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陳氏淵源 »

《中國移民史》大事年表(選錄)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1日

《中國移民史》大事年表(選錄)

一八五年 東漢靈帝中平二年

黃巾起義後,關中人大批外遷,南出武關(在今陝西商南縣西南),北徙壺關(在今山西長治縣東南)。

一九二年 初平三年

董卓被殺,董氏餘黨攻入長安,以後又相互攻擊,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以至關中無複人跡。數十萬人東遷至今江蘇徐州一帶投奔徐州刺史陶謙,數萬戶進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劉焉,一部分南出武關,經南陽,遷入荊州。

孫策渡長江南下,經營江東,江淮間不少人隨之南遷。

一九三年 初平四年

投奔陶謙的難民大部分被曹操屠殺。

二○四年 建安九年

曹操攻下袁氏所據陰安(今河南南安縣西南),遷其民于河南(今河南中部)。

三○一年 永康二年、永甯元年

“八王之亂”使洛陽、長安、今河南和相鄰的河北、陝西、山東、山西部分地區淪為戰場,大量人口逃亡。聚集在荊州(治今湖北荊州市江陵)的流人有十余萬戶,部分來自中原。部分系由巴蜀而來。

六二五年 武德八年

揚州治所從丹楊(今南京市)移到江北(今揚州市),居民隨同遷移。

六四九年 貞觀二十三年

開始招募內地漢人遷入今河套墾種。

六六四年 唐麟德元年

在昆明之弄棟川(今雲南姚安縣北)置姚州都督府,每年募兵五百人前往鎮守,前後達八十餘年,許多人留居於此。

六六九年 總章二年

漳州(今屬福建)境內“蠻夷”起事,光州固始人陳政奉命率將士一百一十三員、府兵三千六百人前往平亂,其兄弟後又率五十八姓軍校前來支援,陳氏子弟及部下以後定居漳州一帶。

六八八年 垂拱四年

越王貞起兵失敗,因受牽連而連坐者六七百人,籍沒者五千口,全部流放豐州。

七○四年 武周長安四年

因境內逃戶眾多,合州增置銅梁縣(今屬四川)。

七三三年 開元二十一年

福州長史唐循忠在今福建西南部搜尋到躲避賦役的外地百姓三千余戶,以之置汀州(治今長汀縣)

七三七年 開元二十五年

隋州山區多逃戶,因以建唐城縣(在今湖北棗陽市東)

七四○年 開元二十八年

福州經略使唐循忠在漳、汀、福三州交界處招諭諸州逃人一千餘戶,因以建尤溪縣(今屬福建)。

七四二年 唐天寶元年

自高宗以來山東舊士族多遷往京畿地區,玄宗時達到高峰,多遷入河南府、京兆府及降州(治今山西新降縣)、鄭州、相州(治今河南安陽市)、汝州(今屬河南)等地。

鄂州蒲圻縣梓洞中會聚二千餘戶逃戶,因以建唐年縣(今湖北崇陽縣)。

七五一年 天寶十載

唐軍與南詔發生大規模戰爭,數年間損失十五萬軍隊,多數淪為戰俘。姚州的漢人被南詔遷到本國腹地。

七五二年 天寶十一載

宣州涇縣境多逃戶,因之設太平縣(在今安徽黃山市境內)

七五五年 天寶十四載

十一月,范陽、盧龍節度使安祿山反唐。

叛軍迅速南進,途中不時掠奪人口。為避戰亂,沿途人民開始向南方及北方河東等地遷移,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北方人民南遷浪潮開始。

七五七年 至德二載

渝州的江津、萬壽、巴三線交界處外地逃戶甚多,因以置壁山縣(今屬四川)。

七五九年 唐乾元二年

叛軍在相州大敗唐軍,洛陽士民散奔山谷,官吏南奔襄陽,洛陽成為空城。

因江南饑荒而衢州(今屬浙江)一帶豐收,北方和江南饑民一萬余戶湧入衢州。

七六○年 唐上元元年

宋州(治今河南商丘縣南)刺史劉展升任淮南三道節度使,率親屬和宋州兵七千人赴廣陵。不久舉兵反,敗後軍士多散落在淮南和江南。

八七五年 唐僖宗乾符二年

王仙芝、黃巢分別起義,參加者甚多,中原大亂,許多人不得不逃亡南方以及河東避亂,北方人口南遷進入高潮時期。

八七八年 乾符五年

王仙芝率眾號稱三十萬人,陷江陵。旋在黃梅(今屬湖北)大敗,王仙芝死,餘眾敗散。

黃巢自號沖天大將軍,驅河南、山南之民十余萬,進入淮南,繼又進軍江南和嶺南。在征戰過程中,許多人因被俘、投降、受傷、掉隊等原因流落南方。

因戰亂波及到江南平原,一些北方移民和南方人民遷入福建等山區避難,僅某一日便有平民和僧侶五千人遷入福建。

八八五年 唐光啟元年

正月,王緒、王潮率光州(治今河南潢川縣)人約二三萬人,經江西進入福建。

八八六年 光啟二年

淮西將領黃皓在湖南被殺,所部散失在湖南一帶。

九○一年 唐天複元年

黃巢敗後其從子黃浩仍活動在長江南北,本年率眾七百人企圖佔據湖南,不久失敗,所部多定居湖南。

九三九年 後晉天福四年

王審知少子奪取王位,閩國內亂,原閩王親軍逃往吳越國。閩後期內亂,人民逃往吳越甚多。

一○四三年 慶曆三年

江西人黃捉鬼兄弟在湖南南部被鎮壓,五千餘部眾相當部分是江西移民。

一○四五年 慶曆五年

平定廣西儂智高之亂。此後,在桂林、□州(治今南寧市)、宜州和欽州常年屯駐宋軍一萬三千人,連家屬約達四萬人。

一○五○年 皇佑二年

因閩、蜀地少人多,仁宗下詔福建和四川四路轉運司,允許人民外遷。

一○五五年 宋至和二年

河東招募民戶四千戶,屯墾代州(治今山西代縣)和寧化軍(治山西今縣境)荒地,

一○八二年 元豐五年

因外來人口遷入,珠江口外的香山島本年主客戶達五千八百三八戶,因以建香山縣。

一一二六年 宋欽宗靖康元年

正月,金軍攻至黃河北岸,宋徽宗率親信南下江淮暫避,開封居民開始南下避亂,一些南遷者留居不返,我國歷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南遷開始。

一一三○年 宋建炎四年

二月,程昌寓率蔡州(治今河南汝南縣)軍民數千人遷入鼎州(治今湖南常德市)

一一七六年 宋淳熙三年

很多來自江西、江東等路的農民攜家前往荊南府、安、複、鄂諸州(均在今湖北省),以及常德府和澧州(均在今湖南洞庭湖西岸)等地,請細荒田。

一三五七年 至正十七年

徐壽輝農民軍將領明玉珍率兵一萬餘入四川。此後,又將約二十萬軍人調入四川。與家屬合計,明氏移民的數量大約為四十萬。移民主要遷自湖廣黃州府(治今湖北黃岡市)和德安府(治今湖北安陸氏)。

一三五八年 元至正十八年 宋龍鳳四年

十二月,朱元璋遷寧越七縣(今浙江地)富民子弟往應天府(治今南京市)。

一三六五年 元至正二十五年 宋龍鳳十一年

十月,朱元璋遷泰州張士誠部降民五千一百二十九人於湖廣潭州(治今湖南長沙市)和辰州(治今湖南沅陵縣)衛所。

一三六六年 元至正二十六年 宋龍鳳十二年

三月,朱元璋遷高郵張士誠部降民二千二百一十二人于湖廣丐陽州(治湖北仙桃市)和辰州衛所。

一三六七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

十月,朱元璋遷蘇州富民於濠州耕種。

十二月,朱元璋遷浙江方國珍部屬官于濠州衛所。

一三六九年 洪武二年

九月,遷湖廣黃州民於和州(今安徽和縣)

十二月,遷河北口外元降民于山東東昌(今山東聊城)、臨清(今山東臨清市)。

一三八八年 洪武二十一年

十月,遷陝西西安衛所官軍一萬五千二百二十人於四川瀘州、赤水(今四川敘永縣南)等地。至洪武後期,遷入四川的民籍移民約為八十萬人。移民多來自湖北黃州府(治今湖北黃岡市)。

在黃州府人民外遷四川的同時,大量江西移民也在向黃州府遷入。約至此時,遷入湖北黃州府的江西移民氏族約占當時當地氏族總數的七成,遷入的民籍人口約為三十萬人。遷入武昌府(治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的江西民籍移民約為十二萬二千人。遷入德安府(治今湖北安陸市)的民籍移民約九萬一千人。遷入漢陽、丐陽等地的江西民籍移民約為十萬七千人。遷入荊州府(治今湖北荊州市江陵區)的江西民籍約為十六萬人。遷入襄陽府(治今湖北襄樊市)的民籍移民約為一萬人。

一三八九年 洪武二十二年

四月,遷杭、湖、溫、台、蘇、松諸府民無田者于淮河以南滁州(今安徽滁縣市)、和州等處。估計洪武年間遷入和州滁州地區的民籍移民約一萬七千。

至此時,遷入安慶府(治今安徽安慶市)的江西饒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約為二十七萬,徽州府(治今安徽歙縣)籍移民約二萬,從全國其他地區遷入的移民約二萬。另外,遷往池州府(治今安徽貴池縣)的江西饒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約六萬五千,徽州府移民籍約三千。遷往廬州府(治今安徽合肥市)的江西饒州等府籍移民約六萬四,徽州府籍的移民數量大致相同,甯國府(治今安徽宣城市)和應天籍的移民各約四萬,另有五萬左右的移民從北方遷入。

九月,遷山西貧民于北平大名(治今河北大名縣東北)、廣平(治今河北永年縣東南)兩府及山東東昌府。

十一月,遷山系沁州(治今山西沁縣)居民一百一十六戶于河南鄣德、衛輝(治今河南衛輝市)、歸德和山東臨請、東昌。

一三九二年 洪武二十五年

二月,遷崇明縣民無田者二千七百戶於長江北岸之通州(治今江蘇南通市)地區。

至此,今江蘇南部及附近區域農民約二十三萬、江西饒州府、徽州府農民及商人約二十三萬遷於揚州府各縣。今蘇南及附近區域農民約十萬及江西饒州府、徽州府農民及商人約十萬遷于淮安府(治今江蘇淮安市)各縣。山西農民約三萬六千人遷於徐州府(治今江蘇徐州市)。

一三九四年 洪武二十七年

二月,遷崇明縣民無田者五百余戶於昆山縣。

一三九七年 洪武三十年

三月,遷江西丁多人民及無產者于湖南常德、武陵等十縣(含長沙府屬縣),至此時,估計遷入長沙府的民籍移民大約二十一萬九千,遷入常德府的移民大約二萬六千。

至此,從江西遷入嶽州府的氏族大約占當時該區氏族總數的三成五,移民人口約占當時總人口的一成,約為一萬一千人。遷入郴州及永州(治今湖南零陵市)、衡州(治今湖南衡陽市)兩府的江西籍移民人口占百分之十八.三,估計民籍移民總數約為十五萬二千人。遷入寶慶府(治今湖南邵陽市)的移民氏族占當地漢族氏族總數的近六成。估計遷入的民籍移民人口約為九萬四千人。遷入靖州(治今湖南靖縣)和辰州兩地的江西籍移民氏族人口占當地人口總數的二成五,估計民籍移民總數約為十五萬四千。

一四○三年 明成祖永樂元年

三月,洪武時期遷入的山西移民落籍裕州(今河南方城縣)

一四○四年 永樂二年

九月,遷山西太原、平陽、澤州、潞州、療州、沁州、汾州民戶一萬戶於北京州縣。遷山西洪洞民約五百戶於順德府(治今河北邢臺市)巨鹿縣、廣宗縣,是年遷入順德府諸縣的山西移民大約為六萬人。遷山西長子、屯留、襄垣、黎城等縣民約五百五十戶於真定府柏鄉縣。遷山西高平、長子諸縣民戶四十余戶於真定府南宮縣。遷山西洪洞民戶車、武二大姓,陳、張、翟、郭、穆等蒙元後裔及宋、白、蘇、安、梅、楊等姓入真定府新河縣。遷山西洪洞等縣民戶於真定府晉縣。遷山西洪洞、襄垣、黎城民戶于大名府諸縣。大名、廣平兩府的陝西移民大多是洪武移民在“靖難之役”中逃回原籍後的再遷入。

十月,遷山西洪洞民戶于山東萊州濰縣(今山東濰坊市)。

一四○五年 永樂三年

九月,遷山西民一萬戶於北京州縣。

十一月,遷江西各地有丁無田及丁多田少之家三千七百余戶于九江、南康(治今江西星子縣)兩地,一年後逃亡。江西給事中朱肇昌因浮誇移民人數而受到懲處。事後,政府組織移民遷入,估計不足一萬人。

一四○九年 永樂七年

六月,遷山東青州安丘等縣民之無業者八百戶於真定府棗強縣。

一四一一年 永樂八年

十二月,遷各地罪囚于福建邵武補充當地疫死之一萬二千戶。

一四二八年 宣德三年

河南南陽一帶聚集的流民不下十余萬口。這所謂“流民”實際上是洪武年間自發遷入而未在當地入籍的山西移民。

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 明英宗正統元年~十四年

原居住于河南、山東、河北三省交界處黃河故道上的二十余萬流民,因河溢橫流,多轉徙于荊襄地區。

河南、山西、山東、四川等省的流民約十余萬人流入陝南漢中地區。

一五七三~一六二○年 明穆宗萬曆元年~四十八年

福建流民遷入浙江常山、開化等縣開墾種植。

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 明毅宗崇禎元年~十七年

大批來自福建汀州的種靛客民在浙江遂昌縣山區活動。

一六三一年 崇禎四年

遷入江西上猶縣的福建、廣東移民“叛亂”。崇禎十七年複亂。

一六三八年 明崇禎十一年

萬曆年間開始遷入的福建汀州移民在浙江湯溪縣(今金華市地)起義。

一六四三年 崇禎十七年

至此時,約有幾十萬來自福建汀州一帶的流民聚集於江西宜春、分宜、萍鄉北部及萬載縣的丘陵山區租山種麻。

一六七○年 康熙九年

陝西移民已遷入四川成都

招集移民入四川,寬其徭賦;募民入蜀者,得升官。

一六七一年 康熙十年

川湖總督蔡毓榮提出放寬招民授官的標準和延長墾荒起科的年限,將原定的招民七百名升官改為三百名即升,又將起科年限由三年延長到五年,並宣佈各省貧民攜妻子入蜀開墾者,准其入籍。大規模的移民入川由此而展開。

一七○三年 康熙四十年

湖南平江縣令伍士琪招廣東、福建民于平江東南山區開墾,立名廣福興,編第二十裏,雍正七年入籍。

一七三四年 雍正十二年

廣東、福建兩省幾乎每年都有成批百姓“挈伴入川”。

一七三五年 雍正十三年

江西奉新知縣編棚民保甲。立歸德鄉安置棚民。

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 清高宗乾隆元年~六十年

粵東地區的客家移民遷入廣東廉州府和海南島。

一七三六年

大批湖北移民遷入陝西褒城縣。

一七六二年 乾隆二十七年

湖北、安徽兩省移民遷入陝西鎮安縣。

一七七二年 乾隆三十七年

湖北、安徽兩省移民遷入陝西山陽縣。

河南、江西、安徽等地大批貧民遷入山系安州(治今陝西安康市)。

一七七六年 乾隆四十一年

至是年,川東地區接納的移民約為九十丕萬人,川中地區接納的移民約為二百一十五萬人,川西地區接納的移民約為三百一十二萬人。四川合計接納移民(包括後裔)共達六百二十三萬人,占是年四川總人口的六成二。其中遷自湖南的移民約為一百五十八萬人,遷自湖北的移民約為一百五十萬人,遷自“湖廣”的移民約為三十八萬人。遷自廣東的移民約為一百四十四萬人,遷自江西的移民約為八十三萬人,遷自福建的移民約為二十萬人,餘遷自貴州、陝西和其他地區。

江西寧都州大約接納自福建汀州遷入的移民約一萬人;贛州府接納移民約二十三萬人;南安府接納移民約二十三萬人;吉安府接納移民約二十八萬人;建昌府接納移民約一萬人;袁州府接納移民約十一萬人。

湘東南部汝城(今桂陽縣)、桂東、茶陵和攸縣共接納福建、廣東移民約七萬人;湘東北部平江、瀏陽、醴陵共接納移民約十萬人。

一九四九年 民國三十八年

松江省設海林縣,後改屬黑龍江省。

黑龍江設遜克縣。

國民黨政府遷往臺灣;一九四五年以來,大陸遷往臺灣的人口約為二百余萬。

 

說明:

一、本表起於約西元前二十一世紀,止於一九四九年。

二、本表所列,限於移民史實或與此密切相關的內容。

三、古地名受次出現時,一般均注明今地。

  縣級或以下地名注其駐地或所在地,府、州、郡或以上地名一般僅注治所。

四、分裂時期或當年不止一個年號時,僅注與內容有關的政權紀年或年號。

五、限於篇幅,所記移民過程、遷入和遷出地等往往從略,詳情請閱相應的正文。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