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連江龍門陳氏源流初探

作者:陳一新  來源: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陳氏委員會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04日

連江龍門陳氏源流初探 

連江龍門陳氏始祖朝散大夫德公,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唐光啟元年(西元 885年)從唐忠懿王審知入閩,唐昭宗景福二年(西元 893年)因功拜散騎常侍,居侯官縣之古靈鄉,文中“古靈”指福建侯官縣桐廬鄉古靈村(今福建省閩侯縣南通鎮古城村),德公之子坦與鎬兩兄弟後徙居連江縣賢義裏龍門鄉,為連江龍門陳氏肇基祖。陳氏耕讀傳家,長髮其祥,英才輩出,科名鵲起,貽至

三世陳公諱達,字肅達,宋時任朝奉大夫

五世陳公諱澗,字清流,號壑齋,宋時任節度使

六世陳公諱清,字清穆,宋時任陸安州判官

十世陳公諱烱,字仲光,宋時任玉山縣知縣

十一世陳公諱登,字週三,元時任都察院都事

十三世陳公諱惠,字伯明,號霜林,明時誥贈順天宛平縣知縣

十四世陳公諱保,字克守,陳公諱惠之子。明時任宛平縣知縣

十六世陳公文玹,字時瑩,號毅齋,明時誥贈奉直大夫雲南提舉。

十七世陳元宗,字一初,陳公文玹之長子,明時封為理學神童。十七世天皇房祖陳元憲,字一章,號石溪,陳公文玹之次子。弘治二年(西元 1489年 )鄉薦,易,傅鼎榜,授崇明令。據《福建通志》人物傳、《福州府志》良吏傳、民國《連江縣誌》人物傳以及《臨江府志》記載:崇明邊海,多積沙成洲,可作新田。邑有施氏、紐氏,皆豪族也。以爭田鬥殺,各聚眾至千餘,官捕急,懼誅,遂航海為盜。元憲至,諭以禍福,令複業。事聞,詔賜金幣,擢臨江判。會大帽山賊掠諸郡縣,元憲遣兵討之,多所俘獲。有販商五十餘人,為賊脅從,太守疑為賊黨,元憲鞫得其實,盡釋之。其存心仁恕所至,人深徳之復,類如此。後遷雲南提舉,以親老乞歸。留有藝文數篇。其外甥孫資政大夫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前總督、兩廣軍務都察院右都禦史兼兵部右侍郎吳文華從《臨江府志》右載舊志官師表和新志名宦表中看到外祖離江十年,民猶思之,感觸甚深,親起賢文念之。元憲之子秉誠、秉謨俱登鄉舉。

十八世陳秉誠、字成卿,號雲岩,陳元憲三子,鄉進士亞魁。

十八世陳秉謨,字文卿,號西州。陳元憲四子,據《連江縣誌》記載,以嘉靖二十八年(西元1549年)鄉薦,黃士觀榜,授新寧諭,擢廣東博羅知縣,邑有羨金,悉以充公費。冠據莫村,猖獗為民害。謨身先士卒,搗其穴平之。以不能媚上,拂衣歸裏。博羅人祀之名宦。著有《易經總會》一書。並于嘉慶二十七年為重修族譜作序。秉謨去世,外甥吳文華親釆墓誌。

十八世陳秉試,字用卿,號雙洲,陳元憲六子,貢元任來寶縣教諭,後任江西龍泉縣知縣。

二十四世王巷房陳顯熖,字碩輝、號翼齋、鄉進士、榜名應龍。授福建汀州府連城縣教諭。嘉慶四年(西元1799年)四月,其父陳信,名名育,字允賛、號鵬參,太學誥贈修職郎監、連城學教諭。母林氏受當時皇帝勅命嘉獎八品孺人。

二十九世王巷房陳見祥,字育華、號瑞欽、甲午科舉人,官名葆元(二十七世陳日湶、字本彪、誥封奉政大夫三子陳利鎮子),授晉江縣訓導。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三月,受皇帝誥命嘉獎。特別是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八月十六日同知職銜、福安教諭陳葆康,(字育勲、號弗庭,陳日湶二子同知陳利銓次子),一家三代,同日三道聖旨,誥命嘉獎,實屬罕見。淳厚家風、世代相承。文武舉人、進士倍出,貢生、秀才不勝枚舉。

三十一世王巷房印尼華僑陳鉞,族名陳建中,字樹馨。年青時隻身飄洋過海,在印尼東爪哇島謀生,開辦肆旦知金鋪,成為連江籍海外著名企業家。抗戰時期,組織張鏗冠等16人僑居印尼鄉親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日。其長子陳宜團,又名陳儀團,印尼泗水星光集團總裁、中華總商會東爪哇分會主席、泗水僑光校友福利基金會主席、印中商務理事會副主席、泗水華裔聯誼會副主席。子承父志,團結印尼商界精英,促進印尼和中國的友好往來和互利雙贏,積極參與廣西南寧、廣州現代醫院、內蒙古包頭、吉林省的投資、在“5。12” 汶川地震後,組織開設“炎黃兒子情系四川地震災區” 賑災視窗,募得款項200多萬人民幣,支援汶川災區,表達僑胞的爰心。

三十二世巷柄房陳宜根享受國家級特殊津貼、著名中醫專家,他為十世行醫傳人,著有《中醫兒科診治要訣》等30多篇專著,歷任縣政協副主席、省中醫學會理事、地區分會會長,積極倡議並籌建連江縣中醫院,首任院長。他不但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平時不分貴賤貧富,一視同仁,隨到隨診。家中辟-診所,時常廢寢忘食為病者診療,且數十年不收分文診費,對遠程慕名求醫或特困者還貼藥費或車旅費用,聲名遠播。他既精儒又通道,善詩工書,曾任連江詩社社長,有《旅遊吟集》問世,收詩 150多首。主持名勝古跡“關帝廟”重建,亦為道觀成員,法號覺民。其60年從醫生涯和詩書文釆,為連江衛生、文化事業作出突出貢獻。連江縣人民政府、縣政協授予“業精德劭”“醫林稱範”“術精望重”等精緻牌匾予以表彰。

新中囯建立後,龍門陳氏已有500多人學士、50多人碩士,9人博士,十多位高級工程師,數十位科、處、廳級以上幹部,還有幾位評為省、市勞模。

龍門陳氏(第26世至41世)行第世序:

名次:乘日利見 乃建有功 文猷升國 和式暉雍。

字次:紹本恭育 永樹儀經 榮齊康哲 聲振大邦。

現最大行第為“見”,最小行第為“升”,  8代同堂。

龍門陳氏至今曆一千多年,傳世七房36代,本縣族裔3800餘眾。現除留駐連江城關外,早年遷出者較多,在縣內的多分佈於城關、琯頭、東湖、敖江、江南、馬鼻、黃岐等鄉鎮,在省內的主要在福州、閩侯、長樂等地,在省外的以北京、上海、廣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為多,移居海外的有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印尼等地。每逢年關、清明等佳節,旅居外地族親多回鄉祭祖掃墓,探親訪友。

連江龍門陳氏族譜曆今十一修,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吉日,十世玉山知縣陳烱返鄉,告知孫十二世正、常兄弟,因兵災先世圖譜已亡,作為人之子孫不能忘記本家源流,以平日所聞諸前輩之事,共成斯譜。正統五年(1440年)歲次庚申端午日十四代孫陳保纂修一次。嘉慶二十七年(1548年)歲次戊申春三月望日,十八代孫陳秉謨為重修族譜前序,並予戊申孟夏吉日為修譜後序。康熙丁巳+六年(1677年)歲次蒲月望日二十一世孫陳承宰為重修族譜作序。康熙丁酉五十六年(1717年)歲次陽月穀旦二十三世孫陳名詔、陳名均為修族譜作序。乾隆三十年(1765年)歲次乙酉花月望日二十三世孫陳淳和二十四世孫尚寶、炬列、顯楓、雲開聯作錄譜記。道光十三年(1833年)歲次癸巳八月望日二十六世孫陳聯鑣、廣運、乘鼎、二十八世孫陳鵠元為續修族譜作記。光緒三十-年(1905年)歲次乙巳花月朔日二十七世孫陳日芳、日祥、二十八世孫陳利通、利鉎、利滿、利高、利榛、利宗、利陸為續修族譜作記。宣統三年(1911年)歲次辛亥桂月吉旦二十八世孫陳利鉎又為續修族譜作記。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歲次丁醜小春吉日,二十七世孫陳日品偕利高、利宗、見松、見寶、見曦、見烺、見深為重修族譜董沐叩書。西元一九九八年歲次戊寅花月吉日二十九世孫陳見深、見荃、見貽,三十世孫陳乃奎、乃連、乃沂、乃康、福官(乃和)等為續修族譜並作序。

連江龍門城關宗祠,坐落在現風城鎮 816西路46號(舊地名黃巷頭),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間(1464~1487年),由時任宛平(北京)縣令的先十四世祖克守公長子箴倡議集資建成。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歲次癸已孟穀旦二十三世孫陳均在舊址上修建。

祠堂寬15米,進深38米,坐北朝南,明式建築風格,四周圍有風火牆,留有通弄,方便族人懇親祭祖。前門高大的門楣上書“陳氏宗祠”四字,頭門聯書“龍門派湧高千丈,鳳邑祥鐘毓九苞”。兩側為儀門,門前有石獅、旗杆石、拴馬柱和上馬石等。進門過道兩層三間,飛簷翹角。正屏掛有吳襄惠公(吳文華)原贈對聯“世胄深長譜稱孝誌稱廉垂光日月,科名赫奕荀之龍薛之鳳儳美風雲”。

二柱聯書“孝子忠臣本是性分內事要須盡行得當、文經武緯都從心中生出試觀所建何功”。中屏後為天井,過天井上五級踏步,即到大廳,大廳寬敞明亮、古色古香。大廳大四扇三間,前廊全石鋪就,廳後神龕供奉歷代祖先牌位,上楣高懸“永濟堂”,兩側邊廂亦設有神龕。繞過側門即後廳,後廳原為八角雙層楠木涼亭,底層為八角式亭座,現樓上樓下均為樓臺式供座,亦設神龕。兩旁建有廚房、膳廳,供族人紅白諸事及祭祖之用。

1941年9月2日日軍對連江狂轟濫炸。祠堂東面的陳氏祖屋也被炸毀。本門族人流離失所,有12戶人家避居祠堂,達17年之久。此後,歷次運動,特別是“文革”中祠堂內被拆建、間隔,以致祠內碑碣、牌匾、祠聯等古物所存無幾,祖先靈牌位也毀之一炬。自此族人懇親祭祖活動深受影響,無法開展。改革開放,欣逢盛世,2009年 6月祠堂收回,籌備成立以陳建興為會長、乃光、乃鴻、建增、建安、一新(族名:建新)為副會長、陳建明為秘書長的連江縣龍門陳氏宗親理事會,募款修繕,現己修葺一新。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