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平陳氏 
											
											2010-06-15 
											
											編者按:此篇為初稿,請南平地區陳氏兄弟審閱,以出版前請及時回饋當地陳氏內容 
											
											  
											
											延平區 
											
											延平區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漢建安元年( 
											196)析侯官縣北鄉置南平縣,1995年撤南平地區設地級南平市,原南平市改為延平區。總面積2659.7平方千米。人口 
											49.02萬人。區人民政府駐四鶴街道。全區轄6個街道、13個鎮、2個鄉:梅山街道、黃墩街道、紫雲街道、四鶴街道、水南街道、水東街道、來舟鎮、樟湖鎮、夏道鎮、西芹鎮、峽陽鎮、大橫鎮、王台鎮、太平鎮、南山鎮、塔前鎮、茫蕩鎮、洋後鎮、爐下鎮、巨口鄉、赤門鄉。 
											
											  
											
											永安陳雍支派 
											
											延平區多為永安貢川始祖陳雍第十三代孫宋進士陳麟之後。延平陳氏人口 
											22000多人,後裔分佈于延平西芹、樟湖、塔前、夏前、爐下、茫蕩、南山、赤門、水南等 
											9個鄉鎮及街道辦事處,近百個自然村。延平區外的沙縣、邵武、順昌、浦城等地都有延平陳氏分支聚族繁衍。 
											
											具體分遷列下: 
											
											明正德三年(1508),陳保伍從南平瑤坑遷西芹珠地。 
											
											清雍正五年(1727),陳再一郎從貢川遷西芹珠地廣泉坑。 
											
											元皇慶元年(1312),陳福九從鳩源路下遷西芹塘下。 
											
											明正德三年(1508),陳起環從南平塘下遷西芹水東。 
											
											明朝年間,陳福五從貢川遷西芹塘下小溪。 
											
											元皇慶元年(1312),陳福九之子陳阿弟從鳩源路下遷西芹塘下。 
											
											明朝年間,陳福十七三子遷大處裏上泗坑。 
											
											元皇慶元年(1312),陳招從塘下遷西芹乾山。 
											
											陳日長從橫坑尾遷西芹乾兜。 
											
											明朝年間,陳北一從路下遷西芹半兜。 
											
											明朝年間,陳新富從珠地分支建祠遷西芹高坪村。 
											
											陳八十八郎公從貢川遷西芹鳩源路下。 
											
											陳雍第十七代陳福四從貢川遷路下,再遷夏道溪頭溪下。 
											
											陳雍第十七代陳付從貢川遷田夏道田地。 
											
											明朝萬曆十八年,陳壽十從夏道遷溪頭村,再遷田地村。 
											
											北宋淳熙元年(1174)陳千郎從貢川遷夏道爐下村。 
											
											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陳生從貢川遷路下,再遷墉下,複遷塔前菖蒲洋。 
											
											南宋末年,陳正為從沙縣尾曆遷塔前上場。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陳鏗十從路下遷塔前際上。 
											
											元朝年間,陳文,付武之子,從遷塔前沙舟坑。 
											
											元朝年間,陳招郎,文公付武之子,遷塔前沙舟坑。 
											
											陳宗進從梅西三圖十裏遷赤門鄉赤門村。 
											
											明正德三年,陳成德從岩頭遷茫蕩大洋村。 
											
											明成化十八年,陳日升遷綿竹隴遷茫蕩岩頭。 
											
											  
											
											樟湖中和街陳姓 
											
											樟湖陳姓,其創居於南劍長安上塘阪尾。熹公次子守廉公居閩清,其子庭棟公,即遷劍浦長安湖峰舍前之地,及傳十世至國隨公,乃創居上塘。自十世祖國隨公始,生二子,長藪、次瑩。棣萼聯輝,畢業登進士,迨致仕後,而構上塘之祖基。水口電站建成,淹沒舊鎮,新搬樟湖。樟湖陳氏,多為陳伯旺公後裔。至應犇公,派居下陳,公傅公,派居上滿山,原一公派居新宅,邦英傳曰貴,派居溪口。還分遷尤十六都等地。 
											
											  
											
											陳子昂陳姓 
											
											元代,著名詩人陳子昂的第八世孫陳行簡任福建省延平府通判,舉家徙居延平。他有 
											5個兒子:長子萬一卜居尤溪;次子萬二,名光,字子明,居泰寧城關;四子萬四居泰寧上青鄉三地村。故泰甯陳姓分別尊陳萬二、陳萬四為開基始祖。元元貞元年(1295年)陳天順次子陳起明遷居甯化龍下窠,命名陳家地。據甯化橫瑣(龍下窠)《陳氏族譜》載,陳天順因父陳文龍因在朝政治上不得志,避居安沙牛欄角。至元代元貞元年,陳天順的次子陳起明遷居寧化。 
											
											  
											
											尤溪聯合支系陳姓 
											
											明代,尤溪聯合東邊陳氏始祖陳伯良的第三子遷居劍州(今南平)。 
											
											  
											
											長樂江田陳姓 
											
											元朝末年,為避戰亂,長樂江田陳世環遷居上團(延平區水南街道辦事處羅源村),至今已近700年。 
											
											  
											
											福州台嶼陳姓 
											
											南宋年間,福州台嶼陳氏二世祖真甫公之子陳善言,開基延平區太平鎮西後村桐嵐(月窟),元初,月窟陳氏因反元起義,曾遭抄滅九族。幸有一身孕媳婦劉使正好回娘家未回,才免遭其難,留下一脈,傳承香火。劉使隱姓埋名,生一子,三代單傳,其曾孫生三子,長名昌、次名翼、三名美。至明朝政權建立後,月窟陳氏無欽犯之虞,昌、翼、美三公才恢復陳姓,回歸故里,重建家園。由於族人不和,外族欺淩,導致族人外遷定居,故有月窟月月窟,分散九窟之說。九窟指的是九個地方,即建歐、南平、曾福道、余富、水井後、坑柄、金沙、吉溪、際墩等。 
											
											  
											
											政和縣 
											
											政和縣位於福建省北部,與浙江省南部相鄰,五代永隆三年( 
											941)劃甯德縣關隸裏置關隸鎮,宋咸平三年(1000)建關隸縣,政和五年(1115)詔改政和縣。總面積1735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2006年)。通行閩北方言建甌話。全縣轄 
											1個街道、 4個鎮、 
											5個鄉:熊山街道、東平鎮、石屯鎮、鐵山鎮、鎮前鎮、星溪鄉、外屯鄉、楊源鄉、澄源鄉、嶺腰鄉。縣政府駐熊山街道。 
											
											十幾個支系。其中大梨溪、石門等處陳氏又有很多分支。全縣陳氏人口 
											17385人,占全縣總數的8%左右,為政和縣第三大姓,其中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有澄源、楊源、鎮前、石屯及熊山等5個鄉鎮。 
											
											  
											
											石屯鎮石門陳和東平鎮梅屯陳 
											
											石門陳氏屬建安派之陳氏。始祖陳略(小二公),乃陳霸先第十代孫,唐初避亂入閩,先居建州,唐末五代時分衍建陽考亭、建安漁溪。松溪縣陳氏一世始祖與政和縣石門陳氏同為陳略支派。陳略在唐代從宜都王入閩,建於建州。傳至陳略六世孫陳守閬,在唐僖宗中和二年( 
											882),由建安井壋徙居松溪湛廬山下之陳屯(今江屯)開墾新基,後再多居城內之水巷。陳守閬第三子陳應諷,字叔行,于唐昭宗景福元年( 
											892)由松溪再分遷于高宅裏二十四都小坤,即今政和縣石屯鎮石門村,是為石門陳氏之肇基祖,從此傳衍三十餘代,發展成望族,子孫分佈在鄰近縣市,大約人口三千人。 
											
											石門陳氏有梅屯村的一個分支。一世祖陳金長,約於明代中葉因屋遭回祿,舉家遷往松溪縣上坑村,傳至第八世陳正生,因經商于東平,遂定居於此。 
											
											  
											
											澄源陳氏 
											
											澄源村陳氏,陳潭于西晉太康二年( 
											281)因官由河南豫州入閩,居泉州,後繁衍成大族。北宋時,陳潭裔孫陳太始,字時松,分遷于萬漿(今屬福安)。太始生二子,其次子陳遂,字孟嘗,官建陽令,後遷居建安。陳遂第三子陳隔,字漢唐,官拜奉政大夫,任滿遊宦,從建安龍慈口(今建歐蘇口)遷關隸之茗溪洋洋(今壽寧縣)定居。陳漢唐十一世孫陳林繼,約於元末明初,從茗溪洋分遷政和縣南裏澄源開基。 
											
											  
											
											大梨溪、筠竹洋和石壁陳氏 
											
											澄源鄉大梨溪村陳氏、鎮前鎮筠竹洋村陳氏及澄源石壁村陳氏與澄源村之陳氏均同出一祖,都是北宋時遷居于萬漿的陳太始之孫陳隔(漢唐)的後裔,在不同時期分遷於不同地點的分支。 
											
											  
											
											楊源阪頭村陳氏 
											
											阪頭村陳氏世居安徽貴池,由貴池入閩,北宋元祐末,其太始祖陳道官任泉州守,因不滿於“熙(甯)(豐)豐小人”複用,故致仕歸隱于關隸縣西裏之坑塘村,在該村繁衍六代。元大德間,其七代孫陳貴四,舉家遷到磻溪阪頭開基,為阪頭陳氏開基始祖。 
											
											  
											
											阪頭蘇坑陳氏 
											
											阪頭蘇坑陳氏,先居河南,至唐時,陳葵因官而入江西,後定居贛州臨川石木橋司徙村,其後裔一支入閩,先居尤溪城南。迨南北宋交替之時,裔孫陳瑄,字景雲,以卜卦雲遊四方,輾轉入政和,入贅黃姓,生子名萬四,傳子陳春梅,複從阪頭移居鄰近之蘇坑開創基業,成一支派,今傳三十餘世。 
											
											  
											
											鐵山張天村陳氏 
											
											該村陳氏派出南朝陳宣帝之子武甯王陳叔武之後,徙自浙江。至宋代,其裔孫陳伣,字文叔,登進士第。陳伣六世孫陳汪,複遷于景寧縣庫川,其後裔陳文惠,行貞四,于明成化前後由庫川遷慶元南鄉三都,再遷政和張天。 
											
											  
											
											城邑陳氏 
											
											明朝末年,陳天亮攜父母由清流縣遷政和,初寄居於釜箜(梅坡)之楊梅林,旋遷入城邑開基,今傳二十世。 
											
											  
											
											石屯鎮西津陳氏 
											
											明朝天啟年間,陳懷山攜弟懷少及母侯氏由南安溪尾徙居政和長城裏西津村,今傳十六世。 
											
											  
											
											新廠陳氏 
											
											清初,陳日明從閩清縣遷閩北,先世祖為福州南台支系,初遷于建安縣順石鄉伏寅村之官布,旋遷到相鄰之西津之新廠,傳十二世。 
											
											  
											
											建甌市 
											
											建甌市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上游,歷史悠久,八閩首府,閩國古都,人傑地靈。東漢建安初年( 
											196年)設建安縣,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五個縣之一。總面積4214平方千米。人口52萬人。通行閩北方言建甌話。全市轄4個街道、10個鎮、4個鄉:建安街道、通濟街道、甌寧街道、芝山街道、徐墩鎮、吉陽鎮、房道鎮、南雅鎮、迪口鎮、小橋鎮、玉山鎮、東遊鎮、東峰鎮、小松鎮、順陽鄉、水源鄉、川石鄉、龍村鄉。 
											
											據宋太學生陳朝老于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所撰《陳氏族譜》記載,吾宗本京西許州人,今謂之潁川府,唐初避地來居,唐末五代分派于建陽考亭,惟居建安之漁溪有墓林存焉,謂之陳田,以建安封境太廣,拆東西四鄉為政和,政和之旅或在松溪,或在楓口,前有大譜,兵亂遺亡。獨十代祖曰:二公者又分獨居石三門後,惟小坤口與井墩上團城下之桑田為最盛者,皆出於漁溪也。 
											
											據查,龍慈口陳氏為潁川郡追遠堂。一世祖略二公、二世祖蜀公、三世祖從郊公,四世祖十七公、五世祖懷晨公、六世祖守閔公,皆居松溪,七世祖應楓公分居政和小坤口石三門,第八世祖六九公于宋神宗年間遷龍慈口(今為慈口村)興基立業,至今繁衍子孫39代,曆九百餘年。陳六九之第十代孫陳昇,在浙江處州任滿還鄉後,舉家遷往古田縣大橋鎮居住,至今已曆26代。陳九六之第十五代孫陳恒四,舉家遷往政和縣王墩村定居,至今已曆16代。陳九六之第二十五代孫陳其生遷居東峰鎮湍下村,至今已曆 
											6代。陳九六後代散居在建甌市東峰鎮的東峰、坤口、湍下;東游鎮的東遊、黨城、度潭;川石鎮的川石、溪口、後山、留元、外洋、伏演、小嶺、墩陽;政和縣的石屯、西津,舉金、王墩、護田;松溪縣城和梅口。現有因工作又散居省內各地。 
											
											小橋鎮陽澤村陳氏,支系歷史較久,建有陳公祠。 
											
											迪口鎮中田村陳姓,其祖先均由上杭遷徙此地,由於舊社會匪亂,家族譜被燒,歷史無考。據查至今繁衍有二十幾代。迪口鎮陳建村也有陳姓。 
											
											  
											
											松溪縣 
											
											三國吳永安三年( 260)置東平縣,宋開寶八年( 
											975)改名松溪縣。松溪縣是福建省北部山區一個頗具特色的小縣,位於閩浙交界處,武夷山麓東南側,古時沿河兩岸多喬松,有“百里松蔭碧長溪”之稱,松溪因此而得名。屬傳統農業縣。面積1040.2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3個鎮、6個鄉:松源鎮、鄭墩鎮、渭田鎮、河東鄉、舊縣鄉、溪東鄉、花橋鄉、祖墩鄉、茶平鄉。松溪陳姓,排在全縣第一位,總人口 
											10343人。 
											
											  
											
											大黃沙陳氏 
											
											元朝年間,始祖陳若朴從浙江龍泉二十七都塘塢頭大白芋坪遷松溪大黃沙。大黃沙屬名門望族,唐世祖、禦史中丞陳耳、宋神童尚書陳嘉猷、宋戶部尚書陳望輝、元進士陳鑰,官奉直大夫,歷史上曾名聞遐邇,輝煌一時。 
											
											  
											
											新鋪陳氏 
											
											新鋪陳氏,乃開漳聖王陳元光七世孫漢公的二十八世孫陳景彩、陳景山倆兄弟,清雍正三年(1725),從德化縣溪邊洋來新鋪開基。開基祖景彩、景山公擅長武功,為人厚道,吃苦勤勞,從德化始遷新鋪後,得到鄰村陳厝嵐、範屯溪本姓協助,旋受大溪尾林姓幫助,諸鄉親拉業務、送地盤,倍受鄉鄰恩澤。首先開始種茶、隨後種糧,面積達幾千畝,加之經營有方,在短短幾年裏,便起房數棟。兄弟倆為大家傳授武藝,深得人心,經濟搞上去了,人丁發展也很快,現已繁衍十代,人口發展到百餘戶,四百多人口,子孫多居新鋪,還散居松溪、鄭墩、貴州甕安縣、建甌、政和等地,今五世同堂。 
											
											  
											
											茶坪鄉前坑陳氏 
											
											宋朝年間,陳霞先二十四世孫陳豈開基祖前坑村。 
											
											  
											
											鄭壋洋壋陳源陳氏 
											
											明萬曆年間,陳霸先裔陳繼寶遷基壋洋。 
											
											  
											
											茶平黃屯陳氏 
											
											明宣德年間,陳福賓開基黃屯村。 
											
											  
											
											順昌縣 
											
											順昌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地處武夷山脈南麓,閩江上游金溪、富屯溪交匯處。於後唐長興四年( 
											933年)建縣,“以其初順服故名,取順而昌之意”。土地面積1985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雙溪街道。2003年,順昌縣轄9個鎮、5個鄉:雙溪鎮、建西鎮、洋口鎮、水南鎮、埔上鎮、元坑鎮、大曆鎮、大幹鎮、仁壽鎮、洋墩鄉、鄭坊鄉、際會鄉、嵐下鄉、高陽鄉。全縣總人口25萬人。 
											
											  
											
											元坑東郊村元坑陳氏 
											
											東郊陳姓開基始祖陳汝秀(秀二),南宋端宗時由河南彰德府遷入浙江杭州,後秀二公跟隨祖父超父由浙江寧波府入閩,隱居福寧州(長樂市鶴上鎮),後又隱居順昌埔上鎮沙口牛闌穀,最後遷居元坑鎮壓東郊,至今已 
											700多年,汝秀的子孫以東郊為中心生息繁衍,迄今已傳26代,目前在東效村的陳氏居民有 
											237戶 952人。 
											
											  
											
											城關陳姓 
											
											清朝末年,永安陳雍36代孫陳天長遷順昌城關。 
											
											  
											
											光澤縣 
											
											光澤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西南麓,與閩贛兩省的武夷山、邵武、建陽、黎川、資溪、貴溪、鉛山七縣市交界,是鷹廈鐵路入閩門戶。宋太平興國四年( 
											979)光澤升鎮為縣名光澤,邵武軍。1996年 
											1月,南平撤地建市,屬南平市。人口 
											16.02萬,總面積2232.4平方千米。全縣下轄 3個鎮、 
											5個鄉,90個村(居)委會。 
											
											  
											
											寨裏鎮官橋陳氏 
											
											明朝末年,陳汝四從邵武陳家牆遷入官橋羊眠石。 
											
											  
											
											武夷山 
											
											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北部南平地區,東連浦城縣,南接建陽市,西臨光澤縣,北與江西省鉛山縣毗鄰。總面積2802.8平方千米。轄 
											3鎮4鄉3個街道辦及 4個農茶場, 
											115個行政村,人口22萬人,通行閩北方言武夷山方言。 
											
											五代閩永隆三年( 941)劃建陽縣西北地置溫嶺鎮,南唐保大九年( 
											951)為崇安場。宋淳化五年( 
											994)升為縣。曆屬建寧軍、建寧府、建甯路、建寧府、建安道。1949年曆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南平地區。1989年 
											8月21日撤銷崇安縣,設立縣級武夷山市。武夷山是福建省迄今唯一的以名山命名的新興旅遊城市,境內擁有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旅遊度假區、福建省旅遊經濟開發區。 
											
											武夷山陳氏有二支。一是南朝陳叔達由河南遷到崇安乾溪鋪(今石雄)傳十一代,有佑為崇安肇基始祖。二是陳叔明之十六代孫陳囊,生四子:永修、永其、邦植、天民。邦植落戶崇安嵐穀,為肇基始祖。 
											
											  
											
											建陽市 
											
											建陽縣位於福建省北部,漢武帝時期閩越王餘善築大潭城。漢建安十年( 
											205)置建平縣,屬會稽郡,晉太康三年( 
											282)更名建陽縣,1994年撤銷建陽縣,設立建陽市。總面積3378.2平方千米。戶籍人口 
											33.57萬人(2003年末),通行閩北方言建甌話。市人民政府駐潭城街道。全市轄 
											2個街道、 8個鎮、 
											3個鄉:潭城街道、童遊街道、麻沙鎮、水吉鎮、將口鎮、莒口鎮、黃坑鎮、漳墩鎮、徐市鎮、小湖鎮、崇雒鄉、書坊鄉、回龍鄉。 
											
											建陽姓氏繁多,據調查,全縣姓氏共 459個。其中人數在 1萬以上的有 
											8個,陳姓最多,共23737人。 
											
											支系待考 
											
											  
											
											浦城縣 
											
											浦城縣位於福建省最北端,為閩、浙、贛三省七縣結合部。東漢建安初年(約在196~200年間)置縣,稱漢興,是福建省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全縣疆域面積為 
											3383.02平方公里,全縣轄19個鄉鎮(街道)、 
											296個村(居),現有人口 
											40.79萬人。1987年統計,全縣姓姓人口19641人,位居第三。 
											
											宋嘉祐七年(1062),江州義門己衍13世、3900餘口。皇上以義門聚族太盛,詔飭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初,郡牧呂海等官臨門,奉旨(第二次)監分:以十二字、每行 
											291人為分,拈鬮別大小宗,星分基業,散處各省州府縣之莊而居焉。其中遷入浦城縣有陳學誠。 
											
											清順治十一年(1654),一支陳氏轉徙浦城縣萬安鄉連墩村張洲浦自然村居住。康熙初年,子瑾公的三個兒子先後都逃到江西廣信府上饒縣十一都(即今石人鄉)荷葉地坊居住。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子瑾公季子天佑公又來到十一都青山頭(今石人鄉青山村,與荷葉鄰村)定居。此系陳氏為大田縣梅山鄉長坑陳三十之後裔。 
											
											  
											
											邵武市 
											
											邵武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杉嶺南段,西與江西省黎川縣交界。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昭武縣,屬建安郡。1983年撤縣設省轄縣級邵武市,現由南平市代管。總面積2851.6平方千米。人口30萬人(2006年)。通行閩贛方言邵武話。全市轄4個街道、12個鎮、3個鄉:昭陽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曬口街道、城郊鎮、水北鎮、下沙鎮、衛閩鎮、沿山鎮、拿口鎮、洪墩鎮、大埠崗鎮、和平鎮、肖家坊鎮、大竹鎮、吳家塘鎮、桂林鄉、張厝鄉、金坑鄉。市政府駐昭陽街道新建路。
 邵武市陳姓人口15000人,占全市人口的4.8%左右。主要聚居於埠崗鎮溪上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