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泉港陳姓先民入墾臺灣的同宗村

作者:陳金華  來源:學術貓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04日

 泉港陳姓先民入墾臺灣的同宗村

2014-06-02

福建泉州市泉港區沿海一帶與臺灣隔海相望。明朝時期,就有陳氏民眾經常往來臺灣一帶捕魚、貿易、避風、拓墾或定居。明末清初,泉港沿海地區有許多陳氏族眾追隨鄭成功抗清活動遷居臺灣;清代,由於泉港地少人多,泉港“頭北”有許多陳氏先民為了生存隨“頭北船”到臺灣墾荒。泉港陳氏先民在入墾臺灣後聚宗姓或聚宗親而居,並形成了許多與泉港血脈相連的陳氏同宗聚落。

 

一、泉港頭北陳氏的人文歷史

泉州市泉港區峰尾、後龍、南埔一帶,早年屬惠安縣管轄的最北部區域,通稱為惠北。由於山腰、後龍、峰尾、南埔一帶的惠北方言語音,是介於閩南語系與莆仙語系之間而形成的地域特質,兩種語系的交叉滲透融匯而形成了獨特的“頭北話”。因此,泉港一帶的村民則通常被以閩南話為主的泉州人稱為“頭北人”。

泉港的頭北人、頭北話、頭北船和頭北厝,形成了獨具閩南風格和人文歷史的泉港文化特質。
陳姓是泉港區的大姓。泉港各地陳氏頭北人,多數是於南宋末年為逃避戰亂,從莆田逃到當年的惠安縣各地卜居,並成為當地的開基祖。泉港區頭北陳氏,主要由莆陽玉湖陳後裔和藍田陳後裔兩大部分組成;其中莆陽玉湖陳後裔的人數在泉港區陳氏居民中超過一半。

 

二、泉港南埔玉湖派陳姓先民入墾臺灣

南埔玉湖派陳姓的繁衍歷史

泉港南埔玉湖東亭村陳氏的開基祖,是陳仁第九世裔孫陳節(屬丞相公房);玉湖新東張村陳氏的開基祖,是東張村陳節第七代裔孫陳複正。

據陳慶星主編的南埔《玉湖陳氏家廟族譜》、陳方一主編的《莆陽玉湖陳氏家乘》記載,泉港南埔玉湖陳氏始祖為陳仁,陳邁十五世嗣孫;宋孝宗朝,陳氏以曾孫俊卿貴贈太師。陳氏二房陳嘉言,陳允矽次子,後裔居輞川更新村中涵。陳氏參政公系陳睿,陳允珪四子,有貢士、四舍、知州、知府、知縣五個房號。

南埔玉湖派陳姓先民入墾臺灣

泉港區南埔玉湖陳氏知府房陳煌:後裔居住更新、後新厝、東嶺洋西、淨峰湖溪、輞川許厝;從後新厝涵內遷居原石江鋪埭上鄉、下湖以及海內外。清康熙年間,玉湖陳氏派系後裔陳弓,入墾臺灣彰化,今已繁衍12世。

南埔玉湖陳氏派系19世祖陳文理生四子,因長子、次子在臺灣,1949年晚秋,陳文理率家人遷居臺北市並落籍,為人台一世祖;陳朝明兄弟遵父遺教,取陳氏始祖首字“文”及二代之“明”合為“文明堂”,作為南埔玉湖(侯卿)堂在臺灣之分支堂號。玉湖陳氏派系輩次昭穆:“文明世榮泰,主恩賜祥瑞,祖德傳賢能,家聲揚萬年。”

南埔玉湖陳氏派系七世祖陳汞道,外遷仙遊縣香田裏芹菜村。同期,又有南埔玉湖陳氏七世族人遷居入墾臺灣。

南埔玉湖陳氏派系陳俊偉房的第14世裔孫陳應緯,其三子陳成珪的子孫,成為東亭村牛頭現在的陳氏三房蕃系;四子陳成來的子孫成為東亭村牛頭現在的陳氏八祖蕃系;其第21世裔孫陳送花,遷徙臺灣開基,其後裔與祖籍陳氏族親失去聯繫,玉湖陳氏族譜也缺失詳細記載。

南埔玉湖陳氏派系東亭村中厝陳俊元房的後裔子孫、第14世孫陳使遷徙入墾臺灣;東亭村中厝二房遷徙塗嶺的第21世孫陳明宗的三子陳春壽、五子陳春星,遷徙臺灣;其後裔與祖籍宗親失去聯繫,玉湖陳氏族譜也缺失記載。

 

三、泉港峰尾前亭陳姓先民入墾臺灣

明崇禎間(1628—1644年),陳仁後裔陳天成舉家從莆田闊口遷居泉港區峰尾前亭村,陳天成為開基祖。其後裔再外遷界山鎮鳩林南莊村、淨峰黃崎後張、仙遊縣楓亭鎮古下及浙江省沿海的鹿甲場。

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陳潤17世孫陳質、陳子德從莆田東山(紫璜山)遷居到界山南莊村開基。陳子德的子孫分居鳩林村南莊自然村的頂厝、四獅等聚落,至今已經繁衍16世。有的再遷至惠安、泉州、莆田、仙游、福州、廈門等地;前亭陳氏族譜記載有陳氏族人遷居臺灣。

 

四、泉港前黃頂坑內陳姓先民入墾臺灣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陳仁後裔陳肥泉,從惠安南門外移居頂坑內村開基;其後裔再遷後龍、界山鎮,惠安洛陽鎮、莆田、仙遊等地。前黃頂坑內村陳氏族譜有記載陳氏族人遷居臺灣。前黃頂坑內陳氏族人可能為“風頭厝陳”,入墾臺灣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

 

五、泉港後龍鎮峰前陳姓先民入墾臺灣

泉港割山村三世祖陳質忠,族裔外遷惠北後龍鎮峰前鄭厝自然村;陳氏族譜記載有陳氏後裔遷居臺灣。

 

六、泉港界山大前村大路陳姓先民入墾臺灣

泉港區界山大前村大路自然村陳氏始祖陳必慶,為陳仁13世孫,陳宋卿 9世孫,元順帝至正間(1341—1368年),遷居惠北忠恕鄉待賢裏羅山(後改稱燕山,即今大路自然村);大路自然村陳氏七世祖陳汞道後裔,族譜記載有族人外遷臺灣。

 

七、泉港陳姓先民入墾臺灣苗栗的同宗聚落

苗栗縣通霄鎮九房陳氏先祖陳朝合

入墾臺灣開基通霄鎮白沙屯的九房陳氏先祖的陳朝合,福建泉港區後龍鎮郭厝侯亭村人,出生於清康熙中葉。陳朝合的長子陳柏樹(1742年生)、次子陳柏林(1744年生)均出生在泉港區後龍鎮郭厝侯亭村。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陳朝合攜兩子遷居到臺灣白沙墩辟地拓墾,死後葬在泉港後龍鎮南港裏山邊村的南山麓。

苗栗縣通霄鎮陳姓族譜記載,郭厝後亭村陳朝合派下柏樹支派陳姓先民,入墾澎湖厝,即今中美裏。陳朝合派下柏林支派陳姓先民,分別人墾通霄鎮的山邊和過港,即今南港裏。

 

臺灣通霄鎮九房陳氏形成的人文歷史

根據臺灣苗栗縣通霄鎮志記載,通霄地在康熙前有原住民墾殖,大規模拓墾則始于康熙年間福建先民的拓殖,且早於廣東人。

閩南先民入墾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即今雲林縣元長鄉的泉港頭北陳姓宗族,大概有四大宗支:九房陳、下厝陳、風頭厝陳、黃厝後陳。

康熙中葉,拓殖較有名的是明末遺民、泉港陳朝合家族在通霄鎮白沙屯所形成的九房陳。陳朝合攜二子渡台後,長陳柏樹傳四房,次陳柏林傳五房,合為九房,此是泉港陳氏先民入墾通霄鎮白沙屯的陳氏九房形成之由。

在通霄鎮,下厝陳家族移民遷居白沙屯,亦始於清乾隆時期;其入墾白沙屯確切年代不可考,僅知在臺灣出生之第一世祖陳連生,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出生,至今陳氏傳衍九代。
通霄鎮下厝陳的陳氏族裔繁衍規模雖不大,但於通霄鎮白沙屯地區分佈範圍相當廣泛,北起苗栗山頂地區,南至苗栗通霄灣,均分佈有陳氏先人的墓葬。

由於泉港前黃鎮的壩頭連姓的聚居地村落都冠名“鳳頭”,前黃鎮壩頭的頂坑內村,是位於壩頭連姓兩萬多人的聚居地周邊村落,與後龍鎮郭厝侯亭村距離僅有三五裏地遠。通霄鎮白沙屯的鳳頭厝陳,很有可能是來自前黃鎮壩頭頂坑內村或壩頭周邊的陳氏先民。

 

泉港陳氏先民入墾臺灣竹苗一帶的同宗聚落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韋煙灶,經過數年對新竹市和苗栗一帶進行各姓族譜與田野調查發現,苗栗海岸線自竹南鎮崎頂裏海岸北端起,向南延伸至苑裏鎮房裏海岸南端止,全長約50公里;這裏主要是來自泉州府惠安縣頭北人人墾的聚居地帶。目前,苗栗沿海的竹南、後龍、通霄及苑進而等四鎮,主要居民為使用閩南語的族群。泉州府惠安縣頭北陳姓先民渡台入墾臺灣竹苗一帶的人數最多。

據田野調查的族譜記載,約于康熙初,惠安縣頭北陳姓先民,渡台入墾海山罟,即今海山裏。清康熙末年,惠安縣塗嶺土窟鄉陳桐派下陳姓先民,渡台入墾牛埔,即今埔前裏。約于道光十年(1830年),惠安縣埕洋鋪埕邊鄉三房西刊駱當派下駱姓先民,渡台入墾今南港裏。約于光緒初年,惠安縣頭北陳姓先民渡台入墾網罟寮,即今朝山裏。另有泉州府惠安縣頭北陳姓先民,渡台入墾後厝仔,即今龍鳳裏。

通霄鎮不同宗支的四大陳氏族裔攜手合作墾荒,成為當年白沙屯拓墾發展的主力軍。

此外,泉港南埔鎮鳳翔院前自然村有記載的陳氏族人有陳德延、陳錦生遷居臺灣,其中陳錦生為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泉港界山南莊陳氏族譜有記載陳氏族人遷居臺灣。塗嶺鎮世上村陳氏族人人墾臺灣新竹和平潭,據傳,陳氏族人也把入墾的聚居聚落稱為世上村。

作者單位: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