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家譜歷史

作者:  來源:新浪網.強健厚德的博客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10日

家譜歷史 

按:吾陳氏源遠流長,譜之修訂,不絕如縷。然因時代久遠,或遭兵燹,或因世變,老譜保存實為難事。幸潛山上漆浦陳錦聖保有我陳氏嘉慶年譜,光緒年譜,民國年譜及1988年譜,此乃我陳氏之幸!錦聖功勞偉矣!嘉慶、光緒譜序中記有當時修譜之史實,還重刊有先前修譜譜序,同樣記錄了先前修譜的史料,彌足珍貴。今按時代先後襃聚一處,俾後人知修譜之情實。

 

正議大夫志達公傳宗敘

吾陳氏先世汴梁陽武人也⑵。始祖平公好習經書,裏尊為宰⑶。漢高帝聞而詔之,封為義宰,佐帝定天下,嘗從六出奇計⑷,封為戶牖侯⑸,文帝時升左丞相⑹。所配王氏,王陵之妹⑺,同郡人也。後退隱姑蘇吳縣永寧第二廂而居⑻,傳高祖永朝公,曾祖世甯公,祖鼎貴公,父相魁公。生吾兄弟四:長志道,次志遠,三志通,四志達⑼。遠舉庠生⑽,達幸登哀帝元壽己未茂才⑾,年廿三歲。平帝元始四年甲子⑿,行禮科主事,節承上賞⒀,叩伏辭謝。在任二周,丙寅春⒁,選為京兆府尹⒂。戊辰初,值莽亂⒃,伏思漢恩情不終,屈避隱于陵陽九子山之南,金霞峰之北曰淳市圖⒄,自量年逋七旬,長子獻文未婚早卒,次子獻賦,娶上緣圖林氏為配而年尚幼,否知承紹之安危⒅,亦恐未知吾祖之根源也,故筆記始祖至吾六派宗支圖,以為將來傳遠之照焉。

漢建武乙巳(公元45年)春正議大夫陳志達書傳

(按:此記與光緒譜載有所不同,今遵嘉慶譜。)

 

注釋

⑴此序敘說了我陳氏首次修譜的事實,所謂“筆記始祖至吾六派宗支圖”似乎表明此次修譜乃志達公私人的行動,談不上規模。以平公為一世祖,到志達公自身僅六世。可惜不能看到譜牒原貌。

⑵汴梁,舊時對開封府的別稱。開封在戰國時為魏都大樑,後世相沿稱該地為大樑,簡稱梁。唐在此置汴州,簡稱汴。金元以後合稱為汴梁。陽武,秦置陽武縣,在今河南原陽東南,唐移今原陽。1919年與原武縣合併,名原陽。按:此處似表明本序非志達公所寫,或為後人竄改。按:《史記.陳丞相世家》雲:“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徐廣《集解》雲:‘陽武屬魏地。戶牖,今為東昏縣,屬陳留。’”

⑶裏,一指居民聚居的地方。《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裏。”《毛傳》:“裏,居也。二十五家為裏。”一指舊時縣以下基層行政單位。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二:“以縣統鄉,以鄉統裏。備書之者,《史記》‘老子,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是也。”此似應指後者。宰,邑、縣一級的行政長官。此處指主持裏正者,即裏一級的長官。《史記.陳丞相世家》雲:“裏中社,平為宰,分肉食甚均。”《索引》雲:“其裏名庫上裏。知者,據蔡邕《陳留東昏庫上裏社碑》雲:‘維斯庫裏,古陽武之牖鄉。’陳平由此社宰,遂相高祖也。”

⑷《史記.陳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後以“六出奇計”或“六奇”泛指出奇制勝的謀略。也有人認為是下面六條計策:第一,重金賄賂楚國將領,實施反間計:派人暗中在楚國軍營散佈謠言——鐘離昧和龍且跟著大王,戰功累累,但項羽到現在都不封地封侯給他倆,因此他二人早有離去的意思……這個謠言傳到項羽耳朵裏,項羽馬上懷疑起來,收了二人的兵權。第二,故意對楚國的來使招待不周:“哦,你不是範增派來的嗦?原來是項羽派來的。”便叫手下把已經奉上的美味佳餚撤了……項羽聽使臣回來說,亞父面子比他大,便開銷了範增。等於砍掉了自己的左右膀。第三,派女子出城——項羽把滎陽圍得水泄不通,劉邦逃不出去,陳平派2000女子出城,調虎離山,聲東擊西,解滎陽之圍,讓劉邦撿拾了一條命。第四,腳踢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韓信百戰不敗,屢建奇功,有點自傲,打下齊國後就向劉邦帶信試探老闆怎麼賞他。劉邦在廣武喊他來救,他卻藉故不出兵。意思是,條件還沒有談好,“我出了兵,你封賞我啥子”?劉邦憤怒地對帶信的說:“王八蛋,韓信他想要幹什麼?想幫我代管齊國?當假齊王……”陳平腳踢劉邦,暗示他將計就計。劉邦反應快,馬上改口說:“他媽的,當什麼假齊王喲,乾脆老子封你真齊王。”韓信終於出了兵,打敗了項羽。第五,假遊雲夢擒韓信——劉邦攻打韓信勝算不大,那就哄他自己送上門來。陳平叫劉邦假裝出遊,各國王侯依禮必來,不費一槍一彈,韓信來則被擒。第六,獻美女圖像,解“白登之圍”。西元前 200年冬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率四十萬精銳騎兵包圍于白登山(今大同市東面),並且派大兵,分紮在各個重要路口,截住漢兵的後援。在被圍了 3天后,糧食也快吃完了,漢軍饑寒交迫,危在旦夕。被圍到第 7天,陳平忽然又生妙計。他派使者送單于王后珍寶並獻上一幅美人圖,說是即將送給單于的美人,求單于解圍。王后為了爭寵,收下禮物,並設法讓單于在劉邦送美人之前放走劉邦。這六條計策確實在劉邦統一大業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但陳平一生屢獻奇計,遠非這六條。

⑸陳平公住戶牖鄉,故封戶牖侯。

⑹平帝劉恒(前179--前157年在位)。但據《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封為左丞相是在孝惠帝六年(前 189年)。《史記.陳丞相世家》雲:“孝惠帝六年,相國曹參卒,以安國侯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

⑺據《史記.陳丞相世家》,平公娶張負之女為妻。

⑻西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吳都城設會稽郡、吳縣,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縣,或有時稱為吳州。公元 589年,隋改吳州為蘇州(以蘇州城西姑蘇山得名,蘇州的名稱始此。另姑蘇山由吳王闔閭建姑蘇台得名,現山上仍有遺跡)。

⑼按《史記.陳丞相世家》:“孝文帝二年(前 139年),丞相陳平卒,諡為獻侯。子共侯買代侯;二年卒,子簡侯恢代侯;二十三年卒,子何代侯。”則世系應是陳平——買——恢——何……。或許我支乃庶出,故未有封侯之事?待考。

⑽庠生,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的生員的別稱。庠是古代學校之名。

⑾哀帝元壽己未年,即公元 2年。茂才即秀才。後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秀才為茂才,後相沿作秀才的別稱。

⑿平帝元始四年甲子,即西元 4年。

⒀節,適也,恰好也。上,皇上。

⒁丙寅,公元 6年。

⒂京兆尹,官名,在漢代亦為行政區名。西漢太初元年(前 104年)改右內史置,分原右內史東半部為其轄區,職掌相當於郡太守。因地屬畿輔,故不稱郡。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轄境約當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成京兆郡,官名改稱太守。唐開元初改雍州為京兆府,往往以親王領京兆牧,而改雍州長史為京兆尹,並增置少尹,以理府事。按:稱京兆府尹乃唐以後事,此再次表明,本序至少被後人改過。

⒃戊辰,公元 8年。王莽(前45--23),字巨君,新朝的建立者,魏郡元城(河北大名縣東)人。漢族。公元8年-23年在位。當了十五年新朝皇帝的王莽王巨君,是近兩千年來中國歷史上爭議最多的人物之一有人稱他是改革家,有人斥他為復古狂。有人把他比作“周公再世”,是忠臣孝子的楷模;有人把他看成“曹瞞前身”,是奸雄賊子的榜首。有人贊他救世主,有人罵他野心家。有人說他虛偽奸詐,有人說他坦蕩無私。褒他的,最出名的是胡適之,甚至封他為一千九百年前的“社會主義者”;貶他的,最有才的是白居易,說他“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西漢哀帝自元壽二年六月(西元前 1年)去世後,九歲的漢平帝即位,元後臨朝稱制,以王莽為輔政大臣,出任大司馬,封“安漢公”。至西元 9年元旦,篡位稱帝,登基成為一朝開國君主,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直至西元23年赤眉綠林軍攻入長安被殺,在位15年,死時69歲。王莽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時父親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交賢士,聲名遠播。 5年,漢平帝被王莽毒殺,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居攝二年( 6年)有人不斷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初始元年( 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作皇帝的先河。

⒄陵陽鎮,坐落在九華山南麓的陵陽河谷地,是青陽縣最古老的集鎮。陵陽,因背靠陵陽山麓(九華山古稱陵陽山)而得名。俗語有“古無青陽,早有陵陽。”志書記載:青陽古屬揚州,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秦屬鄣郡,西漢元封二年(前 109)始置縣,稱陵陽。唐天寶元年( 742),洪州都督按治其地,請邑于青山之陽,始名青陽。明清時,陵陽乃徽州通往江北官道上的重鎮,店鋪林立,青石板鋪就的三米寬街巷綿延一公里。出陵陽鎮,沿陵南公路西行四五公里許,就是距今已有二千一百餘年歷史的古老村莊——所村。太平山房在村中偏西位置,坐北朝南,南北向進深三進計71米,東西向通面五開間闊16米有餘,占地面積1173平方米,外觀宏偉。這就是官禮堂。正門牆壁為四柱三樓牌坊造形,高達十米,正門中上方鑲嵌一塊漢白玉石匾,陰刻楷書“積善流芳”四個徑尺大字。四柱底座為石雕須彌座;坊額間鑲嵌磚雕八仙圖,門楣上方雕刻“雙龍戲珠”石匾左右為“鳳落寶地”與“麟吐玉書”樓頂斗拱出挑,翼角淩空,氣宇軒昂;兩側立砌高大的馬頭牆,與鱗次櫛比的屋頂形成雄渾壯美的外觀。內部為三進六脊結構,每進都有門廳、正廳,兩廳之間有東西兩廂廊廡相連接,組成一個四合結構,屋內見院,院內見廳;上有長方形大天井,屋頂落水沿28方簷口流入,謂四水歸堂,喻聚財聚德之意,坐居其內,可晨沐朝霞,夜觀星斗,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隨處可見。

屋內除磚牆瓦頂外,全為木制滿堂造柱的抬梁架構,第一進32根、第二進46根、第三進38根,共 116根立柱,柱上三層穿坊柁梁皆為合抱之木。樑柱銜接處的斗拱雀替均為人物、動物、花草鏤空木雕,形態逼真,刀工精湛。立柱下的石磉每只都飾以浮雕,尤以中進最為珍貴,用料考究、圖案精美,雕刻精妙。後進尤為特別,其正廳為兩層樓閣,樓下台沿是漢白玉荷花柱欄杆,樓上有朱漆欄杆和方形巨窗,窗門為鏤空木雕,窗對天井;兩側廂樓為望閣,內牆即朝天井的花窗,外牆磚壁上開異形觀景小窗。後進保存最好,為明代早期建築,文物價值極高。太平山房為典型的徽派祠堂式建築,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 600多年歷史。太平山房的前身為“官禮堂”。陳什萬,義捐谷萬擔,賜爵不受。唐玄宗天寶五年,賜陳氏官禮匾額,“官禮之號,由此基焉”陳氏族人為紀念其先人捐穀濟荒被朝廷旌為義民而建的“官禮堂”毀於元代。後由陳孟賢於明洪武年間在其舊址上建“積善堂”為合族公堂。陳孟賢於明洪武年間以貢致仕,授迪功郎,任江西饒州府經歷,後因反對朱棣擁兵發難,兵敗就義,留有血書示後人。其人一生品卓行方,為政勤民,為臣盡忠,堪為陳氏楷模。前二進建於明末清初,乾隆三十六年(1771)為方便鄰近生童赴試投宿和興義學,充作學館,時秋浦邑令鐘學曾題匾“聚德堂”贈之,以為褒獎。咸豐二年(1852)再次擴建成現在規模。文革期間,恰逢解放軍進駐,將太平山房作為放置槍枝彈藥倉庫“閒人免進”,才得以完好保存。1985年10月,安徽省文化廳撥專款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修繕,作為古代學館建築保存。次年 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至今。所村村落形成于西漢武帝元封(前110--前105年)年間,其時設陵陽縣,下隸二十一圖,所村時名淳市圖。三國東吳太元元年( 251),改陵陽為臨城,下隸二十八裏,所村時名清化裏。唐天寶元年,洪州都督請邑于青山之陽,變陵陽縣為陵陽鄉,其時所村名為陳家村。直到宋哲宗時,才改稱所村沿襲至今。所村在先前 800年間四易其名,由“淳市”而“清化”,讓人不禁遙想該村民風的淳樸與清朗;及至唐代,陳姓在該村繁衍發展為大姓旺族,一度以姓名村,可見其遠近聞名程度。至此,陳氏家族作為所村旺族大姓延續了千餘年。

 為什麼後來又改稱所村呢,其中大有講究。所村處九華山之南,金霞山之東,兩面青山拱抱,一溪東流,此形貌若“黃龍出海”,為古堪輿家所稱道。《陳氏宗譜》記曰:“村以所名,取五方山巒形勢,東木、西金、南火、北水,土居其中,與五行適相符合,有得其所之意。”村中除民居外,《陳氏宗譜》記錄在案的公益設施建築有二十餘座,堂館廟庵亭閣應有盡有。有紀念堂“官禮堂”;有接待過訪貴客的驛館“雲陽館”;有文人聚會之所“圖南閣”;還有大夫第、觀音堂、昭明殿、九龍廟、慕仙庵等建築,其村富裕與人文興盛可見一斑。

 據村中人說,昔日蔚為壯觀的所村古建築,多數已毀于日本侵華戰爭中的日寇掃蕩。如今僅存十五、六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散落在各村民組,也有相對集中的群落,大多年久失修。今天尚能見到的,除太平山房外,還有數處保存較為完好且頗富特色的古民居。徽商陳咸慶所建“慶餘堂”,四正兩廊,坐北朝南。正屋進深約28米,寬10米有餘,上堂照壁存有“慶餘堂”木匾一塊,正屋後部配屋已拆除,西側耳屋尚存,上世紀九十年代曾在此屋拍攝黃梅戲電視劇《桃花女》和《拉郎配》。距太平山房約40米處有座繡樓,呈四字形格局,二層為通體木雕花欄。陳祖錫百年祖屋,坐落在半邊丘,為兩幢連體建築,一為四正兩廊,一為古式三間,坐東朝西,前有一院,建於清光緒年間,距今百餘年,房主陳祖錫年近九旬,耳聰目明,多知所村舊事。在油榨莊內,尚存一組建於清代中晚期的古民居建築群落,全為四正兩廊格式。

 值得一記的是村中的唐柏與古橋。在九甲村民組的古道旁,今存一株植于唐朝的古柏樹,蒼顏不老,蔚然茁壯,形似鳴鶴,狀如虯龍,堪稱奇觀。村前小河,古稱南溪,溪上一座單孔拱橋,長約三丈,寬一丈,高丈餘。橋身右拱位正中有一石碑,碑面完全被風雨剝蝕,字跡無存。據村中老者陳祖錫說,此橋名為斡橋,祖輩傳說建于唐代以前。

 九華山蜿蜒于安徽青陽縣境內,南望黃山,北瞰長江,東臨太平湖,西接貴池,方圓 120公里,是我國以佛教為特色的山嶽風景區,有舉世聞名的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在漢代稱陵陽山,南朝梁時稱九子山。唐天寶年間,李白由金陵上秋浦(今貴池),與好友高霽、韋權輿在九子山西麓坐眺松雪,飲宴賞景,互相吟唱,留下了這麼一首聯句詩: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李 白)

  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高 霽)

  積雪曜陰壑,飛流噴陽崖。(韋權輿)

  青熒玉樹色,縹緲羽人家。(李 白)

 李白坐眺九子山的九座主峰,說它像盛開的九朵蓮花,後人這才稱九子山為九華山了。這首詩的題目乾脆就叫《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詩前有序雲:

 青陽(青陽即陵陽)縣南有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華。按圖征名,無所依據。太史公南遊,略而不書。事絕古老之口,複闕名賢之紀,雖靈仙往復,而賦詠罕聞,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

 至於九子山的命名,據一本唐人編的《九華山錄》中說,是由於“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而有人還認為,古老的陵陽山,並不完全就是南梁時的九子山,因為陵陽山的範圍要比九子山廣闊得多。據《江南通志》載:陵陽山山脈自石台迤邐而來,經青陽、太平、涇縣直至寶成,綿亙千山萬峰,九子山只不過是它的一個主峰或一部分。

 隨著九華山名稱的演變(陵陽山──九子山──九華山),人們編撰的神話故事(如九子鎮妖、竇子明傳說等)更是離奇曲折,極盡誇張想像色彩。但從地質學的角度考察,九華山約形成於二億年前的無數次地殼運動,它的真正成因既非人力,也非神力,而是“天公造化”的結果;尤其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更使九華山山體急劇隆起,終於逐漸發育成千姿百態的花崗岩山地地貌景觀。

⒅紹,繼承。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