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陳氏淵源 »

祀陳元光將軍的威惠廟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1日

祀陳元光將軍的威惠廟

陳元光父子開發閩南,建置漳州,功勳卓著,世人稱頌,然而新舊《唐書》,卻無一字記載之,後人讀志乘多有不平.宋景佑年間,漳浦縣令呂濤(晉江人)謁廟謝神,曾賦詩雲:

  當年平寇立殊勳,時不旌賢事弗聞。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

  亂螢夜雜陰兵火,殺氣朝參古徑雲。靈貺賽祈多回應,居民行客日云云。

確實,閩南父老有口皆碑,稱頌陳元光父子功業,千百年來,民間建廟祭祀,不可殫記,後人皆崇敬地尊稱他為“開漳聖王”及王爺。然則,哪一處的威惠廟是最早建的呢?雲霄與漳州各有說辭,聚訟不休。

據元光家傳雲:“蠻寇者苗自成,雷萬興之子朱艾,複起於潮,潛抵嶽山,公輕騎往討之,步卒後期,為賊將藍奉高所刃。百姓聞之,如喪考妣,相與制服哭之,畫像祀之,追思之甚,將遺體捏塑于綏安溪之大峙原,蓋由戰場斷頸,馬驚逃至此而氣始絕,時景雲二年辛亥十一月五日午時,壽五十五。”

可見最早建廟祀陳將軍的,地點是在漳浦的大峙原,陳將軍犧牲的地方。後耆老進言:“將軍遺骸不宜久曝,還是入土為安。”因而起初權葬在大峙原。貞元二年,遷州始改葬于龍溪松洲堡之高坡上,即石鼓山上。

到了開元四年(西元 716年),州、縣治一併移設李澳川(即後來的漳浦縣城),朝廷為褒彰陳將軍追封潁川侯,詔賜立廟,廟前禦書“盛德世紀”石坊。這是官方賜建的第一座威惠廟,地點在漳浦西宸嶺,俗稱西廟。那時還沒有雲霄縣的建置,只有懷恩縣,屬漳州府管轄,由於戶口逃亡過多,於開元二十九年(西元 741年)撤銷懷恩縣的建制,地域併入漳浦縣,所以雲霄就別爭了。

至於漳州再次移治龍溪桂林村後,威惠廟又建在哪里呢?據廈大教授葉國慶老先生當年調查的結果:“據俗傳昔元光行轅在浦南,始建廟在離浦南圩一裏許地,名浦西大廟。每值朔 望,鎮台必來此參香。某日雨,鎮台騎馬途過一橋,馬失前蹄,跌落港底。(此橋後名“拔馬橋”。漳州方言:拔,謂跌下也)。因將廟移至松洲,即今松洲大廟。自松洲至龍溪縣治,尚有十五裏之遙,各長官又嫌篤遠,及于城外四方建四廟:東有州主廟,西有西窯大廟,南有新橋大廟,北有北廟”。然而,而今尚存幾廟呢?崇拜開漳聖王,建立威惠廟最多的,尚屬臺灣同胞。明清時期,隨著漳州移民過臺灣,在臺灣各地建廟祭祀的,供奉故鄉威惠廟的香火,據統計至少有七十四座。

載自《漳州掌故大全》

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路邊村有一座構造奇特的廟、庵、祠三合一的建築物;第一進為威惠廟,祀奉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及其愛將輔順將軍馬仁。據《漳州府志》記載:馬仁是陳元光麾下四大部將之一,在《請建州縣表》中,曾著意疏薦“部曲子弟馬仁等有幹略,請授為司馬等職。”詔從之。馬仁的原籍和生卒年月均未見史乘。只知在嶽山戰鬥中,陳元光身陷重圍,馬仁孤身拼死掩護主帥突圍,他自己頭被砍飛,身軀仍坐在馬上不倒。百姓尊崇其神勇,稱為“馬公爺”並立廟祭祀,或配祀于威惠廟,成為鄉社保護神。

第二進是為保福庵,供奉觀音菩薩,民間最信仰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會救苦救難的。這尊樟木雕刻的神像,來歷也久遠了,是元代泰定二年乙丑(西元1325年)雕刻的。

第三進稱為崇德堂,內祀韓氏先賢,他們是韓器、韓堯、韓球三兄弟,是1300年前,追隨陳元光父子進軍閩南,平定蠻獠嘯亂的府兵隊正,曾經駐紮此間,後裔遂落籍定居了,至元代建廟以紀念先人。

廟中最奇特的是一件“出水石蓮花”,放置在廟後天井石埕上,是花崗岩雕琢的石蓮花,分上、中、下三部分組合成的,通高 101公分。上下層均雕刻八瓣蓮花。中層鐫刻“元泰定丙寅間威惠廟立”十個陰文,只要用手推轉石蓮花的上部,轉動數圈,水便汩汩地從中部不斷地流了出來,轉動越快,水流越多。沒有水源,水從何流出?奇哉!所以堪稱“華夏石雕一絕”,可見的前人的工藝何等奇巧了。

 

聞名的威惠廟之一雲霄威惠廟

雲霄威惠廟原稱陳將軍廟,位於雲霄縣雲陵鎮享堂村。坐西北朝東南,始建于唐嗣聖元年( 684年),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始稱威惠廟。現存建築系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裏人吳永綏重建,歷代屢有重修。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被海內外尊為威惠祖廟,有宋代漳浦縣令(時雲霄屬漳浦縣)呂王壽的《謁威惠廟》詩“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名句為證。1985年元月15日被公佈為雲霄縣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廟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18米,占地近1500平方米,共有照壁、大埕、廟體三部分。主體建築分前後二進,以門廳、天井、回廊、大殿等部分組成,建築面積 500平方米。大殿正中設木雕神龕,祀陳元光與種夫人神像;座前置陳政神像。右側設魏媽神龕,懸匾“女中豪傑”,祀陳元光祖母魏敬雕像,兩側撰聯“巾幗長征臨海嶠,中原南下靖雲霄”;左側為許天正神龕,懸匾“建功南郡”,書聯“同來啟士標青史,共起興文惠庶民”。大殿兩側設左右兩廡,右為王女“柔懿夫人”陳懷玉殿,兩側鐫行書聯句“柔順堪欽克佐父兄基業,懿恭作則事傳巾幗芳徽”,為“太學生先登薰沐敬題”;左為“王子”陳珦殿,兩柱鐫行書“文武兼全壯鴻圖於啟宇,英靈丕著承燕翼以流馨”,大殿記憶體明代方形石爐一座,寬0.8米,通高、厚各0.5米,下立四足,正面鐫“崇禎壬申(1632)春王正月金浦劉登樞舍”楷書,字徑 6釐米,豎排 7行,各行 2字,是現存廟內年代較早的石雕文物。

雲霄威惠廟是漳州市與臺灣、海內外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多年來海內外遊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廟內還有不少製作精美的金字牌匾,如“漳台聖宗”、“聖德覃恩”、“惠澤四海”等,都是寶島臺灣“開漳聖王廟”饋贈的文化禮品,又是兩岸神緣文化的生動載體。近十年來,臺灣區開漳聖王廟團聯誼會已數十次組團蒞臨雲霄晉謁威惠祖廟,並頻頻贈匾獻幛,傳達了這些開漳後裔敬宗報本的良好風範。而雲霄威惠廟的陳聖王神像也曾作為兩岸人民的友好使者,兩度赴台巡安交流。

 

聞名的威惠廟之一漳浦威惠廟

漳浦威惠廟,又稱西廟。位於漳浦縣縣城西郊西宸嶺南麓西廟村,漳浦綏安工業開發區南端,國道324線西北側。廟座北朝南,背靠金猴椅山,傍臨鹿溪,前方是一片平川沃野,遠處是梁山九十九峰如列戟,四周綠樹翠擁,山川秀麗,風景旖旎。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閩南重要的旅遊勝跡之一。

據史料記載,漳浦威惠廟,始建于唐開元四年(西元716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宋廟宇規模宏大,明弘治年間,漳浦縣令吳雲重建,"當廟門為樓,三楹翼以左方,上接西廊",祠改"忠烈殿",繪棟雕梁,現制宏偉。明嘉靖三十三年,漳浦縣令慎蒙重修門樓,懸匾曰:"天然圖畫"。明萬曆元年漳浦知縣房寰亦重修。清康熙初,邑人蔡祚周重建。

清康熙二十六年,漳浦知縣楊遇重修,改為山門、忠烈殿、後宮三進及左右廂房,突出重簷無殿的庭院式佈局,廟後建三寶佛殿一座(現遣存廟基及蓮花座三粒),並有禪師主持佛事,現該廟西側和尚山存有幾處圓寂和尚的墓。

至清幹隆年閑,廟宇仍完好壯觀。後經數百年滄桑,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該廟宇大都已坍塌,僅存一間破損的後殿和八十年代初鄉民捐建的一間小廟,漳浦成惠廟歷史悠久,遺存文物豐富,廟區內至今還保存者大量的歷代建築構件、石雕、石碑、門輪、石獅、石柱礎、瓷器、瓦當和一口古井等,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研究價值。

 

東有州主廟,西有西窯大廟,南有新橋大廟,北有北廟...

唐貞元二年( 786年),陳元光曾孫陳謨再遷州治于龍溪,又利用“松洲書院”原址建一座官廟,至今猶存。

又據清代刻本《陳氏開漳族譜》載:宋建炎四年(1130),因"州人以松洲廟長城十裏,信祭艱於往返,遂改建廟於城北門",俗稱北廟;淳熙間(1174-1189)各州縣地方官先後方設“春秋二祭”,是故當時漳、潮、泉三州各屬縣始增建威惠廟多座,並均列入官方祭典。

位於漳州市區南部的新橋威惠廟,現存為清末重修樓閣式建築,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市區惟一的威惠廟,在海內外陳氏後裔中有較大影響,同時還是臺灣眾多威惠廟的祖廟 ,清千總所曾駐兵於此。它的天花、梁架均保存較好,樓下盤龍柱雕刻細緻,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北宋時,漳州府各縣都建有祭祀陳元光的威惠廟。明清以後,威惠廟遍及閩南城鄉,大小廟宇多達二百餘座。並且隨著福建移民傳到臺灣省,至今,陳元光仍是漳州和臺灣地區主神之一。

在閩南地區,自唐朝以來,每逢陳元光的誕辰(二月十五)、忌辰(十月初五)、“封王日”(四月初十)及上元節、中秋節等,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典,迎神賽會。在漳浦威惠廟,遇開漳聖王聖誕,按村莊或街道輪流祭祀。祭祀時,除村落集體供上全豬、全羊外,家家戶戶還要上供雞鴨魚肉及紅龜果等;除了上香、點燭、燒紙錢外,有的村落還請僧道誦念《開漳聖王武德真經》,也有請戲班助興,家家戶戶請客送禮。

舊時在泉州一帶也有不少威惠廟,每年二月十五日舉行祭奠。泉州西郊的潘安村,是日舉行迎神賽會,俗稱“進香”。八人抬著開漳聖王的神輦浩浩蕩蕩,巡視本境。民國初年,因“巡境”越界引起與鄰村械鬥而停止。當地居民至今仍尊稱陳元光為“境主公”,奉為本境護境神,每逢正月初四和二月十五日,家家戶戶設香案,擺供品祭祀。

 

台灣省開漳聖王廟團聯誼會會員名冊: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臺北市內湖區       奠濟宮     基隆市(廟口)

芝山巖惠濟宮    臺北市士林區       福興宮     雲林縣鬥六市

石牌汾陽宮     臺北市北投區       新營同濟宮   台南縣新營市

財團法人廣濟宮   臺北縣中和市       善化西衛開元宮 台南縣善化鎮

財團法人新店太平宮 臺北縣新店市       歸仁忠順宮   台南縣歸仁鄉

貢寮昭惠廟     臺北縣貢寮鄉       台東建安宮   台東縣池上鄉

金山廣安宮     臺北縣金山鄉       興龍宮     高雄縣燕巢鄉

保安宮       臺北縣萬裏鄉       威聖廟     高雄縣杉林鄉

萬裏忠福宮     臺北縣萬裏鄉       鎮福殿     高雄縣茄萣鄉

保民宮       臺北縣萬裏鄉       鳳邑開漳聖王廟 高雄縣鳳山市

新莊聖王公會    臺北縣新莊市       中莊慈聖宮   高雄縣大寮鄉

旨雲宮       臺北縣樹林市       花蓮武天宮   花蓮市

聖安宮       臺北縣板橋市       花蓮新城鎮安宮 花蓮縣新城鄉

頂雙溪柑林威惠廟  臺北縣雙溪鄉       花蓮開靈宮   花蓮市

財團法人埔頂仁和宮 桃園縣大溪鎮       二城威惠廟   宜蘭縣頭城鎮

福仁宮       桃園縣大溪鎮       頭城福崇寺   宜蘭縣頭城鎮

東興宮       桃園縣大溪鎮       礁溪漳福廟   宜蘭縣礁溪鄉

大溪百吉復興宮   桃園縣大溪鎮       礁溪永興廟   宜蘭縣礁溪鄉

瑞源宮       桃園縣大溪鎮       礁溪集惠廟   宜蘭縣礁溪鄉

福興宮       桃園縣復興鄉       礁溪永護廟   宜蘭縣礁溪鄉

五福宮       桃園縣大園鄉       礁溪保安廟   宜蘭縣礁溪鄉

福隆宮       桃園縣大園鄉       壯圍永鎮廟   宜蘭縣壯圍鄉

復興宮       桃園縣觀音鄉       六鎮安廟    宜蘭縣壯圍鄉

石橋復興宮     桃園縣觀音鄉               宜蘭縣壯圍鄉

指嚴宮       桃園縣龍潭鄉       鎮安宮     宜蘭縣壯圍鄉

財團法人建安宮   桃園縣平鎮市       後埤振安廟   宜蘭縣壯圍鄉

景福宮       桃園市          新社鎮安廟   宜蘭縣壯圍鄉

桃園外社聖王廟   桃園縣蘆竹鄉       靈鎮廟     宜蘭市

茄投奉天宮     台中縣龍井鄉       三清宮     宜蘭市

建興宮       台中縣烏日鄉       宜蘭市靈惠廟  宜蘭市

聖興宮       台中縣烏日鄉       宜蘭市永鎮廟  宜蘭市

啟興宮       台中市西屯區       員山玉雲宮   宜蘭縣員山鄉

聖隆宮       台中縣大裏市       三星昭靈宮   宜蘭縣三星鄉

護安宮       台中縣沙鹿鎮       冬山聖福廟   宜蘭縣冬山鄉

台中玄靈武聖堂   台中市西屯區       五結善永堂   宜蘭縣五結鄉

草屯陳府將軍廟   南投縣草屯鎮       福安宮     宜蘭縣五結鄉

武德宮       南投縣竹山鎮       三吉靈惠廟   宜蘭縣五結鄉

聖天宮       南投縣名間鄉       鬥六慈靈宮   雲林縣鬥六市

名間大莊大賢宮   南投縣名間鄉       北港昭烈宮   雲林縣北港鎮

大林安霞宮     嘉義縣大林鎮       啟順宮     彰化市

嘉義歲化宮     嘉義縣布袋鎮       竹田建安宮   屏東縣竹田鄉

台灣開漳聖王功德會 嘉義縣梅山鄉       九如聖王廟   屏東縣九如鄉

          嘉義縣梅山鄉       新竹聖王宮   新竹市

梅山威惠宮     嘉義縣鹿草鄉

 

臺北內湖碧山巖開漳聖王廟簡介

本廟位於台灣省臺北市內湖碧山之尖峰,又稱尖頂開漳聖王廟,奉祀開閩民族英雄陳元光及其部屬李伯瑤、馬仁兩位將軍。康熙末年,漳州府人氏黃某攜眷配帶開漳聖王香火渡海來台墾荒。行於於碧山之尖頂,忽聞嗡嗡之聲,不絕於耳,停步視之,其聲傳自身前一塊石下小洞,認為此處適合於安座聖王難得一見之蜂穴吉地,遂將隨身佩帶香火懸掛於石洞中膜拜後離去。

值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碧山尖頂山下一帶,土匪猖獗,結黨成群,聚眾劫舍,擄人勒索,蠻橫無比,民不聊生。某日黃昏,匪徒又在山下聚集,計議行劫,忽見尖頂山頭金光萬道,鋒芒四射,戰鼓齊鳴,宛如萬馬奔騰。匪眾聞見喪膽,斯時懸掛聖王香火之石塊巨響一生分裂為三,中塊乃聖王化身,而兩邊石塊即為李、馬將軍(現在開基祖廟內奉祀之神石)仍立在原地不動外,週圍散石一直滾落山下匪徒聚集處;使匪眾保命要緊,紛紛棄械 ,鼠竄而逃,自此以後再也未見土匪在此一帶為非作歹。事後附近黃、郭、林、簡、鄭等五姓居民聞訊踴至膜拜虔誠祈求,果然神靈顯耀,病者得癒,物失復得,士、農、工、商皆得順遂,救災救劫,降福民間(石室祖廟自建廟至今已歷二百五十餘年)。追溯至嘉慶六年(1801年)因鑒及香客日增,如此石室小廟無法容納大批香客膜拜,建地雖狹窄,惟原址係屬古蹟聖地,人傑地靈,不忍他遷,故在原址小廟前另建本殿,雕造鎮殿聖王及李、馬將軍金身,選擇吉日進神安座,奠定初基。至鹹豐十一年第一次修建,後又重修過兩次;民國三年第四次重修,值至民國四十七年某日風雨交加之夜,發生山崩地坍,廟庭全毀無立足之地,惟有本殿絲毫未損,人皆稱奇,實係聖王顯靈保護寶殿而未波及。遂由當時本廟管理委員會與地方人士共同策畫整修並加建地下室,擴建本殿及廟庭,至民國六十年完成重修工程(第五次重修)成為莊嚴寶殿,香客稱便,拜者日增,有求皆驗,福庇萬民,澤彼四方,皆沐神恩。就此,各地人士紛紛前來祈求分靈,經聖王指示,准予分傳者,至目前為止計有數百尊,甚至遠渡國外,大顯聖靈。

 

臺北縣中和市廣濟宮簡介

廣濟宮位於臺北縣中和市中和路九十五號(昔時地名為擺接保-班寮-枋寮)。於清雍正、乾隆之際,漳人來臺開拓;在擺接堡,披荊斬棘,蓽路藍縷,開闢沃土。幸叨聖王浩氣,常顯神靈,或施霖雨,或除瘟疫,得以順利。為感聖恩,於土地墾成定居後,擺接堡十三莊 (今之中和、板橋、土城、安坑)之漳人,為酬聖德,乃於清乾隆年間,從祖籍漳洲開漳聖王廟,恭請聖王金身,在此開基創建。

時係廣濟宮還是土造平房(店面式)建物,廟中供奉  開漳聖王二王鎮殿。旋於嘉慶十六年五月重修,改以石條、路灰材料建造。而後,雖經逐年增華,惟仍感不具規模、宏偉。迨至嘉慶、光緒年初,由擺接堡沐恩弟子暨眾信斥資,共同建獻廟宇,恭雕鎮殿  聖王神像。神殿由唐山師傅歐大候先生,設計建造。工程歷經數年備極艱辛,終於光緒六年間重建完成;古色古香、莊嚴堂皇,雕樑畫棟,匠心獨運,金碧輝煌之神殿。本宮自開基創建廟宇至今,已歷二百三十餘年。

 

台灣省基隆市奠濟宮簡介

台灣省基隆市奠濟宮位於基隆市仁愛區仁三路27-2號,建於清同治12年(1873年迄今 110多年,正是百年古剎。但廟內供奉的則是開漳聖王,也就是唐朝的陳元光將軍,其誕辰迄今已是一千三百廿週年。開漳聖王是河南人,在唐垂拱2年(868)奉命平定閩粵,由於開拓邊疆,安撫當地民眾,恩澤及於閩臺,死後封為開漳聖王。

基隆的先民大多來自閩南,因而對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的德威,非常仰慕;而在基隆建廟奉祀。當時由基隆地方士紳白番,有濟堂連新永、自楊傳等購買外木山十多頃田地為廟產,以木料建廟其上,但是後來由板橋望族林本源等捐獻現在仁愛區王田裏的土地再由地方士紳張金發及賴武等人捐款,並獲得地方熱烈響應,而於清光緒元年 (1875年)建成,當時的奠濟宮、精工細琢,非常壯觀,到光緒廿三年又由張金發、江忠良等倡議重修更具規模,同時又在外木山購地為廟產。

奠濟宮廟門旁有鏤石雕刻,手工細膩、人物生動,鏤石上刻有蟹、貝等海底生物的浮雕,充分顯示基隆先民靠海維生的特色。進入三川門前,右側的廟壁刻著一個古代戰士,右手執「旗」,左手執「球」,左側的廟壁則有另一個古戰士手持古兵器「戢」與指揮部隊的敲打器具「磬」,這是先人取“旗球戢磬”的諧音來“祈求吉慶”之意,相當有意思。

入廟後可見排列整齊的紅色大石柱,上面刻有敬神對聯,正殿主神前的花鳥石柱則是日治時期建的,因為日人崇尚花鳥之故。龍柱則是戰後所造,此乃中國寺廟的特色。

光緒二十一年,乙末割台之役,日軍自澳底登陸基隆港,清軍將廟充為武器倉庫。當撤退時,因所殘留的水雷爆炸,致使奠濟宮嚴重損毀。迨至光緒31年重修。民國12年再次重修,後殿升高為樓,移奉水仙尊王崇祀。有基隆市文豪李石鯨撰、蔡三恩揮毫之【基隆市奠濟宮重修碑誌】及【奠濟宮改築諸善信喜捐緣金芳名】兩座碑文可稽。現立於奠濟宮右側。但該宮在外木山的廟產土地則變為日人所迫賣給日本電化公司為工廠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奠濟宮也遭炸燬,再加風雨侵蝕多年,宮廟已殘破不堪,到民國四十六年元月組成奠濟宮管理委員會,略為整修,到民國53年委員們以宮廟殘破,乃提議修建,除該宮自籌資金,修建中殿外,並由蘇德良、顏欽賢、杜伯英等士紳及地方人士捐資興建前殿及兩廊鐘鼓樓,而使基隆奠濟宮有日之規模。

 

台灣省臺北市士林區惠濟宮簡介

惠濟宮位於臺北市士林區至誠路一段326巷26號

士林世居的住民大多來自於福建漳州府的漳州人,來此地的漳州人感念開漳聖王恩澤,於清乾隆16年籌劃立廟於芝山岩。 (一說此地的開漳聖王廟,相傳乾隆年間,有漳州人黃澄清將聖王香袋掛於樹上,後人屢求皆靈驗,乃由地主黃氏建此廟。)

從惠濟宮旁懷古園內的「惠濟宮碑誌」與「芝山合約碑記」可以瞭解:

清乾隆17年(1752年),由地主黃國聘同意獻地建廟,士林士紳吳廷誥力促倡建,名為「芝山巖」。

清乾隆51年(1786年),由地主黃文欣(黃欽欣)施捨全山(芝山岩)交付當時芝山總理吳慶三等及民眾捐助,建大墓塋葬林爽文反清復明的許多死難民眾,即為「大墓公」。乾隆53年,改由吳德崇擔任建廟董事。

清嘉慶 9年(1804年)黃氏後人黃承帶擔心芝山岩唯恐遭農畜破壞,便請求豎碑貼告示。當時芝山岩首事何繪等人於嘉慶10年乃向新莊縣提出說明。黃承帶經四方查證,確為祖父黃文欣已捐獻,便收回告示、毀去界碑,並要求言明獻地之四邊界,於是在嘉慶10年10月仝立「芝山合約書」,當時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合約書。

道光27年(1847年)08月,又有黃祿藉口砍伐芝山岩東北方的古樹,被罰演戲表示道歉,並再度規定不許砍樹。為怕大眾忘記此約定,並瞭解捐地建廟之來龍去脈,於是在道光29年花月立此「芝山合約碑記」。

 

台灣省臺北縣金山廣安宮簡介

歷史悠久的廣安宮,座落在台灣省臺北縣金山鄉金包裏街已數百年之久,因缺乏史籍記載,正確創建年代至今已不可考,惟據耆老口雲:約當清朝乾隆年間(1736~1765年)有福建彰州先民入墾斯邑,同行陳姓先民,為叩謝開彰聖王庇佑平安渡海,來台之恩,立廟奉祀,並同奉開彰聖王元配夫人種氏(聖王媽),同享香煙。

舊名「聚星堂」的廣安宮,於乾隆年間創建後,曾於嘉慶六年(1801年)改建,道光二十年(1848年)重建,同治六年(1867年)大地震亦受波及,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光緒二年(1876年)重建,後有多次修葺,光復後更名「廣安宮」,開放給一般信眾參拜,遂成公廟通稱也由「陳聖公廟」變為「聖王公廟」。

民國六十九(1980年)原大木造結構宮殿塌陷,由管理人陳溪讓先生發起募款,集資重建,民國七十年(1981年)年竣工。為今所見三開間單殿式格局,鋼筋混凝土仿木構造,單簷硬山式屋頂,正脊神人馭雙龍朝三仙,燕尾翹首,脊垛五光十色,瑰麗斑斕,殿前龍柱、石獅鎮立,衛護廟堂,璧體石雕,龍騰虎躍,神態活現,廟中神龕,透雕金龍,金碧輝煌,開漳聖王端坐其間,紅面長髯,威儀萬千,輔順、輔信二將,端印持劍,分立左右,神態莊嚴,左龕供奉秉燭春秋,義薄雲天的關聖帝君,右龕奉祀鎮守鄉裏,和藹可親的福德正神,楹柱對聯多為本鄉前鄉長李龍洲先生及漢學家黃炳祥先生所撰,書法家莊晉春先生揮毫題字,對聯中訴盡開彰聖王身前英勇功蹟及護佑子民的事蹟。

聖王姓陳名元光,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河南潢州縣)人,生於唐朝高宗顯慶2年(657年)自幼聰穎過人,允文允武,唐高宗年間( 657~ 657年)閩南蠻族作亂,隨父歸德將軍陳政,前往閩南平亂蠻族,唐高宗儀鳳二年( 677年)父逝,克紹父職,受封大將軍,唐武后垂拱二年( 686年)將軍奏請朝廷,於泉州、潮州間開設州郡,奏准,將軍著手建設地方,興學制法,營農惠工,開科取士,舉用賢良,使彰州步上繁榮之道,唐睿宗景雲二年( 711年)蠻族再亂將軍率輕騎鎮壓,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戰死沙場,享年六十五歲,朝廷詔贈「豹韜衛鎮搭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丞臨彰侯」,唐睿宗開元四年( 716年)詔告立廟祭祀,建坊表彰,州民為感念其功業,尊稱將軍為「開彰聖王」。

相傳本宮開彰聖王二王神像(將軍坐像踏龜),於日據大正年間(1912~1926年)迎往尖頂聖王公廟(內湖碧山巖開彰聖王廟)舉行開光點眼儀式,儀式完畢後信徒將二王神像置於輦轎(兩人抬小轎),準備迎回金包裏街廟中,但小轎卻自行飛出宮外,不見蹤跡,信徒萬分著急連忙翻山越嶺趕回宮中,路過公館崙(位萬裏鄉磺潭村與本鄉五湖村龜仔山相鄰)聽路人說之前有一小轎上坐一尊神像淩空飛過,朝金包裏街方向飛去,待信徒趕回宮中時,只見二王神像及小轎已在神案上,信徒紛紛稱奇,至今每年公館崙廟會必迎二王前往該境接受膜拜。

廣安宮創建頗早,為全台開彰聖王廟七十餘廟中的古廟,留有古物甚多,尤以一對小石獅燭台,造型奇特,今為罕見,相傳為創建時古物,距今已有兩百年以上歷史,另有「開彰聖王」、「皇唐開彰將軍忠毅文惠廣濟王陳氏神妣種氏」祿位牌位,年代久遠,彌足珍貴,近年該宮應大陸祖廟,福建漳州「威惠廟」之邀,前往謁祖,獲祖廟致贈開彰聖王騎馬英姿神像乙尊返台供奉。

佇立在繁華熱鬧中的廣安宮,廟前有市集及聞名全台的鴨肉攤,貴為古廟,卻能與居民的生活密切結合,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開彰聖王聖誕,必舉行法會,誦經禮讚,恭祝聖壽,並舉行遶境,祈求地方靖安。清葉已來,彰籍移民渡台,常奉聖王神像隨身,以求平安,定居後,則立廟,祈佑開墾順利,凡有彰州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奉祀開彰聖王,尤以陳姓宗親更為崇敬。

 

臺灣開漳聖王廟四最

根據“開漳聖王廟團聯誼會”的統計,臺灣目前有 300多座開漳聖王廟,信眾超過 500萬人。由於開漳聖王為臺灣移民的主要信仰,因此早期臺灣的地方發展,多是以開漳聖王廟為中心點向外延伸,如北臺灣知名的金山老街、基隆廟口,都是循此模式。

最多:  宜蘭縣有23座開漳聖王廟,是全台最多的縣市。

最密集: 桃園縣大溪鎮總面積不過 105平方公里,卻擁有10座開漳聖王廟。

最老:  桃園的仁和宮建於康熙48年(1712年),是全台最老的開漳聖王廟。

最具代表:鳳山開漳聖王廟、碧山岩碧山寺、芝山岩惠濟宮、桃園景福宮。

 

華安縣浦西村也有一座威惠廟,又名浦西大廟。

浦西村系漳州市華安縣豐山鎮的一個行政村,位於華安縣南端,在風景秀麗的九龍江畔上,東面與玉蘭村交界,西與漳州市立興罐頭廠、制糖廠接壤,距豐山鎮 政府四公里,南面就是九龍江,江對岸是福建省水文觀測站,北面有潭口火車站,鷹廈鐵路貫穿東北穿過。距漳州市區25公里,距華安縣城65公里,距長泰縣城20公里。

村落面積0.6平方公里,全村五百多人口,一百四十多戶,轄有兩個自然村。

該村風景優美秀麗,村道水泥縱橫通暢,村周圍荔枝、龍眼等果樹茂密成蔭。在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平安村成績顯著,多年被鎮、縣兩級政府評為文明村、示範點。

浦西村原屬龍溪縣管轄。舊稱福建漳州府二四都浦西保,浦西村始祖“開漳聖王”陳元光,陳元光唐朝時隨父陳政入閩平定蠻亂,父病故繼承父職,統領點兵,後奏請唐朝廷,建置漳州府(西元 669年),至北宋仁宗天聖年間(西元1023年),陳元光後裔十五世陳援從分居,開居浦西社(浦西村),距今 983年。

建廟奉記威惠廟龍湖祖。州府官員每年春秋兩祭,在江畔上立石碑;諸官員行至浦西接官亭(浦西亭)過江境界“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而恭祭之”。現浦西威惠廟倖存在,經多次整修,仍保持著明、清古代風貌,每年眾多香客,組團到往威惠廟(簡稱浦西大廟)掛香朝拜,敬仰祭記朝拜陳聖王的民眾絡繹不絕,這對閩台習俗和文化交流起著很大作用。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