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陳氏淵源 »

小岵南山陳氏先祖史略

作者:陳詩忠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1日

小岵南山陳氏先祖史略

永春小岵南山陳氏開基祖陳弘元,號校尉,《桃源小岵南山陳氏族譜》稱他為校尉公,於唐末五代後周顯德三年(公元九五六年),自河南汝寧光州固始縣入閩抵永春,先住居儒林街,于宋初擇居小岵南山。作為炎黃子孫,數千年來,一脈相傳,子孫繁衍海內外。現在,就小岵南山陳氏先祖自黃帝至校尉公的歷史,略作介紹,以饗同好。

  

人文始祖黃帝

中華民族有一百七十萬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母氏社會裏,人們沒有固定的姓氏,進入父氏社會,才逐漸有固定的姓氏。炎黃子孫所崇敬的黃帝有自己的姓,姓公孫;黃帝的後裔舜帝姓姚;舜帝的後裔滿姓媯,直到媯滿封陳國後,以國得姓。陳姓是一個固定的姓,現在是中華民族的第五大姓,有人口七千多萬。黃帝,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國於有熊,也稱有熊氏。後人誤認為黃帝是一個人,說他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聰慧敏捷,被擁為西北遊牧部落的首領。並說他戰勝了蚩尤又戰勝了居中部的部落首領炎帝(即神農氏),終於統一炎帝諸部落(所以我們自稱炎黃子孫),進入中原,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以黃龍圖騰(所以我們自稱龍的傳人)。

炎黃族屬都把炎黃二帝奉為祖神,建廟建陵予以崇祀。神農廟在渭水上游姜水(今岐山東南)的清薑堡,奉祀炎帝,把他尊為農業之神,俗稱五穀仙;黃帝王將相陵在渭水支流北洛水中部的黃陵縣,拜祭黃帝,把他尊為人文始祖,紀念他對發展農牧業的貢獻。黃帝陵在今陝西省黃陵縣盤龍崗上,石碑曰“古軒轅黃帝橋陵”。

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曰螺祖,是正妃。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螺祖生二子曰玄囂、昌意,其後皆有天下。昌意生顓頊,諱高陽;下傳窮蟬;下傳敬康;下傳句望;下傳蟜牛;下傳瞽瞍;下傳舜帝,代代相接傳承。順便說一下,實際上黃帝是中國原始社會的氏族名稱,是諸侯國號,不是人名。黃帝族生活於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其時中原地區氏族部落林立,所以說“黃帝時有萬諸侯”。

  

血緣始祖舜帝

陳氏的血緣始祖舜帝,姓姚,是黃帝的九世孫,傳說目有雙瞳,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他父親瞽瞍娶妻握登,因見大虹,意感而在姚墟生下舜,所以舜姓姚。他母親早逝,父親娶後妻,生了弟弟象,父親和後母合計謀殺舜,可是舜屢遭劫難而不死。他事事讓著弟弟,到曆山耕田,到雷澤打魚,到河濱制陶,無論到什麼地方,那個地方就人煙聚會,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恰好在這時,堯帝年事已高,想把帝位讓給舜,還將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同時下嫁他,合九個兒子與舜一起生活,賜他穀倉、牛羊、衣物等。舜由貧窮而富貴,但沒有忘記父母,雖然幾次遭受謀害,也仍然與兩個妻子回家探望父母。堯帝對舜多次考驗後,最後一次考驗是讓他進入大森林,他受風雨雷電打擊,險惡環境不迷方向。經過三年考驗,堯帝就把帝位禪讓給舜。舜帝治服惡人,任用賢人,通過身教與德行來治國,與民同甘共苦,興修水利,耕田種地,編織蒲葦,織造魚網,燒除林莽,驅除毒蛇猛獸,與庶民一樣耕種漁獵。他任命大禹治水,功績卓著。在舜帝治理下,政治清明,生產發展,物產豐富,人際和睦相處,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個太平盛世。兩位舜妃居住媯汭,其後裔就姓媯。娥皇不育,女英生商均,但商均不肖,舜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夏禹封商均為虞侯,居於虞城(今河南虞城縣西南),後徙陝西商縣,生子箕伯。箕伯生強余,強餘生虞頡,虞頡生虞思,虞思生有龍,有龍生壽肸,肸生叔儀,叔儀生康仲,康仲生祖媯,祖媯生髮,發生媯方,媯方生振,振生維,維生壽固,壽固生敖,敖生勝,勝生元捷,元捷生偃,偃生姑猛,姑猛生公允,公允生藺,藺生填叔,填叔生野,野生無斁,無斁生莖,莖生叔正,叔正生獻子,獻子生亞壽,亞壽生原壽,原壽生蘿延,蘿延生閼父,閼父生滿。從舜帝到閼父傳三十三世,媯滿是陳氏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陳胡公

陳氏的得姓始祖胡公,姓媯,名滿,他父親閼父,又名遏父。胡公是舜帝的第34代孫。商末是個陶器時代,閼父家族是製造日用陶器的唯一大族團,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商紂王倒行逆施,閼父順應天時民意,與周武王一起聯合諸侯,共同打敗商紂王。周武王封閼父為陶正,專門製造兵器,幫助周武王滅紂,為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周武王複求舜裔,得到媯滿,封之於陳,陳國方圓七百里,以奉舜祀。在周武王克商紂之前,陳姓不是固定的姓氏,每代子孫姓氏不盡相同,直到周武王封滿於陳國,後來以國為姓,陳姓才被固定下來。陳滿在中原地區建立陳國的國都,稱為宛丘異名潁川,這是因為那裏有一條潁水流過,其他即今河南省淮陽縣。陳滿,諡胡公,平常稱胡公滿,他就是陳國第一任國君,在開基創業方面立下了不朽功勳。他修築陳城,以禦外侮內亂,宛丘成為陳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他蓋廟,行周禮,奉舜祀,光大先祖;有父義、母慈、史友、弟恭、子孝的優良美德,使家庭和睦,社會詳和。他在政治上實施舜帝的治國仁德,採用“任人唯賢,揚善懲惡,勵精圖治”的治國方略,使陳國成為春秋時期的中原大國。黃帝、舜帝、胡公一脈相承,舜帝是陳姓的血緣始祖,所以歷來把舜帝廟視為陳姓的家廟予以奠祀,胡公陳滿是陳國開國之君,也是陳姓開宗之祖,陳姓的發祥地就是河南淮陽。

  

陳國歷代國君

陳國先後有二十五位國君。第一任國君陳滿傳位長子申公犀。犀卒而由其弟相公皋羊繼任。皋羊卒而由申公之子孝公突繼位。突卒而由子慎公圉戎繼任。圉戎卒而由子幽公甯繼任。寧卒而由子厘公孝繼任。孝卒而由子武公靈繼任。靈卒而由長子夷公說繼任。說卒而由弟平公燮繼任。燮卒而由子文公圉繼任。圉卒而由長子孫桓公鮑繼任,是為第十二任國君。這樣,從西元前一○二八年到西元前七○七年,曆十二任國君,共三百二十一年,這時期國內政治穩定,人民生活安定,陳國仍是諸侯國中的大國。

春秋戰爭始於陳桓公廿六年(西元前七一九年)。陳國在外爭紛激烈,加上國內五次內訌,又因為地處平原,沒有高山作屏障,國情每況日下一步,在首次爭位內亂中,西元前七○七年陳陀自立為厲公。此後走馬燈似的有利公躍、莊公林、宣公杵臼任為國君,此為第二次內亂。西元前六六七年開始的第三次內亂中,有穆公款、共公朔、靈公國平先後任國君。西元前六○○年起的第四次內亂中,成公午繼任第二十任國君,經這次大亂,國體元氣大傷,陳國成為楚國的附屬國。西元前五六九年開始,在骨肉相殘的第五次內亂中,有哀公溺、留公繼任國君。在國運將盡之時,有惠公吳、懷公柳、閔公越任國君。西元前四七八年,陳國被惠王所並。從陳滿受封陳國,下傳至閔公越,陳國曆二十五任國君,共六百三十三年。閔公越生二子,曰衍,曰全溫,其後裔下傳,演繹了波瀾壯闊的歷史。

  

揭竿起義的陳勝

歷代王朝都是家天下,就是一姓的天下。一旦改朝換代,其子孫就必然遭受大災殃。陳國被楚兼併後,子孫或死或逃。秦滅六國,田家務事齊國也被滅亡。為了生存,或改名換姓,逃避災難;或潛居外地,以圖再起。陳姓在亡國後的歷史長河裏,生生不息,繁衍壯大。陳勝字涉,先祖不願改姓,避居鄉下種田,以求生存,他是我國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袖,河南陽城人。陽城,周時叫潁邑,即潁川,戰國時屬鄭地,和陳國最緊鄰。陳國亡後,子孫多有避難此地,陳勝即屬此支。西元前二○九年,陳勝與吳廣揭竿反秦,在先祖住過之地陳縣(即昔日陳國)建立張楚國,他封的侯王將相率領農民起義軍,在西元前二○六年推翻了暴秦統治。

  

陳姓改為他姓

陳氏奔齊改姓田,齊國稱雄戰國。西元前六七二年,陳國為爭王位而內亂,陳厲公之子陳完,諡敬仲,與太子感情甚篤,他看到陳宣公殺了太子,恐怕受教育株連,就逃奔齊國。羌姓的齊桓公想封他為卿,他不敢當,只原當工正小官。他兒子孟夷改姓田,傳至五世孫田乞為齊大夫,普施惠政,各地百姓都很崇拜他,後來田乞升學任宰相,更加注意團結朝裏上下大官,於是發動政變,扶齊君晏孺的庶兄為齊君。後來田乞之子田常任齊相,繼續執行父親的仁惠政策,更受崇敬與擁抱。田常再次發動政變,大量任用田氏族人,田氏實際上掌握了齊國上下政權。西元前三六一年,陳完的九世孫子田和,看到齊康公淫於酒色,不聽政務,就自己取代王位,周天子立田和為齊侯,史稱田齊。這時,田齊備比幫國的陳國強大得多,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至西元前二二一年秦滅齊。齊王田建亡國後,他被遷到河南共縣(今河南輝縣市城外古城),傳有三子:長子曰田升,生子曰田安,被項羽封為濟北王,其後代改為王姓,是為北海王;次子曰田桓,其後也改為姓王,是為陳留王;三子田珍,恢復姓陳,陳珍就是潁川陳。

陳氏有一支改為姓孫。孫氏建立了吳國,與魏國、蜀國天下三分鼎立。原來,陳完奔齊改姓田,七世孫田書,字子占,仕齊大夫,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邑于樂安。他的孫子曰孫武,字長卿,與田、鮑等四族謀亂,失敗後奔吳,任為將軍,他就是著名軍事家孫武,著有《孫子兵法》。孫武生三子,曰孫馳、孫明、孫敵,食邑于富春。孫明之子曰孫臏,是著名軍師,著有《孫臏兵法》。孫臏的十二代孫曰孫瑤,字良玉,中郎將。孫瑤的七代孫曰孫權,字仲謀,他是陳完的二十六世孫,於西元二二二年建立吳國,稱吳大帝,與魏、蜀三國鼎立,至二八○年被晉司馬炎所滅,共傳四主五十八年。

陳氏後代改為姓田,田齊後代再改為姓王,其中王莽還建立了新朝。陳完的十八世孫,齊王田建之曾孫、田升之孫、田安之子名田遂,因秦始皇滅齊,為避免殺戮,改田姓為王氏。王遂的玄孫王莽,其姑母王政君是漢元帝皇后,其父王曼被追封為新都侯。後來王莽襲父爵,封國南陽新野,食邑一千五百戶,以至一身兼任五大榮龐,至西元九年取代漢朝,建立新朝,共十五年。

此外,還有袁、文等六十多姓也是陳滿公的後裔。他們或因宮廷內亂而避難,或因亡國而逃遷,或因受株連而避禍,或因封邑而改姓。為讀者方便,這裏具體敘述一下。陳滿公九世孫陳諸,字伯愛(又作伯轅),其孫陳濤塗,把祖父之字轅作為姓,去車字為袁隆,古時袁、爰相通;後裔有三國袁術稱帝、袁世凱稱帝建元洪憲法。陳敬仲之支裔孫以敬為姓。敬姓至五代十國後晉時,為避石敬唐之諱,都改姓文,宋代陳工族譜都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作序。陳完十代孫孟嘗君封邑于薛地,因而有後裔改姓薛的。孟嘗君任齊國宰相,後裔改姓嘗。陳宣公庶子曰子西,字子夏威夷,其孫夏威夷征舒,以祖之字改為夏姓;子夏的後裔又分出一支出為少西氏。陳滿公號胡,滿公之次子相公之後裔,以胡為姓,現為全國十二大姓之一。古時,諸侯之子曰公孫子,公孫之子以祖父之字為姓,齊國公子無虧,生慶克,其子以祖父之字為姓,改慶氏;陳桓公五世孫有慶氏,與桓姓同宗。陳敬仲的九世孫靖郭君,是齊威王的宰相,其後單靖子改姓靖。陳敬仲第十二代孫齊襄王曰法章,秦滅齊後勤部,子孫改田姓為法姓氏。陳厘公之子曰針子,以食邑針為姓。陳宣公六世孫宗來,改為宗姓。陳悼公太子偃師,其後以父字為姓,稱偃師氏、或師氏。陳宣公之子曰子仲,其後改子仲氏。陳宣公生公子楚,其後為子宋氏。陳成公之子招,官任司徒,其後為司徒氏,後裔佈滿海內外,望出趙郡。陳哀公之子朱勝,其後裔改司城氏。陳完公第十代孫齊宣王之子曰通,被封于平原縣陸鄉,其後改為陸氏。陳敬而遠之仲之後,至漢代有田千秋任宰相,因年老乘小車出入朝中,人呼為車宰相,後裔以車為姓。齊國有威、宣、閔、襄、建等五主,秦亡齊後,後裔以五王為氏。齊威王之後裔,以威王為氏。劉邦立國後,令遷齊國田姓貴族於園陵,因族大人眾,先遷者為第一氏,田廣之孫田登為第二氏,田廣之孫因癸為第三氏,所以分第一至第八複姓氏,後來改為單姓第。陳宣公之後裔孔甯,生子曰孔奐,後裔改姓孔。陳僖公生八子,曰了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尚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廩邱氏,後以之為姓。三國時吳國將軍孫匡因貽誤戰機,被孫權令改丁姓。吳國王族孫秀,棄吳奔魏,投降司馬氏,吳主孫皓下詔孫秀族人改為厲姓,江東的孫秀後裔改為厲姓。東漢末袁紹在官渡大敗,而後其子內部矛盾互相殘殺,其支裔躲入湖南衡山,改為衡姓。陳國亡後,胡滿公的支裔以祖先滿為姓。戰國齊宣王田辟,封其弟於母丘,以承胡公滿的祭祀,賜為胡母姓氏,後分為胡母、母丘、母三姓三支,後改為單音的母姓。齊宣王封其弟于母丘,奉祀陳滿公,賜姓母丘,後分三支的母氏中,後裔改為貫氏。陳敬仲的裔孫名書字占,世為陳國大夫,子占的孫改為占姓。陳哀公之弟字招,公子招殺太子悼以後,逃往越地,公子招的支孫以祖父的字為姓,乃得招姓。

總之,在三千年歲月裏,陳姓有的分支到王、孫、胡、袁、田、姚、陸、虞等六十多個姓氏,在中華民族一百大姓里,王姓是第二大姓,現有人口近一億,孫姓是第十二姓,胡姓是第十三姓,袁姓是第三十三大姓,田姓是第五十八姓,姚姓是第六十四大姓,陸姓是第八十大姓,如果把這些姓氏的人口加上來,中華民族之首非陳姓莫屬了。

  

陽武戶牖中興

戶牖中興,良才輩出。這是陳氏發展的重要階段。西元前四七八年,陳國被楚所吞,閔公越被害,其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縣境內)。他不忘國恥,不忘先祖,不改姓,只埋名隱居,勤奮耕讀。在陳完裔孫曰太公和取代姜齊之後,其子陳璉就到齊國任上大夫,一連五代都在田齊做大官,成為戶牖望族,賢相良將輩出,很多裔孫都是國家棟梁。傳至二十三代孫即漢太丘長陳實的時候,已是陳氏中興鼎盛時期。其中,有興漢的賢相陳平、智勇雙全的良將陳湯、德高望重的漢太丘長陳實,都是值得我們特別讚頌的。

陳平是陳滿公三十世孫、陳衍公十世孫、陳述公次子,字子孺,陽武戶牖人。少時家貧,喜愛讀書,長而佐漢高祖打天下,當劉邦的軍師,六出奇計定天下。劉邦得天下後,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大肆屠殺功臣,連張良也遁跡遊仙,而陳平卻以自己的機智,躲過一次次讒言,先後任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的三趄宰相,封曲子逆侯,食邑三萬戶。陳平五世孫陳與京,任漢宣帝員外郎,生子一曰陳考,移居山陽瑕丘(今山東滋陽縣)。陳考生子曰陳湯。

陳湯是陳平的七世孫,字子功,在漢元帝時任西域副校尉(相當於現西南軍區副司令員),管理西域。他力排主帥甘延壽之見,“矯詔立奇功”,就是假傳聖旨,打敗了擾邊的匈奴等,使西域臣服漢朝,漢元帝不公沒有殺他,反而給他加封關內侯射聲校尉。此後,陳湯的子孫三代為侯。其七世孫陳翔,更是名重天下的朝官。

 

尊陳寔為潁川始祖

陳寔,字仲弓,諡文範先生,是陳滿的四十八世孫,他本是陳衍派下的陳麟之三子,過繼給陳全溫(陳衍之弟)派下的陳引奇為嗣子。陳寔是東漢潁川許縣人,其地即今河南省長葛縣老城東古橋鄉陳故村。陳寔的先祖,輾轉遷徙四次,先後住宛丘(今河南淮陽縣)、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縣)、山陽瑕丘(今山東滋陽縣)、潁川計縣(今河南長葛縣)。陳麟,官禦史中丞、拜議郎、揚州剌史。當時揚州是全國十三州之一,包括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範圍很大。他是巡察官,為官清廉,馳名江南,時稱“江南八賢,陳翔居首”,由瑕丘遷居潁川許縣。其子陳寔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在東漢桓帝時任太丘長。他反對宦官專權,受黨錮之禍而株連,別人大多潛逃,唯陳寔不逃走,自請囚禁,二十年後獲釋,屢招不就官,寧肯在鄉下安居,十分受人尊敬。他熱心為人排難解憂,裁決爭訟,為人公道,大家都說:“寧被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至於他對待“樑上君子”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甚至曾是國家高考考題。陳寔德高望重,名傾天下,受朝野敬重,皇帝欽賜“德星聚會”四個字,並與同郡名士鍾皓、荀淑、韓韶並尊為“潁川四長”。陳寔娶妻荀氏,生六子:陳紀、陳洽、陳諶、陳夔、陳信、陳光,都是賢人,而陳紀、陳諶更賢。陳紀,字元方,官太僕尚書,又官鴻臚寺卿,妣溫氏。陳紀生子曰陳群,字長文,才智過人,陳寔曾對人說:“此兒必興吾宗”。果然,陳群仕魏,官鎮軍大將軍、尚書,封潁陰侯。陳洽,字仲方,仕東漢官至大理寺丞,生子曰陳唐。陳諶,字季方,仕漢官至征仁郎,漢末為司空令,才識博達,立言垂訓,卒諡文獻先生,生子三:陳和、陳鬱蔥、陳忠,居廬江,為廬江陳。陳諶之三子曰陳忠,字少文,號孝先。陳群與陳忠還在少年時期,談論自己的父親文章功德國,二人爭論不下,就去問祖父,陳寔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這就是成語“難兄難弟”的由來。後來,陳紀、陳諶並著高名,與陳寔一起號稱“三君”,為一世所崇也。陳夔,字時方,生子曰陳佑。陳信,字大方,生陳談。陳諶之長子陳和,字明孝,任諫議大夫,遷尚書令,出為表州刺史,妣施氏,生子曰陳台。陳台,字維樞,一字玄曜,官學正,妣朱氏,生子曰陳潤。陳潤(二六五至三四七年),字文奮,仕西晉任南海郡守,遷散騎常侍。在西晉永嘉之亂、中原板蕩之時,於永嘉二年(三○八年)由光州固始縣入閩居福州烏石山,妣林氏,生子二:陳譚、陳謹。陳潤在東晉鹹和六年(三三一年)作《閩中草寓記》,據他的記載,共有陳、林、鄭、詹、邱、宋、何、胡八族同來。陳潤是最早入福建的陳氏,後裔主要居福建漳州、莆田、仙遊等地及廣東、臺灣等省,分衍很廣,筆者即屬此派。陳光,字賓方,生子陳締。陳寔逝世,弔唁者三萬餘人,披麻帶孝的五百多人,東漢左中郎將蔡邕為文范先生題碑記。後來人們尊陳寔為潁川始祖,其實細考起來,陳滿才是潁川始祖。

  

顯赫的南朝陳氏

現在,江南陳氏大多是陳實的派下。其中一支衍為南朝派,世系是這樣的:陳寔之曾孫、即陳紀之孫、即陳泰之子曰陳准,字承道,仕晉官飛虎將軍,永康年間擢太尉中書郎。陳准長子陳津,諱匡,字定用,在東晉官拜龍圖閣大學士。陳津之長子陳顯逵,經歷西晉永嘉之亂,在晉元帝南遷後,任丞相椽,曆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遂意定居焉。長城即今浙江省長興縣,在太湖邊,陳顯逵對族人說:“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運。”後來衍為巨族,建立了南朝朝代的陳朝,曆五主即:陳霸先武帝、陳蒨文帝、陳伯宗廢帝、陳頊宣帝、陳後主叔寶,共三十三年。西元五八九年,隋統一中國,陳朝滅亡。陳朝的建立,把陳姓家族史推向陽花顯赫的地位,成為龐大的南朝派,其中一支派就是漳州南院派。漳州南院派世系為:陳津次子孫陳顯達,字廷忠,仕東晉官至征南大將軍,仕齊為江州刺史,生子二曰休之、尚之。尚之官記寶郎,生三子曰霸圖、霸權、霸隆,與陳朝第一個皇帝陳霸先是堂兄弟。霸圖被封為南朝南康王,生子曰陳岩。陳岩生陳高、陳亮。陳亮生陳錡、陳銘、陳錦。陳錡生陳範。陳範生陳忠。由於陳朝皇帝大量任用族人,陳姓族人遍佈各地。隋滅陳朝,陳氏族人星散,入籍他處的更多。但因隋朝很快就滅亡了,陳氏又很快在各地興旺起來。

  

漳州南陳鼻祖陳忠

陳忠是漳州南陳鼻祖。他本來籍於京兆萬年縣洪故都胄桂裏,其子陳邕,字崇福,號南山,在唐中宗神龍元年(七○五年)中進士,官太子太傅,因與權相李林甫不協,唐玄宗開元丙子年(七三六年)陳忠與陳邕父子被謫入閩。先居福州三山,旋適興化楓亭井上,再遷惠安社壇,後移漳州南驛路南廂山。不久,因築室規模侈糜、超過規制,又被人誣陷,說是在漳州起蓋皇宮想造反。女兒金花郡主說:“危難之際,必捐吾室,改為禪門,方可弭謗。”父親同意,就把家宅改為南山寺,盡舍物業,立祠配亭。金花郡主削髮為尼,以發筆墨寫“悠然”二字掛於佛前,才救了全族。她奉佛終身,死葬寺邊。得救的陳邕徙居海澄三都後水頭,仍然任太子太傅職,唐肅宗乾元元年(七五八年)卒,享年九十五歲,加諡忠順王,陳忠贈鄂國公。陳邕生四子一女:夷則、夷錫、夷行、夷實,女曰金花。陳夷則在唐德宗時官金紫光祿大夫,兄弟奔喪完畢,偶夢隱於嘉禾,因以子陳儔建虎溪岩,唐德宗建中二年(七八一年),與弟陳夷錫舉家三百餘口遷居嘉禾島(即今廈門島),其子孫今已遍佈海內外。陳夷則生子曰陳儔。陳儔由進士官著作郎,生子三:茹、聞、嘉。陳聞賜進士,任陵州刺史,生子曰丞。陳丞官福塘令,生子二:喜、恭。陳喜賜進士,官開府儀同三司,封爵上柱國,曾往漳州祭祖,生子三:仲弼、仲志、仲寓。陳仲寓官番隅縣令,生子四:元通、元達、元道、元遠。陳元通的玄孫陳仕恭,就是今廈門同安丙洲的開基祖,其後裔陳化成,是個民族英雄。陳元達傳陳征,陳征傳陳蠲,陳蠲傳陳洪義,陳洪義傳弘元。陳弘元號校尉,是陳元達的玄孫,也就是陳仕恭的堂兄弟,分居桃源小岵南山。

  

小岵南山陳氏開基祖

永春小岵南山陳氏開基祖陳弘元,號校尉公,其祖上陳喜在唐朝後期官居開府儀同三司,由閩南遷居國都長安城。五代十國時期兵荒馬亂,陳弘元於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年)南下入閩,屢經遷徙,擇居永春岵山,在古稱桃源小岵南山麓定居。為了紀念南陳鼻祖陳忠、開宗祖陳邕父子曾居漳州南驛路南廂山,小岵南山陳氏的燈號稱“南陳”,俗稱“南山陳”,屬漳州南院派系。陳弘元就是舜帝的第一○六世孫,先祖世系與歷史都清清楚楚。陳弘元下傳至今快者已有四十餘代,歷受先賢祖德福蔭,支系瓜瓞綿延,人口達三十餘萬人之眾,人才輩出,永載史冊。

 

擇文:永春縣文化館研究館員,泉州市政恊委員,永春縣陳氏聯誼源流研究會會長陳詩忠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