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湖南陳氏源流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10日

湖南陳氏源流 

長沙清泰鎮陳氏

一世祖端公,字朝禕,後唐同光2年(924)偕外甥孫彭瀅、常均卜居長沙霧陽鄉,卒葬瀏陽下北鄉界牌嶺筲箕坡,後裔衍為十一房,散居長沙、瀏陽等地。清光緒間建總祠於清泰鎮蕃椒塅。1936年纂修通譜,主修陳繼訓,賜進士出身,出使俄國參贊,曾任清度支部主事軍餉司司長。

派語:宗鍈浚幹,煜載鏞沄,保蒸增钜,浩集熙均,鐘淳懋烈,執鏡澍榮,灼奎欽泰,秉燦垂鈞,汝霖燮理,鑒渥權勳,培銜潤棣,熾至銓清。

 

長沙七裏營陳氏

始祖端公,唐懿宗時任節度使,敕鎮潭州而落籍于南楚。傳十七世至友明公,字光士,于明洪武初年由江西泰和因避陳友諒之亂遷湘,開基於長沙溁灣橋,再徙七裏營。族人多分佈在長沙西鄉、湘陰、臨湘等地。至1948年,已傳40代,男女丁口共2750人。清光緒2年(1875)建家廟于長沙戥子橋。

 

長沙鳳子山陳氏

始祖端公,世居江州,唐僖宗時以功封威烈將軍,官鎮潭州,遂家焉。三十一世祖學福公,字九思,由石鼓留遷居鳳子山,後人世居清泰都鳳子山。裔孫陳保彝,派名本燾,字季原,為湖南圖書館創始人之一。

 

長沙梅溪陳氏

先世居浙江會稽,唐元君九世孫三司使壽公由富陽遷仁和,壽西元孫十一世時中公任長沙府守將,擢山西潞安府總兵指揮使,辭不就,後元末兵變,群凶赤掠湖湘,乃隱於長沙河西距城二十裏許天頂山,生二子:觀我、觀效。觀效由天頂山分居德錦塘。清光緒 2年(1876)建宗祠于燕子窩。清康熙元年(1662)、道光21年(1841)觀我房纂修族譜,光緒23年(1897)二房合修,1947年觀我房四修。觀我房名人陳德隆,簡放提督即補總兵。

宗派:(自十世始)世文開伯代,宗武正光明,忠厚傳芳遠,祥和慶福增,守仁豐義本,進德萃祺榮。

 

長沙石嶺陳氏

始遷祖志勝公,字源遠,江西豐城縣瓦子街人,明洪武時與兄志旺同遷長沙萬壽都石嶺。志旺住新塘上,志勝住新塘下,旺房早落,志勝生二子,分居東西二房。清康熙間創建宗祠,乾隆間改建。乾隆35年(1770)創修族譜,光緒 3年(1877)續修,1916年三修,1948年四修。

派序:始志友愛,朝學世名,士開祖德,書啟家聲,文呈遠耀,景運維新,允傳忠孝,克篤光榮。

 

長沙萬壽都丁家鋪陳氏

始遷祖廷楷,字百揆,行十七,明洪武間由南昌徙至長沙萬壽都丁家鋪,五世至麒甫、慶甫、瑚甫。麒甫派下八世衍為希孔、希文、希武、希賢、希禹、希湯、希善七房,希文派下十四世孫陳士雅,字莓田,乾隆52年進士。1937年七房合修族譜。瑚甫生五子:時炘、時煜、時煒、時煌、時輝。清康熙間五房曾合修族譜,清宣統2年(1910)時煌支又續修。

宗派:廷德釗萬甫,時子希啟宗,大雲文士立,芳名炳正中,家規能恪守,世澤自延洪,道本當前是,勤修日有功。

 

長沙錦繡都陳氏

始祖端公,第八世團公生十一子,第六子可茂裔二十世高峰,原派太俊,諱華高,明永樂 4年(1406)由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瓦子巷遷湘,五子:鸞公遷湘陰,鳳公遷茶陵,銘公、金公、鼎公分別落業於星沙城東五十裏錦繡都清潭灣、崩坎、黃獅渡三處。清乾隆10年(1745)始修族譜,光緒18年(1892)續修,1939年三修。

派語:興啟可大立,永遠振家聲,德崇繼祖武,萬世肇文明。

 

長沙高田陳氏

始祖端公,至團公,分為十一房,子孫分居長沙、平江、瀏陽、湘陰等縣。高田陳氏,為洪公之裔。1941年纂有族譜。字派:……思克萬廷邦學啟應之昌開文維國紀拔。

 

長沙大西門陳氏

始祖伯萬公,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官都督,遞二十世德源公,徙長沙大西門。明洪武間為武岡州守備,從軍南雄侯,後加封定遠將軍。生四子:長志聰,居湘潭;次志忠,居湘陰;三志善,徙益陽;四志量,遷寧鄉。忠裔二十六世尚信公生四子,長、四居關山,次無傳,三華公至三十世昌輝公,生賢財、賢任、賢佐。財公徙平江梓木嶺幹田塝,任公遷四川,佐公居豐倉高公沖、成江橋等處。清同治4年(1865)纂有支譜。

老派:伯和翔詡昭,省堯古宗祖。奉玫君仲鑒,六倡憲通瑛。志亮惟寶玉,尚芳子光昌。賢才逢楚獻,承遠振家邦。

新派:作育培元氣,修齊秋典常。代生英傑士,華國在文章。功業銘朝宇,謨猷裕後長。詩書鹹克紹,世澤自興揚。

 

長沙官山陳氏

遷湘始祖瑩公,字魁父,號繩齋,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初宦游南楚,解組家居益陽上磯。四傳至睿、亶、顯三公,始隸籍星沙,亶公居河東,睿、顯居河西新康鎮官山,今屬望城。清雍正 3年(1725)一修族譜,乾隆33年(1768)、嘉慶16年(1811)、道光21年(1841)、光緒10年(1884)、1922年續修。

字派:欽憲元良,萬紀朝常,崇志正誼,明道安邦,英資應世,祖德輝光,策書敬授,師範永昌。

 

長沙古沖陳氏

始遷祖天佐公,元時自攸縣青陽鄉高視裏遷長沙北門,其子佑亮再遷善化古沖。另一支始遷祖添俊公,明洪武年間自攸縣遷居長沙府善化縣古沖。1936年纂有族譜,堂與穎川。

 

長沙福水橋陳氏

始祖人龍公,明季由江西遷居湖南省城,四世祖賓所公,由省城遷居善邑龜塘,五世祖伯翼公,郡庠生,由龜塘遷居四都姚家沖,世居於此,後移居福水橋。

 

長沙鴨子沖陳氏

始遷祖洪公,後唐莊宗同光 2年( 924)由江西遷居湘西,世居長沙一都荷茄塅,後遷居六子嶺側鴨子沖。

 

瀏陽雙淳陳氏

始遷祖信琥公,五代後唐同光 2年( 924)遷此。至清光緒33年(1907),已傳37代。

 

瀏陽白茅灘陳氏

始遷祖和公,南宋時自長沙遷此。後人分居于麻園、歐沖、芭蕉、黃泥塘等地及長沙炭坡。1916年四修族譜,堂號德星。

 

瀏陽東鄉七溪陳氏

始遷祖海賢公,字子祥,元至正年間由江西寧州之榨溪遷居瀏陽東鄉七溪陳家溪。族人多分佈在洞溪鄉之蘭溪、西溪、黃石洞及平江縣北鄉之南江、管馬嘴等處。至1948年,已傳23代,男女丁口約2000餘人。總祠在七溪,支祠有四。

 

瀏陽金市陳氏

始遷祖榮績公,字巨功,元至正年間由江西德安縣因聞詔招民實地,攜眷遷湘,開基於瀏陽縣金聲鄉金市。族人也分遷於廣西陽朔及江西萍鄉等地。至1948年,已傳26代,男女丁口約3100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建宗祠于金市。

 

瀏陽黃堡塘陳氏

明洪武十九年(1386)實忠公之後德英、德方二公由江西南昌圳上遷湘,開基於瀏陽縣元貞鄉黃崗嶺,再遷黃堡塘。族人分佈于瀏陽、長沙兩縣。至1948年,已傳22代,男女丁口約1500人。清道光元年(1821)建宗祠于黃堡塘。

 

瀏陽澗口陳氏

始遷祖斌淑公,為滿公一百零六世孫,原居江西豐城縣濫樹灣。明洪武八年(1375)與兄斌伯、斌仲遷湘,著籍于瀏西甘棠,之後伯、仲遷善化,淑公複遷澗口,三世分為仁、義、聰、海、興五大房。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宗祠於彰公山。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已傳20代,丁口2000餘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創修族譜,道光二十三年(1843)續修,光緒十年(1884)三修,1938年四修。字派:斌景福單萬用憲國正添心順上清民自安賢能輝。

 

瀏陽大埠塘陳氏

始遷祖皋公,元明之際挈子孟登由潭州金豎莊遷瀏陽北鄉大埠塘。清光緒十八年(1892)纂有族譜,堂號穎川。

 

瀏陽丹桂裏陳氏

始遷祖均玉公,因避兵于明初偕弟均金由湖北黃岡縣黃林樹下遷居瀏南丹桂裏。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纂有族譜,堂號思敬。

 

瀏陽陳氏

始遷祖貴一公,明初自江西豐城遷瀏,後人聚居于鎮頭、柏加山、土橋。

 

瀏陽陳氏

始遷祖鳳公,明代自長沙遷瀏陽。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修族譜,堂號穎川。

 

瀏陽柏樹邨陳氏

始祖智公,字耆英,由瀏陽何家坊遷居瀏陽南市街,其曾孫敬廷公、元孫君鬥公,由南市街遷瀏陽興德鄉柏樹邨。族人多分佈于柏村、碧溪及江西萍鄉等地。至1948年,已傳17代,男女丁口約2300餘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建宗祠于柏樹邨。

 

瀏陽梓江裏陳氏

始遷祖再勝公,明中葉自江西豐城遷瀏北車田塅,繼遷梓江。

 

瀏陽塘尾沖陳氏

始祖端公,後唐同光二年(924)自吉州泰和縣遷長沙,傳三十世至一源公始遷瀏北塘尾沖。

 

瀏陽虎潭陳氏

遷瀏始祖開二公,字長髮,相傳由江西江州義門肇遷瀏南十七都虎潭,其肇遷之時代年月及生沒年月無考。清光緒二年(1876)始修族譜,1920年續修。原派:宗紹祖德顯榮昭萬世更良嘉興啟宏建景運光大。新派:人宜孝友,士貴端方,咸遵國紀,永守天常,存心忠直,履道平康,象賢濟美,繼序蕃昌。

 

瀏陽陳氏

系出江州義門陳氏,宋嘉祐間分莊後,族人星處幾遍南國,清順治康熙間自粵、贛、鄂、閩等地及湖南他州縣來瀏者數十百支,建總祠於邑南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1939年纂有宗譜。通族派語:(自二十八傳始)宗鍈浚榦,煜載鏞沄,保蒸增钜,浩集熙均,鍾淳懋烈,執鏡澍榮,灼奎欽泰,秉燦垂鈞,汝霖燮理,鑒渥權勳,培銜潤棣,熾至銓清。

 

瀏陽塘堤陳氏

始祖洪公,後唐時自湘陰牛眠洞遷善化河田柘連沖。至必享公,自善遷瀏,落業塘堤。1924年纂有族譜。字派:……中義日守安太世汝應夢思再必仕廷光萬來良學貴勝朝時瑞開前澤鹹隆正。

 

瀏陽沙溪陳氏

始遷祖和叟公,後唐同光二年(924)自江西九江德化遷瀏,世居南鄉沙溪裏。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八年(1869)、光緒十六年(1890)、1939年纂修族譜。派行:嘉興茂盛,永遠蕃昌,紹聞典訓,立紀維綱,學思向道,愛敬敦常,人才煥發,祖烈昭彰,義聲克振,德惠宣揚,載之國志,萬世傳芳。

 

寧鄉漆樹灣陳氏

始祖子珍公,居茶陵東山,子漢文公,生二子:裴、勃,勃公字智順,居攸縣。裴公次子德公始徙攸縣水頭及鸞山。裴公相傳九葉至楚淵公,生評、訚、詢、 、讓,評公世居攸縣,訚、詢、 、讓四公由鸞山遷寧鄉。清光緒十七年(1891)五修族譜。字派:千萬賢朝均友,楚言九英一優。承孔之有兆,登朝發家祥。克乃全本理,所存定尚良,作賓占樹立,基業亦世昌。

 

甯鄉陳氏

始祖都督伯萬公于後唐同光初由江西泰和遷楚,落籍新化之鵝塘。孫翔公因官居蜀,傳六世仍歸新化。十八傳至昌遠公,元至正間官任縣尹,卒葬寧鄉。四子分戶,子孫益繁。又八傳至良派,由新化分遷各郡州縣,而尤以寧鄉居多。清嘉慶間建昌遠公祠于寧邑南城。宗譜創修于宋徽宗間,1936年十四修良派青、瀛、玉、容、護、初、金、綱、溟、政、言、信、貞、靈、永、材、星、榮、華、富、春、高、元、鶴、貴、祿、禎、複、樺、遠、傑、連諸房宗譜。族人散居于甯鄉、長沙、益陽、湘鄉、湘陰等邑。譜以伯萬為始祖,以昌遠為支祖。始祖伯萬公以下派語:和翔翊昭,省堯古康,祖奉孫曉,仲鑒祿昌。支祖昌遠公以下派語:國尊英傑,邦寶忠良,守先貽澤,德載名揚。嘉慶二十二年(1817)續譜派語:世際文明會,家敦禮義中,詩書功必篤,孝友本宜崇,積善培基厚,登庸受福洪,聚星祥豫紀,令緒繼宗公。1936年新化增派語:天開景運,漢鼎光榮,大學之道,誠正治平。

 

寧鄉湘陝陳氏

遷甯始祖昌建公,原籍江西泰和縣,曆官成都太守,誥封宣議大夫。後唐同光二年(924)請咨來湘,卜居長沙湘春門,複遷寧鄉珊瑚沖。至十一派衍為乾一至乾六六支,乾一、二、四、六房居寧鄉,乾二不詳,乾五遷安鄉。乾四公派下三十六世孫心智公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寧鄉遷陝西省石泉縣馬嶺西沙河,弟心禮公子順康亦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遷石泉縣池河,民國陝西督軍陳樹藩即其四十三世孫。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總祠于寧鄉縣西關。雍正三年(1725)湘陝合譜,乾隆四十五年(1780)、道光十七年(1837)、1931年續修。至1948年,已傳46代,男女丁口5萬餘人,多分佈于寧鄉大成、粟溪、大溈、釋褐、望北、大田、上流、洋泉、獅顧、陳家河以及湘潭、安化、陝西石泉、安康、漢陰等地。老派語:建國從英傑,聚邦正泰康,乾坤忠信海,萬世樂榮昌,致治偕天久,垂統紹先莊,立朝廷楚啟,鎮大永綱常。新派語:世際文明會,家聲振澤長,象賢資教育,駿烈定宣揚,孝友培根本,雍熙載吉祥,功高延漢祚,德耀紀星堂,尚志宜宏達,詒謀在迪光,人倫昭秩序,品節貴端詳,碩彥崇彝訓,通材守典章,瑾瑜徵朗潔,蘭桂自芬香,學得全球粹,名傳五鳳翔,顯庸期汝嗣,百代集琳琅。

 

甯鄉陳家河陳氏

始祖昌建公,五代後唐同光中自江西泰和縣遷楚南寧鄉珊瑚沖。傳十一世至乾六昆季六人析為六大房。乾六避宋末之亂再徙粵西桂平縣,其十六世孫先榮,于明季複歸籍甯鄉溈水之濱陳家河。1943年五修支譜,2004年六修。堂號光裕。

 

甯鄉沙泉陳氏

唐時崇公肇基江西德安縣,宋時伯九郎遷福建連城。清初志通公家福建龍岩,康熙時應、肇兩派子孫相續遷湘。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建宗祠于甯鄉沙泉。康熙三十五年(1696)、嘉慶二十四年(1819)、咸豐十年(1860)、光緒二十五年(1899)纂修族譜。

 

甯鄉楊灣陳氏

先世居江右,宋季紹興間試傑公科第刺潭州,曾道出資江,愛其山水青秀,解組後卜居益陽之清溪沖,傳至明代佑生,諱良臣,字四鄰,由益遷寧,派分三房:淑章、岳章、日章。清道光十四年(1834)建祠于楊灣。1914年岳章公房八修支譜。

 

湘鄉石獅江陳氏

遷湘始祖伯萬公,行名頂一郎,字金峰,號鵝塘,官都督,江西泰和縣早禾渡梅子坡圳上人,後唐同光 2年( 924)奉旨過湖廣編插,由沔陽州曆潭州龍城至邵州府上高縣(今新化)太陽三都卜居,地名橫陽山鵝塘金臺山梅子灣。三傳至朔,由新化分居湘鄉,為遷湘鄉始祖,至十八世文質公,字彬卿,號華叔,譜尊為一世祖,生八子:鎔、鐸、鑌、銘、釗、鑒、錿、鉞。錿、鉞兩房居石獅江。錿公下傳八派祖玉先,字榮生,徙居石獅沖等處,派衍梅、相、權、榜四房,該支五世嘉謨,明嘉靖舉人,官甯州知州。清雍正12年(1734)建宗祠于石獅江,嘉慶12年(1807)建彬卿公祠於湖天塘。鉞公房譜始修于道光 4年(1824),光緒4年(1878)續修,1926年三修。

編班:(自九世始)樹本在德作,義門敦孝友,星裏集賢良,奕世齊增慶,宗功裕遠昌。

 

湘鄉船下橋陳氏

該族自後唐同光 2年( 924)都督伯萬公來楚,寓跡長沙、寶慶兩郡之間,支分湘鄉、益陽、湘潭、新化四邑。至明初彬卿公,生子八,四子銘,字志玹,居鶴裏。支譜始修于清雍正 9年(1731),道光 7年(1827)續修。

 

湘鄉測水陳氏

始祖伯萬公。至明永樂 4年(1406)二十九世孫彥德公由漵浦徙居武岡陳碼頭,遞至子桂公生有四子:汝受、汝聰、汝明、汝遠,遂分為四大房,此四房後裔自武岡續遷湘邑測水等處,稱測水陳氏,尊彥德公為測水陳氏一派祖。清道光 4年(1824)建宗祠于測水。該族名人陳介,民國間駐德國、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大使。道光 4年(1824)始修族譜,1994年五修。

班序:添志子汝必,思淙組大應,萬梓允定朝,文武全家泰,敦本繼先聲,垂訓倫常立,循規器宇清,有心懷遠舉,多士冠群英,何用尊而顯,惟其讀與耕,戶庭真樂地,忠孝乃揚名,仰望前光迪,端修自履亨。

 

湘鄉竹園花屋場陳氏

始祖伯萬公,其長子元和之三子翔世居鵝塘;次子亨和之三子羖返居沔陽;三子利和沒於新邑,其子朔帶眷屬轉徙湘鄉南門,十餘傳至元鼐公于元武宗年間由縣城新陽裏石獅江徙居竹園花屋場。以元鼐公為遷湘一世祖。伯萬公祠在新化,元鼐公祠在湘鄉十九都白楊區竹園,建於清嘉慶20年(1817)。清同治 4年(1865)始修族譜,光緒26年(1900)續修,1932年三修。

班序:元志仲思宗,允世定興崇,萬朝祖國貴,福祿得亨通,義裏星長聚,虞適道執中,詩書新教澤,忠孝古家風。

 

湘鄉黃塘陳氏

始祖伯萬公,長子元和世居新化。至十九派複九公,明宣德初年由新化鵝塘遷居湘鄉荊溪黃塘。族譜始修於清乾隆13年(1748),道光14年(1834)續修。乾隆41年(1776)創建宗祠。

班行:伯萬再興,漍玉淙定,廷舉惟光,士習其永,蔔代年嘉,克康祖命,世守大方,時逢亨運。

 

湘鄉鄧思渡陳氏

該族自宋嘉佑間江州義門分為291莊,而宗芳公分莊於湘鄉,子孫或居湘鄉,或居江夏。至明初得林公自江夏來湘,居於湘鄉鄧思渡,為遷湘始祖。四世衍為友高、友明兩房。高房多居鄧思渡,明房多居棕家灘。族譜始修於清康熙60年(1721),雍正12年(1734)續修,乾隆48年(1783)明房三修。乾隆20年(1755)建宗祠於鄧思渡黃隴山。

班序:一國自忠良,崇添福壽長,隆名光百代,盛烈傳三湘,清祚恩膏遠,義門世澤芳,文章華紫殿,家運萬年昌。

 

湘鄉靈羊陳氏

族譜稱朝賓(諱利,行迭二)、朝郁(諱盛,行迭三)、朝用(諱良,行迭六)、克愈(諱盛,行辛一)、廷福(諱昌,行發八)、憲清(諱神保,行習二)、憲淮(幼名大眼,行敬九,號素直)七公為漢太邱長仲弓諱寔之六十四世孫,於明時由江西樂安縣井田村遷湘,卜居靈羊山。清道光間合建宗祠於裕家灣。七公雖昆弟行,然不皆同父,且不皆同祖,上溯十世至宋時元禮公諱文,行五九,乃為七公所共祖。清嘉慶18年(1813)始修族譜,光緒11年(1885)續修。

排行:富貴征先澤,家聲振楚湘,人文貽久遠,詩禮啟賢良,鳳瑞前增美,鴻基後克昌,純禧添錫爾,世代蔔嘉祥。

 

湘鄉尚義陳氏

遠祖寔公,字仲弓,世居穎川,十八世孫叔達,仕唐官禮部尚書,其子烈公,徙居古虔之馬頭。烈公五世孫公壽,仕唐,幹符中徙長沙。子珍公,周世宗時仕諫議大夫,徙茶陵。珍公十世孫天瑞,由茶陵徙居江西泰和。天瑞孫其善,號十五公,元泰定間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儒衡鄉徙居湘鄉縣尚義三十一都深溪頭。清雍正12年(1734)始修族譜,嘉慶 2年(1797)、光緒5年(1879)、1932年、1994年續修。

班行:安邦源遠,世大良九,惟(於)堯舜德,祖修有道。士希賢學,代啟洪文,傳家忠孝,繼志光榮。圭璋特達,望重儒林,名揚親顯,立業在勤。登朝輔國,致主澤民,勳績卓懋,簡策長銘。篤念來哲,克繩先武,億萬斯年,載錫之祜。

 

湘鄉桂花樹陳氏

始遷祖天祥公,明永樂 9年(1411)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長平鄉遷居湘鄉三十一都十竹山,八派祖本道公,複由十竹山遷居八都桂花樹熊家塘。清道光11年(1831)始修墨譜,鹹豐11年(1861)續修,光緒33年(1907)三修。

班行:天景玉萬定,正順本世梓,仕意科榮華,添祖啟光嗣,孝友家傳美,詩書輔國良,顯名維令德,培養愈安康。

 

湘鄉桃林陳氏

始遷祖夢良、夢康、夢修、夢山、夢庚,元末明初由江西泰和縣同遷湘鄉,良公居桃林,康公居楊柳雞爪梅林等處,修公居仙人堆,山公居黃陳,庚公居白晃,後山、庚二房居徙不詳。清光緒初年良、康、修三房合建宗祠于桃林。道光五年(1825)一修族譜,光緒二十六年(1900)二修,1946年三修。老班:夢懷昭先澤,明治贊成章,偉建邁前哲,貽謀益輝皇。新班:積厚能光遠,植茂自生宏,詩書征業廣,忠孝慎心盟,禮讓為彝訓,衣冠盛楚衡,敦本崇雍睦,熙浩樂升平。

 

湘鄉黃金塅陳氏

譜尊自豫遷閩汀上杭之伯九郎為鼻祖,衍至明末清初,十一、十二、十三派時子孫絡繹遷湘。其時遷湘鄉共十一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初修族譜時,十一公後嗣皆蕃衍,光緒十一年(1885)續修,惟大運、大逵、仁泮、金政四支合纂,餘七公後嗣或徙外郡,或竟乏嗣。金政,字逸吾,為伯九郎十一派孫,清初時遷居湘鄉宣豐裏。仁泮,字敬唐,為十二派孫;繼宇,字大運,為十三派孫,明萬歷時即遷湘。嘉慶二年(1797)建宗祠于黃金塅。該族名人陳東友,記名提督福建金門鎮總兵。老派:伯八仲元文福宗繼玉世金仁大啟(士)沅添(漍)實(正)澤(安)。續派:積德千年盛,存心百代昌,居家敦孝友,為政愈忠良。
湘鄉扶槎陳氏 始祖漢南公,元時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居上湘水起,傳數世至宗華公,字章甫,明初又自水起遷扶槎(今屬雙峰),自清乾隆十九年(1754)創修族譜,乾隆六十年(1795)續修,咸豐十年(1860)三修,1914年四修,1999年五修。五修對歷屆修譜時健在人口皆有統計。該族十八代陳旭麓,為全國知名史學家。二十二代陳堯隆,為西安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清康熙間建宗祠於扶槎。班次編排:宋祖允仕再榮昌興國元天兆才聲名顯。賢聚德徽長,星占自昔揚,諴和如玉立,佑啟寶田芳。龍躍震乾坤,豫謙履泰豐,有儒臨益晉,科教育精英。

 

湘鄉水蕩橋陳氏

始遷祖子訓公,行十四郎,明洪武二年(1369)偕弟子誥公因避兵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徙居湖南湘鄉縣水蕩橋,今屬雙峰。四傳興祖公,生八子:榮、華、富、貴、義、璉、隆、壽,衍為八房。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始修族譜,嘉慶元年(1796)、光緒七年(1881)、1944年、1990年續修。班名:子再宗興,安邦定國,禮道福有,才猷德勝,世代榮昌。紹祖家聲振,門庭啟善良,詩書傳後裔,積學樹琳瑯。

 

湘鄉花家窯陳氏

始遷祖潮益公,明嘉靖間由湖北沔陽遷湘鄉杏子,今屬雙峰,後裔聚居杏子,稱花家窯陳氏。清道光七年(1827)纂有支譜。

 

湘鄉陳氏

譜稱始祖伯萬公于後唐同光間由豫遷楚,卜居新化,其後曆宋元明數百年,支派繁衍,分為永、康、齊三宗五十七戶,該支遷湘始祖永壽公系永宗派下,為伯萬公二十一世孫。由祖居地安化徙外,旅居江西南昌縣鐘林鄉城東村康王廟。明嘉靖四十年(1561)膺南昌知縣,五子:錫玉、錫金、錫良、錫湘、錫詔,明天啟四年(1624),因洪患,玉公子獻表、良公撫子獻爵、詔公子獻策,率屬遷湖,旅居湘鄉西陽橋,旋至衡陽鞍馬,複遷湘鄉台州、永豐等地,今多屬雙峰。清光緒十九年(1893)創修族譜,1940年續修,2000年三修。光緒五年(1879)建祠於柿梓坪。十四世陳芸田,原名榮田,字初元,曾任湖南省商會理事長,湖南省工商聯主席,政協湖南省第四屆副主席。班次:(自五世始)良奇國大興,志善自顯榮,令嗣光先德,賢才佐升平,守正崇祖訓,世澤長芳馨,隆文科甲盛,鴻業炳日星。

 

湘鄉、衡陽棗樹陳氏

遷湘始祖宣廣公,原籍江西泰和圳上,元至正三年(1343)遷居湘鄉荷塘,生彥政、彥清,清房數傳不祀,政公越七代而生瑄公、珍公,珍裔分徙衡陽,瑄裔仍居原籍。清乾隆間二房始修族譜,道光四年(1824)、同治四年(1865)、光緒二十五年(1899)、1929年續修。班序:大朝必興宗祖慶,世祚公卿煥一門,習禮敦詩垂蔭遠,服疇紹德迪光蕃,英才薈蔚占星聚,凡詔榮頒表義尊,欲識澤長綿楚派,穎川正可溯淵源。宗祠建於湘鄉棗樹。

 

湘潭花田陳氏

始祖勃公,由茶陵徙攸縣,次子大法徙安福烏兜。傳至章公,又遷攸縣擢秀鄉坳頭,四傳遷大富壟。花田始遷祖友仁公,明萬曆間由攸縣大富壟遷湘潭花田。清同治二年(1863)、光緒二十年(1894)、1930年纂修族譜。字派:泰昌永茂,世德輝光。篤崇一本,啟緒兆祥,雲聯繼盛,克紹書香。

 

湘潭黃栗塘陳氏

始遷祖希瑞公,字祥舞,明洪武初年由江西新喻縣因避亂經商遷湘,開基於湘潭縣株洲鄉(今屬株洲市)黃栗塘大塘沖。族人分佈在株洲、藕靈及醴陵磐石鄉等地。至1948年,已傳25代,共15900人。清乾隆年間建宗祠于黃栗塘。

 

湘潭環山、泉塘、將軍橋陳氏

一世祖筠府公,南宋淳祐間由江西泰和遷上湘衙前。其子秀公入贅中湘大嶺鄧氏。秀之子仁叟始占籍湘潭十四都。仁叟五子,以啟三房:壽孫環山祖,添孫將軍橋祖,志孫泉塘祖。壽孫亦生有五子,衍為思溫、思萌、思恒三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溫、萌、恒三支續修族譜,堂號福田。1920年壽、添、志三大房纂修族譜。行派:德元時克紹,道彥志興崇,文伯宜昌泰,仕顯定榮宗。

 

湘潭楊林塘、花石市陳氏

始遷祖欽政、賢曉二公,明朝中葉因商自茶陵遷湘潭易俗河。欽政之後再徙楊林塘,賢曉之後居花石市。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房合修族譜,堂號穎川。

 

湘潭栗塘陳氏

始祖宜中公,字必先,南宋時官至左相。其子松于元初任長沙太守,解組後由金陵上元縣後湖奉父隱居于湘潭五都栗塘。宜中六世孫福、祿、仁、美、良,長房福公返金陵。1914年四房五修族譜,堂號穎川。

 

湘潭白汑陳氏

始遷祖紹先公,明洪武間自江西廬陵圳上奉朝廷移民實縣之令徙居湘潭白汑。紹先五傳至思旋、思玘、思絡、思富、思舜,派分五房。1932年五房七修族譜,堂號德星。

 

湘潭白洋陳氏

始遷祖宋公,出身行伍,明代自茶陵蔔屯湘潭七都三甲白洋塘。清光緒間六修族譜,堂號時思。

 

湘潭金鳳陳氏

始遷祖受輕公,元至正間由江西泰和先遷長沙郡城,明永樂二年(1404)繼遷湘潭陳家壟村。五傳至太嵩、太清,分為兩房。建宗祠於邑之十一都三甲金鳳沖。1943年四修族譜,堂號遺風。

 

湘潭竹霞沖陳氏

始遷祖楚任公,元代時攜子添貴、添榮自湘陰遷湘潭梅市。添貴裔孫居竹霞沖,添榮裔孫居竹箕沖。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竹霞沖三修族譜,堂號敦德。

 

湘潭松江洲陳氏

始遷祖彥福公,明初以軍功封雲陽伯,食邑湘潭松江洲。清光緒間五修族譜,堂號雙桂。

 

湘潭羅山陳氏

始遷祖仲山公,明永樂初自江西泰和縣圳頭遷湘潭十四都羅山。1918年續修族譜,堂號義門。

 

湘潭姜佘陳氏

始遷祖密公,明弘治中由江西德安縣太平鄉遷湘潭薑佘塘灣。密六傳而啟芝瑞、芝蘭兩房,七傳衍為九支。1933年五修族譜,堂號星聚。

 

湘潭下砂陳氏

始遷祖洪策公,明萬曆間自茶陵遷居湘潭,六傳而派開鏡湘、楚湘、懷湘、愛湘四大支派,建總祠於七都九甲下砂沖。清同治四年(1865)纂有族譜,堂號德星。光緒三十年(1904)續修。

 

湘潭少陽灣陳氏

始遷祖元二公,字允茂,號如川,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明洪武二年(1369)遷湘,卜居湘潭縣薑佘鄉第十八保少陽灣,族人多分佈于長沙、湘潭等處。至1948年,已傳23代,男女丁口3865人。建宗祠于少陽灣。清乾隆四年(1739)、嘉慶二十二年(1817)、光緒十六年(1890)、1924年纂修族譜。字派:文惟本宗盛,世系益先昌,德美芳聲起,仁滋厚澤長。

湘潭、長沙陳氏

始祖爵公,字慎修,世居江西廬陵縣陳家坊,宦遊湖南,因避元季之亂,落籍湘潭六都和佳沖。越十四世顯遂公,字良忠,分居善化陶公祠,今屬長沙縣。清道光十年(1830)初修族譜,光緒八年(1882)續修,1940年三修。字派:(自二十派始)啟仕添朝,邦家之光,惟賢克永,孝友恢先,培基立本,緯武經文,于國稱允,世緒相承,千秋明炯。

 

湘潭湘河口陳氏

始遷祖謙公,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由江西豐城遷湖南茶陵,明洪武二年(1369)遷居湘潭五都湘河口。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四修族譜,堂號彝倫。

 

湘潭東霧山陳氏

始祖伯萬公,原居吉安府泰和縣儒衡鄉豐城裏早禾渡梅子坡圳上金峰廟,于唐同光二年(924)奉勅過湖廣編插潭州,時年七旬,率子元和、利和、亨和由沔陽、湘潭、湘鄉至新化橫陽山而立基鵝塘。至友德公,諱仲興,號恬庵,一號懋卿,官中書令,值元明兵亂,又由江西廬陵而卜遷於湘潭。至五派而開啟光、啟倫、啟香、啟智、啟瓊、啟賢、啟霆、啟冥、啟愚、啟昱、啟敏、啟傑諸房。清初名宦陳鵬年,即啟賢之玄孫。鵬年,清康熙進士,武英殿纂修總裁。其子中憲公,諱樹芝,同為武英殿纂修。1932年五修族譜。行派:(自五世始)啟嘉元式年,樹本在德,作士維良,福應天錫,忠孝傳芳,家聲大振,世代有光,先基克紹,長衍其祥。

 

湘潭旗頭陳氏

始祖子珍公,北宋初由長沙(或雲虔州)棄官退隱茶陵縣茶鄉馬頭圳。其十五世孫紹一之後徙湘潭城後;紹受之後遷湘潭黃龍巷;紹週三子:長子謨,字真瑀,八傳於清康熙間遷湘潭文昌閣宋家橋,次子任,字仁瑀,由茶陵徙湘潭十一都洄水灣,三子進,字道瑀,明成化初遷湘潭十七都旗頭。1928年旗頭陳氏合諸支八修族譜,堂號奎煥。

 

湘潭真武山陳氏

鼻祖曉蒼公,諱晚,江西永新人,以世亂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移籍湖廣寶慶府邵陽縣楊柳沖西萼塘,置水田三百六十畝,得業承差,遂為邵人,生子數人,昂公居長。時靖難兵起,邵差繁重,公不堪其苦,遂以家產付兄弟,于景泰二年(1451)徙於湘潭草葉橋,慮邵役追及,嘗改姓蕭,家道日昌。昂公有七孫,五闕,僅得長孫添禎、七孫添華。添禎之後世居中湘,至孫輩別為三房:柳橋祖玉爵、近橋祖玉受、仲橋祖玉管;添華孫玉珠為還溪房祖,玉珍為儒溪房祖。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再建宗祠於十四都八甲真武山,門聯:靈鐘真武,瑞映德星。明天啟七年(1627)創修族譜,清乾隆五十年(1785)續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修,光緒十三年(1887)四修。本族名人陳濟清,記名提督,廣西右江鎮、天津鎮總兵。排行:士文添景玉,萬庭正虔坤,聰明道以立,發達志常存,孝友傳家訓,詩書作國藩,星輝光祖德,興起在吾門。

 

湘潭銅梁陳氏

遷湘始祖景公,明洪武間由江西遷居茶陵東山,遞傳五世和鸞公,明嘉靖時由茶陵遷居湘潭十四都六甲神沖,又三世貴瓊,再遷銅梁陳家灣。1928年初修支譜,1993年續修。班序:景文元克大,和彥貴高良,德正偉崇順,賢名必後光。忠信昭先澤,詩書肇緒長,修齊為治本,令譽震家邦。

 

湘潭嚴沖蒼沖石灣陳氏

始遷祖印堂公。字輩:俊英祖錫,顯達揚宗,培元樹德,本立道生,賢哲繼起,孝友克敦,長貽世澤,永振家聲。

 

湘潭易俗河陳氏

始遷祖文乾(長房),字首易;文簡(二房),字肇,原居江西瑞州府高安縣,明永樂時遷居湘潭易俗河。

 

醴陵塔下陳氏

始遷祖茂清、茂濂二公,宋淳佑間自廣東興寧遷此。族人分佈于洪源沖、八眼塘、五裏牌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6000人。

 

醴陵花麥田陳氏

始祖季實公,諱禾,宋徽宗時官右正言,以直諫顯,開族江西新城,傳至八代本懋、本林,懋公仍居新城,林公遷居廣昌上禮峰。林公十一代孫子絨、子紃、子綱、子糾、子紀、子純,清康熙間自江西廣昌上禮峰徙居醴陵花麥田。至清道光22年(1842)上禮峰已四修族譜,光緒25年(1899)花麥田獨修支譜。

派語:本敬貴得琳文萬,應希大子經天象,繼述祖傳宏丕烈,顯承謨猷煥龍章。詩書振起昭先緒,義讓勳名翼世昌。忠良輔國家聲遠,科甲榮興慶澤長。

 

醴陵大石橋陳氏

始遷祖審先公,元至正間自河南杞縣遷此。族人分佈于夏坪橋、東沖鋪、耿境等地。1916年七修支譜,堂號培本。至1948年,全族人口 15000人。

 

醴陵溈山陳氏

始遷祖才堂公,元末自河南穎州遷此。族人分佈于大屏山、豆田、擂鼓橋及萍鄉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0人。

 

醴陵同橋陳氏

始祖子珍公,宋太祖時隱居茶陵馬頭圳。宋神宗時勃公由茶陵遷居攸北馬頭嶺,其子又由馬頭嶺遷居江西安福烏兜,至元時竹窗、梅窗二公又由烏兜遷居萍鄉白竺。明洪武時,明宸公,字敬實,遷居醴陵青泥灣,後遷車公嶺、鐵江口,為醴陵始遷祖。1923年續修族譜,2002年三修。

排行:(自二十一世起)仕學文安富,仁禮吉運全,家和萬業有,榮華永昌錦。

 

醴陵楓州陳氏

始遷祖貞葆公,明洪武9年(1376)自江西德安遷此。族人分佈于茶子山。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醴陵吳田陳氏

始遷祖履端公,明洪武6年(1373)自江西豐城遷此。族人分佈于桐木沖。至1948年,全族人口6200人。

 

醴陵板杉鋪陳氏

始遷祖明良公,明洪武間自江西遷此。族人分佈于澧州。至1948年,全族人口6700人。

 

醴陵五裏牌陳氏

始遷祖魁公,明洪武間自江西德安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陳家壟陳氏 始遷祖明二公,明洪武初自江西萍鄉白竺遷此。族人分佈于縣城、鹽山、益陽。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伯公廟陳氏

先世明洪武間自江西吉安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玉屏山下陳氏

始遷祖光遠公,明天啟初自江西德安遷此。族人分佈于洪源沖、鵝頸裏、湘潭、瀏陽、攸縣、萍鄉。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0人。

 

醴陵茶子山陳氏

先世明萬曆間自江西新喻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黃田陳氏

始遷祖昌賢公,明萬曆間自茶陵遷此。族人分佈于石磯頭、雷缽山、小水灣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桐梓山陳氏

始遷祖萬貴公,明崇禎初自江西遷此。族人分佈于三望沖、丁泗橋。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醴陵陳家村陳氏

始遷祖普隆公,明季自瀏陽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另一支元季自瀏陽遷此,族人分佈于易家沖、湖龍壩、流碧橋,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醴陵栗山陳氏

始遷祖榮山公,清順治初自江西遷此。族人分佈于株洲、湘潭。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馬家洲陳氏 始遷祖興愷、興輝二公,清康熙初自福建龍岩遷此。族人分佈于清水江、湖北、江西。至1948年,全族人口800人。

 

醴陵黃甲村陳氏

始遷祖介仁公,清康熙間自福建龍岩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醴陵江口陳氏

始遷祖建樑公,清康熙間自江西九江遷此。族人分佈于唐家坊、馬家洲、瀏陽。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榮家坪陳氏

始遷祖仕球公,清康熙初自廣東海陽遷此。族人分佈于漏水坪、王仙、長塘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323人。

 

醴陵三眼井陳氏

始遷祖三謀公,清康熙間自廣東嘉應遷此。族人分佈于大屏山、上堡沖。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溫泉陳氏

始遷祖良桂、良彬二公,清康熙間自益陽遷此。族人分佈于泮川沖。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

 

醴陵王家坊陳氏

始遷祖晉益公,清雍正間自江西宜春遷此。族人分佈于萍鄉。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醴陵陳家灣陳氏

始遷祖廷玉公,清乾隆初自福建汀州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豐洲陳氏

始祖漢傑公,自安仁縣徙醴北斑竹園。四世孫孔雯再遷邑西二十一都豐洲壟文家壩灣。清光緒間四修族譜。堂號德雍。

 

攸縣搏上廟陳氏

始祖子珍公,字光裕,號潮聘,周世宗時諫議大夫,宋初隱居茶陵東山。其後勃公,字智順遷攸縣,派衍杜口、湖廠等處,越七世高規公,諱過,官監察禦史,由杜口徙居北鄉陳家巷口。至明洪武初生甫公,字福一,為舜百二十二世孫,胡公滿八十六世孫,卜居樓閣下搏上廟,子孫蕃衍,遂以開族。清康熙十六年(1677)始修族譜,1915年六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建宗祠於板隴。行派:士陳祖德世起文光傳家大本宗興其昌功成名立源遠流長百年人瑞萬代書香。

 

攸縣杜口湖廠上村陳氏

始遷祖勃公,北宋哲宗時自茶陵東山徙攸縣馬頭嶺,生二子:次子大法徙安福烏溪;長子大善五世孫戡于南宋初避曹成之亂由馬頭嶺遷居邑之杜口裏。戡六世孫宗臣,字朝佐,生二子:長庸,字元中,次性,字道中。元明鼎革之際,元中由杜口肇基湖廠,道中則奉父徙萍鄉白竺上村。

 

攸縣元甲嶺陳氏

始祖勃公,仕宋監察禦史,由茶陵徙居攸縣,傳十一世至台甫公,明洪武初年卜居攸縣元甲嶺。族人分佈在元甲嶺、隆佳台、端睦堂、耐涵賢、大竹一帶。至1948年,已傳23代,族人共萬餘人。

 

攸縣大洲陳氏

始遷祖致文公,字孟然,號元仲,住攸縣大洲。另一支始遷祖相三公,字丁美,號瑞之,同父遷徙攸縣大洲斛塘,生子三:崇玉、楚玉、映玉,子孫世居此地。

 

攸縣東門陳氏

始遷祖暘公,原籍姑蘇吳縣大姚村陳湖,南宋淳祐年間進士登科,出為攸縣縣令,見攸邑山水清麗、民風淳厚而定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一修族譜,康熙五十九年(1720)、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四十六年(1781)、嘉慶十四年(1809)、咸豐元年(1851)、光緒五年(1879)、宣統三年(1911)、1941年、1997年、2005年續修。

 

茶陵界橋陳氏

譜稱始祖慶公,唐僖宗時居江西泰和早禾市,生三子:小益郎,唐天成二年徙永新白渡;小貳郎,世居早禾市;小山郎,字雲興,唐長興元年(930)由早禾市遷茶陵墨莊。十四世啟賢,為界橋支祖。2006年一修族譜。字派:開啟繩祖武,世業振廷朝,嘉顯明克秀,永鎮定宏昌,忠厚傳家寶,文章親國光,由來功德遠,萬代發其祥。

 

茶陵茶鄉墨莊陳氏

始祖福翁公,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自江西泰和縣早禾市徙永新白渡,生子三:雲蒸、雲慶、雲興。雲興與次兄雲慶又於後唐長興元年(930)由白渡徙居茶陵茶鄉墨莊,子二:天禎、天祥,分衍上、中、下三戶,天禎開上戶,天祥開中、下戶。族譜創修於元至正時,1943年八修。排行:穎川邦家善慶長,翼為明聽煥文章,詩書禮樂春秋易,衣冠接踵繼漢唐,從來敦睦稱仁裏,萬代聲名啟俊良,志據依遊克念力,敬承祖德永光揚。該族名人二十一世陳純德,崇禎進士,曾官福建道監察禦史、提督,北直學政,諡忠潔。陳希雲,曾任糧食部副部長;陳斌,任建設部副部長。

 

茶陵東山陳氏

始祖子珍公,後周世宗時居茶陵茶鄉馬頭圳上。其子漢文遷居東山。漢文裔孫複分遷南中、富背、香山等地。

 

炎陵塘田南沖陳氏

始遷祖雲峰公,明初自江西吉安打獵來酃,遂遷入康樂鄉陳家灣(今塘田南沖村)。後人分佈于三河、王家渡、東風。

 

炎陵七都大塘陳氏

始遷祖永吉公,清順治年間自廣東梅縣遷此。

 

炎陵三河大坑陳氏

始遷祖學明公,清雍正六年(1728)自廣東興寧遷此。

 

炎陵十都蔴萊陳氏

始遷祖常倫公,清乾隆元年(1736)自廣東興寧遷此。

 

衡陽永伏陳氏

始祖均府公,隸籍湘潭縣十四都泉塘樊山小沖,派衍六世至龍公,明初遷居衡陽縣西鄉永伏,官至指揮同知,世襲千戶,生添德、添旻、添賢、添廬、添誠。族譜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道光間續修,堂號敦倫。

 

衡陽陳氏

始祖信公,其先世于明初自維揚入滇,信公始轉徙衡陽平政鄉。孫四:天龍、天虎、天彪、天泰,兄弟各卜裏居,遂開松柏、馬頭山、南門、桑園四房。天泰生守貞,守貞生嘉文,嘉文以桑園近市,再遷古竹園。嘉文三子,次子繼禹、季子繼良,啟禦川、湘川二房。1929年禦川、湘川二房四修族譜,堂號德星。

 

衡陽洪落廟陳氏

始遷祖仙公,原籍江西廬陵,官衡州府知府,遂居衡陽,世居西鄉洪落廟。

 

衡陽頃田、茅市陳氏

始遷祖湘、灝二公,元延祐間由江西廬陵大湖遷衡,灝公子景華、景必、景仁,必公居祁陽高車,仁公居桂陽泗洲司。灝公及景華居清泉縣政平大興義木沖今屬衡南茅市。湘公遷今衡南管山陳家埠,生五子:景先、景新、景斯、景祥、景真。景新裔居衡南政平,景斯、景真遷桂陽泗洲寨,景祥遷常寧塹山,景先創業頃田。清乾隆十八年(1753)、嘉慶十六年(1811)、同治四年(1865)景先公、景新公二支合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景先公裔應文支四修,1914年景新公裔士謙支、士證支各四修,1944年應文支五修,1943年士謙支五修,1943年士證支五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灝房一修,道光三年(1823)二修,同治四年(1865)三修,1915年四修。2004年湘、灝二房六修。應文支派語:湘景應思士,公宗潤文榮,大汝尚三繼。應彬支派語:湘景應富俊,添志文單秉,上奉以勝先澤。士謙、士證、士康支派語:湘景志思士,庶文才大良,汝希尚三繼。景華支派語:灝景日永志,單福能暘一,明文興宗啟。合族新班:正康(永康、忠厚)貽謨遠,詩書錫慶長,瑞征龍聚盛,吉協鳳鳴昌。

 

衡山陳氏

一派叔達,十三派子珍公,二十三派德祖公,字涵有,號一齋,居衡山東煙沖,派衍平泉、楊坪、鼇洲三房。1922年八修族譜。字派:(自三十九派始)緒開儒宗,傳衍輝崇,起家有則,遠守益恭,興賢任重,志在作忠,積高增上,本立原逢,前敦善信,光振衡峰。

 

衡山、衡東陳氏

衡山陳氏自唐至明,開埠始祖三十五人,存有後裔者三十四支。其中義門八支為陳宣帝六子叔明後裔,余為宣帝十七子叔達裔孫,明洪武、永樂間自江西高安縣遷來。

 

衡山岳北白果陳氏

始祖子珍公,為後周諫議大夫,遷居茶陵,生有四子:漢傑、漢文、漢昭、漢舜。班行:景我先正賢德一家咸思祖訓必有光華資忠履信克復其嘉。

 

衡山町峰陳氏

始遷祖成羽公,原籍茶陵,隨明太祖南征,官指揮,明永樂初(一曰元至正)與兄成八、侄以仁由茶陵落屯衡山南嶽後之町峰。至六世萬權、萬林、萬松、萬柳,林公失考。

 

衡山南嶽陳氏

始遷祖文寶公,字諦璽,行一,原籍江右瑞州府高安縣荷山寨中房,明永樂年間徙衡山南嶽,後裔派衍四支。

 

衡山白果梓木港陳氏

始遷祖文瀾公,字伯華,原籍江西瑞州高安縣,明永樂年間遷衡山梓木港(今衡山白果)。生子一:希雲。

 

衡山白果長沖陳氏

始遷祖文元公,字開榜,原居江西瑞州府高安縣,明永樂年間遷衡山長沖(今白果),生子希聖。

 

衡山左家坪陳氏

始遷祖一寧公,字德載,行正十八郎,明洪武年間自茶陵東山遷衡山左家坪。班行:肇開虞宗,傳衍恢洪,詩書有則,遠守益恭,興賢任重,志在所忠,績高增尚,本立原逢,全敦品德,光振衡峰。

 

衡山賀家依田陳氏

始遷祖垂裕公,字乃俊,行福十郎,鄉薦貢士,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裏居西橋頭,元皇慶年間攜子源進、源達宦遊湖廣南嶽之衡山縣,愛其山清水秀,遂卜居購產于依田(今衡山賀家)。班行:一元文映國,峻德世齊芳,玉樹培基永,金枝發秀長,家興學正大,平線作忠良。

 

衡山開雲鎮後港陳氏

始遷祖公仁公,字世奕,原籍虔州甯都,宋初因父葬衡山安樂鄉,於是遷居港壩頭奉祀父墓。班行:(自二十代起)思宏先世業,德茂定洪昌,積善傳家永,慶延百代芳。

 

衡東栗木秋波陳氏

始遷祖文賢公,字登書,明進士,明洪武年間由瑞州遷衡山秋波塘(今衡東栗木)。生子四:希榮、希華、希富、希貴。

 

衡東栗木陳山頭陳氏

始遷祖文幕公,字國惟,原籍江西瑞州府高安縣荷山寨。明洪武年間徙衡山陳山頭(今衡東栗木)。生子二:希安、希建,後裔分為二房。至2001年,共361人。

 

衡東甘溪大托陳氏

始遷祖一契公,字佐唐,明洪武年間自茶陵東山徙居衡山大托(今衡東甘溪)。契公生子三,次子二京公生子二,滄公留攸邑;海公生子四:懋林、懋升、懋貴、懋容。又由懋升公生子六,開派大托四房。至2001年,共1700人。班行:(自十三代起)肇開虞宗,傳衍恢洪,詩禮垂則,駿業式崇,蕃昌秩序,為國思忠,寅直紀績,調燮元功。

 

衡東木林世上沖陳氏

始遷祖一羽公,字翔飛,明洪武由茶陵東山遷衡山世上坪(今衡東木林)。生子二:二震、二兌。震公派衍大托厚田沖,兌公派衍世上沖。至2001年,共200人。

 

衡東木林陳氏

始遷祖一峰公,字勝福,明洪武年間由茶陵東山徙居衡山木林(今衡東),生子四:儼、侃、然、僖,開派四房。至2001年,共218人。班行:肇開虞宗,傳衍恢洪,詩禮垂則,駿業式崇,蕃昌秩序,為國思忠,寅直紀績,調燮元功。

 

衡東霞流平田陳氏

始遷祖福公,字宣義,行一郎,為添亮四世長孫,由桑園而分居城裏苑。發祥于江西吉安,宋紹定間落籍衡山霞流(今衡東霞流),後裔派衍三十房。至2001年,共8000人。班行:祖澤徵傳衍,家聲卜吉昌,本原培植厚,蘭桂永貽芳。學文世敘,錫封瞻雲,長崇賓祚,立朝建勳,濟時巨望,範在端勤。

 

衡東德圳大泉陳氏

始遷祖富公,字宣禮,行四郎,宋景炎二年(1277)生於衡山巾紫峰下,幼隨父遷大門樓桑園,宋紹定年間落業衡山大泉(今衡東德圳)。後裔派衍五房。至2001年,共1萬人。班行:肇自虞封,傳衍恢宏,詩禮垂則,駿業式崇,蕃昌秩序,碩大豐隆,穆煌紀績,調燮元功。

 

衡東踏莊廟蔚村陳氏

始遷祖福七郎,元進士,仕至太守。明洪武年間自茶陵東山徙衡山木林(今衡東踏莊),後裔派衍三房。至2001年,共2100人。班行:肇開虞封,傳衍恢崇,起家有則,遠守益恭,興賢任重,志在作忠,績高增尚,本立原逢,全敦善信,光振衡峰。

 

衡東楊林灣頭陳氏

始遷祖宗廣公,行長二,明洪武間封中順大夫。洪武永樂年間自茶陵東山徙衡山瑤裏(今衡東楊林)。至2001年,共334人。班行:宗晉福宏常正大,嘉卿必定顯賢良,世生仁善貽謀遠,代有英奇裕慶長,熙朝俊彥載賡颺,學富經綸本德昌,香發文明先緒振,彝倫諄篤葆維綱,雲山獻瑞詩呈祥,鐘毓精靈鎮澤湘。

 

衡東橫嶺陳氏

祖籍茶陵東山,始遷祖先文公,字硯田,號橫川,明洪武進士,官國子監祭酒,明洪武七年(1374)自衡山油麻石竹箕寨定宅於草市橫嶺(今衡東)。生子六:榮一、榮二、榮三、榮四、榮五、榮六,榮二、榮三、榮四、榮五遷居異地;榮一、榮六派衍五房。至2001年,共3100人。班行:先榮德友廷,朝正永乾坤,宗祖佑鹹昌,模範家聲遠,詩書世澤長,功名開漢宗,禮樂震衡湘。

 

衡東南灣大江源陳氏

始遷祖湘二公,桐陵主簿,祖籍茶陵東山,明永樂年間落籍安仁江東(今衡東南灣)。後裔派衍六房。至2001年,共1007人。班行:祖宗昌盛,正國安邦,躬行仁讓,謀猷允藏,維德是寶,慶澤孔芳,敬以承之,雲礽衍祥。

 

衡東石灣鼇洲陳氏

始遷祖德公,字涵有,行五郎,元大德年間遷衡山鼇洲(今衡東石灣),開派分支三房。至2001年,共5210人。班行:名克世其,肇自穎川,緒開虞封,傳衍恢崇,起家有則,遠守益恭,興賢任重,志在作忠,績高增尚,本立源逢,全敦善信,光振衡峰。

 

衡東高塘塘頭陳氏

始遷祖仲芳公,字崇茂,號蘭溪,行十六,發祥於潭湖長沖,落籍於衡山塘頭(今衡東高塘)。後裔開派五房。至2001年,共4800人。班行:輝洪士業,義班昭宣,衡湘聚香,詩禮家傳,文成法立,玉潤珠圓,辭華在後,器識居先,明允篤成,宏毅廣淵,入孝出弟,作聖希賢。

 

衡東潭泊壟嶺下陳氏

始遷祖公求公,字秀昌,又名世昌,宋仕郎,祖籍江西贛州,藍田叔達祖派衍。唐乾符元年(874)因父適公葬衡山安樂鄉大洲長坪裏,隨父祀墓,遂留居衡邑武陽鄉拋石嶺(今衡東潭泊壟)。後裔開派分支三房。至2001年,共1200人。班行:登科世仕,祖德榮昌,賢能國寶,詩書家藏,本深枝茂,源遠流廣,於斯萬年,福壽雙全,廉良益旺,財盛日升,飛鴻騰達,前途美錦。

 

衡東榮桓大岳灘陳氏

始遷祖邦祥公,字得耀,原籍江西高安縣,明永樂年間偕侄良模遷衡山大嶽灘(今衡東榮桓錫岩)。生子三:良惠、良襄、良舜,開派三支。至2001年,共141人。

 

衡東石灘河泉陳氏

始遷祖玉珊公,字金輝,明嘉靖間由萱塘卜居衡山河泉溪(今衡東石灘)。生子六,長子永郢生子七:尚久、尚遠、尚為、尚記、尚福、尚德、尚全,開派分支七房。至2001年,共1388人。班行:昌明逢泰運,祖澤發源長,忠孝傳家遠,詩書裕後芳,敦倫惟愛敬,篤學定賢良,常記恢先緒,雍合在一起,格言宜服膺,展翅效鵬翔,樹績全甌固,樂施祚胤祥。

 

衡東德圳長嶺陳氏

始遷祖文魁公,字廷壬,原籍江西瑞州府高安縣荷山寨裏,明洪武年間遷衡山霞流市,後徙道字六區車頭沖,再遷殷字五區九區長嶺(今衡東德圳)。生子二:希盛、希虞。至2001年,共609人。

 

衡東草市陳氏

始遷祖永明公,字景明,號熹齋,祖居茶陵,元皇慶年間徙衡山草市龍塘(今衡東草市)。生子六:福孫、福關、福祿、福興、福祚、福崇,分別開派官塘、楊木塘團塘、龍塘丫尖、芒洲、耒陽縣(失考)、茅鐮洲。至2001年,共1100人。班行:(自十四代起)肇開虞封,傳衍恢崇,起家有則,遠守益恭,興賢任重,志在作忠,積高增尚,本立源逢,全敦善信,光振衡峰。

 

衡東龍頭陳氏

始遷祖永祥公,字文選,行端一郎,號心田,元至正十八年(1358)由茶陵馬首遷衡山龍頭老屋灣(今衡東龍頭)。生子三:希文、天文、志文(無傳)。希文二子:必富、必公,必富三子:長聰移居石梘,次諒住老屋,三海遷桂山;必公子善移居新屋。天文二子:長必敬住江邊,次必讓住潭泊。聰、諒、海、善、敬、讓為龍頭陳氏六大房。至2001年,共12251人。班行同衡東草市陳氏。

 

安仁軍山鄉陳氏

始遷祖延賓公,宋景德年間由福建省遷湘,開基於安仁縣青路(即軍山鄉)。

 

安仁石溪陳氏

一世祖雲興公,為陳武帝霸先二十六代孫,于後唐長興元年( 930)由江西泰和早禾市徙居湖南茶陵墨莊。雲興公十二代孫紹隆公,于宋德佑 2年(1276)徙居安仁新塘。排行:祥俊伯應泰,宗祠萬年彰,賢良從大體,繼述振南湘,積善傳家寶,豐功世澤長,鴻文華盛國,尊貴顯名揚。

 

安仁軍家營陳氏

始祖滄公,字全熙,明時拜定南將軍,坐鎮湖廣,設衛茶州,因以落業茶陵。其長子溫公派三子恭公由茶陵徙安仁之土坡神,設立新安屯都,免漕輕賦。族人分佈于軍家營、羅家橋、綱大塘等處。

 

安仁萬裏陳氏

始祖勃公,字以興,宋初由茶陵東山卜居安仁松山鄉顏家沖。至十世佐朝公,又由顏家沖遷萬裏。

 

安仁坪口陳氏

始遷祖凱西公,字壽三郎,號全體,務一郎之子。明永樂年間自茶陵蒲江徙居安仁坪口泉陂塘。子孫分居烏陂渡、長灘、耒陽。

 

安仁潭湖陳氏

始遷祖祥二公,字瑞珊,宋興國時自潭湖長沖落籍衡山潭湖(今屬安仁),開派分支六房。班行:祖自盛唐,元明垂芳,家傳詩禮,華國文章,忠厚貽訓,慶禮孔長,嗣而守之,百世其昌。

 

安仁白沙陳氏

始遷祖小六郎,字安象,元泰定年間自潭湖長沖徙衡山白沙(今屬安仁),後裔開派分支二房。

 

安仁渡口上富村陳氏

發祥地茶陵東山。始遷祖致光公,字季然,號堯仲,敕封中憲大夫,明洪武年間開籍衡山上富村(今屬安仁渡口)。後裔衍派五支。班行:致君萬臣貴,明希勝祖宗,名正倫紀敘,家和禮讓崇,詩書遵先澤,人文繼起隆,相傳仕有德,世代守成功。

 

 

郴縣鳳德鄉下鳳、家洞、東灣陳氏

始遷祖景澤公,元至正中由江西柳溪徙郴縣鳳德鄉下鳳、家洞、東灣等處。

 

郴縣秀才鄉小岔陳氏

始遷祖彥千公,江西泰和縣人,元末任衡州參將,徙居城內一街,複徙郴縣秀才鄉小岔。

 

桂陽陳氏

始祖孺公,閩中人,其孫海食采耒邑,從耒邑八甲遷居桂陽泗洲司;四世孫升於南宋淳熙年間由豫章遷入桂陽蓮塘等地。

 

永興陳氏

始遷祖祥一公,又名宏一郎,明洪武 6年(1373)由江西臨川縣徙居湖南永興縣五洲堡,後移徙縣東門立業。堂號元龍。排行:祖宗光顯,萬象生髮,茂盛時昭,芳名遠達,詩書克紹,邦國選賢,宏開家業,科甲永聯,溫良恭儉,仁義禮智,福祿壽喜,乾坤正氣。

 

永興陳氏

始祖清公,宋祥符進士,官中允,世居永興,子孫以十五都為盛。

 

永興坪頭嶺陳氏

始遷祖信念公,浙江湖州吳興縣人,南宋嘉定年間為廣西梧州府總戎,解甲歸田後由浙江遷永興縣懸鍾寨,清初其後裔文聰遷居金陵鄉坪頭嶺。

 

宜章嚴廊陳氏

始祖延海公,居耒東平陵琉塘。傳十二世至孟榮、孟華,徙居宜章縣赤石鄉嚴廊。族人分佈在宜章大竹株山背、拔貢門等處及桂東、汝城、資興、廣東等地。

 

耒陽陳氏

始祖延海公,字靜涵,號金墩,原籍福建莆田縣,宋初因平蠻有功授甯海軍節度使,檢校太保,賜耒陽東鄉之平陵琉塘等處田產七千五百畝。族人分佈于耒陽縣各鄉。至1948年,已傳30代,延海公四世孫從浩房共6500人。宗祠在縣城。

 

邵陽陳家坊陳氏

始遷祖泰清公,字澄父,明洪武初年因人口過繁而自新化鵝塘邨遷居邵陽大東鄉安平一都瓜塘。

 

邵陽老鴨田陳氏

始祖伯萬公,二十四傳至始遷祖泰清公,字澄父,明洪武初年因人口過繁而自新化鵝塘邨遷居邵陽大東鄉安平一都瓜塘。其子汝華由瓜塘徙居三溪一都和安鄉陳家坊。族人多分佈在東沖、小白水、瓢廠裏、鴨婆塘等地。至1948年,已傳24代,共3000餘人。宗祠在陳家坊。清康熙十一年(1672)、嘉慶二十年(1815)、同治二年(1863)、光緒十二年(1886)、1915年、1942年纂修族譜。班序:泰汝孝源思,添文永定邦,子世忠德景。惟今能顯遠,歷代善名揚,端自肇基厚,繼因衍緒良,量材修正業,素位守彝常,禮讓家聲振,詩書世澤光。

 

邵陽車塘鋪陳氏

始祖伯萬公,居新化。二十世英璉,自新化黃楊山徙邵陽西路車塘鋪。

 

邵陽老鴨田陳氏

始祖伯萬公,自吉州泰和縣徙邵州黃楊山,傳八世分永宗、康宗、齊宗、廣宗、慶宗五房。慶宗仍回吉州,廣宗徙四川閬中,永、康、齊三公之胄繁衍邵、新、湘、益,新化尤盛。齊宗之後權甫(伯萬之二十四世孫),元至正間由新化洋溪南岸徙邵陽老鴨田。1924年八修族譜。

 

邵陽墨溪陳氏

始祖伯萬公,字金峰,後唐同光二年(924)奉命編插潭州而自江右徙居湖廣邵州府上高縣大王三都黃楊山鵝塘(今屬新化)。傳二十一世至一興公,明時徙居邵陽三溪五都田心肺子江,繼徙墨溪,衍添祥、添華二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宗祠於並眉山。清雍正元年(1723)、道光四年(1824)、光緒十年(1884)、1922年纂修族譜,堂號敦本。至1948年,已傳22代,共5400人,分佈於湘鄉、安化、新化等地。舊派語:一添必汝嗣秀志,文忠大吉昌,應學開世代,惟今能顯遠,曆久善名揚。續定班次:節義傳家法,詩書煥國光,聚奎輝祖德,復旦繼前章。

 

邵陽龍山陳氏

始祖伯萬公,派別五十餘戶,添祿公戶其一也。祿公子亨公仍歸江西,亨公長子麒,次子麟,三子恩,四子  ,值元末賊寇紛擾,至正間亨公率子恩、複遷邵東龍山三溪鄉。明洪武初,麒公孫元龍攜子壽卿亦來蔔居於此。裔後不考。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咸豐十一年(1861)、1918年、1943年四修族譜。麒房以天麒公為始祖,恩房以齊甫公為始祖。麒房老班:天齊元壽中,宗祖文才志,邦定永汝大,興世朝上久。甫房老班:君齊應天中,宗祖文才志,邦定永世大,興久富安宜。新班:詩禮傳家正,道學煥庭章,仁德名芳遠,景星輝映長。

 

邵陽陳氏

一世祖旺公,原籍江南廬州府合肥縣酸棗街,明洪武初隨所帥湯和征吳,授武略將軍,充寶慶百戶指揮使,遂來邵陽。傳之四世鎮公,以征苗功升寶慶千戶指揮使。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始修族譜,同治五年(1866)、1916年、1994年續修。班次:大世汝元開,時明亨泰來,文章華國上,萬載仰英才。孝義榮名在,詩書理學傳,詞宗懷雅詠,遠智紹先賢。

顯遠,曆久善名揚。續定班次:節義傳家法,詩書煥國光,聚奎輝祖德,復旦繼前章。

 

邵東陳氏

始祖伯萬公,後裔又複還吉州,而江南高郵、合肥,而邵陽東鄉,遷徙靡定。至始遷祖萬鎰、萬欽,明洪武初來鎮寶郡。鎰公居縣前落鳳坡,欽公居中鄉太平。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始修族譜,道光十七年(1837)續修,光緒三十年(1904)三修,1949年四修。光緒十七年(1891)建鎰公祠于邵東楊柳村,光緒八年(1882)建欽公祠于邵東太一鄉烏龍廟。字派:芳嗣昌百世,歷代善名揚,端自肇基厚,繼因衍緒良,量材修正業,素位守彝常,禮讓家聲振,詩書仕澤光,香台恢祖德,義柱煥宗堂,餘慶原星聚,支延奕葉長。

 

邵東龍山陳氏

君房始遷祖齊甫公,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由江西吉安泰和遷居邵東龍山村,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創修族譜。麒房始遷祖天麒公,原籍江西,長子齊軒,生元龍,明洪武初攜子壽卿、中榮,遷居邵東龍山,中榮生敬、智、順、禮,派分四房。嘉慶二年(1797)一修族譜,咸豐十一年(1861)二房續修,1918年二房三修,1943年麒房四修,1992年君房五修,2001年二房六修。麒房老班:天齊元壽中,宗祖文才志,邦定永汝大,興世朝上久。君房老班:君齊應天中,宗祖文才志,邦定永世大,興久富安宜。合族新班:詩禮傳家正,道學煥庭章,仁德名芳遠,景星輝映長

 

隆回洞下陳氏

始祖伯萬公,後唐同光2年(924)徙楚,落擔於今新化鵝塘鄉橫陽山,開永、康、齊、廣、慶五宗,廣宗遷四川閬中,慶宗返泰和原籍。永宗、康宗、齊宗三派於湘西新化、邵陽間。永宗四傳至文成公(1286--1349),偕弟文貴、文仕,由漵浦遷邵陽隆回二都大水洞楓木坑落擔,後又遷居洞下,領八甲戶,世稱八甲陳氏。族譜始修于明孝宗弘治 6年(1493),1945年六修。1938年建宗祠于金石橋洞下村。永、康、齊三派班行:文才仲添志,永吉思萬良,大國朝廷立,其宗億世昌。惟今能顯遠,從古善名揚,端自開基厚,繼因衍緒長,量功修正業,素位守彝常,禮樂家聲振,詩書教澤光,香台恢上德,義柱煥先堂,星聚千秋照,支綿累葉芳。

 

武岡金秤陳氏

始遷祖應琇、文旺二公,明洪武初年由新化縣因避元亂而遷居武岡縣古峰鄉金秤市老屋沖。

 

武岡觀背底陳氏

始祖昭德公,江西南昌人。三世仕傑公,避元季之亂徙武岡。

 

綏甯李熙橋陳氏

始祖伯萬公,十代孫享公于宋紹興4年(1134)遷居綏甯紅岩,後轉徙李熙橋陳家寨。

 

新甯南鄉金家村陳氏

始遷祖和公,原籍江西泰和,明洪武時曾任粵西桂林知府、雲南道尹,後解甲歸田,道經新寧,悅其山水而卜居南鄉金家村。清代第十五世孫堯欽,壯年徙川,定居四川樂至縣。陳毅即為陳堯欽第九世孫。

 

新甯塘尾頭鄉陳氏

始遷祖明伯公,祖籍寶慶,明洪武10年(1377)遷境內塘尾頭鄉林天平。

 

新甯豐田鄉陳氏

始祖文旺公,明時自江西遷武岡金秤市,後嗣再遷新甯縣豐田鄉。至1995年,已傳27代。

 

新甯對江鄉陳氏

祖籍江西,其先遷東安,後移居新甯對江鄉。

 

城步陳氏

相傳其先乃武岡唐姓,明末避亂來此,改姓陳,後裔散居二都沙洲頭、六都謝家坪、八都濫溪源、羊石田、沙洲鋪、塔溪等地。

 

城步雙林田陳氏

始遷祖鑾公,自武岡沙平徙城步。

 

城步西岩陳氏

始遷祖自有公,奉旨鎮撫都梁,由江西下籍城步,居西岩沙基頭。

 

岳陽饒溪陳氏 始祖岳公,字紋峰,宋仁宗天聖間由江州德安縣太平鄉儒教裏遷居湖南嶽州巴陵縣,仕岳州路判,後解組回籍,但命次子彬居岳陽剪刀池。傳五世至武岳將軍廣平公遷居饒溪,又傳四世至燦公生七子:一發、一植、一沅、一墀、一英、一桂、一隆,當時有“祥開七戶,秀毓三湘”之美譽。至1948年,已傳30餘代,共39000餘人。宗祠在饒溪賀家灣。

 

岳陽陳氏

始祖岳公,字紋峰,宋仁宗朝進士,任岳州路判,生三子,長子與三子歸江州義門原籍,次子彬公,字彥紋,喜岳陽山水之秀,遂由德安家于岳陽剪刀池。至十一世千一公,元大德八年(1304)徙居車田,生三子:原揚無嗣;原高裔遷居平江楊田塅;原壽於明洪武八年(1375)自車田徙千石段,生八子:亮、琦、珍、琳、琛、瑢、璉、瓚,衍為八房。至2002年,已傳32代,9萬餘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岳陽亮、琦、珍、琳四房及平江高房續修族譜,堂號穎川。派語:青雲其捷步,恢振賜書榮,義重傳家遠,修齊贊治平。續派:光華開復旦,萬國慶常新,任鉅資英俊,行成在禮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紹文明,謨訓承先澤,賢才望後昆,同宗隆愛敬,念祖倍尊親,達道宜兼善,興邦貴正倫,均權依憲法,篤志建洪勳,位祿偕名壽,千秋典策馨。

 

岳陽港南陳氏

始遷祖桂林公,明洪武間自豫章遷湘,先居巴陵楊林裏柳家沅,後蔔築治裏萊塘湖東岸港南。1926年三修族譜,堂號星聚。

 

岳陽集鳳園陳氏

始遷祖德仲公,元末避亂自金陵江浦縣遷岳州巴陵縣集鳳園。德仲之子日新生四子:海、清、瓏、琥,分居茂田、黑漆門樓、望東園、早禾段,遂開四房。1937年纂有族譜,堂號穎川。

 

臨湘陳氏

始祖宗升公,江州人,宋時任蒲圻令,遂家於此。曆六傳至壽二公,字鶴齡,元至元間進士,授成都知府,遷居湖南臨湘西畋。1915年纂有族譜,堂號穎川。派語:芳式我應,良甲翼貽,昌(端)純嗣大,文章光國,道學傳家,士守忠孝,人尚明達,世澤孔良,定紹重華。

 

華容陳氏

先世為湘潭人,五代後唐同光間遷來華容。尊宋元之際的小四郎為一世祖。1929年纂有族譜,堂號德星。

 

華容桃花山陳氏

始祖正五公,元代人,居江西豐城縣木犁村。有三子,長子伏一之子勝祖於元末從豐城遷居華容桃花山。德星支陳氏老派:良文在錫齡,寶祚惟傳經,墨會原鐘毓,世昌自芳馨。續派:志裕能從學,功修可定邦,逢時登緒首,上國慶觀光。新派:宗德映政,華才同海量,耀祖立勳業,承先繼遠揚。

 

華容縣城南門陳氏

始遷祖文寶公,字上珍,元代人,賜進士,居江西南昌,任常德府指揮使。年老致仕,居常德府武陵縣東門外黎子崗。後選勝地,于明初遷居華容城南門。有七子,子孫原居縣城西白鼎山,分居全縣各地。宗派:繼所嘉雲,玉之德鵬,錫遠惟賢,支紹其昌。續派:孝友輝祖,秉禮斯迪,中正以傳,嗣修國良。

 

華容方陡嶺、楊樹港陳氏

明時天爵公之三子世寶,曾在湖北監利任職。其曾孫萬江、萬金,見桃花山山林秀色,於明正德四年(1509)遷桃花山。萬江居方陡嶺,萬金居楊樹港,子孫多居東山一帶。原派:孝友傳家永,忠貞纘緒長,義風常恪守,遺澤自流芳。增派:典訓光前德,育新必善良,奇才盛昌世,國統大端祥。

 

華容陳程氏

原姓陳,宋末光顯公,為山東行省禦史,子安泰公授荊州路總管,遂家沔陽洪陂垸。明洪武初,存仁公始遷華容,更姓程,稱陳程。1935年纂有族譜。

 

湘陰蘇溪塅陳氏

始祖端公,唐末江州德安人。其二十世孫太丘于元明之際立業湘陰蘇溪塅。堂號聚星。

 

湘陰金雞嶺陳氏

始祖翦公,江南西路江州人,宋中葉遷巴陵饒村。傳八世至孟周遷湘陰鼓樓灣。再傳六世至萬美于明萬曆中葉遷金雞嶺。

 

湘陰牛口塅陳氏

始祖旺公,居江州德安縣,傳十五世至可興于宋嘉祐中葉遷此,今屬汨羅。

 

湘陰陳氏

一世祖四四郎,南宋時由閩遷湘,五傳至季五郎,生有四子:廣濟、廣源、廣淵、文深。廣源遷廣東嘉應州,未合譜;廣濟開派寧鄉;廣淵、廣深肇基湘陰。1947年湘陰陳氏合甯鄉大房續修族譜,堂號光裕。

 

湘陰長樂街陳氏

始祖端公,唐朝人,江州德安籍。其二十世孫太筴于元明之際由湘陰牛口塅遷長樂街。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纂有族譜,堂號穎川。

 

湘陰營田陳氏

始遷祖熙公,明初遷此。堂號德星。

 

湘陰新橋、豐倉軍族陳氏

一世祖福公,原籍揚州儀徵三壩人,明初以軍功授長沙衛,因家于南門外碧湘,號軍門。其孫萬甫于正統間徙湘陰東鄉新橋,隸屯籍。又三世至玉璉、玉琳遷豐倉,以啟二房。

 

湘陰杏花村陳氏

始遷祖忠藩公,號十萬,明初自豫章長塘卜居湘陰喬口河北街杏花村。生有四子:孝履,字禮門;孝由,字義門;孝筠,字松門;孝衢,字路門。孝衢旋遷長沙城大西門流水橋。明末寇亂,孝履後裔徙益陽竹泉山,孝筠裔徙湘陰樟湖嶺。1937年喬口河北街陳氏並孝履、孝筠二支纂有族譜,堂號德星。

 

湘陰林子市陳氏

始祖可慶公,明初分業梅藪,繼遷湘陰力江。其十一世孫仲容遷湖北黃岡縣,其子太山複回湖南,落業于湘陰西鄉林子市。清同治二十年(1871)纂有支譜,堂號文蔚。

 

湘陰塔寺泉陳氏

始祖端公,唐朝人,祖籍江州德安。其八世孫團公生有十一子,宋嘉祐七年(1062)分莊,其第五子可恭受業湖南。可恭之十三世孫榮朝于明隆慶間自湘陰力江遷邑東塔寺泉。1924年纂有族譜,堂號義門。

 

湘陰、益陽陳氏

始祖受六公,字啟佑,明洪武舉人,誥封奉直大夫,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南昌府遷居湖北監利縣林長河窯湖垸石家渡,子二:如華、如海。如海公生二子:璽、斌。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斌公房十一世舜惝公,字帝卿,由監利遷居湘陰佘家垸,之楨公徙居益陽滕牌垸;璽公房之啟徙居湘邑楊柳圖。族譜創修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同治七年(1868)二修,堂號義門。監邑派語:堯舜之世,本大肇封,漢嘉茂德,唐振義聲,南昌濟美,東陵紹芳,祖居林長,繩承萬年。

 

湘陰陳氏

始祖伯萬公,唐代自江西泰和遷湖南寶慶府新化縣橫陽山鵝塘。傳二十世至德源,再遷長沙大西門,生有四子:志聰遷湘潭,志善遷益陽,志量遷寧鄉,志忠遷湘陰。清宣統元年(1909)湘陰陳氏纂有支譜,堂號穎川。

 

湘陰陳氏

始祖德興公,由福建出仕粵東,宦籍西山,生才用,才用生希白、良、寬、芳。白、良、寬三支後裔清初分遷楚南,1999年與益陽青草港陳氏合譜,時有人口約400人,半居湘陰、益陽、南縣,半居湖北。派語:臣昌海山開,泰嗣緒維新,詩書延世澤,忠孝篤天倫,治國宜靜正,齊家貴朴純,榮賢期竣起,光大邁前人。

 

平江陳氏

始祖端公,唐僖宗時以功封威烈將軍,勅鎮潭州,解組後留居長沙霧陽鄉滄浪溪,傳十四世衍開、表二支。開公四傳析為友余、友慶、友傑三房,表公四傳至友祥房。四房後裔散居平江縣西門、白茅、煙竹坪、淤泥塅等地。族譜始修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1949年七修,全族人口達3322人。咸豐五年(1855)建端公祠堂于長沙蕃椒塅,乾隆十八年(1753)建平江宗祠于盧家坪。派語:隆開士學光(昌),英發定榮長,作述綿延善,淵源浩大彰,芳華傳美盛,久遠繼真良。

 

平江北嶺陳氏

始祖滿公,傳七十世至俛公,字世服。宋嘉祐七年(1062)江州義門陳氏析為291莊。八十三世祖思先公,字聿修,號念哉,官節度推官,居平塘澤莊,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因避李成寇亂而徙居平江北嶺,族譜尊為平江一世祖。思先公傳二十四世至新符公,字玉璋,號瑞圃,清例授修職郎,衍為士楠、士楷、士晉三房。宗祠建于盧家坪。1934年新符公裔合修族譜,堂號聚星。派語:萬楚民文一,光維世德新,士純崇大道,學正顯奇珍,懋建良家烈,榮觀上國賓,又聞昭有義,善述發長春。

 

平江朱霞陳氏

始祖滿公,八十世至仲公,仲公之次子端,唐時以威烈將軍官鎮潭州,解組後落業於此。端公傳二十世至太山公,由長沙遷居湖北黃州。再傳十餘世至玉恒公,諱德帥,字侍卿,清初由黃州胡度道南遷嶽州府平江縣西鄉湖源山下桐梓坳,子二:明芳世居平江朱霞;仕芳之長子世英世居平江朱霞,次子世榮分遷湘陰、岳陽等地。族譜始修於清光緒二年(1876),1934年續修,堂號集義。咸豐八年(1858)建長平湘瀏總祠于長沙縣滄浪橋。玉恒公八世孫陳長簇為民國時湖南高等法院院長。派語:星堂增德耀,世大永昌隆,業紹家聲遠,猶懷渾穆風。

 

平江陳氏

始祖滿公,四十三世至東漢寔公,七十五世至旺公,由廬山徙居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八十世衍為六房:伉(字世高)、侍(字世賢)、仲(字世安)、俛(字世服)、偉(字世彥)、伸(字世啟),清康雍間,六公裔孫相繼由齊、吳、閩、粵徙湘,尤以嘉應州為多。宗譜始修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1925年續修,堂號穎川。光緒十八年(1892)建宗祠于南鄉到灣。通派韻語:有國開先業,膺封肇自周,宗功垂世緒,廷獻本家修,明道徵星聚,純儒信學優,賢才能濟美,經訓念貽謀,應運文丕煥,清源澤遠流,英華隆繼述,建樹展鴻猷。

 

常德芭蕉沖陳氏

始遷祖容公,明洪武間由安慶府桐城縣隨軍征戰湖南,後卜居常德府武陵縣芭蕉沖。1915年纂有族譜,堂號安定。

 

常德陳氏

始遷祖景元公,明洪武間自穎州徙江西,再遷湖南常德,生有六子:星椿、星富、星懷、星錫、星盛、星遠。後人散居湖南、江蘇、江西等地。1939年六支纂有族譜,堂號穎川。

 

常德洩陂村陳氏

始遷祖虎公,明代中葉自江西吉安宦居湖南武陵縣洩坡村。清同治三年(1864)纂有族譜,堂號穎川。

 

常德葛藤橋陳氏

始遷祖一士公,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自江西吉水遷來常郡,卜居武陵漢壽之間的葛藤橋。1942年三修族譜,堂號如德。

 

常德石公橋陳氏

始遷祖金榜公,原籍江西吉水,明洪武時任常德府教授,遂家武陵。十七傳至銳公,字伯弢,清光緒十九年(1893)舉人,著有《袌碧齋集》傳世。

 

漢壽石板灘陳氏

始遷祖恩公,明永樂二年(1404)自江西宦游湖南漢壽,始居邑之七星橋,終落業於石板灘。1937年五修族譜,堂號德星。

 

漢壽軟橋陳氏

始遷祖養廉公,明弘治初年自江西豐城縣藻溪因商客楚,落業于漢壽縣軟橋。族人多分佈在新興、梅溪、毓德及常德縣城廂裏、七橋等地。至1948年,已傳14代,共2000餘人。

 

漢壽陳氏

始祖長園公,明正統二年(1437)由福建晉江遷惠安,七世祖秉賢公之長子鵬舉,武進士,清康熙初年平定廈門、金門、銅山等島,康熙八年(1669)奉旨督墾湖廣常德府龍陽縣(今漢壽)南八鋪,挈眷並標下官員十六人來龍。族譜始修于清道光八年(1828),光緒二年(1876)續修,1916年三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建宗祠于象賢莊。派語:維奮祥玉嘉德永昌,克守先訓世德綿長,延鴻篤慶貽燕元良,存心康濟貴壽日強,勳齊嵩華道潤琮璜,蔭國受福棟家騰芳,大啟爾宇億載有光。

 

桃源基隆山陳氏

始遷祖富一、富二公,明永樂六年(1408)自江西豐城遷居桃源棲鳳山,今稱基隆山。清光緒四年(1878)始修族譜,1924年續修,2003年富一公房三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6000餘人,分佈於縣北各鄉及常德、慈利、石門、臨澧、龍山等縣。乾隆十年(1745)建宗祠於棲鳳山東北隅。宗派:富思郎有添紹萬,顯大善之一士,廷宗兆啟其祥,高瞻三光上國,作育治化孔彰,盛德原由仁起,垂訓必崇義方,敦厚自培本立,學道益明賢良,尚志登朝選用,安全定守典章,丕振先序遺澤,繼述永世克昌。

 

桃源陬市陳氏

始遷祖富二公,明永樂間自豐城同兄富一遷桃源縣東棲鳳山。至八世祖顯又遷於陬市之岩坡灣。至1948年,已傳23代,全族人口約320人,分佈于水田、浯溪、佘田及龍山、保靖等地。共建宗祠於棲鳳山。族譜創修於1924年。

 

桃源浯溪仙塢陳氏

始遷祖富三公,明永樂二年(1404)自豐城鐵路岡遷於桃源縣東浯溪之仙塢。至1948年,已傳20代,全族人口約1700餘人,分佈於土地坡、楊家墳山及常德之河洑等地。清咸豐四年(1854)建宗祠於仙塢殿。族譜創修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1932年續修。

 

桃源楊溪陳氏

始遷祖志禹公,明季自江西遷於桃源縣南下白石村之楊溪。至1948年,已傳17代,全族人口約400餘人,分佈于隆平、碧雲等地。1914年建祠于營州。族譜創修於1937年。

 

桃源浯溪河陳氏

始遷祖良貴公,明永樂二年(1404)奉其母庹氏自吉水遷桃源縣北浯溪河。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800餘人,分佈于八王坪、潯陽坪、白洋河等地。宗祠在浯市。族譜創修於1930年。

 

桃源潯陽坪陳氏

始遷祖萬鑒公,元明之際因商自南昌遷桃源縣南治關登瀛坊。至1948年,已傳17代,全族人口約2000餘人,分佈於堯天坪、陳家溪、西溪坪等地。宗祠在楊家灣。族譜創修於1930年。

 

桃源新驛陳氏

始遷祖必厚公,清初自安化遷於桃源新店驛。至1948年,已傳14代,全族人口 260人,分佈于新平、安平等處。宗祠在新店驛。

 

桃源硤州陳氏

始遷祖萬福公,明永樂2年(1404)自江西遷於桃源縣東硤州之車家坪。至1948年,已傳21代,全族人口約1300餘人,分佈于大田、水田及常德、臨澧、漢壽等處。清乾隆35年(1770)建宗祠於車家坪。族譜創修於1933年。

 

桃源土東陳氏

始遷祖萬福公,明洪武二年(1369)自吉水遷於桃源縣西之土東村。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700餘人,分佈于陳家灘、金牛山、陳家橋等地。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建宗祠於牛車磴。族譜續修於1941年。

 

桃源青雲洞溪橋陳氏

始遷祖景安公,明永樂九年(1411)自豐城縣栗樹鄉葵花井遷於桃源縣北青雲之洞溪橋。至1948年,已傳20代,全族人口約1000餘人,分佈于北路各鄉。宗祠在洞溪橋。族譜創修於1940年。2008年續修。派語:景玄仲思,水世士登(上祖)邦,秉之國學,文星顯耀,朝廷大選,必得其志,名占魁元,光宗永昌。

 

桃源金盤堆陳氏

始遷祖美舜公,明中葉自江西遷常德丹洲,旋因明末張獻忠之亂攜其子顯通、顯達遷桃源縣南大安村之金盤堆。至1948年,已傳16代,全族人口約200餘人。1917年創修墨譜待梓。其裔孫陳修畢業于湖南大學,捐田百餘畝創辦私立沅南小學。

 

桃源鳥岩峪陳氏

始祖祥公,原籍豐城,隨明太祖定鼎有功,授常德衛指揮,落業小西門外。傳至三世源再遷常德牟家壋。又四傳至言道始遷桃源縣北上七裏村之鳥岩峪。至1948年,已傳20代,全族人口約600餘人,分佈于溫泉、高車及常德、慈利等地。1935年建宗祠於鳥岩峪。族譜創修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光緒三十一年(1905)續修。

 

石門陳氏

始祖省華公,字則美,宋朝四川保寧府閬中縣龍門崗人,八世棟公,字君曉,以征虜有功,官都督,出仕江西撫州臨川縣,落業於臨川縣十八裏牌頭鋪。十一世奇公徙居湖南石門縣南鄉七都泗水坪,生二子:世傳由南鄉泗水坪遷居北鄉商溪龍家坪;世傅留居泗水坪。至1948年,已傳38代。宗祠一在商溪,一在太平鄉苦竹坪。

 

石門磨市竹溪陳氏

原籍江西,後遷湖北長陽,元時遷石門南鄉,元末再遷北鄉。

 

石門忠隘百戶陳氏

始祖祥公,明代征蠻,受封忠隘,世襲百戶。

 

澧縣箭樓灣陳氏

始遷祖世傑公,原系江西南昌府豐城縣人氏,明成化間宦仕楚南,致仕偕弟侄三人同至澧州,愛其山水之美,一居華溪橋,一居木馬山,世傑公居澧縣桃林東裏。2008年九修族譜。字派:學兆仁芳,敦本克彰,先澤允迪,門祚延長,文開易象,賢占星光,中和旌義,家裕明良。

 

澧縣陳氏

始遷祖必賢公,原籍江西吉水大栗樹。明成化時,公與源祚公遷澧,一居澧西燕子山,一居澧西岩版壋。清嘉慶十一年(1806)、同治四年(1865)纂修墨譜,1917年、1946年纂修族譜。燕子山老派:必懷(愷)仲思單,世登大學,其廷永正,名顯中國,位本德尊。始創老派:精一開傳,道統長存,義門續起,丕振家聲,貽謀久遠,光昭吉慶。續修新派:有兆呈象,克紹三君,汝容法規,曆季盛行。

 

澧縣陸家橋陳氏

一世祖思公,明初由贛遷湖北江陵縣六合垸,三世亦祥,清初遭吳三桂之亂,移殖澧陽之西陸家橋。與燕子山陳氏合譜。

 

張家界陳氏

始祖子金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初奉旨官於辰州,遷沅陵八都。清順治十五年(1658),應表公攜子萬乾、萬坤由辰州江洋溪遷永定邑大庸所桑木溪。2006年纂修族譜。派語:子國朝上應,萬士可啟宗,文明開德澤,光華世代隆,繼賢繩祖武,永遠源流通,家齊膺厚福,毓秀鐘英雄。

 

張家界陳氏

始遷祖高公,南昌豐城人,明永樂時遷澧州安福,再遷大庸所。

 

桑植陳家坪陳氏

始遷祖之佑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北宋時因平蠻有功而宦湘,留居桑植縣達泉鄉陳家坪。族人分佈于慈利馬合口、龍山、陳家寨、大庸、永順、貴州等地。至1948年,已傳29代,約20000餘人。宗祠一在陳家坪,一在縣城西街。

 

益陽清溪、河圖陳氏

始祖伯萬公。傳至經公,徙居江西饒州安仁縣圳上,子隆公,生子英、子華。子英字試傑,刺潭州,因金遼之變,遂擇居資陽清溪,為寧鄉密嶺塘、益陽板梓橋、陳家山等處支祖。子華字試英,隨兄游潭州,徙居漢壽桂家嘴,又遷攸縣十都石板橋,為益陽河圖洲、長塘沖、秧田沖、蘇家沖等處支祖。清乾隆10年(1745)二支曾合修族譜,之後各支分修,1943年又合修。英房舊派:子元友汝嶢應大思安志宗祖必興良顯貴仁崇福。英房新派:世守三光耀基開百。華房舊派:子元友汝嶢應克測鳳來儀必興高允良親宗光世。華房新派:序守三章法基開百。1941年資陽陳氏伯萬公聯族通譜新派:英才高漢室,厚德積中州,華茂由培本,源閎導浚流,九江稱望族,三湘著鴻猷,孝義餘徽重,書香世胄留,宗盟敦永睦,通譜慶良謀,隆澤綿延遠,清芬奕禩庥。

 

益陽滄水陳氏

始祖伯萬公,字頂一,號金峰。始遷祖汝福,字超夔,號萬金,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明洪武初官成都,解組寓居益陽滄水鋪觀瀾橋東岸。清乾隆50年(1785)建宗祠于滄水鋪靈寶山。子孫星散,惟第四派祖存義,留居益陽。存義,原名德,字君質,明成化至正德時人,為滄水鋪支祖。清乾隆31年(1771)始修族譜,嘉慶19年(1814)、鹹豐10年(1860)、光緒19年(1893)、1928年、2000年續修。派語:汝必思存仲,時文啟世賢,忠孝安邦國,詩書耀祖先,楊名祈有顯,務實貴能傳,德星輝應遠,光緒永昌延。

 

益陽壟坪陳氏

始遷祖妙思公,明洪武間由江西吉水遷居益陽縣西粟公港壟坪。五派衍為支謙、支恭二支。清乾隆29年(1764)始修族譜,嘉慶19年(1814)二修,鹹豐5年(1855)三修,光緒7年(1881)四修,1915年五修,1947年六修。派語:妙道伏應支,本億時子嘉,大用奇璧產,華國善和集,功高增厚澤,德永益長年,政立邦基固,家興禮義宣。

 

益陽汾西陳氏

始祖得源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元末遷湖南攸縣北江鄉野雞壟,又遷長沙大西門,明洪武時任武岡州守備,落業湘潭十八都四十三區大田營鄧家洲,生四子:志聰、志忠、志善、志量。志聰陣亡無嗣,志忠遷湘陰,志量遷寧鄉。志善於明永樂初由長沙大西門徙居益陽汾湖洲爛泥湖,譜尊為汾西陳氏一派祖。1938年汾西陳氏纂有世譜。該族名人陳鼎忠,又名天倪,湖南大學教授,著《六藝後論》、《尊聞室稿》、《六藝論衡》等。派語:志貴惟俊玉,尚芳子光昌,賢才逢楚獻,允遠振家邦,忠厚培元氣,修齊應典常,多生英傑士,學業佐明良。

 

益陽下花橋陳氏

始遷祖用中公,明洪武年間因經商自江西吉安遷此。

 

益陽大海塘陳家灣陳氏 始遷祖受一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水宦游益陽,遂定居於此。

 

益陽十九裏四屋沖陳氏

始遷祖元清公,江西泰和人,明洪武初年自新化遷此。其後八支,居潭家橋、四屋沖等地。

 

益陽大海塘陳家灣陳氏

始遷祖受一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水宦遊益陽,遂定居於此。

 

益陽趙塘基陳氏

始遷祖文六公,五代後唐同光年間自江西泰和來此開墾。後裔住蘭溪、滴水洞、十八裏鹿角灣。

 

益陽雙桂垸陳氏

支祖彥芳公,子達公,任四川巡撫兼都察院,葬巴陵縣,傳二派續殷公,自巴陵遷湖北監利牛車垸。清康熙間,十一派啟梁公自監利遷居益陽十七裏雙桂垸瓦屋嶺。今有人口 650餘人,以湘陰為多,1999年與青草港陳氏合譜。派語:一學自友之,文季開世緒,賡楊逢盛國,立本應興隆,尊祖恒全義,安邦永秉忠,端身思淑善,念典貴謙恭。

 

益陽四甲陳氏

始遷祖志善公,字鬥瞻,號裕齋,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洪武四年(1371)率二子遷湘,首遷湘陰樟湖嶺,後遷益陽灘頭坪、金竹坪等處。清雍正十年(1732)始修族譜,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慶七年(1802)、同治二年(1863)、宣統二年(1910)、1941年、2001年續修,今有族人9362人。派語:志僉天友伯,允廷芳仕宗,亦世載其烈,英由勵祝嵩,延光燦楚照,慶代畀豐功。惟人宣哲邵,欽廼迪攸同,詩書承祖澤,禮義振家聲。秉德常端范,衡時度裕隆,元勳洪正典,彝訓尚孚中。

 

益陽華林塅陳氏

始遷祖志榮公,明永樂間自江西吉安來此開墾。有後裔八支,居小河橋、百年橋、華林塅。

 

益陽十八裏囤瓷口陳氏

始遷祖爾榮、爾達二公,清乾隆 6年(1741)自祁陽經商來此。

 

益陽十三裏牛角塘陳氏

始遷祖五聚公,清雍正間自邵陽遷此。

 

益陽十八裏九烈山陳氏

始遷祖文智、文宗二公,清雍正年間自邵陽遷此。另一支始遷祖而效公,清康熙年間自祁陽遷此,其後居新橋河。

 

益陽泥江口陳氏

始遷祖於斌公,清康熙間自祁陽來此貿易。

 

益陽十三裏桃山沖陳氏

始遷祖永坤公,清康熙年間自寶慶遷此。

 

益陽鄒家橋陳氏

明季自江西高安來此開墾,後裔三支,分居三裏橋、鄒家橋、陳家山。

 

益陽十八裏油麻湖陳氏

始遷祖大任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吉水宦游至益陽,遂定居於此。

 

益陽觀瀾橋陳氏

始遷祖汝福公,明洪武間自江西吉水來此開墾。後裔三支,其中一支居歐公店。

 

益陽沙頭陳氏

始遷祖應聯、應輔二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吉水來此開墾。後裔衍居汾湖洲、千家洲、羅家堤、青陽嘴、油麻垸。

 

益陽方山陳氏

始祖伯萬公。一世天佐公,初居攸縣青陽鄉高梘裏十都石板橋,明初遷長沙府城北門內。二世佑亮公,遷善化古沖,三世凝富公,永樂時再遷益陽四方山。下衍宣、興、義、勝四房,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乾隆四十五年(1780)、道光十七年(1837)、同治五年(1866)、光緒二十三年(1897)、1945年、2005年纂修族譜。八修時總計人口13755人,其中男6996人,女6759人。派語:天佑凝和永,廷維以子良,繼宗嘉士夢,瑞應偉元邦,運啟鴻文聚,祥天鳳藻香,崇名先孝義,篤實立綱常。

 

益陽陳氏

開籍祖千福公,字封喜,系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十二保紫溪潭鵝頸大丘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奉詔撥補益陽縣蒼水鋪龍尾保土橋村。衍詣、濡二房。1917年三修支譜。詣房老派:千自立肇道,金榮子思應,正大光明起,永遠克昌盛。濡房老派:千自立肇道,金少忠有啟,賢良垣發達,文章家傳盛。新派:貞元為兆,恢前烈芳,朝封太紀,後代垂長。
益陽梓山陳氏 始祖伯萬公,居新化。後裔裔滿公,元季以進士官廣東惠州副史,落業龍川。譜以裔滿公為一世。十一世國倫公,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避兵燹自龍川縣大坪塘遷于益陽治南十五裏梓山村蓋莊坪。數年後又回粵迎親就養,偕弟國麟、侄文相同來。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始修支譜,道光元年(1821)、同治五年(1866)、光緒二十四年(1898)、1929年、2004年續修。派名:裔志希庭裕,宗文應善奇,國家賢式啟,英俊本逢時,立禮昭先德,敦詩建大章,惟祖修明訓,仕爵顯南湘。

 

益陽花林陳氏

始遷祖文六公,字武一,後唐官宣議郎,莊宗同光元年(923),詔江西各州縣選德行賢能者領金牌往湖廣開墾,公奉詔由泰和遷益陽十九都莊上沖,即今趙塘基。性愛花木,四時培植,燦爛一方,因號為花林陳氏。1918年十一修族譜。

 

沅江陳氏

始遷祖萬清公,原籍江西里安府高安縣信義鄉長沙園朱橋東保缺塘巷口,明正德間來沅,葉落市城東,生大湖、大漣、大珂、大瑛。清嘉慶十一年(1806)、道光三年(1823)、光緒十年(1884)、1915年纂修族譜。老派:萬大吾玉,國然宗竹,士應秉。新派:秉啟家聲振,祥增百世芳,鴻開新景運,祖德海天長。

 

沅江青草湖陳氏

始遷祖謙訓公,字吉六,號受益,原居江西臨江府清江縣瓦子街,明弘治間徙益陽廂外裏羊角城,旋遷沅邑龍保青草湖,四派衍為潭、湧、洲、渭、曉、淮、裁、貴八支,後貴房不傳。十六派陳道民,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清道光二十年(1840)始修族譜,光緒十五年(1889)、1917年、1948年、1999年續修。派語:子謙宣尚,世曰文啟,國正儲昌,家和裕美。端本善則,興詩立禮,惟教有方,以明大義。

 

沅江陳氏

始遷祖芷泉公,諱傑,字楚英,先籍原隸江右,於明弘治間由南昌豐城縣始來沅,家於市。再傳而子溶,生子五:名仁、義、禮、智、信,惟義、智、信後裔支分派衍,編為孝、悌、慈三支房。清嘉慶元年(1796)肇修墨譜,道光七年(1827)一修,光緒三十二年(1906)續修,1947年三修。至今全族人口約2000人,居於今瓊湖鎮、團山鄉、南竹山鄉和三眼塘鎮等地。

 

安化陳氏

原不一支,明洪武初自江西遷安化。1929年盛明、漢明、養中、平溪、公模、公林、邦大、一行八房五修族譜。昉公,甯鄉羅家塅龍田溈山祖塔等處一世祖;邦大公,諱雲,字知輔,宋寶慶元年卜居撫州荊公山文昌莊,生八子:邑、印、都、祁、文、武、韜、略,後印、都、韜三房子孫遷居安化、藍田,為藍田一世祖;煜公,號盛明,為安化縣城及寧鄉等處始遷祖;煥公,號漢明,為安化九渡水、乃灣塘等處始遷祖;淳公,諱燦,為安化觀洢塘始遷祖;公模公,為安化後鄉、桃源等處中西東三房一世祖;公林公,為安化藍田、峽溪等處脈祖;宗貴公,號平溪,為安化藍田始遷祖。派語:原紹從先育,倫常歷代新,賢裔忠孝友,佑啟奕傳英,國泰安和遂,年豐瑞靄明,詩書鐘世澤,耕稼樂升平。

 

安化陳氏

始祖伯萬公,派衍百十餘戶,支祖興受公,明初避新化之亂,遷安化歸化秦家硐,傳五代至紀鑒公,生秉欽、秉銓,欽世守舊業,銓遷由石門而家益陽。1920年纂修支譜,採用通派。

 

新化鵝塘陳氏

始祖伯萬公,字頂一,號金峰,原籍江西泰和縣儒衡鄉豐城裏圳上早禾渡梅子坡,唐莊宗同光 2年( 924)任湖廣招討宣撫防禦使,攜子元和、亨和、利和及孫子多人由湖北沔陽經潭州湘鄉至邵陽高平縣太陽三都,駐軍橫陽寨(今西河鎮鵝塘),蔔居於此。後元和留居新化,亨和遷沔陽,利和遷湘鄉。元和子翔公遷四川閬中,至九世永宗、康宗同歸鵝塘,齊宗歸泰和。明弘治 6年(1493)新化陳氏始修族譜,萬曆16年(1588)二修,崇禎15年(1642)三修時,合元和公派下五十七戶、亨和公派下一戶、利和公派下九戶,又知則公派下三戶,共七十三戶。清康熙 3年(1664)四修,雍正元年(1723)五修,乾隆49年(1784)六修,道光20年(1840)七修,同治12年(1873)八修,1935年九修,1996年十修時,合元和公派下189戶,亨和公派下1戶,利和公派下13戶,合計 203戶。老派:伯傳和翔詡,昭省堯古宗,祖奉文君仲,監六昌先通,英才景文智,廣材元學興,立有虞明之。清乾隆49年(1784)合族派語:(自三十五派始)惟今能顯遠,歷代善名揚,端自開基後,繼因衍緒長,量才修正業,素位守彝常,禮樂家聲振,詩書世澤光,香台恢祖德,義柱煥宗堂,余慶原星聚,支延萬祀昌。

 

新化陳家坪錦屏陳氏

伯萬公之長孫翔初任山東博州知州,繼入蜀,任新井縣令,後棄官居閬州西水,遂為西水陳氏。傳八世至汝嘉公,字居美,于宋景炎間宦邵州。後因元兵阻斷歸程而隱居於梅山(今城關鎮陳家坪)。後人散居于桃林、白土溪、黃壁沖、橫陽山等地。宋祥興元年(1278)始修族譜,明正德元年(1506)二修,萬曆28年(1600)三修,清雍正元年(1723)四修,乾隆49年(1784)五修,道光 6年(1826)六修,同治12年(1873)七修,1920年八修,1995年九修。派語:壽祖孫應思,永伯文大元,世孟仲長宗,嗣申英玉立,克敏可效先,詩禮傳家訓,忠良啟後賢,功崇能繼志,德厚定光前。1997年九修新增二十字:修齊治平道,仁義智信全,興教重科技,育人創業堅。

 

新化白溪陳氏

始祖昉公,宋時授文林郎,三子:常、遠、謀,曾孫克華,始由江州遷新喻,十二世孫一行,明時遷居新化白溪市,厥後子孫蕃衍,複分遷於甯鄉羅家塅、溈山、祖塔等處。

 

新化白溪陳氏

始祖昉公,宋時授文林郎,三子:常、遠、謀,曾孫克華,始由江州遷新喻,十二世孫一行,明時遷居新化白溪市,厥後子孫蕃衍,複分遷于甯鄉羅家塅、溈山、祖塔等處。

 
郴縣鳳德鄉下鳳、家洞、東灣陳氏

始遷祖景澤公,元至正中由江西柳溪徙郴縣鳳德鄉下鳳、家洞、東灣等處。

 

郴縣秀才鄉小岔陳氏

始遷祖彥千公,江西泰和縣人,元末任衡州參將,徙居城內一街,複徙郴縣秀才鄉小岔。

 

資興陳氏

始遷祖從璋公,宋政和四年(1114)自耒陽平陵琉塘石不遷興甯西莊。清雍正八年(1730)、道光八年(1828)、同治元年(1862)、光緒二十一年(1895)、1927年纂修族譜。班行:孝弟傳家,繼述永昌,本深枝茂,修紀植綱,才高業廣,克紹書香,貽謀燕翼,科甲綿長。

 

永興陳氏

始遷祖祥一公,又名宏一郎,明洪武六年(1373)由江西臨川縣徙居湖南永興縣五洲堡,後移徙縣東門立業。至三世衍開六房:長房政徙居金陵鄉沙圳頭;次房敬徙居灘頭洞陳家村;三房敏徙居大江邊;四房旻居東關故址;五房啟徙居老虎塘觀音橋;六房沅徙居資興縣金盆形下板橋。族譜始修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1941年四修。宗祠位於邑城內。堂號元龍。排行:祖宗光顯,萬象生髮,茂盛時昭,芳名遠達,詩書克紹,邦國選賢,宏開家業,科甲永聯,溫良恭儉,仁義禮智,福祿壽喜,乾坤正氣。

 

永興坪頭嶺陳氏

始遷祖信念公,浙江湖州吳興縣人,南宋嘉定年間為廣西梧州府總戎,解甲歸田後由浙江遷永興縣懸鍾寨,清初其後裔文聰遷居金陵鄉坪頭嶺。

 

宜章嚴廊陳氏

始祖延海公,居耒東平陵琉塘。傳十二世至孟榮、孟華,徙居宜章縣赤石鄉嚴廊。族人分佈在宜章大竹株山背、拔貢門等處及桂東、汝城、資興、廣東等地。至1948年,共2290人。宗祠初建于年郎,後移建于嚴廊。

 

宜章蠟園背陳氏

始祖聞中公,明永樂九年(1411)由茶陵栗梓樹下因奉調來宜駐防而徙居宜章縣笆籬鄉蠟園背陳家。族人多分佈在本縣歐家、李家山、北江村各地及甯遠、藍山、廣東連縣、陽山縣等地。至1948年,已傳20代,共1062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建宗祠於蠟園背陳家。

 

汝城留坳陳氏

始祖聰一郎,字穎悟,明時自廣東始興縣因匪亂遷湘,開基於汝城縣延壽鄉第九保留坳。族人分佈于嶺屏、長寧、文明、太白以及廣東等地。至1948年,已傳18代,共2000餘人。宗祠在留坳。

 

汝城濠頭陳氏

一世子仁公,隱居江西崇義小坑,生紹富、紹良,南宋末年徙桂陽(今汝城)濠頭丹田岩。四世世昱卜宅黃泥江,世旻卜居營內上陳,世景卜居豐亨。清乾隆四十年(1775)、道光二十一年(1841)、光緒九年(1883)、1924年纂修族譜。排行:子紹英世,秉孔文學懋,邦仕都其良,祖德興名盛,宗功繼善長。雲礽克繩武,科第慶聯芳,勳猷光上國,忠孝永傳揚。

 

汝城錦堂陳氏

始遷祖少三郎,原籍江西泰和縣。明初官廉州,任滿取道桂陽,遂居蘇仙嶺。傳二世格器徙蘇仙嶺腳、磨刀坑、溪浦等處;格森徙蠟樹腳等處;格禘徙足田東坑楊家山崗嶺背。至1932年,已傳30代,5000餘人。

 

汝城下車陳氏

始遷祖茂盛公,明萬歷時自廣東樂昌縣九峰凰落遷汝城下車。至1932年,共100餘人。

 

桂東寒口陳氏

始遷祖寶公,原由閩遷南京,再遷郴桂,明洪武三年(1370)以武功調鎮寒口堡,世襲百戶所,開基於桂東縣廂都寒口。族人多分佈在本縣各鄉及江華縣、江西遂川縣等地。至1948年,已傳21代,共2800餘人。宗祠在寒口上洞。

 

桂東西下街陳氏

始祖元任公,淮東節度使,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因旱災和世亂而由贛遷湘之潭州,其重孫子珍任諫議大夫,後退隱茶陵。子珍十二傳至聖叟,因親胡黨受株連而退隱桂東城西。至1948年,已傳24代,共5000餘人。清乾隆元年(1736)建宗祠于桂東西下街。

 

零陵普惠鄉茶葉灣、黃沙嶺陳氏

始祖文祥公,明萬曆年間負父骸由江西高安縣遷湘。開基於零陵縣普惠鄉茶葉灣、黃沙嶺。族人多分佈在茶葉灣、黃沙嶺、李家灣、船頭、陳複塘及篤信鄉背嶺沖等地。至1948年,已傳17代,男女丁口約2000餘人。宗祠在普惠鄉茶葉灣。

 

零陵西鄉陳氏

始祖子珍公,周世宗時諫議大夫、指揮使,宋初自潭州退隱茶陵。五世孫淑伯公,宋徽宗、欽宗時諫議大夫,因宋臣多與金主和議,遂隱退,由長沙來衡永居焉。又越五世,宗政公卜居零陵西鄉。清乾隆二十三(1758)、1920年、2007年纂有族譜。班次:遠佐宗志芳,思彥永興世,朝廷國大正,有周斯盛時,才德光宇宙,钜源標耀基,鈞治樂炎墀,欽汝榮烈在,金泥模煥垂。

 

寧遠跳礅石陳氏

始祖文皓公,由常德遷寧遠縣城東郊跳礅石。族人多分佈在沙洞、高源、老鵝壩、四渡等地。至1948年,已傳32代,男女丁口共1940人。宗祠在跳礅石。

 

甯遠神仙洞、楊塘陳氏

始遷祖永勝公,明時攜家眷從江西泰和鵝頸塘避居桂陽泗州寨,再遷甯遠縣神仙洞、楊塘等處。子孫散居上龍盤、曉睦塘、桐木漯等鄉。

 

甯遠水市鎮石馬村陳氏

原籍江西,元時變亂,至德公攜子室經宜章來寧遠,見山川秀麗,接壤舜陵,便披荊斬棘,開疆啟土,卜築於今水市鎮石馬村定居。

 

江永城關陳家街陳氏

鼻祖子剛公,自青州徙營道,明代初年又徙居永邑之東,後分脈文德鄉雄洞(今上江圩東塘)、黃甲嶺高塘、漢江源口(今雄川)、井邊蓮塘、古宅等地。

 

江永紅山陳氏

始祖初盛公,宋紹興年間由山東青州逃難徙居營浦(今道縣),再遷縣治城東。至四世祖繼興公移居山竹嶺(今廠子鋪何家灣與崗上之間),再移居接龍橋。直至明初,九世祖千得公始卜居層山,分脈石角,與城關西門陳姓同宗。

 

藍山東江佛子崗陳氏

始遷祖諫公,先後任侍御史,封州、循州刺史,唐文宗泰和三年(829)致仕,始居郴州。唐大中四年(850),由郴州遷居東江佛子崗,後子孫散居在城關、龍溪、所城等鄉鎮。

 

藍山龍溪芙蓉井陳氏

始遷祖懷忠公,原籍江西泰和縣,唐咸通元年(861)由郴州徙居城東秀峰山下(今龍溪芙蓉井)。

 

藍山洪觀鄉三廣村陳氏

始遷祖伯環公,宋天聖三年(1025)遷藍山縣洪觀鄉三廣村,後散居洪觀、土市等鄉。至1933年,共1040人。

 

藍山在城鄉芙蓉井陳氏

始祖平齋公,宋時由郴州遷藍城北,至十代孫仁義公遷此。至1931年,凡38戶,男92人,女120人,共212人。

 

藍山舜鄉彭家圍陳氏

始遷祖正生公,清順治時自江西遷此。至1931年,凡25戶,男58人,女67人,共125人。

 

藍山鳳感鄉關溪陳氏

始遷祖千公,宋景定元年(1260)由江西廬溪縣遷來。至1931年,凡60戶,男170人,女109人,共279人。

 

新田長信、明義鄉陳氏

始遷祖銓公,字一郎,原籍江西泰和縣,隋朝時因避亂徙湖南新田縣長信鄉藍溪坊。族人分佈于明義、三和等鄉及長信鄉上下梧村、曬漁坪。至1949年,已傳40代,長信鄉4700人,明義鄉3100人。各村均有宗祠和族校。

 

新田藍溪陳氏

始遷祖銓公,原籍江西泰和,唐時因避亂遷湘,開基於新田縣三和鄉藍溪地方。邦用公分居東田村,自邦用公至1949年,已傳25代,共600餘人。宗祠、族校設在東田。
新田三和鄉歐家窩陳氏 始遷祖環三公,字外八郎,原籍江西泰和縣,唐時徙湖南新田縣三和鄉歐家窩。族人分佈于鵝井塘、三源頭、龍坪鋪等處。至1949年,已傳40代,共2200人。宗祠在歐家窩。

 

新田國寶頭陳氏

始遷祖永生公,字道邦,宋時由零陵縣徙新田縣三和鄉國寶頭。至1949年,已傳22代,約100人。宗祠、族校均在國寶頭村。

 

新田磻溪頭陳氏

始遷祖如珍公,宋時自湖南某地遷新田縣三和鄉磻溪頭。族人有分居嘉禾西溪者。至1949年,已傳24代,約300人。宗祠、族校在磻溪頭。

 

新田中和鎮西門陳氏

始遷祖雲彩公,字瑞卿,清康熙自江西省大庾縣因商遷湘,開基於新田縣中和鎮西門。至1949年,已傳10代,共70餘人。

 

祁陽陳氏

始祖唐時烈公由長安藍田徙居江西寧都,傳至元公于乾符間徙居長沙。至子珍公于宋太祖初年退隱茶陵馬頭圳上。至仲孫公,字用賓,舉萬戶,元末時移鎮祁陽,為祁陽陳氏始祖,世居馬江埠,子二:與賢生六子:子良、子芳、子政、子銘、子文、子貴,因數芳早卒,故派衍五房;與和徙遷遼東。清康熙間,與賢公下五房後裔共二十一支奉清聖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詔而由祁陽遷蜀,落土安居縣即今銅梁縣。1999年二省合修族譜。祁陽字派:(自十一世起)我偉國宏文正,科開彰祖德,有道應時昌,家學宗銘載,世遵永發祥。

 

祁陽洪橋陳氏

始遷祖順賓公偕兄用賓、弟儀賓自江右遷湘,用賓公居祁東馬江埠河洲;儀賓公居零陵並頭石塘;順賓公居祁北,後裔世居東北隅洪橋新塘村

 

祁陽陳氏

始祖子珍公,居茶陵,傳至千一公,遷祁陽,千一公五傳分仁貴、仁壽二房,貴房居桎木山,壽房居坪山。清嘉慶九年(1804)、道光二十五年(1845)、光緒十一年(1885)、1926年四修族譜。班次:國永興賢相,榮開福恢宏。先德延芳盛,家基錫慶長,修和昭贊化,文學耀天章。

 

東安陳氏

一世祖祥柏公,宋末元初人,原籍江西泰和縣鄂江大坵,遷永州府北關外司馬塘,生敬暹,繼遷東安縣南關內興賢坊,複徙上花橋應溪塘。1921年纂有聯譜。

 

湘西陳氏

1938年湘西鳳凰、麻陽、沅陵、瀘溪、辰溪、永順、保靖、龍山、桑植、古丈、乾城、吉首、永綏、桃源、芷江、黔陽、大庸、慈利及湘東攸縣共十八縣陳氏合修通譜。譜由陳渠珍倡修,攸縣陳延祚時任麻陽縣長,自願附入本譜。凡十二卷,依次為肇始篇、各縣各支世系表、述德篇、述言篇、軼行篇、事略、坵隴篇、祠祀表篇。各支始祖不一,皆祖江西,如麻陽、鳳凰始祖壽公,字松齡,明洪武初以錦衣衛都指揮由藍山縣下屯麻陽。譜中陳渠珍譜名開瓊,其世原籍麻陽,祖父宏文為壽公十二世孫,始家鳳凰。聯合字派:生初均一本,發育慶珠聯,祖德文明啟,家聲孝義傳,同宗昭愛敬,纘緒仰英賢,永祝膺天佑,祥徵萬億年。

 

懷化沙坪陳氏

始遷祖均玉公,元末由泰和莊任黔中太守,去官後下車灣潭,複遷沙坪。生仲顏、仲賢,仲賢早逝,仲顏生四子,惟文武仍留在沙坪老宅。文武又四子,惟武勇留居老宅,生八子,衍八房。2003年纂修族譜。字派:均仲文勝必仕世,啟志再天,尚宗國大,廷有俊貴,永代克昌,先澤宏遠,傳家忠孝,宜守祖訓,勳華可繼。該族名人陳漢章,國民革命軍中將師長;陳渥,中將副師長。

 

黔陽雙溪鄉小瀾田陳氏

始祖邦治公,字沛澤,號佐才,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職居副帥軍旅,卒道,葬瀘。生子二:志亮、志聰,明永樂十年(1412),兄弟自江西泰和徙湘,開基於黔陽縣雙溪鄉小瀾田。族人分佈于雙溪鄉附近。至1948年,已傳18代,共2400餘人。宗祠在小瀾田。

 

沅陵梅溪坪陳氏

始遷祖引、醜二公,明末清初由江西吉水縣大栗樹遷沅陵清浪內坪溪,再遷周家溪,三遷長坪寺,終遷梅溪坪。1988年、2005年纂修族譜。宗派:廷添萬國尚大,人文志士宏有。祖德流芳遠,宗功永耀珠,子孫長髮達,寶貴久名儒。

 

沅陵下怡溪陳氏

明洪武元年(1368),萬福、攸福、同福自江西吉水征苗至洪江,兵敗,攸福流落保靖;同福流落沅陵東關,後擇下怡溪定居。

 

漵浦曹坡陳氏

始遷祖彥九公,原籍江西清江縣,元時徙漵浦曹坡。

 

漵浦陳家灣陳氏

始遷祖虞爵公,原籍新化,初任漵浦鎮甯司巡檢,後升辰州府經歷,于清初徙漵浦五區陳家灣。

 

麻陽陳氏

始祖壽公,原籍桂陽藍山香木林,明洪武十五年(1382)以功升貴州鎮遠都司,明永樂二年(1404)解組。榮、寶、華三公屯田于麻陽,籍仍鎮遠,清雍正七年(1729)劃入麻陽二都三甲。該族名人陳渠珍,譜名開瓊,曾任湖南省防軍第一警備區司令,建國後任省人民政府委員,世籍原麻陽,祖父宏文為壽公十二世孫,始家鳳凰。壽公系派詞:發顏思文仲祖嘉啟王上於自希。續編:宏恩開泰運,世代際隆昌,秉得繼先志,懷仁錫慶長,家興昭作述,國治樂安康。寶公系派詞:金玉尚大道,國善繼廷達,士宏祖恩佑,昌啟萬代興。續編:忠良長發福,仁厚永為禎,文學超選拔,恭慎佐聖明。

 

麻陽逢爺坪陳氏

始遷祖華二公裔于元末時自江西吉水遷此,後分居上龍頭。派詞:漢以思祖仲源永景大楚其士守自。續編:宏開文運,肇啟武功,裕昌家世,光耀祖宗。

 

通道陳氏

始遷祖周傑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吉安泰和縣遷通道上寨鑾安龍地安虎坐山。
通道上下陳團陳氏 始遷祖苗階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吉安泰和縣遷通道上下陳團。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