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安徽蜀馬陳氏

作者:陳剛  來源:陳氏研究網  更新時間:2015年12月14日

安徽蜀馬陳氏

2012-08-17

據《績溪縣誌》載“修文鄉陳氏:南朝陳文帝第四子伯固封新安王,居家新安。陳亡,伯固子陳鑒避難居上溪山(今上金山上莊鎮)。唐末,其裔遷蜀馬。陳姓今分佈蜀馬、蜀水、高山、沙壩等十餘村”。歷史上,這支人一直守護著先祖猛公陵墓,而現在上莊鎮陳姓人寥寥無幾。

蜀馬為新安王伯固後裔遷徙點之一,距修文鄉大約30裏左右,唐末,由修文鄉遷此,居住至今。村中至今仍保存後樑時期廟宇——覺乘寺。寺廟記憶體有清晰可辨的五塊碑文,記載著蜀馬村歷史的輝煌與文明。

現蜀馬為行政村,全村約18平方公里,村民基本姓陳,約一千四百多人,村寨坐落於山間盆地,四周山高險阻,僅有一條通道,崎嶇蜿蜒,實為避亂的好地方。進入村口,過一石拱橋,橋頭有一亭子,亭內面積約10平方米,兩邊牆上安裝於柱子上的條凳,可並排坐四人,供來往行人歇腳;亭子脊樑上寫著“龍辰年光緒十三年(1888)巧月潁川郡重建”字樣;亭口兩山牆雖然僅三米多高,但仍然精心建成馬頭牆格式;牆口面上的楹聯隱約可見“路轉峰回,比蜀道易難幾許;山橋野店,看馬蹄迎送如何”。路過此地,人們不禁為古道艱險而感慨萬千,由此,蜀馬村的村名也不難理解了。清乾隆年前,該村村名曾經一度稱“失馬”,傳說,有官員在此走失了坐騎,而稱村為“失馬”。後改稱蜀馬,既取諧音,又含該村道路艱險如蜀道之意,蜀馬村的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蜀馬村陳氏,自唐末由修文鄉遷來,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歷經風風雨雨,然而“耕讀傳家”不迭,人文蔚起。遠史不詳,明後有載。嘉慶《績溪縣誌》載:陳於泰,字大來,號謙如,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十四年(1596),今績溪蜀馬村人。

陳于泰少時聰明,倜儻不群,胸有大志,15歲時便精通經史。明天啟七年(1627)中舉之後,買宅京師,攻讀三載。崇禎四年(1631)三月五日,“辛未科”殿試中,崇禎皇帝御批陳于泰“第一甲第一名”,成為明代歷史上第八十五名狀元。陳于泰中狀元之後,按慣例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其時,陳于泰的弟弟陳于鼎亦供奉翰林,兄弟並居翰林。陳于泰曾三次抗疏直言時政,被革去了官職。崇禎十三年,諭史部開列天下廢官進覽,而唯獨少了陳於泰的名字,經過交涉也沒有結果。明亡後,回鄉不再外出。清世祖順治六年去世。

從板橋頭往玉台方向到嶺頭,在通往蜀馬村的逶迤石板路上,清康熙年間,蜀馬村人曾打著旗幡,抬著轎子,雇了八個吹鼓手,敲鑼打鼓,吹奏“喜迎門”,放響三門銃,來到村頭山嶺,迎接陳宏謨榮歸故里。陳宏謨是蜀馬人,“由歲貢選揚州訓導……博洽經史百家,為文千稿萬狀,尤精詩古文辭。嘗試萬壽詩,傾刻成百韻,乃一代名賢。”(嘉慶《績溪縣誌》)蜀馬人為這偏僻小山村出了這麼一位名貫江南的大文儒而自豪。從此,這普通的山嶺便有了一個雅號——“接賢嶺”。

王明,在現代史上為眾人熟知的人物,原名陳紹禹,字露清,安徽金寨縣梅山人。2011年秋,梅山鎮的陳紹普、陳紹坤宗親來蜀馬尋根問祖時說:不久前王明次子王丹丁從俄羅斯回來(梅山鎮)省親、祭祖,臨別時囑咐我們一定要來蜀馬祖居地看一看……

據梅山鎮陳氏族譜記載:梅山鎮陳氏,新安王伯固後裔,元末,六六公因經商由蜀馬外遷涇縣;清朝晚期,其後人又斷斷續續來到金寨縣梅山鎮落籍。至今,這裏陳姓人口甚多,譜修多屆,忠孝傳家,耕讀為本,亦先後出了很多知名人物。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