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阜甯陳氏淵源序

作者:  來源:葉落歸根的博客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10日

阜甯陳氏淵源序 

阜甯陳氏,淵源宏遠,上溯祖德,所謂“飲水思源”,“慎終追遠”,不可忘本也。

一、上溯四千七百年前,陳氏先祖是黃帝。黃帝部落原先生活在河北涿鹿一帶,生活方式以遊牧為主,農業為輔。先後與炎帝、蚩尤部落發生大規模爭地盤的戰爭並取得勝利,形成以黃帝部落為主的中華民族的雛形。九傳至舜,堯將二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賜姓媯氏,讓他們居住媯納河邊生活。舜耕曆山,漁雷澤,陶河濱。相傳,舜出生在河南省濮陽縣五星鄉瑕丘村,每年正月十八(舜的出生日)舜帝故里廟會,“萬人同吃一鍋飯”的傳統已沿襲一千多年。(每人需交七元錢)。堯年老禪讓帝位,舜攝行天子事八年,堯崩,舜守制三年後又執政三十九年。舜100歲時南巡蒼梧,崩,葬在湖南省寧遠縣九嶷山南。2005年9月16日,湖南省首次以省政府的名義,在九嶷山舜帝陵前,舉辦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規格的祭舜活動,共十萬餘人參加大典,紀念這位人文始祖。(另一說舜的先祖虞幕是東夷人,虞幕七傳至舜。)

二、上溯三千五十年前,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伐紂凱旋歸途,封媯滿於陳,以備“三恪”,在今淮陽之宛丘,建立陳國。媯滿是舜帝的三十四世孫,是陳姓的始祖。諡號陳胡公。陳國歷經二十世、二十六君,五百六十八年,公元前 478年被楚國所滅。

三、上溯二千六百八十年前,公元前 672年,陳國大夫公子完奔齊,以國為氏,子孫後改田姓,為田姓始祖,齊桓公聘為工正。數傳至田和,代姜齊為田齊,周天子封田和為齊侯,三傳至因齊為齊威王,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稱霸中國,數傳至齊王建,為秦始皇所滅。活動地點在今山東省,陳完家族墓地在煙臺市咀子山。

四、上溯二千一百九十年前,恢復陳姓。齊王建兒子在齊國滅亡後,各自逃難分為七姓,其中三兒子田軫,參加項羽起義軍,因滅秦有戰功,先後被項羽封為陳縣令、河南相、潁川侯,故全家遷到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恢復陳姓。數傳至陳寔,為東漢桓帝時太丘長,世稱文范先生,兒子陳紀,孫子陳群,均有賢名。傳說陳寔帶領兒孫拜訪潁川“四長”之一當塗長荀淑老先生家庭,當晚,德星並集,亮如白晝,驚動漢桓帝,太史奏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會。陳寔84歲壽終正寢,何太后批准建祠堂,故陳姓堂號為德星堂。其子孫陳紀、陳群先後在董卓、呂布、曹操、司馬懿營中為官。

五、上溯一千七百年前,公元三百年,晉八王之亂,南遷曲阿。陳群數傳至晉太尉陳准,其弟陳徽曾任揚州剌史。戰爭頻繁,兄弟倆隨子孫舉家遷至江南曲阿新豐湖(今江蘇丹陽縣城北十八裏)合族而居。

六、上溯一千四百五十年前,公元五五七年,陳霸先建立陳朝。陳准數傳至文贊,生子三:長子談先次子霸先三子休先。談先、休先為梁朝散騎常侍和驃騎大將軍。霸先作為武將,為討伐侯景叛亂,從廣東高要太守任上領兵北伐,歷經百戰,屢戰屢勝,封陳王,後受梁禪為帝,建立陳朝,都建康(今南京)。傳文帝陳蒨、廢帝伯宗、宣帝陳頊、後主叔寶,共三十三年,終為隋朝楊廣所滅。相傳阜甯陳氏是叔寶弟叔明的後代。

七、上溯一千二百七十七年前,公元 731年,岳陽王叔慎五世孫陳旺建莊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立江州義門陳根基。陳朝滅亡後,叔寶有妹妹嫁給楊堅為妃,全家被俘長安,受到寬待並按排官職。叔寶弟陳叔達曾為李淵處理“玄武門事變”,出力立功,深受李淵、李世民父子寵信。叔寶弟陳叔明曾在陳朝被立為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在江州做官,岳陽王五世孫陳旺投奔族兄陳兼,陳兼遷官別任,陳旺落戶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置產務農。陳兼後裔陳伯宣,有文才,朝庭屢征不應召,隱居在江西廬山太平宮注《史記》。伯宣全家後來到德化縣齊集裏落籍。因唐末戰亂,又搬到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即今德安縣車橋鄉義門陳村。伯宣公次子崇公任家長,創陳氏家法三十三條,與旺公後裔合建跨德化、德安兩縣陳氏莊園,辦東佳書院,十五世不分家,合族而居。由於伯宣公、崇公以及旺公後裔的努力,陳家被唐宋兩朝五帝賜封“江州義門”,陳氏名揚天下。嘉佑七年因訟被宋仁宗下詔分析義門陳氏,把陳氏家族分遷全國十五個省,計三千九百餘人,其中29枝遷江蘇省。

八、上溯九百四十五年前,公元1063年,落戶蘇州閶門。分析義門時,陳伯宣五世孫陳兢後裔遷居蘇州閶門,經商為生,傳數世。至元末,張士誠統治蘇州十年,愛民如子,受到市民擁護。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圍攻蘇州十個月。蘇州市民全力支援張士誠抵抗,後因故失敗,張士誠被殺,蘇州四十萬市民遭到朱元璋軍隊報復被趕散。

九、上溯六百四十年前,據阜甯陳氏七修家譜說“興一公避元末之兵亂,自姑蘇閶門避兵昭陽旋遷于古鹽城縣冶殷家莊即後屬阜寧縣(現屬建湖縣辛莊鄉陳橋村)之陳家橋。”另一說是“洪武趕散”遷阜寧。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因造南京城牆缺乏資金,和江南首富沈萬山達成交易,沈萬山負責出資建造聚寶門(今中華門)至水西門的城牆,朱元璋將蘇州閶門一帶的老百姓遷到蘇北開荒,所遺土地、財產歸沈萬山所有作為補償。一則解決蘇州市民懷念張士誠不服朱元璋統治的隱痛;二則解決蘇北因連年戰爭,人口減少,土地荒蕪無人生產的矛盾。兢公後裔興一公隨著市民遷移隊伍,從蘇州閶門登船,和戴姓表弟一同來到蘇北興化縣昭陽。由於朱元璋出兵鎮壓蘇北昭陽、羊寨(首領羊成,駐今阜寧羊寨鎮)兩支義軍,興一公避兵又遷到鹽城縣廟子灣(阜寧舊名)殷家莊(現建湖縣寶塔鎮陳家橋村)娶了殷氏女為妻。經過六百多年艱苦創業,分為西門、東門、南門、中門、北門、中南門陳氏六個分支,後裔現有十多萬人。歷經抗倭,抗清、抗撚、抗日,反蔣多次戰爭的洗禮,成為鹽阜地區陳、王、顧、戴、劉姓的首姓大族,產生了武進士陳為倚、中華民國眾議員陳伯盟、省議員陳為軒、海軍少將陳德鴻、江蘇省副省長陳必亭、海軍陸戰隊旅長陳昌鋒等諸多名人。

興一公的兒子彥剛、彥高、彥廣,孫子輩友昂、友忠、友敬、友信,在字輩上說明興一公世系輩份傳有規律。據考證,蘇州閶門陳氏初到蘇北的仲、宗、彥、友等字輩與江州義門陳的(湖北省陽新縣果石莊?江西省柏林莊?)陳友諒家的字輩相同。陳友諒與朱元璋爭江山兵敗,朱元璋對陳家的人並不友好,一般情況下,老陳家對子孫起名與義門陳的陳友諒同輩名字是有株連風險的。先祖應該知道這事在明朝洪武年間是要承擔殺頭風險的,除非陳氏家長有按照家譜字輩起名慣例或其他原因。故我阜甯陳氏字輩這些“義門陳”標誌決非空穴來風。

阜甯陳氏宗譜,上因元末戰亂斷代,從興一公開始在廟子灣繁衍,1619年由興一公七世孫中門完赤公兄弟三人創修,後經歷代先賢續修,已經八次。祭祖等祠務活動也後繼有人。其中東門宗親在陳德治、陳必華等人組織下,於二○○五年正月十六日(農曆)在阜寧縣溝墩鎮三合村陳必儒家舉辦東興大祭;二○○六年正月十六日(農曆)在射陽縣海河鎮福興村十一組陳尚佐家舉行第二次東興大祭;二○○七年正月十六日(農曆)在射陽縣海河鎮福興村三組陳昌華家舉行第三次東興大祭,參加者均達千人以上,九世同堂,共祭先祖,宗族歡聚,親情融融,並刻錄光碟傳世。

值阜甯陳氏宗譜東門支譜三修可聘公家譜之際,是為序。

興一公十九世孫 陳洪憲 謹撰

2008年5月30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