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四川鹽亭縣水集口陳書後嗣家譜 四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7年08月27日

四川鹽亭縣水集口陳書後嗣家譜 四

四川省鹽亭縣(麻城莊三十世)入川十八世 陳元柱

三、江州義門陳世系

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義,即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門,即一家一族的代稱。連起來講,則為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標準的一個家族。據《九江府志》載:江西德安陳氏以“義”治家,十九世同居(含分莊祖之後的四代在內),聚族3922口,歷時 332年不分家。鳴鑼吃飯,統一穿衣,不置奴僕,男女異席。喂很多條狗,也馴養它們學會義舉,群犬進食時,只要有一條未到,群犬都不吃,被朝廷譽為義犬載入史冊。其門之重“義”,屢受帝王“作為詩書繼世,孝義傳家的楷模”予以旌表。中和四年( 884),唐僖宗御筆親書“義門陳氏”匾額,首次旌表江州陳氏,並賜對聯一幅,上聯為“九重天上旌書貴”,下聯為“千古人間義字香”。義門陳氏,即緣於此。謹摘錄以下部分歷史記載為引子,以供讀者對江州義門陳氏一個初步瞭解(錄自陳月海《義門陳文史考》)。

(一)義門記(節選)

胡旦

竊聞旌門者,亦有之矣。而江州陳氏獨以義門而賜之,何以故?按其家譜,陳宜都王叔明之後,曰兼,唐玄宗時舉進士,為右補闕。生京,進士及第,官給事中、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無子。以從子褒為嗣,官至鹽官令。生灌,為高安縣臣。生鑲,避難於泉州之仙遊縣。鑲生伯宣(闊),昔與馬總友善,總移南康。伯宣因游廬山,悅其山巒聳秀,遂隱居。日為著述,徵召不起,拜著作佐郎。

(特別提示,此處原文應有分隔號,且有斷文漏句,按今格式應抬頭另行!)……其孫旺,徙居於德安之太平鄉長樂裏。旺生機,機生感,感生藍,藍生青。青生六子,曰伉、侍、仲、俛、偉、伸,六生十七,亦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

(特別提示,此處有斷文漏句!)……(唐)大順(890、891年)中,仲子崇以治家之道必從孝悌始,乃撰家法垂示將來。故其序雲:“吾家襲密監之累功,承著作之貽訓,代傳孝悌,世業詩書,由是子孫眾多,上下雍睦,迄今存歿十一代,曾玄數百人。崇所慮者,將來昆雲漸眾,愚智不同。苟無敦睦之方,慮乖負荷之理。深惟遠計,今設之以局務,垂之以規程,推功任能,懲惡勸善。”於是,立主事以專家政,置庫司以掌家財,立莊長以督賦稅;勘司以序男女,東皋書堂以教童稚,道院以業焚修,巫室以備祈禱,醫司以供藥石,東佳書院以待學者,德安廨宇以奉公門。其餘,油鹽醬米之儲,巾履笄箱之用,三時飲食之序,四節宴會之期,長幼出入之儀,晨昏定省之禮;婚姻弔喪,送往迎來,賞以勸善,罰以懲惡,凡諸纖悉,莫不周詳。然而,臧獲不入其門,鷹犬不為其玩;天文圖讖之學,縱橫權變之謀,佛陀教門之言,商賈營販之利,禁之不習,俱敗家風。是以室無私財,廚無異饌,大小知教,內外如一。庭闈之內,無有間言,少長一併,合德同風。皆崇之功也!夫家法既行,子孫孝義自播朝廷。唐僖宗(874—879年)旌以“義門陳氏”御筆金字,見於唐中和四年( 884年)也。至袞為江州司戶參軍,陳氏孝義之風愈加昌著。南唐李昪(937—942年)旌表孝悌,標揭門閭,詔複除而表揭之,旌其義也。義門之立,始見於南唐昪元丁酉( 937年)也。昪卒璟立,璟故煜立,複蒙蠲免,沿征徭役。

開寶( 975年)末,江南平,樞密使曹彬移牒存撫。初,池州進士樊若水無行,曾遊學東佳,陳氏待以常禮。及歸天朝,擢升侍御史,為江州轉運使。並督令陳氏積年沿征雜配。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右補闕直史館張齊賢為江南西路轉運使,奏言“陳氏積世義門,全家孝行,在李煜時(961—975年)尚蒙蠲免,今歸聖朝,豈合徵收?宜免本戶沿征雜役,庶彰德化。”詔可。

淳化初( 990年),殿中丞康戩理江州事,又奏“陳氏一宗千口,近年乏食,饑貧難濟。請每歲春首貸粟二千石以贍之,俟豐年還官。”從之。

至道初( 995年),太宗遣內侍裴愈齎,散禦書江表三吳,凡名山寺觀、德義之家皆賜一本,陳氏所得凡三十三卷。愈複上“陳氏家法”二篇。太宗讚歎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敕送史館繕寫,賜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義之風焉。愈遂言:“陳氏每歲租米四千斛,距江州二百餘裏,舟車不通,常費二千斛腳值。若就德安倉輸納,以充軍馬驛料。則天恩加惠義門者厚矣。”太宗許之。自是,陳氏省費,官民稱便。

始者,陳世二百人而家法行,三百口而義門立。開寶( 975年)之末,計七百四十口。咸平三年(1000年),增至千四百七十八口。然則,青,顯祖也。伉,二世長也。崇,三世長也。讓,四世長也。袞,五次長也。昉,六世長也。鴻,七世長也。逵,八次長也。兢,九次長也。肱,十次長也。襲,十一次長也。旭,十二次長也。《春秋傳》曰:“五世其昌,並與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猗歟,盛哉!

自旺至青五世矣,至袞八世矣。讓、袞、昉皆兄弟,共為一世。由鴻以下,又昆弟也。袞立義門,昉主家事,三十五年最盛。若崇為江州長史,勛為蒲圻令,玟為本邑令,禮為吉王府司馬,袞為司戶參軍,昉為奉禮郎,恭為洪州掌書記,密知舞陽縣事,賞為渭州軍事推官,皆衣冠之榮者也!若玞為都知兵馬使,讓為衙前兵馬使,繆、渥、藹為節度總管,郜為感義都軍頭,彰、巨、輝為討擊副使,謙為館驛使,環為教練使,皆宦職之崇者也!若戩為三使,用為三禮,紹、昱、琛、卓為三傅,遜、儼、度、漸、永、嶽、績、延年並舉進士,喬、省、象、誥、策、諗、碧、位、延芝俱擅詞場,皆文學之英者也!俱以孝義相傳,儒業相尚,尊五宗,睦九族,斯乃五世其昌,八世而大,非獨田完之在齊比矣!

昔天兵討江州,陳氏昆弟七人在圍中。及城破,軍民殺傷殆盡。而七人異處同歸,一無所傷,義感也!至道以來,仍歲饑荒,陳氏舉宗啜粥,雜以藻菜怡然相存,義之所至也!

予觀陳氏之宗,天地一氣,政教一體也。清而純,善而和,義而仁也!才者不矜,技者不衒,清而純也!富則不驕,貧則不怨,善而和也!勇而不犯,剛而不折,義而仁者也!歷代名家,未敢若陳氏者也!謂其敦堯舜之道,循湯武之法,守文王之化,承召公之教。歟!《傳》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此謂之也。夫緣唐僖宗(874—889年)之始,迨至聖朝,連旌表其門閭。屢蠲除其科役,且又貸其粟濟其族,美其義而高其門,疊朝之恩,賜名公之讚頌,歷歷載諸簡編,愈久愈新,豈虛語乎哉!

丁酉歲( 997年)夏,予以兵部尚書郎,制誥持史筆,挫字命題不當,連貶嶺表。己亥歲( 999年)會赦東歸。辛醜春過潯陽,登廬阜,因訪名家,得詣陳氏。覽世譜,閱家法,詢事實,俱知其狀,因為之記。

內兵部尚書制詔總裁胡旦撰 咸平五年(1002年)壬寅月五日

【陳元柱理解】

 1、陳月海主編的《義門陳文史考》:“最終以《江州通史》卷一二三《義門記》為原本,參照《廬山志》《德安縣誌》及不同地區的義門陳氏宗譜中的《義門記》進行校正。”是十分寶貴的歷史資料。我國慣例:妻妾分房,弟兄分家。

 2、從“自旺至青五世矣,至袞八世矣。讓、袞、昉皆兄弟,共為一世。”胡旦這段話就十分清楚的表明。義門陳開基之祖旺公,子機,孫感,曾孫藍,玄孫青,這是義門陳第一世祖至第五世祖。然兼公的玄孫環,恰與旺公的玄孫青是從兄弟。伯宣公是環之子,崇是伯宣公之子,袞是伯宣公的孫,讓、袞、昉皆兄弟,共為一世,袞三兄弟恰是義門陳的第八世。所以,在“日為著述,徵召不起,拜著作佐郎。其孫旺,徙居於德安之太平鄉長樂裏。”中,“其孫旺”是為另一段文章中句子。被後人多次抄寫胡旦的這篇《義門記》給弄錯了。造成了不仔細讀文章的文人誤以為旺公是伯宣公的的“孫輩”。特錯也!因袞做過家長,也就直接寫在了旺公的後面。或者是後人抄寫錯了。

 3、“大順(890、891年)中,仲子崇以治家之道必從孝悌始,乃撰家法垂示將來。”這段話雖然整理《義門記》的人把它作為了開頭句。但是,這段話沒有前因。所以,此處有斷文漏句。

補足這些這兩處斷文漏句,即可以聯想到“宋末元初及元末明初戰火洗劫……已是斑爛腐蝕,殘缺不全”的前面文辭了,就能正確理解全文意思。

 4、這篇《義門記》概括了江州義門陳的基本情況,從旺公 731年遷徙江州至1002年的發展情況和人文風貌很清楚,非常值得後嗣學習效仿。

(二)回義門累朝事蹟狀(節選)

陳泰

修真宗皇帝一朝正史,要見義門陳氏自來義居事蹟及朝廷有何恩賜、旌表,次第立便取來,仔細具錄。

……臣泰家先祖自宜都王叔明之後,五世孫兼,唐開元舉進士第,為右補闕,仍留翰林苑,贈秘書少監。生京,進士及第,德宗朝官至給事中,集賢院學士,以從子褒為嗣,官至鹽官令。(褒)生灌,高安縣丞。(褒)其孫(環即鑲)避難於泉州生伯宣,有文史之才,(鑲)與馬總友善,因游廬山結茅晦跡。(伯宣)著司馬遷《史記》行於世,名聞朝廷,累召不起,就拜著作佐郎。後置莊田于江州德安縣,子孫因此居住,恪承祖訓,屢世同居。唐僖宗朝,另行旌表。

(唐)大順(890、891年)中,崇授江州長史,立家法三十二條,置主事,設庫司,建書堂,立莊首,自此始也。直至昪元元年( 937年),江南偽命特立義門,縣帖差人於門首樹大柱兩條,長可二丈有餘,右鐫“義”字,左鐫“門”字,既立義門。仍除正苗正稅外,免雜差科徭、鹽、曲線、絹等。時家長袞授江州司戶參軍。袞死,昉為家長,又授文林郎、太常寺奉禮郎,累世同居,世守家法。

我朝太祖皇帝開寶九年( 976年),右補闕知張齊賢奏:“據偽署文林郎、太常寺奉禮郎陳昉狀稱:一十三代同居,聚族七百餘口,在偽命蒙恩除正苗正稅外,免放差役沿科物色。前件可以敦化民俗,激勵黔黎,雖屬偽命日事,敢不騰錄奏聞。”牒命敕旨,宜令江州一依偽命同實施,仍除正苗正稅外與免雜差徭役。昉死,鴻為家長。

太宗皇帝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樊若水為江南東路轉運使,複令荊州並督陳氏積年沿征雜配。右直史館、參知政事趙普奏言:“陳氏歷代孝義之家,前李煜時尚蒙蠲免雜配,幸至聖王豈合徵收?宜悉免本戶沿征雜役,庶彰大化。”是歲,張相會為江南西路轉運副使,亦奏:“據江州德安縣狀申,陳鴻家自來積善、孝悌相承,義聚十四代,迄今四百餘年,方逢聖運、實厚人倫,本戶沿征曽經奏免,若複依前東路轉運指揮,一戶沿科雖多,在國不足為利。其陳鴻戶下除正苗正稅外,所有雜科乞仍免征。”敕命並依所奏施行。鴻死,兢為家長。

淳化元年( 990年),殿中丞康戩因勾當公事至陳兢家,見人眾家貧,田疇不廣,供給不足,每春首卻於鄉閭剩餘之家貸借四千斛,方得接食秋成,倍費二千斛息利。遂奏乞至春首借陳兢家粟二千石,候冬收之日,一鬥只納一鬥。上從之。兢死,肱為家長。肱死,襲為家長。襲死,旭為家長。

至道二年( 996年),殿值裴愈散賜禦書到陳旭家,見聚族益眾,家道貧困。遂奏旭家納米二七百余石,每年江州輸納,往回四百餘裏,儘是輦運,倍費盤纏。奏乞就本縣輸納,實省腳值。蒙敕特許本縣送納。愈又上陳氏家法二篇。太宗皇帝歎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遂賜“真良家”三字。侍臣又謂:“江州陳氏一家,孝友恭儉無比,長幼千餘口世守家法,孝謹不衰。閨門之內,肅如公府。近為本郡歲欠以官粟二千石貸之,後家長旭但懇請其半。且雲:‘嗇而食之可以及秋’,或謂何不受而糶之,以邀善價。旭曰‘朝廷以吾家食眾,居荒歉之歲,特以王府貸私室,豈可見利忘義,而為罔上之事乎?’”上為歎息,因賜之詩。
真宗皇帝景德三年(1006年),侄延賞受殿中丞知南容州赴任,便路經過本家,見諸莊子侄勾當不告家長,擅自典賣田產,深慮不省卑幼,遞相仿效,壞祖先之義范,辜負聖朝獎勵之洪恩。到任後,奏乞差官追領臣家卑幼子侄與承典豪民,一併提勘。將莊田所典得錢谷去著敕降斷還。蒙敕下江洲,差大理評事知本州德安汪白勾勘,錢谷多無去處,及利過於本。……江州檢格,業還本主,財沒不追。旭以守義年深,不欲為負鄉人,錢谷逐年還足。後來雖至貧困,不敢私賣田產,上負聖恩。

大宗祥符四年(1011年),賜家長旭誥持一道,特授將仕郎守江州助教。旭死,蘊為家長。

天禧四年(1020年),奉敕諸州軍監應有旌表門閭人戶,僅免戶下物役,其餘合差人夫科配物色並依例施行,不得放免。其義門合行事件,只仰依格,敕指揮州、縣詳義門事實,與其餘旌表不同。

天聖元年(1023年),見義門孝義之風卓然無比,追贈義門陳氏先祖五世公爵(注:義門開基之祖陳旺,子機、孫感、曾孫藍、玄孫青)許立祠堂以奉祭享,旌其義也。

天聖三年(1025年),奉敕應有官戶只買水田三十頃。泰家義居二千五百餘口,田疇窄狹,與其餘官戶不同,遂有狀申州。當蒙知江州李原穎依狀與奏,特敕許與從便置買田產。

今上仁聖皇帝天聖四年(1026年),又見陳蘊曾授敕,不曾科配,蒙賜蘊敕一道,特授將仕郎守江州助教。蘊死,泰做家長。

太歲己巳年(969年)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徐鍇撰《陳氏書堂記》。隨狀投下。

咸平五年(1002年)制詔總裁胡旦《義門記》,凡戶下起止事蹟總在其中。隨狀投下。

歷朝聖皇賦詩。隨狀投下。

右,泰所奉帖命,取本家自來義居事蹟及朝廷有何恩賜、旌表,次第條例。

竊以泰家自叔明王分封以來,幾更其代,幾更其遷矣。然紀其年,自隋唐五季以來,至於聖朝,不越四百八十載,一十五世不見分,聚族三七百餘口,皆是義聚事蹟。累蒙聖朝恩賜,已在前項開說,並是指實,具狀申聞。

天聖五年(1027年)七月二十四日江州義門陳泰 謹狀

【陳元柱理解】

 1、陳泰是旺公第九代孫,在這篇《回義門累朝事蹟狀》中上報“天聖元年(1023年),(朝廷)見義門孝義之風卓然無比,追贈義門陳先祖五世公爵(旺、機、感、藍、青五代先祖),許立祠堂以奉祭祀,旌其義也。”明白告訴後人,義門開基之祖是陳旺公而不是其他人。

 2、從這“……臣泰家先祖自宜都王叔明之後,五世孫兼,唐開元進士及第為右補闕,仍留翰林院,贈秘書少監。”“竊以泰家自叔明王分封以來,幾更其代,幾更其遷矣。”兩段話中可以看出:第一,旺公的高祖叔慎犧牲後,曾祖志高等兄弟姐妹確實由叔明公養育成人的。叔慎裔孫總沒有忘掉叔明公對祖上的養育之恩。因為是節選文章,不免抄寫掉了有關叔慎公的記載。

(三)進呈家譜表

陳旭

特授將仕郎守江州助教臣陳旭,為欽奉詔諭事:天禧五年(1021年)十二月十五日,奉頒詔諭,敕臣備述祖先本末,纂成家譜,以進御覽。臣欽遵纂述,謹具表呈。

伏以道隆聖恩,孝順頒錫於臣民;運際中天,文明光昭於譜牒。龍翰煥九重春色,螽斯緝群動恩膏。喜溢宗祊,慶流祚胤。臣陳旭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

竊維臣家自軒轅錫氏,得姓者十有四家。暨唐室之庸,居攝二十八載,大孝開千百年之祀,一中闡十六字之傳。三代分封,不遺有媯之後。元姬作配,下降陶正之官,念得國于陳州,啟昌期之世運。遂使奔齊世胄,長懸鐘鼓管磬之遺音。豈惟卜宅惟王,早識弓冶箕裘之神器。迨至播遷止徙,合長城而閩蜀,棋布星羅。若夫會聚淵源,自潁川而江州,蜂屯蟻聚。顧茲延世之蕃衍,皆賴洪造以滋培。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出震等於勳華,鳴謙同於旦奭。誕敷文德,式煥徽猷,遐鬯皇風,先彰氏族。天書屢降,迭見大室之祥。玉牒新頒,何止堯門之瑞。若夫孝治虞廷之心學,憲章大伊,濯俗之風久矣。作訓生民,貽風多士。一日二日,研覽萬機;允文允武,包羅群藝。顧謂臣居同十數世,保無親疏遠近之嫌,家聚千餘人,恐有氣質剛柔之異。況支庶既聯合族,世系必有流傳。仰厪聖聰,俯采微賤。臣恭承下問,悚栗躬軀,敢不裒括家乘,用以對揚王之休也。特以心殷捧日,難追潁侯之蹤;志切恢符,莫效幹城之寄。孰意天顏有喜,俯采同姓之書;怱瞻宸翰遙臨,仰叨良家之譽。方銜龍章於無地,欣逢鳳藻之自天。伏願晶懸天鏡,位及人倫。止孝止慈,一敬已諧於法。世則世道,四方不忒其儀。世世相依,則桐圭柏祀,永被日月之光。生生不已,則堯柳舜梧,皆在栽培之下。臣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進以聞。

乾興元年(1022年)十月*日呈

附:十一月十五日奉旨:

“譜,留覽。其《家法》二篇發史館繕,賜諸王使知孝義之風。欽此!”

【陳元柱注釋】

 1、自軒轅錫氏,得姓者十有四家;暨唐室之庸,居攝二十八載:當時軒轅黃帝賜封的十四個姓氏之中還沒有有虞氏;帝舜的先祖不是黃帝的後裔。帝舜代堯攝政28年,堯崩。

 2、大孝開千百年之祀,一中闡十六字之傳:闡述舜帝先祖是中華民族史上的大孝子,他開啟了孝順的先河。《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堯舜禹禪讓王位的信條:託付天下重任,首要以民為重,必須用這十六個字治理國家。

 3、特以心殷捧日,難追潁侯之蹤:我們以特別誠懇的態度,用以表達對皇上的忠心而周到細心地查找很多資料,也沒有找到有祖先擔任過潁川侯的蹤跡。

 4、志切恢符,莫效幹城之寄:我們認真地在很多資料中查找祖先住過的地名,也沒有找到有先祖在濮陽北邊居住(舜帝出生在濮陽南邊的【姚墟】余姚—今山東鄄城附近)過的事實。幹城(1979年《辭海》P3506):古地名。春秋時衛地。《詩經•邶風•泉水》:“出宿於幹。”在今河南濮陽北邊。主要說明舜帝出生在濮陽南邊鄄城一帶而不在北邊的幹城。

 5、旭、蘊、泰都是旺公的第九代孫,先後任義門陳家長。

(四)宋贈義門陳氏先祖五世公爵敕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盛德開保世之祥,衍慶恒由於祖澤。聖朝龍報功之典,追美必及乎先人。唯爾江州義門陳氏,代傳孝悌,世紹簪纓,累世同居,歷年幾乎五百。七朝同爨,聚族實逾三千。祖宗之培養既深,公侯之賞錫寧蘄茲。特贈爾先祖陳旺晉國公,二世祖陳機燕國公,三世祖陳感許國公,四世祖陳藍吳國公,五世祖青齊國公。

嗚呼,褒崇歲吝於先朝,顯揚宜彰於當代。錫之祠以祭祀,鹹化同堂之義。

敕命

天聖元年(1023年)四月十日 之寶

【陳元柱理解】從《宋贈義門陳氏先祖五世公爵敕》中完全的清楚了江州義門陳開基之祖就是陳旺公。

(五)嘉祐七年分莊詔

唯爾江州德安縣義門陳氏,同居十五世不為不久,義居三千九百不為不多。朝廷恩賜蓋已有年,各屬安存已非一日。竊慮爾民生齒日眾,難為統屬之方;年穀不登,得無饑餒之患?但世道頹靡,已匪唐虞之日;人心不古,豈皆堯舜之民?恐後失於檢束,變起不虞,上負德於朝廷,下遺羞于厥祖。朕為爾等恤之懷之,特詔爾民析居分業,勤儉營生。持已往之仁,以杜將來之患。爾等各宜殷勤是務,毋辜堂構之謀,棺弟同澤,弗負絲綸之貴。鳥獸有異巢之日,烽繭有散處之時。物類猶然合離,人生豈可長群?盍各遵依,勿懷晉變!

特詔

聖宋嘉佑壬寅年(1062年)七月

【陳元柱理解】詔書中所述“同居十五世不為不久”,應是從旺公開基之祖始至分莊時已經出生的最晚輩的那一代人,為共同居住有十五世。

(六)敕封江州義門陳分莊十二郎記(節選)

嘉祐七年(1062年),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初率官臨門監析,見眾人骨肉難舍,面有慍色。忙奏請皇上:……敦厚仁風,性情也;豐厚殷富,人情也。非性情無以統人性,非豐厚無以敘敦厚。臣甘冒天威,乞賜陳氏兄弟各一秩,然後令其分析,庶使義門至遷處,播名萬世,風化鄉邦。纘前啟後,禮備樂和;無親疏遠近之分,循孝悌忠信之道,克紹箕裘,登顯仕,力輔皇圖。功施社稷,無忝先人,斯可矣。詔可。封十二郎:冕為知成郎,暹為守成郎,晟為宗成郎,星為希成郎,旻為公成郎,顯為汝成郎,鼎為才成郎,昊為思成郎,昇為彥成郎,昺為承成郎,暠為延成郎,昂為繼成郎。

聖宋嘉佑壬寅年(1062年)秋月

【陳元柱注】該“敕封江州義門陳分莊十二郎記”中,暗藏著分莊御賜十二字派名:“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 所參與分莊的這一輩人的名字全部按照這十二個字派輩重新起的名字。皇帝之詔書,何人敢違反?!

(七)分莊記

佚名

余家自宜都王分派以來,幾更其代,幾遷其居矣。然紀其年,自隋唐五季以至聖朝,已越四百八十餘秋。迨旺公始遷德安長樂裏,至崇公持家有道,率下以禮,室無私財,廚無別爨,大小一心,合德同風。荷累朝之恩光,傳義風於千古,共勉修齊之志,誰萌分析之心?今奉敕析居,眾官臨門監析,勢不容己。以御賜:“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十二字派名。鬮分二百九十一莊,計江南一百一十莊,楚地接壤九十一莊,二支守祖居,以奉祀先祠,其餘詳載分莊記。書之以梓,刻之以石,立於廣堂之東,蓋之以亭。俾後之遠邇,各莊子孫往返于此者,見碑跡相傳,動其報本追遠之思,敬宗收族之意。祖宗之產雖析,子孫之心莫二,仍效前人之規,恪守義門之訓。往來莫間,音信莫疏,長幼必識,尊卑必辨,自一至眾,以義相繼,不以一分而墜數百年之義風。則今日之一義門,後日千百義門自此始也!是為囑。

大宋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分莊闋終,家長同具,書於廣堂

江州義門陳世系圖

叔明公世系: 1叔明→ 2志能→ 3定→ 4球→ 5兼→ 6京→ 7褒→ 8灌→ 9環→10闊(伯宣,自此進入荊州義門陳)→11崇→12枋等 3兄弟→13葉等10兄弟→14都等17兄弟→15知成等43兄弟 (其中包括親、從兄弟)。

叔慎公世系: 1叔慎→ 2志高→ 3才→ 4蘊珪→ 5旺→ 6機→ 7感→ 8藍→ 9青→10伸等六兄弟)→11克政等19兄弟→12建等67→13意等 101兄弟→14校等81兄弟→15思懿 等 273兄弟(其中包括親、從兄弟)。

【陳元柱注】

1063年分莊時,從宜都王叔明至分莊主時是為十五代,尚有出生、存在的四代子嗣,分莊時是為十九代。除去蘊珪公前四代,實際上是十五代人合族同住。

第一世

 1、叔明,字子昭,宣帝陳頊第六子,何淑儀生,為長沙王叔堅同母弟,梁紹泰元年乙亥歲( 555)六月初十日生於京城南京。儀容俊美,襟懷坦蕩,舉止和弱,狀似婦人,敦尚名節,謹遵禮法。其子孫一脈相承,特別是第四代孫兼之第五代孫闊與旺的五代孫伉等兄弟後人合族同處後,皆以孝義傳家,尊為江州義門一世祖,亦稱義門發源祖。太建五年( 573)立為宜都王(宜都,今湖北宜昌市),授宣惠將軍,置佐使。七年( 575),為東揚州剌史(揚州,轄今浙江、江西、福建),輕車將軍。十三年( 581),為使持節、雲麾將軍、南徐州(轄今江蘇、安徽)剌史。後主至德元年( 583)為秘書監、侍中、翊右將軍。四年( 586)為安右將軍。禎明三年( 589)隋滅陳,避隋亂,與三子志炫隱居婺州(今浙江金華),後隱居福建泉州仙遊鄉。有譜記載叔明收養了弟叔慎遺子志高。隋煬帝大業二年( 606),奉詔入長安,授正五品朝散大夫。四年( 608)為鴻臚少卿,六年( 610)為禮部侍郎,七年( 611)東巡,為檢校右禦衛、虎賁將軍。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 618)卒,壽63歲,葬于洛陽縣安山裏鳳台原。妃毛氏、方氏、萬氏、蔡氏、孫氏、趙氏、生六子:志能、志炫、志龍、志熙、志靜、志範。

 2、叔慎,字子敬,高宗第十六子,淳于姬生。少聰敏,十歲能屬文。太建十四年( 572年)封岳陽王,時年十一歲。至德四年(西元 586年),位侍中、智武將軍、丹陽尹。時後主尤愛文章,叔慎與衡陽王伯信、新蔡王叔齊等,日夕陪侍賦詩,恒被嗟賞。禎明元年,出為使持節、都督湘、桂、衡、武四州諸軍事、湘州刺史。禎明三年(西元 589年),隋師濟江,清河公楊素兵下荊門,遣將龐暉略地至湘州。州內將士,克日請降。叔慎置酒會文武,酒酣,歎曰:“君臣之義,盡於此乎?”長史謝基伏而流涕。湘州助防遂興侯陳正理在坐,起曰:“主辱臣死,諸君獨非陳國臣乎?縱其無成,尤見臣節,青門之外,有死不能。今日後應者斬。”眾皆許諾,乃刑牲結盟。遣人詐奉降書于龐暉,叔慎伏甲待之。暉入,伏兵發,縛暉等以徇,皆斬之。叔慎招士眾,數日中兵至五千人。隋遣內陽公薛胄為湘州刺史,聞龐暉死,乃益請兵。隋又遣行軍總管劉仁恩救之。叔慎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被俘,被秦王斬于漢口,時年十八歲。生志高。

【陳元柱理解】據《趙村溝陳氏家譜》“陳思璽,同與陳霸先欲利天下,以膺大統。弗克繼世,轉從宜都王之子孫,登孝友,講大義和睦之肫,風布於禾下。”記載,由於叔明公的為人風範,推測到叔慎公被害後,其子女由叔明伯父撫養成人是成立的,後人不知排列叔明第幾子中,因旺公為義門陳開基之祖,則將志高列為第一位。

第二世

 1、志高,字舜舉,號青雲先生,宜都王叔明養子(實為弟叔慎之子),陳亡入隋,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司馬。壽67歲,妻王氏,生三子:華、德、才。

 2、志能,字舜學,叔明次子,妻金氏,生子:文、定。

 3、志范,叔明七子,生子:際發。

第三世

 1、德,字維藩,志高次子,不仕歸隱。

 2、才,字維瀚,志高三子,仕唐,亦為會稽司馬,有乃父之風。妻郝氏,蘊璋、蘊玉、蘊珪。

 3、定,生球。

第四世

 1、蘊璋,才長子,妻王氏,生子:注。

 2、字蘊玉,才次子,妻王氏,生子:然。

 3、字蘊珪,號雪岩先生,才三子。仕唐,為晉陵(今江蘇常州)司功參軍,後辭官居金華,嘯傲山林,隱居自樂。妻許氏生子:旺。

 4、球,球生兼。

第五世(以下將兼公和旺公的子嗣分別表述)

陳兼世系

兼,字時達,球之長子,唐高宗儀鳳三年( 678)生。兼,字不器,行二,時人呼之陳二。唐玄宗開元十二年甲子科( 724)舉進士及第,開元十九年(西元 731年)為潯陽(今江西九江市)縣令,開元二十九年( 741)降為汴州封丘縣丞,後遭罷官退居泗上十餘年,時稱“行古之道”,與高適、賈至、杜甫、獨孤及等交遊,才名藉甚。天寶十二年( 753)冬十月,應辟入京,為右補闕,翰林院大學士。乾元二年( 759)卒,壽81歲,贈秘書少監。妻駱氏、周氏,生五子:當、萇、京、齊、歸。

高適(701—765)于天寶七年( 748)作《宋中遇陳二》詩贊兼公雲:“常忝鮑叔義,所期王佐才。如何守苦節,獨此無良謀。離別十年外,飄飄千里來。安知罷官後,唯見柴門開。窮巷隱東郭,高堂泳南陔。籬根長花草,井上生莓苔。伊昔望霄漢,於今倦蒿萊。男兒命未達,且盡手中懷。”

獨孤及(725—777)于天寶十二年( 753)作《送陳兼應辟兼寄高適賈至》詩贊兼公雲:“結綠處燕石,卞和不必知。所以王佐才,未能忘茅茨。罷官梁山外,獲稻楚水湄。……四海各橫絕,九霄應易期。不知故巢燕,決起棲何枝”。

杜甫(712—770)于天寶十三年( 754)作《贈陳二補闕》詩贊兼公雲:“世儒多汩沒,夫子獨聲名。獻納開東觀,君王問長卿。”

第六世

 1、當,字啟慶,兼長子,仕唐為監察禦史。妻袁氏,生子:緣。

 2、萇,字大慶,兼次子,仕唐為渭南縣尉,貞元十七年( 801)為蘭田縣尉,後為大理評事。原配高氏,大力元年( 766)又娶柳鎮之妹(柳鎮是柳宗元之父),生二子:吉、褒(京嗣子)。

 3、京,字福慶,號逸才,兼三子。善屬文辭,唐代宗大力元年( 766)進士,為秘書少監。德宗朝(780—805),官至博士,補闕尚書郎,給事中二十年。貞元二十一年( 805)四月二十五日卒。娶司農楊公之女,京公歿後54日楊氏亦卒。柳宗元《唐故秘書少監陳公行狀》言:京公“妻党之多室無子,以仲兄大理評事萇之次子褒為嗣”。

 4、齊,字治慶,兼四子。妻宋氏,生子:兗。

 5、歸,字同慶,兼五子。仕唐,為考功員外郎。

第七世(68世)

 1、緣,字德先,當之子,遷新塗吉水,妻荀氏,生子:可一。

 2、吉,字德譜,萇之長子。妻朱氏,生子:可二。

 3、褒,字德言,萇之次子,京之嗣子。仕唐,為鹽官令。妻李氏、冷氏,生二子:灌、濟。

 4、兗,齊之子。

第八世

 1、可一,字致君,緣之子。妻孟氏,生子:鏡。

 2、可二,字致親,吉之子。妻皇甫氏,生子:增。

 3、灌,字公圃,號矩夫,褒之長子。婺州(今浙江金華)人,仕唐為高安縣丞。心清政簡,豪猾畏之。妻馬氏、顏氏、孫氏,生二子:鈺、環。

 4、濟,褒次子。

第九世

 1、鈺(775—853),字潤圃,號其相山人,灌之長子,唐代宗大曆十年乙卯歲( 775)二月初三卯時生。仕唐,為著作郎、樞密院度支使。唐宣宗大中七年癸酉歲( 853)八月十五日亥時歿,壽79歲。贈太保,封勳國公。妻謝氏,封勳國夫人,生子:壤。

 2、環,一作鑲,字和堅,灌之次子,唐德宗貞元三年丁卯歲( 787)八月十三日酉時生。仕唐,初為淮安令,繼為臨海令。時天下大亂,先後避居福建蒲城、侯官、泉州仙遊鄉。與貶為泉州別駕的馬總為友,馬總于唐憲宗元和元年丙戊歲( 806)遷任虔州(今江西九江市星子縣)剌史,陳環偕同遊廬山,悅其山巒聳秀,遂隱居于廬山龍潭窩。元和十四年己亥歲( 819)四月丙寅日,遇九天採訪仙,謂特采百世風水之地,彼此義氣相投,同一呼吸,十餘年如一日。太和六年壬子歲( 832),九天採訪仙神杖指基易地,環公奇其神乃聽命之,于江州(今九江)德化縣儒教裏艾草坪,易此地作道場,因徙作室而居廬山聖治峰太平宮,後與子孫遷於廬山腳下德化縣甘泉鄉甘水壟。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戊寅歲( 858)六月初六日卯時卒,壽72歲。妻謝氏、胡氏,生五子:淇、洪、淵、浩、闊。

第十世

 1、淇,字伯通,環之長子,遷侯官,妻司氏。

 2、洪,字伯大,環之次子,遷蒲田,妻李氏。

 3、浩,字伯奇,環之三子,遷閩縣,妻劉氏。

 4、淵,字伯源,環之四子,遷建陽,妻王氏。

 5、闊,字伯宣,號貞隱先生,環之五子,仙遊人。妻洪氏、魏氏、李氏,生三子:隱、德、崇。隱居廬山聖治峰,有文史之才,注釋司馬遷《史記》行於世,累召不起,拜著作佐郎。志操古樸,不苟仕途,嘗雲:“祿位權勢,實中有虛;清修樂道,虛中有實;身在人間,心棲物外,何思何慮也。”後遷德化縣儒教裏艾草坪(今九江市獅子鄉牌樓村,因明朝在此建“義門遺址”牌坊而得名)。乾符四年( 877),黃巢起義,柳彥璋攻陷江州(今九江),為避戰亂,舉家遷德安,與陳旺的後人合族同居。中和四年( 884),唐僖宗旌表義門,闊公為義門得旌居首功,被尊為義門陳氏光耀祖。唐大順元年( 890)卒,壽66歲,葬東佳書院旁,後遷葬瑞昌金城鄉白石渡北嶺村鄉球墩,下棋形。並建有兩祠:一在廬山太平宮左,一在德化鳳凰山前,二祠皆有瞻仰儀像。祠聯雲:允矣在天之靈一神兩化,格於有廟之典萬載千秋。洪氏葬龍潭窩之南(時為太平宮之地,宮左側存有闊公祠及著書堂),李氏葬德化黃老門桃花林。元末朱陳大戰,陳友諒兵敗,朱元璋屠殺義門數百人,眾墓皆毀,清順治十一年(1654)重修闊公墓。1999年鄰縣義門各莊集資,陳紹虞(現居臺灣)捐資,又重修一新。

第十一世

 1、隱,字以檀,號用才,闊之長子,唐武宗會昌五年乙丑歲( 845)生。乾符四年二月,黃巢起義,天下大亂,原福州剌史因懼戰亂而逃。隱公接任福州剌史,領兵平叛,與弟陳德戰敗殉職,追贈楚國公。妻周氏、張氏,生三子:旺?曉、昭。

 2、德,字以修,號用村,闊之次子。乾符五年( 878)六月,前往福州平叛,與兄陳隱一同殉職。生二子:昱、昌。

 3、崇,字以禮,號克尊,闊之三子。唐武宗會昌三年( 843)五月初七午時生,唐懿宗鹹通四年( 863)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宗人令、宗正卿、江州助教、江州長史、銀青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乾符四年( 877),為避戰亂,隨父由德化遷德安義門陳村,合族同居(見《宋史》、《九江府志》及《德安縣誌》)。義門第四任家長,主家政二十八年,以治家之道必從孝義始。時曾玄孫 200余人,恐後人口漸眾,無和睦之方,于大順元年( 890)立家法三十三條以治家,永示子孫,不令分析,凡分之以條目,立之以規矩,無不詳盡。致使大小知教,內外如一,不蓄僕婢,不聽奸言。以故闔族一心,士農工商,各守其職,率作興事。每食設廣席,長幼依次,又畜犬百隻,亦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諸犬不食,時稱德政所及,因有此瑞。唐僖宗聞義門十世同堂,孝義傳家,藉以舖揚勵,粉飾承平,遂詔旌其門。南唐李昇又立義門,免徭役,除雜科。崇公歿于後樑朱晃開平元年丁卯歲( 907)九月初九午時,壽65歲,葬祖山。妻洪氏、朱氏,生三子:枋、袞、讓。

第十二世

 1、枋,崇公長子。娶金氏,生子葉。

 2、袞,崇公次子。仕唐。江州司戶參軍,遷文淵閣大學士。于居之左二十裏建東佳書樓,堂屋數十間,聚書數千卷,置學田二十頃,為四方遊學者之資。又創書屋於宅之側,令子弟弱冠以上皆就學。主家政,第五任家長。生子:昉、暘、曜、良、稅。

 3、讓,崇公三子。仕唐。為衙前兵馬使。為家長。生子和。

第十三世

 1、葉,一作燁、曄,枋之子。妻譚氏,生一子:都。

 2、昉,字德元,袞之長子。唐昭宗天複元年辛酉歲( 901)八月十六日酉時生,舉進士,南唐授文林郎,南唐清泰四年丁酉歲( 937)試太常寺奉禮郎,義門十八朝官之一,為義門第六任家長,任期(942—976),督理家政三十五年,家業最盛。據史載,昉家十三世同居,開寶末( 975),長幼七百四十餘口,屢詔免其徭役,除雜科,從張齊賢所請也。宋太祖開寶九年丙子歲( 976)臘月二十四日未時歿,壽76歲,葬祖山。妻陶氏,唐昭宗天佑四年甲子歲( 904)十一月初八日子時生,宋太宗開寶六年癸酉歲( 973)八月二十一日午時歿,壽70歲,葬陳家坡。生二子:衍、溥。

 3、暘,字德顯,袞之次子。舉進士,授奉訓大夫,韶州司法,為義門十八朝官之一。妻方氏,夫婦合葬蔡山卓筆峰下。生一子:恭。

 4、曜,字德昭,袞之三子。官至參軍司馬。妻邢氏,生三子:鴻、沐、潔。

 5、良,字美齊,袞之四子。為館驛使。妻熊氏,生三子:兢、霖、達。

 6、稅,袞之五子。舉進士,為朝散大夫,義門十八朝官之一。妻嚴氏,生三子:襲、典、官。

 7、和,字文順,讓之長子。妻湯氏,生二子:龔、易。

 8、濱,讓之次子。生一子:激。

 9、江,讓之三子。生一子:賽。

10、溪,讓之四子。嗣子:典(稅次子)。

第十四世

 1、都,曄(葉)之子。妻陶氏,生三子:才琉、嘉琉、昭琉。

 2、衍,字文修,昉之長子。舉進士,為登士郎。妻王氏,生四子:才通、彥通、承通、彥文。

 3、溥,昉之次子。妻程氏,生二子:希通、思通。

 4、恭,字紹堯,暘之子。舉進士,為南唐洪州掌書記。獻安邊十策,授咸甯尹。宋受周禪,置莊而歸。後複老於官,葬咸寧八都霹靂山。妻王氏、李氏,生二子:宗俞、宗臣。

 5、鴻,字大用,曜之長子。昉歿,鴻為義門第七任家長義門家長,時聚族1400余口,太平興國七年( 982)蒙詔除苗稅,免其徭役雜科。妻戴氏,生四子:繼成、公升、汝升、繼銘。

 6、沐,曜之次子。妻鄒氏,生四子:延大、延兆、延玉、延公。

 7、潔,曜之三子。妻劉氏,生四子:延慶、延青、延梧、延林。

 8、兢,字文偉。良之長子。宋太宗雍熙二年( 985)舉人,為江州剌史,義門十八朝官之一。義門第九任家長,督理家政時,子姓二千餘口,化及百犬同牢共食。宋太宗宣兢入朝,詢之曰:“汝義門所以義聚,何也?”對曰:“公也,公則無私,無私方可義聚”。太宗贊之,題匾一塊,禦書“至公無私”。複賜梨、雀。梨,則食之;雀,持之歸,碎雀和醍酒,滿門大小男女遍嘗其味。淳化元年( 990)四月,殿中丞康戩奏陳氏人眾食不足,乞每歲貸粟二千石,詔從之。有傳,見《宋史》。歿葬旺公山。妻況氏,生三子:公遷、公謙、公長。

 9、霖,字時雨,良之次子。妻張氏,生三子:知成、知本、知明。

10、達,字伯重,良之三子。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為第十任家長,訓飭有節,內外雍睦,無間言。妻余氏,生三子:才升、希升、運升。

11、襲,字非熊,稅之長子。宋太祖建隆三年( 962)進士,為殿中丞,義門十八朝官之一。至道元年( 995),為義門第十一任家長,時聚族眾近三千口。歿葬德安木環莊。妻丁氏、夏氏,夏氏封武邑太君。生四子:延盛、延賞、延晤、延省。

12、典,稅之次子,溪嗣子。

13、官,稅之三子。

14、龔,字克堯,和之長子。舉進士,為文林郎,文學英才,義門九才子之一。妻胡氏,生四子:繼釗、繼鏜、繼鐘、繼鎧。

15、易,和之次子。宋太祖開寶三年( 970)進士,為儒學訓導,三傳(三禮)之一。妻趙氏,生四子:承可、承周、承一、承韶。

16、遊,濱之子。

17、賽,江之子。

清嘉慶二十年(1815)乙亥孟春谷旦,陳異賦《江門外海陳氏族譜序》載:其後昉奉命取正莆邦,居浙江錢塘。昉生鴻,鴻生瑞國,瑞國生克家,克家生淩采為邦保正,遷閩省興化府,其後罷官還浙,留子仁居閩,為閩族始祖也。仁生貴,貴生三子:德載、詵、顯晶,顯晶為僧。詵生三子:周卿、正卿、俊卿。俊卿廷試第二名,官少師丞相,贈太師,諡正獻公,榮贈三代太師。德載生宋卿、堯卿、義常。宋卿生欽紹,欽紹生袞,袞生粢,粢生文龍。文龍為鹹淳四年(1268)戊辰廷試狀元,樞密院參知政事(副宰相),為國盡節,贈太師,諡忠肅公,榮贈三代太師。一門二宰輔:俊卿、文龍二人。八代八太師:仁、貴、詵、俊卿、欽紹、袞、粢、文龍八人也。周卿生三子:祖文、祖訓、祖璋。祖訓生五子:儼、儀、侃、侑、倬。倬為廣東按撫使,惠州路總管,遂居廣東,為廣東新會縣外海鄉之始祖。傳至三世筠軒、高士、隱士,遷居外海鄉,厥後學豚之裔芸窗亦居外海,是外海四大房也。再傳而億萬萬世,故源其所自出,俾後人有所考證雲耳。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