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莆田玉湖陳氏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10日

莆田玉湖陳氏

抗元民族英雄陳文龍出自福建莆田玉湖陳氏家族。玉湖陳氏在南宋時代湧現“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而揚名神州大地,成為中華民族一大望族。玉湖陳氏後代以此為榮,莆仙鄉民同樣感到自豪。

玉湖陳氏始祖為陳仁。陳仁在宋慶曆元年(1041年)隨父淩采卜居莆田城東南郊外白湖浦邊(白湖後改名玉湖,現城廂闊口村),後來他父親回故鄉錢塘(舊說“錢塘”系浙江錢塘縣,現在玉湖後裔多有存疑,因莆田境內自古以來就有數地“錢塘境”之名,且為陳氏發祥地。玉湖後裔正加緊查考中),陳仁留居該村,並當“裏正”。北宋之末,南宋之初,白湖浦邊村前還是一片湖海,一衣帶水,村東尚有渚洲環衛,環境優美,人口稀少,適宜人居並大有開發前景。據《莆陽玉湖陳氏家乘》記載:“陳仁,道行公長子,字以育,行廿一,孝宗朝因曾孫俊卿貴,贈太師沂國公,配黃氏,累封徐國夫人……”陳仁有兩個兒子,長子叫貴,亦因俊卿貴,贈太師,封蜀國公;次子叫賢(玉湖舊譜沒記載,新譜廣東海陸惠族譜記他遷廣東為官,房號朝奉公房,在廣東繁衍子孫百萬。本文不作詳述)。陳仁的第三代,貴的三個兒子,政績平平,仕途淡然;除次子詵得益于子俊卿貴贈太師封翼國公外,長子德載亦只當武平縣知縣而已;三兒子顯晶遁入佛門,在石泉院當名住持。

陳俊卿問世,給國家,給家族增添了一位舉足輕重、開闢一代新風的人物。他為官清廉,忠義直諫;不畏權勢,任人唯賢;關心士民,疾賄如仇,是宋代著名的忠臣賢相。《二相堂特輯》記:“朱文公子千里來吊,甯宗親灑哀聯表其墓曰:‘清忠亮直’”。他那懷忠直諫:“人主以兼聽為美,必本至公;人臣以不欺為忠,必達大體。禦下之道,恩威並施,抑驕將,作士氣,則紀綱正而號令行矣。”“為國之要有三:用人、賞功、罰罪……”,感人肺腑,震動朝廷;他拒絕權勢的拉攏,還諷諫皇帝要遵守家法,不讓外戚預政等,對當時嚴肅綱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勤于政,廉於務,任人唯賢,為政寬簡”,都給當時的士大夫樹立了楷模形象。

陳俊卿至暮年上章告老,皇帝封贈少師、魏國公,他知恩懷儉,寫下手書告訴幾個兒子:“遣表上謝聖恩,勿祈恩澤及恩德,勿請諡樹碑。”正如他《示蒙孫》詩中所表:“世事宜須防漏溢,天公偏是喜乘除”,“何事不為塵所染,平生須有善堪書,要從陋卷勤甘苦,始得成名滿溝渠”。他教育後代要清儉、不忘本,要勤奮讀書,立志成才。這在他來說,可叫經驗之談,至老則成為傳家之寶。他在十二歲時所作的《詠礱》一詩:“本是棟樑之材,良工琢作礱。兩耳垂于外,一心置於中。地盤常不動,尺運轉無窮。米糠遂分出,全賴簸揚動。”可謂胸懷大志,專心攻讀,以至成才。他的治國之道,影響了當時朝野權策;他的治家之道,教育了滿門幾代子孫。據玉湖祖譜不完全統計,在他身後的第五代到第八代家族男兒中,經考試、舉薦,封贈在朝廷內外為官的就有七十多人,未絲發現有被史志披露有劣跡者。他的四兒子陳宓跟隨朱熹,深攻理學,雖然為官一世,死時卻是正像他自己所崇拜的諸葛亮那樣“家無餘財,庫無餘帛”。直至第七、八代以陳瓚、陳文龍為代表的抗元英雄和滿門忠烈的湧現,不能不說是以陳俊卿為代表的一代代玉湖陳氏族人所塑就的清廉忠義家風濡染與抗擊外族入侵、保家衛國的時代精神契合的結果。值得捎帶一筆的是,陳俊卿在廷時回答皇帝對“鄉土何宜”的傳壁鏗響的至理名言:“山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八百多年來一直鼓舞興化士子吃苦耐勞,勤奮讀書,積極向上。以至於莆田成為全國聞名的“打著赤腳上學,穿著草鞋走京都”的文獻名邦。

陳文龍,字君賁,號如心,諱文龍,南宋理宗五年(1232年)二月十七日生,榮國公粢長子,陳俊卿的五世重孫,玉湖始祖陳仁的第八代孫。他的出仕與成就,又使得家族四代人受封國公並贈太師,致使玉湖陳氏成為極富特色的“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的華夏望族,也給中華民族血緣文化史增添一個永塑史志的耀眼星座。據《莆陽文獻》、《莆陽玉湖陳氏家乘》、《陳忠肅公年譜》等記載:他幼穎悟,濡染先訓,厲志苦學,能文章、負氣節,“年未弱冠,即以精於聲律而馳名郡庠。”當然,“自幼聰明善悟”,多源於先天素質和懵懂年代的啟蒙教育,而“厲志苦讀,能文章、負氣節”這是先訓濡染和自身努力的結果。試看陳俊卿示蒙孫和示兒子的詩便可領略真理:“吾家清儉莫忘初,昔日儒酸白屋居……看來負郭三千頃,不如傳家一卷書。”“興來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萬卷書,遺你子孫清白在,不須夏屋太渠渠。”陳文龍的先輩們就是在這樣清貧儉僕、苦學勤著中度過的。他自己更是家族的皎皎代表者。

陳俊卿之後幾代子孫繼承並發揚了先祖遺風中的精髓——忠義。莆田玉湖陳氏祖祠鐫刻一對“清忠亮直抗金良將,節義文章扶宋名臣”的楹聯是對前八代玉湖祖先的真切追念與真誠評價。陳文龍致仕之時,正值元兵南侵,宋室日漸衰微,奸臣賈似道執掌朝權,監察御用台諫場需向他呈稿始行。至陳文龍任內則不然,他不憚忤逆賈似道,還敢於彈劾賈似道門人甚至賈本人為非作歹,從而觸犯並激怒了賈似道,招致被降職,以至被“罷歸裏”。

在抗元衛國決策中,陳文龍跟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始終堅持抗敵衛國,彈劾賈似道結黨營私,用人不當,導致襄陽失守,喪土辱國。他跟幾位忠臣良將一道,死參硬奏,才把謝太后認為是“勤勞三朝”而實則是誤國罪大的賈似道“謫為高州團練,循州安置,籍其家。”他批評當時朝廷抗敵決策議而不決的現象是“譬猶拯溺救焚而為安行徐步之議”,“無滋虛議”。在大兵壓境,南宋都城臨安被圍時,他自告奮勇,要求與敵人決一死戰。由於以謝太皇太后為首的實力派議決向元方稱臣,獻城投降,他出於氣忿,上書要求回家奉養母親,但“即出國門而悔之,複求還,不報。”於是他才不得已離開朝廷,可仍“留浙東待命”。

玉湖祖祠另有一對楹聯:“一片忠心扶宋室,千秋名節垂莆邦”,是對陳文龍一生官宦生涯及名節流芳的紀實。他在興化抗元臨危不懼,死於義節,滿門百口烈難,驚天動地,震撼人寰,可歌可泣。《宋史》把他載人“忠義篇”,皇帝封贈諡號為“忠肅”,後人敬稱他“忠肅公”,這都是對精忠節義德行的褒揚和肯定。

1276年,張世傑等在福州奉益王星為端宗皇帝,他受封為參知政事,任閩廣宣撫大使,先後討伐廣州之敵、平“漳州畔”和興化“石守軍畔”。當泉州蒲壽庚反叛,張世傑等奉帝入潮州,“仍命公守興化”,為了保存宋室,保衛家鄉,他傾家蕩產,招兵募勇,抗擊元兵,又在莆田囊山設伏並數挫敵軍。當時一些軟弱士大夫及紳士認為一木難支大廈傾,勸他投降,他大義凜然,表示以死匡扶宋室,保衛興化城,並制兩句“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巡城大旗,激勵守城士民鬥志;元兵派使者招降,他殺死使者表示“效死不去”的決心。最後,因叛徒詐騙,引導敵兵進城,他不幸被捕。

陳文龍被捕至元營,面對敵將領,他“踞胡床”、“瞪目視”;看到民間起火,毅然伸出脖子說:“速殺我,毋害百姓。”威懾敵首,“傳令偵縱火者,斬之”。在敵人頭目逼他下跪又“挫其腹”時,他堅決不屈膝,並坦指著自己的腹部說:“此節義文章也,可相逼耶?”他大義從容,威武不屈,視死如歸,就連元朝皇帝都認為他是忠義的“好頭目,不讓殺”,於是下旨把他械送杭州,關押在太學中。從他被解離興化時,他就開始絕食。景炎二年(1277年)夏四月二十五日,在拜謁嶽飛廟熏爐自訴時,薨於廟中(一說為吞熏灰而死),年僅四十五歲。

在陳文龍殉難後,被關押在福州尼姑庵中的母親因不肯服藥治病而亡。死前,她身邊的人為她病重卻不服藥而感傷流淚。她慨然告眾:“吾與兒同死,又何恨哉?”眾人感歎說:“有這樣的母親,才有那樣的兒子!”並把她埋葬了。此前,陳文龍季弟陳用開之妻朱氏在陳文龍被抓後便上吊身亡。

在保衛興化府城中,玉湖陳氏幾乎是全族投入的,死傷眾多,慘不忍睹,沒有戰死的,如陳文龍季弟陳用虎、陳瓚長子陳若水,在竭盡心力後奔的奔,走的走,有的削髮為僧,埋名隱姓。當時興化城血流有聲,玉湖陳府付於一炬。陳文龍與子訣別詩“一門百指淪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是對家族淪難情況和自己心境的真實描述。

值得重筆記述的是在保衛興化城中跟陳文龍起到一樣重要作用、後被史志尊為興化“二忠”之一的陳文龍同庚從叔陳瓚。陳瓚,字瑟玉,諡忠武,陳宓孫,陳俊卿曾孫。他從小就有志節,懂攻守戰術。他曾竭盡家財到潮州説明張世傑“瞻軍”,張世傑要奏封他為官,他大義不受,他告訴自己就是被忠義所感而來,不是來買官的,毅然拒絕,仍然回家當他的普通百姓。叛賊林華等獻城降元,陳文龍與妻子被俘械北後,他說“吾侄不負國,吾當不負侄。”於是暗中招義兵、募賓客,于景炎丁醜(1277年)二月末光復興化城,殺了林華等並“以其首告於家廟”。端宗認為他忠義,封他為通判,守興化城,並令他乘機會與張世傑聯合光復福州、泉州兩郡。他的義兵只有三千人,元兵數萬人。在他衛國保家的號令激勵下,將士奮勇戰敵,打了幾次勝戰。此時,元兵大舉南下,逐日增援,陳瓚率五百義勇與敵人展開巷戰,殺死敵人千余,最後部下全部戰死,自己被捕。敵人勸他投降,他怒斥敵人說:“以前守城不投降的陳文龍就是我的侄子,吾家世代忠義,豈肯從汝胡狗求活乎?”敵將大怒,把他用車裂殺於五門。

陳瓚的壯烈殉國,使中華民族史增加了一位忠臣義士,也給玉湖忠義家譜描下了極其輝煌的一筆。吳源在《名公事述•陳瓚》中無限深情的感歎:“嗚呼,英哉!宋亡,天下義節之臣僅一十許人,而瓚叔侄死尤俊偉,可謂盛矣!”忠義精神,歷來被中華民族各階層正義人所崇奉,地方名士及譜志把陳文龍、陳瓚奉為“興化二忠”,各地還建祠造廟,世代供祀。就連元始祖忽必烈亦感陳文龍忠義,把他被俘的妻子放回。元初至正年間,朝廷還遣使到興化郡尋訪文龍子孫要給錄用(無人應詔)。明太祖在褒封前朝忠義大臣時,封陳文龍為福州城隍廟主神,封陳瓚為興化府城隍廟主神。莆田穀城宮的楹聯“救江山之危。振民族之魂,揚家教之聲,母妻叔同紓國難,世歎一門皆忠義;存武穆之節,懷文山之烈,有道粼之氣,天地人齊傾頌英雄,名垂萬載共光輝”,充分肯定了玉湖陳氏滿門忠義,壯烈殉國的歷史意義以及得到民間廣泛崇敬、紀念和學習的事實。

 

莆田陳氏源流

玉澗陳氏

唐禦史中丞陳崇,由河南固始縣隨王審知入閩,居於福州石井,唐天佑年間福清為陳中丞封地,擇居縣城西澗,稱玉澗陳氏。

 

深巷陳氏

唐代陳守貞由河南固始縣,遷福清方成裏。傳數代後又遷永東裏深巷。

 

南園陳氏

宋代始祖陳覺山,由浙江遷方興裏溪乾村。

 

玉湖陳氏

宋慶曆元年(1041年),陳仁由浙江錢塘入閩,居住玉湖浦邊。清同治四年(1865年),陳德芳遷縣城湖濱霞,仍稱玉湖陳氏。

 

沾澤陳氏

宋代同安縣主簿陳舜仁,從江西吉水縣遷江陰裏沾澤村。

 

南厝陳氏

先祖原居河南,北宋末年,遷南京,後又遷侯官(福州)。宋亡,始祖韓為避兵亂,遷居東壁島,傳至冶遷居潯洋裏南厝村。

 

東花石陳氏

始祖陳熙元,明崇禎時,自惠安縣塘邊村遷平南裏五九都東花石村。

 

岱石陳氏

先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號光州處士,五代時,從王入閩,居福州貢院後日劍池。宋時,陳壽官宣義郎,徙永賓裏岱石村。

 

琯口陳氏

清道光時自閩縣鏡上村;又清乾隆時,自侯官縣蘇館村,遷方興裏琯口村。

 

後樓陳氏

清乾隆時,自同安縣遷方興裏後樓村。

 

茶山陳氏

清乾隆時,自閩縣大義村;又清道光時,自長樂縣江田村遷方興裏茶山村。

 

松□崎陳氏

清乾、嘉時,自漳州遷方興裏松樹崎村。

 

西曹陳氏

清咸豐時,自安溪縣遷善福裏西曹村。

 

□下、阪頭陳氏

明末自南京鐵井欄村,分遷隆仁裏樹下、阪頭兩村。

 

仁厚陳氏

明初,自興化莆田縣青陳闊口村,遷臨江裏仁厚村。

 

睦山陳氏

清初,自泉州惠安縣遷臨江裏睦山村。

 

陳厝尾陳氏

始祖陳洪齊,明洪武時,自福州安民崎遷平南裏五九都陳厝尾村。

 

厚安陳氏

始祖陳慈,明永樂時,自長樂縣江田村遷平南裏五九都厚安村。

 

街頭陳氏

清光緒時,自長樂縣江田村遷永壽裏街頭村。

 

虎幄頂陳氏

清光緒時,自泉州遷永壽裏虎幄頂村。

 

玉裏陳氏

明萬歷時,自漳浦縣錦湖村,遷永壽裏玉裏村。

 

郭宅陳氏

由長樂縣江田村,遷永福裏郭宅村。

 

大厝陳氏

禦史陳赫謫,為長樂尉,子安廣,宋紹聖四年(1097年),贅入水賓裏大厝(舊名後土城)許氏,遂籍。

 

新橋陳氏

由平潭遷永賓裏新橋村。後又遷永賓裏中山村。

 

東園陳氏

清時,自福州東嶽遷時和裏東園村。

 

新塘陳氏

自晉江遷化北裏新塘村。

 

廬院陳氏

由晉江遷永福裏廬院村。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