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潮汕陳氏派系宗源概述--玉湖派

作者:陳宇翰  來源:潮汕陳姓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08日

潮汕陳氏派系宗源概述--玉湖派

日期:2015年9月20日

玉湖派

陳氏玉湖派始祖陳仁字以育,行廿一,陳氏七十二世裔孫,是莆田首任縣令陳邁十五世孫。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因父淩采回歸錢塘,而卜居莆田縣東門外玉湖浦邊,為陳氏玉湖派始祖。陳仁樂善好施,周濟鄰困,遠近頌德。以裔孫俊卿貴贈太師沂國公。妣黃氏,生二子:陳貴、陳賢。

陳仁長子陳貴生三子:陳謏、陳詵、陳顯晶。陳貴長子陳謏,字德載,生三子:陳宋卿、陳堯卿、陳義常。陳貴次子陳詵,字德言,生三子:陳周卿、陳正卿、陳俊卿。陳貴三子陳顯晶為石泉寺住持。

陳仁次子陳賢生三子:陳玉美、陳善美、陳元美。

玉湖派陳氏播遷人潮汕者有:

 

(一)評事公房

陳宋卿,以詞賦魁授大理評事。所傳子孫房系稱評事公房。陳宋卿生三子:欽敘、欽紹、欽德。後裔遷居潮汕的有:

陳宋卿長子陳欽敘五世孫陳必善次子陳圓之孫陳蓮齋生三子,長子陳榕江遷居舵浦蓬州西門(今汕頭市金平區舵江街道蓬州村西門),次子陳碧潭從福建莆田遷居潮州揭陽能江都溪東鄉(今汕頭市金平區舵江街道溪東村)。

陳宋卿長子陳欽敘五世孫陳必善三子陳榮九世孫陳懷順從陸豐市甲東鎮奎湖遷居惠來縣隆江鎮內。

陳宋卿次子陳欽紹之孫陳次長子陳文龍,官至宰相,抗元英烈。

陳文龍長子陳夢雲長子陳魁十二世孫陳敦朴從福建莆田遷居惠來縣熬江鎮龍洲村。

陳文龍長子陳夢雲次子陳成長子陳智之子陳學海,明宣德年間挈眷遊幕潮州。生二子:

陳學海長子陳澄斌生八子:

長子陳偉烈之子陳紹陵長子陳梅賓之子陳見霖由澄海上窖遷居惠來縣惠城鎮梅花宮,裔孫分居惠城鎮尚顏(元春)社,陳紹陵次子陳嘉元從福建莆田遷居於今汕頭市澄海區澄華街道上窖村(高廷);

次子陳金砂遷居於舵浦橋頭;

三子陳華村遷居澄海夏窖(今汕頭市澄海區澄華街道下官村),裔孫陳廣全遷居潮安縣彩塘鎮麗塘一村塘東陳鄉;

四子陳舵溪從惠來縣惠城鎮尚顏(元春)社遷居惠來縣隆江鎮周美村;

五子陳悅溪遷居海豐縣;

六子陳俊德長子陳景萃、次子陳銘湖皆遷居惠來縣周田鎮杭美坑仔村;

七子陳誠愚之子陳元聲從福建莆田遷居惠來縣華湖鎮內新地村;

八子陳豪士遷居澄海辟望(今屬汕頭澄海區)。

陳學海次子陳成斌遷居舵浦蓬州南門(今汕頭市金平區舵江街道蓬州村南門),生五子:長子陳胤昌四世孫陳見衢從福建莆田遷居於今汕頭市金平區舵江街道舵東村;次子陳敦元之子陳輝德從福建莆田遷居惠來縣華湖鎮西埔埕大王村;

四子陳碧泉之子陳知還遷居汕頭市潮南區隴田鎮浩溪村,陳知還之子陳善繼遷居惠來縣獅石龍眼園,陳善繼長子陳宗禮遷居惠來縣周田鎮牛頭徑村;五子陳欽明遷居汕頭市貌浦。

陳宋卿次子陳欽紹之孫陳次長子陳文龍,官室宰相,抗元英烈。

陳文龍長子陳夢雲次子陳成次子陳昭之子陳仁隱,遷居潮陽下鹽汀黃竹歧溪南。生二子:長子陳懿德,留居下鹽汀黃竹歧溪南,陳懿德之裔孫陳南浦生子陳有松和陳有竹,遷居惠來縣溪西鎮溪南村,陳南浦十世孫陳秀賢從溪南遷居惠來縣隆江鎮潭頭村,陳南浦十二世孫陳媽有從溪南遷居惠來縣東埔農場烏樹林;次子陳紹虞遷居潮陽舊寮、新寮。

陳文龍裔孫陳敏及其子陳練上約於明永樂年間從長河、豐順遷居韓江東岸意溪都的蓮上(今潮安縣意溪鎮蓮上村)。陳練上生子陳南山。陳南山生三子;陳壯仰、陳思仰、陳仰峰。長子陳壯仰、次子陳思仰守居蓮上村。三子陳仰峰生子陳凝基,陳凝基隨母黃氏遷居海陽大和都西郊村(今屬潮安縣浮洋鎮)。陳凝基生有六子:長子守居潮安西郊村;次子陳戊乙分創潮安浮洋鎮烏洋村,後代分衍浮洋鎮三勝、下郭、菊塘、草庵,江東鎮兜洲村等村;三子陳樂隱後裔分衍吉林、塘邊、高下、雙崗、浮洋鎮風彩陳等村;四子陳東鄉分創南隴,裔孫分衍東鳳鎮的新鄉五子六子後裔分衍鳳塘汕頭陳村、圍頭陳村等,陳凝基子孫分衍潮安十五鄉村,為潮汕公路沿線陳氏的一個大支系。時人稱烏洋十五鄉。

陳文龍另有裔孫陳玉圖、陳永泉、陳庭基先後從福建省莆田縣遷居潮安縣磷溪鎮田心村。裔孫分居磷溪鎮鳳美上巷村。

陳宋卿次子陳欽紹之孫陳次五子陳文豹十九世孫陳天耀從福建莆田遷居惠來縣惠城鎮文昌閣,陳天耀四世孫陳茂高從文昌閣遷居惠來縣葵潭鎮後街巷。

陳宋卿三子陳欽德之子陳雍次子陳炳長子陳華次子陳良子遷居於今汕頭市瀠江區銅缽湖,裔孫分居潮南區雷嶺鎮西坑仔、祭坑。裔孫陳果山從西坑仔遷居惠來縣神泉鎮溪東村。

陳宋卿三子陳缺德之子陳雍次子陳炳三子陳蘭遷居於今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陂頭村,陳蘭裔孫陳應仲、陳石鬆遷居於今潮南區雷嶺鎮麻竹埔村,陳應仲之子從麻竹埔遷居惠來縣惠城鎮學地村,陳應仲之孫陳敬吾從麻竹埔遷居惠來縣華湖鎮白塔村。

陳宋卿三子陳飲德之子陳雍三子陳棨裔孫陳逸善從潮陽田心遷居惠來縣惠城鎮塘邊村,裔孫陳殿卿從塘邊村遷居惠來縣神泉鎮長角村,另有裔孫陳向鳳從塘邊村遷居華湖鎮坪田村。

 

(二)朝奉公房

陳堯卿,號玉湖,以詞賦魁授集賢院校理,後任潮州路總管,任滿落籍海陽辟望(今澄海城內埔美),為三腳蟾陳氏思成堂始祖。因陳堯卿受封為朝奉大夫,所傳子孫房系稱朝奉公房。陳堯卿生子陳玉津。陳玉津生兩子。長子陳庸夫,次子陳主泊。

陳庸夫生兩子:長子陳太櫞遷居龍田。次子陳雙桂生兩子,長子陳榕庵後裔分居市巷、東湖、陳舍埠;次子陳百二十官人後裔分居澄海埔美、城內北社、港口、南灣、後巷池、新鄉,潮州秋溪、涸溪。

陳主泊後裔分居澄城後巷池,後裔人文薈萃,有“一門三進士”、“四代六大夫”的美譽。

 

(三)郎中公房

陳周卿,字鼎臣,官大理評事,知海陽縣,以子陳祖訓貴贈戶部郎中。所傳子孫房系稱郎中公房。陳周卿生三子:祖文、祖訓、祖璋。陳祖文之子陳遜長子陳卓次子陳翊夫(周卿五世)從豐順留隍來潮定居夏塘(今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夏塘村)。

 

(四)侍郎公房

陳正卿,字若端,行十三,‘累官江淮制置司,賜緋魚袋,搌湖南安撫司副使,授朝散大夫,以子宇貴贈工部侍郎。所傳子孫房系稱侍郎公房。生三子:宇、容、審。

長子陳宇六世孫陳椿山,元仁宗皇慶初年(1312)舉進士。官太史院保障大夫。人潮後,講學於椿山,門下號為椿山先生,遂卜居揭陽縣蓬州都大衙村(今屬汕頭市)。陳椿山之子陳克覆有五子:長子陳國賓留居大衙村;次子陳國史遷居海陽縣龍眼城都暗巷村(今屬汕頭澄海區);三子陳國臣遷居饒平縣蘇灣都程洋岡儒林村(今屬汕頭澄海區);四子陳國光出賽海陽縣中外都蓬洞村(今屬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陳國光生五子,次子陳弘岡遷居斗門村(今屬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四子陳惠迪遷居山邊村(今屬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五子陳國章遷居潮陽縣峽山東浦桂士(今屬汕頭市)。

長子陳宇十四世孫陳有順,計量官,曾渡明太祖洪武皇帝過海,後因運糧至海邊遭劫,不敢回原籍,潛居饒平縣,後遷居惠來縣惠城鎮東安中社。

 

(五)丞相公房

陳俊卿,字應求,莆田人。生於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卒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七十四歲。宋紹興八年(1138年)登進士第。曆官泉州觀察推官、南外睦宗院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普安郡王教授,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後上書請求告老還鄉,以少師魏國公致仕。卒,諡正獻。俊卿若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陳俊卿所傳子孫房系稱丞相公房,後裔分衍潮汕的有:

八世孫陳允泰(一名仙養)於元末明初從福建遷居辟望溝下池(今屬汕頭市澄海區澄城鎮)。陳允泰之弟也遷居蓮陽上王馬厝鋪(今屬蓮下鎮)。陳允泰傳至五世孫陳松崗生五子:長子陳友荷,後裔居於溝下池周圍,部分裔孫遷居港口村池仔內、蔡寮村;次子陳月塘,後裔歷來居處不多;三子陳辛塘,後裔遷居惠州;四子陳樂渠,後裔居於侯厝池周圍;五子陳西渠,後裔居於月鼠巷周圍,另有裔孫遷居上華鎮東林頭村,蓮下鎮北灣村。溝下池陳氏與澄海部分陳氏鄉村聯宗,分為六房。長房為溝下池陳氏,二房為東湖鄉陳氏(有裔孫遷居饒平縣錢東鎮仙洲村),三房為外埔鄉陳氏,四房為縣城東社陳氏,五房為北灣鄉陳氏,六房為陳厝鄉陳氏。

十世孫陳敬夫從福建莆田縣遷居惠來縣靖海鎮南門外。另有裔孫分居惠來縣華湖鎮堡內村。

十八世孫陳賓山從福建莆田縣遷居惠來縣華僑場蕉布村。

十九世孫陳崇德從靖海鎮南門外遷居惠來縣周田鎮崎吩村,部分裔孫分居惠城鎮東門內石龜社。

廿四世孫陳紹主、廿五世孫陳俊祠從惠城鎮東門內石龜遷居惠城鎮西門外南寨。

 

(六)通判公房

陳元美,諱誥,號泰初,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歲(1036),宋哲宗紹聖年間,由閩仕粵,任潮州府通判。所傳子孫房系稱通判公房。陳泰初生四子:承慶、承隆、承風、宗澤。初居揭陽霖田泥洋村,後移居古家洋(今屬揭陽市榕城區榕東辦事處)。後裔分衍潮汕如下;

(01)長子陳承慶派下:

長子陳承慶留居古家洋。

六世孫陳梅院遷居揭陽南清村,有裔孫從揭陽南清村遷居潮陽海門。

八世孫陳景和從古家洋遷居仁和村(今屬揭陽市經濟試驗區)。

九世孫陳奮輝從仁和村遷居西洋陳村(今屬揭陽市榕城區榕東辦事處)。

十世孫陳樂隱從古家洋遷居揭東縣錫場鎮華清村。裔孫陳德亮從華清村遷居揭東縣新亨鎮溢溪村,有裔孫從華清村遷居川東縣新亨鎮頂壩村。

十一世孫陳謙逸從仁和村遷居玉宮村(今屬揭陽市經濟試驗區)。

十一世孫陳清隱從古家洋遷居揭陽梅雲石頭子祠堂圍村。

十一世孫陳清懷(清隱之弟)從古家洋遷居揭陽圍厝溝村,有裔孫從圍厝溝村遷居古寨村(今兩地屬榕城區仙橋辦事處)。

十三世孫陳玉江從石頭子祠堂圍村遷居揭東縣桂嶺鎮玉步村。

十四世孫陳——從仁和村遷居揭陽湯前塗寨村(今屬榕城區梅雲辦事處)。

十九世孫陳名乾由南清村遷居揭陽縣榕城區窖墘村,裔孫陳植勳由窖墘村遷居揭陽縣進賢門外拱星裏。裔孫陳克裕從汕頭市澄海區古樓村遷居澄海岐山村。裔孫陳松洞遷居潮郡新街下厝巷。

(02)次子陳承隆派下:

次子陳承隆從古家洋遷居揭陽榕城鵲(客)鳥望村。裔孫由鵲鳥望村分創揭陽市東山區半洋村(今新陽村)。另有裔孫遷居揭陽東山區營前村、揭東縣雲路鎮棋盤村。

(03)三子陳承鳳派下:

三子陳承鳳,宋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登丙寅科進士,授承奉郎。從古家洋遷居風塘鄉(今潮安縣鳳塘鎮東門、南門、大埕、風崗、浮崗)。

五世孫陳萬三,是陳承鳳之子陳友德長子陳秉彝長子,從鳳塘鄉遷居東風鄉(今潮安縣東風鎮東一、東二、東三、東四)。

五世孫陳萬四,是陳承鳳之子陳友德長子陳秉彝次子,從鳳塘鄉遷居古巷鄉象埔寨(今潮安縣古巷鎮古一、古二、古三、古四、古五、永安)。

五世孫陳庭儒,是陳承風之子陳友德次子陳鬥明之子,官翰林院大學士。從鳳塘鄉遷居鳳巷鄉(今屬揭東縣玉清鎮)。

六世孫陳振崗,是陳萬三第三子,遷居普甯市南溪鎮竹浦村。

六世孫陳仰東,是陳萬三第四子,曾任元代巡檢,晚年落居於今普寧市占隴鎮旱塘鄉。

七世孫陳梅塘、陳梅軒,是陳萬三第三子陳振崗之子,奉命從東鳳鄉遷回鳳塘鄉。

七世孫陳應元從鳳塘鄉遷居汕頭市澄海區岐山村。

七世孫陳太峰,是陳仰東長子,遷居潮陽井都古汀村。

七世孫陳百五郎,是陳仰東次子,任潮陽隆井鹽場大使,後合稱鹽使公,遷居潮陽井都古汀村(今汕頭市潮陽區井都鎮舉登村)。

七世孫陳少峰,是陳仰東三子,晚年偕子長子心齋、四子蘭軒從東鳳鄉遷居潮陽隆井都古汀鄉(今汕頭市潮陽區井都鎮舉登村)。陳少峰第三子陳雄湖遷居揭陽漁湖南厝鄉。裔孫分居惠來縣仙庵鎮華清村。

七世孫陳梅叟,是陳仰東四子,守居東鳳鄉(蔥園)。

七世孫陳順福,是陳仰東五子,隨父遷居普甯市占隴鎮旱塘鄉。陳順福次子陳平清遷居普寧市軍埠鎮何厝圍村,四子陳稼隱遷居普寧市占隴鎮下隴村,陳稼隱長子陳樸素遷居普寧市軍埠鎮安田村。

七世孫陳記史,是陳仰東六子,隨父遷居普甯市占隴鎮早塘鄉下寨。

八世孫陳庸直,是陳仰東四子陳梅叟三子,從東風鄉遷居於今汕頭市澄海區廣益街道內隴。

八世孫陳竹江,是陳仰東四子陳梅叟四子,從東鳳鄉遷居普寧市占隴鎮早塘鄉。

九世孫陳直齋,號河風,從東鳳鄉遷居潮安縣庵埠鎮大監村。

九世孫陳五昌從東風鄉遷居褐陽旗尾花園村(今榕城區仙橋辦事處淇美花園村)。

九世孫陳永錫從南澳遷居揭陽榕城區梅雲湯前中圍陳。

九世孫陳綠野從竹浦村遷居普甯市南溪鎮大隴村。

九世孫陳西浦從古汀村遷居潮陽縣外韭菜園。

九世孫陳勤業,是陳少峰長子陳心齋之子,遷居普甯市流沙華溪村。

九世孫陳子留從鳳巷鄉遷居端陽梅雲鎮石頭村。

十世孫陳城南從古巷鄉遷居揭陽仁望村(今經濟試驗區裏網村)。

十世孫陳鏗從鳳塘鄉遷居潮州市楓溪區西邊村。

十世孫陳喬木從安田村遷居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福潭村。

十世孫陳古寨從焊塘遷居普寧市占隴鎮下林村,裔孫分居普甯市下架山鎮橫溪高望村。

十世孫陳象坡從古巷鄉遷居揭東縣埔田鎮馬碩村。

十一世孫陳籃叟從古巷鄉遷居揭東縣錫場鎮三擔村。裔孫從三擔村遷居揭東縣桂嶺鎮大嶺村,揭陽西山村。

十一世孫陳樂叟從古巷鄉遷居揭東縣錫場鎮金溪村(溪頭村)。

十一世孫陳達叟從古巷鄉遷居揭東縣新亨鎮庵前村。

十一世孫陳耄翁從鳳巷鄉遷居揭東縣玉浯鎮鳳籟村。

十一世孫陳時中從鳳巷鄉遷居揭東縣玉溜鎮溪尾村。

十一世孫陳平江從鳳巷鄉遷居揭東縣埔田鎮牌邊村。

十二世孫陳宋機從鳳塘鄉遷居揭東縣炮臺鎮涵頭村,裔孫分居炮臺鎮下潮村(鳳潮村)。

十二世孫陳東湖從華溪村遷居普寧市流沙上塘湖心洋村。

十二世孫陳東津從福建遷居普寧市占隴鎮梨園村。裔孫陳孺榮從梨園村遷居惠來縣隆江鎮赤頭山村。

十三世孫陳北松從古汀村遷居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溪口村。

十二世孫陳拱玄從福潭村遷居普寧市占隴鎮下村村。

十二世孫陳秀峰從福潭村遷居普寧市軍埠鎮何厝圍村。

十三世孫陳南泉從下隴村遷居普寧市流沙大樺溪村。

十三世孫陳養弘從埠塘鄉遷居普寧市占隴鎮蛟炳壇村。

十三世孫陳肇基從風巷鄉遷居揭陽市雲路鎮翁厝洋村。

十三世孫陳丙二從鳳巷鄉遷居揭東縣登崗鎮陳厝洋村。

十四世孫陳廓達從古汀村分居汕頭市潮陽區棉城衙前、西門、後埠巷。

十四世孫陳一秀從古汀村遷居惠來縣神泉鎮華埔村。

十五世孫陳北潮從古汀村遷居汕頭市潮陽區海門鎮下漁村。

十六世孫陳剛直從風塘鄉遷居澄海岐山村(今汕頭市岐山街道中宮村)。

十六世孫陳謙睦從古巷鄉遷居揭東新亨鎮碩庵村。

十七世孫陳之美從華溪村遷居流沙上塘湖心洋村。

十八世孫陳令德從金溪村遷居揭東縣錫場鎮埔邊村。

十九世孫陳岐山從鳳巷鄉遷居揭陽池內社即媽前陳(今榕城區榕華辦事處北門媽前)。

十九世孫陳雅顗從鳳巷鄉遷居普寧市占隴鎮石港村。

十九世孫陳心益從鳳巷鄉遷居善聞村(今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文光村)。

十九世孫陳念日從鳳巷鄉遷居普寧市軍埠鎮安田村。

廿一世孫陳亨乾從東鳳鄉遷居船東縣曲溪鎮圩埔村。

廿一世孫陳能夏從古汀村遷居汕頭市潮陽區棉城西門。

廿四世孫陳名棟從早塘鄉遷居普寧市流沙大華溪村。

裔孫陳甯機從鳳塘鄉遷居揭陽東山區鳳潮村。

裔孫陳延攬從鳳塘鄉遷居潮安沙溪鎮沙溪鄉(今沙一、沙二村)。

裔孫陳保林從鳳塘鄉遷居潮安縣鳳塘鎮鳳林村。

裔孫陳東郊從古巷鄉遷居揭陽東山區風潮村。

裔孫陳仕萬從古巷鄉遷居揭陽頂軍田村。

裔孫陳守敵從古巷鄉遷居揭東縣雲路鎮棋盤村。

另有鳳塘陳氏裔孫遷居潮安橫溪村、雲步村,潮陽葛州村、葛園村,潮州市北門。古汀陳氏裔孫遷居惠來縣仙庵鎮頂溪村。古巷陳氏裔孫遷居下徑村、潮州楓溪區下埔東村。風巷陳氏裔孫遷居揭陽巷內村,潮安縣浮洋鎮鳳彩陳。

(04)四子陳宗澤派下:

四子陳宗澤留居深泥洋村,裔孫分居惠州府惠陽縣大洲場施甲村,裔孫分衍惠潮二州等地。
通判公房即泰初派,是潮汕陳氏玉湖派一大支系。陳泰初是玉湖派陳氏人潮第一人,創居揭陽古家洋,距今已逾九百年。派下裔孫豐隆昌盛,分居潮汕各地,遠至龍川縣和廣西永淳等地也有陳泰初系之子孫。不乏世家望族,如潮安風塘陳氏、潮安東鳳陳氏、潮安古巷陳氏、普甯早塘陳氏。後裔人才輩出,科甲鼎盛,仕商相繼。自宋至清,古家祠宇恩命牌諗歷代科甲仕宦題名錄達八十八人之眾。近現代俊彥有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駐荷蘭等國大使陳辛仁,若名民族舞蹈藝術家、廣東省舞蹈協會副主席陳翹等。

位於揭陽黃歧山麓的陳泰初基,現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泰初派堂號為“有慶堂”。泰初派系族表:乾元純剛,興起應時,子仲伯秉,盛景日宜,君卿日崇,書香奕世,惠澤昌吉,詩禮傳家,群才濟美,致力功能,相繼作敘,緒業益增,雲祁有慶,壽喜康寧,清風亮節,史冊標名。泰初派系書號為:賢泰承友,貢真天聖,宏毅安靜,廉介精詳,敬讓恭儉,慎淑昭明,培植宗德,文章華國,雅言忠信,聚星呈祥,根深木茂,聯選棟樑,源泉溥博,謀猷遠長,哲嗣蕃熾,椒衍瓜綿。

 

(七)玉湖派其他入潮基祖

陳必久,字南賢,南宋理宗年間(1225~1264)遷創于潮陽縣新興鄉之華里東(今屬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必久五世孫分居溪東(今屬潮南區成田鎮),裔孫分居今潮陽區關埠鎮福倉及潮南區兩英鎮禾皋村。

原父派

陳氏莆田原父派始祖陳原父,諱喜郡,滿公七十六世孫,莆田首任縣令陳邁十九世孫。登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丙戌科進士,紹興年間出知海豐縣正堂。任期,修水利、墾荒田、修孔廟、辦學堂,政績顯若。任滿為海豐百姓挽留,遂落居海豐縣城西郊。生四子:雷、蒙、功、煥。

為方便比較,以下世序皆以陳原父為一世。

一.長子陳雷大房派下

陳原父傳長子陳雷,號賢齋,紹興時登進士,授官集英殿修撰,曆官直秘閣待制、潭州府事,累官至吏部尚書,因遭奸臣誣陷而隱居于潮陽(今普甯)黃坑都洪山峰下,創業于洪山鄉。妣淑惠劉氏,誥封夫人。

陳雷傳三子:添興、穀佐、昆佐。

陳添興,號洪顛,列為長子陳雷大房。

六世孫陳汝才遷居惠來縣隆江鎮陳隴村。

八世孫陳月江遷居陸豐市城東鎮水墘鄉。裔孫陳補侃從陸豐市橋沖鎮溪碧文厝祠遷居惠來縣東隴鎮苗海村。另有裔孫從陸豐水墘分居惠來縣南海鎮赤岑一村。

二.長子陳雷二房派下

陳原父傳長子陳雷,陳雷傳三子:添興、穀佐、昆佐。

陳谷佐,號洪崇,列為長子陳雷二房。陳谷佐傳子陳文英,陳文英傳二子:陳正老,號鐵峰;次子陳正功,號梅峰。

1.普寧占隴橋柱系

陳原父五世孫陳正老,號鐵峰,於明洪武年間從福建省莆田縣遷居普寧占隴橋柱鄉,後裔繁衍橋柱舊地村、占陳村、新寮村、四德村、兩東村、埔柵村、牛埕村、西樓村、洪厝寨村、杉鋪村、曲尺池、雞籠埔村、石港村等。後裔散居潮汕者有:

九世孫陳清隱從橋柱遷居汕頭市潮南區隴田鎮望上村。

九世孫陳西疇從橋柱遷居普寧流沙北街道南園村西門。

十世孫陳東沂裔孫分居普甯下架山鎮橫溪村,惠來縣湖吹村、烏石東浮山村等處。

十世孫陳東澤分居普寧占隴鎮六營村。

十三世孫陳進之從橋柱遷居惠來縣東隴鎮銅爐村。

陳鐵峰裔孫陳裕松從橋柱遷居惠來縣仙庵鎮東鋪村,裔孫陳發亮從橋柱遷居惠來縣溪西鎮新坡村。另有裔孫從橋柱遷居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東寮村、普甯南徑鎮神山村等地。

2.惠來歧石系

陳原父五世孫陳正功,號梅峰,與父陳文英遷居惠來縣歧石鄉。後裔散居潮汕者甚眾:

七世孫陳觀從岐石鄉遷居普甯梅塘鎮安仁村。

十世孫陳雄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岐石鎮鋪山村。

十一世孫陳赦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華僑場烏龍湖村。

十一世孫陳遠(陳赦之弟)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溪西鎮吉埔村。

十二世孫陳良琛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神泉鎮沃角村。

十二世孫陳光署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葵潭鎮新光村。

十二世孫陳松庵從安仁村遷居普甯市梅塘鎮東山村。

十三世孫陳至誼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神泉鎮宮山村。

十三世孫陳子享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東隴鎮排山村。

十三世孫陳奇策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岐石鎮林美村。

十三世孫陳佳庸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東隴鎮港頭村。

十三世孫陳口口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岐石鎮林美村。

十三世孫陳敦淑從安仁村遷居普甯市麒麟鎮南陂村。

十四世孫陳道一從惠來縣石鄉岐遷居惠來縣岐石鎮赤岑村。

十四世孫陳天賜從惠來縣石鄉岐遷居惠來縣南海鎮尤厝寨村。

十四世孫陳天即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隆江鎮內。

十四世孫陳天翌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華僑場蕉布村。

十四世孫陳天婁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隆江鎮北海村。

十四世孫陳天宰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華湖鎮坪田村。

十四世孫陳德高從岐石鄉遷居普寧市里湖鎮池尾村。

十四世孫陳德尚(德高之弟)從岐石鄉遷居普甯市池尾鎮龍湖村。

十四世孫陳子璿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惠城鎮監後陳,有裔孫遷居惠城鎮元春社。

十四世孫陳嘉賢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隆江鎮洋心閘村。

十五世孫陳世事、陳世英兄弟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東港鎮月湖村。

十七世孫陳維民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熬江鎮溪頭村。

十七世孫陳南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岐石鎮林美村。

十八世孫陳敦崇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熬江鎮烏坑村。

十九世孫陳宗錦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熬江鎮新寨村。

廿二世孫陳裕盛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神泉鎮澳角村。

廿四世孫陳希福從澳角村遷居惠來縣惠城鎮胡厝巷村。

廿四世孫陳希文(希福之弟)從澳角村遷居惠來縣惠城鎮英內東湖社。

裔孫陳紹文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惠城鎮東郊(監後),有裔孫從東郊(監後)遷居惠城鎮元春。

陳梅峰另有裔孫從岐石鄉遷居惠來縣東港鎮水尾村。

三.長子陳雷三房派下

陳原父傳長子陳雷,陳雷傳三子:添興、穀佐、昆佐。

陳昆佐,號洪岩,列為長子陳雷三房,居普甯洪陽鎮洪山。

陳原父六世孫陳慶老從洪山遷居惠來縣岐石鎮橋頭村。

七世孫陳原龍遷居惠來縣熬江鎮後陳村。

八世孫陳業叟從洪山遷居揭陽市漁湖鎮圓鏡村。

廿二世孫陳草繩從洪山遷居惠來縣東港鎮洪山村。

廿五世孫陳世事、陳世英從惠來縣東港鎮洪山村遷居東港鎮水尾村。

另有洪山陳氏裔孫分衍揭陽市漁湖區鳳聯陳厝村,普甯南漢鎮玉山頭村、赤崗鎮陳厝寨。

四.次子陳蒙派下

陳原父五世孫陳應卯遷居惠來縣南海鎮沙隴村。

八世孫陳長吉從陸豐市大陂鎮溪頭村遷居惠來縣岐石鎮橋頭村。

裔孫陳寶山從惠來縣南海鎮沙隴村遷居惠來縣南海鎮由厝寨。

五.三子陳功派下

陳原父十一世孫陳朴川從陸豐市甲東鎮後洋村遷居惠來縣隆江鎮牛埠洋村。

六.四子陳煥派下

陳原父四世孫陳庚華遷居惠來縣隆江鎮陳隴村。

七世孫陳德雄(號鎮湖)從福建漳浦陳岱遷居惠來縣隆江鎮北洋村。

七世孫陳德忠,德雄之弟,分居惠來縣神泉鎮下埔村。

十一世孫陳育生從陳隴村遷居普甯流沙大洋尾村。

十三世孫陳敬之從北洋村遷居惠來縣惠城鎮墩高陳厝巷。

廿一世孫陳長江從北洋村遷居惠來縣東隴鎮達三圩。

裔孫陳盛賢從北洋村遷居惠來縣惠城鎮元春。

裔孫陳春從陳隴村遷居惠來縣東隴鎮區潭村。

原父派陳氏先祖陳原父人潮已逾八百載,子孫昌盛,裔孫逾百萬,分衍鄉村二百多,集中聚居海陸豐及潮汕地區之普甯、惠來,還遠播至珠三角等地。分派鄉村不乏世家望族,如普甯洪山陳氏、普甯橋柱陳氏、惠來岐石陳氏。原父派後裔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自宋至清朝,出仕為官者三十多人,其中佼佼者如宋吏部尚書陳賢齋。近代也有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陳其尤、馬來西亞副總統陳三江等俊彥。

陳原父神主牌位立于惠來縣岐石鎮岐石鄉陳氏大宗祠,墓葬惠來縣隆江鎮陳隴村覆鼎金寶地,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掃墓。陳原父長子陳賢齋墓地位於普甯市洪陽鎮洪山鄉網地埔,為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原父派陳氏較為通用的輩序是“宏廣永續仁禮詩,欽尊倫紀正典儀,毓秀騰芳草蔚起,用昭厚實信維祺,奕載詒謀垂統澤,平章柔睦際雍時,丕創鴻圖恢前烈,衍慶麟英振家基然不同支派啟用該輩序的世代不同。

其他入潮基祖

揭陽市

普寧市:

陳通直,世居河南,登宋淳四十六年(1189)己酉科聯捷進士,出仕福建省莆田縣。生三子:長子磻蹊卜居於今普甯市南徑鎮隴華村,次子德磎卜居於今汕頭市潮南區金玉鎮柳崗村,三子梅娘同母吳氏卜居於今福建省詔安縣溪南鄉。長子傳五世孫陳永樞、陳永機兄弟,從普甯市南徑鎮隴華村遷居流沙南園村後寮。陳永機三世孫陳紀榮移居普甯池尾塘塔埔,八世孫陳馥陽遷創普甯流沙大林村,十世孫陳悅迎移居惠來葵潭牛車寮,十一世孫陳敬遠移居普甯流沙南山,十一世孫陳敬全後裔分衍普甯池尾新寮、溪西、高田。

陳膏,陳氏七十三世裔孫,是莆田首任縣令陳邁十六世孫,生兩子:長子陳居仁十六世孫陳秋月,官將士郎,於元末從福建省莆田縣遷居於今普寧市軍埠鎮大長隴村,陳秋月十一世孫陳心行遷居普寧市占隴鎮華林村;次子陳雅十六世孫陳羽皇,官將士郎,生三子,長子陳信瀧遷居於今汕頭市潮陽區和平鎮鋪仔前村,次子陳信治遷居於今普寧市燎原鎮光南村。

陳榮顯,於明景泰年間(1453)從福建遷居於今普寧市流沙北街道白沙隴村。

陳眉池、陳有芳於明崇禎年間從福建遷居普寧大壩鎮橫山村,後裔分衍普寧下架山鎮鹹寮、長腳壇等地。

陳勤篤,於明末遷居於今普甯市梅塘鎮大宅村。

掲陽市區、掲東縣和掲西縣:

陳秘校,原籍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涵頭村石獅巷,登宋嘉欣二年(1238年)戊戌科進士,官諫議大夫,因遭貿似道忌恨,被貶為潮州通判。任滿為百姓挽留,遂落居揭陽縣官溪都祿宜鄉(今屬榕城區仙橋鎮)。陳秘校之子陳紫洋,貢生出身,官南京府學教授。陳紫洋有五子。長子陳仁齋遷居普寧市赤崗鎮東華嶼。次子陳義齋留居祿宜,後裔于清末遷居揭陽市榕城區八陰樹下。三子陳禮齋生五子:長子陳瀛島創今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樹下,後代分創揭東縣曲溪鎮坑尾仔村和揭東縣桂嶺鎮福崗村;次子陳瀛州創今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東湖;三子陳瀛省創潮陽大清和碑頭仔(今潮陽區金灶鎮波頭);四子陳瀛川創於今汕頭市濂江區達蒙馬活;五子陳瀛溪創揭陽洋下鄉(今揭東縣桂嶺鎮圍頭村),後代分創東山頭及陳頭、海豐等地。因陳秘校官居諫議大夫,後裔對外便自稱“諫議大夫派”,旅泰裔孫還成立了“旅泰諫議大夫派族親會”。

陳松岩,南宋度宗時人。咸淳元年(1265年)考授明經進士,就封徵仕郎,被奉為揭陽德橋陳氏始祖。明洪武年間,四世孫陳西江遷來福陽西湖(德橋前身稱西湖鄉,今舊厝村)莊舅之家,成立家室。生五子,長淳鴻,次牛逸(幼卒),三基叟,四洋田,五竹泉。長子陳淳鴻後裔從舊厝村遷居庵後村。十五世孫陳東川、陳利川兄弟從庵後村遷居揭東縣桂嶺鎮桑港村。十二世孫陳越(五子陳竹泉後裔)、十三世孫陳泰生、陳真伯(三子陳基叟後裔)從舊厝村遷居潮下村。庵下村和潮下村陳氏後裔遷創渡頭圍村。潮下村和渡頭圍村合稱德東村(今屬揭東縣月城鎮)。八世孫陳白沙後裔遷創新厝村。十四世孫陳亦文與其叔伯們於清代康熙年間遷創鳳來村。七世孫陳孟孫(五子陳竹泉後裔)遷居惠來縣岐石鎮前汛村。十三世孫陳輝園遷創庵下村,後來又于周圍建起庵邊、玉片、河頭等村,合稱德南村。十三世孫陳惠生創建大埔村,十八世孫陳利賢、十九世孫陳姿娘遷創古溪圍村,即今揭東縣桂嶺鎮大圍村。裔孫陳雲野後裔從舊厝村,十二世孫陳耀東從庵後村、十七世孫陳國英從庵下村,先後遷創頭村。十七世孫陳長英從舊厝村、十七世孫陳南英、陳宏英從庵下村遷創尾村。十七世孫陳玉英從潮下村、十八世孫陳瑤賢從舊厝村、十九世孫陳毓者從庵下村先後遷創官田村。十四世孫陳儀仕從舊厝村、十四世孫陳君聚從潮下村、十八世孫陳源賢從鳳來村和庵後村陳氏後裔先後遷創上圍村。頭村、尾村、官田村和上圍村合稱德北村。另有裔孫陳啟學從德橋遷創潮安縣磷溪鎮田厝村。另有裔孫遷創榕城“德里舊家”(亦稱陳厝村)、西門街的昭武第,城煌前的介公宮巷,掲東縣桂嶺鎮西山、福崗等村。

陳隱,于明代初年從福建莆田縣待誥巷遷居於今揭陽市榕城區梅雲鎮石頭村祠堂圍陳。

陳充美,于明朝中葉由福建涵頭村遷創於今揭陽東山區龍石村。

陳都衙,於明嘉靖廿三年(1544年)從潮陽直浦都棉城(今汕頭市潮陽區棉城)遷居於今揭陽梅雲鎮奎地村。

陳華溪,於明末從福建莆田縣車仔鄉遷居於今揭東縣雲路鎮棋盤村。

陳成輔,從揭東新亨鎮頂壩村遷居船東縣錫場鎮華清村。

林福上,明時遷居揭邑豐政都潘田村水口庵(今屬豐順縣),傳子林九六郎。因林福上與妻子早逝,林九六郎由林福上之友陳裕撫育成長,林氏子孫感念陳氏功德,遂改姓陳,辭世則仍姓林,此即“生陳死林”之俗。此派陳氏分衍揭陽新亨鎮樓下村、秋江村、尖石、老寨、新東龍,豐順豐龍圍、豐仔鋪,潮陽徑頭、東坑,普甯蔡口、赤僚,玉湖汾水,四川,江西,海南,臺灣,東南亞等地。

惠來縣:

陳松軒,陳氏八十四世裔孫,是莆田首任縣令陳邁廿七世孫,宋嘉熙四年(1240)由福建莆田縣遷居於今汕頭市潮南區兩英鎮金甄村。陳松軒七世孫陳東陽長子陳胤陽從金甄村遷居惠來縣溪西鎮後山村,次子陳拱陽從後山村遷居惠來縣葵潭鎮甲子圍(衙前)村,四子陳守潛從後山村遷居惠來縣葵潭鎮內。

陳永甯,於清乾隆廿六年(1761)從福建泉州遷居惠來縣華僑場桃園村。

陳仲河、陳仲漢,隨母吳氏從福建泉州西窖菜園頭遷居惠來縣華僑場新厝埕村。

潮州市

潮州市區和潮安縣:

陳衡,福建漳州人,宋時隨潮州知州丁允元定居於今潮安縣磷溪鎮仙田村。

陳贊木於南宋祥興年間(1286)從福建莆田竹裏鄉下社遷居於今潮州市湘橋區城西街道古美村。

陳松門,于宋末從福建莆田縣遷居於今潮安縣金石鎮陳厝巷村。

元末明初,陳氏從福建莆田遷居於今潮安縣浮洋鎮東邊村,明朝中葉,裔孫陳雲東,陳雲山兄弟遷居浮洋鎮廈裏美村。

陳南陽,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從福建泉州莆田西門石榴花巷遷居於今潮安縣文祠鎮小行村。

陳廣化攜子陳永昌、陳松院於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從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涵頭鄉石獅巷遷居今潮安縣沙溪鎮仁裏村。

陳懂家,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從福建莆田石榴花腳遷居於今潮安縣文祠鎮下赤村。

陳所獻,明崇禎元年戊辰科進士,原籍普甯,於明末遷居於今潮安縣庵埠鎮文裏西村,後裔分衍潮州市楓溪區池湖村,裔孫陳旭和從池湖村遷居潮安縣江東鎮東洲村。

陳凝基,明末從福建莆田縣遷居於今潮州市楓溪區高廈村。

陳致政,從福建莆田遷居今潮安縣金石鎮古樓村。裔孫分衍潮安縣浮洋鎮花宮村、潮安東鳳鎮大巷村。

饒平縣:

陳世豪居寧化,生三子,陳中興、陳德興、陳旺興。長子陳中興生十八子,次子陳德興遷梅縣為梅縣始祖,三子陳旺興仍居寧化。三子陳旺興傳至陳氏九十九世有陳口口、陳口口、陳百九兄弟三人分派廣東。長房陳口口遷大埔縣雙溪鎮,後裔于明末清初由大埔縣桃花鄉遷居於今饒平縣錢東鎮浮山前寮,分派錢東鎮上浮山開基。次房陳口口遷饒平縣上饒鎮茂芝又遷福建詔安大溪蜈蚣坑。後裔陳諄實兄弟三人,元末明初由福建詔安縣溪南鄉遷回饒平。陳諄實之兄居大埕鎮紅花村,陳諄實居錢東鎮烏洞村。陳諄實之弟居錢東鎮峙時村。後裔陳大一,諡翁八,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由福建詔安縣大溪鎮店前蜈蚣坑遷饒平縣弦歌都玉皮社許坑扶陽寨陳村(今饒平縣上饒鎮許坑扶陽寨)。另有後裔于清康熙年間由詔安縣大溪鎮蜈蚣坑再遷回今饒平縣新豐鎮深西陳屋村。三房陳百九,諡新穎,于明成化年間,由福建寧化縣石壁村遷饒平縣弦歌都嶺腳社石塘邊(今饒平縣上饒鎮康東嶺腳村)。陳百九生三子,長子陳樂山、次子陳九華、三子陳存正。次子陳九華分派饒平縣上善鎮嶺頭村。三子陳存正分派饒平縣上饒鎮李坑村。

陳莫京,於元末明初由福建漳州遷廣東饒平縣高堂鄉,陳莫京第六世孫于明嘉靖年間由高堂鄉遷龍眼城鄉(今屬饒平縣黃岡鎮)。另有裔孫分居揭東埔田、澄海鹽灶、潮陽河浦、饒平守井洲、內庵等地。

陳素樸,原姓吳,其先祖吳大成,號梅月,授官秀州司理參軍,因赴官時受秦檜同黨阻攔,棄官南遷,定居于詔安縣浙山(今梅州鄉)。吳大成生五子:吳奮龍、吳應龍、吳興龍、吳見龍、吳乘龍。五子吳乘龍攜二子於南宋嘉定九年(1216)遷海南,吳乘龍第十世孫吳公于明宣德元年(1426)攜十歲幼子吳素樸由海南遷饒平長彬鄉。吳素樸長大娶塘邊(長彬)陳氏女為妻,生子繼素。吳素樸感念陳家多方關懷照顧,改陳姓。

陳梃植,陳氏九十九世裔孫,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由福建寧化縣石壁村遷居於今饒平縣饒洋鎮洋較埔(崗下村)。

陳亞,賜進士出身,先安徽婺源人,宋文宗時任梅州尉,護師海上,遷居於今饒平縣柘林鎮下岱村。

陳嵩崗從福建莆田遷居饒平縣大埕鎮程南村。

陳梅齋于宋末元初從福建晉江遷居饒平縣磁窖村。

陳柳於元末明初從福建泉州遷居於今饒平縣大埕鎮紅花村。

陳中威,明朝天順己卯年(1459)奉旨南下平息倭寇,在大城所內築衙署,後封武略將軍,其後裔在饒平所城落籍繁衍至第五代,部分遷居軍埔、麻湖。

汕頭市

汕頭市區和澄海區:

陳漁仲,于宋淳佑年間從福建遷居澄海窖東村,派分四房,二房陳和宇遷居饒平潭墘,四房裔孫陳開祥裔分樟林更腳棚。清朝時,窖東陳氏與建陽陳氏聯宗,插人建陽陳氏溪南祖惕齋二房。

陳邁南,于明朝嘉靖中期從福建莆田遷來南砂南社定居創祖,生五子。長子陳英淑,次子陳樂平,三子四子名諱失考,五子陳坦齋,依次分為五房。長子陳英淑次子陳愛川第三子養耀從南社遷居下南溪。長子陳英淑裔孫陳賓宏、陳在錦次子陳應祥和三子陳應達從南社遷居和洲。陳邁南另有裔孫遷居蓮下、東裏樟林、上岱美、槐東、汕頭等地。

陳乃南原居澄海山仔,陳乃南之孫陳平川遷居西門外蓮敦鄉,陳平川之子陳鼎錫遷居潮安歸湖鎮溪口村,陳鼎錫次子陳廷耀於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遷居歸湖鎮龍溪村。

樟林翁處池陳氏先祖原居於福建莆田石獅巷第二門樓,後裔輾轉遷居人樟林翁處池。裔孫陳瑞馥分創樟林西社下水門。

陳巍山,明初由福建莆田縣梅州鄉遷移來澄海縣下西隴鄉,後裔分居樟林北社及西社。

潮南區和潮陽區:

陳仲徽,字致廣,號通直,宋淳熙十六年(1189)以進士授莆田知縣。宋嘉定二年(1209)與潮陽知縣、同年張如愚同遊貴嶼,次年遷居於貴嶼城門頭內(今潮陽區貴嶼鎮華美)。

陳峴,宇山莆,號岷江,山西平陽(今臨汾市西南)人。宋嘉定元年(1208)授知廣州軍州事兼勸農使、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總理廣州軍政三年,任滿因北方動亂,攜眷創居於潮陽縣廓。

陳情,字伯霆,號開峰,福建莆田人。宋嘉定十三年(1220)授知潮州軍州事,任滿卜居潮陽奉恩鄉之深浦(今屬汕頭市潦江區河浦街道),裔孫分居於今潮陽區棉城東門、平北大宮、平東田墘等地。

陳秘政,福建莆田人。宋嘉熙二年(1238年)登進士。宋末人潮,其後裔分創於今潮陽區金灶鎮前洋、華崗、河尾、東裏、人家頭、路頭,關埠鎮東湖等村。

陳平治,福建莆田人。官肇慶知府。元至順元年(1330)由福建莆田林頭遷創於今潮南區陳店鎮溪口。

陳永泰,福建莆田人,元朝元統年間(1333-1335)任門辟司巡檢,任滿卜居於今潮陽區關埠鎮福倉,裔孫于明萬曆三年(1575)分居竹山都陂頭姑橋(今屬潮陽區西臚鎮)。

陳有然,明初由福建莆田遷居於今潮陽區西臚鎮鳳山。裔孫陳處士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遷居茆巷(今屬潮南區隴田鎮);裔孫陳龠(官竹溪知縣)由鳳山分創陳厝圍(今屬潮南區陳店鎮)。

陳夢舉,陳氏七十九世裔孫,是莆田首任縣令陳邁廿二世孫,福建莆田人,元代遷徙人潮。陳夢舉九世孫陳文德遷居於今潮陽區銅盂鎮溪西村,明嘉靖四年(1525)裔孫分創於今潮南區隴田鎮西湖村。

陳見溪、陳見松兄弟于元代由福建遷創於上塘仔村(今屬潮南區兩英鎮)。

陳旭初,福建莆田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遷創於後歧村(今屬潮陽區銅盂鎮)。

陳進貴,明永樂十六年(1418)由西隴遷居牆圍(今屬潮南區兩英鎮)。

陳欽秀,明隆慶年間(1567~1572)由惠來赤澳遷居美林村(今屬潮南區兩英鎮)。

陳大宗,明天啟年間(1621~1627)由福建莆田遷居陳庫(今屬潮南區兩英鎮)。

陳燕三、陳孔三,明萬曆年間由福建莆田逃難遷居於今潮南區隴田鎮大布洋村。

陳衷一、陳樂一兄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由揭陽土尾遷居潮陽峽山都鹽汀(今潮南區成田鎮東鹽)。

陳熊烈(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科舉人),世居貴山都仙陂,裔孫陳志隆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仙陂遷居新寨仔村(今屬潮陽區貴嶼鎮)。裔孫分居潮陽區銅重鎮溪西等地。

陳伯軒由福建莆田遷居沙隴後溪(今屬潮南區隴田鎮)。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