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續修蒼南縣橋墩鎮柳坪村陳氏族譜序

作者:陳詩忠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10日

續修蒼南縣橋墩鎮柳坪村陳氏族譜序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我們中國人自古就有很強的認祖歸宗的意識。明代萬曆年間,鄭卿說:“家有譜,猶郡之有志、國之有史也。史以具興廢之由,志以備沿革之跡,而譜則詳昭穆世次之序。”還推本窮源祖宗之始終,繼子孫之聯屬。家譜與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學大廈的三大支柱,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家譜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因此,這幾年來,許多地方興起了修族譜的群眾性熱潮。

去年國慶日期間,浙江省蒼南縣橋墩鎮松橋街23號陳汝禪和幾位宗親,自己開車千里迢迢來到永春尋根問祖,來到我的寓所,請我幫忙。其族譜載:一世祖南容公,字見彭,諱魯官,永春十六都瓜園卓埔人,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與大田溫瑞、泉州張兆二人遷往浙江溫州平陽三十六都柳洋後江,三姓同構屋而一起住下了。後來,溫氏遷居古樹灣,張氏遷居岩尾,而陳氏仍居柳洋,傳衍至今成為盛族,已經有17代之多了。南容公的祖地就是永春。經過稽考,由於時代變遷、語音改變,蒼南“瓜園”即今永春“溪源”,“卓埔”即今“達埔”,如果用永春方言念,還是相當諧音的,“十六都”乃“十都”之筆誤,因為明朝時、這兩個地方都屬於十都。我們很快就找到了達埔鎮新溪村陳文吝、陳文昌、陳鴻藩、陳金煥、陳文濃諸位親人,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拿出了珍藏的唯一的一套《桃源清溪陳氏族譜》,經過仔細查閱,終於找到了南容公的上祖!

明代萬曆戊午年(1618)季冬首次修族譜,心源顏順德叔益甫撰《陳氏族譜序》雲:“大明天順年間(1457—1464),克琩二十公偕男原英公自龍岩移清溪烏塗居住,原英又生政公,政公生三男:秉鍵、秉廷、秉舟。秉廷行二即我祖,二哥公喬遷永春之洑溪,一豐厚,一溪源,泉甘林茂,萃厥攸居,奕世相承,詩書繼美。”清雍正戊申(1728)次二修族譜,九世孫陳士英撰寫序言,說秉廷本來遷居洑溪,後代分遷到溪源、豐厚居住。豐厚即今庵後,溪源即今溪園。後來分遷就更廣了。

據十二世孫陳鍾岳在清乾隆己酉年(1789)三修譜序說:“吾家先世自光州固始入閩德化縣居住,未幾,遷漳郡龍岩聚賢裏,由龍岩移清溪烏塗,由烏塗分支桃源(案永春舊名)洑溪。雖舊譜所載有仲儼公為工部尚書,宗十公為縣尉,天翼公為副使,堅甫公為主簿,但先譜牒厄於兵燹,昭穆失序,支派莫別。茲值以遷永春,二哥公為一世祖,至嶽(按指陳鍾嶽)當十二世矣。”

清道光丁酉年(1837)四修族譜,顏佩年作序。到民國五年(1916)第五次修譜畢,莆田章憲文撰寫《閱桃源清溪陳氏族譜謹序》,他寫道:“桃源陳氏自漳郡龍岩遷清溪烏塗居住(按即今屬安溪縣金穀鎮),由烏塗分永春之洑溪,卜居舟山之麓,一曰豐厚,一曰溪源,以忠厚傳家。”這次一起修族譜,稱為《桃源清溪陳氏族譜》,章憲文引曾君心傳譜序說:“烏塗以開安公為一世,洑溪以開安公次子秉廷公為一世,今既合修,則二派斷自開安公,以開安公為安溪、永春肇基之始祖。”我們所看見1912~1916年所修族譜,共有 7本七卷,是由永春修鳳樓刷印的,已經修至當代,世次清楚,不必贅述了。

舊譜序說到仲儼公乃其先系,譜牒厄於兵燹,昭穆失序,支派莫別,但仍有跡可尋。其始祖十一翁移居龍岩和睦裏留莊住,其裔居宗生四子:天翼、天德、天倫、天與。天翼,諱鵬,號萬里,大都若水作副使,子三:如椿、如松、老萊。如椿即宗七公、仲儼公,號秀甫,為工部尚書。如松,即宗九公,號堅甫,任龍岩縣主簿,因為失機,在本處雷公寨騎白馬大戰飛岩辭世。老萊即宗十公,號實甫,知縣尉之職。而據永春《殿兜陳氏族譜》載,其一世仲儼在唐太極元年( 712)住仙遊東亭摭山頭,是唐朝探花,其子伯秀移龍岩縣,伯清移永春,伯靈移長樂縣,伯成移越州,伯興移沙縣。伯興一支後代直系,後裔分遷永春、仙遊、德化、龍岩、漳平、安溪等地,現沙縣馬坑、仙遊東亭、惠安南埔玉湖、尤溪小田鶴沖、德化黃認際、龍岩永福、漳平茄塘、安溪白瀨長基皆有其裔,而仲儼之二十三世孫佛長由漳平移至安溪長基修為一世,其子有六:顯德移居永春西坪,顯基移居德化飛鴉冷水窟,顯榮移居安溪小磜,顯寧移居德化南埕,顯明移居德化飛鴉冷水窟,顯旺移居永春馬鞍,下傳至今。而安溪烏塗、永春洑溪之祖亦是仲儼之裔,只因“吾乃上祖一西五二公移居龍岩永福裏留莊住,堅甫公移居仁裏羅坪住,十一翁移居和睦裏留莊住。唯見世逢反亂,上祖藏家書于山林地下,爛失過半,不能具載,使後子孫能顯祖宗尋源流。”但仍載明:一世祖貽彭,諱澎,字乾湖,號開安,行位榮廿七官,克琩孫,原英子也。其父原英自漳郡龍岩聚賢裏永興堡分支清溪崇善裏烏塗鄉新墘居住。貽彭公子三:秉健、秉廷、秉丹。秉健即苗公之號,仍居烏塗,下傳分為華表派、梘頭派;秉丹傳世莫考。次子秉廷號二哥,移居桃源洑溪為開基祖。秉廷子多,升韓、升篤、升臣、升厚仍居溪源、豐厚,而升景及子孫俱移居永福大埔,是開基永春後最早外遷者。此後,秉廷公後裔紛紛向外拓展,或遷福建永福大埔、福寧、汀州、大田、光澤、德化等地,或遷江西廣方、上饒、弋陽等地,或遷浙江溫州平陽、青田、龍泉等地。後來,孔昭公之二房天成和五房天定移居臺灣。經查族譜,升韓生明朝成化己酉年(1465),卒嘉靖丙午年(1546),子三:正胡、正保、正養。正保子二:名海、名由。因為至第八世才于明朝萬曆戊午(1618)首次修族譜,不知道名海、名由之情況,舊譜謂“俱不傳”。其實,名由已經和大田溫瑞、泉州張兆一起同往浙江溫州平陽(平邑),因為舊時桃源卓埔乃大田通泉州之古驛道必經之路。族譜載,正胡生正德丙寅(1506),卒隆慶戊辰(1568),則可推測正保約生於1510年,正保之次子名由約生於1535年,到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則約28歲青壯年時期。至明萬曆戊午(1618)首次修譜,分居江浙只會修一二,名由一派未能聯繫上,曆 438年而終於尋得祖根,實為幸事盛事!蒼南橋墩柳坪陳氏族譜明確記載:南容公“兄弟二人,長兄仍居故里,公行二,生失考九月初三吉時,妣蔡氏生嘉靖年間,卒三月初五吉時”這記載剛好與永春的記載完全吻合,兄名海仍居故里永春,弟名由從永春遷居浙江溫州平邑,遠隔千里的族親在四百多年後重聚,不正是久分必合的明證嗎?

陳仲儼公是唐朝探花,仙遊東亭摭山人。其上系如何?據陳氏族譜記載,陳氏系舜帝重華公之後,傳說舜帝為黃帝八代孫,其先封于虞,稱有虞氏,生於姚墟,因而姓姚,居於媯汭。至周武王克商,封舜帝之裔滿公于陳,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縣),諡胡公(公元前1150—前1094)。陳國傳20代26君,曆 643年。後裔以國為氏,姓陳;也有以諡為氏,姓胡。故陳胡公為陳氏得姓開山祖。胡公12代孫完公,字敬仲,因避禍奔齊,改陳姓為田姓。故虞、姚、陳、胡、田五姓同宗,亦稱媯汭五姓,世有媯汭五姓聯宗之宗親會和聯宗修譜,即基於此。至東漢時,有陳實公系舜裔81代孫,字仲弓,諡文範(104—187),潁川許昌人,任太丘長。後來陳宣帝追封為潁川侯,是為潁川陳氏一世祖。陳氏入閩,始於西晉,先後有七支。

1、住居光州固始的陳實公 7代孫陳潤,於西晉永嘉二年( 308)入閩居福州烏石山,生六子,分居莆田、泉州等地,成一大宗派,成為入閩始祖。至南朝時,陳氏已是閩中四大姓之一。

2、陳後主禎明三年( 589)亡國後,其子陳敬台攜弟領兵入閩據桃林場(即後之桃源縣、永春縣),屬南朝派,下傳至今。

3、居住光州固始潁川陳實公後裔陳政(616-677)、陳元光(657-711)父子于唐高宗總章二年(669)、三年(670)先後入閩平亂,亂平,陳元光奏置漳州,首任刺使,子孫分居漳州各地,稱開漳聖王派,或龍湖派、北廟派。

4、潁川陳實公後裔陳忠及子陳邕(665-759),原籍京兆府萬年縣,陳邕為唐中宗進士,官太子太傅,于唐開元二十四年(736)被謫入閩,始居興化,後移漳州南廂山。卒後加諡忠順王,贈鄂國公。後裔分居漳州、廈門等地,成一大宗派,稱太傅派,或南陳派,或南院派。

5、潁川陳實公後裔陳雍(662-752),字日銘,以賢良方正舉於朝,後擢為中丞。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 741)同子遷居永安貢川,子孫科甲蟬聯,英才層出不窮,自宋至清有進士22人,成為閩省望族之一,稱貢川派。

6、五代梁太祖開平元年( 907),福州威武節度使王審知上疏請官吏,梁主遣七姓渡江佐王。當時有光州固始潁川陳實公後裔陳坎字守廉(865-921),官三司左承旨,同批入閩,被封閩王,其父陳熹公子侄大多攜家來閩,蔚然成盛族。

7、潁川陳實公後裔陳魁,名三琉,宋代進士,帶家口97人入居福建寧化,生五男,分居閩南、閩東、閩西、粵東等地。同時還有南朝派江州義門陳彥悅等20多人入閩,也衍為盛族。從上述入閩各派來看,陳仲儼公屬於西晉陳潤公之裔,因為舜裔86世陳潤(265-347),字文奮,任晉南海郡守,遷散騎常侍,入閩居福州烏石山,為福建陳氏始祖。下傳至97世陳邁隋大業十二年(616),領泉州兵馬鎮莆田,唐武德二年(619),詔莆田置縣,擢陳邁為縣令,多施惠政,加散騎都尉,愛莆田山水之勝,卜居莆田縣刺桐巷,為莆田陳氏始祖。陳邁之子陳臨,唐武德五年( 622)授莆田縣丞,遷蒼梧太守。陳臨五子陳懷琛,官四門博士,其次子陳弘寶,生三子,次子陳朗童生子曰陳希,陳希次子曰陳聚星,官臨淮太守,生三子:陳權、陳度、陳堪。陳堪生十一子:陳儼(又作陳仲儼)、陳息、陳珂、陳銳、陳衍、陳觀、陳興、陳蔚、陳起、陳正、陳宗燕。陳仲儼(舜 105世),與吾祖陳齊公是堂兄弟,唐朝時居住仙遊東亭,唐太極元年( 712)考中探花,後裔分居各地。由此,可見傳衍播遷,脈絡清楚。

總之,從以上考證可以知道:浙江蒼南橋墩柳坪陳氏,一世祖南容公乃黃帝之裔,下傳至舜帝為血緣始祖,下傳至胡公滿為得姓始祖,下傳至漢朝陳實為潁川始祖,下傳至晉朝陳潤為入閩始祖,下傳至唐朝陳邁為莆田始祖,下傳至唐朝陳仲儼居住仙遊,其裔先居德化而遷居漳郡龍岩,下傳至明朝陳貽彭公再由龍岩遷居清溪烏塗為一世祖,其次子秉廷公遷永春洑溪,子孫分居溪源、豐厚下傳,明朝南容公為貽彭公五世孫,在永春溪源時叫名由(其兄名海),遷浙江後稱南容公,下傳至今已有17代。

現在,南容公後裔汝禪諸位宗親以深厚的敬祖尊宗之情,尋根問祖到永春來,令我十分感動,乃不揣淺陋,不吝綿力,以助玉成。幸運的是,我作為馬來西亞歸僑、第四代華裔,近十幾年來尋得我一世祖陳伯起公六百年前遷入永春,我先祖亦居仙遊,亦系陳潤公、陳邁公、陳臨公之裔,下傳至唐朝陳齊公(舜 105世)居仙游侯阪,為莆仙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官至大理寺評事,遷禮部侍郎,生有十子,子孫播遷八閩,下傳至宋朝陳仁公(舜 111世)卜居玉湖浦邊(今莆田縣城東門外),為莆田玉湖陳氏始祖,玉湖舊第乃宋丞相陳俊卿、陳文龍故居,至今仍在,下傳至元朝末年陳伯起公(舜 130世)因為五陳反元遭禍而避難遷居永春龍頭,衍為桃源鳴琴陳氏,至本人二十一代(舜 150世),代代都相接。現在知道遠在千里之外的蒼南橋墩柳坪宗親原來也是陳潤公、陳邁公、陳臨公之裔,其樂何極!撰寫此文,聊以為序。

福建省永春縣文化館 副研究館員 陳詩忠 拜撰

2001年5月31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