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瑞安塘下陳氏最早起源于唐

記者:黃國夫  來源:瑞安日報  更新時間:2015年12月08日

瑞安塘下陳氏最早起源于唐

2015-02-06

陳金喜在陳嶴查看宗譜

陳金喜整理湗村陳氏脈絡圖

陳氏古墓群

編者按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中國人對姓氏十分看重,通過姓氏,尋根溯源、認祖歸宗,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傳統。在塘下,姓氏眾多,從本期開始,《今日塘下》推出“塘下百家姓”欄目,嘗試探尋這些姓氏的起源與演變過程,及其背後的精彩故事。

陳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位,在2010年全國前20位姓氏人口數排名中居第 5位,其中在中國南方居多,與林姓曾共用“陳林半天下”之美譽。在塘下,據有關人士統計考證,目前有陳姓居民5萬余人,大致有3支陳氏血脈,且多由福建赤岸遷居於此。

值得一提的是,塘下陳氏中,傑出人物輩出,南宋著名學者陳傅良、南宋學者陳武(陳傅良族弟)等都在史冊中留有重要一筆。在沙瀆村的草兒山,至今還保存著自五代十國以來的陳氏古墓群。

 

塘下陳氏始祖陳忠公

“陳姓始于周朝初期(大概西元前1046年),已經有3050多年的歷史,傳了 120多代。”陳金喜是塘下沙瀆村人,今年56歲,作為里安市陳氏宗親會會長,10多年來,他不辭辛勞奔走於全國各地,研究陳氏的根源與文化傳承。

據陳金喜介紹,陳姓的始祖是陳胡公媯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在周武王克商紂以前,陳姓還不是固定的姓氏,其血緣子孫的姓氏,每代都不盡相同。

周朝建立以後,當權者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陳國自西元前1046年~西元前 478年,共傳20世,26代君王,歷時 568年,被楚所滅。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

“塘下陳氏大致分為 3支,分別是五方陳氏、湗村陳氏、陳嶴陳氏,都由福建赤岸遷徙而來。”陳金喜介紹,赤岸只是一個碼頭,是人員的集散地,溫州一帶先祖大多由福建遷徙而來,在後世撰寫家譜時,具體位址並不完全記得,逐將集散地赤岸記為根源地。

塘下的陳氏,最早一脈起源于唐代,陳忠公為其始祖,其子陳邕。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 736年),陳忠、陳邕父子入閩。經八世,陳昭文公任福州錄事,後其子居靜自赤岸遷徙至“浙溫瑞邑五都長橋”(即現在塘下場橋),五林村、八水村、西河村陳氏都為這一脈。

湗村陳氏起于五代十國年間,其始祖為肇文公(918--974年),居福建省長溪縣。其子陳陽為奎吾大將軍,授內衙兵馬使,從福建遷徙到里安帆遊鄉湗村固義裏(現為鳳川村)。該脈繁衍甚眾,現在塘下沙瀆、鳳瀆、韓田、沙門、馱山、新坊、上馬、陳宅等地的陳姓都出自這一脈。

而陳嶴的陳氏一脈,則相對較晚,是明朝由福建赤岸先遷徙到梅頭(今海城),後遷居陳嶴村,現在花園村、塘口村的陳氏皆出於這一脈。

 

塘下陳氏中最有名的要數陳傅良

在塘下陳氏中,傑出人物輩出,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南宋著名學者陳傅良,他也是湗村陳氏九世祖。

陳傅良(1137—1203年)字君舉,號止齋,人稱止齋先生,湗村人。青年時曾以教書為業,在溫瑞一帶小有名氣,後於乾道八年(1172年)中進士,先後擔任福州通判、湖南桂陽軍知軍、浙西提刑,官至寶謨閣侍制,卒諡“文節”。陳傅良是永嘉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為學主“經世致用”,反對性理空談,與同時期的學者陳亮近似,世稱“二陳”。

陳傅良為官剛正不阿,高風亮節,仕途多次大起大落。在任福州通判的陳傅良因秉公執法遭忌恨,當地豪強私下勾結,誣告其專權,陳傅良因此被罷官,主管崇道觀(閒職),後回家教書。

紹熙六年(1196年),南宋發生轟動一時的文字獄,韓侂胄取代宰相趙汝愚後,發動“慶元黨禁”,上書指控朱熹的道學為“偽學”,並把當時一系列名士共59人列入“偽學”名單。根據溫州文獻叢書《甌海軼聞》記載,溫州受牽連的共有 9人,陳傅良、葉適、蔡幼學、陳武等皆名列榜上。此後,儘管宋甯宗徵召,陳傅良仍然閉門靜居,並專注於教書育人,著書立說,終於成為永嘉學派承前啟後的大學者,宋光宗賜聯一對:“南宋文章第一家,東甌理學無雙士。”

陳傅良一生坎坷,為官時不畏權貴,心系百姓。去年10月,陳金喜為了查詢陳傅良的相關資料,隻身前往湖南桂陽縣,在那裏走訪10多天,帶回當地關於陳傅良的重要史料。

“陳傅良在桂陽時關心民間疾苦。至今,桂陽當地還有很多關於他的故事在流傳。當地人說‘陳知軍雖然脾氣不好,但他為老百姓辦事說一句、做一事,是位大好官’。”陳金喜介紹,在桂陽任期內,陳傅良將里安農業工具和先進的技術帶到桂陽,積極改善當地落後的水利和農業,使農業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農民生活得到改善。

 

五方陳氏一脈祖先中有一位抗元大將

五方陳氏一脈和永嘉楠溪江芙蓉村的陳氏最為親近。

五方陳氏宗親會會長陳光錫介紹,其始祖昭文公兄弟昭遠在杭州當官,“後遷居永嘉楠溪小源茗嶴,昭文子居靜徙居瑞邑長橋,越五世,拱又遷楠溪,芙蓉陳氏複合為一家也。”而在這一脈中,曾出過一位抗元英雄——陳虞之。

陳虞之(1225—1279年),字雲翁,號止所,永嘉芙蓉村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進士,歷任揚州州學教授、淮東帥幹、兩淮漕幹、刑工二部架閣文字,遷秘書省校勘兼國史院校勘,積階承議郎。

在陳虞之任秘書省校勘兼國史院職務期間,西元1274年 7月,宋度宗病死于福寧殿,遺詔 4歲的兒子趙顯即皇帝位。1276年 1月,元軍東進和南下,直逼當時的都城臨安。 2月,元軍攻陷臨安,將宋帝趙顯俘虜北去,南宋王朝遂告滅亡。但臨安以南各地軍民仍在繼續堅持抗元鬥爭,陳虞之帶領的部隊便是其中一支。

自臨安陷落後,元軍繼續南下,由降將呂文煥帶領的元軍進犯溫州時,陳虞之率領族人1000多人在永嘉綠嶂蚌頑強抗敵,雙方鏖戰激烈,因元軍人數眾多,虞之等寡不敵眾,邊戰邊退,一直退至他家鄉後面的芙蓉崖。此崖巍然聳立,高插雲漢,頂上平坦廣闊,四面峭壁千仞,只要守住幾條小徑,就可據險固守,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天險之地。

陳虞之等在崖上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一直堅守孤崖達 2年多時間。在這期間,擊敗了元軍發動的大小數百次進攻。期間,他繳獲的元代八思巴文“總把之印”(銅質),迄今還保存在芙蓉陳氏家庭中。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陳虞之聽到張世傑兵敗崖山,陸秀夫負帝投海而死的消息,悲痛欲絕;加上芙蓉崖背面的唯一糧道為元軍所截斷,致使糧食無法解決,芙蓉崖被元軍攻下。

陳虞之寧死不屈,將戰馬用布蒙住眼睛,自己帶頭騎上戰馬,策馬加鞭跳崖殉國。他的妻子、弟、侄,以及族人 800餘人亦全部壯烈犧牲,譜寫下一曲少有的、可歌可泣的壯麗樂章。

 

重修陳氏古墓群

每年清明節,塘下家家戶戶都會上墳掃墓,祭奠先祖。由此,保護先祖墳墓也成了每個姓氏傳承該宗室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鳳川村鳳凰山北坡,陳傅良的墓地至今保存於此,是浙江省文保單位。除陳傅良墓地外,位於沙瀆村的陳氏古墓群則是湗村陳氏先祖墳墓的集中地,現為里安市文保單位。

該墓群起源于陳氏先祖陳陽,南唐天福四年( 939年),陳陽任奎吾大將軍,奉旨到帆遊鄉澌瀆固義裏附近掃寇,後定居於此。其與幾代後人去世後均葬於此。宋朝時,陳傅良中進士後,奉旨回鄉祭祖,修建了該陳氏古墓群,明代著名書法家任道遜寫墓誌銘。目前,該古墓群共有古墓16座,分佈在沙瀆村草兒山(又名西尖山)附近。

“2004年的時候,古墓群曾遭到嚴重破壞,墓中文物幾乎被洗劫一空,真是可惜。”陳金喜介紹,2004年1月7月,塘下鎮山官村村委會將草兒山包括陳氏家族墓群在內的24畝荒地經營權進行招標。同年 1月20日,塘下鎮某機械公司取得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此後 1年間,該公司多次拆除陳氏家族墓群,古墓群遭到嚴重破壞,只剩下了 2座。後經相關部門介入,經過協商,這2 座古墓才得以保全。

為了保護陳氏古墓群,2004年,陳金喜與幾名文史愛好者自發組織了陳氏文化研究會,並著手重修古墓群。

移墓地、修牌坊、建風水缸……如今,陳氏古墓群已基本修繕完畢。

“這個古墓群不僅僅是我們陳氏祭奠的主要場所,為陳氏家族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也是里安文化的根源之一,保護古墓群就是保護里安文化。”陳金喜說。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