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歷代陳姓宰相

資料整理:陳茂圳  來源:南陳宗親網  更新時間:2017年08月13日

歷代陳姓宰相

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一職。

商周:     太宰、卿士

春秋:     列國正卿

戰國:     相國

秦、西漢:   丞相

新、東漢、曹魏:三公、錄尚書事

蜀漢:     丞相、錄尚書事、尚書令

東吳:     丞相

兩晉南北朝:  錄尚書事、尚書令、尚書僕射

隋、唐前期:  尚書令、尚書僕射、侍中、中書令、參豫朝政等

唐後期、宋元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宋元豐、明初: 尚書、中書左右丞相

遼:      南北院宰相

明初:     丞相(其後宰相一職被廢除,相權歸皇帝)

明永樂以後:  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

清:      內閣大學士

清末:     內閣總理大臣

 

西漢

陳 平 (前3世紀?-前178年),西漢陽武戶牖鄉(今河南省蘭考縣)人,以謀略見長。西漢建立後,任右丞相,後遷左丞相,曾先後受封戶牖侯,曲逆侯(今河北順平東),死後諡獻侯。「反間計」、「離間計」,均出自其手。歷惠帝、高後文帝三朝。

陳萬年 (?-前44年),西漢時期人物,沛郡相縣人(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神爵元年(前61年)選為右扶風,五鳳二年(前56年)遷為太僕。後任御史大夫。陳萬年子陳鹹有能力,以忠直著稱。歷任禦史中丞、太守。

 

東漢

陳 寵 (?-107),東漢大臣。字昭公,東漢沛國洨縣(安徽省固鎮縣)人。陳寵曾祖父陳咸,西漢漢成帝、漢哀帝時代以律令為尚書。陳寵先後擔任尚書、大鴻臚。永元十六年( 104)冬,代替徐防為司空,在任三年去世。歷和帝殤帝二朝。

陳 忠 字伯始。寵子。永初中辟司徒府。三遷廷尉正。元初中擢拜尚書。安帝親政。轉僕射。遷尚書令。延光三年拜司隸校尉。明年出為江夏太守。復留拜尚書令。

陳 褒 字伯仁,東漢時期人物,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桐城市東北)人。漢和帝永元十四年( 102)擔任尚書,漢安帝永寧元年( 120)任司空。歷安帝朝。

陳 蕃 (?-168.10.25),字仲舉,汝南平輿(今安徽省臨泉縣古城子)。東漢末著名大臣,漢桓帝時為太尉,漢靈帝時為太傅。歷桓帝靈帝二朝。

陳 耽 (?-185),字漢公,東海(今山東郯城北)人,漢靈帝時以忠著稱,歷位三司。熹平三年( 174)正月陳耽由太常拜太尉。熹平六年( 177)十二月由太常拜司空。光和四年( 181)十月由太常拜司徒。歷靈帝朝。

陳 球 (118-179),字伯真,東漢下邳郡淮浦縣(今江蘇省漣水縣)人。熹平六年(177)擔任司空。光和二年(179)改任永樂少府。歷靈帝朝。

 

蜀漢

陳 祗 (?-258)字奉宗,汝南郡人,蜀漢後主劉禪之寵臣。歷懷帝朝。

 

曹魏

陳 群 (?-237.2.7),字長文,潁川許昌人(今中國河南省許昌),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大臣(曾為劉備效力),「九品官人法」的創建者。歷明帝朝。

陳 矯 (?-237.7.11.),字季弼,東漢廣陵東陽(今安徽天長市)人。本為廣陵劉氏,因過繼與母族而改姓陳,三國時曹魏重臣。歷明帝朝。

陳 泰 字玄伯。潁川許(今河南長葛)人,卒于魏元帝曹奐景元元年。曾祖父「文范先生」太丘長陳寔。祖父漢大鴻臚陳紀。父魏司空陳群。魏明帝曹睿青龍年間( 233-236),陳泰入仕為散騎侍郎。魏齊王曹芳正始中( 240-248),陳泰出為遊擊將軍,並州刺史,加振威將軍,持節,護匈奴中郎將。曹芳正始九年( 248),陳泰入朝為尚書。

 

西晉

陳 騫 (211-292),字休淵,臨淮東陽(今安徽天長)人。三國時代曹魏司徒陳矯之子,是晉朝的開國功臣,以佐命大臣的身份獲封車騎將軍、高平郡公,遷任侍中、大將軍,在外則負責都督揚州諸軍事,假黃鉞。鹹寧年間,陳騫先後遷任太尉及大司馬,位列三公,於《晉書》中有傳,但因犯唐高祖李淵名諱其字休淵在晉書本傳被隱去不表。陳騫之父陳矯本姓劉氏,因過繼與母族而改姓陳。 

南齊

陳霸先 (503-559),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郡長城縣(今浙江長興)人,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著名軍事將領。 557年接受梁敬帝的禪位,成為南朝陳的開國皇帝,陳霸先屬於一代英主,557年至559年在位。死後被追上廟號、諡號為陳高祖武皇帝。又被後人簡稱陳武帝。歷敬帝朝

 

南陳

陳 頊 (530.8.14-582.2.17),又名陳曇頊,字紹世,小字師利,陳孝宣帝南北朝時期陳朝第四位皇帝(569—582年在位),在位14年,年號太建。陳頊是高祖武皇帝陳霸先的侄子,始興昭烈王陳道譚第二子,世祖文皇帝陳蒨的弟弟。他本來是皇帝陳伯宗的輔佐大臣,後叛逆廢掉了陳伯宗,篡位為帝。歷文帝廢帝二朝。

陳伯固 (555-582),陳朝新安王,字牢之,南陳世祖文帝陳蒨第五子。歷宣帝朝。

陳伯恭 陳朝晉安王,字肅之,世祖文帝陳蒨第六子,禎明元年( 587),起為中衛將軍、右光祿大夫,置佐史。歷宣帝後主二朝。

陳伯智 陳朝永陽王,字策之,吳興郡長城縣(今浙江長興)人。南朝陳世祖,文帝陳蒨第十二子。陳朝亡後,陳伯智北遷並入仕隋朝。太建十四年( 582)升任尚書左僕射,出為使持節、都督東揚州、豐州二州諸軍事、平東將軍,領會稽內史。陳後主至德二年( 584),陳伯智入朝為侍中、翊左將軍,加特進。禎明三年( 589),隋文帝楊堅派軍消滅陳朝,陳伯智被迫遷入關中。隋煬帝大業年間,陳方智在隋朝官至岐州司馬,遷國子司業。歷後主朝。

陳叔卿 字子弼,南朝陳朝高宗宣帝陳頊第五子。又為侍中、鎮右將軍、中書令。遷中書監。歷後主朝

 

北魏

陳 建 司徒,歷孝文朝。

 

唐朝

陳叔達 (572?-635),字子聰,吳興人,陳宣帝陳頊之第十七子,有才學,十多歲時即能賦詩,被稱為奇才,在南朝陳時,被封為義陽王。歷任侍中、丹陽尹、都官尚書等。 589年,隋滅南陳,入隋。大業中為內史舍人,至絳郡通守。後為李淵所俘,授丞相府主簿,封漢東郡公。武德初,授黃門侍郎,判納言,封江國公。武德七年( 624),與歐陽詢、裴矩等同撰《藝文類聚》 100卷。貞觀初年,加授光祿大夫。後擢禮部尚書。貞觀九年(635)卒,諡曰繆。久之,追贈戶部尚書,更諡曰忠。歷高祖朝太宗朝.

陳希烈 (?-758.2.9),宋州人。唐朝官員。精於玄學,用神仙符瑞以取媚於唐玄宗,累遷至秘書少監。曾代張九齡專判集賢院事。唐玄宗如有撰述,必經其手。被李林甫引為宰相。凡事唯唯諾諾,只負責簽字。開元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間,職位為黃門侍郎。天寶四年( 745),職位為金紫光祿大夫行門下侍郎、集賢院學士兼崇文館大學士。天寶五年( 746)時,職位為光祿大夫行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寶九年( 750)時,為特進行左相兼兵部尚書、崇元館大學士、集賢院、宏文館大學士、上柱國、潁川郡公。安史之亂爆發後,投降安祿山。後被賜自盡於大理寺。歷玄宗朝。

陳夷行 (8世紀-844.10.3.),字周道,潁川許昌(今屬河南)人。他在唐文宗、唐武宗年間兩度擔任宰相。祖父陳忠,父親陳邕,字崇福,號南山,史志記載,生於唐初,唐中宗神龍初進士,官至太子太傅。他有陳夷則、陳夷錫、陳夷實三兄弟。他這一支原本定居於江東,後世代客居潁川。元和七年( 812)進士及第,唐敬宗寶曆年末(825--827),陳夷行在東都洛陽以侍御史改虞部員外郎。歷文宗武宗二朝。

陳 儒 進士,官至秘書郎。

陳敬瑄 太師, 潁川王。
 

 

南漢

陳 偓 南漢第三位皇帝中宗劉晟年間為宰相。拜相前,他任戶部侍郎。乾和二年( 944),他被授知政事。三月,被加同平章事為宰相。作為宰相的陳偓沒有短處和長處,庸懦無能,極少有所建言,只是充宰相之位而已。其離職或去世的時間都沒有記載。清朝康熙年間進士陳璸著《雷祖志》載後主劉鋹大寶十二年( 969)曾派同平章事陳偓單騎試驗雷神是否靈驗,似當時陳偓仍在相位。歷中宗朝。

陳延壽 南漢宦官,侍奉後主劉鋹。歷後主朝。

 

北宋

陳堯佐 ( 963—1044),字希元,號知餘子,閬州閬中新井縣(今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人。北宋大臣,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太子太師致仕,追贈司空兼侍中,諡號「文惠」。北宋大臣、水利專家、書法家、詩人。左諫議大夫陳省華次子,樞密使陳堯叟之弟。陳堯佐與長兄陳堯叟、弟陳堯咨皆中狀元。端拱元年( 988),陳堯佐進士及第,授魏縣、中牟縣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歷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仁宗時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曆四年(1044),陳堯佐去世,年八十二,贈司空兼侍中,諡號「文惠」。陳堯佐明吏事,工書法,喜歡寫特大的隸書字,著有《潮陽編》、《野廬編》、《遣興集》、《愚邱集》等。歷仁宗朝

陳執中 ( 990-1059),字昭譽,北宋洪州南昌人。其父陳恕官至副相的「鹽鐵使」,真宗時以父蔭入仕秘書省正字,累遷衛尉寺丞,後任梧州知縣。陳執中慶曆四年(1044)召拜參知政事,知河南府,改尚書工部侍郎、陝西同經略安撫招討使。慶曆五年入相,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皇佑元年(1049年)以足疾辭職,出知陳州。皇佑五年(1054)再入相。至和二年(1055年)充鎮海軍節度使判亳州。歷仁宗朝

陳昇之 (1011-1079),原名旭,字暘叔。宋朝建州建陽(今福建省建陽市)人。景祐元年進士。歷知封州(今廣東封川)、漢陽軍(今湖北漢陽),入京為監察禦史。累官觀文殿學士、尚書左丞。治平二年(1065),拜樞密副使。熙寧元年(1068),改任知大名府,熙寧二年(1069),知樞密院。後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熙寧七年(1074),拜鎮江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揚州。贈太保、中書令,諡成肅。歷神宗朝。

 

南宋

陳康伯 (1097-1165),字長卿,信州弋陽南港口鄉人。南宋宰相。紹興五年(1135)除太常博士。紹興八年(1138),除樞密院大計議官。紹興十六年(1146)任泉州知州,後改知漢州。紹興二十七年(1157)任吏部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拜太保。孝宗即位,封魯國公。孝宗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歲,贈太師,配享孝宗廟庭,諡文恭,後改諡文正。歷高宗孝宗二朝。

陳俊卿 (1113-1186),字應求,號陸悔。福建興化軍莆田縣人。祖父陳仁,父陳詵,宋紹興八年(1138)進士一甲第二名,主考官讚為「輔器」,授泉州觀察推官,累遷監察禦史,殿中侍御史。乾道二年孝宗召入對,授吏部尚書。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乾道六年(1169),罷相。乾道六年十月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淳熙五年(1178)起判隆興府,不久改判建康府江南東路安撫使行宮留守。八年八月(1181)除醴泉觀使。淳熙十年(1183)五月,除少傅,依前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十三年正月封魏國公,贈太師。卒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十一月。有《陳正獻集》十卷。歷孝宗朝。

陳自強 字勉之。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淳熙五年(1178)中進士。慶元二年(1196),入都待銓選。歷任太學錄、秘書郎、右正言、禦史中丞,僅 4年即官至簽書樞密院事。歷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嘉泰三年(1203)任右丞相,歷封祁、衛、秦國公。死於廣州。歷寧宗朝。

陳宜中 字與權,浙江溫州永嘉縣人,景定三年壬戌科進士、廷試第二名,是南宋末年的宰相。德佑元年任右丞相。歷恭帝端宗二朝。

陳過庭 (1071—1130),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原名揚庭,字賓王。紹聖進士。宣和二年(1120),遷禦史中丞。靖康元年(1126)為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

陳與義 (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甲科進士,授開德府教授。宣和四年(1122)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高宗建炎四年(1130),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1131)遷中書舍人。紹興五年(1135),召為給事中。紹興六年(1136),拜翰林學士。紹興八年(1138),以資政殿學士知湖州,因病卒。有《簡齋集》三十卷。

陳誠之 福建閩縣人(一說是長樂縣人),字自明,一說景明,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壬戌科狀元。授左承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歷官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秘書郎。紹興十五年(1145),為祠部員外郎後,以禮部侍郎出知泉州。不久,召為翰林學士,累官至同知樞密院事,端明殿學士。卒後諡文恭。

陳 騤 字叔進,台州臨海(今浙江臨海縣)人。建炎二年出生,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第一。歷官少監、守秘書少監兼太子諭德,出京知贛州,後改秀州。紹熙元年(1189),同知貢舉兼侍講。紹熙三年(1192)三月,權禮部尚書。慶元二年,知婺州(今浙江金華)。晚年授觀文殿學士、提舉洞霄宮。嘉泰三年卒,得年七十六歲。諡文簡。編有《中興館閣錄》十卷、《文則》二卷等。

陳宗召 太師 ,工部尚書。

陳貴誼 (1183-1234),字正甫。福建福清人。慶元五年(1199)中進士,任端州觀察推官。歷任武學諭、國子錄、太學博士。出知江陰軍,提舉江西常平。宋理宗即位後,歷任司封郎官兼翰林權直、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理宗親政後,進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陳 卓 (1166-1252),南宋大臣。字立道,南宋乾道三年(1167)生於浙江鄞縣。遠祖籍福建莆田縣崇業鄉孝義裏(今屬涵江區)。祖父陳膏,徙居明州(今浙江寧波),父陳居仁,家中排行第五。南宋紹熙元年(1190),考中餘復榜進士。慶元二年(1196)任宣教郎、餘姚縣知縣。紹定年間(1228--1233),陳卓任吏部尚書,同簽書樞密院事,以資政殿學士回鄉,宋理宗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開國伯。

陳宗禮 (1203-1270),南宋官員。字立之,號千峰,江西南豐人,一說江西廣昌楊溪鄉上峰村人。43歲方中進士。調邵武軍判官,知贛州,入為國子正,轉秘書省著作佐郎,遷秘書監。景定四年拜侍御史,直龍圖閣、淮西轉運判官,遷刑部尚書。度宗即位時,歷任殿中侍御史兼直講、禮部尚書、樞密院參知政事,卒於官,諡文定。

陳彭年 ( 961~1017)字永年,宋南城(今江西)人。雍熙進士,官至兵部侍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與丘雍等奉敕修訂切韻,後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卒諡文僖。著有文集等。參知政事。

元朝

陳天祥 元趙州甯晉〔今甯晉縣〕人,字吉甫,號緱山。中統二十一年拜監禦史。次年擢吏部郎中。二十三年,除治書侍御史,官至中書右丞。卒諡文忠。

陳祖仁 (1314-1368),字子山,河南人。元至正二年(1342)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同知制誥,改為侍講學士、出京擔任甘肅行省參政,歷官國子祭酒、樞密副使、翰林學士、中書參知政事等職。晚年擔任太常禮儀院使。

陳敬伯 陳顥次子。至正年間任中書參知政事、左丞、右丞。至正二十七年(1367),拜中書平章政事。

陳秉直 為國公、中書平章政事。

 

明朝

陳 山 (1365-1434),字伯高,福建延平府沙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仁宗時為左春坊左庶子。陞戶部左侍郎,宣德中,為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為人寡學,急利而昧大體,宣宗鄙薄陳山,被撤除閣務,宣德四年(1429)十月教授內使,於內書堂教宦官讀書。陳壽祺纂《福建通志》,梁伯蔭、羅克涵等纂《沙縣志》皆有〈陳山傳〉。歷宣德朝。

陳 循 (1385-1462),字德遵,號芳洲,江西承宣佈政使司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景泰年間重臣。永樂十三年(1415)乙未科狀元,授修撰。歷事永樂、景泰五朝,宣德初直南宮,進侍講學士,進翰林院學士。正統九年(1444)入文淵閣典機務。第二年進戶部右侍郎兼學士。進戶部尚書,繼而進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不久加太子太傅,進華蓋殿大學士仍兼文淵閣。歷正統景泰二朝。

陳 文 (1405-1468),字安簡,江西承宣佈政使司吉安府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明朝正統至成化年間大臣。正統元年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正統十二年命進學東閣。秩滿,遷侍講。景泰年間,任雲南右布政使。天順七年,禮部右侍郎兼學士。成化元年進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四年卒。贈少傅,諡莊靖。歷天順成化二朝。

陳於陛 (1545-1597),字元忠,號玉壘,四川省順慶府南充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隆慶二年(1568)進士,選庶起士,授編修。萬曆二十一年(1593),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歷萬曆朝。

陳 演 (?-1644),字發聖,號讚皇,四川井研人,天啟二年(1622)壬戌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升任戶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銜。歷崇禎朝。

陳洪謐 字龍甫,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崇禎四年(1631)辛未科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遷員外郎,擢蘇州府知府,遷登萊副使,晉太僕寺少卿,轉升兵部右侍郎。隆武間授兵部左侍郎,改禮部侍郎。子陳俞侯。孫陳元焻、陳元焱。歷隆武朝。

陳子壯 (1596-1647),字集生,號秋濤。廣東南海縣沙貝村(今廣州白雲區金沙街沙貝社區)人。萬曆四十七年己未(1619)成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崇禎時,官左春坊左諭德,升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歷隆武永曆二朝。

陳奇瑜 (?-1645),字玉鉉,中國明朝山西保德州人。明朝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明朝天啟二年(1622),擢禮科給事中。天啟六年(1626)累擢至右僉都禦史,巡撫延綏;弘光元年(1645)病死。歷隆武朝。

 

清朝

陳 泰 (?-1655),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刑部尚書。額亦都之孫,徹爾格之子,曾任前禮部右侍郎。順治七年十二月乙巳,擔任清朝刑部尚書,後改吏部尚書。順治十二年卒於軍中,十三年正月,賜祭葬,諡忠襄。乾隆初,定封一等子。歷順治朝。

陳名夏 (?-1654),字百史,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江南溧陽縣(今屬江蘇常州溧陽市)人。明末科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兼都給事中。李自成破京師,授職弘文院編修。隨即降清,官至秘書院大學士。順治中捲入南北黨爭,得罪寧完我,以反對薙髮令之名處絞。《清史稿》有傳。歷順治朝。

陳之遴 (1605-1666),字素菴,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浙江海寧人。崇禎十年(1637),陳之遴中式丁醜科第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任翰林院編修,中允等,其父因事下獄,仰藥死。陳之遴被牽連,革職問罪,永不敘用。清順治二年(1645)降清,授秘書院侍讀學士,禮部侍郎、都察院右都禦史、禮部尚書,順治九年(1652)被授弘文院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祖父陳與相明朝時官至貴州左布政使,其父陳祖苞官至順天巡撫,伯父陳元暉官至山東左參政。歷順治朝。

陳廷敬 (1638-1712),原名陳敬,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山人,山西澤州直隸州(今晉城市陽城縣)皇城村人。清朝政治人物,入仕五十三年,康熙朝官至工部、戶部、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卒謚文貞。歷康熙朝。

陳元龍 (1652-1736),字廣陵、乾齋、高齋,號乾齋、廣野居士,諡文簡,浙江省杭州府海寧縣(今浙江省海寧縣鹽官鎮),清朝政治人物、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南書房。累升至侍讀學士,詹事府詹事,吏部侍郎,康熙五十七年,升任工部尚書。康熙六十年,調任禮部尚書。雍正七年,與左都禦史尹泰同授額外大學士,尋授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太傅致仕,令其子編修陳邦直歸侍養。乾隆元年去世,賜祭葬,諡文簡。歷雍正朝。

陳世倌 (1680-1758),字秉之,號蓮宇,浙江海寧人。清朝政治及武林人物。康熙四十二年(1703)中進士歷升侍讀、內閣學士。雍正十三年(1735),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累遷工部尚書及御前侍衛總管。乾隆六年(1741),授文淵閣大學士。後加太子太保,加太子太傅。次年卒,諡文勤。歷乾隆朝。

陳宏謀 (1696-1771),原名弘謀,後避諱乾隆帝,改名宏謀,字汝諮,號榕門,廣西臨桂縣(今桂林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雍正元年(1723)癸卯進士。雍正四年(1726),授吏部郎中。雍正七年(1729),考選浙江道禦史,仍兼郎中。雍正十一年(1733)起外派,至乾隆二十八(1763)年回京,期間歷任甘肅、江西、陝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江蘇等省巡撫,後成為兩廣、兩湖總督、兵部、吏部尚書。乾隆三十二(1767)年官至東閣大學士。乾隆三十四(1769)年多次以病請辭,但被慰留。乾隆三十六(1771)年春病情嚴重,獲准辭職,加太子太傅,食俸如故。乾隆帝命令其孫刑部主事蘭森侍歸,所經處有司在20裏內料理護行。 6月,乘船到達兗州韓莊,卒於途中。命祀賢良,賜祭葬,諡文恭。歷乾隆朝。

陳大受 (?-1751),字占咸,湖南祁陽人。清朝官員,軍機大臣。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選庶起士,乾隆元年(1736)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次年超擢,五遷至吏部侍郎。乾隆十一年(1746)加太子少保,調任福建巡撫。乾隆十二年(1747)任兵部尚書。乾隆十三年(1748),進協辦大學士、軍機處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加太子太傅。乾隆十五年(1750)出任兩廣總督,次年卒於任上。賜祭葬,諡文肅。有子陳輝祖、陳嚴祖。歷乾隆朝。

陳孚恩 (1802-1866),字子鶴,號紫藿,江西新城(今江西黎川)人,晚清大臣。
道光五年拔貢,歷任太僕寺少卿、大理寺正卿、刑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吏部尚書。
軍機大臣,歷道光朝。

陳官俊 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

陳元龍 (1652—1736)字廣陵,號乾齋,浙江海寧人,清朝大臣。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直南書房。五十七年,擢工部尚書。六十年,調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轉載請注明:

來源:南陳宗親網 收集整理:陳茂圳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