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杉樹坳分派陳氏族譜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5年12月18日

杉樹坳分派陳氏族譜 

陳氏族譜序

譜之為普也,使一族之人普敦孝思也。蓋世代雲遙祖宗已遠,賢智之子或能知先正源流,道前人之功德。若愚魯之輩,除祖父、高曾以外,有問以先代之本源、祖人之墳墓而茫然不知者,雖有報本追遠之心,而無以為憑依也,何以普其孝思。思哉,茲譜之作也,肇自黃帝、虞舜、胡公滿,而至漢魏兩晉以及隋唐五代,逮宋太宗時即居江西,今之吉安府廬陵縣也( 145、新義莊:始遷祖知明,始遷地江西省吉安府吉安縣<盧陵>)。始祖考陳虛隱系居廬陵縣之大樟樹,生三子,于明初隨陳有道、陳以道、陳本道出征貴州苗蠻,以軍功得授婺川土司,即今務川縣是也。及至明洪武二年己酉歲創設思南府,後被上司所轄,繳還勅書,因至印江之甲山寨落業,東至河縫,南至三角莊、蛇家林,西到夫子壩、麻池、龍家岩、櫻桃壩、望尖為界,北至火鋪頭、大石礅、曾家坪、亞廟溝、紙黃溝、中山寺。其時,祖輩分為一、五、七三甲,列為在往毛三圖,次弟受之往圖七甲,有陳寅之先人居甲山寨之長春宮,遷岸水因遭回祿家乘失傳,厥後與侄(其侄失名無考)遷大屋基,落業九裏十三壪。不數年,侄返甲山,公亦不能獨處,因其子天仁娶彭家山彭氏女為妻,欲與為鄰,爰將業賣胡姓,遂移杉樹坳居也焉。所存丁糧錢貳百肆文,係補長房,丁項屢年收納,至今猶然。天仁公生鼇公,鼇公生三子,遂分為三支,此杉樹坳之大略也。倘不修之,將使後世子孫無由考證某也、尊某也,通必致茫然不知也,何以普其孝思哉。爰將父老傳聞者錄之於筆,以示後世子孫,免致五世不修譜,蹈不孝之耳是為序。

大清道光十年甲午歲季春月

寅祖十代孫陳天倫、陳天俊仝撰

大屋基丁按

金夫大屋基我一世祖陳寅公明末(1644年)時之故宅也,其先人之墳墓如伴溪溝之芋頭田,胡家溝之對門坡,兩岔河之礳槽壪,共二十餘塚。惜前人未聯清明之會,遂疏杳,後人不勝感歎。幸冉家壩坪上一支,舊有清明會祭掃紛然,我等聞知未嘗不欲更其會也,奈何日緩一日,遂延之間嘗聞遊斯地得聞伊地。人雲張家山土陳家田,其豐饒宛然在日。二世祖天仁公,清之初年遷杉樹坳,陽基贈入葉姓,附近之河田賣入胡姓,其糧自行折柱,充當未折之丁,陳姓三房平收未賣之業。陳姓三房平分二、三兩房先年賣入上一家,每年每房各逗錢三百文,以完丁項。長房承收胡姓下一家丁錢貳百肆拾文,迄今一百三十八年也,從無異議殊。光緒二十五年,胡信誠(乳名入順),清出斑鳩井一契,差丁五分,除折開當年未折之丁以為多收,一直兩年分文未過,若不經官斷難了楚。二十七年春,陳文修進城報案,遇當團之廩鐥生張澤涵攔回,伊岳任聖梁乃印邑文庠生,合同臨家查實予等,以族譜經單簿對閱之。伊乃付清,每年仍當丁錢二百四十文,予等乃知一契大小四壪。乾隆二十七(1763)年壬午歲十一月初六日,賣主陳先仁、陳先烈、陳先魁、陳應鳳接主胡含富價銀一十八兩,其頂下其腰線岩腳,左以張姓宅大嶺直上頂,此長房之八世祖出賣也。至胡姓未折之丁,乃二、三世之出賣,或寬或窄陳固失傳,胡即知之,肯明以告我。從此仍照前規,兩下安然無事幸矣哉,凡收大屋基其基丁錢者,尚其鑒之。

光緒二十七年辛醜歲四月完事日合房公附

寅祖十二代孫陳文理撰

祖祠四景:羅漢妥肚、雙童講書、文筆當門、五龍鎖口

壽溪六景:朝帽簪花、天馬躍南、倉山疊聚、宅外文峰、筆架橫西、羅星雙鎖

印江縣正堂陳鴻年奉旨修節孝堂,所供陳珍世任氏實錄

夫一族之繁,惟此姐豆百年,馨香萬世,乃令人品題之況。夫子為之詔書有司,為之採訪,從此朔望添香,敢不始終實錄,如族嬸母任孺人處事秉剛,公之滿女也,賦性幽閒,抱質渾樸,年甫十七便賦於歸。族叔父陳珍世書竊則子史類通場屋,詩文並麗,印江小試會多士之魁德水大收,未列群英之末,那識榮枯有定,偶然氣數難求,肄業依仁數月而燕居抱病,旋車守義一朝,遂鶴駕難留。嬸母甫廿三也,膝下之孤兒方繞週歲,堂上之雙老已過六旬,翁石阡府佾生姑文生弼玉之孫女也,年老多病,其勢甚難。一則苦鞠承挑子至白頭猶是,少時之訓誨,孤子陳文理雖年將六旬,嬸母猶且以善事為規,以惡事為戒也。一則臨餐進薦親封黃壞依然在日之儀文,翁姑沒後壽誕年年掃路,至晚年難以行走,坐地以掃之。年年聖賢書普就明師以訓,方謂一暴十寒荻蓖難忍。誰知三苗四亂,府縣齊傾,嗟呼風煙太警,娶媳為高燕翼當貽望孫猶切,階下宜草,對對逢春,他鄉並蒂花,雙雙拱北未幾而午女渡橋未幾,而孫會滿室,此誠族叔在天之靈也。更可憶者,族祖之大業昆季三分,嬸母之小成縱橫數處。嬸母持家十餘年,新創田土約共三四處,合共六十餘挑。井裏欺淩,巧寓張公百忍。鄰人買穀分文未對,反玷辱毛寒,後親等聞之,約數人於家清查,嬸母佯為不知其偷竊,樹木亦自安。庭幃出入,善出全孟教回端噢咻,示義推解,示仁生機,廣全於眾類,供佛以禮,飲素以信,善氣直塞於兩間。雖其子名場父因,未邀北關之恩,而其孫技藝頻伸,已博東皇之寵。其時有贈詩雲:雪行竹筠數十年,持身處事不欺天。而今子老孫榮顯,鳩杖支扶尚不偏。是時族嬸母年七十有一,侄嘗登其堂,聞其概,以為枝枝丹桂飄香於苦節門中,戢戢龍魚變化勃發于寒冰席上,福與壽正未可知。又曆十年,王母開筵瑤池有詔,遂為之永訣矣。於是卜其穴于牛角井之山,葬其身於飛龍之口,嗟嗟嘻嘻八十一年之勁節,百千萬日之純孝,何九天之花誥,何以不旌於生前。任府生母陳孺人請有旌表,監坊時花費七百余,千勞倦已極,嘗蒙母命未請。一縣之專祠何以舍表於沒後,此其中預有無窮之兆焉,忽而鄰人入夢,大有難解之端。沒後鄰人夢嬸母被仙人牽上仙橋。又回煞時更有非常之景。回煞時間左間右陰火無邊,如明星有難之狀。至元旦而天明複寐,幾疑白鶴仙人。元旦鄰人夢嬸身穿白袍冠履堂隨丁無數天,大異身前之狀。越數月而天堂有亂,遂來白雲仙祖乩雲化鶴而橋,接引濟渡慈貞。牽上仙橋者誰,觀音大士是也。回鸞而陰火煊明,送迎神佛。陰火者雖值日神祇送駕,當方神祇接駕是也。以其砥躬清潔,勅以貞惠之名,因而複賜白袍加以元君之謐。三十夜上帝封以貞惠元君,賜以白袍回家省歲是也。一時附壇者有詩為證。雲:生為烈女歿為神,由此看來理確真。祇要清操全晚節,會仙橋上脫凡身。雖說無殊余尚躊躇莫決,末言請表,我遂確信非虛。末言好好好時來了,快快架空請旌表。方才即返駕之時,正堂尹修祠之日,路遇文生冉鳳瑞道坐相談,即今長孫陳燦奎官前上稟,縣主批雲:節中至孝紛紛,人言准合申詳明煙。千古入祠之日,上學張友裳有詩為頌,雲:節孝雙全我也思,義門偶見少卿支。廿三便把冰霜礪,八一猶將岵峙追。早晚三餐龕有食,春秋兩壽路無疵。昨冬應詔歸西去,供此貞元壯印祠。侄聞之,竅有感焉。 我陳氏由宋末以來,若元若明若清,受皇恩者無幾,成仙佛者無幾。我族嬸母陽入節孝專祠,陰封貞惠元君,是誠罕聞三代,抑亦作則於千秋謹錄。

皇清光緒二十八年歲次壬寅仲冬月上浣之良歲

進士族侄陳利川拜題

凡例

譜必派定,而後系明我陳氏自務川縣以來,豈無定派。蓋因岸水失火,而後譜失,派忘各地,新議耳,故我杉樹坳之派與別支不合,然既同,何必拘拘於定哉。

譜載宜詳,務遵大宗小宗,大宗載某人生子,某某小宗詳其某子分支某處,俾之後世不昧從來。

生必詳居,死必說墓,墓乃先人憑依之地,後人托庇之區。凡至清明節,各家率其子弟至墓修塚。方某山某塚,不致淪忘。

目前之子,若孫者未必宜載之,但當有室之年,方可援筆為之嗣,故必有室而後載之。

繼以別族之子為子者不錄,義男義孫者不錄,假胄宗支派者斥之。

譜值兵燹水火之災,不可視為可有可無之器,果其不失祖宗在天之靈,諒也含笑九泉之下。及五世修之,不過增之已耳,爾子孫又宜體斯美意也。

開派小引

陳氏定派先人創妥,何須附贅。第螽斯蟄子孫蕃,瓜瓞綿而延蔓遠,倘不緝諸譜書,則萍水相逢視為他鄉之客,世殊時異何知親。爰開於此易於查對,便於稱呼。

陳氏舊訂字派二十字

大其天尚正,世德啟榮昌,繼緒忠良顯,淵源佩澤長。

陳氏新議字派

大陳先應天,世文太宗正,宏仁家道興,立德明其性。

陳氏世系圖

始祖軒轅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芒→嬌牛→鼙瞍→帝舜(子商均、季厘)→商均→箕伯→強余→虞頡(子虞思、夢熊)→虞思→有龍→壽旰→叔儀(子康仲、康伯)→康仲→祖媯(子發、期)→發→媯方→振→維→壽固→敖→勝→元捷→偃→姑猛→公允→藺→慎叔→野→無執→菑→叔正→獻子→亞壽→原壽→夢延→閼父→媯滿

商均封于商,又封于虞。傳至虞君思館少康,以二姚作中興後。及周武有天下,封閼父為陶正,以元女配其子胡公滿。公奔陳,以陳為氏,傳至二十五世陳侯周,為楚滅,太子衍奔武陽戶牖。

陳侯周→衍→璉→履→輝→周昌→余→仲丕→徒善→獻章→述→平(相漢,高祖封武陽戶牖侯,又封曲逆侯)→原仁→子遠→澄→考遷→湯(封關內侯)→馮→晟→會可→珍→嗣→翔→寔(太邱長,諡文范)→紀→群(二世俱為鎮南將軍)→忠→佐→准→伯軫→匡→遠(以上六世俱仕晉)→康→英→公弼→鼎→安→高→詠→猛→道臣(以上二代俱仕齊,為太守尚書)→文贊(為梁侍中)→談先、霸先

談先為贊公長子,為宮學。贊公次子霸先稱為將軍,時侯景作亂,圖武帝於台城。霸先領兵討之,受帝禪為天子,在位六年無子,以兄長子承繼,封兄次子為宜都王,實義門始封之祖。

談先→叔明→武(實為會稽司馬)→才→蘊圭→兼(唐進士,官少監)→京→褒→瓘(官居司諫)→鈺→環→伯宣→檀→旺→彬→囂→崇

陳伯宣遷居江州太平鄉常樂裏,為義門始封之祖。唐僖宗旌其門,南唐又為之立義門,後人九世同居,聚口七百餘人。江州知州唐上其事,唐太宗詔本州每年貸粟二千,家在百犬共牢,一犬不至,眾犬不食。後遷吉安府廬陵縣,聚甚為繁。吾入黔始祖虛隱系居廬陵縣之大樟樹。

虛隱祖妣雷氏,生東林、東海、東山三子。時有道、以道、本道出征貴州苗蠻,祖以軍功得授務川土司,于洪武二年(1369)創設思南,後被上司所轄,將勅書繳還,因至印江之甲山寨落業。其時分為一、五、七三甲,列為在往毛三圖。往圖七甲入黔始祖號東海,卜葬犀牛井,祖婆羅氏蔔葬玉皇閣,俗傳二人相見。

東海祖,妣羅氏,生待明、待林、待時三子。

嘉卷祖,明仲歲貢,原任四川馬湖府。

鬥祖,明中選貢,福州通判。

昌期祖,崇禎癸酉科中第三十四名,因而遷居岸水,始自何人茫然不知。先人由甲山寨長春宮遷至岸水,其屋失火,其譜失傳。厥後寅祖與侄遷至大屋基,侄返甲山寨,嫌其孤獨,因其媳彭氏,後親招居彭家山,遂遷杉樹坳。

一世祖寅,妣曾氏,生子天仁。

二世祖天仁,妣彭氏,生子鼇。

三世祖鼇,妣邱氏,生世綱、世紀、世經、世綸四子。世綸未配,故無嗣。

四世祖世綱,妣車氏,生遐龍、遐虎二子。

世紀,妣楊氏,生素勳、弘勳二子。

世經,妣馬氏,生文學、文新二子。

五世祖遐龍,妣何氏,生子大良。

遐虎,妣失姓,生子書擇,遷遵義府。

素勳,妣黃氏,生大荏、大俊、大儒三子。墳在古牛山,有碑。

弘勳,妣任氏、簡氏,乏嗣。

文學,妣張氏、田氏,田氏生子大寶。

文新,妣黃氏、袁氏,袁氏生大志、大德二子。

六世祖大良,妣曹氏,生柄、衡、桂三子。

大荏,妣黃氏,生子陳森。墳在小郎壩,中壩小地名檬子樹外面。

大俊,妣萬氏、孫氏,孫氏生子陳相。

大儒,妣朱氏,生子失名,媳失姓。

大寶,妣何氏,生國用、國舉二子。

大志,妣秦氏,生國虎、國柏(陳模)、國凡三子。

大德,妣張氏,生國用(陳極)、國明(陳杞)二子。

七世祖陳柄,妣楊氏,生先盛、先登、先位、先德四子。

陳衡,妣任氏,生先魁、先模、先仁三子。

陳桂,妣郭氏,生子先烈。

陳森,妣黃氏、冉氏,冉氏生子先榮。

陳相,妣孫氏,生先貴、先倫二子。

大儒子失名,媳失姓,生先榜、先富、先達三子。

國用,妣張氏,生子先能。

國舉,妣馬氏、潘氏,潘氏生先甲、先申二子。不知世績有無。

陳模,妣張氏,生子先品。

陳極,妣失姓。極祖出外,不知世績有無。

陳杞,妣馬氏,生子先朝,出外未歸。

八世祖先模,妣任氏,生應先、應馗二子。

先魁,妣任氏,生應秀、應忠二子。

先仁,妣吳氏、王氏,王氏生子應明。

先登,妣失姓,生一子失名。

先位,妣崔氏,生就鼇、應鳳二子。

先盛,妣鄧氏,生一子,貿易出外,不知何處。

先德,妣羅氏、蘇氏,蘇氏生應發、應祿、應典三子。

先烈,妣孫氏,生子應華。

先貴,妣李氏,生子應璦。

先倫,妣任氏,生應朝、應安二子。

先榮,妣鐵氏,生應才、應賢、應琳、應進四子。

先富,妣孫氏,生應權、應堂二子。

先榜,妣失姓,生應友、應遠、應朋(妣王氏)、應坎四子。

先達,遷彭水縣。

先能,妣廖氏、冉氏,冉氏生子應昌。

先申,妣吳氏,生應科、應魁、應武三子。

先品,妣失姓,生應順、應萬、應猷、應常四子。

九世祖應先,妣任氏,生天順、天儒二子。

應馗,妣任氏,生天信、天聰二子。天信生一子,未配即歿。

應秀,妣任氏,生子天佑。

應忠,妣任氏,生子天華。

應明,妣何氏,生天倫、天俊二子。

先登子失名,媳失姓,生子天德。

應鼇,妣尹氏,生子天榮。

應鳳,妣任氏,生子天助。(1763年賣主陳先仁、陳先烈、陳先魁、陳應鳳接主胡含富價銀一十八兩)

應祿,妣李氏,生天才、天元、天志三子。

應發,妣任氏,生天友、天義二子。

應典,妣任氏,生子天興(妣羅氏)。

應華,妣譚氏,生天良、天貴、天培三子。

應璦,妣代氏,生天運(妣李氏)、天章二子。

應朝,妣任氏,生天海(妣邵氏)、天仁二子。

應安,妣吳氏,生子天朋。

應賢,妣任氏,生天申、天全二子。

應琳,妣黃氏、李氏,李氏生天金、天馗、天相三子。墳在桐麻坡。

應進,妣劉氏,生天祥、天照二子。

應權,妣孫氏,生一子貿易未回。

應堂,妣馬氏,生子長有、國嘴(乳名丕二)。長有遷廣西昏河細漢樹,遷繭溪。

應坎,妣王氏,生天聰(妣代氏)、天舉、天貢三子。

應昌,妣孫氏,生四子,長子天和出外,次子天祿妣向氏,三子清河家宅,四子遷秀山縣。

應魁,妣張氏,生子天文。

應科,妣孫氏,生子天祿,父子遷彭水縣蓋銀,成人仍歸故鄉。婚配劉氏,艮當旋歸之時,伊父已生一子。

應武,妣任氏,生子天學,遷印江城內。

應順,妣失姓,生子天萬(妣代氏)。

應萬,妣許氏,生子天才(妣余氏、代氏)。

十世祖天儒,妣張氏,生子玉世(妣劉氏)。

天佑,妣張氏,生世才(妣徐氏)、世昌(妣廖氏)、世祿(妣任氏)三子。

天華,妣任氏,生世勳(妣尹氏、付氏)、世朋(妣任氏)、世傑(妣張氏)、世志(妣廖氏)四子。

天倫,妣張氏、田氏、劉氏,田氏生慶世(妣廖氏)、師世(妣任氏)、盛世(妣任氏)、清世(妣任氏)、用世(妣何氏)、登世(妣江氏)六子。

天俊,妣楊氏,生端世(妣魏氏)、瑞世(妣周氏、任氏)、珍世(妣任氏)三子。

天德,妣失姓,生一子,乳名金貴,遷湖南,小地名麻陽。

天榮,妣尹氏,生世隆(妣胡氏)、世輔(妣任氏)、世元(妣夏氏)三子。

天助,妣李氏,生世重(妣王氏)、射子(乳名)二子。

天元,妣楊氏、譚氏,譚氏生狗崽(乳名,妣王氏)、世儒(妣吳氏)二子。

天才,妣冉氏、吳氏、代氏,吳氏生子世友。

天志,妣黃氏、冉氏,冉氏生子世文(妣田氏)。

天友,妣劉氏,生世寬(妣劉氏)、世弘(妣餘氏)二子。

天義,妣孫氏,生子世申,遷湖北。

天貴,妣任氏,生銀貴、老二(乳名)二子。

天良,妣田氏、廖氏、張氏,廖氏生世德(妣尚氏)、世道(妣任氏)、世學(妣張氏)三子。

天培,妣王氏,生子世泰(妣晏氏)。

天章,妣譙氏,生世維(妣任氏)、世緒(妣李氏)二子。

天仁,妣尚氏、譙氏,譙氏生世芳(妣張氏)、世禮(妣舒氏)、世祚(妣付氏)三子。

天朋,妣任氏,生子世秀,隨母遷往麻陽,小地名尖子山。

天申,妣李氏,生世選、世達(妣劉氏、張氏、敖氏)二子。

天全,妣張氏、劉氏,劉氏生世彥、世珍(妣任氏)、世明(妣張氏、杜氏)三子。

天馗,妣張氏、吳氏,吳氏生世貴(妣王氏、張氏)、世全、世周(妣徐氏)、世富四子。

天金,妣任氏,生子世范(妣任氏)。

天相,妣楊氏,生子世榮(妣何氏、張氏)。

天照,妣晏氏,生子世裔(妣劉氏、任氏)。

天祥,妣冉氏,生子世珻(妣任氏)。

天祿,妣向氏,生子世奇(妣任氏)。

天文,妣楊氏,生子世宗(妣唐氏)。

天銀,妣劉氏,生世發(妣吳氏)、世德(妣任氏)、世旺(妣李氏)三子。

天學,妣周氏、任氏,任氏生世祥(妣周氏、王氏)、世順(妣徐氏)二子。

十一世祖玉世,妣劉氏,生文會(妣鄧氏)、文甲(妣張氏)、老七(乳名)三子。

世才,妣徐氏,生文忠(妣任氏)、文榮(妣艾氏)、文昆(妣李氏)、文富(妣譚氏)、文顯(妣魏氏)五子。

世昌,妣廖氏,生文發(妣任氏、黃氏)、文祥(妣李氏)、文財(妣任氏)三子。

世祿,妣任氏。

世勳,妣尹氏、付氏。

世朋,妣任氏。

世傑,妣張氏。

世志,妣廖氏,生子文能(妣敖氏)。

慶世,妣廖氏,生文學(妣廖氏)、文耀(妣任氏)二子。

師世,妣任氏,生文昌(妣白氏)、文斌(妣任氏)、文芳(妣胡氏)、文銀(妣冉氏)四子。

盛世,妣任氏,生文開(妣李氏)、文朝、文邦(妣張氏)三子。

清世,妣任氏,生文應(妣魏氏、饒氏)、文凡、文魁(妣任氏)三子。

用世,妣何氏,生文元、文亨(妣張氏)二子。

登世,妣江氏,生子文燦(妣江氏)。

瑞世,妣周氏、任氏,任氏生文思(妣危氏、冉氏、代氏、任氏)、文恩(妣劉氏)二子。

端世,妣魏氏,生文仲(妣魏氏、任氏、張氏)、文光(妣李氏)、文修(妣吳氏)三子。

珍世,妣任氏,生子文理(妣任氏)。

天德子金貴,妣失姓,過松桃,遷湖南小地名麻陽,代取名。

世隆,妣胡氏,生子文貴(妣張氏)。

世友,妣冉氏、吳氏、代氏,冉氏生三子,長子文榮(妣廖氏),次子文阡,三子失名,代氏生子文萬(妣饒氏)。

世文,妣田氏,生子文道(妣楊氏)。

世申,遷湖北。

世德,妣尚氏,生子文仁(妣廖氏)。

世道,妣任氏,生福老、小福(乳名)二子。

世泰,妣晏氏,生文榜(妣饒氏)。

世緒,妣李氏,生文運(妣李氏)、文謀(妣張氏)、文范(妣任氏)、文忠(妣張氏)四子。

世芳,妣張氏,生文郎(妣張氏)、文朗(妣任氏、袁氏)二子。

世秀,隨母帶下麻陽尖子山。

世達,妣劉氏、張氏、張氏,張氏生子文拔(妣任氏,生女白妹)。文拔亡故,其妻孤獨無子,靠憑親族前將二叔家次子過房承頂,取名文炳。

世珍,妣任氏,生文遠(妣冉氏)、文炳(過房)、文華(妣張氏)三子。

世明,妣張氏、杜氏,杜氏生文輝(妣楊氏)、文蔚(妣袁氏)二子。

世貴,妣王氏、張氏,張氏生文仕(妣田氏)、文舉(妣張氏、張氏)、文科(妣吳氏)、文學(妣楊氏)四子。

世周,妣廖氏、徐氏,徐氏生子文星(妣楊氏)。

世范,妣任氏,生文安(妣楊氏)、文邦二子。

世榮,妣張氏、何氏,何氏生子文煥(妣何氏)。

世裔,妣任氏、劉氏,劉氏生文俊(妣曾氏)、文傑(妣劉氏)二子。

世珻,妣任氏,生文清(妣代氏)、文漢(妣冉氏、代氏)、文淮(妣廖氏)、文涇(妣郭氏)、文淋(妣魏氏)五子。

世奇,妣任氏,生子文星(妣廖氏)。

世宗,妣唐氏,生文貴(妣任氏)、文明(妣簡氏)二子。文明遷居岩底下洞上,小地名大田溝安家,娶妻簡氏。現文明亡故,埋在屋當門。生一子名祥林、女桂蘭,老少三人轉回老家。簡氏出姓,將祥林帶在譚姓。

世旺,妣李氏,生文龍(妣廖氏)、文超(妣梁氏)二子。

世祥,妣周氏、王氏,捧抱玉代(乳名,妣邵氏)、文忠(妣代氏)二子。

世順,妣徐氏,生文科(妣楊氏)、文昭(妣馬氏)二子。兄弟二人葬于中山寺路坎上,後代遷到城內。

十二世祖文學,妣鄧氏,生太貴、太安(妣冉氏)、清河(乳名)、太書四子。

文甲,妣張氏,生子太貞(妣付氏)。

文忠,妣任氏,生子太發(妣戴氏)。

文榮,妣艾氏,生子太美(妣任氏)。

文顯,妣魏氏,生子太元(妣張氏)。

文祥,妣李氏,生子太亨(妣張氏)。

文能,妣敖氏,生太來(妣任氏)、老五(乳名)、太富(妣任氏)三子。

文學,妣任氏,生子太和(妣徐氏、任氏)。

文耀,妣廖氏,生太科(妣冉氏)、太胡(妣周氏)、太朝三子。

文昌,妣白氏,生子太興(妣何氏,後下堂與太元為妻)。

文斌,妣任氏,生子考林,遷思南。

文芳,妣田氏,生子太忠(妣任氏)。

文銀,妣冉氏,生二子,長子太元(妣何氏),次子失名。

文邦,妣張氏,生太揚、老二(乳名)二子。

文應,妣魏氏、饒氏,抱太元為子。

文魁,妣任氏,生太貞(妣馬氏)、太重(妣餘氏)、太元(過寄到大哥家承頂宗支)三子。

文元,妣王氏,生太權(妣廖氏、劉氏、張氏)、太勳(妣廖氏、楊氏)、太煥(妣吳氏)、太經(妣吳氏)、太培(妣吳氏、任氏)五子。

文亨,妣張氏,生太瑚(妣吳氏)、太時(妣羅氏)、太然(妣張氏)等四子。

文燦,妣江氏,生太福(妣譚氏)、太祿(妣代氏)、太壽(妣饒氏)、太喜(妣楊氏)四子。

文思,妣冉氏。

文恩,妣劉氏,生子太玨(妣冉氏、危氏、任氏)。

文仲,妣任氏、魏氏、張氏,魏氏生太然(妣任氏)、太洪(妣白氏、林氏)二子。

文光,妣李氏,生太鏞(妣李氏)、太瑛二子。

文修,妣吳氏,生太猷(妣任氏)、太謨(妣任氏)、太平(妣任氏)、太康(妣劉氏)四子。

文理,妣任氏,生太華(武庠,妣饒氏)、太奎(妣任氏)二子。

文貴,妣張氏,生子太仁(妣劉氏)。

文榮,妣廖氏,生太恒(妣楊氏、吳氏)、太仁(妣羅氏)、太祿(妣付氏、冉氏)、太祥(妣嚴氏)四子。

文萬,妣饒氏,生子太學(妣饒氏)。

文道,妣楊氏,生子太寬(妣吳氏)。

文仁,妣廖氏,生太受(妣顧氏)、太順(妣譚氏)二子。

文榜,妣饒氏,其時子未成人,又因年荒,抱堂侄之子為孫,乳名有才(妣遊氏)。

文謨,妣張氏,生子太綱(妣任氏)。

文范,妣任氏,生太國、太昌(妣張氏)、太常(妣任氏)三子。

文忠,妣張氏,未有生育,抱侄承鼎宗支,繼子太昌(妣張氏)。

文郎,妣張氏,生太順(妣李氏)、太禎(妣任氏)、太恩(妣梅氏)、太惠(妣冉氏、餘氏)四子。

文朗,妣任氏、袁氏,任氏生子元太(妣張氏、楊氏),袁氏生茂太、和太二子。

文炳,妣丁氏,生美太(妣廖氏、譙氏)、明太(妣許氏)二子。

文華,妣張氏。

文蔚,妣袁氏,生書臣、瑞太(妣陸氏)二子。

文仕,妣田氏,生子太喜。

文科,妣張氏、吳氏,吳氏生太興(妣馬氏、田氏)、太中(妣張氏)、太謨、太望(妣任氏)四子。墳在夫山柏樹處。

文學,妣楊氏,生子太芳(妣劉氏)。墳在土磴楊正興墳坎下是也。

文星,妣楊氏,生太鎔、太銀二子。

文安,妣楊氏。

文邦,祖妣失姓。

文煥,妣何氏,生子鴻太(妣何氏、李氏、張氏)。

文俊,妣曾氏,生子太清(妣任氏)。

文傑,妣劉氏,生子太璠(妣鄒氏)。

文清,妣戴氏,生恒太(妣顏氏)、盈太二子。

文漢,妣冉氏、代氏、張氏,代氏生子錦太,張氏抱悅太三子作孫,更名宗銘(妣胡氏)。

文淮,妣廖氏,生子怡太(妣譚氏)。

文涇,妣郭氏,生悅太(妣何氏)、慷太(妣董氏)、華太(妣任氏、梅氏)三子。

文淋,妣魏氏,生錫太(妣王氏)、國太(妣塗氏)二子。

文星,妣廖氏,生太高(妣譚氏、梅氏)、叔太(妣任氏、田氏)二子。

文貴,妣任氏,生子太順。

文明,妣簡氏,生子祥林(乳名)。

文龍,妣廖氏,生元太(妣任氏)、銘太(妣葉氏)、森太(妣游氏、塗氏)三子。

文超,妣梁氏,生二子。

文忠,妣代氏。

文科,妣楊氏。

文昭,妣馬氏,生太林、太順二子。

十三世祖太安,妣冉氏,生子宗衡(乳名華子)。

太安之兄弟清和、太書。

太發,妣戴氏,生子宗明(妣譚氏)。

太美,妣任氏,生宗榮(妣廖氏)、宗佑(妣何氏、任氏)二子。

太元,妣張氏,生宗耀(妣張氏)、宗光(妣廖氏)二子。

太亨,妣張氏,生宗順、老金(乳名,妣汪氏)二子。

太來,妣任氏,生子宗貴(妣任氏)。

太富,妣任氏,生子宗丙(妣楊氏)。

太和,妣塗氏、任氏,任氏生宗揚、老二(乳名)二子。

太科,妣冉氏,生宗芳、宗堂二子。

太胡,妣周氏,生子老七(乳名)。

太興,妣何氏,生宗法、法二(乳名)二子。何氏下堂在四叔家,與太元為妻。

太忠,妣任氏,生宗全、宗臘、宗元三子。

太元,妣何氏。

太元,妣周氏,生宗權(妣吳氏)、宗恒(妣宋氏)二子。

太琛,妣馬氏,生子宗虞(妣李氏、蔡氏)。

太重,妣餘氏,生子宗保(妣魏氏)。

太權,妣廖氏、劉氏、張氏,劉氏生子宗讓(妣周氏)。

太勳,妣廖氏、楊氏,楊氏生子宗志(妣任氏)。

太煥,妣吳氏,生子宗善(妣代氏)。

太經,妣吳氏,生子宗德(妣張氏)。

太培,妣吳氏、任氏,任氏生宗良(妣夏氏、張氏)、宗英二子。

太時,妣羅氏、吳氏,吳氏生子安靈。

太然,妣張氏,生宗敬(妣姜氏)、宗賢(妣付氏)二子。

太瑚,妣吳氏,生子宗周(妣劉氏)。

太福,妣譚氏,生子宗和(妣任氏)。

太祿,妣代氏,生宗華(妣周氏)、宗富(妣呂氏)、宗貴(妣馬氏)三子。

太壽,妣饒氏,生宗賢、宗近二子。

太玨,妣冉氏、危氏、任氏,危氏生宗海(妣鄒氏)、宗麒(馬氏、王氏、饒氏)、宗麟(妣張氏)、宗鼇(妣冉氏、李氏)四子。

太鎔,妣李氏,生子宗岳(妣張氏、呂氏)。

太然,妣任氏,生宗玉(妣郭氏)、宗仁(妣冉氏)二子。

太洪,妣白氏、林氏,林氏生宗熙(妣張氏)、宗又(妣冉氏)等三子。

太猷,妣任氏,生宗恕(妣任氏,過房)、宗珩(妣任氏)二子。

太謨,妣任氏。

太平,妣任氏,生子宗煌。

太康,妣劉氏,在大哥家抱一子,宗恕(妣任氏)承鼎。

太華,妣饒氏,生宗器(妣饒氏)、宗愨(妣代氏)二子。

太奎,妣任氏,生宗儒(妣任氏)、宗傑(妣吳氏)、宗伯(妣任氏)三子。

太仁,妣劉氏,生子宗德。

太恒,妣吳氏、楊氏、付氏,楊氏生子宗福(妣何氏)。

太祥,妣冉氏、嚴氏,嚴氏生子宗林(妣嚴氏)。

太學,妣饒氏。

太寬,妣吳氏。

太受,妣顧氏,生子宗發(妣任氏、楊氏)。

太順,妣譚氏,生子有本。

太昌,妣張氏,生宗朝(妣張氏)、宗茂、宗詩三子。

太常,妣任氏,生子國清。

太順,妣李氏,生宗興、宗輝二子。

太禎,妣任氏。

太恩,妣梅氏,生子宗昌(妣張氏)。宗昌之母下堂在太高為妻。

太惠,妣冉氏、余氏,冉氏生子宗輝(妣羅氏),餘氏生子宗軍(妣馬氏)。

榮太,妣失姓。

河順(乳名),妣失姓。

茂太,妣張氏,生子宗賢(乳名老貴)。

美太,妣廖氏,生子宗勝(妣冉氏)。

銘太,妣許氏,生尚坤(妣吳氏)、尚乾(妣張氏)二子。

書臣,妣失姓。

瑞太,妣陸氏,抱宗舜次子作孫承鼎。

太喜,妣失姓。

太興,妣馬氏、田氏,田氏生宗緒、宗光二子。宗緒過寄到滿叔為子,宗光隨母帶撫。

太仲,妣張氏,生宗朝(母失子亡)、宗德(妣馬氏、冉氏)二子。宗德過繼太清為子。

太望,妣任氏。

太芳,妣劉氏,生子宗鏗(妣冉氏)。冉氏生正名(妣冉氏)、正登(妣馬氏)、正金、正榜(妣李氏)四子。

太鎔,妣失姓。

太銀,出外未能歸。

鴻太,妣何氏、李氏、張氏,李氏生尚武(妣冉氏)、尚文(妣張氏)、尚斌(妣吳氏)三子。

太清,妣任氏,抱太仲之子宗德承鼎。

太藩,妣鄒氏,生子宗彥(妣冉氏)。

恒太,妣顏氏,生宗堯(妣任氏)、宗舜(妣徐氏)二子。

盈太,妣失姓。

錦太,妣吳氏。吳氏出姓袁家坪,母與媳抱悅太之子宗銘(妣胡氏)承鼎。

怡太,妣譚氏。

悅太,妣何氏,生宗祊(妣任氏)、宗昭(妣任氏)、宗銘(妣胡氏,過房錦太為子)三子。

華太,妣任氏、梅氏,梅氏生宗奎(妣梅氏)、宗安(妣劉氏)二子。

協太,妣王氏,生子宗漢(妣任氏)。

國太,妣塗氏,生子尚輝(妣譚氏)。

太高,妣譚氏、梅氏,譚氏生尚祿、尚金(妣譚氏)二子。

淑太,妣任氏、田氏。

太順,妣失姓。

雲太,妣任氏。

銘太,妣葉氏,生子尚興(妣馬氏)。

森太,妣游氏、塗氏,塗氏生子尚福(妣馬氏)。

裕太,妣廖氏,生宗炳、宗信(妣譙氏)、尚廷(妣張氏)三子。

光太,妣張氏,生尚治(妣冉氏)、尚如(妣付氏)二子。

楊老太君碑文錄

余嘗讀烈女一傳,淑德操自閨幛,母儀昭天,巾幗竊歎天下無其人,天下不盡無其人矣。適庚申歲斯土教任,父老傳聞有陳門楊氏孺人生有懿德,按之譜牒信不虛傳。矧孺人為文學公之嫡配,楊再福公之長女,生於前清道光丁亥(1827)年前五月初十日辰時,性秉溫和,心存節儉,笄年及字,相夫有道,持身以越。二年歸甯,生父臨終遺囑,兩夫婦轉居母家,代撫幼弟弱妹十餘年,殷勤教養,則弟婚妹配可卜成立。撫懷自思挨親不如傍族,於是與夫還裏。爾時家計艱窘,憤發圖為,晝出助耕,夜歸紡織。匪伊朝夕多讓未遑,積錙累銖經營卅載,家道大興,百畝腴莊,肯堂逮廈。自子至孫,自曾至玄,世世食德飲和,必曰孺人為之賜,享年六十有五,歿於前清光緒壬辰(1892)年八月二十一日已時。慟哉,孺人沒世流芳,女中君子誠無愧矣。持據所考,提筆書成,以彰淑德,垂諸金石,永志不忘雲耳。

貴州師範畢業、印江縣知事周委任教員汪柱濤拜撰

重修譜人:主辦陳尚金、陳正超,書錄陳尚輝、陳正禮、陳正聯、陳世貴

正禮、正聯現年七十餘三沐手撰

杉樹村支部書記陳正先,村長陳德富,副村長陳世英,會計陳世俊

 

陳姓族譜

甲山宗族 總族譜

陳氏歷代源流譜序

恭聞起祖高陽氏,為先陳原顓頊後代,生鼙瞍,生於姚墟地。虞舜躬耕媯汭濱,茲因商均多不肖,奔至蒼梧習躬耕。蒼梧躬耕二十三載,大禹立位盛明君,因受伊父得天下,後舉湖廣為稅廳即武官之職。殷主定州三十二載即生胡公,名滿子一賢,滿祖性情聰。後即周武王克商後,武王以元女大姬下嫁于諸侯,即是滿祖也,封至河南開封府東,晉為陳,陳國坐天下十九世,自此以國為姓。後生陳桓公。後湣公複七載,又被楚惠王所奪。是時群臣離散,眾族追逃。惟有陳敬仲奔走不及,故由陳國北門逃出。奔至荒山龍溪流,一時追兵到此,問其姓氏,指田以應之,故此後姓田。陳人眾族老幼奔至淮南,淮南出有水,汝水由潁川出,故此有五姓同郡,陳鐘千鳥賴同居三載。後使陳人為齊國大夫,前齊是薑姓,後齊是田姓,即田和創位始曰王。後生宣王,姓田,名辟疆,陳厲公陀之子陳敬仲之曾孫,也書其名先曰成子,又曰陳恒,再後曰辟疆。成人之歌之曰先祖明賢身受之福,後代衰于至湣公,為楚滅。太子衍奔陽武戶牖,至此周朝漸衰。

陳氏譜序

從來宗祠之設,上以追孝昌,下以綴同姓。傳世世子孫,如木本水源,異體同根,其事甚矩,其義至甚,由來尚也。世家大族莫不有之,陳氏何獨不然。溯至改土三年,隱祖興眾族,倡議買嚴姓之基房于印江縣峽口寨,以修宗祠。誠祖宗所或憑閣族,所共仰者也然,規模雖就廟貌無華。隱祖綴遠綴姓之意於是徒然,良可悲也。隱祖春秋鼎盛,事未落成,而見皆厥後改統異轍志無成。嗚呼,靡不鮮克有終,眾之祖追遠綴姓之意,而閣族中挺然,各承先志切切,昌昌聞之屢矣。餘曰美哉斯事,但前車既覆,其如眾口,可威此一時,被一時往者泌追也。又集眾族共商議之一唱百和,無不欣然有同志焉。所慮者工廣費煩,有築室道謀之患耳。餘曰唯唯吾族姓支分派繁縱,賢愚不一,貧富不同,善取何難數百金。但要各房各地選擇于大義譜,於時務者給以化簿量戶以是取,至公無私,實力承行,佇看集腋成喪有謀就,豈但眾祖含笑於九京即。虛隱祖以下三房祖實嘉賴之由,是根深而葉茂,源遠而流長,豈一朝一夕之故哉,共勸厥成一祖宗,年代已久,分支既遠,不能逐一詳載。有志修譜者,記本支相傳頂輩以及己身,其有別支不能記者,惟照近日曰子孫所居之地,既為各房分支之後。我祖等不忍族內支派混亂,遠錄吾支精細載之,以備參考。萬物始于天,人生本於祖宗,不溯其始,其終莫統不究其本,其末焉。父作述創繼如水之源遠而流長,木之根深而葉茂,第慮世遠年湮不識,錄其某名某代,欲綴同姓以追孝昌,則祖宗之精誠,不屬不詳明。其何支何派則子姓之渙散,奚辦聯彼夫自黃帝以及有虞世系,雖有可考,然遠而征至封國,因以為氏流傳。當源所自則近,宜謹依未入黔南前之老譜源流始末詳注,在前既入黔南之後房派一一序之臆列。

嘉慶戊寅年秋桂月之吉日貢生陳天揚敬題

十六世陳天元,字汝廷,沐手敬書

陳氏請譜誌序

恭聞祖宗貽功德,繼敘不容以或淆子孫,紹箕裘派衍豈可以致混。自非篤孝子慈孫之至意,安能詳庭族分派於書一牒。蘇子譜雲五服斬絕之後視若途人,夫以同宗共祖之功久遠,為途人之視慨何如也。所以,宗譜不可以不修,而派房不可以不傳,惟我八世十房祖分派各居遠也。義門由來已流芳百世,先祖備考矣。其十房之派衍繁盛者,不但一十二裏之居住,及今四百餘來十五輩,他如本省之川址、城都之新都、金堂,並岳池酉郡之涪陵等處。向于甲子科,蒙川蜀學政蔣大人調入錦江書院肄業,業與溫江之壬表侄雙侄,雙流之張表侄相得晤,對始知系屬姻親。而族中自有江西出遷多人,而四五為多,即遷黔省文麻合州孫長房掌閣字派旭謀今作宦要,由裏近賢作育奮作使宜也。餘今年歲六十,承蒙聖麻鈴選州右堂卒之環堵簫然。夫豈不顧光宗耀祖輝澤人世,奈何奔走皇途之莫由,而坐聽弓旌之下賁未有也。君子抱奇懷璞而不能於一世,大抵如此。既不光於前,宜必以裕於後。向於渝城考試,同吾伯叔兄弟文武內外議,刻字派有二十字之傳聞。庭中族眾奈,餘難跋涉未刻榜印,送即兩賢子孫亦未早為。早未之聞,今謹以先祖之傳,逐一開載至其世系派,衍祖雜住等項不能書述惟意,兩子孫繼序其皇。想當年我祖同胞,我祖為歲進士,兩祖與三太祖叩為文庠武庠,學憲賜有三鳳奔齊嗚,匾賜雖不足以為觀,持劍然以一時。而並一門不可謂非祖澤這先世,惟爾誼重庭族念切先宗體繼序,立至克孝子克為賢孫大振箕喪,以宅身能良民即能良士行。見孝慈倍出,賢肖挺生,義門愈以增色矣,幸甚。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歲仲冬吏部候選鈴州右堂舉人陳堅敬題

十六世儒生陳天元,號汝廷沐手敬書于群英書屋之西軒下

陳氏源流譜序

黃帝姓公孫,于姬水改姓姬。諱軒轅誤史記並外紀作軒,又名業,字玄律,少典之子也。生而神靈方而吉,細而獨齊,長而敦敏,成而明敏國于有熊氏,又號有熊氏。神農氏衰,蚩尤作亂,諸侯相侵征,炎帝榆網弗能征。軒轅慣用干戈以征不言,諸侯實從榆回侵陵,諸侯益版軒轅修德治兵,樹藝五穀,撫養萬民以度。四與炎帝戰阪泉之野,三戰勝之,擒殺蚩尤于派鹿。於是諸侯推軒轅為天子,是為黃帝。每曰符葆感雷統鬥軒而妊,二十有四生帝于壽丘,故曰軒,身愈九尺四。妃生五十五子,在位一百年,壽高一百一十七歲,八朋既望鼎,帝崩葬于上郡陽周之橋山,在延安府四部縣北。子帝鴻,立其為帝休,在位四十七年。帝鴻歿,其會孫在位,是為帝魁。帝魁歿,黃帝第五子名清,清之子名少昊。青陽氏歿,顓頊氏立焉。顓頊歿,窮蟬在位。窮蟬歿,傳位敬康。敬康歿,勾芒在位。勾芒歿,傳位嬌牛。嬌牛歿,傳位鼙瞍。鼙瞍娶握登而生舜,初家于冀,生舜姚墟。握登見太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目瞳,故曰重華,字型大小都君。大舜媯姓,下傳商均。商均歿,下傳閼父。閼父娶周武王元女,生胡公,名滿。武王封滿于陳國,自此以國為姓。陳姓始祖焉嗣是,綿綿延延饗國一十九世。陳侯越,周國國號湣公,為楚所滅。魯哀公十六年,衍太子上奔齊。春秋時子禽,名元,從學聖門傳入妙道,封南頓侯,配祀聖廟臻,為聖門高第,稱當世哲人。漢有平佐高祖奇計,六出襄成帝業居,首相著元勳。後光武中與列雲萱蕃為太傅,實為太印,元芳、季芳俱盛德,有難兄難弟之論,又若禪之以道義化民容,之以忠義傳世,之以書文稱職。琳之以剏作著名漢書,悉備之留,則為吏官著三國志,人謂班固、司馬遷,不足方他世。及梁之世莫與之京,維時煙塵謠起,侯景伏誅,梁禪再三始正大統。霸先在位三年,無子,以兄談先長子承繼。兄次子叔明為宜都王,重親親封叔寶為長城公,後為隋所滅。叔達為唐太宗禮部尚書,後子昂文歸雅正,海內稱為文宗,為麟閣正字,道性好刻善書。崇家九世同居,七百余口常以苦菜之食,百犬共牢,一犬不至,眾犬不食。蒙唐僖宗封為義門,此在江西九江府德安縣住居。崇祖傳至兢祖,九世同居,七百余口鐘鳴鼎,化及於物。知州唐公,名戩上詳于宋朝,太祖詔本州每年貨粟米三千石,此時淳化元年四月詔。宋則賢才世世挺生,及至摶祖隱居華山壁,不受賜號為希夷先生,好睡作歌。季卿則身羈旅丘看滾流,而至家之奇,則雅甘淡泊畫誼而不厭,升芝之初生也,則母夢山神。世卿知之廣州也,則民歌陳母。又文忠、文肅俱中狀元,傳良官中舍引居,甘淡素,從祀郊,擅擲其錦喪。省華謝政還家,笑看紫金。至後之世諒祖與焉,不幸此乃天不祚漢。諒祖稱帝,號曰白漢王,其時子孫遷散,有遷福建閩州,有涪陵,亦有適黔省有行人之。至後我祖隱祖始姓而入黔南,不復有先人之盛,也乃賢在一傍入聘西席,從而東南進美遂家於黔土焉。曆三世而子孫漸多,雖不復有潯陽之盛,然而義門遺風曾無一日置諸懷,則前人奮起之念不能壯哉,由是六七傳來尤見繁衍。仕宦復興別庭,將見孝義之美,禮讓之風循循於一家一族之中。縱有親練或冠婚喪祭共相週,給公家賦稅攤派均平,宛潯陽風度,豈非人事之奮起者所可至哉,至今以變其星宿之象,前身尚無一策,又安計及于衣冠禮樂哉。由是孝義禮讓之行杳然,其不知矣。自茲以往特所未遺者多驕奢者,失所遺訓,則放僻邪侈兢兢衣食,又拮据田畝而自足。其稍有知識在官者靡不薄,視其同源共本甚,有忌嫌貧姑富衰防盛之徒生生倚勢附強,自挾陰謀,此自族中之大毒並非孝悌之實行。詩書之美使得不亦得罪于先人,至於村居者每以讀書為無益耳,居愚而自下偶有逆相,加不自理,必攜食送而星奔,而市仰面於人。且有稱曰末族稱人,曰門頭戶卑污倩狀華具於前,猶不見一鄰相施,此皆不追先祖,不事詩書,以至一跌弗起,若此之衰,獨非人事之頹然者所至哉。然讀書稽古事業耕榮,每追傷懷,不勝惻然,及備舉通族本源之盛以俟後之賢者昭譜修輯。

詳注遠古陳氏祖先世系圖

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芒→嬌牛→鼙瞍→帝舜(子商均、季厘)→商均→箕伯→強余→虞頡(子虞思、夢熊)→虞思→有龍→壽旰→叔儀(子康仲、康伯)→康仲→祖媯(子發、期)→發→媯方→振→維→壽固→敖→勝→元捷→偃→姑猛→公允→藺→慎叔→野→無執→菑→叔正→獻子→亞壽→原壽→夢延→閼父→媯滿

詳注陳國世系之圖

陳胡公媯滿(子犀候、皋羊)→陳申公犀候(子康)、陳相公皋羊(子突)→陳孝公突→陳慎公圉戎→陳幽公甯→陳僖公釐(子靈、宣)→陳武公靈→陳平公燮→陳文公圉(子鮑、坨)→陳桓公鮑(子免、躍、林、杵臼)、陳厲公佗(子完,即陳完)→陳利公躍、陳莊公林、陳宣公杵臼(子禦寇、款)→陳穆公款→陳共公朔→陳靈公平國→陳成公午→陳哀公溺(子師、偃、留、勝)→師、陳君留→陳惠公吳→陳懷公柳→陳湣公越(為楚始公孫朝滅之,在魯哀公十六年事)

江西臨江陳公,號心郁修輯,後校十四世文庠陳汝廷重訂

陳氏江西源流譜

陳國一世祖胡公,名滿,閼父之子,姓媯,大舜苗裔。周武王克商,求舜後,以元女大姬配之,而封于陳國。其後世子孫以國為姓也,地在少昊之墟,今在河南陳州是也,傳子申公、相公。

陳國二世祖相公,胡公之子申公犀在位。犀卒,其弟相公在位。相公卒,下傳侄孝公。

陳國三世祖孝公,申公之子,相公之侄,後孝公卒,下傳慎公。

陳國四世祖慎公,孝公之子,後慎公卒,下傳幽公。

陳國五世祖幽公,慎公之子,後幽公歿,下傳釐公。

陳國六世祖釐公,幽公之子,後釐公歿,下傳武公。

陳國七世祖武公,釐公之子,後武公歿,下傳平公、夷公。

陳國八世祖平公,武公之子,後平公卒,傳夷公。複夷公歿,傳位於侄之公。

陳國九世祖之公,平公之子,後之公歿,立桓公之子躍,桓公歿,立利公。厲公卒,傳位莊公。莊公歿,傳位宣公。

陳國十世祖宣公,之公太子,後宣公歿,下傳穆公。

陳國十一世祖穆公,宣公之子,後穆公歿,下傳子朔,為共公。

陳國十二世祖共公,穆公之子,名子朔,周襄王十年在位,八年國號共公。後共公歿,傳平國靈公。

陳國十三世祖靈公,共公之子,名平國,周頊王五年立,在位一十八年。周定王八年五月為夏征舒所殺,立成公,次年冬十月陳夏征舒二人為楚莊王所討。

陳國十四世祖成公,靈公之子,名午,周定王八年立,在位二十九年,諡法安後立政。後成公歿,下傳哀公溺。

陳國十五世祖哀公,成公之子,名溺,周靈王三年立,在位三十六年。周景王三年歿,下傳悼太子。

陳國十六世祖悼太子,哀公之子,成公在位時名悼太子。子吳傳嗣大位,為惠公。

陳國十七世祖惠公,悼太子之子,名吳,周景王五十一年立,在位二十八年。周敬王二十四年二月癸卯公歿,立懷公。

陳國十八世祖懷公,惠公之子,名柳,周敬王十四年立,在位四年。于周敬王三十八年戊辰公歿,下傳湣公。

陳國十九世祖湣公,懷公之子,名越,周敬王三十八年在位,立國號湣公。後為楚子所滅,此時其國亡,由傳國為姓。

始祖胡公滿下傳一十九世,至湣公止,凡二十九居,立六百四十九年。至二十世名衍奔遷河南戶牖,即今陳留武城縣住處是也。

詳注戶牖世系傳十四之圖

衍→子俞,名元→璉→履輝→周昌→臻→述→平→徒善→源仁→子遠→澄→與京→威(生仲春、仲丕、仲舉三子,三人各遷住處)

戶牖一世祖陳衍,湣公之子,名衍,奔遷戶牖,更封曲逆侯,即今河南隱留武城縣是也。

戶牖二世祖陳元,衍之子,名元,從學聖門,封南頓侯,至宋朝追封晉國公,配祀聖廟。

戶牖三世祖陳璉。

戶牖四世祖陳履輝。

戶牖五世祖陳周昌。

戶牖六世祖陳臻,從學孟子,佩祀聖廟,後追封侯爵。

戶牖七世祖陳述,亦封侯爵。

戶牖八世祖陳平,字孺子,漢高祖時六出奇計,封為漢相,封為曲逆侯。後章帝改為蒲陰縣,今定州甘平縣東南有蒲陰故城是也。

戶牖九世祖陳徒善,漢封侯爵。

戶牖十世祖陳源仁,漢封侯爵。

戶牖十一世祖陳子遠。

戶牖十二世祖陳澄。

戶牖十三世祖陳與京,以上皆仕漢有功,各封侯爵。

戶牖十四世祖陳威,漢之功臣,生仲春、仲丕、仲舉三子,兄弟三人各遷居住處。

長房陳仲春,遷居陝西,後人是也。

二房陳仲丕,遷居江南,後人是也。以上二祖未在,又將我祖遷居各列於後。

詳注西安山陽世系八世之圖

仲舉→考遷→湯→馮→晟甘→會可→滿第→維

西安山陽一世祖陳仲舉,為豫章太守,三人皆是漢之功臣,封受爵實祿不受,羞仕王莽,解印不出,各隱居處。

西安山陽二世祖陳考遷,漢光武封尚書。

西安山陽三世祖陳湯,字子公,初封關內侯,後拜中書丞相,郅支殺漢使者,湯能誅之,可謂緯績,故矯制之渦,史記不以掩其功。

西安山陽四世祖陳馮,漢封為樞密使。

西安山陽五世祖陳晟甘,漢封為義成侯。

西安山陽六世祖陳會可,漢之功臣。

西安山陽七世祖陳滿第,為漢臣。

西安山陽八世祖陳維,仕漢,封關內侯。

詳注田齊世系傳十九世之圖

陳利公躍→陳完(田敬仲)→田夷→田莊→田文→田桓→田武→田厘→田灌、田乞→田襄、田常→田莊→田悼、田和→齊侯田剡→齊威王田嬰齊→齊宣王田辟疆→齊湣王田遂→齊襄王田法章→齊王田建→田升、田桓、田軫(陳軫)

田齊一世祖陳利公躍,陳桓公之子,在位5個月,後人將公佗(桓公之弟)在位7年時間以厲公紀年,另稱躍為利公。

田齊二世祖陳完(田敬仲),因禍奔齊,取陳相近音而改田氏,為田齊始祖,諡敬仲。

田齊三世祖田夷,敬仲完之子,母懿氏,諡雅孟。

田齊第四世祖田莊,雅孟夷之子,諡湣孟。

田齊五世祖田文,子須無,湣孟莊之子。

田齊六世祖田桓,子無宇,父文子,事齊景公。

田齊七世祖田武,子開,即烈子,父桓子武,字長卿,奔吳,父桓子,即文子之孫別姓孫氏,尊稱孫子,有子敵、明、馳。

田齊八世祖田厘,子乞,一作僖子,父武子,相齊悼公書,字子占,賜姓孫氏,有子孫馮逆,字子行,一作子禽,厘子之弟。

田齊九世祖田灌,字子玉,父厘子,成子庶兄成子常,一作恒,父厘子,相齊簡公、齊平公,有子70餘人。

田齊十世祖田襄,子盤,父成子,相齊宣公,盡封兄弟族人為齊各邑大夫。

田齊十一世祖田莊,子白,父襄子,相齊宣公。

田齊十二世祖田悼,子補,父莊子,相齊宣公。太公和,父莊子,先相齊康公,後取代姜姓齊國而建立田齊。

田齊十三世祖齊侯田剡,太公和之子,在位時間短,生孺子喜桓公午,太公和之子。

田齊十四世祖威王田因齊,一作嬰齊,桓公之子。

田齊十五世祖宣王田辟疆,威王之子靖郭君嬰,威王之子,封于薛,其後有靖氏郊師,威王之子威王氏、威氏,威王之後。

田齊十六世祖閔王田地,一作湣王田遂,宣王之子胡母氏,宣王之後通,宣王少子,封于陸,其後有陸氏孟嘗君文,靖郭君少子,其後有嘗氏、薛氏。

田齊十七世祖襄王田法章,閔王之子,其後有法氏。

田齊十八世祖齊王田建,襄王之子,前221年田齊被秦所滅。田假,楚漢之際為齊王,故齊王田建之弟。

田齊十九世祖田升,齊王田建長子,有子田安,為濟北王。田安之子田遂,改王氏,為王莽之先祖桓,齊王建第二子,改王氏。田軫,齊王田建第三子,奔潁川,複陳姓,為穎川陳寔派始祖。

詳注潁川世系傳十二世之圖

寔→宮、泰→紀→群→佐→恕→矯→碩→季卿→芝奇→敏→軫匡

潁川一世祖陳寔,字仲方,漢和帝癸卯年遷穎川,於靈帝丁卯年因沛祖賦缺遠法棄宦不仕,又于太建元年欽封穎川郡為太守,諡太邱,為文瑞先生荀氏封為令人,二子元方、季方兄弟。

潁川二世祖陳泰,字元方。其弟陳宮,字季方,兄弟詢難後,與國出擊征討黃巾賊,屢出奇計謀有功,漢獻帝加封爵祿。

潁川三世祖陳紀,字玄伯,仕漢有功,封為太僕寺,征為尚書,又封為大鴻臚。

潁川四世祖陳群,字長文,初仕魏封為在司空,諡靖侯,刪約漢代法制,新定州郡令尚書中軍令名,保事詳三國。

潁川五世祖陳佐,封為尚書令。

潁川六世祖陳恕,封為晉國公。

潁川七世祖陳矯,魏封為大司徒,後加封尚書令。

潁川八世祖陳碩,數為正論,居官廉明,晉封為譙郡太守。

潁川九世祖陳季卿,舉進士第一官。

潁川十世祖陳芝奇,晉朝進士,清心寡欲,為時皆服其數,甚任之,封為秘書太守。凡國有興作使民封賦點涉,皆與謀之,歿後封為文瑞先生。

潁川十一世祖陳敏,字修伯,長於謀略,能學萬人敵,晉後封為司馬公。其弟陳淨伯,專學高志,不仕王侯。

潁川十二世祖陳軫匡,晉朝封為司馬公。

詳注長城世系傳十二世之圖

達→康→英→公弼→鼎→高誄→顯達→慶之→元嚴→猛→道臣→陳文贊

長城一世祖陳達,字大義,仕晉立為太子洗馬,出征後為長城令。悅具山水秀鹿,遂家常曰此地山水俊秀也。

長城二世祖陳康,仕晉,拜為掌朝丞相。

長城三世祖陳英,仕封為籲昭太子,又加封平定侯。

長城四世祖陳公弼,晉朝官拜尚書,加封副丞相。

長城五世祖陳鼎,官至步兵校尉。

長城六世祖陳高誄,博學宏深不苟士。

長城七世祖陳顯達,封為齊江刺史。

長城八世祖陳慶之,勇藝超邁,仕梁,封為征討平定侯。

長城九世祖陳元康,為人性和而敬謹東槐,封為太丞相。高歡以為功曹,祈如天賜而卒不屈。

長城十世祖陳猛,東魏封為司馬公。

長城十一世祖陳道臣,仕梁,官至常卿。

長城十二世祖陳文贊,梁為司馬公,後加封為錢遠侯,追王公,歿葬于長城西北五裏墓,號頊陵王,仕梁,官至傳中,即後爵先追封景尊皇帝。

詳注宜都世系、高安世系、泉州世系共傳十七世之圖

武帝霸先→文帝陳蒨、宣帝頊→臨海王伯宗、後主叔寶→武→子圭、蘊圭→才兼→少游→慶複→褒→瓘→鈺→環→伯宣→檀→旺→彬→囂

宜都一世祖陳霸先,初仕封陳公,後進爵為王,征討侯景有功,史記稱始終無愧,遂代梁而有天下。帝少時有大志,長子謀略意氣雄傑涉獵,史稱籍好讀兵書明諱住孤虛循甲之術,時達果斷,國號永定,諡武帝,五十九年傳位於弟。

其弟陳談先,始興王之二子乃承大統在位。後歿,傳位於臨海王。

宜都二世祖陳頊,字昭世,廢臨海王,乃承大統,諡宣帝。壽五十九歲歿,傳位於子叔寶。宣帝次子叔明,三子叔達,四子叔陵,五子叔英,六子叔堅,七子叔卿。

宜都三世祖臨海王陳伯宗,字奉業,在位二年,為安成王頊所廢,於都即大位。

陳叔寶,號長城公,無傳,後主在位為隋所滅,陳朝共傳三十三年。

陳叔明,封為宜都王,生武。其弟陳叔達,仕唐,太宗時封為禮部尚書。

宜都四世祖陳武,叔明之子,唐太宗駕下為臣,封任會稽太守,生子圭、蘊圭二子。

宜都五世祖陳子圭,唐太宗封為晉陵參軍。其弟陳蘊圭,唐太宗賜封爵,不受,遷隱居處。

宜都六世祖陳才兼,唐太宗癸醜科進士。

宜都七世祖陳少遊,傳勇學男藝,亦唐之重臣也。

高安一世祖陳慶複,唐進士,官給事中,配常中書,襄王以從子為嗣。

高安二世祖陳褒,仕唐,官任高安縣縣丞。

高安三世祖陳瓘,仕唐,官任鹽官令。

高安四世祖陳鈺。

泉州一世祖陳環,仕唐,官封太保一譜,遷居泉州仙遊縣。

泉州二世祖陳伯宣,有文史之才,素以居積為業,敦倫務本輕身好施,尤喜說陰陽事,老少賢士皆以禮下之。

泉州三世祖陳檀,字逸民,鄉鄰有雀角之訟,必為排解,或出己資以息其事,未嘗有令伐之色,邑中人以是德之。

泉州四世祖陳旺,字天相,為絳州太守,出使高鹿有功,受封侯爵祿。

泉州五世祖陳彬,為內閣學士,預樞密。

泉州六世祖陳囂,樂於田疇,泉州刺史聞其賢,為之勸仕而終不果。

江西臨江府新喻縣勅封旌義門九世同居下傳數世至隱祖之圖

義門始祖崇→袞→肪→昇→麟→嚷→機→清→蛻霖→摶→兢→喬→堯叟、堯咨、堯佐→芳→良→靖→嬰→師道→彭年→東→升之→襄→公輔→誠之→康伯→俊卿→賈→良傳→伯震→德剛→著→文龍→瓚→天祥→思謙→灝→省華→友堯、友諒、友道→祚霖→漢→宣→文宗、文肅→償屋→鬥南→乘之→仲征→德言→棟(生添、益、子三子)

義門一世祖陳崇,字克尊,唐玄宗癸醜科進士及第,立家法五十六條,玄宗封為銀青銀大夫。崇家居江西臨江府新喻縣王禕樹高公管鵝掌天莊,九世同居,七百餘口,鐘鳴鼎食,坐廣堂未成人者,別為一席,常建書樓延天下四鄉里皆化,為唐王州詳其事,蓄犬百餘,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崇于唐僖宗封贈義門,上詳其事,每歲給粟米二千石,此時淳化元年四月詔。

義門二世祖陳袞,其後支派遷湖南長沙沿洲是也,不一其譜敘之相同。

義門三世祖陳肪,肪祖之子孫有居江西臨江建昌瑞州是也,不其譜敘之相同。

義門四世祖陳昇,熙寧中拜相,封秀國公,其支派居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後分印江縣峽口寨、來安營各地分散,其譜敘相同。

義門五世祖陳麟,為兵部尚書,其支派居川蜀保寧府、潼川府射洪縣遂寧,又分南川、瀘州,又分貴州遵義是也。

義門六世祖陳嚷,常州守農。

義門七世祖陳機,此祖下失記之名。

義門八世祖陳清,天聖四年贈封公爵祿。

義門九世祖陳蛻霖,此祖襲義門爵祿。

義門十世祖陳摶,隱居華山,宋太祖聞其賢之意,對回異恒流,賜號為希夷先生。

義門十一世祖陳兢,時有賊居梁上,喚子弟至堂誨之,曰爾等為好人,此乃樑上君子也,賊能逝過且有賊,能令二其尹如切會,覺公尤是,鄉里有化為離風馬耳。

義門十二世祖陳喬,宋侍郎,忠愛國家,君與其危,危並同生死節,稱群臣無死節者,喬獨從容就死焉,至今凜凜有生氣,生堯叟、堯佐、堯咨三子。

義門十三世祖陳堯叟,字庚天,舉進士及第。弟陳堯佐,字希元,三守盧州肅下晏然府。弟陳堯咨,進士第一官,後封為節度使,稱小白基。

義門十四世祖陳芳,芳祖襲義門,其三千餘口同居五百年,後世子孫各省各地遷居住處。

義門十五世祖陳良,其後子孫各地分散。

義門十六世祖陳靖,為課農官。其弟陳子昂,文歸雅正,海內稱為文宗,為麟閣正字。

義門十七世祖陳嬰,東陽少年殺其令,欲立嬰為王不受,後封為棠邑侯。

義門十八世祖陳師道,字無己,身居淡泊,後封為博士。

義門十九世祖陳彭年,為樞密使。

義門二十世祖陳東,太學生,拜贊臣,激帝被誅,從容就死,皆平日有見道之,明史稱曰篤信好孝守死善道,是不負聖人之訓者也。

義門二十一世祖陳升之,為樞密使。

義門二十二世祖陳襄。

義門二十三世祖陳公輔,封為戶部員外。

義門二十四世祖陳誠之,舉進士第一官。

義門二十五世祖陳康伯,靜重明敏言不忘發宋,高祖拜為直宰相,能以經濟自任臨事明斷官,後封為尚書左右僕射兼樞密使,綱目曰康伯之為相也,能義禮正君而有挽回天意之力,與紹興趙鼎實相輝映。

義門二十六世祖陳俊卿,使稱天資忠孝清廉,好補在朝正色直言無所顧避,凡請所奏請關治亂安危之大者,其居中書,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意一以先哲為賢,非他相可比。

義門二十七世祖陳康伯,陳賈,宋孝宗以為監察禦史,請禁偽學,帝然之,後為兵部尚書侍郎。

義門二十八世祖陳良傳,翰林給事中書,黃帝中書舍人。

義門二十九世祖陳伯震,仕金,封為禮部尚書。

義門三十世祖陳德剛,醇性決,封為樞密使。

義門三十一世祖陳著,封為樞密使。

義門三十二世祖陳文龍,進士及第,後參知軍事,丁南湖日克成死節,子贊。既後而死,厥後文龍之從子贊起兵服征。

義門三十三世祖陳天祥,起兵詢化,拜贊臣。

義門三十四世祖陳思謙,封為樞密使。

義門三十五世祖陳瓚,封為集賢大學士。

義門三十六世祖陳灝,封為集賢大學士兼樞密使。

義門三十七世祖陳省華,智辦史財官兼大夫,皆明將也,生友堯、友諒、友道三子。

義門三十八世祖陳友堯,其後人分居川蜀是也,明封為節度使,生子祚霖,義將諒公之子孫開列。

其弟友諒,明封太師,後興兵與明爭江山,在位十八年,稱帝號曰白漢王,後為明主所滅,生子理。

其弟陳友道,仍居德安縣太平鄉是也。

義門三十九世祖陳理,明封歸命侯。

義門四十世祖陳漢。

義門四十一世祖陳宣,明封狀元,生文宗、文肅二子。

義門四十二世祖陳文忠,明狀元卿第,為狀元之子,又為天子之婿,為宮主之大誠一門之慶也,君作戲詞。

其弟陳文肅,狀元及弟,生子直輝。

陳直輝,榜眼,生子卯矩。

陳卯矩,會元,生子為善。

陳為善,探花,生子冤。

陳冤,遷居筠陽縣信居是也,生以勤。

陳以勤,入內閣,封太保歿,後封文瑞先生,後入住陝西三元縣,又遷貴州印江縣是也。

以上文肅之子孫分派是也,又將文忠祖之子孫開列。

義門四十三世祖陳償偓,敕封狀元。

義門四十四世祖陳鬥南,會元,生遷之、乘之二子。

長房陳遷之,生子仲德。

陳仲德,探花,生子安。

陳安,狀元。

此是遷祖之子孫也,又將乘之祖子孫開列。

義門四十五世祖陳乘之,進士及第。

義門四十六世祖陳仲微,探花,生德連、德言二子。

長房陳德連,號芳洲,狀元,後封為戶部尚書,封恭殿大學士,生於廷、於陛二子。

陳于廷,封戶部員外,生子嘉。

其弟陳于陛,為東閣學士,封少保。

陳嘉,翰林學士。此祖下未敘。

義門四十七世祖陳德言,號環江,狀元及第。

義門四十八世祖陳棟,天順辛醜科狀元。

義門四十九世祖陳子添,弘治巳醜科狀元。

義門五十世祖陳全,永樂丙辰科榜眼,生虛隱、防隱、虛無三子。

陳氏始祖入黔敘列

始祖陳虛隱,明進士,自明原任思州府,後謝政而入印江縣峽口寨(今甲山村)是也。公歿卜葬麻柳壩亂蛇出硐之穴,子山午向作佳城,眾族立碑為記,未離江西。婆雷氏,生東林、東海、東山三子,歿後與公合葬麻柳壩是也。

五甲祖陳東林,舉人,原任資陽縣正堂,後公歿卜葬大石礅岩門上,有碑為記。婆任氏,生子彼彰,歿卜葬大石礅竹林灣,有碑為記。

七甲祖陳東海,貢生,原任浙江正堂,歿後卜葬麻柳壩犀牛井。婆嚴氏,歿卜葬竹林灣是也。婆戴氏,生子彼成,歿卜葬麻柳壩與公合墓。婆羅氏,生待明、待林、待時三子,歿蔔葬峽口寨河對門玉皇閣。

一甲祖陳東山,庠生,公歿卜葬印江縣城中玉皇閣,皆後有碑為記。婆倪氏,生子彼題,歿卜葬大石礅岩門上,有碑為記。

毛圖五甲祖陳有道,往圖七甲祖陳以道,在圖一甲祖陳本道。

附錄陳氏源流古詩

念昔先人勝有因,猶如四季始於春。難求一本傳流事,不慮五倫辨其昌。國姓至今千古列,唐旌以後萬年新。山由尚詠昆侖脈,水曆亦分自冀津。豈可秀靈蒙複載,而無譜系駕宗親。試觀仁元繼述意,永昌義唐大正身。

詩曰:追思吾祖福壽洪,太元國內一統風。四方安寧干戈息,永昌堯昌雨露中。後與洪武爭世界,自失機謀一時空。天星遠眷吾支祖,奔至黔南立功勳。

詩曰:鳳立竹竿暫歇翅,龍坐溪潭且安身。升任黔南為宦後,丈夫原來有屈伸。稟報冤家朱洪武,丟下狗膽劉伯溫。忠良反被奸徒害,掃宿擾亂吉帝星。

陳氏字派開列後

大其天尚正,世德啟榮昌,繼緒忠良顯,淵源佩澤長。

自此共成二十字派,後世子孫有賢學者從前在序,以備參考。

陳氏族譜敘

凡例一譜是恭聞古語盛天下,古今歷代傳四方。茲有先頭閱軒轅、虞舜、夏大禹、陳國十八至淮南,淮南汝水穎川出,辟疆齊國當大夫,辟疆創位始曰王,陳氏穎川從此新。下傳歷代至義門,九世同居七百餘人,鳴鐘鼎食,百犬共牢。霸先至炎,虛隱以道從真至黔南。太元天下一統風,後興文武爭世界,王朝就是朱洪武,陰險澤化劉伯溫,清查忠良反被奸徒害,掃宿擾亂吉帝星。滿清乾隆來作主,翻身不忘吉帝星。後有慈禧太后出腐敗,敗壞江山失人心。茲有孫文鬧辛亥,推翻滿清立中華。孫文得病難脫身,孫文命喪歸陰,介石腐敗又無能。日本出兵侵我國,毛洪題共打日本。日本投降內戰起,推翻介石臺灣去,建立人民共和國。主席就是毛澤東,打富救貧得人心。焚燒字絹和書本,就是那時失了譜,後代子孫無處尋。主席七六命歸陰,鄧伯又來接此行。農業政策來下放,各家各戶分田莊。全國民心歡歡喜,同心協力齊心幹,好似連春雨露筍,百花齊放補全國。自治到來聯大眾,民族心歡喜。群眾討論把譜修,後代子孫來翻看,木本水源往後傳,廷輝聯禮超綱德,貴賤生活顧言參與,人人多辛苦,沒有哪個人說半言,勤勤懇懇把譜抄,一心一意往下傳。

追思吾祖列於前,下傳後代列于後。

主從重修譜人陳尚金、陳正超、陳世德,錄筆陳尚寬、陳世綱、陳世貴,代書陳正禮、陳正聯,歲年有七十餘三週沐手敬書

西元一九八七年歲在丁卯火樹銀花月下浣

杉樹村支部書記陳正先,村長陳德富,副村長陳世英,會計陳世俊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