到了穩定的展,陳姓在贛、浙、閩、粵、湘五省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形的南方大姓。

據珠璣巷《陳氏族譜》記載:陳氏進入嶺南主要有陳積中、陳文、陳瑚、陳世卿、陳顯、陳九三、陳長桑、陳優、陳少荀、陳政等九大支系,分別于唐宋時期遷徙南雄珠璣巷,後於南宋明清時期兩次比較大的南遷分佈珠江三角洲,人口達兩百多萬,成為廣東第一大姓。清末時代廣東陳氏家族集聚嶺南72縣陳氏家族人力財力於1888年倡議,1890年動工,1894年建成,于廣州中山七路集嶺南建築、民族藝術為一體的廣州陳家祠。

 

三、古今名人

陳氏得姓開宗大始祖,陳滿胡公。西元前1122年,周武王封滿於陳國(今河南開封以東,至江蘇徐州以西,安徽毫州以北,至山東濟寧市以南),都城宛丘(是歷史上三皇之一伏義太臬氏的故鄉,即今河南淮陽縣),還封滿為『陳氏世家第六』並食邑於陳國,為陳國的國君,滿公薨,謐號胡公(『公爵』的公,官名,不是某姓『祖公』的公),從此,滿公的子孫後代就以陳國名『陳』為姓,這就是陳姓的肇源,陳國便是陳姓的發祥地,滿公既是陳國的始君,又是陳氏得姓開宗的大始祖,還是田、胡、孫、袁、王、陸、薛、姚等六十六姓氏的始祖。

潁川郡侯陳實、字仲弓,東漢河南許昌人。史稱“文范先生”。大丘長。

南朝陳、皇帝陳霸先、字興國,吳興長城人。(今浙江省長興縣)。

江州“義門陳始祖”陳旺、字天相、宋仁宗於天聖四年(1026年)敇封晉國公。以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建書堂(東佳書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鄰,睦家人,使義門陳氏家族人才輩出,義門蔚然而日益昌盛,為義門陳氏後來成為聚居數千口、合炊幾百年的忠孝典範。

《中國名人大辭典》收入了陳姓歷代名人1218名:占名人總數的 2.68%,排在名人姓氏第三位;陳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 3.94%,排在第五位;陳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4.4%。排在第三位。陳姓人才輩出。彪炳于史冊的人物數不勝數: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西漢名相陳平,東漢法學家陳寵、大臣陳藩、文學家陳琳,唐朝詩人陳陶。南宋思想家兼文學家陳亮,元末割據江南稱帝的陳友諒,明朝畫家陳洪綬、文學家兼書畫家陳繼儒,清朝名將陳化成、醫學家陳修園、太平天國名將陳玉成、清末名臣陳寶琛,國民黨名將陳誠、近代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陳獨秀、國民黨元老陳果夫、中華人民共和國。元老陳雲、元帥陳毅、數學家陳景潤、學者陳寅恪、陳述、陳垣、昆蟲學家陳世驤、植物學家陳煥鏞。

 

四、 郡望堂號及姓氏祠堂

01、郡望

潁川郡:秦時置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潁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以北的地區。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汝南郡:漢高帝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郡治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微省淮河以北地區。

下邳郡:東漢置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省睢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一帶。

廣陵郡:西漢置國,東漢改為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省揚州)。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後所改陳姓後裔。

東海郡: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此支陳氏,出自匈奴族陳氏。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後來移到了歙縣。

廬江郡:漢名舒,屬廬江郡,隋初皇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廬江)。轄境相當於今天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2、堂號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於薊,帝堯之後封于祝,帝舜之後封于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

此外,陳姓的主要堂號有:“潁川堂”“澠武堂”“四勿堂”等……

 

五、宗族特徵

陳姓圖騰,是太昊氏炎帝氏及其後裔的天文中心的象形。陳由“東”和“太陽升降的階梯”組成。東為日在木中,此木又叫槫木、扶木、扶桑、若(叒)、建木。日在木下為杳,日在樹頂為杲,日在地平為旦,日在山下為昏,日在午前午後為昃,當槫木轉為建木天干時稱為“重”,所以古代“重”、“東”為一義。樹立“扶桑”或“扶木”的地方為陳,古代有陳倉、陳留、陳等,它們都是天文觀測中心,也都是當時陳的首都或京城。

風陳以燧人氏裔鋒氏為始祖,媯陳以胡公滿為始祖。

圖騰是古代氏族用以區別其他氏族的標誌,是最受本氏族人崇敬的神聖族徽。如:龍就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陳姓圖騰是陳姓用以區別其他姓氏的標誌,又叫陳姓族徽。上圖就是陳姓圖騰。陳姓圖騰的形象:兩側旌旗招展,中央山丘前是列隊待發的戰車,戰車上有手持戈戟列隊以待的三軍。

陳姓圖騰的產生,先從陳字說起。陳字的含義之一是陣列。陳字在古代與陣字相通,故古代陳字意義之一為陣列,即旌旗之下,戰車、士兵列陣于國土待戰出征。史載:是黃帝發明了古代高輪車,高輪車成為黃帝部落的象徵,故黃帝又稱軒轅氏。而陳氏是黃帝後裔,自然與車有關;加之陳姓形成那個時代,即陳國建國初期,陳胡公是周武王乘龍快婿,陳國與周王朝關係甚密,陳國軍隊常被周天子派遣,去征戰入侵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和周王朝內反叛的諸候國,干戈擾攘,征戰不息。旌旗飄揚、鼙鼓聲震、戰車轔轔、戰馬蕭蕭、兵士整裝持戟、車馬列隊待發之場面,成了陳國象徵性的壯景。陳姓在這個時期形成,陳姓圖騰也就此產生。

泱泱大姓,枝繁葉茂,陳姓有祖訓、宗族文化以孝、悌、忠、信、仁、義、禮、智、和善、慎睦、忍讓、儉檏為中心,制定陳氏的家訓、族規、昭睦有序。

 

六、門楣題辭

蘇城世澤;四勿家聲。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陳氏宗祠“四勿堂”堂聯。

張楚開紀元;文佳第一人。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曾建國號張楚。

             下聯典出唐朝農民起義女首領陳碩真,曾號文佳皇帝。

門聯:三千門內同居住;五百年前共造家。

又聯:周時班爵胡公胃;宋寶建坊高士家。

  ——佚名撰宋仁宗皇帝禦親筆書書江州義門陳對聯

 

七、字輩

南雄市:

溪塘祠: 忠貞才學思友德尚元正萬代臣相國家興世

     顕名盛朝逢日泰君子際升平克振祖先烈嗣源毓俊英

篤慶祠: 祖玉仁彥陳九良陳自萬厲肇迪昌應發茂沒宏景耀贊成厚德常啟祥

     繼世弼建名譽相嗣宗枝永傳芳期備代貽忠信義是為子孫守吉康

外營祠: 陳氏文宗仲景彥世法東一道邦修學亢良萬國中昌大培佳士上逹志先公端儒懷

     玉璧名俊召興隆慶雲先祖德紹善福祿宗啟賢勤五典敦才錫華封熙代繳豐豫

頓綱祠: 文宗陳獻大陳道吾國陳肇昌洪景泰萬億尚如倫

     禮義騰芳遠詩書潤澤新家庭仁讓起奕世毓祥麟

淨花祠: 祖發仁良彥雄文炳治朝廣居崇玉宇福澤象虞韶

     端孝誠聞豫豐功紹有亮箕裘宜光振茂德合名超

三角嶺祠:有虞肇慶昭代榮封世守金玉家崇德功

     修齊本立作述心同昌泰長享風聲永隆

忠興祠: 兢宗侁伯仲彥夢貴朝德汝法吉紹富應景一務富佑瑛練希思維元國大評

     正家長流湞水蔚清聲永紀雲礽接鳳鳴興應至和開奕葉世承簮笏勒鐘銘

蓮口祠: 詩書延澤遠仁明祖惠長宗文朝德際聖賢萬善昌升聞貽緒厚至道永輝光

     純性通清穆世傳衍俊良三才從定位五桂慶流芳天運正元會勲名煥鳳章

卓公祠: 千萬隆宗青顕大積永應名德上高官仁義禮智

     家世繁昌衍淵源紹有虞模猷經丕振駿業定覃敷

柳溪祠: 秉茂邦家善慶長翼為明聽煥文章虞夏殷周漢唐宋六經世受紹其芳

     從來作述敦仁禮萬代聲名啟俊良志據依遊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掦

 

八、陳氏典範故事和重大事件

江州義門陳天下第一家

陳滿公七十“四世裔孫陳旺,于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西元 731年)四月丙寅奉祖父伯宣公之命,舉家由廬山聖治峰徙居江西江州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艾草坪永清村(即今江西德安縣車轎鎮義門村)創建義門。歷三朝三百三十多載,綿延十九代,三千九百餘口同廬而居,共爨而食,和睦相處,成為中外顯赫的巨族,是世界家族史上的奇觀。說它奇觀有三個方面:

(一)義聚長居屢朝旌表人間第一

自陳旺在祖父伯宣公指定之地而建房居住後旺公至青公一連四代,而只一丁,延至五世,青公生六子。至唐僖宗中和四年(西元 884年)興旺昌隆,已有三百余丁。始旌表義門。南唐升元年間(西元937年至942年)又敕立『義門』三間,門頭立『聖旨』二大金字,禦賜石柱二條,長二丈餘,建義柱三條子門外,左鎸『義』字,右鎸『門』字,築表臺高一丈,除正苗正稅外,詔令免除其他科役。

至七世崇公為家長,立家法以戒子弟,建學堂以教子弟,延四方之士,肄業者眾多。鄉裹率化,爭訟稀少,江州上奏朝庭,宋太祖三年(西元 963年)重新旌表倍其義制。築表臺高二丈餘,禦筆親書,『義門陳氏』四字,標著於門賜禦書三十餘卷,面書『真良家』三字。並賜字號十二班,以為家世次第。宋太宗九一年(西元 984年)知州奏:文林郎大常寺卿,奉禮郎,義門陳昉同居十代,二千余丁,蒙恩免科雜役。太宗淳化年間(西元990年至994年)兢公為家長,其年歲歉,二千八百余丁常苦乏食,知州康戩上奏蒙恩每年貸米二千石,再敕『真良家』三字標著於門。真宗太禧四年(西元1020年)重新旌表義門『錦屏堂』三字標著於門外。置錦屏一座。宋仁宗天聖四年(西元1026年)贈青公以上五世公爵,敕立祠堂五座,命祀以先師禮樂。誥詞曰:陳氏義居,年逾二百。子孫蕃衍。數過三千,師保之訓是嚴,公候之爵無靳;錫之大禮, 拜以先師, 庶幾率士之人,感化同堂之義。

宋仁宗皇帝禦親筆書江州義門對聯:

門聯:三千門內同居住;五百年前共造家。
又聯:周時班爵胡公冑,宋寶建坊高士家。
慶歷四年(西元1044年)義聚三千餘口,家鄉以人口太多,義門地窄,拔移五百口至四川順慶居住,又移五百口到蜀縣莊居住。嘉佑四年(西元1059年)清明祭祀,蜀速未歸,有虧義乞,告乞歸宗,仍還江州,另修五百間以居住。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那個氏族象江州義門陳氏家族人口這廢多,娶居時間長,屢朝受旌表。這不僅是華夏史上的奇跡,而且是世界史上的奇跡。

(二)治家有方 和睦共居 天下無雙

說義門陳氏是世界家族史上的奇觀,不但是聚族時間長,而且是治家有方,和睦共居的典範。義門陳氏家族始終遵循『以治家之道為人倫之本,欲隆風教之源,必從孝弟(悌)始』的信條,不但建立嚴謹的族規、家訓和嚴密的管理制度,而且對選擇家族的最高領導者,不以輩份為條件,不以嫡長為繼承,而是推賢用能,唯才是舉。選擇有高度組織才能,有大公無私的高貴品質,有尊老撫幼的觀點,有維護家族利益的精神,有團結協調互謙互讓的寶貴品質,有協調官民關系才幹的人來擔任。

三百多年中,歷時十九代。但主持家政的最高當權者,衹有五代中的十三個人。第一任是陳旺,是創建義門的始祖,一連主持了五代。第二任是陳旺的第六代孫陳伉,第三任是孫崇,他曾任江州長史、御史大夫,上柱國等榮譽大官,主持家政二十八年。第四任是江州司盧參軍陳袞。第五任是文林郎、試大常奉禮郎陳防。第六任陳鴻。第七任陳兢。督理家政時,全家二千餘口。第八任陳肱。第九任是殿中丞陳襲,其時已聚族三千餘口。第十任是進士、將士郎、江州助教陳旭第十一任是將仕郎、江州助教陳蘊。第十二任陳泰。

由於有嚴密的管理制度,又有賢能主持家政的人,因此,義門世家,沒有遊手好閑的人,沒有賭博偷盜的人,沒有離心離德奇談怪論的人,沒有圖謀私利營私舞弊的人。『人無私財,廚無異饌,大小知教,內外如一。』就是用餐也很融洽、謙恭,每會食群坐一堂,未成年者別具一席。連犬也馴養成性,共居一舍,吃食時,一犬不至群犬不吃。朱熹題詩贊曰:『畜類獨知誼,同居共一心;唐朝無舊國,惟有九江陳。』。

(三)重文知教 人才輩出 世上無雙

江州義門陳氏家族重文知教,大辦教育。立書屋一所於住宅之西,唐昭宗大順二年(西元八九一年),第三任家長陳崇又創辦東佳書院。這是我國私立大學之先河,不僅是我國最大的家族書院,而且是世界最早的家族書院,所藏書帖,號稱天下第一。為訓教蒙童,規定每年正月擇吉日起館至冬月解散。童子七歲入學,至十五歲出學,聰慧者令入東佳書院。致使義門陳氏人才輩出。從聚居至分析,應科舉的舉人進士四零三人,對公的五人,在朝三元三相的十八人,刺史、司馬、參軍、縣令以上的州、郡、縣官二百九十人。

翰林院寫詩贊曰:

  公侯子孫曾元繼,日百夫人間起居;

  聖旨誥對頻類到,車馬使者如雲飛。

  榮華富貴盛極時,

 

九、姓氏宗祠通用聯

元龍豪氣;華嶽希夷。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出三國,陳登,字元龍,有威名。許汜言:“元龍湖海之士,豪氣未除:”下聯典出五代,陳摶,隱居華山,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

太丘德望;潁水淵源。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東漢,陳寔,為太丘長,修德清靜,百姓以安。世人稱為“陳太丘”。

三君翊漢光喬梓;三阮扶唐駕竹林。

潁水家聲逺,川流世澤長。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陳姓宗祠潁川堂聯。上聯典指東漢.陳寔及其子陳紀、陳諶。下聯典指唐陳政及其子陳元光。

 

十、附錄:

南雄珠璣巷陳氏外徙源流南雄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大餘嶺南簏,『枕楚跨粵』,自古以來是南北交通要衝。珠璣巷則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路,是中華民族拓展南疆的一個中轉地,也是從多廣東人祖先的發祥地。據考證,清朝前中原的漢族人大量南遷,踏足珠璣巷。

唐宋時期,尤為鼎盛,商賈雲集,異常繁榮,聚居百族。從南宋末年開始,珠璣巷人為避兵燹戰亂,或避自然炙害,大批南遷。至元末明初,遷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就有一百四十三姓。據初步查證,陳氏遷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有九大支系,已發展到二百多萬人口。現依昭穆將各地系外徙源流敘述如下:

(一)陳文公支系

太始祖滿公七十二世裔孫兆公生三子:文、紀、綱。兆公因謫官同男紀、綱貶四川。長子文公則徙居保昌(南雄)縣珠璣巷沙水村九龍井(又名九眼井》,生二子:鼎、鼐。鼎公為河南太守,生二子:輝、煒。輝公,字登,號鳳臺,宋進士,官為諫議大夫,娶鄺氏,生四子:謨、宣、英、愷,妾侯氏,生三子:閏、圖、仁。

宋度宗鹹淳九年,珠璣巷發生胡妃事件,當時知縣唯恐朝廷追究責任,卻偽稱有賊作亂,要血洗珠璣巷。因此,各氏族避難南遷。輝公七予偕子侄二十八人南遷各處,分配前兄弟語曰。『是行也,兄弟恐難同處,但逢沖則止,遇村名字邊有三點水者棲焉,蓋水為史流萬派,但可以逢源。』輝公長子謨公,鄉舉進士,授刑部侍郎,未就,,隱居於廣東古岡德行裹,後遷。居新寧《今臺山》縣,取黃氏、績張氏、繼朱氏,生四子:文詵、文振、文龍、文起。文詵公生五子:有仁、有義、有禮、有智、有信。有信公生四子:長子雷秀徙居陽江洛洞;次子雷振徙居海宴大坑竹園,其後裔有分居橋路風者;三子雷得徙居新會沙堆;四子雷鳴徙居廣海古隆。文振公生一子有章,徙居新寧縣。文龍公生三子:天倫、天覺、 天敘。天覺公,又名元英,號香叟,徙居香山(中山)縣庫充鄉,娶羅氏,生三子:彥曰文、彥啟、彥迪;天敘公生三子:嘉元、嘉謀、嘉泰。嘉元公生三子,長子隅官由文順鄉徙居香山(中山)城北門外仁厚坊,遂為仁厚坊始祖,又八傳至松澗公徙居老鴉岡;次子隅山與三子隅州分居古鶴。文起公生四子,長子仲典與次子仲誥徙居順德熹沖;三子仲訓與四子仲真徙居東莞茶園。

輝公次子宣公,諱猷,號南喬,宋進士,徙居鶴山霞洞,娶何氏,生三子:長子孟考,諱道,號龍閣,分居潮連鄉;次子仲義,諱巧,號鳳閣,分居石頭鄉,其後裔有分徙蕉岡、羅岡、井根、天馬、,岡城、五福裹等地居住;三子季慈,號麟閣,分居東莞造靛村。

輝公三子英公,宋進士第,授宣議大夫,娶李氏,生四子:法、福、壽、悟。

法公生三子:長子金山,徙居新寧街金;次子禺山,徒居新寧橫塘山腰村;三子火山,徒居新寧陳衝天湖蓢。福公生一子富,富公生四子,長子師孟,徙居新寧上澤;次子師仲,徙居白逕口都斛勞水村;三子師季徙居新會橫沖;四子師亮徒居東坑豐江白石沖。壽公生二子,長子年,徙居潮陽背逕汪衝村;次子養,徙居澆水村‘悟公任福州府教授,其後裔隨居福建。

輝公四子愷公,宋宣議大夫,徙居臺山海宴汶村,娶張氏,績金氏,繼伍氏,生四子:夢熊、夢虯、夢蚪、夢鸞。他們的後裔有徙居新寧李坑、廣海者,有徙居開平三江者。

輝公五子閏公,宋庠生,徙居潮陽縣洛陽村,生四子:龍圖、龍洛、龍起、龍現。

輝公六子圖公,宋庠生,徒居清遠城裏,生四子:視、聰、言、動。

輝公七子仁公,宋庠生,徙居鶴山淩村,生三子:落、篆、範,其後裔分居古岡、深沖、涯灣、大澤等處。

文公次子鼐公生三子:齡山、逸山、壽山。他們的後裔分居新寧蓢美、茶州、魁同等處。

(二)陳瑚公支系

大始祖滿公七十七世裔孫瑚公,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鄉貢生,任徐州刺史,娶梁氏,生六子:顒、預、頡、穎、顯、顓。

瑚公長子顒公,生於宋仁宗慶曆七年丁亥仕宋福州軍政建炎二年以子貴封封尚書。妣姚氏,生子三,東、諫、讓。其次子諫遷于南雄珠璣巷後又遷于英德連州清遠等地。

瑚公三子預公,生於宋仁宗,皇祐元年已醜仕宋連州軍政,曾任中山知府不赴,以子遘貴贈奉議大夫。妣劉氏,生子二:遘、逾。其後遷南雄石井頭岡。

瑚公三子頡公,生,於宋皇祐四年壬辰正月初三日子時,仕宋南雄太守,建炎庚戌金寇塗毒帝舟居於溫州二月詔奉安祖宗於福州。次子過庭任檢書樞密字事,奉命鎮於燕京在彼處附籍居焉。妣梁氏,生子四:長子瓘、二子過庭、 三子過禮四子永道。

頡公長子瓘公,公字瑩中,號了翁,謚忠肅,祖居河南光洲固始縣,後遷于福建處平府沙縣。

公生於宋熙寧四年歲辛亥(西元1071年)四月十二日申時,于宋宣和四年二月歲壬寅客死楚州,至高宗朝追謐忠肅,妣氏生子正彙,妄顏氏生仲賢。

頡公二子過庭公,公宋欽宗趙恒靖康年間為中丞,宋高宗趙構建炎四年庚戌(西元1130年)因金寇擾攘之甚,春正月帝舟居滬洲海上二月詔奉安祖宗于福州時過庭公為檢書樞密院事奉命鎮於燕京後在彼處附籍而居焉頡公三子過禮公,未詳。

頡公四子永道公,永道公為鎮撫命名隨上福州,蒙贈父為尚書郎,母為宜人,後轉領南興父隱居於福州。其餘未詳。

瑚公四予穎公,以子貴宋贈尚書,生子旦,旦公,號銀青,宋工部尚書,加光祿大夫,時金寇充斥,奔福州隱居閩縣連城,生子襄。襄公,。字古述,號古靈公,宋舉進士,仕于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後任知縣、知州、知制誥、樞密直學院士、大常卿侍讀(為皇帝講解經史),最後任宋神宗參知政事。為宋良臣。公娶馮氏,生子敏因避戰亂,其家由福建莆田徙居保昌(南雄)珠璣巷。

讓公子仁公,字繼周,宋贈太師,謚沂國公,娶黃氏,生子珪。珪公宋贈太師,謚蜀國公,娶李氏:生二子:德載、詵。德載公生二子:宗卿、堯卿。宗卿公生子紹欽。紹欽公,宋贈太師,謐永國公,娶何氏,生子粢。粢公宋贈太師,謚榮國公。

因官家居新會縣。詵公,字汝能,宋贈太師,謚冀國公,娶王氏,生二子:周卿、正卿周卿公生三子:祖文、祖訓、祖璋。祖訓公生五子:儼、儀、侃、侑、倬。倬公又名元傑,後宋皇帝賜名為陳明輔,字明仲,因避元兵之難徙隱漳州龍溪縣深山之中,故改名莘隱。元滅宋後,重甄江南人才,擢任莘隱為廣東按撫使,不久升為惠州路總管。公為賢能,人民懷德,有口皆碑。其家居廣州新店街莆宜巷今屬番禺縣),元配夫人田氏,生二子:惠文、惠公。其兩子均早喪。績外海李氏,生子仁齊。仁齊公生四子:太昌、太安、太長、太常。太昌公,號學遯,仍居莆宜人巷,其後裔有分居小市街者;有分居江門浮石橋者。太安公,號筠軒,於元末至正年間攜同三弟太長(號高士)、四弟太常(號隱士)由莆宜人巷徙居外海陳屋巷,經過若干年後,外海陳氏番衍昌盛,人才濟濟,宦官名賢,仁人志士,歷代不乏,已成為當地望族。襄公字述古,宋神宗朝授知制,誥號古靈先生。生子敏,敏公字伯修,任薹州知州,生二子。德紹公,原居侯官縣遷莆田,生子俊卿。俊卿公,字應求,號六梅,宋高宗紹興八年,延試進士,累官吏部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士兼樞密院使,參加政事、拜少保進申國公,加少師丞相、魏國公,謚正獻。娶聶氏,績林氏,累封魏國夫人,聶氏生二子:信容、理(南雄溪塘祠陳氏始祖),妣林氏生二子:余、宓。信容公生子仲昌。仲昌公生二子:應瑞、垓。應瑞公生二子:作鏗、作鑑。作鏗公生子仁爵,徙居和平縣五寨樓下生子妃明。作鑑公生子壽徙居漳湧大坑,生子妃英。垓公生子文通。文通公,字朝瑞,號復齊,登進士,累官秘書少監。娶鄭氏,生二子:元魯、元欽。元魯公,字若參,登進士,為直州司法參軍。娶王氏,生二子:彥榮、彥顯。彥榮公娶張氏,生子文龍。文龍公,字德剮,宋度宗鹹淳四年中狀元,延試第一,累官樞密院使,參知政事,元兵亂時,朝廷封他為閩廣按撫使平亂。被元兵執捕,不受誘降,絕食而死。宋贈太師,封秦國公,謚忠肅,賜廟號曰:『昭忠』。

陳白沙先生曾為其畫像題詩曰;『文章甲天下,氣節愧當時。公毋亦滂母,千秋共名馳。』文龍公娶林氏,無嗣。以堂弟文圭之子瓚為嗣。瓚公,字瑟玉,宋進士,文龍為國捐軀後,瓚公發起家丁及義民五百餘人,響應宋朝抗元兵,後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卒謚『忠武』。公娶鄭氏,生四子:達文、達行、達忠、達信。達行公生二子:聯、敢。聯公,字捷侯,號靖溪,因官往東莞大寧,督理監政,家住大寧紅花園。娶黎氏,生三子:迪、通、述。迪公,字德賓,徙居增城白花同;通公,字文賓,徙居東莞北柵:述公,字學賓,號寧川,官為千二郎,由文學稟膳生入國子監上舍,故又稱為國舍公,卜居靖康沙頭,為沙頭陳氏始祖,娶黎氏,生五子:清甫、清俊、清遜、清選、清遠。清遜公徙居石搓邊;清選公徙居增城白花岡;清遠公徙居橋梓頭。達忠公生二子:長子耿,登進士:任順慶府南允縣知縣,因家焉;次子最族居四川城都,因家焉。達信公生三子,長子昭,精通醫術,寓廣州市西門,後徙居東莞石夏鄉;次子曉,登進士,任寶安縣知縣,因家焉;三子皓,任潮州海陽縣倉使,因家焉。

襄公裔孫,諱孔碩,字朝舉,號野望,宋進士,特授政義大夫,擇遷東莞歸德場湧口裏建錦浪樓居焉,娶晏氏,生三子:康道、康適(錫)、康運。康道公徙居寶安燕川,其後裔分居沙井、龍津、孔進坊、墩頭等地;康適(錫)公,號監場,宋鹽使司,徙居惠州歸善縣荷坳上淮賀村,娶歐氏,生一子:文彬,其後裔分居葫蘆圍、仙人嶺、車村、黃角坑、沙圍堂;康運公,仕宋例封七品儒人,娶鍾氏,生一子:子良;其後裔徙居東莞茶園、福永等處。

瑚公五子顯公,字德明,號南莊公,宋舉進士,仕戶部尚書,宣和四年,因金寇擾攘,遷居保昌(南雄)珠璣巷沙水村。建炎元午,為避兵燹戰亂,徙居南海泌衝郡梯雲堡扶南蘆頭村,娶賈氏,生子紹基。紹基公娶羅氏,生四子,長子賢高,字遜志,號松澗,徙居南海陳村,娶羅氏,生子侃;次子賢賞,字遜英,號竹澗,徙居番禺水坑;三子賢祿,字遜雅,號梅澗,徙居張槎岡腳,娶梁氏,生三子:仕修、弘修、爵修。弘修公娶梁氏,生二子:志德、志學。志學公娶李氏,生子珍,諱珪峰,號君聘,由張槎岡腳徙居南海西樵大仙岡,為大仙岡陳氏始祖,娶鄧氏,生三子:法來、希來、覺來。覺來公娶杜氏生二子:與之、與立。與立公娶蔡氏生三子:輔卿、貴卿、巨卿。貴卿公又名仙谿,諱元始,字仕良,由大仙岡遷順德沙滘開基創業,為沙滘陳氏始祖。

四子賢福,字遜曦,號菊澗,徙居張槎湧口,生二子:象淵、象澄。象淵公,諱瓊,字仲琚,徙居大富三角市,生二子:怡寬、怡蓮。怡寬公留居三角市,其後裔有徙居溶洲者,怡蓮公,諱實,字廷實,遷蓮塘開基創業,為蓮塘始祖,娶招氏,生四子:子榮(賁)、子貴(悠)、子華(沛)、子富(逸)。

瑚公六子瑞公,徙居始興縣。

(三)陳世卿公支系

世卿公是福建延平府沙縣人,仕宋尚書,其五世孫大方公任廣州通判,遂家居廣東南雄珠璣巷,娶林氏,生五子:夢說、林庚、夢甫、夢年、夢弼。宋渡德祐年間,因兵戈擾攘,為避兵燹,徙居南海官窖。五房子孫瓜瓞綿長,星居廣城、瓊山南市、暨塘、棠下湧。飯籮岡、梅村大之州、欽州、清瑚村等處,成為當地的望族。

(四) 陳九三公支系

九三公,字乾翁,祖居南雄珠璣巷沙水村大井頭,宋寧宗嘉定金殉乞和年間徙居南海南深村堡鳳翅同:娶簡氏,生子益孫。益孫公,號肇翁,宋博學宏詞,誥授朝義大失,遷居魁岡藜衝鄉,故為魁岡藜衝陳氏始祖,娶簡氏,生三子:夢澤、夢深。經過近千年的生生息息,其子孫綿綿,成為當地大族。

(五)陳長桑公支系

長桑公,世居保昌(南雄)珠璣巷沙水村,宋鹹淳九年,因胡妃事件,公挈家徙居南海桑麻鄉中心村卜居,六傳至澹圃公,于明武二十七年遷馬齊(今屬順德市)開基立業,故為馬齊陳氏始祖。其後裔丁繁昌盛,遍佈南海、順德、番禺等地。

(六)陳優公支系

大始祖滿公八十三世裔孫優公,于宋仁宗嘉佑八年(西元一零六三年)江州義門陳氏奉旨大分析時,分得保昌(南雄縣)莊,始居南雄,其後裔陳常身任朝奉郎,在廣東省督理監政,留居東莞大寧,傳六世陳述始遷居東莞北柵,故其為北柵陳氏始祖,生齒繁昌,各奔前程,星居海內外。有徙居東莞石灣、博頭、安南、金山、大平、白沙、虎門寨者;有徙居茂名、羅定、香山(中山)、中山石岐、南海、廣州市、雷州、佛山、仁化、始興、寶安、高州、福州、雲南、廣西、北京等地者;有遷往香港、澳門、臺灣定居者;有喬居美國、泰國、加拿大、新加坡、越南、東埔寨等國者。

(七)陳積中公支系

大始祖滿公八十一世裔孫積中公,是江西泰和柳溪古井巷人,娶歐陽氏,生三子:軾、軝、軫。三房子孫各奔前程,生齒昌盛,瓜瓞綿長,遍佈贛粵大地。

積中公長子軾公,字彥安,因儂智高之亂,率三子貴英、四子貴章、五子貴明、六予責成由南雄珠璣巷徙居番禺慕德裹司小塘村。故為小塘村陳氏始祖。貴英公娶龍氏,生子文泰。文泰公娶徐氏,生二子;才玉、才進。才進公娶吉氏,生子祖丞,祖丞公娶王氏,生子自明。自明公娶譚氏,生四予:東卿、南卿、春卿、秋卿。東卿公徙居糜速,娶徐氏,生三子:帝祐、觀祐、觀裕;南卿公徙居糜邊西頭巷;春卿公分居雅湖;秋卿公分居花縣鬆園朱村,其後裔有徙居仙貝者;有徙居仙閣者;貴章公徙居廣東省城雙井街;貴明公娶鄺氏,生子穀志,徙居清潭。

積中公次子軝公,字彥約,號八府君,江西省泰和縣柳溪古井巷人,宋天聖年間移居保昌(南雄)珠璣巷,講學保昌,功績顯赫,德高望重,盛名如麗日中,天,守臣授予他『保昌尉』稱號,因又號保昌公,娶曾氏,生三子:晦叔、宏叔、華叔、續昊氏,生四子:世寧、世清、世昌、世盛。公任滿後,仰慕嶺南風光,要撈妻兒入粵,妻曾氏不與,遂帶長子晦叔與次子宏叔回歸江西泰和宗祀。軝公則擄契吳妻和子往廣東番禺等地遊覽,公發現番禺風翔山青水秀,便在鳳翔安家落戶,故為鳳翔陳氏始祖。

軝公三子世華(華叔)公,徙居番禺重岡,娶張氏,生三子:丹一、丹二、丹三。其後裔分居番禺重岡、長沙埗、良田、竹料、來岡、山龍、下社、大嶺、勝州、南海沙湧、順德大良、沙窖、甘竹、東莞北柵、川槎、增城下基,博弓等地。

軝公四子世寧公,娶馬氏、績張氏,生三子:從奇、從豪、從廣。其後裔分居番禺重岡、蓮塘、長庚、山龍、上社、下員岡、鳳尾、五龍岡、洙泗瀝、桔洞、回龍、柏塘、增城泮田、鐘嶺、靈山、吾塘水、貝路、邊陳等地。

軝公五子世清公,徙居獨石,娶何氏,生三子:曰長、 曰成、曰茂。其後裔分居番禺獨石、坑口、坑窯、芳村,增城陳岡頭、龍門官田、到灘、石夏、長寧、清遠官莊等地。

軝公六子世昌公,徙居燕塘,娶張一氏,生二子:雄、威。其後裔分居員村、石馬、龍湖頭、沬泗瀝、肖岡、龔邊,從化西塘,溉洞、西嶺、新圍、凸溪、陳屋、佈郭塘、蘇坑、大塘、新龍圍、清速上下蘆塘、永隆、滴水崖、石嶺等地。

軾公七子世盛公,徙居黃田,娶昊氏,生二子:合、吉。其後裔分居番禺洴湖、長沙埗、增城山美、下嶽裏、汾逕頭、龍門埔、陳岡頭、木棉、東埔、仙村、箕裘岡、寶田、基橋頭、南田新屋、蕉坑、修家稅、官廳、凹下、石灘、龍下岡、東莞水南、鳳湧、樟棚、清遠玉帝塘等地。

(八)陳少苟公支系

陳少苟公祖籍汴梁,為避金兵擾攘,遷居廣東南雄珠璣巷,宋高宗紹興年間,少苟公因官卜居南海赤墈,娶孔氏,生三子:彥光、俊傑、俊良。三房子孫蕃衍昌熾,枝繁葉茂,分居江美、天湖、太平、禪山、三山、萬州、龍江、北鄉、白沙橋、橫州、思恩、南寧朗莊、武緑城等處;還有的子孫外徙連州、陽州、海外等地卜居。

(九)陳政公支系

陳政公,號紫峰,於宋朝鹹淳九年,為避胡妃之禍,隨眾從南遷,卜居佛山鳳穀坑立家創業,娶郭氏,生子季卿。季卿公,號厚山,娶程氏,生二子:周孫、儒孫。儒孫公,號敬山,娶冼氏,生子譜祐。譜祐公,號念峰,勤勞儉樸,家業昌隆,遷往鳳山鄉開辟新莊,娶李氏,生四子:賢甫、傑甫、明甫、漠甫。四房子孫日益昌隆。發展成為當地望族。

陳氏在南雄氏族中居第三位。隨著歷史的演進,時代的變遷,遷出遷入的不少。因史料缺少,加之年湮代速,記載不詳,有些支系仍未查清,特後考證。

 

南雄珠璣巷潁川聯誼會整理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八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