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南安市李東南山陳氏繁衍錄編後語

作者:  來源:南安李東陳氏宗親會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10日

南安市李東南山陳氏繁衍錄編後語

溯本尋源,追宗認祖,乃人之本性也。那麼吾族的根在哪里呢?自從我們懂事之後,就聽老人們說,我們的根在永春小岵。事實果真如此嗎?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世代流傳下來的譜牒,然而遺憾的是譜牒已經散失。一九三五年農曆七月初一日,晉江西溪流域爆發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據《泉州水文》記載,泉州市區西門的臨漳門淹高 10.13米,南門的順濟橋旱閘淹高7.35米,斯時自安溪至晉江下游的西溪沿岸早成一片澤國,洪水洶湧而來,一浪高過一浪,多少人爭相逃命,來不及逃命的只好打穿屋簷爬至頂上避難,家禽家畜悉數漂流而去,房舍倒塌,來不及轉移被洪水卷走的人不計其數,吾族清同治年間興建的大厝,兩旁的下落及攑頭全部被洪水沖毀,人命關天,尚且難保,那麼吾族譜牒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雖然吾族今人無法從歷史的記載中找到“根”,但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宗親已用行動詮釋了“根”就在岵山的說法,因為每年“大祖”的冬祭都有一些虔誠的宗親翻山越嶺前往參加。一九八九年清明節,適逢永春小岵南山陳氏宗親聯誼會籌備成立期間,宗親們才從《小岵南山四房深中族譜》中獲知,李東南山陳氏開基祖子晚公生於癸亥年(1623)。後“隨母嫁廿四五都盧地”。這一消息對於我們來說,不亞於晴天霹靂。小岵對於李東宗親們的尋根而言只是一個模糊的定義,而“四房”才是我們最近的宗脈。這樣往上追溯,當然優道公、校尉公更是我們的祖先了。“廿四五都盧地”與“四房”宗譜的對接,這是李東南山陳氏宗親的一大幸事,也就是說。我們從此于宗脈上找到了真正意義的“根”了。

由於李東南山陳氏譜牒的散失,從已知的世鉤公往上推算,其中缺失的九代人的情況概莫能知。因此,本次編錄只好空缺,等待有朝一日發現,再補充之亦末為遲也。另外吾族尚有宗親遷居他鄉,因之素無聯繫,其資料向來未知,實為惜哉。

繁衍錄中提到先人建造的兩座大厝,緣於年代久遠,建造的時間無法準確悉知,只是根據厝宇的風化狀況作出粗略的推斷。而陳百萬確有其人,但“百萬”則不是其原名,只是其富甲一方,鄉鄰用“百萬”稱之。由此謂之,兩座大厝的建造年代以及陳百萬的個人信息,至今史料鹹無,嗣後偌若發現更準確的史料。則以之為准矣。

本錄中南山陳氏先祖的相關資料和史實大多整理或錄自於《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永春仙鄉林柄陳氏譜志》。岵山、仙鄉宗親們的辛勤勞作和隆情摯意,令我們為《南安市李東南山陳氏繁衍錄》的撰就貢獻了力量。謹此,千言萬語難以表達我們對永春宗親們的深情厚意,只是借此紙端向宗親們深表敬意與誠摯的謝忱。

本次收錄的先人資料欠缺諸多,當然主客觀原因皆有,此乃下輩對列祖列宗的不孝,但事實已鑄就,敬請先人們原諒不肖子孫的過失。在祈求先人們恕諒的同時,我們要告慰九泉之下的先人們,裔孫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不但在文字上續接了宗脈的傳承。讓子孫後代有了可資借鑒的史實,而且在宗親的聯絡交往上,下輩們將持之以恆地融洽祖籍地宗親以及遷移到天南地北的陳氏裔孫的宗情宗誼,令先祖的美德得以弘揚光大,裔孫們的最大欣慰則於此耶。

為了表達對列祖列宗的虜誠崇拜懷念之情,2011年冬至李東族親將在仙鄉宗親的鼎力支持下,于仙鄉祖宇主持隆重的“祭祖”典禮,共緬祖德宗功,誠宜共相慰勉,祈以世代興隆,是乃祖宗有靈子孫幸甚。屆時,恢宏的氣派、壯觀的場面以及各宗支代表歡聚一堂之景況,定會在李東裔孫們心中留下永恆的甜蜜的美好的回憶,是為志兮。

本錄的編寫、校對均由阿國(建國)負責,(善)涼、(善)振、(善)尊、桂和、仁義、國忠、新日等對於族親資訊資料的搜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本錄的順利編撰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善)涼、培端亦為本錄的撰就做了精心的策劃,育欣撥冗為之撰寫了序言,錦元濃墨題寫了書名。上述所有族親的勞動均為無償的,拳拳之心溢於言表,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南安市李東南山陳氏繁衍錄》

編寫組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