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古今隴右陳氏石刻摭錄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5年02月15日

古今隴右陳氏石刻摭錄 

隴右,即隴山之右。古人“東為左,西為右”,所謂隴右,是從地理方位指稱隴山以西的地方。今天隴為甘肅的簡稱,隴右在很多情況下也指甘肅。隴右地區位處黃土高原西部,界於青藏、內蒙、黃土三大高原結合部,自然條件獨特;歷史上無論是政區劃分、民族分佈、人口構成還是經濟形態、民風民俗,均有較多聯繫和相似之處,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自然、人文地域單元。這一區域既是歷史上中西文化與商貿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世界遺產)的必經之地,又是歷代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統域西北邊防的前沿地帶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並由當地各族人民創造、傳承的隴右文化,就其淵源之久遠,成份之複雜,內涵之豐富,特色之鮮明和作用之獨特,地位之重要而言,是同其他地域文化齊名的又一典型地域文化。《資治通鑒》記載“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

古往今來戌邊將領、文人學士、各級行政官員來隴右絡繹不絕,士農工商世代在這裏繁衍生息。因此留下不少有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碑碣石刻。現據《隴右金石錄》、《蘭州古今碑刻》、《武威金石錄》等文獻記載:自古代秦漢、隋唐五代、西夏、元明清至民國時期,隴右各類碑碣石刻達一千二百餘通。僅蘭州石刻逾 800通以上,有據可查者達 700多通;武威現存一百多通。省內其他地區存碑亦不少。

所謂“金石”者,歷代名儒多有釋文。《墨子.兼愛下》雲:“以其所書於竹帛,鏤于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孫詒讓:“《呂氏春秋•求人》篇雲:‘功績銘乎金石,著於盤盂。’高注雲:‘金,鐘鼎也;石,豐碑也。’”

唐韓愈《平淮西碑》:“既還奏,群臣請紀聖功,被之金石。”

清戴名世《傅天集•序》:“揚厲無前之偉績,可以勒之金石,垂於無窮。”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五篇:“始皇始東巡郡縣,羣臣乃相與誦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後世。”

根據碑文內容和功用,大體可分為碑碣和墓誌兩類。碑碣多記歷代建築之興廢,考名勝古跡之源流,敘祥瑞,災荒等自然變異,載震動一時的名人軼事。墓誌則比較單純,僅記述死者的生平事蹟。故碑是考古斷代最具說服力的實物。一面面碑石如同一面面史冊,它記載著彼時彼地的各種歷史事實,可考證史籍,輔以經史;而墓誌銘又多是記載姓氏族源、家世遷徙、子孫世系的重要史料。碑是編纂地方史志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也是我們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書法藝術乃至民風民俗的重要文獻資料。

拙文即以民國33年(1944)張維主編《隴右金石錄》、2002年薛仰敬主編《蘭州古今碑刻》、2001年王其英主編《武威金石錄》等為據,撮錄有關記載陳姓一族的歷代碑銘,以供隴右陳姓人士參考。

 

一、 明故懷遠將軍陳候永秀墓碑銘

賜進士出身光祿大夫柱口口口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禦史致仕、前奉敕總督總制提督陝西、河南、湖廣、四川等處軍務侍經筵官、郡人彭澤撰文欽差守備蘭州地方陝西都司都指揮僉事苗鑾書篆永秀名松,姓陳氏。其先安慶之宿松人,五世祖諱祥,為偽漢陳友諒鎮撫知所口不規,歲辛醜歸附我太祖高皇帝,授管軍百戶,敕封昭信校尉。高祖諱暹,以功升羽林衛副千戶,封武略將軍,尋調蘭州衛,妣韓氏。曾祖諱泰,妣匡氏。祖諱鍾,妣馬氏,皆世襲副千戶。祖以忠義死於賊,贈明威將軍、本衛指揮僉事。妣馬氏生子三,長曰溥,襲蔭卒,無子;次清,其顯考也,乃承襲焉。配王氏,生兄椿暨永秀。弟梅椿早卒,永秀以次承蔭襲指揮僉事,妣馬氏。自伯考暨乃考至永秀,皆砥礪廉節、才武克濟,其美為一時。武臣冠世口衛章,上下德之。永秀幼端重潁悟,寡言口不為兒戲。少與其兄皆授業於預。比長,承祖職提兵戌甘肅。撫士卒以恩信,騎射膽略即為同輩所推,而公廉之譽日著。尋推掌衛事,嚴而不刻,慎而不阿。事集而人不怨且聞善必從。遵慈訓敦友睦、事伯母騰恭人暨叔考濂甚恭謹,尊賢取友以資講習,治行日進。甚為鎮巡、藩臬諸公所重,太傅邃庵楊公為巡撫而總制尤獎焉。正德壬申奉敕守備岷州地方,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是年冬改洮州,尋調四川等處征剿叛賊廖麻子等,以功升本衛署指揮同知,隨調督口甘肅,處置吐魯番並虜寇,事平實授。丙子奉敕守備環慶地方,前後為撫按、總制等官論薦於朝者不次。環慶為延寧要衝,而兵馬卒不足,永秀極力修舉而整搠之,士氣頗振然。以二十餘年奔走戎馬之勞久而成疾,遂不起矣!實正德丁醜五月七日也。距生於成化壬辰九月二十有三日,得年四十六耳。比屬纊,謂王恭人曰:“兒不幸事君、事親,忠教兩未盡,伯母孀老、弟亡、長子喪,妹幼,諸兒未成立,鹹以累我母,口謂天地一罪人也,何面目見祖先於泉下乎?”言畢正衣冠逝。鎮守總兵官趙公遣官護其喪歸。嗚呼!以永秀之才力可當方面,以履歷可至將臣。然而兩署守備輒遭虜患,三膺敕命官仍舊銜。長子亡、愛弟亡、口而永秀亦不祿,可歎息哉!予忝一日之長,永秀事餘甚謹。其蒞衛事予所親見。調征川漢、征甘肅得其贊劃,憐其勞勩期以遠大者尤拳拳焉!今遽止於此,可歎息哉。配李氏,子男四,女二。長子介聘李氏長女,受指揮口宋公,長子聘皆夭;次子曰佘、曰金、曰侖。女許都指揮苗公長子,俱幼。以卒之年十月二十有八日,附葬瓦埠山先堙之次。子口口請老於上,可之。方口蘭佘。奉王恭人命,以予友致仕百戶李公盡己狀來請銘。嗚呼!昔椿之沒,予嘗以詩哭之。自聞永秀訃,灑淚痛悼口口其幾,其銘諸墓固不能忍,亦不能辭也。為之銘曰:簪纓華胄,幹城異材。有武有猷,靡讀靡回。何劇不理,何堅不摧。廣也不候,淵也不壽。有識者哀,矧天倫至愛師友至,情傷口口可哉。嗚呼!竹梧在目,蘭桂茁階。細柳可蔭,其棠可懷。未減遺憾,何視吾銘於泉台。嗚呼!正德丁醜冬十一月二十五日立。又皇帝諭旨:指揮僉事陳松,岷州系陝西極邊之地,切鄰番境,賊寇出沒。口口口口體統行事,守備彼處地方操練軍馬、撫口兵民,控制番族,遇有邊警相機行事,口口口官節制。爾受朝廷委任,尤須持廉秉公,愛養士卒,整飭兵備,宣佈息信。口口口口口管頭目人等,不許纖毫生事,克害軍士,侵擾士民,違者重罪不宥。而其敬口口口口口。正德六年八月十九日。

皇帝敕諭指揮僉事陳松:今特命爾守備洮州地方,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操口口口口口恤兵民,控制番族,務在審察事情,區劃得宜。遇有警急,相機行事。仍聽鎮之口口口口頭目人等,常要嚴加禁約,不許纖毫生事克害軍士,侵擾士民。爾受茲委口口口口口口己率下勉圖報稱。毋或怠,忽誤事,黷貨害人。貽患地方,取罪非輕,爾其尅口口口。正德八年三月十二日。敕署指揮同知陳松,且環慶等處地方接連寧夏花馬池、榆林、安邊營邊境,征東口口口口侵犯,而防禦之要貴在得人。今特命爾以都指揮體統行事,守備前項地方口口口口口操練軍馬,固守城池,撫安兵民。遇有虜寇侵犯,即便盡心運謀,督兵截敵,口口口誤事機。且環慶地熱漫闊,虜賊入寇無有常所,尤須隨機口兵,會合附近官軍制口口功,毋或拘定一處不相應援。凡事仍聽鎮巡等官節制。爾為武臣,受茲委託,當口口口口口下,毋容頭目人等科擾尅害貽患軍民。如違罪不輕貸,爾其勉之,慎之口口口口。正德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按):此碑兩面皆文,碑陰為《明古懷遠將軍陳候永秀墓碑銘》,碑陽為明武宗朱厚照於正德年間,先後三次給武官陳松的諭旨及敕諭。額篆“墓碑銘”三個大字。正文均楷書。碑高2.44米、寬1.04米、厚16釐米。碑今立在七裏河區狗牙山造林站林地。其懷遠將軍為明代武階從三品初授之官。

 

二、明故兵馬指揮陳公墓誌銘

賜進士出身、前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禦史致仕、金城彭澤撰

賜進士出身、奉直大夫知蘭州事、前工部郎中仁壽劉瑜書

公初名文,字煥章,後更名聞,世為鳳陽壽州人。祖考諱德,字志本。妣錢氏。洪武間隨外祖張公萬七謫戌甘州右護衛。尋調漢中甯羌衛。公之祖占籍金縣烽火裏,遂為金人。厥考諱璟,字廷器。母高氏生公,甫三歲,父早逝。高氏年二十四孀居,苦節撫而教之。年十一歲,補邑庠生,即知遵慈訓,奮志問學,必期有成,且克敦孝養不敢違逆。弱冠補廩膳生。每鄉舉輒居首選,卒不利於場屋。應弘治甲寅貢為太學生,曆都察院事。母高氏以壽終,葬如禮服闋。謁選吏部,考居前列。授南京中兵馬司指揮階承直郎。歷任三載,直而不阿,恪以官箴自守口。以老疾歸田裏教子訓孫,日以詩酒為樂。甫二載以疾卒於家,實正德戊寅正月二十有三日也。距生於景泰壬申九月十七日,得年六十有七。公娶李氏,子男三,曰情、曰懷、曰怡。丁氏、杜氏、王氏則其子婦也。孫男三,繼祖、繼先、繼賢。孫女五,皆幼。李先公卒,繼娶王氏以卒口口年二月八日,卜葬於城北清河之滸,蓋新塋也。嗚呼!澤自為郡庠生即所知愛重。以姻党,每以兄呼之累同應鄉試,受教居多。爰以口病乞恩歸田,方擬白首相從共娛暮景,詎意遽至此也哉!追憶四十餘年故口之情,雖不忍銘,亦不能已於言也。爰敘其行而為之銘曰:少失所怙,恃有慈氏。恪遵慈訓,克勵厥志。方躋仕途,慈已先逝。解紱歸田,方且殞涕。雲胡不遺,竟俾賫志。我銘諸幽,友朋之誼。是繼是承,嗟嗟來裔。

正德十四年歲次已卯春二月吉旦

(按):上為志底書文,楷書,共21行,滿行26字,餘行 2至22字不等。篆蓋“明故奉直郎南京兵馬指揮陳公墓誌銘”四行,行四字。兩碑對束,每塊均長、寬各0.64米,呈正方形,厚 7釐米。此碑於20世紀70年代初出土於榆中縣,隨即運回榆中縣博物館,保存至今。

 

三、明故蘇孺人陳氏墓誌銘

皇明宗室歧岡道人撰

肅府右長史奉政大夫、古豫松岩劉棐篆蓋

宗人府儀賓亞中大夫、郡人南庵王舜民書丹

嘉靖甲子仲秋中旬四日,予夫人之母陳氏以疾卒。於戲!夫人歸予甫七月,而孺人年未四旬遽兒升遐。籲嗟乎痛哉!至次年仲春之上日,夫人之父後泉,執蘭庠生員韓伯仕狀叩闕,告予曰:“芝不幸喪我良偶,蔔是月二十三日歸窆古峰山先塋之次,伏祈珍念國戚,俯賜誌銘用光泉壤”云云。謹按孺人姓陳氏,其父王為蘭州衛人,生而質實有鄉譽。母陳氏誕孺人於嘉靖寅季冬二十日。於戲!孺人之生也,婉嫕淑慎,慈惠溫良。自為處子時,克尊母教,四德夙閑。父謂其母曰:“此女卓異,非清族未可輕許。”比長,儒醫春泉蘇公聞其賢,聘為仲子芝婦。既歸,克閑內則以事親之禮事舅姑,以敬賓之禮敬夫子,蘇氏之族無長幼尊卑,孺人處之鹹得其宜;凡內外遠近悉知其賢,罔有間言焉!後泉以醫術精明,為制府及當道文武官所推重,聘用無停日,累旬月鮮克家居。孺人則躬課紡織,祇勤率下,凡甘旨日用,罔不裕如也。由是後泉得專業於外而擅國醫治名,此固其天資之高,而孺人有相之道所助不可謂不深矣!無可以生育不利伏枕告終,是雖天命之自然,而實蘇氏之不幸也。生女二,長即予夫人,言布過則,動必以禮,閫儀克肅,雍穆顯著,甯無賴于孺人之型殖也哉!次尚幼。生男二,長曰萬姓,次曰萬里,俱方入小學習幼儀,德器軒然,他日所就未可量也。據孺人之始終,得春秋僅三旬有五耳。於戲傷哉!乃抆淚而為之銘曰:巽德融和,坤道順適。於歸有家,克端閫儀。相其夫子,為世名醫。篤生賢姿,仰弼金泥。宜我邦家,追贈有日。

哀子:蘇萬姓、萬里泣血上石

(按):墓誌上下兩塊對合。篆蓋:“大明蘇後泉元配孺人陳氏墓”,共四行,行三字。志與蓋各寬0.64米,高0.65米,厚 8釐米。志底楷書,共26行,滿行28字。蘭州拱星墩蘇氏,明清以來為當地望族,居官為宦者頗多。市博物館今存其剖五間祖先堂一,製作考究,古色古香,供展出參觀。撰文者歧岡道人,為皇明肅懷王朱坤堵之別號。明肅藩多以光霽道人、元一道人、純粹道人、太華道人等署其別號。此墓誌銘1993年春出土于華林坪七裏河區黨校。現存蘭州市博物館。

 

四、同治皇帝賜陳丕顯祖父錫光儒林郎祖母蔣氏安人碑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考績報循良之最用獎臣勞,推恩溯積累之遺載揚祖澤。爾陳口本乃布裏同口升銜,選用縣丞。陳丕顯之祖父錫光,有慶樹德務滋,嗣清白之芳聲,澤留後世衍口口口之令緒怙篤一堂。茲以爾孫遵例急公貤,封爾為儒林郎,錫之誥命。於戲!聿修口祖口口茂典而益勵,新猷有谷詒孫荷殊榮而式彰舊德。制曰:冊府酬庸聿著人臣之懋績,德門輯慶式昭大母之芳徽。爾蔣氏乃布理問升銜口用,縣丞陳丕顯之祖母箴誡揚芬珩璜表德,職勤內助宜家久著,其賢聲澤口後口,錫口類式承乎嘉命。茲以爾孫遵例急公貤,贈封爾為安人。於戲!播徽音于彤管,壺範彌口口口異數於紫泥,母儀益懋。敕命。

同治九年二月十九日(上鈐“敕命之寶”四字)

(按):上述為碑陽之文。碑陰載清光緒五年歲次已卯桂月吉日,孫丕顯率族人立此碑。碑文楷書,共十三行,行1-35字。碑身寬79公分,高 1.8公分,厚15.5公分。碑額有“誥封”二篆字,碑在西固小坪山。

 

五、同治皇帝封贈陳丕顯父母碑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稱職志,在官之美馳驅奏效報功膺,錫類之仁。爾陳潤乃布理口口銜,選用縣丞陳丕顯之父,雅尚素風,長迎善氣,弓冶克勤於庭訓,箕裘丕裕口口口口,以爾子遵例急公,封爾為儒林郎,錫之敕命。於戲!肇顯揚之盛事,國典非口口口口口深情,臣心彌勵。制曰:奉職無愆,懋著勤勞之績,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爾王氏乃口口口口口口口丞陳丕顯之母,淑範宜家,令儀昌後,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口口口口口口口公,封爾為安人。於戲!賁象服之端嚴誕膺钜典,錫龍章之渙汗用口口口口口口口

同治九年二月十九日(上鈐“敕命之寶”四字印鑒)

(按):碑文楷書,共10行,行1-34字。碑身寬80公分,高 1.8米,厚15公分。碑額正中有小篆“誥封”二字。上述為碑陽之文。碑陰記載清光緒五年歲次已卯桂月吉日,男丕顯等人立石。碑在西固陳坪鄉下坪山。

 

六、陳大齊題馬故將軍雲亭先生建碑紀念

謂是紀將軍之勳兮,臨夏之民喜;謂是非紀將軍之勳兮,臨夏之民悲。民亦不自知,悲喜之何從兮,而但欲奉將軍以為歸。喬木世家兮起營平,神偉威輝兮振家聲。揚曆內外兮邊以寧,中流砥柱兮死猶生。釣遊廬墓兮世此土,懷德畏威兮蹲蹲舞,建社立祠兮萬萬古。

(按):碑文行草,共13行,滿行8字,餘行7字。碑在市盲聾啞學校。陳大齊(1887--1983),字百年,浙江海鹽人。1912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獲文學士學位。同年秋回國,任浙江省立高等學校校長。1930年 9月代理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臺灣,同年夏任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育系教授。1969年退休,1983年1月8日病逝,終年96歲。

 

七、陳誠書故國民政府委員馬雲亭先生紀念碑

式此鄉賢

(按):四字橫書,楷體,每字約9*10釐米。碑存市盲聾啞學校。陳誠(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漢族,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高市鄉外村人。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前中華民國副總統,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副總裁,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等職。陳誠主政臺灣期間,對穩定國民黨在台統治作用甚大。陳誠是蔣中正的親信,也是自黃埔成立後蔣中正執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國民革命軍內部由陳誠領導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稱。他的政治才幹要強於軍事才幹,施政臺灣期間,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穩定了臺灣,通過改革為臺灣經濟的騰飛打下良好的基礎。

 

八、陳調元題雲亭詩

  於鑠將軍,允武允文。邦之柱石,邁德振民。

  玉關河朔,以文以寧。充國矞頌,車騎瑱瑉。

  雍容雅度,淵穆忠純。于蕃于宣,有勳有榮。

  黃河如帶,祁連插雲。山高水遠,式昭德音。

(按):碑文隸書,共8行,行8字。碑石橫66釐米,縱33釐米。陳調元(1886--1943),字雪暄,河北安新人。早年畢業于北洋武備學堂,陸軍大學。曾歷任五省聯軍皖軍總司令、孫傳芳部第五方面軍總指揮、安徽省政府主席、山東省政府主席、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1944年2月,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

 

九、陳福剛題《雲公委員長建碑紀念》

功在西北,政著東南。高山景行,億萬斯年。

(按):碑文小篆,共6行,行1-3字。碑石縱0.66米,橫1米。陳福剛(1900-1986),別號劍秋,寧夏銀川人,一說山西稷山人。畢業于甘肅省公立政法專門學校法律科。曾任寧夏省軍警聯合稽查處處長,第十七集團軍軍法處處長,國民黨寧夏省黨部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立法院立法委員。建國前去臺灣續任“立法”委員等職。

附:蘭州歷代遺失碑考略

 1、《陳錫掩骼記》嘉靖十六年應綸撰。嘉靖已醜(1529)蘭州大饑,餓殍塞道,陳錫倡眾捐資募工為穴十數于四郭處,與其親党掩埋凡萬餘屍。有司旌其門,勒石表彰之。碑久佚。

 2、賜進士通議大夫四川等處提刑按察司致仕按察使金城陳祥撰《明故四川灌縣主簿楊公墓誌銘。》

 3、正德庚辰(1520)陳范書《容思先生段公墓道碑》(段堅,號容思,蘭州人,官至南陽知府,為政清廉,深得民愛。)碑今佚。

 4、明正德四年(1509)陳鎬書丹《故文林郎山西沁水縣尹孫先生墓誌銘》(肅世字撰文)。

 5、明嘉靖十二年(1533)陳繼先篆蓋《明故柴公德充墓誌銘》。

  明嘉靖十二年(1533)陳鎬撰、陳繼先正書並篆蓋《朱德明妻杜善惠墓誌銘》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陳繼先書丹《明故終介文先生配孺人楊氏墓誌銘》。

  明嘉靖年間陳繼先書丹、篆蓋《明故誥封太淑人劉母陳氏墓誌銘》。

 6、明弘治年間陳九疇書丹《明故宜人張母阮氏墓誌銘》

 7、明嘉靖末年蘇珊撰,黃世英正書,馮得仁鐫《明故耋壽義士陳公墓誌銘》【陳錫墓誌並蓋,嘉靖四十年二年(1563)二月二十六日卒,四月八日葬】

 8、《陳氏墓誌蓋》、《陳公妻彭氏墓誌蓋》俱缺墓誌文。《蘭州古今碑刻略載二碑規格尺寸》。

 9、康熙三年(1664)陳如稷撰《副憲張公重修西津橋記》。碑久佚。

  康熙二十五年(1686)陳如稷撰《創建金城嘉福禪林寶塔昆盧閣並左右樓諸處碑記》(嘉福禪林寶塔即蘭州木塔巷木塔。)碑久佚。

10、清前期(年代不詳)陳經文撰《八蠟廟記》(陳經文,蘭州人,雍正七年拔貢。)碑久佚。

——錄自《古今蘭州碑刻》

 

十、敕授儒林郎晉封武翼都尉陳君貢禹墓表

賜進士出身戶部員外郎前翰林院庶起士張美如篆額書丹

君諱琨,字貢禹,武威人。陳氏為涼大族,自君父北梓公世其業,而張之衣冠之盛,甲於一郡。君即北梓公之仲子也,幼隨父入市肆,舉止端重,目不左右。先娶韓氏;繼高氏,以子職封淑人;又繼孫氏,以本生子職封宜人。男四人,長宗洙,嗣其伯兄珽,援例授遊擊;次宗瀚,貢生;次宗海,育于弟珮即後焉,援例授員外郎;次宗瀛,業儒而夭。年六十有五,卒于海池裏。又十年,乃為文刻諸埏道之石。君嘗自語:吾父同懷三人,吾父起家;吾叔父所與共勞苦者,不幸皆先吾父而卒;遺滋藐孤,皆少於吾,吾與之同食共寢;吾愛吾弟,所以事吾叔父也。吾同懷二人,吾兄病瘵,所與吾事吾父者,不幸又先吾而卒,吾以長子繼大宗。吾為之慎起居,勤訓迪,吾教吾子所以事吾兄也。吾宗近支二,所與吾共功緦者,不幸而摻行不同,群從相視,恐如行路。吾為之建宗祠,置祭田,春秋令節序尊卑共酒脯,吾收吾宗所以事吾高曾也。夫大功同財,先王因民立法不以所難責人也。然盡禮以致愛者,吾未嘗數數觀焉,服制以高曾相屬;至後世有祭而無齋布筵奉薦,雖父母有不相接者,推而至於遠祖,益覺分之難滿,所謂薄於德而禮為虛也。君於所不逮事者,如此則其能盡于所事可知矣。君之報其先者,如此則其食報於後,正未可量矣。古之有名位者,即受之冊歸,必銘其器。論述其祖宗之德善功烈,以明示後世,此勒誥之所由昉也。然禮爵不上逮自南北朝,以至於唐,始有封贈祖父之典;而自身以上官以遞降;郭令公二十四考中書,父止贈太保;權文公官宰相,父止贈郎中。我朝以孝治天下,受封之崇卑,視其所封之人,且破常例以待急公報效者;下得以時請於上而盡其考裏之誠,上得以時頒於下而作其忠盡之氣。如君之父子、兄弟疊沐恩綸,天章炳曜,斯無足以慰;仁孝之心光昭世德,而庇蔭子孫於無窮也。

道光十二年歲在壬辰秋七月同裏孫撥章謹表

富平仇文法鐫字

碑陰書事

古者封建之世,死徒無出,是以周禮有族葬之文,吾家自旌表節孝。太高祖母楊太儒人守志撫孤,高祖君運公克承母志,以勤儉起家,為一鄉右族;而太高祖母歸骨之地,無從考核,惜乎其無聊曼父之母也,自高曾以下皆葬此土,世次無紊,昭穆可稽。而世澤延長,疊膺丹誥,埏道立石,略為表識,百歲之後,歸於室處,則體魄安矣。他日宗祠建祭田立,不但有以慰吾祖宗在天之靈,即吾父未竟之志,實式憑焉。俾子孫食其德者,春霜秋露,撫茲桮棬,感念松楸,宜何如立身修行,懋勉而弗替也。

道光十三年癸已四月吉日裔孫男宗瀚謹識

(按):碑存武威文廟。富平石質,高173釐米,寬96釐米,厚18釐米。碑正面行書18行,滿行42字。碑陰楷書18行,滿行10字。碑刻于清道光十二年,賜進士出身、戶部員外郎、前翰林院庶起士張美如篆額並書丹。

碑文所記陳君,諱琨,字貢禹,武威人,世為涼州太族。陳公為人正直,忠孝有嘉。其子、孫感念其德,勒碑以記。

碑文作者張美如,武威人,清代甘肅著名的書畫家,還擅長寫詩,世人稱其“詩書畫”三絕。張美如作品,傳世不多。此碑刻文,不但文辭優美,且書寫瀟灑飄逸,堪稱傳世佳作。

——錄自《武威金石錄》

 

十一、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故甘肅涼州府知府陳公墓誌銘

賜進士出身誥授通儀大夫花翎陝西分巡陝安兵備道前翰林院編修 國史館纂修功臣館總纂戊子科陝西鄉試正考官年侍生錢塘戴兆春撰文

賜進士出身誥授中憲大夫知府用陝西候補直隸州知州前戶部江南司主事鄉年愚弟貴州馮嗣元篆蓋

賜進士出身誥授通奉大夫花翎二品升銜在任候補軍法便宜行事總理興漢防練水陸各軍警務處三品銜漢中府知府前翰林院編修掌廣西道監察禦史巡視西藏全權王大臣隨員襄理陝西分巡陝安兵備道館年侍生常熟楊崇伊書丹

余履陝安道任之三年,歲壬寅,前輩陳春亭太守卒,余聞耗,不懌者久之。君諱才芳,字春亭,陝西漢中府寧羌州人也。先世以厚德稱,自鄂遷陝,遂籍焉。曾祖孟麟,祖公智,父汝惠,以君貴,贈如□。兄弟三人,君居長,幼惠敏至孝。同治初,粵匪竄擾漢中,土匪乘之。郡城陷,君以諸生被虜,逸,賊追刺之,創甚,尚未知母耗,乃以窖金紿賊,得入城見母。時父已故,設法脫母於難,後亦故。事平,君自賊歸,改葬父母如禮,鄉里僉稱為誠孝。癸酉以選拔登賢書,甲戌聯捷成進士,改官翰林散館,授職編修,曆充國史館協修、纂修,功臣館纂修、總纂,庚辰、癸未會試磨勘官,京察一等記名。乙酉,簡政甘肅涼州府知府。五涼自遭兵燹,元氣凋殘。君清厘賦額,減差徭,均水利,裕倉儲,民遂複業。以涼州士風壯毅,慮亂後失學,為風俗人心患,乃飭各屬教官宣講聖諭廣訓暨禦制訓飭士子文。平時訓士,尤以敦品勵行、通經致用為先。涼無蠶桑之利,君設局種桑,逾歲皆成,給百姓分植之。涼地荒瘠苦寒,嚴冬窮窶多凍斃者。君捐廉制棉衣,周給之,複劑公款贏餘垂久遠,全活頗多。他如舉節孝,正婚姻,禁賭博,懲刁猾,凡利於民者,行之不遺餘力。武威縣李姓毒斃嗣子一案,事涉曖昧,縣令不究。君迅得實,論如律,西涼至今稱之。署西偏葺屋五楹,顏曰“退思”,書“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儉以養德,靜以修身”,一聯懸座右,其中之所存可知矣。壬辰冬,因勞致疾,幾不起,以宗祠未立為恨,蓋君原籍鄂之興國州,宗祠在焉。自君祖添福公徙武昌,祖德謀公旋客甯羌,於州之梨坪置別業。

君有志建祠,絀於力,至是計乃決,明年遂告修墓。去日,百姓攀轅留之不可得。及歸,寄居郡城,先于華廟坊建宗祠,築室其旁,以便祭埽。俸餘無多,皆購祀產,恤宗族。時當事創立同善堂,施種牛痘及醫藥、棺木,延君主其事。君首倡,鄉人士踴躍樂輸,共得千余金,乃設分局以便民。觀察高羲亭前輩複于堂增敬節會,君益孜孜不倦,真急公好義,蓋出於天性。自頃世變日,非老成凋謝,求一難進易退,知木本水源之誼者,殊不多睹。志君之墓,不能無慨於中也。君生於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卒於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日。元配鄭氏壬戌殉難;繼配顏氏生子三:思霖,監生;思承,廩膳生;思樸,業儒。張氏。女二:長適城固盧景植,顏出;次適城固史揚芬,張出。孫二。將以癸卯四月朔日葬君于黃家河之大灣嶺,壬首丙□。先期思霖等持行狀來征銘。銘曰:

儷松柏之節操兮,曆霜雪而彌堅;比蘭薰之芬鬱兮,承雨露而彌鮮;矢至性以磨浩劫兮,既孝行之充傳;以詞臣為循吏兮,複政績之可鐫;矧知止之不殆兮,早解組以歸田;寄高風于林下兮,方娛樂乎天年;胡為乎神鶴一去不復還兮,使我不禁徘徊企望而益慕幽人貞履之純全。

(按):此碑於2003年1月7日由陝西漢中市地方誌辦公室原主任郭鵬等人,在南鄭縣忍水鄉黃家河村發現後,加一抄錄整理的碑銘原文。碑名為篆書,正文均楷書,字徑約 1.5公分。

 

十二、《武烈廟舊跡記》/ 廩生 田敏撰

武烈大帝廟舊在北街,居民有求必禱,禱必應。前明天順二年,印授監太監蒙公泰與甘肅總鎮衛公穎重建於今所。帝之顯靈事蹟,詳勒於碑,以為不刊典型。因世遠年湮,文章字跡缺略不全,臥撲塵埃者,曆有餘年。今春,闔郡為官長記功德磨礱之,將刻之木。餘適授徒廟中,目睹其斷石殘文,約略其大概:

帝常州人,姓陳氏,太父暠,字元皎,仕陳為羽林郎。父明,字寶煥,為江州司馬嶺南採訪使。迨帝名仁杲,字世威,生梁已已,英姿照人,頂有匿,孝友性成。八歲屬文、十三而經史通習,人鹹謂:“再生東家某。”十八登進士第。陳太祖曰:“朕與卿太丘之後”云云。遷江西道巡察大使,摘伏發奸,名聞天下。及後主失政,歎曰:“忠臣不事二君。”遂歸田裏,隨南遊。群盜並起,有薦其可用者,猶堅不起。人曰“與其守節於鄉里,孰若除暴於天下?苟執不起,如蒼生何?”不得已赴命,拜秉義尉。大業五年,命鞠太白山叛寇,誅止其魁,心悅服。又有某賊聚兵十萬,肆暴金陵,帝以為不喻以禍福,恐延無辜,使告之曰:“能悔過速降,父母妻子可免也,不然族滅無遺類矣。”不聽,遂進兵討平之。又賊某某及婁世幹據東陽,帝率兵剿其眾,拜大司徒。沈法興者,帝之妻父也。起兵吳興,欲倚帝謀據常州,而帝精忠大節,確不可移。又李子通者,亦聚眾江北,與法興為援,懼帝不敢動。二人計窮,法興乃稱疾危走告,帝以親故,不意其詐,飲酒中毒鴆,帝死,實武德三年五月十八日也。一日陰雲蔽空,晝晦如夜,忽聞空中厲聲曰:“汝賊安生!”法興即中矢死,其威靈如此。唐太宗詔旌其功,封武烈公。後樑封福順武烈王。周加以帝。宋時賜廟額曰:“福順武烈顯靈昭德大帝”。初末事實,大略如此。嗚呼!忠列動天地,仁義著人心,而英靈之在天,依然威烈之在世也。輔翊綱常,匡襄社稷,千載而下,瞻廟像而俎豆常新,誦芳蹤而威靈如睹,忠肝義膽,起懦廉頑,胡意自陳,迄今千有餘歲矣。一旦碑殘紀缺,儀型忽泯,能勿感慨系之乎?雖帝之為靈,昭若星日,奚必假碑,而永耀然。不見其石,遂忘其人,碑之所系,豈鮮淺哉?夫人有寸長微美,尚思表為聞之,況帝德在倫常,功垂寰宇,坐視其湮沒廢墜也?吾人讀書懷古、尊賢遠奸者其謂何?愚因摹其殘缺者補繕之,鐫為木碑,志氣始末。若大其微跡,複勒之匾額,永垂不朽也,不能不仍望于後之君子。(節錄。康熙三十三年及乾隆十八年修立)

——錄自清乾隆四十四年《甘州府志》

(注):張鴻汀(1890—1950),字維之,名張維,號鴻汀,甘肅臨洮人,為近當代知名的史學家、方志學家、金石學家、目錄學家。歷任甘肅通志館副館長、《甘肅通志稿》總纂、甘肅省參議會議長等。事蹟載入1948年的《世界名人錄》等。

先生著述,包括參與纂輯的諸作甚豐,如,《隴右方志錄》(民國二十三年)、《蘭州古今注》(民國三十二年)、《元魏諸鎮考》、《仇池國志》(民國三十八年)、《前秦事鈔》、《仇池國志稿》、《十六國史鈔》、《秦涼十一國疆域表》、《晉書前秦載記》、《苻秦表》、《甘肅人物志》、《隴右著作錄》、《甘肅青海土司志》、《隴右邊事錄》、《隴右民族錄》、《隴右經學之傳授》、《隴右財賦錄》、《隴右軼聞錄》、《隴右學藝錄》、《隴右金石錄》等。

在先生的影響下,其子張令瑄,在繼承父志的基礎上,編纂有《張鴻汀先生著書提要》、《三隴方志見知錄》、《平涼三志綜述》、《張鴻汀先生與西北古籍之整理》、《蘭州近百年大事記》、《蘭州歷代大事記》、《明代慶陽府各志考述》、《蘭州歷代人士著書綜錄》等資料印本及手稿。

張鴻汀先生的《隴右金石錄》被當時的“中央研究院”列入國際交換書籍。他的《仇池國志》系近當代仇池國歷史研究的開山之作,由此,被人譽為近代“鉤沉仇池國史第一人”。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