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四川鹽亭縣水集口陳書後嗣家譜 八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7年08月27日

四川鹽亭縣水集口陳書後嗣家譜 八

四川省鹽亭縣(麻城莊三十世)入川十八世 陳元柱

 2、研討事項

(二)鹽亭縣雙龍宗海場陳家溝觀兒山廟堂

“洞真、洞清、洞玄”塑像疑為陳氏入川始祖來歷的研討

鹽亭縣水集口陳氏(麻城莊三十世)明初入川第十八世 陳元柱

從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至今的六百多年來,由於朝代更迭,歷史變遷,鹽亭縣水集口陳氏在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修建的家譜和鹽亭縣金孔、八角及射洪青果寺獅子嘴等地陳氏的家譜一樣,在1952年前後毀壞和遺失了,時至今日這些陳氏裔孫都不能確切知道明朝初年從湖北麻城孝感鄉(竹林灣)進入四川的始祖是誰?這不僅使陳氏裔孫無法懷念祭祀先祖,而且給我們重修家譜帶來了更大的困難。今年 3月31日陳世松、陳曉主持召開了西南陳氏宗親會,受邀河南淮陽、江西九江、湖北麻城莊、重慶等地陳氏代表聚集青白江城廂鎮,相互交流陳氏文化研究和續譜事宜。湖北麻城莊陳曉年、陳度安、陳友權、陳金洲、陳正柱等人提交了麻城縣孝感鄉在宋朝嘉佑八年(1063年)仲秋江州義門陳分莊後到麻城孝感鄉陳氏延續發展的《義門陳麻城莊孝感莊》、《中華義門陳麻城莊孝感莊文化研究會課題》、《義門陳宗譜》等資料,同時四川射洪縣陳達孝提交了《射洪縣青果寺獅子嘴宗祠碑記》,鹽亭縣九龍閒人陳龍提交了《一脈宗枝》、《潁川郡堂上長分歷代高曾遠祖陳克泰老大人碑誌》、《洞壩子祠堂宗枝牌》、《明故始祖進士陳公諱廷才老大人之墓》等資料,陳元柱提交了鹽亭縣《水集口陳家祠堂記載》、《建祠源流》、陳書《李鐘峨錄保寧志序》等資料。今年11月18日,麻城孝感莊陳度安又提供了川、渝、雲、貴、陝、豫等地陳氏先祖當年在麻城孝感鄉出走時的年代、世系等參考表和說明。據此認為,在金孔雙龍宗海場陳家溝觀兒山(觀子山)廟堂塑像“洞真、洞清、洞玄”三兄弟(以下簡稱“三洞先祖”)疑是元末參加紅巾軍失敗後,西投陝西人易莊及四川的原麻城孝感鄉(江州分莊)(孝感莊彥德?)的十二代孫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或麻城莊思懿公的十三代、源彰的後人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當年紅巾軍失敗後他們西逃到四川後定居在了鹽亭、西充交界處,他們有可能就是鹽亭金孔、八角、水集口、射洪青果寺獅子嘴等地陳氏的入川始祖。……因此,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或者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逃難中,只有隱姓埋名,改為“道士”身份逃亡到交通資訊都閉塞的四川避難。最後,落腳在鹽亭和西充交界的雙龍宗海場地帶定居。謹摘引相關資料於以論證:

一、元末明初湖北麻城孝感鄉思懿公的十三代學詩、習詩、省詩和孝感莊彥德公的十二代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參加白蓮教(紅巾軍)失敗後落腳鹽亭縣雙龍宗海場地帶傾向性意見

 1、元末白蓮教的興起和教義

白蓮教是唐、宋以來流傳民間的一種秘密宗教結社。淵源于佛教的淨土宗,相傳淨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念佛,後世信徒以為楷模。北宋時期淨土念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南宋紹興年間,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淨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號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種半僧半俗的秘密團體。它的教義簡單,經卷比較通俗易懂。是除了佛教、道教以外的又一個很重要的宗教,反映的是中國下層社會百姓的生活、思想、信仰和鬥爭,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充當著突出的角色。白蓮教的教主和首領們利用白蓮教經文中“反對黑暗,追求光明,光明最終必將戰勝黑暗”的教義,宣傳“大劫在遇,天地皆暗,日月無光”,“黃天將死,蒼天將生”,“世界必一大變”。他們還號召信徒以四海為家,把教友關係看成是同生父母的兄弟姊妹關係,號召同教互通財物,互相幫助,男女平等。這些口號直接反映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和迫切要求。因此對貧苦農民有極大的吸引力,發展非常迅速,成為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為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組織民眾反抗壓迫的工具。中原的白蓮教則不得不依附佛教、道教以求自存,逐漸演變為一種秘密宗教,通常被稱為明教。在元、明兩代,白蓮教曾多次組織農民起義。流傳到清初,又發展成為反清秘密組織,因他們威脅著封建皇權,曾遭到元、明、清政府的多次鎮壓。

 2、元末白蓮教起義的起因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統治階級內部政局動盪。元朝政府橫徵暴斂,土地高度集中,社會經濟衰敗,導致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等。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初,元朝政府強征民夫堵塞黃河失口,引發了全國規模的白蓮教大起義。起義領導人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勝等都是白蓮教徒,他們以明王(即阿彌陀佛)出世和彌勒下生的讖言鼓動群眾,利用政府徵發農夫15萬人修治黃河,農夫不堪元朝官吏欺淩和沉重勞役的情緒,進行反抗元朝的組織活動。由於消息走漏,韓山童被俘遇害,劉福通逃回潁州(今安徽阜陽)。五月,劉福通率眾起義,以紅巾裹頭,稱紅巾軍。起義軍以“彌勒下生,明王出世 ”相號召 ,受到不堪元朝統治的廣大民眾的積極回應,迅速席捲全國。爾後劉福通率部西進河南相繼攻克項城(今河南項城南)、羅山(今河南羅山)、真陽(今河南正陽)等地,隊伍迅速發展至十余萬人。

在劉福通起義的影響下,大江南北許多地方相繼爆發了民眾的反元鬥爭,其中主要的有:徐州的李二(芝麻李)、趙均用;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的郭子興、孫德崖;湘漢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馬;蘄(今湖北蘄春)、黃(今湖北黃岡)的彭瑩玉、徐壽輝等紅巾軍。諸多起義軍中以北方劉福通,南方徐壽輝兩支為最強。這兩支起義軍的發展,將元統治區切成兩段,使南北隔絕,有力地打擊了元朝的統治政權。除此之外,還有張士誠起義軍等。

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徐壽輝與彭瑩玉、鄒普勝等在蘄州路、黃州路(今湖北黃岡地區南半部)起義,稱紅巾軍。十月,徐壽輝在蘄水(今湖北浠水)稱帝,國號“天完”,鄒普勝任太師。徐壽輝是羅田人,擁徐壽輝一起組織起義的鄒普勝是麻城人,鐵匠出身,白蓮教徒,都屬黃州府,所以他的部屬中有很多麻城孝感鄉及附近一帶的人包括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或者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等都投入到了鄒普勝麾下。布王三、孟海馬起兵於襄陽(今襄樊市)、漢水一帶,稱北鎖、南鎖紅巾軍。至正十二(1352)年正月,布王三、孟海馬攻克襄陽、荊門一帶,徐壽輝攻克漢陽、武昌、安陸府(今鐘祥市、京山縣)、中興路(今荊門、沙市一帶)。同年四月,元兵攻陷漢陽、武昌,不久又被紅巾軍奪回。五月,元兵攻陷中興路、襄陽,至九月紅巾軍再克中興路,但立即又被元兵攻下。至正十三年(1353)秋後,元軍陸續攻陷安陸、武昌、漢陽、蘄州等地,徐壽輝部退入黃梅山區和沔陽湖中。劉福通所部起義軍在河南取勝的同時,徐壽輝將所部兵分兩路,一路逆江而上,攻克武昌(今湖北武昌)、江陵(今湖北江陵)等地;一路則順江而下,攻取長江中下游一些州縣後,進軍福建和浙西。……其他各地起義軍亦趁機造勢,主動出擊,徐壽輝部重新佔領了湖廣、江西大部;郭子興部將朱元璋率一部南渡長江,攻佔集慶(今江蘇南京)等地,並佔領了江東和浙東大部。經三年激戰,元軍主力受重創,喪失了軍事優勢。

至正十五(1355)年二月,劉福通迎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號小明王,國號宋,奠都亳州,改元龍鳳。爾後劉福通率部相繼攻佔鄧(今河南鄧縣)、許(今河南許昌)等州,勢力益增,眾至三十余萬。至正十七 (1357)年六月,劉福通以河南為基地,分兵三路北上伐元;……雖然未能推翻元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劉福通攻佔了汴梁(今河南開封),控制了中原及北方諸多地區,從根本上動搖了元朝的統治基礎。

至正二十(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殺徐壽輝(陳友諒是徐壽輝的部下),自立為帝,國號漢。擁戴徐壽輝稱王的鄒普勝仍任太師。但是,徐壽輝麾下大將明玉珍不服,與陳友諒斷絕聯繫,進川重慶自稱隴蜀王,至正二十二(1362)年稱帝,國號夏。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建元大統,都重慶。仿周制,設六卿,……至正二十三年冬,遣萬勝等領兵攻雲南,敗元梁王孛羅帖木兒。……至正二十五年春,改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以戴壽、萬勝為左、右丞相,……同年秋,遣使與朱元璋(即明太祖)通好。為穩定江漢局勢,朱元璋又與四川明玉珍通好。至正二十六(1366)年夏,明玉珍病故,……子明升繼位,改元開熙。明洪武二(1369)年,朱元璋遣使勸降,明升不從。洪武四年(1371)春,朱元璋遣湯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領兵征蜀,夏軍敗潰。同年六月,朱元璋的軍隊抵達重慶,明升出降,夏亡。1372年明朝戶部統計,四川民戶總共八萬四千餘戶,其中二萬三千餘戶被大夏官員占為莊戶。

至正二十二(1362)年五月五日,陳友諒率l0余萬大軍順江而下攻應天,朱元璋採取誘敵深入之策,以伏兵擊敗陳友諒。

至正二十三(1363)年二月,張士誠派呂珍圍攻安豐,安豐糧盡援絕,朱元璋聞訊率部往援。三月,朱元璋渡江,三戰三捷,解安豐之圍。四月,陳友諒乘朱元璋率主力往救安豐,江南空虛之機,以號稱60萬的大軍於十一日圍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得訊後,於七月初六,親率舟師號稱20萬往救洪都。兩軍會戰於鄱陽湖上,朱元璋軍採用火攻,陳友諒兵敗身亡,主力傷亡殆盡。至正二十四(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克武昌,陳理投降,陳友諒的大漢政權滅亡。陳友諒兵敗後,太師鄒普勝慚愧得無地自容,就隱姓埋名,取野鶴閑雲之意,自名何野雲。他以青年時期習天文、地理、土木建築技術謀生。何野雲避地河南正陽縣,至今後人已發展到幾十個村落,計有大鄒寨、小鄒寨、鄒樓等萬餘人,其族人都知道其先祖來自湖北麻城。
至正二十六(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劉福通至應天(今南京),途經瓜州,小明王、劉福通身亡。朱元璋轉兵東向攻張士誠。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平江城破,張士誠被俘。在這種形勢下,浙東方國珍被迫向朱元璋請降。朱元璋基本上統一了江南後,決定南征北伐同時並進,以北方為進攻重點,開始了北上伐元的戰爭。

 3、朱元璋剿滅白蓮教,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和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的去向

至正二十四(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克武昌,陳理投降,陳友諒的大漢政權滅亡。陳友諒兵敗後,太師鄒普勝自名何野雲隱逸在河南正陽縣。原來追隨在鄒普勝手下麻城孝感鄉的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和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等人……以道教三十六尊經“洞真、洞清、洞玄”取名西向陝西、四川等地逃亡。

至正二十八(1368)年八月,明軍攻入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王朝,朱元璋自詡“大明王”登基稱帝。……湖北麻城孝感莊的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或者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他們三人可能是紅巾軍內的中級軍官)等人曾是鄒普勝的部下。最後,……跟隨敗陣的 300多人逃亡到了陝西後輾轉到了四川等地。明朝初年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或者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進入四川鹽亭與西充交界人煙稀少的鹽亭雙龍宗海場落腳定居,繁衍生息,與鹽亭一些陳氏家譜中記敍入川始祖為明朝初年從湖北麻城孝感鄉入川相吻合。

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或者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也像鄒普勝一樣隱姓埋名,以“洞真、洞清、洞玄”這道教三十六部尊經書名落腳在四川鹽亭雙龍宗海場地帶,並且修建道觀,以道士身份掩飾自己的真實身份。但是,他們自己還是取了陳氏的姓名的,否則他們就無法生存,而且他們的後人也無法得到發展。我們水集口祠堂記載的入川始祖陳繼先鼻祖(或為繼承先祖、先烈的遺志、遺願)就有自己的陳氏名字,二世祖景良或許為他們入住鹽亭後景況良好,繼先祖才如此給兒輩取名。沒有真實姓名的人,科舉、入仕是不可能有資格的,那也就沒有我們入川四世祖陳萬正明朝弘治乙卯(1495年)經魁舉人,更沒有入川十世祖清初進士陳書的出現了。由於五世祖陳用明朝中期遷往梓潼,八世祖陳繩祖明朝後期(1637年),因梓潼、劍閣一帶發生洪災,居住在梓潼復興(今仙峰鄉)陳家河的房屋、田地被洪水毀壞,無法生存,在返回鹽亭進入不了老地方陳家庵附近後,只得在水集口(廟溝頭至今還有原四合院的一間房、院壩、石梯)買了土地房屋繁衍生息。由於幾度搬遷……明末、清末政權更迭中可能就將“洞真、洞清、洞玄”“三洞先祖”入川始祖情況記載失傳了,再因清朝中後期水集口陳氏可能與陳家庵附近等的親屬來往交談中很少涉及始祖入川前的有關事情……在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水集口建祠修譜時就沒有關於“洞真、洞清、洞玄”“三洞先祖”的記載,或者是撰稿人以為文章冗長給省略了。《射洪縣青果寺獅子嘴宗祠碑記》表明:“溯其淵源,自八世祖廷才始”。以此推測:水集口這支“三洞先祖”之洞玄的裔孫五世祖陳用遷徙到了梓潼縣,到八世祖陳繩祖(2015年 1月 8日注:水集口入川八世祖陳繩祖。他的名字“繩祖”來自思懿公給後嗣取名“大繩祖武,安國興邦,聲著名彰,貽厥孫謀,長髮其祥”和《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繩,繼續。繩,引申為標準、法則,又引申為按一定的標準去衡量、糾正。準則;法度。《商君書•開塞》:“王道有繩。”武:足跡。釋為踏著祖先的足跡繼續前進。比喻繼承祖先事業。他的名字可能是為了思念遠離麻城孝感鄉,七世祖陳騰給他取名以不忘故地先祖。)時遷回鹽亭就落腳水集口,這時水集口的陳氏與安佛陳家庵附近的陳氏宗親來往較密切,對“三洞先祖”的來歷肯定有記載,只是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建祠修譜的家譜在上個世紀給丟失了。否則,就不會有鹽亭安佛陳家庵《一脈宗枝》碑文和《射洪縣青果寺獅子嘴宗祠碑記》中對四世祖陳萬正和十世祖陳書的記載。

因為整個明清兩朝時期統治者都禁止白蓮教,“三洞先祖”的真實姓名和具體籍貫屬於絕密,以防不測,他們三人就沒有將真實的情況告知兒孫們或者另取了名字。所以,“三洞先祖”中至今只知道水集口入川始祖名叫陳繼先(或許是他臨終時囑咐兒孫以後就以“繼先”為名記載入川始祖),他的兩個兄長另外取的名字因多種原因兒孫沒有記住等。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反映,“三洞先祖”中另一人沒有後嗣記載。所以,在清朝中期、光緒元年的碑記中,一支陳氏後嗣們只知道“洞真、洞清、洞玄”廟堂中的傳說而不知道他們的真實姓名,在《一脈宗枝》和《射洪縣青果寺獅子嘴宗祠碑記》等碑記中就只能以前輩傳教記載“洞真、洞清、洞玄”為入川始祖,以“……祖籍麻城,自宋南渡時……三十世”作碑記。或者是在清朝滅亡民國興起後,水集口陳氏就與陳家庵陳氏親屬斷絕了來往,造成水集口陳氏裔孫至今根本就不知入川始祖來自雙龍宗海場和觀兒山“洞真、洞清、洞玄”“三洞先祖”。2014年 4月12日,我隨陳世松、陳曉、陳龍等宗親到了陳家庵,與這裏七十多歲的長者談到四世祖萬正公和十世祖陳書時,他們言談中有關十世祖陳書的傳說與我們水集口裔孫的傳說一模一樣,能從相隔 100裏地外的宗親中聽到異心同語,沒有歷史淵源是不可能的。鹽亭的陳氏也很多,與一些人接觸中從未涉及到相同的情況。由此可以肯定,水集口入川始祖陳繼先是“洞真、洞清、洞玄”之一。

二、洞真、洞清、洞玄名字源於道教三十六部尊經“三洞四輔”

 1、“三洞”的含義

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誦習這些經書可以達到通於神明的境界。三洞的概念大約在東晉初期開始形成,陸修靜編撰《三洞經書目錄》使用三洞的分類法,並且自稱三洞弟子,這一概念基本定型。

三洞包括:

洞真部:即上清經。洞玄部:即靈寶經。洞神部:包括《三皇文》和其他召喚鬼神的書籍。

四輔包括:

隨著經書的增加,通過三洞編目已經不能包納全部的經書,於是出現了四輔的分類法,也就是輔助、補充三洞的經書。包括:

太玄部:輔助洞真

太平部:輔助洞玄

太清部:輔助洞神

正一部:貫穿各部十二部

在四輔分類法出現之後,又出現了十二部分類法。就是將三洞各細分為十二部,共36部。而四輔則不分部。最早見於《洞真太上倉元上錄》,定型於《道教義樞》。

 2、太上無極大道三十六部尊經洞真部

主要闡述修道問題。三清總聖誥:志心皈命禮 道寶 經寶 師寶 。玉清 上清 太清。洞真部尊經十二部摘錄內容:

①上清經第一:修慈悲行。得真法也。修舍心時。修智慧行。即此功德無量之中。……修一切行。修一切智。則得無為安樂。……能大增長利益之事,能令終生至無量壽命。……永離憂患。最上至清。無常變異。生死休息。諸無塵累。無量精思。智慧功德。具足成就。

②妙真經第二:無量大慈悲。修諸心。修諸法于諸學人。第一勇健。……其心平等。多所利益。如彼虛空。何以為行功德。善能修集諸空法故。是內法空。常樂我淨。得無所畏。是內法中。雖有道性。而是道性。……若行佈施。乃至具足。是諸所施。是人必得。人正解脫。……一切無為。諸神尊定。

③太一經第三:……修諸正行。以淨天眼。見諸眾生。造身口意三業不善。墮於地獄畜生餓鬼。難忍塗炭。風刀往還。晝夜不息。見諸眾生。修善業者。勇猛精進。行持道法。務欲濟人。…或因惡業成就。或因貪欲。瞋恚愚癡。是業深重。必墮地獄。受諸惡報。如是之人。若能發心。修身修戒。行種種法。知省知悟。不墮地獄。……

④妙林經第四:若複有人。發無上道心。所行種種。利益無邊智慧。更於道果。種種奉持。雖形無相。其理甚真。雖名無體。其用甚真。能知是法。壽命長久。修行功德。無有懈惓。即於此時。常勸于眾生。莫生怨想。莫生欲想。無有貪著。無有夢想。無有邪見。皆得真實。具足正性。……

⑤開化經第五:……令一切眾生。修諸功德。汝若如是。於是法中。得壽命長。……十二因緣。辯了三相。如見說法。得道得果。得因得緣。無量妙通。輪神入定。了說無漏智慧。善倡方便。謂是大慈。……有善能稀有之法。於眾坐中。解說法要。甚難可得。甚難可得。甚深之義。于其大眾各各勇猛。歡喜踴躍。讚歎無量。鹹稱果報。……

⑥仙人經第六:玉清妙果。……神尊所有秘要言語。猶能憐湣。譬如日月。其光無隱。我以眷屬。歸依禮足。惟願哀受我等同共發心。歸奉教化。若有不如我心我願。鹹生恭敬。即于爾時。忻複歎言。……信心不固之人。亦複如是。于其眾中善來眷屬。聞如是大乘經典。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之聚。……

洞真部主要講修慈悲行,集功德。

 3、太上無極大道三十六部尊經洞玄部

志心皈命禮。在香林苑。屢談秘要之笙蹄。妙德難思。神通模擬,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無量度人。

①洞玄經第一:至妙妙品。無上至尊。……庭霄度國天帝王子。……四天王子聞是稀有妙相之事。…十八天王。越行天帝王子。……摩夷天帝王子。如是等天帝王子。諸臣太子。其國人民。多不具足。無量苦惱。流浪生死。愛憎別離。怨家惡殺。不可思議。……

②元陽經第二:爾時諸天聖眾。諸天大神。無量至尊大神。……次第修行。具足成就。……若能善調理性命。自生和暢。保全肌膚。隨時方便。精修行業。于其田中。常得甘雨灌注。年年豐熟。無有損傷。是大利益。……

③元辰經第三:……恣縱貪欲。瞋恚愚癡。邪淫偷盜。殺害物命。不敬天地神只。不奉教法。穢慢日月星辰。諸惡皆至。……智男正女。精修大道。發一切善念。請命道士。嚴潔家庭。……

④大劫經第四:……精修六行。能進入無為。更發如是清靜大智慧願。大慈悲願。能棄一切色。能棄一切欲。能棄一切貪。能棄一切瞋。能棄一切癡。方便平等。慈悲救度。救一切苦眾生。我今施汝三五一四中。忍辱一切事。精進不穢法。思念不退輪轉。永不思邪意。念念是一切法王。……

⑤上開經第五:……生大慈大悲無礙心。大不可得心。必見稀有事。凡今天下所願。皆欲冥心寂靜。恭敬聽信。不得生諸惡業。貪毒邪見。無複妄談。……若複一切善士。能發大慈悲行。則于境內大施福力。……

⑥內音經第六:……凡一切修習上道。增進智慧之人。若能廣勸修崇。即知禍福因緣皆由天地變異。懃心禱祝。修持上道。各發如是上願。遵奉道典。能令一切各歸正教。……大事大言。中事中言。小事小言。不空言也。不空見也。不欺人也。夫見大瑞。則應天地大喜悅。……
洞玄部主要講精修大道,精修六行。

 4、洞神部。太上無極大道三十六部尊經 下卷洞神部 太清經志心皈命禮。志心皈命禮太清仙境。

① 太清經第一:皇天之氣悉下生。後土之氣悉上養。五行之氣悉相生。四時之氣悉相通。凡天下之民均同是性。天性既善。……夫自養之道。在於無憂。晝夜運動。未嘗役於其心。是自養之道也若能信是而行。萬劫受用。無有窮盡。我自天地未判之先。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自然。渾合真理。……

②徹視經第二:學道修真。極道濟度。……務欲行道。歸奉上清。求真學道。煉氣延生。普及人天。……

③集仙經第三:夫行道皆有至行。當盡虔恭。運志運心。使真靈降感。行氣行神。令人天周布。……同入正真。至心稽首。無上正真三寶。贊詠功德。為諸來生。作諸善緣。開於愚昧。仰受聖恩。百福莊嚴。萬善雲集。資於群生。離苦解脫。……旦夕燒香。以求福利。流傅於世。無有懈怠

④洞淵經第四:……夫三清大洞。傳有年限。上聖以四萬劫方傳。上真上仙神仙。

⑤內秘經第五:諸經功德。曆劫秘藏華堂宮室寶蘊之內。不敢輕泄於下世。……讀誦此經。皆當先繞經一匝。撚香禮拜。三禮平座。行淨水。執香熏淨。行經思神集氣。贊詠歸依。恭伸啟請。方獲福報。……

⑥真一經第六:真一之氣。因道而生。受氣而生。受氣而成。……流行骨肉謂之血。保形養神集氣謂之精。神和而悅。氣清而快。謂之和。……

⑦集靈經第七:天真大聖。至真大神。十方無極無量飛天神王。及諸仙眾。同會其所。汝今得道。當知無上勝因。是諸妙果。

⑧中精經第八:……時大極真人。以大慈大悲。大智慧力。哀湣眾生。見諸苦樂不同。天堂地獄。受報差等。惟願天尊至聖。為眾宣說。救護一切。作大利益。令得解脫。永離惡緣。速生淨土。……善男信女。依事修行。行平等行。心念歡喜。有行之者。亦皆成就。……

⑨無量意經第九:……皆為一切修真之士。未至妙境。當發如是心。救度一切生靈。凝想至真。莫起貪心。莫求果報。積習漸久。亦能漸入初乘。

⑩集宮經第十:……為其開演上乘中乘下乘。各願智願。是即十方國土。無量真人。及諸仙眾。皆詣此所。……善者智得。念念是心。常得法昧。精進賢達。

⑾黃庭經第十一:人物異形。受生惟一。氣魂得之於天。體魄得之於地。無形無象。自空中來。但假父母。以無為有。……

⑿小劫經第十二:天地分形變化。隨氣數運轉。故有泰有否。日月因天地以運行。故有明闇圓缺。星辰亦是而躔度。故有或舍或次。人受天地氣以生。豈無災福。……道經中以三洞為尊,三洞通天之神道,為萬法之本。

洞神部主要講修煉的方法。

洞真、洞玄、洞神的仙階依次遞減。三洞皆元始天尊所傳。“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從三洞總成七部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為輔經。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三輔合成三十六部。”

三、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或者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化身為“洞真、洞清(乙太清輔洞神簡化)、洞玄”的真實意圖和目的

彰龍、彰虎、彰豹或者學詩、習詩、省詩陳氏三兄弟用道教三十六部尊經“經書三洞四輔”書名取名,實為掩蓋其真實身份。……他們來到三不管的鹽亭、西充交界處,以防不測,就以道教三十六部尊經“三洞四輔”的“太玄輔洞真,太清輔洞神,太平輔洞玄”的書名,取其“太玄輔洞真”的洞真、取其“太清輔洞神”的洞清、取其“太平輔洞玄”的洞玄為三兄弟的名字,並在宗海場的山上修建道觀,取名“觀兒山”(又叫觀子山),讓人覺得自己是真正的道教虔誠者,以使自己和後嗣能平安度日。

彰龍、彰虎、彰豹陳氏三兄弟或者學詩、習詩、省詩陳氏三兄弟能用道教三十六部尊經“三洞四輔”的“太玄輔洞真,太清輔洞神,太平輔洞玄”的書名化名,說明他們兄弟三人有較高的文化程度也有一定的軍事謀略,在紅巾軍中至少是一個中級將領。……

四、摘錄《義門宗譜》等及湖北麻城孝感莊陳度安宗親11月18日提供的資料,並淺談個人意見
《義門宗譜》:“義門陳開基始祖(陳胡公滿的七十五世)旺公、七十六世機公、七十七世感公、七十八世蘭公、七十九世青公、青公的六子八十世伸公、八十一世克政公、八十二世建公、八十三世意公、八十四世校公、八十五世思懿公。孝邑彥徳公……並完整地採用思懿公的十六字派:‘大繩祖武,安國興邦(長髮其祥)詒厥孫謀,聲著名彰’共16字。”

首先,就《義門宗譜》和麻城孝感莊的陳氏對思懿公給後嗣取派輩“大繩祖武,安國興邦(長髮其祥)治厥孫謀,聲著名彰”二十個字。我認為這首字輩詩正確排法應是:“大繩祖武,安國興邦,聲著名彰,詒厥孫謀,長髮其祥。”其大意是:“大繩祖武:各代後嗣對於一切事情都要按照國家法度處理,踏著祖輩的足跡,繼承祖輩事業。安國興邦:做任何事情都要使國家安定和興盛。聲著名彰:首先要讓自己名聲顯赫,有名望而顯名於世。詒厥孫謀:其次是教育子孫要順應天下人心的謀略,以安其敬事之子孫。長髮其祥:這樣各代經常就有吉祥發達的事情降臨。”(對這首字輩詩的解釋我徵求了四川大學古稀之年的中文•古詩退休教授陳應鸞家門,他認為我的解釋恰當。)所以,請麻城莊凡是思懿公現在的裔孫們檢驗我對這二十字派輩的解釋是否正確。我認為,思懿公當年給他的後嗣取的是二十派輩,不是十六派輩。明初進入孝感縣的太彰兄弟四人和彰龍四兄弟是思懿公的第十二代而不是十六世。這二十派輩既然是思懿公為他的後嗣取的派輩,思懿公是江州分莊時到麻城孝感鄉的莊主,也可以說他是麻城莊的第一世。但是,他取的二十字輩中首字“大”字輩不能安在他的頭上,這個“大”字輩只能是他的兒輩用於取名,是思懿公的第一代,思懿公既是江州分莊時 291莊的代表又是麻城莊的莊主,他的名字是皇帝下詔的“十二字輩”之一。對於“代”和“世”有個換算問題,“代”是相對某個人在某世系上的後者,“世”是某個有代表性姓氏人物為起點而後嗣所傳世系的次序。世、代有時意思相同。

陳度安宗親認為太彰四兄弟和彰龍四兄弟是麻城莊的十二代是正確的。為了弄清麻城莊思懿公裔孫歷史上的多次大遷徙,使全國多地的宗親尋到根,問道祖先,近年來麻城孝感莊的宗親們特別是度安宗親花費了很多的時間、資費和心血,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我們遠在麻城(原)孝感鄉思懿公的裔孫宗親對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再次說上一聲:謝謝!

因麻城莊記載思懿公的十二代源彰的三個兒子“學詩、習詩、省詩”和彥德公的十二代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在明初不知去向,鹽亭金孔、八角、水集口和射洪青果寺等陳氏記載中顯示不知道明初入川先祖的具體來路,而又都記載著是麻城縣孝感鄉(竹林灣)人士。所以,從時間和空間上分析後結論:確定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或者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就是鹽亭雙龍宗海場陳家溝觀兒山廟堂的“洞真、洞清、洞玄”三人,他們在孝感縣(元末明初湖北孝邑)沒有定居,確認“三洞先祖”就是麻城縣(原)孝感鄉人。

五、《水集口陳家祠堂》記載及《鵑聲集》等摘錄並個人意見

 1、左抬梁:“陳氏由楚遷蜀,始祖陳繼先、二世祖陳景良、三世祖陳印、四世祖(明)弘治乙卯(西元1495年)經魁舉人陳萬正、五世祖陳用、六世祖陳大銀、七世祖陳騰、八世祖廩生陳繩祖、九世祖:(長兄)陳四如歲進士、(二弟)陳四聰(書祖之父)廩生敕徵仕郎、(三弟)陳四明醫官。”

 2、右抬梁:“……戊辰科進士、中書舍人、內閣撰文、禮部清吏陳書;十世祖陳箴、陳書、陳愫;十世祖陳紀、陳力。”

 3、房脊枋上記載著十一世長房、二房、三房……近17名人員。

 4、祠堂正堂左側脊枋上:祖德流芳 長髮其祥 中書世胄 百代榮昌。祠堂正堂右側脊枋上:進修祠堂 繼序不忘 經魁世系 源遠流長。

 5、《建祠源流》碑記:“……祖籍楚麻城孝感鄉人,自洪武初(1368至1677)入蜀占籍鹽亭縣水集口,世代縉紳,衣冠濟濟至舉人萬正,廩生繩祖,歲貢生四如、廩生誥封徵仕郎四聰、醫官四明,進士內閣撰文中書舍人陳書,光耀一邑,享祀鄉賢,後世子孫繁衍紛遷異地,公議建祠修譜,以妥先靈而篤。……”

 6、鹽亭縣誌保存陳書祖的《鵑聲集》詩詞中《李鍾峩録保寕志序》:“……然常考敝邑鹽亭科第,而先祖弘治八年經魁萬正公,以篤行博學,至今享祀鄉賢者,亦遺漏不載,其他何可盡考耶?……”

 7、鹽亭柏梓陳氏住處存有陳書祖所立木牌神位記錄“供奉 清故始祖進士陳公諱正明大人之位 五世祖禮部尚書陳書 立”

以上歷史資料表明:鹽亭縣水集口陳氏入川始祖陳繼先確實是明朝初年由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竹林灣)入蜀的。元末戰亂中紅巾軍有很多人犧牲了,他們入蜀安定後就另取名字陳繼先或者“洞玄”祖在臨終前將自己早已想好的名字“繼先”告訴了兒孫,後人則記入進了家譜中。繼先的名字應該是“繼承先祖、先烈的遺志或者遺願”。根據《射洪縣青果寺獅子嘴宗祠碑記》記載:“試思我陳氏始祖洞真、洞清、洞玄,籍隸麻城。”“十世叔祖清朝太子太保、內閣中書陳書(雇氏)。”的記載表明,陳繼先先祖即是“洞真、洞清、洞玄”最小的弟弟。再就今天水集口陳氏入川世系已經傳到二十四代與雙龍宗海場陳氏及遷徙出去的同支已經傳到二十六代相比較後即已佐證。

陳書祖生於1656年,1712年歿。書祖誕辰至2016年已經 360周年,傳遞14代,第14代長者六歲。仍有第 8代20人健康生存,最小年齡50歲以上。

鹽亭柏梓陳氏住處存有陳書祖所立木牌神位記錄“供奉 清故始祖進士陳公諱正明大人之位 五世祖禮部尚書陳書 立”是假的。如果陳書祖真有前輩是進士,在《李鍾峩録保寕志序》中終究會闡述。而且,陳書祖本身就是清初的進士,他哪里還有清朝時期過世的始祖,無稽之談?!

六、《射洪縣青果寺獅子嘴宗祠碑記》摘錄並個人意見

 1、試思我陳氏始祖,洞清、洞真、洞玄,籍隸麻城。自宋南渡時,由楚入蜀,延至二世祖,龍江、鳳江、彩江。落墳塚於榨山(觀子山右側 300米),建祠於觀子山起,本三大支,流傳三十世。(注:屬於“三洞先祖”之一)

 2、心學分支檬樹嘴,所生三子陳裔、陳歡、陳宅。十世祖蒼溪縣丞陳歡任氏何氏,歡祖分支牛郎溝,十世叔祖清朝太子太保、內閣中書陳書(雇氏)。……

《射洪縣青果寺獅子嘴宗祠碑記》表明:“三洞先祖”就是麻城縣人士,他們應是孝感鄉思懿公的十三代即十二代陳源彰的三個兒子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或彥德公的十二代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而在元末時兄弟三人直接隨麻城鄒普勝加入劉福通傳的集眾人達一千有餘白蓮教會的紅巾軍。元末明初,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或者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與麻城鄒普勝和白蓮教三百六十餘人一樣,逃離家鄉隱姓埋名,最後以“洞清、洞真、洞玄”道教名義定居鹽亭雙龍宗海場地帶,以避殺身之禍。

“三洞先祖”失利後出逃時為避免追殺即化裝成道士,而且取道號洞真、洞清、洞玄,為了安全起見就掩蓋其真實身份逃往四川,對後嗣並沒有隱瞞分莊時祖上在麻城的舊籍,他們故意(或為後嗣誤記)將入川時間記為“1127年,金軍攻破汴京,宋高宗即位後,先將都城遷於揚州,後遷于南京,最後定都杭州。且宋高宗成為南宋的開國之君,苟安於江南,史稱宋室南渡。”這樣的時間差,以免給後人造成麻煩。所以,“自宋南渡時,由楚入蜀”不是“南宋時期到達四川鹽亭”的意思,如果他們真是南宋時期到達鹽亭,所傳世系就會遠超現在的6—8世,不管是安佛、雙龍、射洪青果寺的入川陳氏裔孫至今也還在入川二十六、七代。我們水集口陳氏的入川第二十四代最早出生的才五歲以下。由此,更說明了“三洞先祖”就是麻城孝感鄉元末參加了白蓮教紅巾軍的陳氏三兄弟。

該碑記中:“落墳塚於榨山,建祠於觀子山起,本三大支,流傳三十世。”指的是江州分莊時麻城莊思懿公的兒子至撰稿人:“十八世孫心鑒字洞然”共有世系三十世。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思懿公第十二代孫)或者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三洞先祖)為(思懿公第十三代孫)即入川第一世。前面十二世加上後面十八世,正好是三十世。如果把思懿公作為麻城莊的第一世,那麼入川的“三洞先祖”就是彥德公的第十二代“彰”字輩,這就要認真地進行調查分析、研究論證、恰當處理“彰龍三兄弟”和“習詩三兄弟”的定位問題了。

該碑記中記載十世叔祖清朝太子太保、內閣中書陳書(水集口六房後嗣的始祖)、雇氏。雇氏應是書祖的第五房妾。說明清朝中後期水集口陳氏與金孔、八角、青果寺等處的宗親都有來往和聯繫。該碑記作于光緒元年,水集口祠堂也開建於這一年。《建祠源流》記載:“安樂鄉總約陳家定號光明,欲廣孝思,勸聯宗族,使人人懷承先啟後之思,在世上立耀祖光宗之志。”估計陳家定堂曾祖(書祖五房第五代,入川十五世)當年到過金孔、八角、青果寺、梓潼等處聯絡建修陳氏祠堂一事的。2014年 5月12日,我隨陳世松、陳曉、陳龍等約20人到了安佛鄉陳家庵,那裏七十多歲的老年人談到陳書祖的傳說,與我們水集口年長者講的一模一樣。他們還講:距離陳家庵不遠的大埡上早年有大祠堂,祠堂裏有陳坦和陳書祖的塑像。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祠堂毀了,家譜也丟失了。

射洪青果寺獅子嘴陳氏在入川十八世心鑒時,水集口陳朝千(書祖二房第七代,入川十七世)也在《建祠源流》碑中出現,相差一代。如果水集口陳氏的入川始祖陳繼先不是“三洞先祖”之一,入川十八世心鑒就不可能敬稱陳書祖為“十世叔祖清朝太子太保、內閣中書陳書(雇氏)”的記載。

七、《一脈宗枝》摘錄並個人意見

聞之人本乎,祖******日七人道*****劃,自麻城孝感******與山河並永***

長分:廩生 陳清錫******陳萬正(水集口陳氏的四世祖)之後******

二分:吏員 陳雍簡,六世******

三分:吏員 陳廷簡。男 陳**,******

四分:廩生:陳清詔。男,松浦******

五分:陳清會,男陳環。六男 陳清傑,男 陳龍占***

陳龍講:“……當時長分為廩生陳清錫,‘陳萬正之後’幾個字看得格外清楚;二分為吏員陳雍簡,六世等等。三分吏員陳廷簡,系鹽亭舉人陳茂猷之子。陳茂猷是康熙二十六年貢生(與陳書祖同期科考,康熙二十七年陳書祖殿試成進士),任丹棱縣令。陳家庵梁上有他的捐款名字,安佛鄉鳳凰村人。”

不知陳清錫和陳廷簡為四世祖陳萬正的第幾代?2014年12月1日在安佛鄉鳳凰村瞭解到:他們入川陳氏現存最高的輩分也為十八代,與水集口一樣。

一脈宗枝石碑中記載入川始祖從麻城孝感鄉來到鹽亭與水集口陳氏祠堂記載時間、地點都一樣。對於長分(家)廩生陳清錫******陳萬正(水集口陳氏的四世祖)之後***,二分、三分……是分家而不是分房(民間慣例是妻妾分房,弟兄分家),或許他們是六弟兄,或者為幾代人。這六弟兄既然是四世祖陳萬正的後嗣,那他們與水集口陳氏都是入川始祖陳繼先的後嗣。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