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永定陳氏

作者:  來源:永定縣情網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10日

永定陳氏

永定陳姓均為潁川郡。三皇五帝時期,黃帝為開國元祖,為捍衛政權,他發明了戰車,戰車象“陳”。他經歷了五十二戰,在烽煙滾滾的戰場上,前陣旌旗獵獵,後陣兵馬蜂湧,戰車中陣威凜。“陣”後為“陳”,成了陳姓的起源。

陳,以國為姓,出自河南淮陽,國都宛丘,國名為陳。陳姓始祖滿公傳至第四十二代,亦已枝繁葉茂。滿公第四十三世陳實,世居潁川,在鄉里任職期間平心率物,遇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百姓以安,貢獻良多。潁川陳氏滿門顯貴,成了望族,陳實為陳姓潁川郡望的一世祖。

永定陳姓分佈在21個鄉(鎮)79個村,繁衍最高19代,最低29代共8751戶 2933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5%。按全國 300姓氏排列為第五位。

 

第一節 源流

一、入閩

(一)陳魁、陳璋入閩

南北朝後期,陳胡滿公第六十世陳霸先於 555年立為陳武帝,由於後主陳叔寶荒淫誤國,被隋朝所滅,陳朝皇室家族流于庶人,不得不離開京都,分散落戶。直至陳姓第七十二世陳伯宣舉家遷徙隱居于江州,成為江州義門陳氏的開居派祖,並倡議義門重聚,得到回應,使陳朝皇室分散各地的後裔又重聚江州義門(今江西九江),成為舉世聞名的陳氏家族。

義門重聚後,陳氏家族繁榮昌盛,全堂3700餘人。由於聲望過盛,引起朝廷關注。宋嘉祐七年(1062),宋仁宗下旨分析,八十二世的陳元分得江西儀莊,並舉家在此開基創業,繁衍生息。陳元生九子,即陳希、陳顯、陳南、陳越、陳鴻、陳琦、陳魁、陳輔、陳璋。

南宋末期,金兵入侵,蒙族南犯,社會動盪。福建甯化地接贛南,與江西交界處有武夷山脈環繞,是自北南下的屏障,且此地兵事較少,是棲息避難的好所在。其次,寧化屬汀州府管轄的一縣,上祖陳劍又在汀州為官,正是陳朝皇室家族立足求存謀生之處。陳元智謀高略,又決定將九子散居于原中原以南地區和閩粵贛邊三角區。其中七子陳魁率族眾97人遷徙福建寧化石壁,九子陳璋帶家口87人遷居于福建泉州,支分興化(今仙遊縣)。

(二)陳雍入閩

陳姓第六十一世陳雍,因兵亂,于唐高宗永徽三年( 652)遷徙于福建南劍州沙陽貢川(今為永安市),故有貢川陳之稱。

(三)陳群入閩

陳姓第八十二世陳旭,從中原皇室南遷,生三子。其中三子陳群于宋高宗時遷入福建汀州府。

   

二、繁衍

陳魁,字參琉,宋朝進士,妣李夫人和劉氏一娘,從江西江州義門入閩後定居寧化縣石壁陳德村(今為南田村),生昆、侖、嵩、嶽、峰五子,分別居住在石壁村的葛藤凹、水南壩和石寨寮坑等處。

宋代,寧化石壁地廣人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17人。當地譜牒記載為“土曠民稀,而業農者鮮,悉籍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工力不給廢”。所以,陳魁勸導其五子昆、侖、嵩、嶽、峰,只要勤勞下苦,不懶惰,則完全不愁無開墾耕種之地。此外,當地處於南方山區,農業耕作主要梯田種植,有豐富的山溪泉水之源,基本可以旱澇保收,與中原地區和飽受戰亂的荒亂之年相比,此地乃是“世外桃源”,是謀生的一塊樂土。這樣,兄弟五人得到了安身之處,在寧化石壁留居了 100餘年,足有五代人之久。

陳璋(陳元九子),號龍濉,入閩時仕宋任泉州、莆田兵馬,定居於泉州興化莊,生一子陳振。

陳雍入閩後定居于紫金縣(今永安市),在那裏發展農業,建立城池,當地傳為佳話。

陳群(陳旭之三子,陳魁之堂弟),名才仁,入閩後定居於汀州府的芒畬,後因兄弟不和移居長汀東陂崗陳屋村開基創業,在陳劍的影響下,陳群辛勞操作,照樣百業興旺。陳群妣鐘氏生二子:陳大郎、陳四郎。

 

三、播遷入永

宋末,愛國將領文天祥等舉義抗元,贛南、閩西一帶有不少原中原“客人”毅然參戰。由於戰爭動盪,陳魁長子陳昆、次子陳侖攜後裔遷移歸化、興化(今為明溪、仙遊、莆田、寧德)一帶開基;三子陳嵩攜後裔徙遷連城、武平到上杭,後為永定開基始祖;四子陳岳、陳峰則遷徙廣東省梅州、蕉嶺、大埔、上杭、永定一帶開基,昆、侖、嵩、嶽、峰五兄弟各成派系。

南宋末年,入閩居住于南劍州沙陽(今永安市)貢川的陳雍,其第十七世裔孫陳五八郎轉遷于漳平永福藍田,為藍田村開基始祖。永福陳五八郎第八世後裔陳本仁之長子陳舜珪又遷移永定撫市五湖泮坑;三子陳舜喬,字隱翁,遷移永定原太平裏白沙坑、墩上(今為高陂鎮西陂村白沙坑和睦鄰福梓村)。

陳群第四世後裔陳明甫,妣林氏,生四子:均壽、均輔、均玉、文光,並從長汀東陂崗遷移上杭縣珊湖鄉開基。第七世陳宗珊舉家又從上杭珊湖鄉遷居永定撫市驪龍坑開基。

明成化十四年(1478),原上杭縣析出勝運、溪南、太平、豐田、金豐五裏設置永定縣,自後,陳魁後裔陳嵩、陳岳、陳峰,陳璋後裔陳福興,陳雍後裔舜喬、陳榮來,陳群後裔陳宗珊等為永定陳姓的開基始祖。

 

第二節 分佈

一、虎崗鄉

田背村。田背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一百世(上杭第六世)陳珠鈺,從上杭遷移永定虎崗田背村開基,屬陳峰後裔,現已繁衍23代24戶 100人。

龍溪路口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九十七世陳念八郎,從本縣培豐鎮長流村遷來開基,屬陳璋後裔,現已繁衍23代52戶 262人。

漢洋暗橋下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九十八世陳仲二郎,從漢洋麻園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0代43戶 260人。

 

二、高陂鎮

上洋村。該村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一百零二世陳龍墩,於1522年從虎崗田背村遷來開基,屬陳峰後裔,現已繁衍28代 803戶3271人。

黃田村。該村開基始祖是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文秀,從本縣陳東鄉下坪村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5代 264戶1367人。

沾坑大片坑村。該村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九十四世陳雲山,從本縣湖雷凹下村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3代24戶 121人。

睦鄰福梓村。該村開基始祖是陳氏第八十五世陳舜喬(名隱翁),從漳平永福藍田村遷來開居,屬陳雍後裔。

西陂白沙坑村。該村開基始祖是從漳平永福藍田陳舜之次子陳維清,留居白沙坑村開基,屬陳雍後裔。

 

三、坎市鎮

秀山縣坑村。該村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一百零一世陳成萬,從本縣坎市碧溪遷秀山南山石坡頭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3代。

坎市街陳屋。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一百零七世陳倫成,名學詩,1942年從廣東潮陽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4代2戶10人。

 

四、培豐鎮

長流村。長流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九十四世陳念八郎(福興長子),于明朝正統七年(1442)從龍岩白土龍洲坑龍聚村(今龍岩市東肖鎮)遷來開基,屬陳璋後裔,現已繁衍24代1120余戶5300餘人。

老富壟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文玠,號陳念一郎,于宋末元初從本縣上湖雷耀湖寨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3代 300戶1600餘人。

東中禾呈頭村。該村開基姓始祖是陳氏第一百零二世陳萬興,於明正德十三年(1518)間從虎崗漢洋暗橋下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3代50戶 220人。

田地嶺東村。該村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九十八世陳石麟,從長流村遷來開基,屬陳璋後裔,現已繁衍20代40戶 160餘人。

 

五、撫市鎮

五湖泮坑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八十五世陳榮來(名椿容),從漳平永福藍田村遷來開基,屬陳雍後裔,現已繁衍22代20戶 200餘人。

鵲嶺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四世陳宗明,約於明永樂年間從本縣下洋古洋村遷居撫市龍窟居住,後於明萬曆年間舉家轉遷鵲嶺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2代96戶 509人。

五湖寨下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九十五世陳文瑛,從湖雷上南凹下遷來開基,該村沿用凹下世系,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3代11戶29人。

五聯上街頭陳屋。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一百世陳紹增,從本縣高陂鎮睦林福梓村遷來開基,屬陳雍後裔,現已繁衍 4代。

裏興村上陳。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九十二世陳瑞,從本縣城郊桐樹坪村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2代18戶83人。

裏興村下陳。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九十四世陳宗珊,從上杭縣珊湖鄉遷來開基,屬陳群後裔,現已繁衍25代 8戶35人。

 

六、龍潭鎮

虞溪、銅聯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八十八世陳啟宗,于元成宗改大德之年(1297)從本省泉州安溪縣孟頭市遷來開基,屬陳昆後裔,現已繁衍27代 189戶2600人。

後斜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九十三世陳宗興,從湖雷上南凹下遷撫市冷水坑居住,後因謀生維艱,不久又轉遷聯中後斜開居,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1代 。

西坑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九十七世、後斜村陳宗興第五代陳福隆,從後斜村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1代 5戶23人。

營盤背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一百零三世陳思恩,從本縣培豐鎮長流村遷來開基,屬陳璋後裔,現繁衍22代11戶50餘人。

 

七、湖雷鎮

上南凹下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文伸,又名陳三九郎,于宋末元初從寧化石壁遷徙長汀縣東門外十裏鋪,後轉遷湖雷上南耀湖寨居住,其長子陳勝受又轉遷凹下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6代 118戶 432人。

上南蛟塘裏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五世陳惟宣(號靜山),從耀湖寨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4代18戶88人。

上南耀湖寨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九十一世陳立紀,因兄弟分家從凹下到耀湖寨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4代26戶 359人。

上南湖窟裏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二世陳志生,從凹下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4代63戶 312人。

上湖橋邊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系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文超,從本省寧化縣石壁村石寮坑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4代71戶 303人。

下湖雷上街頭。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八十四世陳嵩後裔陳梅嵩之裔孫,名已失考,從城郊古鎮坪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2代 7戶27人。

羅灘黃渡灌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二世陳伯四郎,從城郊古鎮坪遷來開居,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4代。

 

八、堂堡鄉

三堡內長嶺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四世陳文聰,從本縣高陂鎮黃田村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4代10戶50餘人。

 

九、合溪鄉

合調上村陳屋。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一百零一世陳惟才,於清代從上湖雷上南凹下村遷來開基,現已繁衍23代 3戶11人。

 

十、金砂鄉

黃土坑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八十九世陳玉珍(號百三郎,陳梅山之三子),為拓展家業,於明代從上杭稔田豐郎 村遷來開基,現已繁衍25代29戶 133人。

 

十一、鳳城鎮

(一)東坊居委會陳氏

石林戶:該戶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一百零七世陳石林,從本縣高陂鎮上洋村遷來開基,屬陳峰後裔,現已繁衍23代 2戶 9人。

海勳戶;該戶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 108世陳惟益,從本縣仙師鄉大坪村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至24代。

永祥戶:該戶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一百零六世,從本省平和縣小蘆溪遷來定居,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3代 3戶11人。

嘉文戶:該戶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一百零六世陳嘉文,于明成化年間隨父留居永定縣城東門居住,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7代10戶46人。

虞豐戶:該戶陳姓開基始祖系陳畝堂後裔,原居仙師大坪,後轉遷縣城西北(今鳳山酒店)開基,至陳氏第一百零七世陳十二滿仍留居東坊居委會

(二)西北居委會陳氏

堯慶戶:該戶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一百零七世陳堯慶,于建國前從廣東梅縣鬆口梅教田背村來永定做工謀生,新中國成立後定居於西門壩子裏,屬陳峰後裔,現已繁衍 3代 4戶14人。

克定戶:該戶陳姓開基始祖為開漳聖王陳元光裔孫陳克定,於1944年來永定縣醫院工作,現舉家定居於西門壩子裏,現已繁衍 3代 9人。

(三)南郊居委會陳氏

大陳屋泰陽、洪昌戶:該兩戶陳姓開基始祖為陳氏第九十六世陳惟盛(名畝堂),其上祖陳璋在縣城為官,曾從仙師大坪村遷縣城西北居住,後陸續移居城關南門陳氏總祠(後稱大陳屋),屬陳嵩後裔,後洪昌戶又繼原北門陳屋中興公後裔四郎公宗脈,屬陳峰後裔。該兩戶現已繁衍23和24代。

石隆戶:該戶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九十一世百三郎,從湖雷前坊陳府遷城關管山前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4代 5戶25人。

增春戶:是繼承中興公宗脈陳十一郎後裔,原居上巷陳屋(今法院院址)。現已繁衍2戶5人。

(四)大園居委會(含原黃泥塘、官田裏)。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九世陳百九郎,從原峰市新田崗遷來開基,其後裔陳千五郎遷官田裏開基,屬陳峰後裔,現已繁衍27代。1998年,因棉花灘水電站建設需要,移民至練坑,並於9月3日正式掛牌為“鳳城鎮大園居委會”。

 

十二、城郊鄉

桐樹坪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一百零五世(陳梅嵩第十七代)陳仰嵩,從古鎮坪遷桐樹坪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5代32戶 210人。大洲

下斜村陳屋。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六世陳惟盛(名畝堂)之子陳某某(失考),遷來開基。陳畝堂之裔孫陳竹溪繼承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5代。

南漈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梅嵩之第八代陳某某(失考),從古鎮坪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5代 7戶39人。

三峰村(含寨上、新田崗、黃竹崗、胡龍)。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六世陳六郎,從甯化石壁陳德村南遷峰市歸龍山下。傳至七世萬一郎、貴榮及其後裔遷至寨上、新田崗、胡龍等地開基,屬陳峰後裔,現已繁衍25代。1998年,因棉花灘水電站建設需要,全村移民至城郊鄉羅拳頭,並于同年9月3日正式掛牌為“城郊鄉三峰村”。

 

十三、仙師鄉

大坪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梅宗,從本省的寧化縣石壁村移居下溪南倒坑斜梅子窠定居。明弘治三年(1490)又轉遷大坪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6代12戶 357人。

水城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九十一世陳福緣,先遷居至仙師黃竹塘的屋藏窠,後轉遷仙師水城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5代。

書華村陳屋。該村陳姓開基始祖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梅佐,于宋末元初從寧化石壁遷徙永定金豐裏奧杳山下口開基,後因勢單力薄,其子十二郎轉遷上杭豐朗。十二郎之子三七郎後又遷峰市,不久轉遷書華塘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8代62戶 245人。

三壩犁頭咀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一百零二世陳貴榮,原居峰市大園黃泥塘村,後常到犁頭咀急診狩獵,與一寡婦相愛結合定居,屬陳峰後裔。現已繁衍24代20戶85人。1999年,因棉花灘水電站建設需要,移民至該鄉黃田埔。

忠漈犁泉坑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九世陳千三郎,從原峰市三峰遷來開基,屬陳峰後裔,現已繁衍23代。1998年,因棉花灘水電站建設需要,現已移民至錦西木子坑村。

 

十四,峰市鎮

新坑庵前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一百世百三郎,從寨上遷下水新坑庵前開基,屬陳峰後裔,現繁衍25代。

 

十五、洪山鄉

田梓村上、下陳屋。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三世陳四二郎,從仙師書華村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8代45戶 200餘人。

尚賢村陳屋。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梅安,于宋末元初從甯化石壁陳德村遷南靖縣書洋村糞箕科開基,後裔第十一世陳懷平又轉遷洪山尚賢村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3代。

 

十六、岐嶺鄉

下山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梅林(號九十九郎),於元朝初期從寧化石壁村遷上杭勝運裏芝麻塘開基,後又轉遷陳東水尾崗,因常游獵於下山,即于元成宗年間(1317)移居下山村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8代 500戶2000餘人。

蒲山村(含松嶺、塘下)。該村陳姓始祖系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梅佐,于宋末期間從寧化石壁遷徙至永定奧杳山下口開基,其後裔孟八郎又從奧杳山下遷蒲山村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4代 195戶 843人。

龍湖陳屋樓(又名凹下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系陳氏第九十九世(陳文滿裔孫第十二世)陳應恒,從下洋古洋村遷來開居,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5代25戶80餘人。

豐村村(含上、中、下豐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是陳氏第一百世陳加禮,從下洋古洋村遷塘寇里開居,後第一百零二世陳奇道遷茶頭崗定居,其弟陳奇新遷上、中豐村定居,至第一百零三世陳亦珍遷下豐村定居,屬陳嵩後裔文滿戶,現已繁衍27代 133戶 562人。

 

十七、陳東鄉

下坪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文秀之次子陳興二郎,從本縣高陂黃田村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2代 100戶 412人。

馬山背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五世陳祖吳,從本縣培豐大排老富壟村遷來開基,現已繁衍23代14戶36人。

 

十八、湖坑鎮

西片陳屋。該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一百一十世陳阿六,於1972年從廣東潮陽谷饒鎮深洋村來永定承包建築技術工程,爾後在湖坑西片定居,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 2代 1戶 5人。

 

十九、大溪鄉

莒溪寨子裏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梅金,從上杭豐稔遷陳東水尾崗居住,後由於該地貧乏,沒有發展餘地,不久又舉家轉遷大溪莒溪寨子裏定居,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4代 200余戶1000餘人。

黃仕坑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二世陳富一郎,被黃仕坑劉姓夫婦從本省平和縣東槐鄉新寨村抱養為嗣,後改名為陳富一郎,後裔孫均姓陳,現已繁衍24代58戶 252人。

 

二十、下洋鎮

古洋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八十八世陳文滿,隨父鄧三九郎從寧化縣石壁村向南遷徙至陳東水尾,不久又沿金豐溪繼續南遷,定居于古洋村,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6代 200余戶1000餘人。

初溪上村。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九十二世陳志德、志和兄弟,從本縣上湖雷耀湖寨遷來定居,屬陳嵩後裔,現已繁衍25代68戶 348人。

丹竹村大坪裏。該陳姓開基始祖系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黃沙第十四世陳某某(失考),卒後其妻帶孕改嫁下洋鎮丹竹大坪裏黃氏,生下一男繼二代,定陳氏,後裔均為陳姓,屬陳嵩後裔文仲戶,現已繁衍20代 3戶11人。

 

二十一、湖山鄉

桂竹洋陳屋。該村陳姓開基始祖系陳氏第八十九世陳仲賢後裔陳英,從本省平和縣小蘆溪村遷來開基,屬陳嵩後裔文滿戶,現已繁衍24代10余戶50餘人。

 

第三節  譜牒

一、永定《潁川陳氏族譜》

1998年 8月出版。該譜全面、翔實地記載了國姓陳氏總源流和全縣79個陳姓村的始祖源流、繁衍生息、戶數人口以及文化、教育、遷移、人物等的興衰起伏情況,由永定縣方志委副主任陳樹浪主編並作序,陳桂添、陳貴球擔任副主編並作二序,全譜200余萬字1500餘頁,附有照片30余幅和書法家、名人、教授等的題詞。

二、虎崗漢洋暗橋下《潁川陳氏族譜》

手抄本,編修時間、編修人不詳。

三、高陂上洋村《陳氏族譜》

第一次編修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由該村第十二世裔孫陳中讜主編並作序,全譜記錄了幾代人東遷西徙、族人成就、墓葬等情況;第二次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由第十九代孫陳經策增訂,記錄該村 100多年來繁衍生息情況,手抄本;第三次於光緒十九年(1893)由該村第二十代裔孫陳咸政主修,共57部 855冊,該譜門類齊全,內容詳實,但現存只有幾冊;第四次於1993年重修,由該村老年人協會主編,共 400多頁30余萬字,是有史以來較完整的一部。

四、高陂黃田《陳氏族譜》

共四本。第一譜修於1880年,手抄本,記錄從軒轅黃帝至黃田開基後傳到11代,由19代裔孫陳開福主修,譜名為《陳氏源流世系譜》;第二本為《陳氏大宗譜》,修於1924年,手抄本,由該村19代裔孫陳永先主修,該譜上溯源流清晰,記錄黃田開基後傳到14代和江州義門陳氏系列家訓,皇封對聯以及東佳書院詩句等;第三本為《陳氏源流世系總圖》,修於1898年,手抄本,此譜世系內容較簡,且殘缺不全,由該村19代裔孫陳樹芬主修;第四本為《陳氏宗譜》,修於1985~1990年,由該村19代裔孫陳江霖主修,並結合以上三本和《中華陳氏通書》進行全面系統整理修編,上朔軒轅黃帝至黃田開基後傳至23代的繁衍生息情況,此譜較完整,手抄本,全譜約 8萬餘字。

五、高陂睦林福梓村《陳氏族譜》

列印本,1996年12月編修,記述貢川陳氏陳雍派的源流、分佈、繁衍等情況,陳煥先主修。

六、田地嶺東《陳氏族譜》

手抄本,後由該村陳石權帶往廣東。

七、培豐老富壟《潁川陳氏文玠戶族譜》(上下冊)

手抄本,修于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歲季春月,記述該村世系第一至十八代,由該村第十七代裔孫陳尉堂主修。

八、撫市鵲嶺《陳氏族譜》

重修於民國32年癸未歲春月,手抄本,記述該村陳氏開基後的繁衍世系,主修陳合書、陳和輝。

九、撫市里興上陳《陳氏族譜》

手抄本,修於民國18年,主修人不詳。

十、龍潭虞坑、銅聯《潁川虞宗陳氏族譜》

第一次修于清順治十年(1653),第二次修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第三次重修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第四次編修于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均為手抄本,主修人分別為陳上升、陳佔先、陳鵬南、陳疇恩、陳之駒、陳上箴。主要記述該村陳氏開基和繁衍生息、著名人物等情況,現存。

十一、培豐《長流陳氏族譜》

電腦排印本,修于1997年丁醜歲春月,全譜內容根據長流陳氏從龍岩東肖的上祖陳毅庵和長流陳氏開基始祖念八郎的有關資料和村族各房先賢遺下的手抄資料整理而成,主修人陳盛嘉,顧問陳雅年。全譜約40余萬字,記述長流陳氏自開基至傳下24代的繁衍生息情況,是新中國成立後一部較完整的族譜。

十二、湖雷凹下《陳氏族譜》

編修于明天啟年間,手抄本,主要記述凹下陳氏開基至 5代繁衍遷移等情況,由該村陳希聖創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歲季春月由該村陳尉堂續修,手抄本。

十三、湖雷橋邊《陳氏族譜》

修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歲仲月,記述該村陳文超傳下世系及開基繁衍情況,手抄本,主修人陳日光。

十四、湖雷湖窟裏《陳氏源流族譜》

修於1924年,記述該村開基始祖及其繁衍世系,手抄本,主修人陳金書、陳堯書。

十五、仙師水城《陳氏族譜》

手抄本,在搬遷時遺失。

十六、仙師大坪《陳氏源流考》

油印本,修於1984年4月,該譜內容豐富,載有陳氏譜序、源流、世系、傳記等,為永定較完整的一本譜料工具小冊,主修人陳桂添。

十七、仙師書華《陳氏族譜》

手抄本,抄錄於60年代,抄錄人陳如添,記述該村開基後的世系脈派和墓葬等情況。

十八,岐嶺《下山陳氏族譜》

修於1940年,載有開基後世系至20代,並有源流、小傳、總系等內容,手抄八開線裝本,主修陳壁如。在此基礎上,1997年丁醜歲秋,又組織編修新編《下山陳氏族譜》,電腦排印本,世系續至28代,全譜約60余萬字,主編陳源順,顧問陳菊曾、陳樹浪。

十九、岐嶺《蒲山陳氏族譜》

原存老譜一本已佚。1990年,在老譜基礎上組織編修《蒲山陳氏源流家考》,油印本,較詳細記載蒲山開基始祖和世系源流、歷史發展、人口演變等,主修人陳宗元。

二十、陳東下坪《陳氏源流策譜》

毛筆手抄本,修編於1936年,記述上祖及該村世系源流,編抄人陳倫賢。

二十一、下洋《古洋陳氏族譜》

石印本,修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除記載陳氏源流外,還載有歷代陳氏名人、烈女錄、小傳,主修人千二十郎。另有《陳氏裕昌堂族譜》,修于道光二十年(1840),主修人陳君友、陳君通;《陳氏族譜》,手抄本,修於民國六年(1917),記述該村世系脈派、源流等,主修人陳炳麟、陳錦添;《陳氏族譜》,修於1995年,主修人陳茂濤。

二十二、下洋暗家斜《潁川郡陳氏志派》族譜,手抄本,1993年編修,主要記述村該陳氏始祖從湖雷上南分支和開基後的繁衍生息情況,編修人陳初財。

 

第四節 文物

一、墓葬

陳魁,字參琉(陳元七子),出生于陳氏江州義門世家,多才多藝,通讀詩書,遵循祖訓,敬宗睦族,備受家祖器重。宋時,科中進士。江州義門分析後隨父置治新莊,後奉父母命帶家口入福建汀州府任太守,定居于寧化石壁葛藤凹陳德村,生昆、侖、嵩、嶽、峰五子,後裔遍佈大江南北,四海神州,人數約18萬余人,尤以福建、廣東、江西三省為多。

陳魁在汀任職期間,廉潔奉公,致力於汀府各項事業,為民造福,深受府內民眾讚譽。逝世後,原葬在長汀城內塔嶺(今長汀師範)。1990年,因國家建設需要,遷葬於城郊北山(今長汀縣化肥廠後山)。碑文為:大中華民國三十七年陽曆十二月二十五日(陰曆十一月二十五日)丑時重修。西元1990年庚午歲十一月吉日再重修。宋進士八閩汀始祖考諱魁陳公、劉一娘夫人之塋墓。凡男:昆、侖、嵩、嶽、峰五大房嗣孫合奉袏。左小碑文為:199O年庚午歲古曆三月二十日吉時修,潁川堂陳氏始祖考諱魁公之墓。汀州陳氏族仝立。

陳雍墓:陳雍,字希文,貢川陳入閩始祖,逝世後葬貢川(今永安市)。

 

二、祠廟

永定陳氏總祠:建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歲正月初十日,位於永定縣城文昌宮之右,現為五馬巷,坐北向東南,癸山兼醜,占地面積約 500余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改建為漢劇團。

撫市驪龍坑外陳氏公祠:名“德星堂”,建於民國七年(1918)戊午歲十月,由全縣陳氏24戶並有廣東梅縣、興寧、大埔,龍岩,平和,南靖等地陳氏共27戶捐資,本縣高陂上洋陳潤閣、虞宗戶陳政希兩人主持興建,占地面積約 300餘平方米。

此外,縣境內還有高陂上洋陳氏家廟、黃田陳氏總祠、長流陳氏總祠,撫市鵲嶺懷慶堂、龍潭虞溪、銅聯陳氏大宗祠、仙師大坪陳氏宗祠、岐嶺下山二帝廟、崇本堂等79個陳姓村66座宗祠。

 

三、紀念亭、土樓

毛澤東紀念亭。位於岐嶺鄉下山村的牛牯撲,海拔 780多米。1929年 8月上旬,毛澤東以“楊主任”身份偕夫人賀子珍,在粟裕率領的警衛人員的護送下來到金豐大山的牛牯撲,一邊養病,一邊指導革命鬥爭,親自點燃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烈火,農民運動蓬勃發展,蘇維埃紅色政權紛紛建立。1953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在金豐大山的豐功偉績,由省、縣撥出專款在牛牯撲村興建一座 300余平方米的毛主席紀念亭,現成為全省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基地。

高陂上洋遺經樓。位於上洋村內,始建於1803年,建成於1844年,是上洋陳氏第十六代孫陳華興所建,占地面積17畝,是全縣最大的方形土樓,氣勢恢宏,中外遊客不斷,現已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五節 人物

陳佐廷(1864~1942),字蔭棠,陳東下坪人。光緒十四年(1888)中秀才,候補“優廩生”。曾在永定、南靖和廣東大埔公私立中小學執教國文、歷史等科。民國29年(1940)獲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頒發的”教學五十年極優教師獎狀”,譽滿閩西粵東。同年參與編修《永定縣誌》,是7位編纂者之一。陳佐廷一生作詩600餘首,編成《鑒塘詩稿續集》出版。他的詩歌抒發自己愛國愛鄉的情懷,激勵了民眾抗日救國的熱情。1942年夏逝世於故宅。

陳篤卿(1896~1935),岐嶺鄉下山村人。青少年時期積極參加國民革命運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 6月參加全縣黨員代表會議,後參與領導金豐、岐嶺農民武裝暴動,接著任金豐區委書記、工農紅軍第九軍紅三團、紅一團領導,並轉戰江西,參加一至三次反“圍剿”戰鬥,立有戰功。民國21(1932)任省蘇財政部副部長、部長。1934年冬,隨中央主力紅軍長征,翌年犧牲于長征途中,新中國成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陳正(1905~1931),原名成都,下洋古洋村人。1922年參加革命活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開展農運工作,歷任中共永定縣委組織委員、縣委書記,閩西特委委員、常委,閩西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兼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紅十二軍、紅二十一軍政治部主任, ,閩西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長等職。1931年,在虎崗被誤認為“社會民主黨”而錯殺,新中國成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將其故鄉古洋村更名為“陳正村”。

陳榮琚,男,1938年生,高陂鎮上洋村人。1964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美術系,現任北京電影學院院務委員會委員、美術系教授、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北京中山書畫社秘書長及藝術委員會主任,中顧委文津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民革北京市常委、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港澳聯絡委員會委員等。出版專著有《書法概論》、《書法概論參考資料》,被收入《北京書法家名鑒》,編入《國際當代書法集》、《中國當代書法家名人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和《中國當代教育家名人錄》。

陳初撰,1928年8月生,新加坡華僑,原籍下洋鎮初溪暗家斜村。歷任新加坡永定會館財政、會長,新加坡南洋客屬陳氏公會主席、永遠名譽會長,新加坡豐永大公會董事;新加坡丹戌百加客屬福德祠董事;潁川公所陳氏宗親總會主席等社團要職。1993年獨資18萬元興建下洋東澡堂,1995年捐資13萬元修建洋蘆公路初溪路段,還慷慨解囊捐資建下洋僑育中學、下洋華僑醫院、月流醫院等,並熱心支持鄉梓教育和衛生事業,樂助編修《永定陳氏族譜》款6000元。

陳永源,1937年生於印尼,祖籍岐嶺鄉豐村村。曾擔任印尼亞洲集團總裁,印尼環球貿易公司暨香港榮源國際投資公司董事長,印尼工商總會印中貿易理事,印尼電子同業公會顧問。還擔任印尼中華回教協會主席、印尼中華會館學校校友會會長、印尼貧苦兒童基金會會長、香港閩西同鄉會和永靖同鄉會名譽會長等社團要職。他熱愛桑梓,曾獨資創辦僑源中學,捐建城關古鎮大橋等多座橋樑,為永定多家中小學、醫院、僑聯分會捐贈巨金或車輛,還在本縣岐嶺、龍潭等地興辦企業多家,並為編修《永定陳氏族譜》樂助3000元。

陳康容,女,原名月容,岐嶺下山村人。僑居緬甸。15歲隨父回鄉。接著就讀於集美學校深受革命師友影響,積極參加進步活動。民 國23年(1934),為避免當局注意,回緬甸執教于仰光華僑女中,同時投身于華僑抗日救亡活動。民國26年,國內團結抗日形勢日顯,即毅然重返廈門大學就讀,在中共廈門工委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文化工作,並加入共產黨。“七七”抗戰爆發,擔任廈門慰問抗戰將士工作團宣傳股長。11月,黨組織送她到龍岩後田村中共閩西南特委第一期訓練班學習,改名陳康容,這時結識了特委宣傳部負責人黃會齋(現名黃康)。

民國27年(1938) 3月,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特委適應形勢需要,派一批同志深入農村工作,康容被派回老家岐嶺。經當地中共黨支部書記、“保長”陳榮松介紹,化名陳容到岐嶺小學任教。好一邊教書,一邊擔任支部宣傳委員,通過夜校和“抗日救亡劇團”開展抗日活動。

民國28年(1939)春,與黃會齋結婚。這時,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反共,形勢逆轉,陳榮松等同志轉移到金豐大山打遊擊,岐嶺黨的工作主要由康容負責。同年秋,她奉命佯稱要回緬甸,到特委機關工作,後又隨機關先後遷到大埔和梅縣丙村。

民國29年(1940),正當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她在丙村一個革命接頭戶家中產下一個男嬰。取名“小蠻牛”。入夏,其夫黃會齋調往閩南工作,她則重回岐嶺。不久,省保安團團長譚嗣新駐紮岐嶺,“地下黨員”陳其光叛變,鬥爭日趨尖銳。

這年秋天的一個深夜,陳榮松突然來通知她,縣委命她立即轉移上山。第二天上午,她正要撤離,一批保安團士兵已出現在她面前,她被押解到撫市。最先提審她的是營長張耀軒、一個追求過她的舊日同學,張軟硬兼施,要她說出共產黨地下組織情況並要她嫁給他。她立即斥責了張的無恥要求。接著保安團團長譚嗣新又來誘降,也遭拒絕。同年 9月17日,陳康容在撫市英勇就義。

就義後,永和靖縣委隨即派熊克庭、陳永安在彭坑組織“康容支隊”,在群眾和康容的戰友的支持下,活躍在金豐大山周圍鄉村,開展反頑自衛鬥爭。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