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陳氏淵源 »

入閩始祖校尉公世統千秋史略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1日

入閩始祖校尉公世統千秋史略

南陳派開宗始祖邕公六世孫全喜,唐時官居開府儀同三司,勳號上柱國(注),由閩南遷入唐都,子孫賢達。喜公五世孫蠲,官居禦史中丞兼國子祭酒,六世孫洪義任中軍校尉,厥子弘元,號校尉公,於唐末五代十國連年兵荒馬亂時期的後周顯德三年(西元 956年),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抵永春,先住居儒林街,宋初擇於小岵南山之麓結茅居之。校尉公出自閥閱世家,素負開疆辟土之才能,別有後稷劉之遠志,在小姑南山披荊斬棘,掃除荒穢,擇地屯田,開創基業,繁衍宗支。

校尉公歸仙之後,葬在永春石鼓寨山麓(今仙林堂後)。祖墳閱世久遠,傾頹荒墜,清道光五年重新墳式,並勒石墓碑“校尉陳公祖墳”。世歷滄桑,風雲變幻,墳式損壞,拜埕被仙林堂佛廟用於建屋,視野受阻,於西元2002年遷回小財飛鳳山重建新墳。

校尉公擇處南山之後,世序相承,謀詒燕翼,椒衍瓜綿,書香繼起,賢達輩出。公生長子居安;次子居寧,居安生一子曰天保,天保生一子曰福壽,福壽生長子瑊;次子琮。五世瑊公號居仁,自總角時即穎悟逾恒人,詩史精通,宋元豐年間舉孝廉,宋元豐三年(西元1080年)特奏名進士,爲小岵南山陳氏開科之祖,作《寒松軒》詩,有句云:“自是古今無變異;豈因霜雪有枯榮。”(有。傳略)。此後,吾族世代科第聯登,欽賜立“世科坊”,榮稱“世科陳”。六世彥聖;彥賢;彥士三兄弟。彥聖,字希天,宋紹聖四年(西元1097年)丁丑科進士,爲吾族首位中式進士;彥賢,又名彥通,遷居達埔埔尾,其後子孫徙居蓬壺陳坂;彥士的子孫分居石鼓鳳美陳莊。七世文曲星拱照。禮,號南壽,宋贈太常卿,家業甚盛,田租萬餘石,擇地於小央鄭坂頭下圳尾蓋屋居之(有傳略)。知言爲宣和六年武舉人。知柔,字體仁,號休齋,宋理學家,紹興十年二年壬戌科進士第四名,授台州判官,遷建州(漳州教授,改名循州)賀州,均有政績,致仕宦遊山水,著有《易本旨》等12部,凡50多卷行世,並題寫大量碑文、詩詞;卒後崇祀永春聖廟鄉賢祠,佳城在蓬壺陳岩山,爲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傳略)。知柔與南宋理學家朱熹志同道合,爲莫逆之交。朱熹爲吾族撰譜,讚賞體仁不降志於秦檜,其經綸事業文章著作,足以風百代。知古,字體學,紹興22年進士。

八世賢達燦若群星。樸,字端行(縣誌載:蓬壺人),乾道五年已丑科進士,歷知漳州,以左司郎接金使,舟行大江中流,風暴大作,金使駭汗,樸曰:“此天之所以限南北者,寧疆息民,則天福之;江有神,不可欺也。”使者悚然;擢太常卿,除知廣州,兼廣東安撫使,卒後崇祀永春聖廟鄉賢祠(有傳略)。模,字中行(縣誌載:蓬壺人),慶元二年丙辰進士,以學行,台試館職,時方開邊,模對策,謂王恢首謀之,戮不足以償僵屍百萬之冤,參政李璧讀之嘉歎;改知梅州,民爲立祠,著有《經史管窺》(有傳略)。根據《永春州志》記載:在十都爲宋陳彥聖、知柔、樸、模相繼登第立“世科坊”。機,字介行,學問淵博,尤長於詩,嘗有讀《易》詩云:“從此不除窗外草,要觀天地發生心。”和“須信生生是真易,疏籬依舊竹生孫。”(有傳略)。權,又名秘,《永春州志》載:建炎二年武舉人並爲其立“武魁坊”。楷,字範行,紹定五年特奏名進士。輝英爲淳熙五年特奏名進直到。綸煥爲漳州府龍岩縣尉。易,字變行,從朱熹,熹嘗稱“易及陳淳爲學頗得次第”,慶元二年丙辰科進士,著有《語孟解》,仕終懷安丞(有傳略)。雷震爲嘉泰十年進士。夢得(又爲夢德),字意行,寶慶元年特奏名進士。基,字業行,嘉定二年進士。廣福,族譜記載:進士(時間和科目未詳)。宗,字主行,淳熙十一年特奏名進士。一新,字日行(縣誌載:石鼓人),少受學於知柔,志行迥出流輩,紹熙元年庚戊科進士,爲汀州教授,累遷國子博士,通判婺州,知邵武軍,以廉平稱,著有《奏禮》等三部,卒後崇祀永春聖廟鄉賢祠(有傳略)。

九世無玷父輩聲名。亞卿爲淳祐元年特奏名進士,選知廉州府。真(又爲直)卿選知英德府。晉接(縣誌載:蓬壺人),紹定五年壬辰科進士第二名,官國子司業、宗正卿,《永春州志》記載,爲宋司業陳晉接立“亞魁坊”。俗名榮祖,兒時牧羊,持齋誦經,少時出家爲僧,法號普足,一生以慈善爲本,以利物濟人爲志,後坐逝于安溪清水岩爲佛,佛號清水真人,世稱清水祖師;先後四次授敕封,由“昭應大師”累至“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威名顯赫,是衆生供奉的神祗。夢得爲寶慶二年特奏名進士。克俊爲嘉定四年特奏名進士。希仁爲太學士,江西學政。景魏,字思象,聰惠過人,開禧元年上舍釋褐,曆監贛州石城,破賊寨擒其酋,辟新會丞,改知潮陽縣,尋歷提轄文思院,擢知惠州、潮州,後知英德,以智行政,功績卓著,積階至朝散大夫(有傳略)。

朱熹於宋慶元四年(西元1198年)爲吾族撰譜立序,贊曰:端行江中之語足以懾遠人,中行開邊之策足以定國是,介行經學之優,景魏治才之美,稱爲兩世四名賢,一時叔侄父子兄弟茅茹彙登華輝萼連,被稱爲一門八俊士,皆能世振箕裘,無玷宗聲者也。

十世至十二世,處於內憂外患的南宋末期,仍輩出科第賢達。十世握,又名握理,淳祐元年特奏名進士;需光(縣誌載:蓬壺人),淳祐元年辛丑科進士;元器爲錢塘縣教授。十一世德高,號惟孝,咸淳元年乙丑科進士;德美爲咸淳元年進士。十二世大育,諱遇龍,咸淳四年(西元1268年)戊辰科進士,官居宋御史台御史大夫(從二品),專掌監察、執法等事,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淪陷後,拒絕元世祖聘用,毅然回故里蓬壺。

校尉公派下在宋朝期間,繁衍鼎盛,科第聯登。六世至八世連續三代均出中式進士,被稱爲“三世連科”,六世至十二世連續七代均出中式進士,被譽爲“七世蟬聯”。名人偉績多如春雲,成爲閩南之望族。

乾坤滄桑,歷史風雲變幻。根據《永春縣誌》記載:“南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西元1277年),元軍進兵福建,蓬壺陳姓、東園蔡姓舉族參加抗元,兵敗後,陳姓幾至滅族。”幸存者背井離鄉,被稱爲“陳百房”的蓬壺陳阪,今僅有知柔的後裔幾十人住居。大育攜眷入浯州隱居鬥門,今金門縣金沙鎮鬥門里之陳姓爲其後裔。有些避居達埔埔尾,成齋由埔尾徙遷南安詩山埔尾肇基繁衍。逸齋徙遷南安金淘山後肇基繁衍。在祖地小央拓展的十二世真祐,家業甚盛,元至於順庚午(西元1330年)年還捐贈壽峰庵(南山庵)石香爐,子孫滿堂,有三子十三孫,元朝後期被視爲參與陳占(花石人)等陳姓作亂,元至正十四年(西元1354年)發生“六二花事件”,次子君澤及君澤公之三子公忠;四子公著;八子孺官俱被殺害,財産盡沒於官,生者逃散遷徙,君澤五子公輔往廣東增城存亡莫知。

托先祖之福蔭,吾族又得以振興,枝繁葉茂。真祐三子群治,舉家遷出小岵,其後裔分遷達埔埔尾、桃城北墘和留安、東平鴻安、南安九都嶺兜、泉州南街等地肇基繁衍。君澤長子公蔭,先往仙遊礦山,旋遷安溪長坑,肇基南斗東山,其後裔分佈長坑、桃舟、白瀨、龍涓等鄉鎮及崇安、福鼎、江西沿山紫溪等地;次子公茂,舉家先往南安夾頭山尾李氏娘家暫住,後回小姑發展,其後裔分佈永春岵山、仙夾、桃城、石鼓、湖洋、東平、南安詩山、安溪蓬萊、德化後寮、福鼎、霞浦、浙江蒼南、泰順等地;六子公弼,逃往南安岩田結茅隱居,其子祖武遷往詩山貞格開基蕃衍,後其裔孫甘山分遷杏塘發展;七子公奭,避居安溪劍斗,旋遷尚卿南山,其後裔分佈安溪城廂同美、虎邱倉美、蓬萊周堂、西坪百福、浙江平陽、蒼南、臺灣臺北等地。

各宗支發達興盛,人才薈萃。君治派下原住泉州南街的裔孫誠甫、儀甫、桓甫均爲明朝進士。公茂之子優道,於明洪武年間返小岵重創家業,其長子德修年僅十五歲進京奏免稅賦,得予除豁,隨後朝廷撥兵在永春屯田;建文年間,德修兄弟肇建“南山陳氏宗祠”,尊優道爲一世祖,奉祀校尉公及至十四世先祖靈牌,其壯舉功垂史冊。據《永春州志》載,優道之孫茂立與其子乾端,成化年間相繼賑饑,敕賜獎諭,旌表爲義民,恩賜建“尚義坊”立紀綱碑。優道玄孫嘉謀,嘉靖十三年由貢入京師,廷試第一,授道州,均州學正,捐俸賑饑修學,升國子監學錄,卒後崇祀永春聖廟鄉賢祠(有傳略)。公奭派下住居安溪同美的裔孫宗達、元錫均爲清乾隆年間進士,曾回永春謁祖。優道裔孫舉人逢源等,於嘉慶十八年,爲建於漳州南山寺邊的“太傅祠”被殘毀事,呈文漳州府龍溪縣正堂,要求查究,並出示嚴禁,得許,隨後勒石於太傅祠特示;裔孫武舉捷科、萬周,舉人逢源、榮登等,於道光五年,重新校尉公墳式,並勒石碑曰:校尉陳公祖墳。民國期間,君治公派下住居南安九都的裔孫育才,字樂三,爲陸軍少將,福建省參議;公蔭公派下住居桃舟的裔孫朝棟,別名宗橋爲安漳警備總司令部少將參謀長兼左路總指揮部參謀;公弼的裔孫聯芬爲國民黨中委 、福建省黨委部書記長,長夏爲空軍中將、臺灣空軍副司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族人大展宏圖,百業俱興,湧現出大批縣團級以上幹部、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名人賢達。公蔭裔孫火旺爲解放軍少將,中國工程院院士。優道裔孫章太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國務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體育名星亞瓊,是原國家女子排球隊主力隊員,在奧運會等國際比賽中與隊友奮力拼搏,榮獲世界女排“五連冠”;原中共福州市委常委增柏,被評爲全國勞動模範。優秀人物燦若群星,不用枚舉。旅居海外的族人,艱苦創業,湧現一批優秀實業家,愛國愛鄉,尊祖敬宗,樂育英才,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爲梓裏的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校尉公世代積德累仁,擇居小姑南山一千餘載,一粒之粟,傳之千倉萬廂,子孫衆多,約有三十萬人。據初步統計,僅常住閩、浙、贛、台四省聚居點的就有近十三萬人,是閩南地區之望族。

注:陳氏譜牒記載:陳邕六世孫全喜官開封府儀同三司上柱國。經查我國歷代官制,沒有“開封府儀同三司上柱國”的官名。面徐州師範學院歷史系編印的《歷代官制兵制科舉製錶釋》一書,在唐代官制概述中說,唐代的官制,雖然沿襲隋制,但有制定系統的品、爵、勳、階。規定散官之號,稱爲散階,文散階有三十九級,最高者稱“開府儀同三司”。定勳級十二轉(轉即級),最高者爲“上柱國”。在文官散階簡表中說,文散階“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在勳級簡表中說,勳號“上柱國”,視正二品。此制沿續至明代。由此可見,全喜公的官階應是“開府同三司”,而“上柱國”是其勳號。稱全喜公官居“開封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實爲欠妥。

摘自永春縣小岵南山陳氏譜誌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