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四川鹽亭縣水集口陳書後嗣家譜 七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7年08月27日

四川鹽亭縣水集口陳書後嗣家譜 七

四川省鹽亭縣(麻城莊三十世)入川十八世 陳元柱

第八部 陳省華世系

編者按:有較多義門陳氏宗譜記載陳省華是義門人,也有譜說是後主陳叔寶之後,故錄之待考。

第十四世

陳省華( 939—1006),南唐清泰四年己亥( 939)生,河北人。後周顯德六年己未( 959)為四川閬中西水尉,時年二十歲,娶當地馮氏為妻,生三子:堯叟、堯佐、堯咨。二十七歲任陝西隴城縣主簿,後歷任櫟陽、婁煩、資陽、濟源縣令。堯叟兄弟三人曾在濟源城西龍潭延慶寺讀書,《宋史》載:“父(省華)授子經”。故史書將其籍貫稱為四川。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丙子( 976)進士及第,晉升京兆尹,後為吏部員外郎、鴻臚少卿。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1004)十月,與長子堯叟同日授賜緋袍。景德三年(1006)五月歿,壽六十八歲,追贈太子少師,封秦國公(相當於一品宰相),其後堯叟、堯佐相繼為相,故有陳氏三宰相之說。

第十五世(76世)

1.堯叟( 961—1017),字唐夫,號文忠,省華長子。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生,宋太宗端拱二年己醜( 989)狀元及第,初為光祿寺丞,遷廣南西路轉運使,廣東東西兩路安撫使。後出使安南(今越南),為交州國(北越,時為宋朝諸侯國)信使,並平定撫水蠻酋殺使臣的叛亂,拜主客郎中,同知樞密院事。宋真宗咸平四年辛醜(1001)拜宰相,任期達十四年。因腳疾辭官還鄉,訪義門故里,撰《過義門山莊》詩。天禧元年(1017)卒,壽五十七歲,追贈太傅,著有《清明錄》二十卷。《宋史》載有《陳堯叟傳》。江西南昌新建長陵鎮前進村陳墨,稱是三堯之長孫回鄉守護祖墓的後人,為堯叟第三十五代孫。其世系為:伯萬→元和、(亨和、利和)→翔→詡→昭文→省華→堯叟、(堯佐、堯咨)→師古→永宗→祖→奉→文顯……

2,堯佐,字希元,號文惠,省華次子,宋太祖乾德元年( 963)生。與兄堯叟同榜進士及第,初為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推官。後因犯“言事忤旨”之罪,降為潮州通判。到潮州後,修孔子廟,作韓愈祠,以興學風。後出知壽州,恰遇大饑荒,遂籌集糧食救活貧民數萬人。後任兩浙轉運副使,因錢塘江原築石為堤,不二年便崩壞,他令將柴薪埋入再填土乃堅固。轉京西、河東路轉運使,以地寒冷而人民貧困,靠煤炭為生,便奏免其稅,又減澤州大廣冶鐵課稅數十萬,宋真宗天禧年間(1017—1021),黃河潰堤,時堯佐知滑州,他造木龍以殺水勢,又築長堤,人稱為“陳公堤”。後知並州,每遇汾水暴漲,州民常遭憂擾,他便築堤,種柳數萬株,作柳溪,民賴其利。最後官至宰相、太子太師,為宋仁宗朝的賢相,著有詩文集三十卷及《潮陽編》、《野廬編》、《愚丘集》、《遣興集》等。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卒,壽八十二歲。

3.堯咨,字嘉謨,號康肅,省華三子,宋太祖開寶三年( 970)生。宋真宗咸平年壬寅(1002)舉進士第一,為知制誥。因崇政殿試進士考官時,有小弊,貶為單州團練副使,遷知光州。又複為知制誥、知荊南府。改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以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工部郎中知永興軍。長安土地鹽鹼化嚴重,沒有甘泉可供居民飲用,他便疏導龍首渠,引渠水注城中,居民因而得利。堯咨以氣節自任,工隸書,善射,嘗以小銅錢為箭靶,一箭貫其中。但為官威嚴,用刑慘急,常有杖死人犯之事,且又豪侈不循法度,因而從遷知河南府而削職徒鄧州,才數月,複知制誥。他性剛戾,幾次挫折,心中不樂。後權知開封府,拜武伶軍節度使而內心不平,曾上疏固辭,皇太后特別以單日召見他,敦諭他。但他性燥急,依舊常列軍士執大木棍於前,吏民講話稍不中意,立即被打倒。最後徒知天雄軍,宋仁宗景祐元年甲戌(1034),堯咨所居廳屋棟樑被摧折,大星隕落在他的庭院裏,離散為白氣,不久便逝世,壽六十四歲,追賜為太尉。

陳省華父子四人同朝貴顯,一門三宰相,時推為盛族。省華父子去世後,宋真宗和宋仁宗賜葬于河南新鄭市三十裏鋪。宋仁宗詔封的“崇孝寺”內,有陳省華“神道碑”、陳堯佐“自撰碑”和大學士歐陽修撰《陳公(堯佐)神道碑並序》。崇孝寺所在地譽為“宰相陳村”,該村尚有陳省華的後裔上千人。

編者按:江州義門世系及分莊名錄所輯錄的 316莊,基本源于湖北鄂州陳琢《義門陳姓史料簡編》而來,並對照各地數十莊義門宗譜進行比較、考證,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作了增刪調整。考證後的義門世系及分莊名錄,應是較準確了。也許其中仍有錯漏,特作如下看法:

 1、在明朝嘉慶三十二年(1553),蕭禦史特事表揚“義門陳氏遺址後”,次年德化(今九江)聯宗倡修甲寅譜,時因“舊譜散出,殊多錯簡”,故明白告訴後裔:“原編次世系不以圖格流衍,止(只)名諱敘列者,經焚闕多,不能圖矣。”而今觀之各宗譜世系均可以成圖格。如《義門陳姓歷史資料簡編•世系圖》即以線條聯繫,一脈相承。這雖是後人之力,但也免不了其中之錯漏。如義門第十三世琛公(叔明為一世),即胡旦《義門記》中點到的“昱、琛、卓、傅”的“琛”,但查眾譜皆注雲“其後不詳”,在《義門陳姓歷史資料簡編•世系圖》中亦無此人。然而,近年發現的南宋嘉定七年(1214)“旌表”,卻提到繼珪是琛之孫、進士陳炎七世祖。豈不是有後嗎?目前,眾譜是將火巷莊繼通、繼珪兩兄弟綴系在勉公之名下,因此勉生六子,本譜已作更正。

 2、蛻公生七子:彥成、承成、延成、才成、學成、典成、堯則。從取名字的規則看,似乎堯則不是蛻公之後,況《義門陳姓歷史資料簡編•世系圖》中也無此人。然而,卻有其人,有其後裔莊譜在案,該譜序言:義門分莊,堯則分遷建昌南豐莊,傳至根盤公,遷官皖之休甯,後卜居懷寧。未提其屬某公之後,但也有譜載堯則為蛻公之子,故本譜且作此表述。

 3、嘉祐七年分莊,宋仁宗從謝景初之奏請:先封官十二郎,後令其分家。義門分莊子弟眾多,這十二郎究竟敕贈給誰?該不會由仁宗皇帝隨意點名吧?應是先經內部商定,再報朝廷欽命。既然是這樣,就不可能集中在某一人名下。如蛻公之子封了四個郎,占三之一,似乎不可能。

 4、由於年代久遠,義門古譜損失嚴重,後人修譜,僅憑殘存資料而相互轉抄,免不了要移花接木,致使某公生子六七,而某公後裔不詳。如伸公後裔竟分了九十二莊,幾乎占總分莊數的三分之一。

 5、清代陳學堂編撰的《湖南湘陰陳氏族譜》載:“先祖陳團,端公之後,與陳旭同輩,在京為官,生子十,皆分得莊田。義門分莊後,其十一郎可秀出生,於是團公令前十子每人拿出一份田產,集成一莊曰斂攏莊,由可秀管業……”其中還有一些細節非常生動、詳細,令人難以置疑。遺憾的是這十一人用的都是原名,無法查對。

 6、據《陳氏宗譜(義門堂)•歷代世系圖並字派引》載:“以寔公為一世祖,延至八世達公遷長城(下若裏),二十五世軼公遷浮梁鹽倉嶺,至二十八世兢公時?九世同居,長幼凡七百餘口,蓄犬百餘,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義氣之感如此。至二十九世淵公遷祁門竹源,至三十世立公複遷饒州浮梁,至四十五世四二公偕三子壽一、壽二、壽三,于明初遷無為州湖壟”。如此記載,分莊前的世次及名號與其他莊譜無法對得上號,是與非誰能理得清?

 7、義門究竟鬮分多少莊?也是眾說紛紜:有雲291莊,有雲298莊,有雲334莊,有雲338莊,本譜收錄316莊。而通說291莊已成志書,眾譜共識,只是某些分莊祖名號及莊名不盡相同。目前各地義門宗譜中的分莊數也只是一個概數,絕非定數。它取決於各莊第一次修譜的時間和立場。但也不排除後人續譜,因分莊祖名號如此繁雜,加之分莊後常出此入彼,時有變動,難免有重複和漏載的可能性。總而言之,今已俗

 

第九部 戶牖世系

世系圖

 1衍、(全溫)→ 2璉、(璵)→ 3履輝→ 4周昌→ 5裔→ 6(伯丞)、仲丕→ 7從善、(從吉)→ 8(獻章)、德紹→ 9述→10(伯)、平→11買、(賈)→12恢、(惺)→13(河)、澄→14(掌)、與京→15考→16湯→17馮→18晟→19會可—20珍→21嗣→22翔→23(窬、邃)、實

第一世

 1、衍,原名劍,陳閔公(陳越)長子,已立為陳國太子。西元前 478年,楚伐陳,閔公被殺,陳亡,陳氏宗室遍避四方。陳劍改名陳衍,隱居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戶牖鄉(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陳村),易國而家,成為戶牖派始祖,于周考王六年丙午歲(前 435)卒。妃朱氏,生二子:璉、璵。

 2、全溫,越次子。楚滅陳,全溫奔晉(今山西),後仕魏為大夫,食采邑於浚儀(今陳留),傳爵七世,為陳留、固始陳氏之祖。生子班。

第二世

璉,衍長子,侍齊為令尹(齊國最高行政長官之一,輔佐君王掌管全國軍政事務。)田盤得政于齊,盡官其兄弟宗人,齊國田氏出自厲公佗之子陳完,陳田異流同源,故璉、璵皆得政于齊。其父衍,于西元前 435年卒,璉返家赴喪,歸奉宗祀。妣穆氏生子:履輝。

璵,衍之次子,字汝清,侍齊為大夫,妣生子:登,以胡為氏,成為胡氏之祖。

班,全溫之子,諡武子,生子:悟。

第三世

履輝,璉之子,仕齊為上大夫。妣曾氏、楊氏,生子:周昌。

悟,班之子,諡成子,生子:琛。

第四世

周昌,履輝之子,襲父職為上大夫,為官三年,民和事治,齊威王倚之,周安王十三年(西元前 389年),周昌複仕齊,于周顯王二十三年甲戌(西元前347年)卒,妣錢氏生子:裔。

第五世

裔,周昌之子,妣房氏生二子:伯丞、仲丕。

第六世

伯丞,裔之長子,一作伯成,妣範氏。

仲丕,裔之次子,仕齊為上大夫,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壬寅(西元前 259年)卒,妣花氏、鄧氏,生二子:從善、從吉。

第七世

從善,仲丕之長子,襲父職為上大夫,妣洪氏、鄒氏,生二子:獻章、德紹。

第八世

德紹,從善次子,妣王氏生子:述。

第九世

述,德紹之子,負大識量,清白傳家,周亡秦興之際,聚士講學,結納豪傑,人不敢犯, 眾皆景仰。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即秦統一六國後三年,西元前219年)卒,妣樊氏、吳氏,生二子:伯、平。

第十世

伯,述之長子,性極孝友,獨自躬耕,縱弟遊學,因之成功名,封侯拜相,剖符錫壤,與世無窮,皆伯之賢也。妣袁氏,厥後不詳。

平,述之次子,字敬孚,小字孺子,好讀書,善奇謀,侍漢,六出奇計,佐漢高祖滅秦破楚定天下,初為都尉、護軍、參軍、郎中令,封戶牖侯,後更封曲逆侯,食邑三萬戶,歷任惠帝、呂後、文帝三朝丞相。于漢文帝二年癸亥(西元前 178年)卒,與夫人張氏合葬曲逆縣羊角山子山午向,諡獻侯,子孫世襲侯爵列藩府。妣張氏生二子:買(原仁)、賈(原勝)。詳見《史記•陳丞相世家》、《資治通鑒》。

第十一世

買,字原仁,平之長子,襲爵曲逆侯,于漢文帝四年乙丑(西元前 176年)卒,諡恭侯。妣胡氏、柳氏,生二子:恢(子遠)、惺(子逸)。

第十二世

恢,字子遠,買之長子,襲爵曲逆侯,漢景帝四年戊子(西元前 153年)卒,諡簡侯。妣謝氏、莊氏,生二子:河、澄。

第十三世

 1、河,一作何,恢之長子,襲爵曲逆侯,漢武帝元光五年(西元前 130年),因略人妻,坐法棄市,侯爵奪封,國除。妣生子:掌。

 2、澄,恢之次子,官至朝散大夫,妣胡氏生子:與京。

第十四世

 1、掌,河之子,為太子詹事,娶衛子夫姐衛少兒為妻,雖是漢武帝劉徹的姨姐夫,因陳皇后(陳阿嬌)失寵被廢,侯爵終未複封。

 2、與京,澄之子,漢宣帝本始元年戊申(西元前73年)拜員外郎,長於謀略有膽識,助漢宣帝誅權貴,聲名大振。于漢宣帝黃龍元年壬申(西元前49年)卒。妣皮氏、餘氏,生子:考。

第十五世

考,與京之子,仕漢宣帝為御史大夫,漢宣帝與父與京相繼同年去逝,漢元帝即位。漢元帝二年甲戌(西元前47年),權貴復辟,丞相石顯上疏復議先朝臣子功罪,將其父與京之過罪及於考,考遭收捕,家計因之一空,考倖免逃脫,攜家隱居山陽瑕丘莊(今山東滋陽縣,山東濟寧,亦說在今江蘇淮安)。妣廖氏生子:湯。

第十六世

湯,考之子,字子公。精武藝,善奇謀,文武兼備,身曆三朝。漢元帝建昭二年甲申(西元前37年),得富平侯張勃賞識,推薦為郎,後遷西域副校尉。匈奴作亂,殺漢使者,西走康居,陳湯矯制發兵,與都護甘延壽襲擊匈奴郅支單于于康居,斬郅支單于及王室千餘人,傳首京都。匈奴呼韓邪單于聞郅支既誅,入朝臣服於漢,願婿漢氏以自親,漢元帝以後宮良家女王昭君賜之,單于稱謝而歸。陳湯與甘延壽至京都,將論功行賞,丞相石顯加以嬌制擅興師之罪。劉向上書力辯,乃赦其罪而錄其功,封陳湯為關內侯,封妣餘氏為關內夫人,封湯長子馮為破胡侯,次子勳為討狄侯。漢成帝建始元年(西元前32年),丞相匡衡與湯不和,誣湯征討匈奴時盜取在康居繳獲匈奴的財物而坐法免官。淪落數年,大將軍王鳳因湯明足察幾而格外器重,特保奏漢成帝啟用為給事中郎,引入幕府參決軍機。後來複因受贓犯罪,免為庶人。漢哀帝時得以赦免,詔自燉煌還長安,官復原職。漢平帝元始元年(西元元年),卒于長安,諡壯侯。

第十七世

馮,湯之長子,封破胡侯,侍漢為荊州剌史。妣胡氏生子:晟。

勳,湯之次子,封討狄侯。

第十八世

晟,馮之子,仕漢為豫章(南昌)太守。妣靈氏生子:會可。

第十九世

會可,晟之子,襲父職為豫章太守。妣雷氏生二子:珍、琛。

第二十世

珍,又名璽,會可長子,仕漢為司隸校尉。遷居潁川(今河南省長葛市老城東古橋鄉陳故村),于東漢安帝延光二年癸亥(西元 123年)卒,妣鮑氏生子:嗣。

第二十一世

嗣,珍之子,遷汝南邵陵(今河南郾城縣東),妣盧氏、何氏,生子:翔。

第二十二世

翔,嗣之子,字子麟,複遷潁川故地。仕東漢為議郎、定襄太守、揚州剌史、禦史中丞。以孝義聞名,德高望重,居“江南八賢”之首。曾遭黨錮之禍返鄉,於漢桓帝延熹元年戊戌(158年)卒,與夫人金氏合葬古橋下,午子向。妣邱氏生二子:窬、邃。

山陽瑕丘世系

 1湯(生於漢武帝延和三年—前90年)→ 2馮→ 3鹹→ 4會可→ 5珍→ 6嗣→ 7翔

第十部分 重大問題的決定和研討

湖北麻城莊世系(彰字輩起為四川鹽亭縣水集口陳書後嗣傳承情況)

 1思懿→2大*→ 3繩柏→ 4祖榮→ 5武文→ 6安心→ 7國強→ 8興發→ 9邦民→10聲聞→11著綱→12名金→13彰(陳繼先)→14陳景良→15陳印→16陳萬正→17陳用→18陳大銀→19陳騰→20陳繩祖→21陳四聰→22陳書(六房後嗣)→23陳景鉥(數,書祖五房兒子)→24陳潛〔陳**〕→25陳榮櫛〔陳**〕→26陳鵬〔陳**〕→27陳家順〔陳**〕→28陳學浩〔陳**〕→29陳朝鈞〔陳**〕→30陳元果(陳元柱之弟)〔陳元英〕→31陳昌盛〔陳永信〕→32陳文江顥〔陳天慶〕→33〔陳**〕→34〔陳**〕→35〔陳**〕

【陳元柱注】

 1、思懿公生於西元1002年,西元1063年分莊為麻城莊主。麻城莊在湖北麻城縣白果(白果距今中館驛鎮大陳村竹林灣東邊不遠地方。抑或麻城莊就在大陳村附近),思懿公為麻城莊子嗣所取的20字派輩字(大繩祖武,安國興邦,聲著名彰,詒厥孫謀,長髮其祥)。

 2、經過2014年 4月以來多次調查研究,又幸得湖北麻城莊思懿公**孫陳度安、陳曉年、陳火安、陳文躍、陳正柱等人的辛勞,無數次地到了原麻城縣孝感鄉管轄的地方走訪、收集資料、徵詢意見,找到了孝感鄉竹林灣。四川鹽亭縣宗海場洞真、洞清、洞玄“三洞先祖”在明朝初年,來自湖北麻城孝感鄉竹林灣,水集口入川始祖陳繼先是“三洞先祖”之一。麻城莊思懿公裔孫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是他第十二代孫,在1351年後參加白蓮教紅巾軍,失敗後於明初(1370年前後)化名洞真、洞清、洞玄由麻城入川。經多方多次探討、研究,認定“三洞先祖”是為彰龍公三兄弟。

 3、陳書祖在《李鐘峨錄保寧志序》:“然常考敝邑鹽亭科第,而先祖弘治八年經魁萬正公,以篤行博學,至今享祀鄉賢者,亦遺漏不載其他何可盡考耶?”證實了水集口陳氏是三洞先祖之一的裔孫。

 4、在劍閣縣、蒼溪縣陳氏的入川始祖陳繼先,是在元明時期由陝西進入四川。經多次考證不是水集口明初入川始祖陳繼先同一個人。在劍閣、蒼溪的陳氏,他們從來沒有人記載並聽說過清初康熙年間進士、禮部郎中陳書祖的情況。時年,鹽亭出川的必經之路之一要經過劍閣,而他們沒有聽說和記載書祖之事。

 5、2014年 5月12日,我在鹽亭縣安佛陳家庵遇見一些年齡在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他們談起陳書祖之事和水集口六大房人講的一樣。以此證實入川始祖陳繼先就是三洞先祖之一。

 6、射洪縣青果寺獅子嘴陳達孝提供的陳氏碑記曰:“十世叔祖陳書,太子太保等,內閣中書,顧氏。”又一次證明水集口陳氏入川始祖陳繼先是三洞先祖之一。

 7、九龍入川二十一世陳龍講:在安佛鄉志裏記載,陳書祖上在鳳凰山大埡上(陳家庵附近),後來遷往水集口。又得以證明水集口陳氏源於三洞先祖。

 8、截止今天,書祖長房、二房已經傳到二十四世,三房、五房、小房已經傳到了二十一、二十二世。二房、三房、五房中尚有入川十八世二十多人。

 9、十世祖陳書五房後嗣之陳元柱一支世系,〔〕內為十世祖陳書五房後嗣之陳天慶一支世系。

 1、決定事項

(一)關於江州義門陳麻城莊建祠豎主

合譜聯宗及重修思懿公墓塋等重大問題的決定

2015年 3月16日、17日,中華義門陳麻城莊聯誼會陳曉年會長,副會長陳度安、陳文躍,副秘書長陳偉、陳火安,會員陳繼鋒等和四川鹽亭“洞真、洞清、洞玄”之一的裔孫陳元柱、陳天慶、陳健等人(陳龍、陳達孝二人因事缺席)及麻城市中館驛鎮陳大村陳啟震、陳啟勝等人在湖北省孝感市高新開發區孝天辦事處陳家榨和麻城市中館驛鎮陳大村舉行了建祠豎主合譜聯宗及重修莊主思懿公墓塋的專題會議。現將會議決定的有關重大事項公佈於後:

一、江州義門陳分莊時的地點及思懿公的墓塋

根據與會人員現場踏勘和召請當地七十歲以上老宗親回憶,祖上傳承思懿公的墓塋在浮橋河水庫竹林灣對岸(已被湖水淹沒)偏右前方約二千米左右的島嶼處。由此認定:

 1、義門陳分莊時的麻城莊就在思懿公墓塋附近一帶。現在已被浮橋河水庫淹沒。

 2、竹林灣是鹽亭縣宗海場觀兒山“洞清、洞清、洞玄”三洞先祖離開故地時的住址。

 3、鑒於思懿公的墓塋在1959年修建浮橋河水庫淹沒後的實際,與會宗親一致同意將思懿公的墓塋從湖水中搬遷到竹林灣左側約五百米處的島嶼上。

 4、會議決定,搬遷思懿公的墓塋分步實施。第一步在今年4月10日立碑。第二步在春末夏初請人潛水採集思懿公原墓塋中的遺物。第三步按照精心設計的樣式修建新的墓塋和祠堂。第四步舉行墓塋、祠堂竣工及祭祖祭祀大會。

 5、為了重新修建好思懿公的墓塋和修建祠堂,做好祭祖祭祀活動,資金籌措尤為重要。由此會議號召現今居住在海內外、麻城市中館驛鎮陳大村內外的江州義門陳分莊麻城莊思懿公的所有裔孫—我們的宗親們,請大家出以綿薄之力,敬以孝善之心,慷慨解囊,捐助錢物,以達到會議預期目的而籌措足夠資金。個人出資或家庭、家族、團體出資,起點為一百元人民幣,上不封頂。熱心捐助額在一萬元以上的雕刻紀念碑褒揚。捐款在拾萬元以上的人員單立紀念碑。

 6、設立賬務專管機構,選舉資金專管領導(一名副會長擔任)、出納、會計。選舉資金使用、出納情況監督監察人員(副會長)一人,成員三人。由麻城莊聯誼會提供候選人員名單、簡歷,當場投票或網上投票選舉。出資在拾萬元以上人員是理所當然的監督監察負責人。

 7、設立專用帳戶,接納宗親捐助和必要支出。

 8、建立資金管理制度,嚴格實行“一支筆”審批制度。出納資金必須:民主透明、賬目清楚、賬務公開、專款專用、厲行節約。

二、關於江州義門陳麻城莊的世系問題

會議通過了四川鹽亭縣水集口入川十世祖陳書第八代孫陳元柱代表大家提交的《鹽亭縣雙龍宗海場陳家溝觀兒山廟堂“洞真、洞清、洞玄”塑像疑為陳氏入川始祖來歷的研討》、《關於湖北麻城莊(孝感鄉)陳氏世系的探討》、《對入川“三洞先祖”源于湖北麻城莊思懿公後嗣等的初步研討》等檔(陳龍、陳達孝以電話、資訊同意陳元柱的上述觀點)和副會長陳度安代表中華義門陳麻城莊聯誼會在2014年12月22日和2015年 1月27日給予的兩次《答復》文件。現決定於後:

 1、思懿公給麻城莊子嗣取班輩為:“大繩祖武、安國興邦、聲著名彰、貽厥孫謀、長髮其祥”二十字班輩詩。

 2、思懿公是江州義門陳分莊後來到麻城的第一世,“彰”字輩是思懿公的第十二代孫,是麻城莊陳氏第十三世。

 3、麻城莊陳氏在明初以後至2014年以前所修編的家譜中記載的“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等在元末明初參加了白蓮教紅巾軍,因失敗後逃往四川、陝西等地居住,以後六百四十多年來失去了聯繫是實際的。

 4、四川鹽亭縣宗海場觀兒山“洞真、洞清、洞玄”塑像(以下簡稱“三洞先祖”),在射洪縣青果寺獅子嘴碑文等處都有同樣的記載。同時,在鹽亭縣安佛鄉志和獅子嘴碑文中都有水集口陳氏入川四世祖明弘治乙卯(1495年)經魁舉人陳萬正和入川十世祖清初軍旅詩人、戊辰進士、禮部郎中陳書的記載。由此確定:水集口陳氏祠堂等處記載的明初由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竹林灣入蜀的始祖陳繼先即為“三洞先祖”之一。

 5、根據老譜記載“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明初西出陝西、四川等地去向不明和四川鹽亭縣陳氏“三洞先祖”來歷不明的實際,經多次考證、多方論證後確認:麻城縣孝感鄉明初西出不明的“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即是鹽亭縣宗海場觀兒山“洞真、洞清、洞玄”塑像的“三洞先祖”,水集口陳氏祠堂等處記載的同期由麻城縣孝感鄉入蜀的始祖陳繼先就是“三洞先祖”之一。“三洞先祖”之一的陳繼先是入川前思懿公的第十二代孫,是麻城莊陳氏的十三世,是入川始祖。

 6、2015年 3月16日上午在孝感市陳家榨作的《關於麻城莊四川鹽亭縣水集口義門陳氏“三洞”序接麻城莊湖北孝感思懿公第十二世孫金銘公的會議紀要》文件作廢。

 7、海內外、中館驛鎮陳大村內外以前所作的家譜,凡是與思懿公當年給麻城莊子嗣取班輩為:“大繩祖武、安國興邦、聲著名彰、貽厥孫謀、長髮其祥”二十字班輩詩的世系相吻合的繼續使用,凡是有差錯的請按照上述決定糾正。

三、建祠豎主,合譜聯宗

 1、1063年,我江州義門陳的先祖們遵旨分莊 291莊,我麻城莊始祖思懿公被分在湖北麻城孝感鄉竹林灣附近定居,距今已有 950多年的歷史,繁衍到了30—38世(現在存在宗親的世系),人口已達30萬人以上,遍居國內外。

 2、今天,遍居海內外思懿公的裔孫們大多數人都想本固、枝榮、根深、葉茂,因而建議建祠豎主,永言孝思,合譜聯宗,同昭雍睦。大家認為這樣做就能尊祖敬宗,即使先祖遠離我們這個年代,但其親愛如其堂前。總希望宗親們團結一心,聽從黨和政府的指示、指令,模範遵守黨紀國法,為建設文明富強的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美麗和睦的家庭共同奮鬥。

 3、會議決定,各省區設立麻城莊陳氏宗親分會,負責各處分支家譜收集整理、匯總。匯總後在QQ上傳給陳家榨的陳度安、陳偉宗親,由各支確認。初擬四川省由“三洞先祖”的裔孫陳龍、陳天慶、陳健、陳元柱、陳文躍、陳達孝等負責川內各處分支家譜收集整理、匯總。凡是願意的宗親請與他們聯繫,陳元柱QQ號:2361679865。當然,各處宗親也可以直接發給陳度安的QQ號:2054089397 陳偉的QQ號:1982995398。QQ36994407;網站:中華義門陳麻城莊:Htt//WWW.YMCMCZ.COM。

 4、中華義門陳宗親會麻城莊聯誼會在接收到全部宗親的家譜後匯總編修成冊,印書。

 5、麻城莊思懿公裔孫合譜聯宗,採取個人志願提供素材,統一表格填寫,分支系匯總。表格由陳偉通過QQ發送。

中華義門陳麻城莊聯誼會(公章)

2015年 3月19日

同意轉發。

陳曉年(簽字) 2015年 3月19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