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情深 同宗共祭-蓬壺陳阪知柔公陵塋祭祀活動
一年一冬至,一歲一追思。2024年12月20日,校尉派裔,兩岸宗親:金門鬥門、臺灣新竹、永春岵山、永春榜頭、永春北乾、永春蓬壺陳阪、永春吾峰陳田格、永春坑仔口、廈門集美坑仔美、南安詩山埔尾、南安金淘山后等裔孫等近
100人,懷著對祖先的緬懷和敬仰深情,帶著對祖先精神和美德傳承弘揚的願望,齊聚知柔公暨鄧氏祖媽佳城,隆重舉行祭祀活動。
知柔公塑像
宋理學休齋陳公佳城
清代重修,占地約80平方米,坐西向東。墓丘石構,平呈“風”字形,面闊 5米,進深 9米。龜背形墓頂前立墓碑,抹首,高
0.9米,寬
0.5米,上刻楷書“宋理學休齋陳公佳城”。另在永春一中內有乾隆年間知州黃彬題刻的“宋理學休齋陳先生道”碑,圓首,高1.78米,寬
0.8米。1982年被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知柔簡介
陳知柔,生活在宋朝,字仁,別號為休齋居士,祖籍永春,系小姑南山陳氏開基始祖校尉公七世孫,蓬壺鎮美山村陳阪陳氏始祖。是宋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居住在升平裏七都(今蓬壺陳阪),在宋紹興十二年考取進士,開啟了他的仕途生涯。最初,他擔任台州判官,隨後在建州和漳州擔任教授,還督理過學政。他的行政才能顯著,曾被調任循州和賀州的知州,均表現出色。
然而,對於權臣秦檜的兒子秦熹,陳知柔選擇了不隨波逐流,他堅守原則,因不願依附秦檜而被解官。即使如此,他並未沉寂,而是主管沖祐觀,繼續他的學術研究。宋孝宗淳熙十一年,陳知柔不幸去世。他的學術著作《詩聲譜》二卷和《休齋詩話》五卷,雖然遺憾已失傳,但他的名字和事蹟卻被後人記載在《晦庵集》卷八十七的《祭陳休齋文》以及清乾隆《永春州志》卷九中。
陳知柔的生活方式與當時多數人追求仕途顯赫不同,他在台州離職後,選擇遊歷名山大川,藉以吟詠抒懷。最後,歸居蓬壺故里,把祖宇奎龍厝,改號為"懷古堂",自號休齋居士,專心研究性理之學與著作,並集士講學,對於閩南之正風及民族意識之啟發貢獻甚大。泉州知府王十朋推重陳知柔其品德、學問、詩文及教學,題詩"胸中包古今,筆下真有神"贈之。他的品格吸引了朱熹,朱熹在擔任同安主簿時,曾兩次拜訪永春,與知柔結為忘年交。兩人白天一同遊覽名勝,夜晚則一起論文唱和,友誼深厚。知柔病逝後,朱熹親自撰寫了祭文,表達了深深的哀悼和惋惜之情。
鄧氏祖媽佳城
主持:金門鬥門宗親理事會 允義理事長
眾裔孫肅立面對佳城,向知柔公暨鄧氏媽致三鞠躬禮
上香:香燭生光,致祭先靈,弘揚祖德
進酒:佳釀滿樽,慎終追遠,傳承孝道
獻財寶:財寶團圓,金玉滿堂,富貴綿遠
祭拜:孝心祭拜,子孫昌熾,英才輩出
宣讀祭文:國榮宗親
眾裔孫肅立面對佳城,向知柔公暨鄧氏媽致三鞠躬禮
上香:香燭生光,致祭先靈,弘揚祖德
進酒:佳釀滿樽,慎終追遠,傳承孝道
獻財寶:財寶團圓,金玉滿堂,富貴綿遠
祭拜:孝心祭拜,子孫昌熾,英才輩出
宣讀祭文:國榮宗親
祭 文
維西元2024年12月20日,歲次甲辰,十一月二十日之吉,
永春小岵南山陳氏宗親聯誼會副理事長國華、志強、顧問
文添等 3人偕同吾蓬壺美山、金門鬥門、臺灣新竹、廈門
集美坑仔美、金淘山后、南安詩山埔尾、永春吾峰陳田格
等支脈裔孫、永春坑仔口族侄裔孫聚集於知柔公暨鄧氏祖
媽佳城前,致昭告先祖尊靈曰:
物本乎天 人本乎祖
潁川淵源
漳州望族 校尉陳公
派衍小岵
南山寶地 宗脈興旺
蓬壺陳阪
校尉派裔 木本水源
—脈相濟
知柔陳公 自幼聰穎
進士第四
南宋理學 胸包古今
筆下有神
文章著作 足風百代
族人鼎盛
英才輩出 科甲連登
蟬聯七世
獨公一門 父子八俊
桃源競美
丕振家聲 台州為官
辯釋無辜
洗脫冤獄 民呼青天
教授建漳
起知循州 調任賀州
政績輝煌
公之為人 秉性耿直
品質清高
不附權勢 辭官歸裏
厝名懷古
自號休齋 集士講學
朱熹知柔
志同道合 跋山涉水
相處古堂
洛陽橋畔 置酒餞行
別去兩月
休齋長辭 熹托祭文
情詞悽愴
難捨難分 讀之涕淚
陳岩山前
公之佳城 永春聖廟
崇祀公名
宋末元軍 兵臨閩永
百房陳姓
舉族抗元 國仇家恨
奮勇殺敵
共赴國難 正氣浩然
時臨冬至
謁拜祖塋 清香燭炮
冥金寶鈔
蔬筵佳釀 三牲粢盛
孝心致祭
伏祈鑒納 祖蔭澤佑
根深葉茂
本壯枝生 房房發達
家家興旺
人文振起 精英輩出
鹹族家門
福壽康寧 富貴綿遠
世代永昌
伏維 尚饗
休齋偉績垂千古,裔孫傳承振家邦。
福蔭庇佑裕後昆,各家門福壽康寧。
祭祖香火年年旺,陳氏子孫代代興。
合影留念
親切見面
親情交流
熱情接待
兩岸宗親,同宗共祖,血脈相連,宗誼永系。時值隆冬,祖塋同祭,思念綿遠,情深意長。同頌先祖偉業,勞苦功高;共禱宗族隆昌,再鑄輝煌。
按此放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