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四川宜賓地區客家陳氏歷史略述

作者:陳偉平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5年12月12日

四川宜賓地區客家陳氏歷史略述

客家人作為中原遷入閩、粵、贛三省地區的文化族群,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在康熙中葉以後,他們又響應朝廷開發四川的號召,源源不斷地來到四川,為清代四川社會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此,筆者特別為大家介紹定居宜賓地區(原明清敘州府)的閩粵陳氏家族的發展和繁衍史。

閩粵客家陳氏論其源頭,基本都可以上溯到陳寔公。論及人數,源自江西德安義門的陳氏居於首位,他們由義門汀州莊陳魁公後裔、義門東陂莊陳群公後裔組成。而發源于福建永安的貢川陳雍公和發源于漳州的陳元光後裔則位居其次。遷入宜賓的客家陳氏家族大都來自於以上族脈。根據現在搜集到的族譜和調查資料,除開沒有清理到的家族,在宜賓地區繁衍的客家陳氏後裔人數就已經超過兩萬人,可見其繁榮之像。

總體上看,宜賓地區客家陳氏家族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入川時間大都集中在康熙末年到乾隆中期,屬於晚來四川的移民。第二,他們的定居點最初都在水陸交通便利之處,尤其是靠近大江的丘陵和平壩地帶。第三,這些家族中不少除了靠農業發家,還從事大規模的商業活動,成為當地的商業精英家族。第四,他們都積極參與本地的客家社群的活動,在當地事務中發揮了重要影響。以下,按各個縣內客家陳氏的發展情況,逐一為大家進行介紹。

在宜賓縣境內,豆壩陳曰祥宗族、宗場陳德龍宗族、泥溪陳世榮宗族、真溪陳帝諭宗族、南岸陳炳月宗族是縣內客家陳氏中的大族。豆壩陳氏,祖籍是廣東嘉應州長樂縣橫陂約彭坑甲竹羅塘,屬於長樂縣揚裏公大宗支,本支始祖五郎公,下傳至十一世曰祥公,字子番,于清代雍正四年隨兄弟入川,定居在宜賓縣安邊鄉馬帽山。他的後裔分為紹文、紹熾、紹良三大房,並在宜賓縣城內修建了曰祥公祠堂。在安邊場的廣東客家家族中,陳、楊兩家都可以算的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曰祥公的後裔中,湧現了正八品的官員、庠生、監生等地方紳耆。如德彥公,行善積德,費二十四年,修建石橋和石板路,載譽鄉里。公之子光璠公,投身教育事業,桃李芬芳,曾在成都淑行女校任教,後任宜賓女師校長。光璠公之女著名女詩人——陳大任先生(卓仙女史),即國學大師唐君毅之母。

宗場陳氏,祖籍福建汀州上杭縣通橋村,後裔定立堂號“承閩堂”。始祖萬三郎公,屬汀州莊峰公大宗支。入川祖陳德龍,率五子從江西遂川輾轉入川,於康熙末定居榮縣,又于雍正三年來到宜賓舊上鄉宗家場定居。其時,德龍公及文明、文星兩公於入川路上病歿,開基祖實乃文秀、文玉、文鬥三公。其下又分出九大房。宗場陳氏亦商亦農。早在清代嘉道年間,大房學鳳公後代便在舊下鄉通省要道土地堂,經營川滇貿易,富稱一時,和城內大富商賴家、周家、黃家皆有親緣,還參與了宜賓縣天后宮的修建工程。陳氏祠堂修建在宗家場楊家灣,號稱九廳十八井,是邑北數一數二的客家圍屋建築。近代宗場陳氏湧現了一批政商名人,如宜賓縣商會副會長、謙複恒花紗廠大股東、寶豐當經理陳秀山,民國宜賓縣縣長陳正西等等。

位居宜賓北部和犍為交界之地的陳世榮家族也是當地的望族。陳世榮公,祖籍廣東省惠州府永安縣雙蝦約龜湖村,應屬汀州莊峰公派(待考),本支始祖顯四郎公。乾隆庚辰年,他跟著父親陳王烈公、叔父王謨公、王猷公等入川,幾經搬遷,最後定居宜賓、犍為兩縣交界之處,繁衍出一千多人的大族。世榮公生五子,為五大房。第二代紹高、紹先二公開始發跡。兩公皆例授國子監生。尤其是紹先公,善於經商,積累千兩,在犍為箭板、宜賓泥溪等地購置大量田地,號稱素封。第三代陳文章公,紹承箕裘,尊為本地耆老,例授正八品榮銜,使該家族進入到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岷江邊上的真溪場附近,還有一支來自贛南南安府上猶縣的陳氏家族。入川始祖陳帝諭公,於康熙末年,帶領家人不計勞苦,來到宜賓縣山外鄉真溪場開基落業。家族發展至今,人口數百人,文武皆出,號稱真溪望族。

宜賓南岸陳家橋炳月公宗族,祖籍廣東嘉應州長樂縣老虎石中心村,屬於汀州莊嵩公大宗支,廣東始祖贄公,入川祖為作秀公。作秀公於乾隆二十四年帶家人入川,先是定居屏山縣沐川一帶,後其子炳月公又率其家族,移入府城一江之隔的宜賓縣黎湯鄉板橋,自此不再遷徙。該家族以習武聞名,有清一代,出了不少的武秀才。如文椿、文盛、立勳、立權叔侄四人先後考得宜賓縣和慶符縣武生第一名,名冠宜邑。現在南岸板橋還留有當時他們練武的跑馬坡遺址。

 

二、南溪區、長寧縣客家陳氏

南溪區號稱萬里長江第一縣,歷來是川滇交通樞紐,更是長江上游的良港。在這裏,聚集著宜賓地區客家陳氏最大的分支:福建汀州武平縣大布方陳氏宗族。該支屬於汀州莊嵩公大宗支,大布方始祖乃六郎公。在雍正年間開始,武平縣大布方村的陳氏後裔就成群結隊,移入西蜀。尤其是南溪縣城附近,更是成為他們的主要聚集地。目前該宗族人口大概有五、六千人之多。根據南溪陳氏族譜。當年遷入南溪的有兄弟叔侄有:維舉公、維敏公、福康公、大科公、君奇公等。他們在南溪縣修建了大布方合族陳氏宗祠,並且購置了祭田。這支家族和同樣從汀州上杭入南溪的包氏家族,一道成為南溪縣閩籍人氏的領袖,參與並領導了當地閩籍會館的建立。根據南溪縣誌記載:乾隆中,包氏始祖包寬、陳氏族人懷孟,是修建本縣天后宮(福建會館)的主持人。後來隨著家族的繁衍生息,人口的繁盛。福康公、大科公支系相繼搬離南溪縣,移入長寧縣萬嶺菁(蜀南竹海景區),成為當地大族。

 

三、江安縣

江安縣人口較多的客家陳氏家族共有兩支。一支是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柯樹壢的陳氏家族。另外一支是祖籍江西贛州府贛縣四會都黃沙的陳氏家族。長樂入川江安陳氏家族廣東始祖是陳千八郎公,屬於汀州莊嵩公大宗支。千八郎公第八世孫星明公雍正初自粵遷川,開基隆昌縣南鄉三裏。後其子孫于乾隆時,大部遷入江安縣大妙鄉、納溪縣等地。其下五子,分五大房。另外一支系千八郎公第八世孫紹振公於雍乾年間入川,也是先定居榮昌縣,後再入江安縣留耕鎮等地開基繁衍。該支陳氏相當興旺發達,有清一代,出了許多生員和官府職員。其中增元公農耕致富,擁有千石田產,得正八品頂戴。昌棟公,善於治家,創業甚多,也獲得正八品頂戴。澤章公,江安縣吏員,奉公清廉,考授正九品候選縣丞一職。他的孫子智英公,在道光丁未考得江安縣學案首,入敘州府就讀,享譽當世。

在功名方面,江安縣五礦鎮的沙漕陳氏也不輸前者。他們祖籍贛州府贛縣,始祖義門後裔王一等諸公,後裔移入贛縣四會都,繁衍成當地陳氏望族。雍正六年,入川祖大祈公帶領子孫叔侄三十六口由江西贛縣黃沙遷四川江安縣共樂鄉水心裏,至今近三百年,子孫五、六千口,功名甚多,號為沙漕益恭堂陳氏。該家族曾于道光二十八年興建宗祠,規模宏大,原宗祠在解放初改為陳氏自立小學,現為五礦鎮中心小學。2005年,家族捐資又於大祈公墓址前方重建沙漕宗祠,祠內供奉明代大將軍陳公三郎與歷代祖先神牌。連年六月十七祭祖大會舉辦“荷包鮓”宴,實為江安钜族。

 

四、筠連縣客家陳氏

筠連縣客家陳氏著名者有巡司鎮的陳文亮宗族。他們祖籍廣東省惠州府龍川縣湯湖約茶園塘桐梓坑,屬於汀州莊峰公派(待考)。廣東始祖鼎貴公。後裔曾搬入湖南醴陵居住。康熙末,文亮公等兄弟遷入敘州府筠連縣南鄉汪家壩,同時從醴陵帶來祖輩筋骨至四川安葬。其後人中最有名望的陳正祥公,他熱心鄉務,被授予正八品頂戴,至今仍然為後人所稱頌。

 

五、興文縣客家陳氏

興文縣最著名的閩粵陳氏家族,應該是仙峰鄉的漳州元光派陳氏。他們祖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河字口,屬於開漳聖王陳元光後裔。入川始祖啟通公,跟隨姑丈龍溪縣舉人戴毓礎,宦遊興文縣,因為戴公任上病故,道遠難以返鄉,便就此落業。該家族在興文亦農亦商,到了陳福綵那一代大發,成為當地大族,他出資整修仙峰到興文縣城的石板路,被載入縣誌。其後人中貢、監甚多,還湧現了抗日勇士、中共早期地下黨員,在興文地方誌中佔有一席之地。

以上涉及的客家陳氏家族,只是宜賓陳氏中的一員。他們在推動宜賓陳氏宗親交流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各個客家陳氏家族都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大家都在陳氏和客家兩個標題下,凝聚在一起,為了建設家族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奮鬥!

 

注:陳偉平先生祖籍福建上杭,系《福建汀州莊陳氏源流譜》歷史顧問 / 常務副總編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