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監察禦史陳貞豫錄

整理:陳村 騰馬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19日

明代監察禦史陳貞豫錄

中華南院太傅陳氏後裔—湛江市遂溪縣溫良陳族始祖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自浙江溫州府永嘉縣南遷至湛江市遂溪縣陳村,迄今已逾 800餘年歷史,子孫已曆30餘世,陳村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風景優美、水源豐沛,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歷代人才輩出,出現了不少名人志士。明代就有一位廉潔、正直、剛毅的都察院監察禦史陳貞豫。

 

一、陳貞豫事蹟:

陳貞豫,字奮揚。生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被害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被尊為陳公。陳公貞豫幼年在本土學堂就讀,他天資聰敏,所學過的知識都能背誦如流,並通曉其義;每次學堂考試,必名列前茅;他還廣泛涉獵,立志高遠,詩文天文地理皆通。他先後參加府試、院試均一路順暢,成績優異;西元1394年省城舉行“鄉試”,在全省錄取的一百名舉人中他名列第24名。明永樂三年(1405年),他參加京都禮部“會試”,錄為貢生;37歲參加殿試,高中乙酉進士,被封為朝廷命官。

洪武十七年,16歲的貞豫公參加中央派學道到省主考的“院試”,被錄為縣學生員,後逐升為秀才。高興之餘,他與同窗好友到湖光岩遊覽,瑰麗的湖光美景和白牛的神奇傳說,讓他情景交融,醉樂其中,興會所至,信筆作了一首七律:“巍巍嶺上一湖天,往事傳聞不計年。老嫗既能知實地,白牛何故變桑田?岩邊樹老雲添色,鏡裏波光月共圓。南海先生遺跡在,豈無高躅繼前賢?”全詩借表述湖光岩的傳說、湖景的變化以及對前賢的追思,隱喻他的遠大抱負,十分精妙。可見他年少時的才華與廣闊的胸懷。

在官場上,貞豫公才思敏捷,德智兼備,更受到人們的敬仰和傳頌。有一事足以證明這點:一次,明成祖舉行先王祭典,滿朝百官齊集。由於主祭官與宣讀祭文者平時有隙,就想借此機會讓他當眾出醜,於是藏起祭文,遞過來一張無字的白紙。宣讀官見狀顯得十分驚慌。正當手足無措之時,貞豫公頓起義憤,神情自若地接過白紙,聲語流利地“宣讀”開來,顯得字字順理,句句成章,情真意切,令百官驚歎不已。事後,明成祖得知此事,非常讚賞他的德能才智,認為他的學識與急才不亞于曹子建,便給他予重賞,並提拔為文林部都察院交趾道監察禦史。

陳公貞豫自朝廷任職以來,顧大局,戒小人,剛正清廉,以民為本,勤政不懈;總是深入民間,體察民情,為民解困。他親事策動鄉民興修水利,蓄水灌田;修築堤壩,防禦海潮,發展農業生產。

永樂年間,廣東石城(今廉江市)、遂溪一帶出現一股賊寇,經常攔路劫財害命,搶村劫舍,嚴重危害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人們談賊色變。陳貞豫不辭勞苦,往返於石城——遂溪之間,深入瞭解情況並上奏朝廷,取得朝廷的支持,便發動兩地民眾並親自帶頭捐俸,組織民眾建築橫山、息安兩地城堡,嚴防賊寇。此舉給予賊寇沉重的打擊,斷了他的財路,老百姓的生活漸漸得到了安寧。為此,賊首蘇觀彩對陳貞豫恨之入骨,伺機報復。一次,貞豫公帶著侍衛私訪石城,途經橫山叢林,遭到賊幫的襲擊,因寡不敵眾,終被慘遭殺害,並毀屍滅跡,是年才57歲。後經多方尋找,仍不見屍首,在山谷裏只找到一件袍帶,地方官和他的親屬只得把此袍帶連同衣冠葬於陳村後嶺腳下。

陳禦史被害的消息傳到了朝廷,明仁宗朱高熾深為惋惜,下詔表彰他的功績,詔書曰:“奉天承運皇帝敕命曰:朝廷設監察禦史,欲其振綱紀而勵風俗,以弼成國家之治,非得剛方清直之士,曷以克稱?爾文林郎都察院交趾道監察禦史陳貞豫,發身胄監,典司憲紀,亦已有年,克著勞績,茲特賜之敕命,以示褒榮。夫官以察為名,以言為職,在明大體而略細故,在愛君子而戒小人,其益壯爾志,堅爾守,毋私于法,毋撓于勢,毋訐以為直,苛以為能,明以燭之,修而不懈,尚有顯爵,以待爾成。欽哉!”(摘自《遂溪縣誌》第十一卷)為此,明仁宗還追封陳貞豫父親陳漢隆為都察院交趾道巡按監察禦史,母親鄧氏和夫人馮氏都有封號。

 

二、陳貞豫禦史祠

清乾隆年間,遂溪知縣范曾根據民眾的要求,在縣城遂良書院旁建起了“陳禦史祠”,使他的事蹟更加深入人心、千古流芳。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掉。其大門門聯:“大明物望真台諫;古合鄉賢老廟堂”。

 

三、湛江市陳氏宗祠

湛江是全國陳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有陳姓村莊2200多條,人口達80萬人。為了弘揚湛江陳氏文化、紀念祖先,進一步加強湛江陳氏的凝聚力,從2012年起歷時 4年多,通過發動廣大宗親及社會有識之士鼎力支援,來自雷州、遂溪、徐聞及湛江市區等踴躍捐款,籌集資金達6999000 元。重修建成的陳氏宗祠,位於雷城廣朝北中路十九號,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正堂內殿陳列了雷州先賢陳文玉、陳貞豫、陳瑸、陳昌齊等本土歷史文化名人塑像以供瞻仰,激勵和教育子孫後代繼續發揚優良傳統,勤奮學習、報效國家。

 

四、陳貞豫墓-湛江市文物保護古跡

在遂城東北 9千米處,即遂溪縣陳村北邊的山坡上,一座軒敞之墓臨高而座;左側,樸陋的碑廊欣然而立,上面有《陳貞豫傳略》和專家們題的詩詞等。墓地是灰沙紅紋,長16米,寬12米,為夫妻合葬墓。碑眉刻“溫良陳碑”,左刻“大明誥授北京監察禦史繼升都有察院交址道巡按禦史乙科進士祀鄉賢顯八世祖考貞豫諡靖肅二公陳府君”,右刻“大明誥正四品恭人顯光八世祖妣諡齊懿馮恭人墓”。

 

五、陳貞豫與《雷州盜記》

《雷州盜記》為明末清初小說家徐芳《諾皋廣記》裏的一篇文言志怪小說。它寫的是雷州太守金陵某人赴任途中被強盜劫殺,並被假冒其名赴雷任職。案發後強盜被法辦的過程。該小說寓意深刻,一方面反映了明末官場的腐敗無能,另一方面揭示了某些社會環境中“俠盜”也能代表老百姓的利益,為老百姓謀福祉的深刻社會主題。

對《雷州盜記》的創作直接產生影響的是在這裏曾經發生的一樁“明皇朝的官場命案”,它是《雷州盜記》創作的藍本。

據記載,出生于雷州半島的陳貞豫(遂溪縣遂城鎮陳村人)為明永樂三年舉人,曾任南京監察禦史,後晉升為都察院交趾道巡按禦史。他體察民情,蘇民困。上任不久明查暗訪。得知石(今廉江)、遂(今遂溪)二邑常遭流寇騷亂,他不畏強暴,奏請朝廷在橫山(今廉江橫山)地方設堡,以扼守石、遂二邑,得罪了賊寇。在廉江私訪時被賊首蘇觀彩殺害。明仁宗深為惋惜(後追封其父為都察院交址道巡撫監察禦史,以彰其功。其母亦有誥命)。清官被害,在明王朝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對於這樣一個清官形象,為什麼被徐芳反其筆意而成了貪官劣吏的典型呢?這是徐芳小說想像的奇詭之處。明朝後期貪官多如牛毛,為老百姓所憤慨。如果以清官廉吏個案去反映明後期中國官場,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能表達“盜亦有道”的主題。況且,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去歌頌清官老百姓也是不會認同的,他們不認為這不是一丘之貉嗎?所以需要按照當時人們的審美心理去設計,才能引起老百姓的共嗚。

 

六:小結

陳貞豫禦史殉職至今已 500多年,他清正廉明、剛正不阿、平賊救民、不計小利、忠於職守的精神和驕人的業績被廣為傳頌,並被編成戲劇搬上舞臺,影響深遠。許多名家、學者數度尋訪和考察,追憶他剛正不阿的一生。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文史館文學院院長洪三泰十分關注陳禦史文物的保存及其事蹟宣傳等工作,在2009年到此考察後,欣然題詩:“禦史祠堂何處尋?難存片瓦記鄉音。寒窗豆火燃幹淚,古堡秋蟲泣斷魂。五百流光思進士,六千滿月想賢人。山川盡覽無屍骨,欲借檀香寄愛心。”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國家一級作家、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戴勝德當年也同往考察,同為他的事蹟而動情,為他的被害而惋惜。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