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讀陳垣先生珍藏的《陳氏家譜》的啓示

作者:  來源: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更新時間:2017年10月01日

讀陳垣先生珍藏的《陳氏家譜》的啓示

一代史學宗師、著名教育家和熾熱愛國者陳垣先生(1880-1971),是廣東新會石頭鄉人。他生前藏有一部用勵耘書屋專用稿紙鈔録的《陳氏家譜》。陳垣註明“抄白《陳氏世譜》”。“抄白”就是根據別人的材料,未加任何評斷。一般的家譜爲了説明自己家庭的光榮歷史,都把本姓歷史上的名人作爲先輩載入家譜。本譜也不例外。根據《陳氏家譜》的記載,新會陳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國歷史遠古的虞舜時代。舜的第二十八代孫胡公滿,受周武王(約公元前11世紀)冊封爲陳國(在今河南淮陽)的國君,因而以“陳”爲姓。胡公滿的第三十八代孫爲陳寔,陳寔的第五代孫名陳登,陳登的第二十二代孫陳洪,在北宋初年曾當過官。陳洪的後人先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後遷到福建。陳洪的第五代孫名寅,又遷到今廣東北部南雄保昌縣珠璣巷。陳寅的第四代孫名陳宣。陳宣有七兄弟,當時保昌縣的黃姓珠寶商人,勾引皇妃蘇氏潛逃,宋朝發兵要除滅保昌縣的百姓,陳氏家族又從南雄遷到珠江三角洲的順德、新會一帶。《陳氏家譜》記載,新會石頭鄉陳氏始祖是陳宣,曰:“始祖諱宣,號猷,字南喬,葬於蛇子形”。“陳猷,其先汴樑人,嘗仕宋,金陷汴,播遷南雄珠璣裏。至猷,沉毅有遠識。鹹淳間,世事日非,遂移家新會(下)峒。身仍在雄守祖墓。德祐末,率鄉人保聚。景炎初,助官軍與元人戰於雄。敗績,乃歸下峒。未幾宋亡。猷辟穀餌草木實,囑子孫毋仕元”。《家譜》中記載,陳宣“次子仲義,安居石頭鄉開族”。陳仲義就是陳垣的直系祖先,是陳氏的二世祖。陳仲義,名考,亦稱陳巧,號景彝。生於南宋淳佑二年(1242),他曾被舉爲考廉,但因遵祖命不爲元朝做事,便隱遁廬山,後遇羅真人,得引導術,爲民消災除患,人稱陳巧六大真君。石頭鄉太祖祠堂供奉著陳巧的偶像。

《陳氏家譜》中,從虞舜到陳洪,只是一些傳説,不可能是真正的歷史。從陳寅到陳仲義這一段,也有許多傳説的成分,如所謂黃姓商人勾引皇妃的故事,就是一種傳説,類似的故事在廣東其他姓的家譜中也有記載。陳垣的祖先,從陳宣以下,在《家譜》中都有明確的生卒年月及葬地,到此才算是真正的歷史。

《陳氏家譜》也部分地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的開發情況。珠江三角洲比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開發比較晚。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北方戰亂,大批中原地區的人民一次又一次大遷徙到珠江三角洲,從此珠江三角洲的社會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趕上中原的發展水準。許多南遷人的後代發展爲有名望的大家族,文化名人輩出。如南宋的崔與之、李昴英,明代的羅亨信,陳獻章,清代的屈大均,近代的康有爲、樑啓超等。

《家譜》記載,陳垣的祖父海學,即陳宣的第二十一代孫。“二十一世祖考諱社鬆,字海學,號達湖。生於嘉慶辛末年五月十八日未時,終於光緒戊寅年十月廿一日亥時,享壽六十八歲,葬於逕口山”。在封建社會的中國,非常重視家庭的輩分,爲了家族方便區分輩分,每個家族都選一首詩,按詩的字句取名。近代石頭鄉陳氏宗親詩爲:“世德施光裕,明廷擢茂良。學維宗孔孟,華國以文章。”據説,這首詩是新會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全國影響的著名思想家陳白沙寫的,他的家鄉在新會白沙裏,人稱他爲“白沙先生”。陳垣祖父海學,在結婚時按例取宗親詩中的第一個字“學”字名海學。

海學(1811--1878)出身貧寒,原先務農,後來靠販賣陳皮發家。所謂陳皮即柑果皮。陳皮只有新會所産才是上品。陳皮不但可以入藥,過去還常用來奉客,如像敬煙敬茶那樣,而且陳皮放得時間越長,就越香、越貴。據説上百年的陳皮買賣都是使用厘戥稱的。最初,海學只是到各鄉收購陳皮,然後輩扛肩挑拿到廣州擺買或尋找買主,賺了些錢後自己開了一間小鋪,取名“鬆記”。最後,租了廣州晏公街閩漳會館作爲店鋪,並改名爲“陳信義藥材行”。店門前掛了一副對聯:“信人所任,義事之宜”。藥店取名“陳信義”,表示商店宗旨誠信,老幼不欺。“陳信義藥材行”開張的時間,據陳垣考證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當時海學是26歲。陳垣還寫過《跋何其厚重修晏公神廟碑記》一文,考證晏公街的歷史。

海學是陳氏家族藥材生意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海學靠克勤克儉,艱苦奮鬥起家。海學年幼喪父,分家後並無恒産。最初到會城一間葵扇廠打工,後向友人借了七錢二分銀。靠這微薄的本錢,買賣陳皮。在廣州經營“陳信義”時,能省則省,連口糧都是由鄉間帶去的。鄉間各宅的家眷妯娌把米舂好托水客運廣州,又把一些需要加工的藥材送回鄉下,由他們加工,然後再運回廣州。由於注重誠信,經營得法,後來子侄們更分頭向各地發展,至二十世紀初,“陳信義”在廣州開設了兩家:一間在晏公街,一間在仁濟路,由九宅陳維鑣、四宅陳國彥主持;香港“陳信義”由六宅陳宗玉,後來由五宅陳國鍵主持;新加坡“陳信義”由九宅陳國烈主持;上海的“琪記”,即《上海地方誌》説的“琪記及陳信義”,由八宅陳國琪主持;天津的“陳信義”由六宅陳宗瀾主持;海口的“陳信義”,據《海口市志》稱,“海口廣德堂創辦於光緒年間,由廣州‘陳信義藥材行’家族集資,在海口市買地建房開設”,後由大宅陳振德主持,亦即後來湛江“信誠”。這樣,“陳信義”形成國內東西南北,以及國外的購銷鏈條。“陳信義”最興盛的時代,九宅的陳維鑣在廣州藥材行業中是老行尊,有很高的威望。香港的“陳信義”在同業中也有很高的地位,主持人六宅陳宗玉,於1926年與其他商號負責人創立了香港中藥聯商會,推廣中藥,因此被推選爲該商會的第一任正會長,深受同業的尊重。這個群體的經濟來源絶大部分都來自商業,大多數老一輩人都在上述商行中供職,領取工薪。各家則按實際需要支取生活費。可見“陳信義”是新會有相當影響的名望大族,基本上維持著家族式大家庭的體制。

海學先後有三位妻子。第一位是謝氏,《家譜》稱爲“淑配”。謝氏比海學小七歲,十二歲時便死了。可能是童養媳,或訂婚後未完婚就死了。海學正式娶的第一位妻子鐘氏,《家譜》上稱爲“繼配”,比海學小六歲。在海學富裕起來後,又娶了比他小二十三歲的黃氏爲妾,《家譜》上稱爲“庶配”。鐘氏和黃氏一共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按宗親詩的第二個字“維”字取名,即維遠、維謙、維舉、維驥、維啓、維堃、維宣、維饒、給鑣。在《家譜》中,都有明確記載。九兄弟中,除了老四維驥讀過幾年書外,其餘八子都繼承父業經商。

海學家境富裕之後,爲九個兒子買地置産。在石頭鄉規劃了一個莊園,建三排九棟房子,每個兒子一棟。整個莊園的建築由五子維啓,也就是陳垣生父主持。海學是1878年去世的,這個建築群的建成應該在這一年的前後(清光緒初年)。前排按九、三、四宅排列,中間按八、一、五、七宅排列,後排按二、六宅排列。後來六宅在四宅旁邊加建了一間即新六宅;九宅在舊九宅旁邊加建了新九宅;七宅在二宅旁加建了新七宅。這些房舍除新九宅因人口衆多建成二層樓房之外,其餘都是一個模式:金字屋頂單層青磚平房,主體正廳左右各帶兩個共四個房間,正廳門外是天井,左右兩廊一邊是廚房,一邊是雜物房,每戶面積介乎140--143平方米之間。這樣的房舍和同村鄰近的一般房子並沒有多大區別。它反映出創業者勤勞儉檏的家風,以及爲兒孫設想得盡可能實用和周全的用心。整個莊園周邊由一堵約一丈高的磚墻圍起,前面是青磚和花崗石建的高大門樓,上刻有“富崗裏”幾個大字。這個莊園靠近“大虎山”,據説“富崗裏”的“富”字是“虎”字的偕音。説陳垣“生於廣東新會縣石頭鄉富岡裏”是準確的。整個莊園總稱之爲“陳寧遠堂”,是這個家族的名號,取自“淡泊明志,寧靜志遠”的古訓。學者稱這個建築群是“獨具特色的清末民初的民居”。“陳寧遠堂”,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樹立的一塊界碑,至今還在原處。

陳垣的生父維啓,是海學的第五個兒子,生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他除了經營中藥材外,還做過茶葉生意,曾到過湖南湘潭縣采辦過茶葉,還主張讀書、作官、做學問。陳垣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曾爲湘潭寧氏《題鋤耕圖手卷》詩,曰:“兩世論交話有因,湘潭煙樹記前聞。寒宗也是農家子,書屋而今號勵耘。(自注:吾先人在湘潭辦茶。先父名田,號勵耘)”,“仲尼立論輕農圃,儒者由來愛作官。可是丈人勤四體,未教二子廢鉛丹。”陳垣後來把自己的書齋取名“勵耘書屋”,一方面是用它來勉勵自己要努力在學術上耕耘;另一面也是表達他對父親的懷念。

維啓的妻子周氏,於光緒六年十月初十(1880年11月12日)生陳垣。按照宗親詩“學維宗孔孟”,排“宗”字輩,起名“道宗”。陳垣六歲時,他的三伯父維舉去世,死時不到34歲。他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維舉比維啓大兩歲,兩人感情最好,於是維啓把六歲的兒子陳垣過繼給維舉,按照宗族家法,陳垣要兼祧兩房(三房、五房)。此事《家譜》有明確記載。在“維舉”條,記“國垣入繼”;在“維啓”條,記“長國垣出繼維舉”。這樣,陳垣有兩位母親,即生母周氏和過繼母李氏。

陳垣生活在北京時,對故鄉石頭鄉的生活印象深刻,《陳垣全集》收入陳垣憶鄉詩,今録幾首如下:

寧姪北來出示蓮姐照片已不相識感而賦此

  久別容顔異往朝,兒時舊事未全消。

  不知薑性酸仍辣,持向簷前雨水澆。

自注:兒時在四宅舊屋與蓮姐共食酸薑,辣甚,則持向簷前雨水澆之。

姪書來知詢虞八叔及耀東大兄近狀以此寄之

  卅年不到古岡城,記否鄰庵念佛聲。

  六韻五言吟甫罷,北門樓上已三更。

自注:石溪陳氏試館在邑城北門大街,左右鄰均爲尼庵。縣試頭場必殿以詩,夜深始交卷。

  東海桑圍百畝租,十年膏火賴無虞。

  清明共踏蛇山路,定過君家賣酒爐。

自注:詢虞昆仲耕白雲祖東海圍學租,在圩上糶穀釀酒。每清明省太祖墓蛇子形,必於此聚集。

  惠受街前秋意新,入闈主考虎紋茵。

  紅男緑女爭相看,蕞爾科名竟醉人。

  自注:耀東尊人設肆藩司前,每秋試主考入闈,即邀餘往觀。

寄薛二妹

  十年兄妹阻關河,世亂憂深鬢已皤。

  記得故鄉風味否,石頭出色是燒鵝。

無 題

  多時不食脯醃魚,深悔離鄉北地居。

  兩度南旋剛橘緑,土鯪猶未上村墟。

寄漢姪石頭

  昔吾廿五居鄉校,今汝傳經太祖祠。

  日懍白沙追遠訓,湖光山色最宜詩。

寄漢姪太祖祠

  岐山頭畔百花鮮,艷説真人聖水傳。

  爲問近年儺禮日,祠堂香火可如前?

初夏食西葫蘆味同節瓜而形大

  西葫蘆味清如許,恍惚吾鄉釀節瓜。

  或説本來同一物,居分南北遂相差。

由此可見,新會石頭鄉的風物,如酸薑、鯪魚、燒鵝、節瓜、科考、祠堂香火、儺禮等等給陳垣以深刻印象,故在中年、壯年時,還以此入詩,説明對故鄉的懷戀。

我們從《陳氏家譜》以及陳垣成爲世界級學者的歷史來看,可以得到幾點啓示。

第一,“陳寧遠堂”,是靠克勤克儉,艱苦奮鬥發跡的。

第二,“陳信義藥材行”,是靠誠實守信,童叟無欺的經營理念,逐漸發展起來的。

第三,陳氏家族是居住在農村與居住在城市的家族成員共同努力下發展起來的。在城市的成員富裕起來之後,不忘對農村多辦公益事業。從20世紀20年代起,陳寧遠堂就經理鄉間的學校,給予資助。1929年,二宅的陳珍漢正式創辦石頭小學,歷任該校的名譽校長,二宅的陳瑞卿、大宅的陳默儀都曾在這小學裏長期任教。抗戰時期太祖祠堂曾收養過數十名難童,其學費和生活費也由寧遠堂資助。1937年坑美大圍連年水患,農民損失很大,寧遠堂曾與其他方面共同資助購置救災用的水泵。至於修橋補路等事更是普遍。從石頭鄉到棠下鎮的幾座石橋,乃至當時來往廣州江門的“花尾渡”使用的碼頭,都是由寧遠堂獨力或出資建成。寧遠堂在鄉間坑美市開設了一間“太和堂”藥鋪。由族外人士陳璉在太和堂行醫。陳璉醫術高明,醫德很好。來看病的鄉裏,只收診金,抓藥只是記賬。由於使用的都是“陳信義”從廣州送回來的藥材,其實是不用錢的。在太和堂對面,寧遠堂還有一處作爲公益的“閲書報社”,門前的題字是陳垣所書,裏面備有若干報紙書刊供大衆閲讀。

第四,重視教育是寧遠堂的一個特點。寧遠堂只在塾裏學習過的老一輩人已經懂得讓子女接受現代教育的重要性。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學醫、學新聞學、學歷史,學生物、學工程、學經濟、學農藝的,也有到外國留學的。“陳信義”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族內子侄讀書可以得到資助,有困難者都可以到店裏免費吃住。據不完全統計,從陳垣算起,寧遠堂第三第四代人,男女幾乎全都受過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教育,其中大專學校畢業的就有百人左右,包括到國外留學的8人,約占統計人數的70%。其中的佼佼者,如九宅的陳國鋭,是一位醫術高明的中山大學外科醫生和教授,是一位國家級的專家。

陳寧遠堂最傑出的人才就是陳垣。陳垣的成才,離不開寧遠堂的培養。父親維啓對陳垣的讀書全力支持和鼓勵。1941年陳垣在致長子陳樂素的信中説:“餘少不喜八股,而好泛覽。長者許之者誇爲能讀大書,而非之者訶爲好讀雜書,餘不顧也。幸先君子(指父親)不加督責,且購書無吝,故能縱其所欲。”在致三子約之的信中説:“餘家自植卿四伯始讀書,然只習時文,不得雲學。至餘始稍稍尋求讀書門徑。幸先君子(指父親)放任,盡力供給書籍。今得一知半解,皆賴先君子卓識有以啓之也。”所以,陳垣在十五、六歲時,在廣州就購買了大部分學海堂、廣雅書局、潘仕誠的《海山仙館叢書》,伍崇曜的《粵雅堂叢書》所刻印的古籍。爲他日後的學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此可見,根據《陳氏家譜》記載,陳垣的家族是從珠璣巷遷移到新會石頭鄉的。這個家族寧遠堂爲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作出過卓越的貢獻。總結寧遠堂發展的歷史,今天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回味的啓示。

 

張榮芳,中山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學術顧問、廣東廣府學會顧問。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