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源記略

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31日

潁源記略

陳遇夫撰『本支考跋』(在編校「石頭譜」及「東山朗尾譜」後)全文:

甲辰(即: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有海遷之役。舉族流離。時先府君(即:陳遇夫之父陳佩璿)寓城中(即:今臺山縣城)。他務未遑。首著族譜(即:陳佩璿撰『族譜志』)。志曰:「異日幸復舊基,則百代如見。如其不然。光遠而他自有耀。猶知派源。所自無忘一本之誼。」蓋傷之也。海禁既解。族伯文學化士。始考系於石頭。歸修族譜。昭穆秩然。深得萃渙之義。第世數不無傳疑。蓋未及詳核。

如史記三代之祖。黃帝、王禹四世,而王舜八世;黃帝、王陽十七世,而王文王纔十八世。非遷之謬誤至是。蓋世數之少者皆闕也。闕則有矣。未有故增其父祖之名者也。

愚竊揣之意,世數之多,非世數誤,乃記遷移之歲月誤。蓋譜牒不存。郡邑之志有闕。流俗沿訛,固其宜也。

嗟呼,龍門司馬。上溯千載。究世次之本末。而宋廬陵羅長源複追炎羲。而上至生民之初。其於姓氏之辯特詳。凡以重人道之始也。

況身所自出。數百年來。漶漫荒失。予甚懼焉。至若山海之交。頻遭變亂。先世高行隱德。鄉里不及。上郡邑不及。采湮沒不彰。尤為闕事故。既述世次。複考先人言行之實。而有征者謹志之。以備他年之採錄。以成先府君之志。

自愧識見短淺。未盡搜羅。然得其大概。則祖宗功德之傳,亦可無憂墜失矣。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即:公元1703年)三月朔跋。

(十世裔孫陳天璿抄錄自『槎洲族譜』,發放於美國「松石居書坊」,謹供陳氏族人及族譜研究者參考,二零一三年秋。)

臺山六村陳遇夫撰《潁源記略》全文(校訂版)

編者附記:陳遇夫是臺山六村陳氏朗美族自陳元康下延第十三世孫,亦即上閣東山陳從善(天祥)下延第十七世孫,新會古岡州石頭鄉陳猷(宣祖)下延第二十世孫。他於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中解元後(因在端芬長大,曾改姓梅報考,及後回復陳姓),於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擇地槎洲建房,從而另開六村陳氏槎洲一族,繼又依其父陳佩璿遺言,重修陳氏朗美族譜,輯錄有關祖先遺文,並撰有《本支考》等文稿記其詳。其中,《潁源記略》是被錄入《槎洲族譜》並經歷代子孫抄存的《本支考》條目下首篇。現予刊登如下: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