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潁川陳氏湖峰上塘派源流探考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04日

潁川陳氏湖峰上塘派源流探考 

一、關於入閩先祖陳守廉世系祖源問題。

舊譜記載:太子太保忠公(固始祖)――邕公――夷實――翿公――熹公――守廉公

福建省陳氏源流研究會所作《福建陳氏源流考》中稱:“陳氏先祖入閩的主要干、支世系有幾十支,他們基本上與歷史記載的中國四次大的人口南遷浪潮相符合。

 1、第一次南遷入閩,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如西晉“永嘉之亂”,中原板蕩,衣冠入閩吝八族。其中南海郡守陳潤在永嘉二年(公元 308年)渡江南下入閩,寓居福州烏石山,為陳氏最早入閩的開基始祖。建安王陳叔卿、十九子南安王陳叔儉等入閩開基,其子孫遍佈福州、泉州、建陽等地。……

 2、第二次南遷入閩,是在唐朝時期。在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 669年),閩南蠻獠嘯亂,陳政奉命統兵入閩平亂。後政死,其子陳元光繼任父職,征戰九年,平定閩粵邊境,設置漳州郡,任漳州刺史,稱為“開漳聖王”。今閩南、臺灣的陳氏多出於陳元光之後;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 669年),太子太博陳邕,因與宰相李林甫不協,被謫入閩,為南院太傅派之始祖;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 741年)這時還有陳潤的裔孫陳雍自吳入閩,居永安貢川,為永安陳氏開基始祖,繁衍閩西、閩北、泉州、福州等地,也是福建陳氏一個大派。

 3、第三次南遷入閩,是在唐末五代的時期,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農民起義隊伍數萬人經江西入閩,史稱“十八姓從王入閩”。其中陳氏隨王審知入閩的人很多,如陳四翁到同安開基,陳鄙在仙遊開基等。此外還有直接從河南固始入閩的有陳啟端在建陽開基,陳千郎到福州開基。

 4、第四次南遷入閩,是在宋、元之際。……

陳千郎,名守廉,字伯槐,諱坎,吾福建南平樟湖鎮湖峰陳氏上塘派入閩一世祖也,公乃晉時盱眙太守陳英之子陳公弼(二郎公)廿世裔孫。

入樟上塘派二世祖陳藪公于宋乾道四年戊子在《譜序》中寫道:“陳自軫而降,紛紛莫據。至兩漢諸陳,鄉邑亦無同。惟太丘始稱潁川郡,太丘至陳,世次俱顯,無甚乖駁。紀稱其本甚微,自雲太丘寔之後,雲者史氏疑辭,後此者奚自折衷哉。舊譜與宗老相傳,固始縣祖,諱熹,翿之子,潁川陳忠裔也。表謂忠不知所承。忠生邕,邕生夷行、夷實。夷實生翿。夷行為開成會昌宰相。本傳雲,江左諸陳,世家潁川之言非土舊姓也。後主入隋,子弟四十餘人,分置隴右江左,後煬帝召還,並為守宰。故叔興之後籍馮翊。叔明之後籍臨淮,惟忠邕之客潁川,可知為江左帝系。第史客官失之稽究尓。表祗雲,夷實生於邕,不雲熹也。豈以夷實之後略之耶。抑熹遷固始,不顯而或之遺耶。殆未可審。今姑存其世次,即其遺者志之。”

對陳熹稱是陳守廉之父之說,譜序所言也存疑慮,難以斷定。只是“舊譜與宗老相傳”而為之。

2009年《閩清陳氏族譜.總譜》中,有《閩清千郎派系塔峰渡口陳氏源流考》一文也稱:“陳邕早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入閩,據《唐太傅忠順王陳邕傳》記載:‘夷實子翿任主簿,守故鄉分族龍溪(今龍海)北溪等處。’

崇禎十五年的陳煥卿編修的《南陳族譜》,在《敘陳氏族譜》中同樣記載:‘實子翿,守故城,族分龍溪(今龍海)北溪、漳浦大坑等處。’按此,翿之子孫早已定居漳州各地,何來翿子熹及孫千郎又于梁太祖開平年間自光州固始再度渡江入閩佐閩王之事實出現?相反,宋政和四年千郎公六世孫祥道偕暘道同撰之《閩清漈上陳氏家譜首言》所提的資料,要可靠得多。”

《閩清漈上陳氏家譜首言》記載:“乃發先世遺書,得左司手錄舊譜,謂陳以伏羲為一世祖,傳三十世至舜,五十四世至胡公滿,周武王妻以元女太姬,封之于陳,因以為姓。複傳九十世,至後漢太邱長,實公字仲弓者,少秉高節,為天下宗。厥後子孫,散居郡邑,其於光州固始者最盛。晉永嘉末,有祖二郎公者,與三郎公兄弟也;三郎公避亂入閩,二郎公謹守先廟。至唐而有清遠令,名樞者,興化軍陳家港人也,以偕計史,過光州故里,雲是三郎公裔孫,捐五十為修祖廟,取舊譜一軼而去。至梁太祖開平元年,以福州武威軍節度使,王審知為閩王上疏請封官史,粱主遣七姓隨王,使渡江,吾祖千郎公與焉,夫千郎公乃二郎公廿世子孫也;官至三司左丞,承旨公家于福州大義。時興化陳樞之子名沆者,為天雄軍節度使,巡官造其廬,稽故譜為宗兄弟。嗣是左司娶李氏,又娶鄭氏,生七子,各析居外邑,且疏于文事,譜失傳。”如文是祥道兄弟根據千郎公手錄舊譜資料而寫,彌足珍貴。可見千郎公系自光州固始直接渡江入閩,應是較為確切的事實。永嘉之後各支先後入閩陳氏,雖均系潁川寔公後裔。但二郎與三郎系胞兄弟,千郎與沆系宗兄弟,血緣最近最親。惜年代久遠,現競失去聯繫。

1995年閩清《千郎宗譜》有稱:“熹公生三子,長子藻、次子夔、三子坎。坎即千郎公。”有閩清縣文學協會理事黃世平研究認為:“從陳祥道所撰的《閩清漈上陳氏家譜首言》說明了,漈上陳氏先世為河南光州固始縣人氏。其始祖千郎公是後樑開平元年( 907年)隨王入閩,奉旨定居福州大義。千郎這支陳與古靈衍派陳檄,陳令鎔遷大義不同,不能相混(乾隆年間曾有人將這兩支陳姓相混)。其實,陳檄、陳令鎔父子早在唐中和元年( 881年)就進入福州大義,比王審知兄弟唐末景福二年( 893年)進入福州要早十二年,而陳千郎入閩的時間是後樑朱溫篡唐後,建立後樑,封王審知為閩王,王上疏請求撥給官吏,後樑開平元年( 907年)梁主朱溫遣七姓渡江依閩王。陳千郎就是參與此次入閩行列,官拜三司左丞,奉閩王旨意定居于福州大義。這七姓比第一批隨王潮,王審知兄弟直接南下渡江入閩為晚。千郎公定居大義不久。所生七子各析居外邑,由於不重視文事,譜竟失傳。這就是漈上陳的入閩情況。”

1995年閩清《千郎宗譜》自陳軫公起至陳翿公的世系與福州古靈族譜記載完全相同。據查有關研究資料,福州古靈支派與廈門南院陳氏族譜記載從陳邕起歷代墓葬截然不同。而上塘派陳氏的行輩字派自“景”輩(即入閩廿一世)起,以及後續至“美”輩(即一百零四世),均與長樂南陽陳的輩份字譜基本相同,但是,卻比其又提前五世啟用,即南陽系“道”字輩只是本支系“由”字輩。不知是否是因履中公居長樂,後裔認為與在地南陽陳氏祖源相同或同支派,歸其門下而取字輩相同。《南陽陳氏祖譜》記載:“熹公長子藻公字伯約遷福州江南,次子夔公字伯宣、公兄弟及其子參公先居福州劍池東,後隱居福清南陽村,後曾孫泰公遷長樂江田。熹公,三子坎公諱守廉字伯槐,遷閩清漈上村,五世孫隨公南平樟湖阪。”如果國隨公為“五世”正與南陽系世代相同,這似乎符合邏輯。歷史的變遷,起因不得而知,但其中相互之間的關係,肯定有著祖源的瓜葛。縱觀各派系資訊,本支上祖源可信性較低,有待後人研究挖掘。

 

二、關於湖峰陳氏創始祖與上塘派創始祖之說。

舊譜記載:“守廉公-庭棟四公-勳八公-珣五公-玩公-祥道公-履中-康點公-以亨公-國隨公”。宣統年間閩清漈上舊譜記載:“千郎公-柄公-衲公-儼公-玩公-祥道公-履中公、行中公”,舊譜記載:“庭材三公,公居延平後居漈上。以四公之胤,繼立於後。(另有譜記載稱庭材三公名柄)庭材三公之子為播五公,播五公之子為活卅公,字孔濟。”

1995年閩清《千郎宗譜》以原譜為藍本,新譜稱:“千郎公名坎,字守廉,乃潁川熹公之三子。生七子,長樞、次機、三柄、四棟、五柱、六梁、七相;三子柄公生五子,長遷、次衲、三立、四播、五亙”。

明嘉靖四十四年歲在乙丑春後裔三十世孫陳王道《譜序》記載:“我陳氏自熹公入閩之後,守廉公居閩清其子庭棟公,即遷劍浦長安湖峰舍前之地,及傳至國隨公,又居上塘。”

康熙三十四年歲次乙亥三十三世孫陳道一《譜序》記載:“粵稽吾始祖守廉公,佐王藩移河南宦居閩土。生七子,四子仍居福省之閩清永福等處,其三子派居延平之長安南漳湖阪等處。”

清嘉慶八年歲次癸亥春三月媯後三十六世邑庠生陳秉祿道《譜序》記載:“廉第四子庭棟公,遷南平,居湖峰舍前。十世至國隨公,乃創上塘。”

1997年陳罕興所撰《瑩十公宗譜》記載“我入閩一代祖守廉公于後樑開平元年入閩,初居省南大義,後蔔築閩清小溪源,其四子庭棟公于後晉高祖天福三年戊戌歲(公元 938年)派居南平劍浦長安裏湖峰,後經五代裔孫履中公,官宣教郎,遷長樂。後其曾孫國隨公于南宋高宗紹興六年丙辰歲(公元1136年)回遷湖峰居於上塘埕後之宅。”《瑩十公宗譜》又記載:“勳八公,字俄建,同妣羅氏於後周顯德五年(西元 958年)合葬在長安北裏蒼峽後門獅子形,俗稱‘初一墓’(農曆八月初一祭祀)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年)重修之佳城。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七月卅,每人出國幣十元,五百余後裔共祭墓。生子:珣、僖。勲八公長子珣,字孔璋,娶郭氏,卒同葬安仁溪邊。生二子:長子尚珍為珠十二公,次子尚志為玩十三公,庠生。根據良茂公存《陳氏宗譜》記載,玩公官賜朝散大夫,享年58歲,妣李氏合葬常滿山坐巽向乾。次子僖公,字孔益,後回長樂,生二子:忠、恕。恕公于北宋祥符八年乙卯歲(公元1015年)遷侯官芹州江山。”

1995年閩清《千郎宗譜》雖稱有較充分的翔實資料佐證,但上祖代代相傳,並存藏有詳細譜圖、譜序等原始記載資料為證,均稱上塘派系發源樟湖阪,流傳至今。舊譜所稱“二世祖庭棟公,三世祖勳八公、四世祖珣五公”中二世祖庭材三公或庭棟四公問題,舊譜中多有交錯出現,況且有“以四公之胤繼於後”的文字記載、這其中是否可以推測為:在湖峰的陳庭棟之裔孫過繼陳庭材柄呢?或是遷居湖峰的陳庭材裔孫立為陳庭棟之後裔,二者皆可為入樟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存疑較大。據宣統年間閩清漈上譜稱“勳八公”乃衲公小弟亙公之孫。今人有傳勳八公曾在蒼峽巡檢司任巡檢,去世後就地下葬,故其墓擇地於蒼峽後門,其後代就是現今與蒼峽隔江相望的村裏陳氏後裔。而“珣三公”乃陳師道之父也。舊譜其中世系形成緣故現無歷史資料可證,待考。

入閩五世祖陳玩之墓在閩清現鑄成史實,如是上塘派舊譜之說,陳玩卒後與妣李氏合葬于常滿山,其墓並無確切所在,難以考證其真實性。清嘉慶二十四年入閩三十七世孫陳嘉謨《譜序》有記載:“……其第四子,名庭棟,字惟任者,仕佐中嶺大夫。於五代年間,自閩清遷延平之劍浦長安南,居湖峰舍前之地。生子勳,勳生珣,珣生玩,玩公生五子。其次子名祥道,以理學名於宋,禮書全部,為太常寺博士。葬於閩清十七都,有常祠祀典焉。祥道公生子履中,履中生康點,康點生以亨,以亨生國隨。”陳祥道兄弟輩在閩清漈上祖地均留有遺跡,現今閩清縣內史料都有詳細記載。

舊譜與宗老相傳,陳國隨由長樂江田重歸湖峰,這是上塘派之創始祖來源說。民國二十年季夏《梅城南陽陳族譜序》中有記載稱:“據先人遺言,當清季康熙年間,在省又分三支,一遷在侯邑上錦溪,一遷上府樟蘆阪(樟湖阪),一支即我祖以書公遷梅之始也。”南陽陳三三世治安公民國二十二年八月《修譜序》中又有記載:“惟樟湖阪一支,據其原譜參考,實非吾祖之系(按樟湖阪其始祖與我南陽公同時亦宋代遷閩,且墳墓祭產猶在,又具其鄉人相傳系吾族中有壽根公往其鄉認祖,得酬勞費,是故有南陽陳之稱)。”故創上塘始祖陳國隨又排除南陽系之說。

宋慶元三年丁己春國子助教鄭定為第十三世陳邦賢撰《陳氏譜序》稱:“蓋邦賢之先,由光州固始縣入閩,其遠祖諱守廉者,以一人之身,衍而為千餘人。”陳罕興所撰《瑩十公宗譜》記載:“後經五代裔孫履中公,官宣教郎,遷長樂,後其曾孫國隨公于南宋高宗紹興六年丙辰歲(公元1136年)回遷湖峰居於上塘埕後之宅,始創陳氏上塘派。隨公,庠生,贈中書令,德配蔡氏,生二子:藪、瑩,兄弟均居上塘。”據宣統二年庚戌歲八月初一,抄錄閩清董事建造宗祠收國隨公緣金帶上原譜序及譜圖中只標“祥道公-行中公、履中公;行中公-希契公、希孟公、希伯公”而“履中公”名下無接子嗣。所以有族人對“陳國隨之父陳以亨,以亨之父陳康點,康點之父陳履中”世系存有疑慮。但是,入閩七世祖陳履中三子陳康點子輩現今已查證實有:三子陳以亨之子陳國隨在湖峰上塘;四子陳以頡之次子陳國南,其曾孫陳邦貞遷江西東成,十五世孫重返閩遷居延平赤門竺溪。當今繁衍生息在居住地的後裔族群,足以見證陳康點的真實性。故舊譜中記載陳國隨以下的世系譜圖較為真實、清晰可考。傳統所稱源祖,始創湖峰陳氏先祖陳守廉(千郎公)為一世祖,始創上塘派祖為入閩第十世陳國隨,從入閩二世至九世比較繁雜,確認有疑惑,值得商榷。隨著時間的推移,冀望族人及後昆能探究真實。

有譜序稱:“長子藪,字汝遜,號信齋,宋建炎(南宋建炎元年為公元1127年)中登進士,累官贈金紫光祿大夫;次子瑩,字汝遇,號潤齋,宋紹興(紹興元年為公元1131年)中登進士第,後贈銀青尚書僕射。”據現有資料查證:入閩第六世的陳祥道于宋英宗治平四年登許安世榜進士,陳安道于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登黃裳榜進士,陳暘道于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賢良科進士,陳從道于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趙逵榜進士。而以上所述陳信齋、陳潤齋二兄弟中進士的時間比他們六世祖的陳從道還更早,不符合常規,可能其“進士”之名中舉年間有誤或有瑕疵。

 

三、關於陳氏上塘派分支派之說。

南劍長安南裏湖峰,山川毓秀,上祖譜序有雲:“獨上塘之居,乃萬代富貴之所。觀其主龍山脈,前後左右,皆有帶水纏環,上則有石筍之秀麗,下則有九龍之尖峰,奇壯可觀,大哉居乎。又有舟車之便,足以代步涉之艱。使令之餘,足以息四體之勞。”故始祖陳國隨擇此地建業劈厥上塘。宋紹興六年(1136年)入閩十世祖陳國隨始創湖峰上塘,德配蔡氏,生二子:藪、瑩。陳國隨隻身客居其二世祖陳庭棟所派居之地湖峰,千年的繁衍生息,遂成陳氏上塘派,有斯繁盛,至今後裔數萬之眾,成樟湖第一大姓氏。陳國隨經三代繁衍發展于宋淳熙十年(1183)建造成上塘水井台,台設二井,前井洗衣物等、後井飲用;宋嘉定元年(1208年)又建聖公堂,奉張蕭連三聖公,後更名為福隆宮,以祀順天聖母陳靖姑與拓主遊公為主的家廟。這是陳氏家族最早建造規模宏偉的家廟。特別是廟內的古戲樓,臺上方“龍井”裝置構造奇特,真可算是戲臺建築學和聲學的完美結合,不愧是一個瑰寶,被列入史冊;宋季元初由廿一世裔孫陳佛印舍全座地基建連公殿,稱謂:福慶堂,(後俗稱:師父殿),以奉張蕭連三聖公為主的家廟。以其為載體,春夏兩祭蛇神,春元宵遊蛇燈,夏七夕迎師父公賽活蛇,由家族祭神活動經歷史不斷的文化演變,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崇蛇文化,被社會學家和學術界稱之為“獨一無二的民俗活化石”。1994年蛇王廟(福慶堂)被列入南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 5月“蛇王廟”被列入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0月,“閩蛇崇拜民俗”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樟湖因民間崇蛇習俗文化國內外罕見而聞名海內外;原于明季營造廿八世裔孫陳順珩墓地,因重地理,輕土師,造成不葬,始讓出建萬壽寺塔。而順珩公改葬花紋墓,蓮花朝水形。解放前寺每年四月初八備酒席一桌款待王化公(順珩公孫)之裔十房房長,蓋不忘大施主。萬壽寺解放後荒廢,文革期間毀廢,僅餘七級空心石塔;清代卅五世裔孫陳有年,字大棟。欽賜六品,百歲建坊(俗稱:百歲坊,坊建溪口路),坊中門平民百姓官員過往,(騎馬者下馬,坐轎者下轎)左右門過乞丐。牌坊橫批:升平人瑞。聯雲:身經百歲太平日;眼見四朝全盛時。文革期間被毀,石柱殘留舊鎮;清代卅六世裔孫陳道爾之妻胡氏,奉旨旌表節孝,建坊登志,曰:節孝坊(俗稱:貞節坊),坊建在白鴿頭路右。聯雲:“上奉白頭弱婦無慚孝子;下撫黃口慈母兼作嚴師。”坊旁建有一座歇息亭,俗呼:把峽頭亭,後人將其名稱:白鴿頭亭,文革期間被毀。上塘陳氏家族的發展興旺,陳氏上塘坊阪中之地,古臨阪溪、明代時緊臨閩江,天然港口之地。上塘陳家創下基業,廿一世之起分衍,各支派相繼始建宗祠,如下廊尾祠堂、後門祠堂、大墓頭下祠堂、上滿山祠堂、新宅裏祠堂、後峽祠堂、溪口祠堂等,宗族勢力雄壯,威震一方。但不排異己,善於接納新生事物,從各方面拓展生存發展空間。古語“文不過寶珠,武不過樟湖”,可陳氏人家有著“俊彥揚名,由學登仕,獻可立誠”之祖訓,各個祠堂、家院書齋、庵堂寺廟都辦有私塾,教書育人家風和傳統世代相傳,為官成將遵循“秉公質直,翊贊治平,致君堯舜”之家訓,其後裔文官武將賢士達人輩出。近代外來宗教的引入,族人對此包容相待,在阪中地域裏相繼建起天主教堂、安息教堂以及教會學校“女齋”、湖光學校等。隨著江流經濟文化得到大發展,阪中地域上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手工業作坊應有盡有,商家有名號的就有上百家。商貿業興旺發達,使這裏形成了“一品為官,二品為商”的傳統觀點。阪中之地成了湖峰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許多家族成員成為碼頭“甲哥”、街市商人、書齋文人、宗教人士官紳、郎中等各行業的主力軍,名震一方。陳氏家族的興盛帶動湖峰全境的繁榮。自清光緒廿二年起這裏一直是區域官家行政管理機構的所在地,湖峰境也發展成周邊縣區鄉鎮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

陳氏家族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勢,論落地發展時間、繁衍人丁、交通港口、地處位置、名儒賢達均居湖峰境首位。陳祥道餘蔭,簪纓濟濟,賢良代代。有科第入仕者、有經濟大亨者、有俠義抗暴者、有貞烈孝節者,儒道隆隆,古風習習。樟湖,千帆恭拜之地,陳氏肇于宋,興於明,瓜瓞綿延,真望族也!

舊譜圖稱:國隨公—藪九公、瑩十公陳藪、陳瑩其二兄弟後裔以廿一世以上十七世之際,其派尚屬上塘,十七世起就有後裔隨任所而居,至廿一世方分為派,各支派具起圖廿一世為始。陳藪系傳衍十六世裔孫公逵、公器、公猛。陳公逵後裔遂成天堂支派,陳公器裔孫遂成獎溪支派。陳公猛衍傳邦璋、邦璉、邦珍,其裔孫繁衍分派遂成嶽溪支派、上塘宗派、下陳支派;陳瑩系傳衍十七世裔孫陳貴(字達尊)始派居溪口,廿世裔孫陳原(字有本)派居新宅,分別遂成溪口支派和新宅支派。自古及今,而上塘一房,陳藪系十七世裔孫陳邦璉仍世居上塘坊故地,故上塘坊之派則稱上塘宗派,其餘具稱支派。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