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浙江陳姓源流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10日

浙江陳姓源流 

溫嶺陳氏:

東晉永和元年( 345)前,今縣境內即有陳姓居住;唐乾符年間(874~879),一支自福建避亂至,居今高龍殷家洋,至二十一世一脈遷入今城關;唐末一支自福建遷入今桐山陳家宅;後晉時(937~946),一支自中原避亂至,居今高橋南鑒,至八世轉遷今岩下晉嶴;五代末年,一支自福建避亂至,居今城關屏下;宋開禧年間(1205~1207),一支自黃岩建山遷居葉嶼(今田洋鄉樓山),一支自樂清遷居新河;宋末仙居名士陳仁玉隱居石塘,子孫三世不仕,元至順間(1330~1333)後裔轉遷黃岩金清,其中八房又遷入小塢根;元代一支自東陽遷居前瀘(今澤國前爐);明正統二年(1437),一支自福建遷居箬山。

 

奉化陳氏:

一支祖籍陝西長安,後樑時有官於明州者,後定居境內松林鄉下陳村;一支祖籍台州,吳越國時有人來縣為官,後定居三石茅渚。繁衍聚居大橋、西塢、江口、蕭王廟、蹕駐、蓴湖、鮚崎、桐照、楊村等地。全市陳姓人數26860人。

 

縉雲陳氏:

梅溪陳氏源出淮陽(今屬河南),支分金陵(今南京).唐乾符二年( 875) ,處州陳判官死于任,其子有生扶樞回籍,遇黃巢兵起,路途阻塞,葬父于下泅(今作下陳),廬墓而居。宋末,後裔陳合創別業於西岩,其子顯祥任緒雲教諭,上書言事件相,辭職家居,植梅千株,名其地為梅溪。清康熙十三年(1674) ,其裔萬春避兵亂分居龍湖。美化陳氏源出南昌,支分開封,系宋執政陳恕之後。宋嘉佑元年(1056)執中子世達、世聰因與嫡兄不和,離家出走。兄居永嘉虞美裏,弟居緒雲美化鄉坑坳頭。治平三年(1066)世達子陳穆訪叔,遂居叔宅之近處宮澤(今姓汪)。南宋以降,後裔分遷井南、柏樹園(今應莊附近)、五覓頭、蟠龍、岱石口、皋頭、靖嶽西山和仙居上陳等地。叢桂坊陳氏宋熙寧間,右正言陳禾自金陵遷縣城叢桂坊,後裔散居長坑、蘭口、下陳、三裏、雙港橋、靖岳和麗水皂樹等處。

仁和坊陳氏宋紹興間,開封陳獻任溫州通判,任滿寓居縣城仁和坊。元末以降,後裔散居東溪、雅村、蘭口、前金、黃迎祥、宏坦、欽村、朱村、東渡、長豐、岱石、廬膛和麗水大水門、岩泉等處。

陳岸陳氏源于開封,支分福建。唐建中年間,福建長溪赤岸陳仁政,官評事,因避朱溉、朱滔之亂,隱居陳岸(今仁岸),其長子陳達遷古路,次子陳統遷堰頭。後裔析居長豐、昭序、東岸、西墅、上周等處。

虞山陳氏源于山東東平。五代廣順三年( 953) ,陳仁政任處州通判,卒於官舍,其子扶樞葬給雲黃龍前崗山,長子承善乃居縣城北門虞山腳,第二子遷回山東,第三子承慶居黃龍十二裏(今黃龍村附近)守墓。南宋後,承慶後裔遷川石、雅宅等地。元時兵亂,承善後裔遷碧溪、碧川、腰販、魚川、陳宕、碧街、坑底,後又分遷小瑪、大陸、新建等地。其後人尚有遷往龍泉、麗水、松陽及江蘇、福建等地。

白岩陳氏源于宣城,支分麗水。南宋初年,麗水月山陳大受遷石佛堂(今陳弄口一帶),越10世陳溢由陳弄口遷白岩。

深坑陳氏宋時陳俊自天臺遷縉雲昌穀雙溪(今陳岸),其後有裔遷拓番、珠玉(今珠佑)。10世孫惠鑒始遷深坑,裔孫有分遷前莊、坑上、西坑口、蒼基及麗水、武義等地。

鐵箱陳氏元代,永嘉白泉陳楷,遷居塔雲石時坑(今外寮坑),越 6世陳稀遷居鐵箱。

趙岸陳氏元前期,永康荊州雙溪陳釋寶,贅居趙岸(今作兆岸)趙氏。清初,有後裔分遷梨倉。

後塘陳氏源于吳興,支分永康,系南朝陳後主之後。元末,永康尚書堂陳始端遷茶堂上陳(今新民村西)。因連遭火災,遷壺鎮後塘。越10余世,後裔散遷盛園、白竹朱坑等地。

 

舟山普陀陳氏:

清康熙間,分別自定海白泉,鎮海梅墟、大碘頭,河南省等地遷入3 支,居展茅鄉路下徐,勾山鄉姚家灣,蘆花鄉小蒲蠶及桃花鄉,此後至光緒間,余姚、鄲縣、臨安、鎮海、寧波、慈溪、里安及福建省泉州、惠安等地遷人20支,定居勾山鄉泉水番,小湖鄉大蒼洞,龍山鄉棕擱灣、浦西、大脈坑,雙塘鄉陳家、佛渡鄉川江、佛東,台門鎮中勝、田番、衛東、台門、高峰,黃石鄉涼湖、河泥槽,蝦峙鄉大吞,柵棚鄉礁番、茶番、沙蛟、北吞,桃花鄉公前、東海,展茅鄉田公吞、大使番,沈家門鎮墩頭、教場、荷外、東橫塘、蒲灣、灑灣、西橫塘,朱家尖鄉寺番、小烏石塘、棉增、月吞,五星鄉五星,元山鄉大霄箕,蛟頭鎮大番、外番、皎頭,白沙鄉白沙,登步鄉,葫蘆鄉老佃廠、沙煌,東福鄉大吞,西番鄉黃沙,對峙鄉烏石子,黃興鄉廟番等地。民國時期,寧波、溫州遷人2 支,定居朱家尖鄉寺番,西蠶鄉梓吞,葫蘆鄉老佃廠、小黃沙頭等地。

 

舟山定海陳氏:

一支明弘治年間自鄞縣遷入,已傳25代,分佈洞嶴、北蟬、荷花、皋泄、幹覽、白泉、城關等地;一支明萬曆年間自福建泉州定居石礁,已傳20代;清康熙年間尚有自鄞縣、河南商邱等地遷入。

 

寧波鎮海陳氏:

明、清時,自鄞縣姜山陳氏大本堂、德聲堂、雨鈔堂宗遷入。旺族後衍支有澥浦陳家弄、曲匯塘、李衙弄、沙河頭、駱駝大東陳、荷花池頭、大小河角頭陳、團橋頭、河頭大山陳底堰、田舍陳、莊市東頭陳、中官路陳、灣塘三合陳、石塘下、江南陳十四房、小港剡嶴、大碶周隘陳、半浦陳等28處。縣城陳衙弄陳家,始遷祖陳鑒為定海衛百戶,後定居衍族,並以名地。明代遷自三北掌起橋的有汶溪山下陳、河頭陳。俞范施周陳,始遷祖陳舜德官布政使,自南京徙梅堰,明代又遷于斯,莊市蛟河陳,明末自福建遷入。下邵陳家灣陳,明崇禎年間由壓賽堰陳家遷入。三山上橫陳家,清道光年間由溫州平陽遷入。江南墓孝陳陳家,宋寶佑年間由鄞縣後弄遷入,元時分支遷至隔河陳。

 

甯海陳氏:

南朝陳為隋所滅,其後從福建遷王愛嶺頭陳隱跡。旗門鄉東嶴陳氏,唐武德三年徙自海遊。城郊鄉上白嶠陳氏,唐天佑三年從福建長溪遷入。黃壇鄉溪邊陳陳氏,唐建中間自福建遷來。龍宮陳氏,北宋熙甯間從新昌遷入。鳧溪陳氏,南宋紹定元年從江州德安縣徙此。城東陳氏,宋嘉定間自天臺遷此。水車陳氏,元後期從竇嶴(今屬三門縣)遷來。七市鄉大陳陳氏,元至元間由天臺遷入。宮嶺鄉上陳陳氏,元大德間從台州徙來。毛嶼鄉東南溪陳氏,明洪武二十三年由城內桃源橋遷入。龍浦鄉龍山陳氏,明初從福建遷象山南田,再徙此。

 

象山陳氏:

始遷祖由閩遷居南鄉姆嶺下,居東陳、茅洋一帶,較為集中。宋、明、清時又有自鄞縣、平陽、奉化遷入,繁衍定居于下沈、丹城、塗茨、東港、爵溪、牆頭、石浦、昌國、鶴浦、定塘等地。

 

桐廬陳氏:

宋鹹淳年間,由河南穎川遷今分水百江。分支于明末遷桐南峙山(今三合鄉陳家),後又分遷下陳。2.清末,從江西遷居今保安鄉陳家。

 

三門陳氏:

浮門陳氏,始祖蒙吉,南朝陳國王族,隋滅陳,攜眷浮海至浮門。傳至陳心潛,唐末避亂,轉遷珠嶴祥裏,入贅丁氏,後分遷西陳、珠嶴、柿樹灣、南溪鄉下彎等村。園裏、後林、嶺腳陳、林家洋、五支嶴、橫渡鎮嶺根陳、澧浦、蜍下、漁西、沿赤陳氏,祖籍福建,唐末避亂遷入。山場鄉西岑陳氏,始祖陳咸甯,宋時鎮撫台州,遂遷入,後分遷長山、南嶴。東屏陳氏,始祖陳拱辰,祖籍東陽,元亂時遷入。楓坑陳氏,始祖陳維揚、陳從隆,明洪武時(1368—1398)自南田遷入。健跳陳氏始祖陳廷芳、陳廷桂,祖籍溫州,明弘治間(1488—1505)遷入。

 

余姚陳氏:

祖籍河南宛丘。多系宋室南渡遷來,其中一支元時從溫州樂清遷姚北,子孫繁衍分居,以余姚鎮、低塘、曆山、明偉、丈亭等鄉鎮為多。陳姓聚居並作為村名的有陳家、上陳、南陳、後陳等38個村。1987年(下同)有陳姓53354人。

 

景甯陳氏:

一支潁川郡,北宋靖康年間(1126—1127)由雲和雲坦徙遷青田縣庫川(今景寧庫頭村);又一支回圖郡,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自青田永惠遷至渤海村。

 

台州椒江陳氏:

乃崦陳姓明洪武年間由仙居遷入;梓林山兵陳姓祖先由會陽遷入;前所陳姓世居陳嶴。相傳宋康王趙構南逃時曾為一陳姓船夫相救,賜名陳大聖,其地陳嶴遂為陳姓聚居焉。現陳姓分居在海門下洋陳;山東下陳、陳家、胡陳;章安西陳、後洋陳;梓林陳宅;洪家河頭陳;兆橋東洋陳;靈濟上洋陳、管下陳;三甲陳家裏;下陳下陳街;沙北橫河陳;水陡陳家;石柱陳家橋、陳家裏等地。

 

蕭山陳氏:

祖籍河南潁川。南宋初,有陳氏從河南遷居義烏、諸暨、東陽一帶。後,從義烏大陳鄉遷居蕭山的有 5支:定居在戴村鎮馬穀村,臨浦鎮柏山陳、高田陳村,進化鎮郗塢、傅墩村,許賢鄉里陳、俞家村,進化鎮東山村;從諸暨遷入的有 4支:定居在樓塔鎮大同塢村,城東澇湖村,浦陽鎮紀家匯村,新街鎮陳家園村。從東陽遷入的一支定居於新塘鄉塘裏陳村。另外,尚有一支隨宋室南渡,從河南遷居西興鎮湖頭陳村;一支于元初南渡,遷居城廂鎮婁下陳村;另一支明正德年間,從海寧遷居浦沿鎮楊家墩村。全市有陳氏6.54萬人,列蕭山第二大姓。

 

平湖陳氏:

明嘉靖年間自江南應天府上元縣(今南京市)遷乍浦,有東陳和西陳兩支,著名金石家陳巨來屬西陳。另一支自海鹽澉浦遷來平湖。

 

黃岩上鄭陳氏:

始遷祖陳回吉,字正隆(1694—1781),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種香菇,從浙南景寧後溪遷居黃岩西鄉上鄭,傳今十二代。名人有:清獻中學堂校長陳洛東,中將陳榮輯、陳蒼正,縣長陳榮樅、陳榮桐,教授陳彬福等。1-16世名行:吉必光顯、宜爾榮福、公侯卿佐、輔國平康。字行:正德嘉樂、行素守初、佑斯來哲、永緒令謨。1993年由陳福謙主編重新家譜,存黃岩圖書館一冊。

 

浦江陳氏:

北宋天聖年間自湖州烏程(今屬吳興縣)入贅本縣車方方氏,至六世恢復陳姓,裔居平湖一帶;另一支祖籍彭城(今屬江蘇省)宋室南渡來浙,卜居縣城仁杏巷;又1 支祖籍江州(今屬江西省).唐末避難杭州。南宋甯宗(1195-1224 年在位)時擇居灣東樓後山,複遷沙城(今屬前陳鄉);宋時還有二支分別從睦州、吳寧(今東陽縣)定居東嶺和古塘;明代又有四支從永康、義烏等地遷入烏漿山、荷花塘、蒙山和餘店。

 

天臺妙山陳氏:

宋吏部尚書陳均正子陳享,南渡時由東陽鐵壟遷天臺靈溪大嶴,後徙縣城東門。妙山村(城關鎮),石塘下、塘下丁(唐宋),鋪前、玉湖、科山、晚山(麗澤),厚澤(白鶴鎮),上白岩(天宮),東坑陳(螺溪),慈聖(石橋),大嶺頭(紫凝)。目前,全縣妙山陳氏共有5萬人,占天臺陳氏半數以上的人口。

 

新昌陳氏:

先後遷入四系,有下城、桂溪、平湖、上城之分。下城系始祖陳顯,原籍山東青州,後樑開平年間(907-911)為新昌縣丞,遂定居城中前山根;桂溪系始祖陳義,祖籍山東青州,唐末大亂,避亂從括蒼遷來西坑隱居;平湖系始祖陳儒文,五代後樑時任兵部侍郞,五代末遊赤城,歸途定居平湖;上城系始祖陳聖,原籍江西江州,南宋將亡時遷居剡縣,元末明初其四代孫陳孟誠定居新昌。現陳姓人口30220多人,位居全縣第三。

 

遂昌陳氏:

有 6支,共5129人,分佈20個鄉鎮。(一)宣和由松陽石鼓徙劉坑,後代分居直源。(二)萬三後裔碧奎、碧旺、碧有於清康熙間由上杭大洋壩分別徙小侯、小侯源,後代分居東峰、清水源。(三)勝德十五世孫啟文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由閩汀湖口徙小應村,後裔散居大侯周等村。(四)永鼎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由閩汀宣城裏徙涼嶺下。(五)文明路陳姓,先世于清道光間由安徽旌德縣來遂經商定居。(六)渡船頭陳姓,祖籍溫州、青田,於清末及民國經商徙此。

 

義烏陳氏:

①唐時從福建遷居上溪鄉雲門、後溪,分支住夏演鄉上楊村。

②唐末避亂,從山東遷居杭疇鄉缸窯、陳店。

②宋紹興年間,從東陽遷居廿三裏鄉埠頭、後樂等村。

④南宋時,從福建遷居黃山鄉西瓜坪,後裔蕃居黃山、周村、橫塘10餘村落;分支有塘李鄉陳宅、後宅鄉全備、前店鄉屋基、柳青鄉遊覽亭等。

⑤南宋時,東陽陳道隆、陳道興兄弟從東陽逃荒到大陳,子孫分居附近36個村落。

⑥稠城鎮二支:西門陳(又稱繡川陳),南宋時從永康遷來,分支居官塘鄉楊梅院;湖清門陳(又稱山東陳),北宋末避金兵從山東遷來。

⑦宋時從東陽官橋遷居赤岸鄉雅端、新屋。

⑧宋時從東陽根溪遷入何裏鄉深裏、分水塘,分支居東河鄉楊塘、前洪鄉前園。

⑨從東陽安文分遷倍磊、葛仙,分支居前洪鄉畈東、宇宅口,徐村鄉前流供店。

 

衢州陳氏:

8.17萬餘人。衢縣3.59萬余人,晉代陳弘封信安侯,遂家於衢。龍游1.43萬余人,宋孝宗時陳岩遷入;南宋末年,義烏人陳杉遷來。江山1.28萬余人,于宋景佑年間由衢州分遷。常山9600余人,一支於南宋紹興七年(1137)由山東遷來,其餘皆明清時自安徽、福建、江西遷來。開化9100餘人,原籍安徽歙縣,宋時遷來。

 

蒼南陳氏:

陳叔寶第八子陳莊的裔孫陳檄,唐僖宗時官光州固始令,光啟元年( 885)乙巳,為避秦宗權之亂,隨州刺史王緒入閩,居於建安(今建陽),孫陳德誠,南唐保大年間官和州刺史,交泰元年(958)戊午,棄官來橫陽(今平陽)隱居南雁蕩山。北宋建隆二年(961)辛酉,轉遷江南下澇(今龍港鎮下澇村)定居,繁衍成族,支系分居陳良、陳家宅、湖前和宜山、錢庫、金鄉、赤溪、礬山、馬站等地,以及平陽、里安、樂清等地。

陳叔寶第九子陳恮的裔孫陳謀,唐文宗時官禮部尚書,太和六年( 832)奉旨齎詔監王審知為閩王,因之隨王入閩定居,遂為閩肇基始祖。陳謀次子陳發(名肇七)、三子陳達(名肇八)于唐僖宗光啟元年( 885)避黃巢兵亂,入遷金鄉坊下開基,繁衍成族,支派分居舥艚東浦口、浦頭匯、浦南、炎亭崇家嶴、乾江湖山頭等地。

陳叔寶弟陳叔明裔孫陳兼,世居福建泉州赤岸,至11世陳千一,于北宋慶歷年間入遷江南11都儒田(今仙居)開基創業,為仙居始祖,繁衍成族。陳千一長子陳玉涯遷居樂清翁垟,次子玉潮遷居平陽榆垟,三子玉沙侍奉父母留居古裏,爾後裔孫陸續分居望裏護法寺、龍港新美洲、湖前、靈溪、馬站、中墩、金鄉、炎亭、大漁、舥艚、雲岩對口,以及平陽、溫州、玉環、象山、福建福鼎、霞浦以及江蘇省等地。

陳兼第五子陳歸的裔孫陳,唐時官閩長溪縣令,遂寓長溪赤岸上垟,傳至16世陳六一(名勳,號珪庵),因有同根異派早居浙江平陽,於南宋淳佑年間遷居江南11都夏堡(今陳家堡)開基,繁衍成族,後裔支派分居小陳家堡、大樹下、大河川底和望裏、錢庫、龍港、金鄉等地。

陳歸另一裔孫陳瓚,官橫陽縣令,居城南鳳凰山下,後遷居江南20都下絳裏(今陳家殿),繁衍成族,後裔支派分居錢庫、宜山、蘆浦、靈溪、觀美、赤溪、雲岩等地。

陳瓚的堂兄弟陳瑄,官永嘉教授,致仕時與兄同居鳳凰山下,後遷居江南11都柘園,繁衍成族,後裔支派分居雅店橋、新垟和金鄉、錢庫、靈溪、莒溪、浦亭等地。

陳叔寶堂弟陳叔彪子陳瓊,陳朝亡國時避難平陽縣的仙口,陳瓊子陳尤元由仙口轉遷北港新垟開基,繁衍成族,其裔孫陳宗旦(字元旭,號晴嵐)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進士,官貴州判官,榮歸後遷江南15都陳營(今江山北店),後裔分居大店、宜山八岱、東跳等地。

陳叔寶堂弟陳叔澄裔孫陳廷宵,官福建行營兵馬使,後避亂住長溪(今霞浦縣)赤岸。陳廷宵孫陳昭文,後周時官信州通判,遂居於江西廣信府弋陽縣孝城鄉,生子陳瀚。父子宦游至樂清翁垟定居,為翁垟之始遷祖。爾後其裔孫于明朝末年間陸續入遷靈溪官堂、岩頭、黎灣,江山東莊、雅連、棋盤,雲岩對口,中墩、大坪、龍沙瓠瓢潭,蒲城、龍頭鼻等地。

龍湖派,“開漳聖王”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唐總章二年( 669),隨父陳政出鎮福建泉州。唐垂拱二年( 686),奏請朝廷批准,設置漳州郡,任漳州刺史。經過數代的繁衍生息,成為漳州望族,後裔子孫,則稱“龍湖派”。龍湖派入遷蒼南有二支:一是陳元光第30世孫陳元選、陳元擇兄弟,先由漳州龍溪縣遷泉州同安縣東堤後窟,旋遷平陽縣五岱山(今蒼南縣五鳳鄉)定居,繁衍成族,後裔支分30都孤雲嶺、塘灣,36都木橋頭,觀美過港,宜山八岱,蒲門深灣、洞、雲遮、陳道門和平陽縣的墨城、荊溪,青田縣八都,以及福建霞浦、福鼎等地。另一支是陳元光第29世孫陳子富與堂弟陳子美、陳子毓的後裔,陸續由漳州龍溪縣天寶鎮入遷蒼南。這支有昆仲18人,都是“丕”字輩,即18丕,分居蒼南的有:丕祈、丕裕、丕禧、丕爵居觀美華陽;丕福居蒲門車嶺腳;丕儒居宜山東跳;丕玉居藻溪矴埠頭;丕咸居西垟坡;丕顯子孫分居陳宅、仕家垟、韓家垟、希賢、士升、錢庫和平陽北港;丕田居18都墩頭,子孫支分雲岩鯨頭、26都山門頭、蒲門沿浦、垟心;丕封子孫居浹底園、王公門、礬山石壁頭、觀美馬加垟;丕育分居藻溪昌門宮、後板路;丕愈居藻溪雷打龍;丕聲子孫居49都董家潭等地。

另外,藻溪元店、盛陶下井橋、高嶴、下山虎、橋頭灣、繁枝、蒲門大嶺內、頂高垟、金鄉湖裏等地的陳姓,都屬龍湖派裔孫。

太傅派,始祖陳忠,子陳邕,唐中宗時官太子太傅而得名。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 736),為避宰相李林甫陷害,陳忠父子由京城長安南遷福建,子孫興旺,分徙於漳州、泉州各縣,其裔孫分別于明萬曆至清道光年間陸續入遷蒼南,散居蒲門小岵、長沙石堡、寮基大貢、霞關嶴內、甘溪龍頭頸、王家垟、南坪、赤溪下宅、龍沙吊壁燈、藻溪盛陶、楊府宮、藻溪街、元店、望裏嶴內、礬山亭子腳、舥艚、莒溪、橋墩碗窯矴埠塘、騰垟東橋頭、靈溪江南墩、馬站橋頭半山、靈溪山東、礬山南下、中墩等地。

 

洞頭陳氏:

一、永複直文欽 中甫嘉士大 謙徽光前業 懿美裕後昆 禮儀傳家寶 詩書奕世尊

  慈謀貽燕翼 迪吉惠更勤 顯達榮祖宗 隆平頌聖君 守先長積德 繼起即賢孫

該支派屬丙州陳氏開基祖為陳有瑞(號居義,字永興),乃南陳十六世福慶之曾孫,祖籍嘉禾嶼陳寮洗馬坑隱海嶼(同安縣民安裏十一都丙州嶼)。其後裔子孫近六十人分別於清中後期遷洞頭。分居在洞頭本島大部分村落,主要有東嶴、東嶴頂、東沙、媽祖宮、大王殿、半屏山、北嶴、水流岸、二壟、三壟、三盤、鋪嶴、水徙崗、後寮、中侖、惠頭寮、壟頭、嶺背、鐵爐頭等地。

二、四六入均芬 德彥汝友文 山惟孔孟世 朝以士允子

  公侯克紹伯 啟式企延繩 秉必如伊肖 聲咨肇晉徴

該支派屬官山陳氏始祖陳垕,河南汝南平輿人,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其子陳國鋪(名從義,號四翁)擇綏德鄉同禾裏官山(現馬巷鎮內官村)築室以居。其後裔子孫陳侯鑾等29人約於乾隆中後期遷移洞頭聚居風門、東沙後、九仙、沙嶴、白疊、桐橋、蚱埠廠等地。

三、翁景與光致猷尚宗世時崇可興繩士伯子公侯可期詩書為上永是振撥千載垂芳

該支派屬漳湖派陳氏,為唐朝陳政的後裔,傳至漳湖年三世有六郎公、八郎公和九郎公三兄弟,自泉州晉江瓷頭(即今圍頭)陳鄉村入同安浯州太武山南居,六郎公居坑北,號下坑陳。六郎公傳四代至銅山公,銅山公傳四代至光亮公生子二致隆、致雍。致隆之孫尚德傳宗貴,宗貴傳八代至伯燦,伯燦之孫公五遷大王殿;致隆之孫尚博八代後至士玉,士玉遷東沙村;致雍傳四代至宗隆、宗澤,宗隆再傳四代至克鎮、克樹遷霓嶼;據福建宗譜記載宗澤之孫時平、時定、時蘊三兄弟于明萬曆年間外遷,時平遷至去向未載,其孫克錦、克綢、克昌定居定居於霓嶼一帶。時蘊遷至平陽(今蒼南)蒲門。此派尚有後寮一支,但由於上世系不清而無法溯源。

四、景廣梅(忠)興 朝宗(彥)文子 用希崇長 正奕家傳 德茂均(經)國(邦)大(代)有多(名)賢永延(光)駿譽 振華宗(榮)

該支派陳氏開基始祖陳正智原祖籍閩之福清縣星橋,誥授縣正堂之職,宦遊宇內政聲普著於乾隆戊辰(1748年)間摯眷來遷定居於舊稱浙江玉環縣黃大嶴島之浪攩後後陳正才、陳正拔、陳正珪、陳正覺等接踵而來定居於大門,子孫定居於大門各地。

五、謙賞光彩騰 鍾沛植煥增 欽清本榮培 銘深森炳在 錫汝樹熙基 鑒淑標焜坦銓淳楷照均 钜淵枚燮堉 錄洽柱煇垂

該支派始遷祖陳光祖、陳光甯、陳生存、陳光球等由晉江縣井尾鄉後市接踵遷至壟頭墾荒。子孫定居壟頭等地。

六、季夷紹師祖 永求實希以 善公思光如 立良廷炫亭

  世承慶鳴聖 朝開瑞啟嘉 聲宣景德聚 俊士振元昌

該支派始遷祖均來自樂清,鐵爐頭始遷祖陳開龍由樂清樓下遷玉環十二都鐵爐頭嶴後鐵爐頭後人居北嶴、溫州;狀元嶴始遷祖陳承遠由樂清遷狀元嶴,後人居狀元嶴;半屏山始遷祖陳瑞迪由樂清遷下山貳兒頭(半屏山),後人居半屏山。

七、大善公崇守 謙尚伯信有 士元嘉允茂 鳴時繼光久 賢孝際熙朝

  永可承天受 春旭長征步 宇俊紫雲高 瓊瑞興佑德 遷景冠郁盛

該支派始遷祖有來自永嘉也有來自永嘉場(永強)狀元嶴始遷祖陳茂蘊由永嘉十九都白岩遷狀元嶴,後人定居狀元嶴、北嶴鎮等處;**始遷祖陳士阜由永嘉場(永強)遷**,後人定居**等處;北嶴始遷祖陳元秀由永嘉場(永強)遷下山喜兒頭(半屏山),後人定居于北嶴、狀元嶴、長坑壟、三條壟等處。

八、

 1、禪虞後裔 乃複元動 家聲永紹 蘭茂芳春 蕃支衍派

  大展經綸 人士夫子 侯伯公卿 簪櫻著美 佑時告衡

 2、克立道興 澤序昭穆 文章華國 詩禮傳家

該支派始遷祖陳複明、陳複□乾隆年間自福建泉州晉江深扈遷洞頭漁嶴、北嶴下街,後人定居于洞頭村漁嶴、北嶴鎮、小樸村等處。

九、隆景福存倉 繼世友良應 文德丕承方 傳家永余慶 通國啟恩光 熙朝尚公正

  以仁嗣大昌 康樂乃天定 乾新振環宇 哲宗紹聖恭 彥善淩雲志 崇敏集茂祥

該支派始遷祖陳傳淑、陳傳水由樂清翁垟遷洞頭北嶴街,後人定居北嶴中心街

十、振文應茂定 天日盈義禮 存進修明德 錫而興隆垂 謀孔遠衍慶 維長

該支派始遷祖陳存延陳進苗叔侄由蒼南狀元內遷洞頭北嶴街道,後人定居北嶴鎮。

十一、可大嘉鼎 德應杞維 瑞廷美盛 學士榮昌 敬紹宗祖 奕世同隆

該支派始遷祖陳廷長、陳廷興由平陽大片園遷洞頭北嶴街,後人定居于北嶴上街等處。

十二、舜聖子孫傳高明博厚綿忠 拯撫恭怡慎寬度尊名揚

該支派始遷祖陳孫隆由里安遷北嶴第三村,後人定居北嶴中心街。

十三、文章傳家國 禮樂陶性情 忠廉繩祖武 經綸濟朝廷

該支派始遷祖陳傳光由福建泉州同安金門遷洞頭山甲米礁,後人定居東沙、鴿尾礁等處。

十四、收成結金玉 珍貴是才華 文章能振國 孝弟可齊家

該支派始遷祖陳收興、陳收料及其子由福建同安山后遷居東沙村。後人定居東沙村。

十五、以肅允秉尚 思君志繼承 光宗宏世守 開政紹明良 嘉傳朝儒慶 永啟友邦昌舜德行大孝 景象時維新

該支派始遷祖陳守□由福建泉州大壩陳地遷浙江洞頭**。後人定居**、北嶴等處。

十六、必新景福 宜而敬宗 宋明運會 萬世流芳

該支派始遷祖陳天□由福建後甘遷洞頭山小長坑,後人定居小長坑等處;陳必裏、陳必存由溫州黃金橋遷鐵爐頭,後人定居鐵爐頭等處;

十七、立光應啟崇 正守仲世安 康永思顯嘉 聲宣景德聚 俊士振元昌 邦國存忠信

   統傳裕欲宏 式賢從政學 壽富印尊純 文章貴華茂 積厚可興隆 禎祥孝道 天定理斯通

該支派始遷祖陳康壹約於清末期間自樂清七裏尚家垟遷三盤東嶴(今東嶴村),後人定居東嶴、北嶴上街等處。

 

樂清陳氏:

萬嶴宗:始遷祖陳瓊,字太域,原籍閩福清。五代後唐末為溫州學諭,後棄官隱居簫台裏(今樂成鎮金溪),旋遷松溪(今萬嶴)。後裔分四支:松溪本支分佈樂成、裏嶴、界嶼等地;樓下支分佈馬道底、上屋、西岸、白石岐頭、街口等地;鬥山支分佈南山、北山、前京、四板橋、晚斜陽等地;蓮池頭支分佈長道坦、前垟、馬仁橋、南山前等地。

新坊宗:始遷祖陳用善,字機宜,原籍閩長溪赤岸。宋時官至宣義郎,系主戰人士之一,岳飛被害後,舉家出逃。紹興十五年(1145)從太平(今溫嶺縣)轉遷大荊方穀(明代改稱新坊)。後裔分佈水碓舟、後嶴、長垟、周家山、石施坑、利條、葫蘆嶴等地。

沙頭宗:始遷祖陳兆丙,字建學,原籍閩。宋乾道三至六年(1167—1170),由玉環轉遷沙頭。後裔分佈山根、門前等地。

翁垟宗:始遷祖陳安節,原籍江西弋陽。宋紹熙進士。後宦遊在外,至嘉定元年(1208)輾轉遷入雁塔里(今翁城垟)。後裔分佈前街、後街、九房前、九房後、前橋、後橋、馬仁橋、白石、塗嶴、清北等地。

上陳宗:始遷祖陳恭,字謙益,原籍閩福清。宋淳佑六年(1246)從永嘉轉遷白石,後以居住地稱上陳。

長徼宗:始遷祖陳士舉,字大用,原籍安徽合肥。元至正六年(1346)進士。為避中原戰亂,於至正末輾轉遷居樂成。其後裔陳東野于明萬曆間(1573—1620)轉遷芙蓉長徼。
智廣宗:始遷祖陳鼎,原籍錢塘。明洪武間(1368—1398)從玉環轉遷趙家硐,後定居智廣。後裔分佈大林等地。

南廓宗:始遷祖陳鈍,字斯鈍,原籍閩。明正統元年(1436)進士,曆官禦史、吏部郎中等職。成化初從竹崗(今屬玉環)轉遷樂成。後裔分佈珠璋、塔瀆、樸湖、河嶴、方鬥岩、倉下等地。

 

永嘉陳氏:

陳姓出自媯姓。以國名為氏,望出潁川、汝南、下邳、廣陵、東海等11處。陳昭遠,唐宣宗大中三年( 849)自福建長溪赤岸遷來茗嶴村。陳拱,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 (976〜983)自里安長橋遷來芙蓉村。陳寬,南宋建炎三年(1129)

自縉雲胡陳遷來上烘頭村。陳岳蕃,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自里安帆遊遷來鳳番村,嘉熙四年(1240)轉遷包嶴村。陳仲智,元惠宗至正年間 (1341〜1368)自仙居遷來陳嶴村。陳昭遠、陳拱、陳寬、陳岳蕃、陳仲智為永嘉陳姓各支始遷祖。陳姓自唐遷人永嘉,曆1100 餘年,到1990年縣內聚族而居行政村55個。

 

永康陳氏:

1、尚書堂

叔寶生嶷,傳四世而至光忠,登唐武德三年( 620)進士,任吏部尚書,贈東平侯。遷永康廿一都尚書堂。

析居地:後林、石牛、前黃、柏岩、西門育才坊、西門上市、龍山街、柿後、瓦窯塘、梅隴、林坑陳、龍窟、棠溪、古麗下陳、下山段、鴉塘、上宅、中宅、山后胡、象村、木渠、樓下陳、石湖坑、荊山陳、橋頭、永康、上汀、後渠、下田、梘頭、棟隴、下魯、榔山殿、街頭、上庵、玉堂峰、宅口、石柱下陳、義門、百廿秤、橋下、上馬、陳山頭、槐花、西田畈、新樓、高樓、椒坑、方村、後崗頭、下井頭、楓坑、楓坑口、沙畈、上柏石、大門裏、王村下園、南園、新屋裏、下園、走馬樓、鹿坑、方山腳、義烏、前陳、溪心、山后胡、小溪田、石塔下、富陽、福建、金華、山西、寮前、仙居龍珠門、皤灘、磐安根溪、磐安安文、義烏西門、無錫惠山、縉雲後塘、仙都宮、坑沿、麗水蔣坑、上虞、浦江浦陽、金華金塢、武義、臨安、慈溪、河南、香港、德清、鞍鋼、安徽、北京。

2、曆麓(後隴)

五代後唐時,陳旺仕樂清縣令。後周廣順年間卜居後隴。

析居地:麻車頭、大陳、塘頭、石雅、上園、下店、下陳、雙溪、縉雲趙岸、下新屋。

3、橋下

世居金陵,時值靖難之變,始祖由南京西門外遷徙永康橋下,後轉柄坑。

析居地:竹坑口、闊塘後、山下、東陳

4、路西

宋有陳承,居東陽路西。

析居地:椒坑、杏裏、下柏石

5、西門

唐天佑初,陳有允由臨海仙居田頭遷永康西門。

析居地:八字牆、黃溪、柳川、金杜、前柳、梧澗、東山、前桑園、新店、陳園、雅陳。

6、樟塘

宋陳龍(靈湖)宰婺州,卜居樟塘。

析居地:蓮塘、大陳、店園、街頭、後麻塔、珠顆、石塘明、桃源口、新川、長塘塢、前源、金華西溪、武義白楊。

7、郎下

明永樂間陳伊卜居永康郎下。

析居地:寺前、陳弄坑、尚黃。

8、石柱

清代福建莆田陳昌生來居永康石柱,複遷上橋街。

9、淩宅

民國陳新龍自仙居毛竹口遷淩宅,後析居方山。

10、其他

其他陳氏主要有:永祥、皮店、翁田、毛草屋、後項、峰箬、花園、橋裏、河頭等9支。

 

平陽陳氏:

先世自閩長溪赤岸避五季亂徙溫之昆陽金丹鄉 (《平志.金石》陳寶蘭墓誌銘)。

 

上虞陳氏:

上虞第一大姓,約占全縣人口9%。縣內陳姓來源有二。一屬穎川(屬河南省)陳氏,宋建炎初陳遠扈駕南渡,定居上虞信村(今屬何鄉無考),後徙半湖(今屬三溪鄉)。另一支為北宋年間自四川逃荒來虞,定居小越大山下。後上虞陳氏又分遷紹興南匯、霞障、三江、安昌等地。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