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燕川陳氏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7年10月03日

燕川陳氏

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冬,被譽爲“當代名臣”的盧祥年老退休,回到故鄉東莞章村。閑來無事,他常常翻出從前科考時所作的文章詩稿來,細細地讀,回憶起過去的林林總總,如在目前,想到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時時感慨萬千。有一天,他在過去所寫的文章底稿裏,抽出了一篇天順年間賑饑勒石序文,那是時任東莞縣知縣的吴中請他寫的,碑刻好後就立在縣衙的儀門内。

天順五年(1461),廣東的年景不佳,夏季遭到大旱,秋天又遇洪澇,搞得來冬無麥秋無禾,百姓缺衣短糧。東莞的田地本來就少,年景好的時候糧食大部分還需從外地運來,其他地方今年也遭灾了,哪裏還有糧食進來,因而這裏的饑荒更爲嚴重。就在這種時候,江西樂平縣的吴中以進士派到東莞任知縣。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賑灾,原打算開倉放糧,翻開帳册,才發現倉裏無糧可放,而且財政也無錢節餘。只有將縣裏德高望重的父老和豪門富家請到縣衙,共商良策。吴知縣語重心長地説:“歲歉民饑,將轉溝壑。你們這些長者,能够忍心坐視其死嗎?樂善好施是仁者用心,赒窮恤匱,於義爲急。何不捐出你們多餘的錢糧,用來賑濟處於飢餓窘困的灾民呢?”聽了他的一番肺腑之言,大家感激他的好意,紛紛答應捐出錢來,用於購買糧食,救濟飢民。錢很快就花光了,仍然還有許多飢民没有拿到糧食。吴知縣再次發動大家,他説:“我到新安來是牧民的,如今民衆遭這樣的大難,病的病,死的死,我怎能愛惜俸資而不去周濟他們呢?”他罄其所得,拿出銅錢十餘萬散發給飢民。見知縣都這樣盡心盡力,富家大姓的積極性也空前調動起來,争相加倍拿出錢來,救活了數千人。

時任南京太僕寺少卿的盧祥,因爲母親去世,正在家鄉守孝,目睹了賑灾的全過程。他清楚地記得那篇賑饑的序文還是提刑按察使司鄧順來東莞巡視時拜訪他請他寫的。文章後面列了長長的題名,好多名字他都是熟悉的。當他看到陳富斌的名字時,感到似曾相識,一時想不起來是誰了。想了良久,才想起一個人來,同鄉陳琴軒先生還專門爲這人的住宅題名處静堂,那人還把處静作爲他的號了。

他還見過這個人,他的父親盧賓和同知陳世澤、教諭蔣子泳都十分敬重陳富斌的品行,相互之間常走動。他問家人,都説是他,還活着,精神矍鑠。他很想去見見這位父執,和他談談父親,因爲他的父親早已過身了。

燕川陳氏和沙井陳氏一樣,尊古靈公爲太始祖,陳朝舉爲初汗一世相。

二世祖陳導是陳朝舉的長子,字康道,號雲林,宋處士。他潜心篤學,累舉孝廉不就,學晋朝的陶淵明,在參里山下辟三徑,栽花種草,灌園自適,自命其園爲雲林别業。康道生二子:長子安,次子廉。子安生二子:長嗣宗,次榮宗。嗣宗生三子:長友直,次友敬、三友亮。

陳友直,字少溪,從小就聰明,以讀書爲樂,六經子史,靡不披覽。他十分贊賞蘇東坡所説的:“一願讀盡世間好書,二願識盡世間好人,三願看盡世間好山水”。他愛結交端人正士,只要他打聽到,再遠他都跋涉前往,登門拜訪。那些仰慕他的人,也遠道而來。每逢秋高氣爽的季節,他遍游附近地區的山山水水,得山水之趣,往往樂而忘返。這一年的九九重陽,他去登旗峰,傍晚沿蓮花徑回來。當經過燕川時,暮色中的景色留住了他的脚步,他感慨道:“四顧山環水繞,秀而清。從前見之,不過以山樂吾心耳,乃今始知可以居。居之繁衍,莫之與京也。”於是他尋其脈絡,定其方向,找到龍氣合的吉位正好是一塊空地,便在那裏開基建宅。當時,在燕川聚族而處的大家,有曾姓、鄧姓、賴姓,大家棟宇相連而聚。盡管受到强族的欺凌和排擠,陳友直以“百忍待時,不計數代”的精神堅持下來,成爲燕川村立村始祖。

陳友直生三子:長子以仁,生彦廣,遷居東莞海南栅;次子以禮,生彦昌,不知去處;三子以律,生彦輝,居燕川。

陳士美,字彦輝,素好讀書,兼通律法,明代洪武初年被歸德場官推舉爲鹽場巡察。在職期間,他秉公辦事,不徇私舞弊,對那些刁難侵害竈丁和鹽商的人嚴懲不怠,受到世人的好評。洪武壬戌(1382年)正月初八被讎人殺害,年僅四十一歲。彦輝生光堡,光堡生六子:長榮斌(世英),居燕川上巷;次華斌,出繼萬奇,居東莞大凹村;三富斌,居燕川;四貴斌,遷周山;五爵斌,居燕川下巷;六禄斌,原居石橋,後遷福永。

陳富斌(1413—1484),爲人孝於父母,友於兄弟,與人交往,慷慨仗義,不吝解推。他敏健諄静,讀書徹夜不倦,析理洞悉玄微,以其心得者訓其子孫。他生平性静,處變不驚,常常説:“我心湛然,静如止水。事未静,應物去静,安以待動,無往不可,動以處静,無時不然。”好友陳璉爲他題寫“静貽燕”三字,肖其心也,多其貽謀燕翼之善子孫也。從此以後,遠近的人都以“處静”稱之,他自己也以之爲號。東莞知縣王尚、吴中、李輝等都十分尊敬他,從不把他看成一個普通老百姓,時不時登門問候,向他諮詢施政的得失和民間的疾苦。天順五年(1461年)歲饑,官府發文:凡是拿出糧食救灾的,奬勵冠帶榮身。他拿出萬石糧食,郤辭去冠帶,他認爲國家是爲民救灾,自己拿出糧食是爲了國家,哪能只爲自身利益打算?第二年縣城裏的城樓傾塌,他捐助七千緡錢重建。晚年將家務事給兒子們去打理,每日督促孫子們勤奮苦讀。一日得了疾病,他給兒孫講:“安分循理,保守世業”,説完就去世了。

富斌生五子,長鬆隱(謨),次養淡(諧),三耕樂(潜),四甘淡(誼),五養拙(言)。

陳禳,字克遜,榮斌之子,幼孤,事母孝,與從弟計口授田,三分遜其二。天順五年(1461年),詔令民間出粟千石助縣官賑饑者給官帶。陳讓出谷三千石,歸名於叔叔陳富斌,陳富斌的名字不僅寫進《東莞縣誌》,還被列入賑饑勒石,立在縣衙的儀門。他生性嗜學,善詩歌,著有詩集四卷。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新安縣令王廷鉞打報告請示,批准陳讓入祀鄉賢。

陳大諫,字遂忠,號菊坪。十歲就能寫文章,十五歲,補邑弟子員,五戰場闈,三舉乙榜。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領鄉薦第六,萬歷十七年(1589年)授湖廣荆州府通判,荆俗疲悍,陳大諫設立科條,政舉刑清,士民德之。丁艱,服闕,補福建汀州府通判,擘畫有方,厘姦剔弊,百廢俱修。政暇則與諸生探討義理,闡揚性命,其陶鑄士品,率以立身行己,不區區文字間。屬邑同官,凡有請質,陳大諫指示機宜,皆切中時病,靡不服其練達。退休離任時,行李蕭然,當地的官員百姓夾道歡送,請人繪製了一幅《攀轅圖》相贈,以表達依依不舍的情誼。陳大諫以子陳向廷被誥封爲户部郎中。家居八年卒。

陳向廷(1570~1619),字儀翔,號美用。博學能文,少時暮春常在村邊祥溪庵門外的江裏游泳玩耍,偶占一聯:“千年古樹爲衣架,萬里長江作浴盆”,被人們傳爲佳話。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以選貢入北雍,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領鄉薦,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登戊戌進士。初授江南徽州府推官,滌煩除苛,百廢俱興。接著調到漢陽,由於父親去世,丁憂回鄉。事後補爲江西撫州府推官。他在撫州任上,嘗議編役以蘇賠募,編屯以幫兑逋,核税丁以抑富豪,杜折乾以清官解,發紅陳以疏積滯,謹盤量以稽勸輸,這些都是當地一時的急務。由於他誠心惠政,當地的民衆深深地感激他,爲其建立生祠,專門請進士吴道南寫了一篇記文。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提升爲大理寺評事,差典四川鄉試,得名士王應熊。王應熊,字非熊,巴縣人。當時王應熊的考卷被錯認爲他人的,直到發榜以後才發現錯誤。同官難於更易,陳向廷力争必以王應熊易之。王應熊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中進士,後來官做到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的位置,人們不得不佩服陳向廷“藻鎰”人才的眼光。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陳向廷提升爲本寺左寺副,轉户部福建司員外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升本部廣西郎中。尋升山東提學副使,以母老告歸省,假滿赴京,卒於山東。著有《百尺樓遺稿》七卷行世。

燕川陳氏主要從事農業生産,和白石下文氏合伙創建義和墟。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和文氏合力發展黄松崗墟(今松崗鎮)。後裔分佈燕川、福永、戴面、水邊圍、周山、石橋、新會、惠州。

程建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