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安徽太平陳氏源流之初探

作者:杜可安  來源:中國詩文網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10日

安徽太平陳氏源流之初探

一,陳氏起源

陳氏之先為媯姓,史籍記載,胡姓、陳姓皆出於媯滿。媯滿(西元前1150--1094年,生於農曆十一月十五,卒於農曆正月十日),字少湯,死後諡號為胡,後人稱胡公滿,又稱陳胡公,他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受周武王之封于陳,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附近),世主虞帝之祀。《史記》(卷三十六.陳杞世家第六)載:“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於媯汭,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舜已崩,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夏後之時,或失或續。至於周武王克殷紂,乃複求舜後,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是為胡公。”

胡公滿生犀和皋羊。《史記》(卷三十六.陳杞世家第六)載:“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為孝公。孝公卒,子慎公圉戎立。慎公當周厲王時。慎公卒,子幽公寧立。”西元前 478年,胡公滿傳二十世於泯公越,楚惠王北伐,陳國最後一個諸侯陳泯公被殺,陳國滅亡。泯王之子衍,遷至陽武戶牖(今河南省蘭考縣)。之後,有的隱為胡姓,陳國的君王以國為姓,始姓陳。

陳姓自陳國伊始,經歷 588年的王室繁衍,為陳姓宗族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26代君王、王妃構成的王室,使陳姓宗族以無比強盛之勢迅猛壯大起來,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進而形成多條支系向四方遷徙。

以謀略見長的著名政治家陳平,就是泯公越的第十世孫,他生於陽武戶牖鄉(今河南省蘭考縣),與張良(字子房)同為漢高帝劉邦的謀臣,封侯拜相,光顯天下。漢元帝時的陳湯,是陳平的第六世孫,拜西域副校尉,奉使方外,功勳卓著,錫爵關內侯。陳湯之後陳氏移居潁川(今河南省長葛市),再七傳而生“東漢名士”陳寔。陳寔,字仲弓,曾為太丘長,故稱“陳太丘”,諡號文范先生,以節義風四方。陳寔生六子,皆有賢能,其中元方、季方為最,與父齊名,時號“三君”,聞名天下。從此,潁川之陳氏,日益繁盛,其子孫益顯于魏,丕播于晉,大行于南北朝的宋、齊、梁之間。

三國時,大司空陳群、尚書左僕射陳泰父子,以及西晉時,由穎川遷居吳興郡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的陳達,皆為元方之後。而高源太守陳閏、魏主簿陳譚,以至後來遷居莆田的福建兵馬節度使陳邁,皆為季方之後。季方之後居莆田為多,泉州、福州、建安之境次之。

 

二,主要分派

浙江長城縣(今長興縣)這一支,自陳達之後十一世(自陳寔曆十七世)出了陳霸先,禪梁朝稱帝,史稱陳武帝,創立陳朝(又稱南陳),建都建康(今南京)。陳武帝霸先傳文帝陳茜、廢帝陳伯宗、宣帝陳頊、後主陳叔寶等五位君主,歷時33年。正是有了這33年的陳朝天下和帝王之家,當時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膏腴之地,多為陳氏所居,形成了陳氏諸多分派。
新安郡(今安徽省黃山市及其附近地區),為文帝陳茜第四子陳伯固受封,其第三世孫陳清自新安遷績溪縣修文鄉(今上莊鎮),祖墓側曾有考注說,該系為“戶牖嫡派,至此有四十四世。”後來衍生旌德縣、涇縣等地,如昌溪、霞溪、陳村、古山、雲嶺、昌化、義千等,為績溪之分派。

宜都郡(今湖北省宜都市及其附近地區),陳叔明受封,其後裔移居德安縣(今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分派在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置業,到唐朝中和四年( 884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皇帝李儇(862年--888年)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多次受到皇族表彰,“江右義門陳氏”名聞遐邇。到宋朝,義門陳氏已達3000餘口,至道三年( 997年)宋太宗禦贈“聚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五百年天下無雙”楹聯。宋嘉佑時,陳氏已達到3900餘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出於抑制江右陳氏、鞏固統治的考慮,宋仁宗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範,教化民風為由,下旨讓江右陳氏分莊天下。嘉祐七年(西元1062年)七月朝廷派人監護分析。最後,江右陳氏按照天子御賜的編號,把陳姓在鄭州(今屬河南)、潭州(湖南長沙)、黃州(湖北黃崗)、漢陽(湖北武漢)、安慶(今屬安徽)、棣州(山東惠民)、松州(四川松潘)、瀘州(今屬四川)、光州(河南光山)、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潛山)等地的產業分為 291份,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屬江西)、星子(今屬江西)三縣田產分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財產分為20份。從此,德安分派的江右義門陳氏遍及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安徽、海南、四川、山東、山西、陝西、福建、湖南、廣東、上海、天津等17個省(市)。桐城、宿松、高安、湖口、泰和、吉水、舒城、合肥、黃梅、廣濟、建昌、陳橋等地,為德安之分派。

湘東郡(今湖南省衡陽市及其附近地區),是陳叔平受封,其後裔移居歙縣的黃墩(今屬黃山市屯溪區),後來衍生樂平、臨懷、定海、永嘉、昆山、金華、靈璧等地,為黃墩之分派。

義陽郡(今河南省信陽市及其附近地區),是陳叔達受封,其後裔移居玉山縣(今江西省上饒市)的隱漿,後來衍生的半溪口大門裏、柳都、賀員、上饒沙溪、弋陽榮錦坊、德興陳沖源等地,為隱漿之分派。

陳伯仁受封於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及其附近地區),其後裔衍生陸安、新昌、大祜、信豐、新田、寧州、沙市、宣城、長安諸派。陳叔英受封于豫章(今南昌一帶),其後裔衍生玉山騰鵬、常山、上虞、歸安、璉市、海鹽、乍浦諸派。陳莊受封於會稽(今紹興一帶),其後裔衍生鳳陽塗山、廣德苦竹墩、台州狀元塘諸派。陳叔獻受封于河南,其後裔衍生原武、寧陵、祥符、時和、臨潁、新鄭諸派。陳叔儼受封于潯陽,其後裔衍生安仁、太原陳營、南河、鄱陽南村、貴溪、永豐(江西省吉安)諸派。陳叔虞受封于武昌,其後裔衍生江夏、金沙、竹牌、團風、荊州、襄陽諸派。等等

除此之外,赭山、山陰、遂昌、奉化、烏城、無錫、常州、鎮江之派,則自陳恬王於錢塘(浙江杭州),陳叔儉王于南安(今屬福建)始也。鄱陽太園、南昌石橋、進賢羅嶺、湖南之派,則自陳伯山王于鄱陽(今屬江西省),陳叔謨王于巴東(今屬湖北省)始也。

再往後,如重慶南川、吉水長松、鄱陽禮城、婺源霍口、鳳岡等地,則托始于新井而瓜分子析。又或有自禮城、自鳳岡、自桐岡者也。

源自于陳叔寶之子陳輊的桐廬一派分遷更多,近則淳安、遂安、富陽塌口,遠則休寧的藤溪、歙縣的石門、湖州的鴨頭、蘇州的昌門、杭州的天竺、諸暨的上廣、山陰(今紹興市)的天臺、秀水、平陽等。

 

三,太平陳氏

在陳朝的帝王後裔中,至少有三支與現在的安徽省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有關聯。

一支是績溪分派。南陳第二任帝王——文帝陳茜的後裔,陳茜的第四個兒子陳伯固,被封於新安郡,後遷績溪縣修文鄉(今上莊鎮),形成績溪分派。據陳偉平所撰《陳氏宗派源流分遷》記載,在這一分派中,陳伯固第五世孫陳六六遷居涇川(即今涇縣)雲嶺,陳二萬遷居青陽縣田裏;十一世孫陳賢童、陳嚴童遷居青陽縣石村、所村;十三世孫陳馬中遷宣城縣水東內萬家村,十五世孫陳安祿遷太平縣上陂,十六世孫陳宗壽遷太平縣長壽鄉塔內,十九世孫陳良傳遷居太平縣斜山阪梅樹塢,二十世孫陳光伍遷太平縣花柏嶺。

另一支是西川東門分派。是南陳最後一個帝王——後主陳叔寶的後裔。陳朝被隋文帝所滅,南陳後主陳叔寶的第四子,也是南陳最後一個太子陳深,為避隋朝之亂,遷居保甯新井(今屬四川省南充市),形成西川東門分派。經過24代的傳承,到陳軼(字彥文,戶部侍郎)。陳軼在唐朝僖宗時,奉敕為平亂副招討使,出鎮贛東、浙西、皖南的饒州(今景德鎮市、鄱陽縣,浮梁縣,樂平縣一帶)、信州(上饒、玉山一帶)等地平黃巢之亂,不幸戰死浮梁軍中,葬于浮梁縣三裏灘,陳軼的子孫便居家于浮梁縣的鹽倉嶺。祁門的竹源、休甯的陳村、浮梁的引京等地的陳氏,都肇跡于浮梁縣的鹽倉嶺。祁西的方村、桃源、李源、陳村、潘溪,宣化的棕閭、崇善、穀木,建德的小梅,青陽的灣裏,休寧的冰潭、潛埠、新墟,德興的洛塢,歙縣的慈孝坊等地陳氏,或者源自于祁門的竹源、或者源自于休甯的陳村。

陳軼的第五世孫陳淵(一說為六世孫陳子京)遷居祁門縣西部的竹源(今祁門縣閃裏鎮坑口村,現存有宗祠會源堂)。又傳 7代(即陳軼第十二世孫)到陳紹(又名陳達,字景穎),他於北宋時期偕其子陳穎濬(念四)、陳穎毓(念五)由祁門縣的開基之地——洞清山(又名仙山)之麓遷居太平縣仙源鎮之南十裏的道泰鄉二圖山口(又名三口,今黃山市黃山區三口鎮)。太平縣三口陳氏族譜上,尊陳紹為始遷之祖。陳念五(即陳穎毓)傳一代之後即絕嗣,陳念四(穎濬)到十五世孫陳朝三、陳朝一、陳朝二,分別遷居到道泰二圖的八甲、九甲和十甲。民國16年(1927)陳光渭等纂修的太平縣《洞清山下陳氏族譜》(三十卷)就是陳朝三、陳朝一、陳朝二的後人修纂的。

另據陳偉平所撰《陳氏宗派源流分遷》載,陳軼第十八世孫陳契遷太平縣西鄉(今黃山區焦村鎮)。民國 9年(1920年)敦本堂陳仁梅等纂修的《仙源陳氏族譜》(木活字本)記載,太平縣西鄉陳氏于南宋時自祁門縣遷入,始遷祖為陳翧。

根據陳偉平的《陳氏宗派源流分遷》表述,陳軼的後裔先後遷入太平及其附近地區的陳氏還有:第六世孫陳嶼,遷青陽縣陳村;第十一世孫陳下客,遷居青陽縣臨居槐上山后;第十二世孫陳信,遷石埭縣;第十三世孫陳七三,遷太平縣;第十三世孫陳道,遷石埭縣南門;第二十一世孫陳嗣二,遷太平縣。

陳深的弟弟觀察使陳輊宦游江浙,愛其山水佳勝而居桐廬,陳輊的十一世孫陳全,遷青陽縣梅塘;二十三世孫陳二四,遷石埭渡船蓋山。

第三支就是石埭縣西門的陳氏,他們是陳叔寶第22弟南郡王陳叔澄的後裔,陳叔澄二十五世孫陳萬一遷居於此,與石埭縣南門陳氏屬不同分派。

陳氏是一個龐大家族,其餘支脈,誠如王陽明所說:“或出彼入此,或出此入彼,殆如斷絲散繩,誠不可以頭緒計也。”

(寫於2014年7月20日,修改于同年8月21日)

參考文獻:

 1,王守仁(陽明)的《陳氏大成宗譜序》

 2,民國16年(1927)陳光渭等纂修太平縣《洞清山下陳氏族譜》

 3,民國9年(1920)《仙源陳氏族譜》(敦本堂陳仁梅等纂修 木活字本)

 4,陳偉平的《陳氏宗派源流分遷》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