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陳氏淵源 »

陳姓

作者:佚名  來源:河南省委統戰部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1日

陳姓

陳姓在中華 100大姓中居第五位,陳姓人口約700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5.4%。陳姓播遷至海外台灣地區和東南亞及歐美各國的人數亦多,如台灣就有“陳林半天下”的諺語,說明台灣島上陳姓人口之多。陳氏是舜帝的後裔,歷史上名人輩出,人才薈萃。特別是當代高科技人才尤為突出,陳姓被選為院士的達76人,佔1948-1999年的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總數的5%。由於陳姓歷代名人多,宗族文化遺址亦多。

 

一、尋根問祖

陳姓先祖是黃帝孫子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瞽叟,瞽叟生舜。舜是顓頊的曾孫子。舜的34世孫名媯滿。媯滿是瑞頊的38世孫。周武王封媯滿建陳國,謚為陳胡公,媯滿是陳姓的始祖。

陳姓的得姓具體情況如下:商朝末年,媯滿的父親名叫遏父(又稱閼父)。他在周文王那裏工作,特別精通製造陶器的技術,深得文王的稱讚和賞識。文王就把女兒嫁給了遏父的兒子媯滿。後來文王的兒子武王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分封諸侯時,封妹夫為媯滿到陳地,建立陳國,國都在宛丘(今淮陽縣城)。媯滿又稱陳胡公。所以又稱他為胡公滿。陳國傳20世26代君王,建國 588年,陳國被楚國滅後,陳胡公裔孫們逃亡外地,懷念祖國,有的以胡公號為姓氏,就姓胡,胡公滿的第12世孫名叫完,字敬仲。因避陳國內亂逃奔到齊國,改姓田,名叫田完。田完的10世孫名叫田和,在齊國稱了王,又傳至田和的16世孫名叫田建,這時齊國被秦始皇所滅(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田建有三個兒子,長子叫田昇,次子叫田桓,三子叫田軫。田軫作過楚國的宰相,封為潁川侯,他又搬回到了潁川安家。恢復了陳姓。田軫改為陳軫。陳軫是潁川這一支陳姓的始祖。當然先祖仍是顓頊,陳姓始祖仍是陳胡公。以上資料說明,陳姓得姓先祖祖根地在河南內黃縣,內黃縣有顓頊帝陵墓,陳姓始祖地在淮陽縣,當地有陳胡公墓。郡望在潁川。從內黃到淮陽,再到長葛是一條系統的陳氏祭祖尋根旅遊路線。

 

二、遷徙繁衍

陳國從建立至亡國期間,陳氏有三支避居外地,其一是陳哀公三十四年(前 535),楚靈王派公子棄疾攻打陳國,陳的國君叫留逃,留逃奔到鄭國,避居在今河南開封縣南陳留鎮。其二是陳泯公二十三年(前 479),楚國滅陳國,泯公長子名陳衍避居於陽武戶牖鄉(今河南省蘭考縣境),陳衍有二子,長子叫陳璉、次子叫陳璵,都在齊國作官,與田敬仲的後代人聯宗,因而戶牖鄉陳氏家譜世系亦傳至陳寔。其三是楚滅陳後,陳泯公次子避禍于晉國,其後裔陳孟璉,任固始(今河南固始縣)侯相,就搬家到固始,陳孟璉的六世孫陳引奇作了大官,官至信都別駕,是清官有德政。引奇公無子,以潁川陳寔為嗣,陳寔裔孫陳皋,遂遣其五子陳達信于南朝宋時遷壽州固始縣(今河南固始縣),以承繼固始陳氏基業。

魏晉南北朝時

陳姓皇帝首先是潁川陳的十七世,叫陳伯,隨東晉南遷,居曲阿(今江蘇丹陽縣)新豐湖,他兒子名叫陳匡,官居晉西中郎將,其孫叫陳世達,官至長城令(長城縣在今浙江湖州市),遷居長城縣下若裏。世達子名陳康,官至丞相掾。陳康子叫陳英,官至盱眙太守。陳英子叫陳公弼,官至尚書郎。公弼子名陳鼎,是武官為步兵校尉。陳鼎的兒子名叫陳高,官至散騎常侍。陳高兒子名陳泳,是懷安縣令。陳泳子名陳猛,是安成太守。陳猛子名陳道巨,官至太常卿。道鉅子名陳文讚,文讚有三子,長子名陳談先,官至南朝梁東宮直閣將軍,義興昭烈公;次子陳霸先是皇帝,即南朝陳武帝;三子陳休先,官居侍中、驃騎將軍、南徐州刺史、武康縣侯(見《陳書‧高祖本紀》)。南朝陳共傳三代五位皇帝,歷時33年。南朝陳世祖陳蒨有10個兒子,高宗陳頊有30個兒子,後主陳叔寶有11個兒子,除接續皇位者外,全部封王於各地。陳朝被滅失國後,宗室中人除部分被誅殺外,多數生存下來,成為各地潁川陳氏分支的開基始祖。

隋唐時期

陳姓繼族南遷出了多位大學者。如翰林學士。隋滅唐興,南朝的宜都王名叫陳叔明(陳後主的五弟)的五世孫名叫孫兼,為唐玄宗時的進士,官居秘書少監、翰林學士。陳兼的兒子陳京,唐德宗時中進士,官至給事中、集賢殿學士。陳京四世孫名叫陳環,是臨海縣令,為避難遷于福建泉州仙遊縣。陳環第五子名陳伯宣,隱居於江西省廬山。伯宣孫名叫陳旺,于唐文宗大和六年( 832),遷居到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永清村(今德安縣車轎鄉義門陳村),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基祖。陳旺以孝治家,立家規,建書堂,使義門陳氏日漸昌盛,到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歷時230年,前後陳家19代同居共炊,人3700多口人,300多處田莊,成為封建時代一個家庭最高理想的模式,被統治階級封為忠義之家的光輝樣板。但小農經濟的各種矛盾不能使之長久,到1062年,便向皇帝遞了一份請示分家的奏摺。於是宋仁宗趙禎命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初等,奉旨臨門,協助分家外遷,按十二行分派,分為大小 291莊,分遷於16個省、市的125個縣、市中,其中江西28個縣、市,湖北23個縣、市,分遷到河南的7莊:其中陳延成遷光州固始縣三台莊,陳高遷歸德(今商丘市),陳柏遷祥符(今開封市),陳詔遷濮州(今濮陽市),陳明遷光州(今潢川縣),陳良遷河南(今洛陽市),陳瑞琉遷永寧(今洛寧縣)。

原在南北朝時期北方士族南遷的大洪流中,太邱長陳寔後裔陳志皋,率其子陳達信遷居蔡州固始縣。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朝廷派志皋後代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帶3600名府兵入閩。儀鳳二年( 677),陳政陣亡,其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浴血奮戰,平定了叛亂,奏請設置漳郡,屯兵戌邊,興修水利,發展生產,辦學校培養人才。為此陳元光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其子孫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的主要一支。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就是這一支派中的著名一員。

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名叫陳忠,在唐朝作官,封為鄂國公。陳忠子陳邕,中宗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受宰相李林甫的排擠,遷到福建同安,後轉到漳洲南廂山。陳邕四個兒子,長子名叫夷則,次子名夷錫,三子名夷行,四子名夷實。夷行,字周道,客居潁川祖籍,由進士擢升為起居郎,又官至史館修撰、侍讀學士,唐開成二年( 837)又晉陞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後因足疾罷為太子太保,檢校司空兼河中節度使。五代十國的南唐時期,陳邕的裔孫陳洪進,才高又勇猛,多次立戰功,南唐李後主命其為泉南等州的節度使。到宋朝,又授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進封南康郡王。洪進兒子名陳文福,官居泉州刺史,陳文灝為漳州刺史,其後代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宋金時期

金兵南下,中原士族兩次南遷,陳寔後裔陳魁,率眾93人,移居福建寧化、上杭。其曾孫孟二郎、孟三郎,從福建遷廣東之程鄉(今梅州市),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

明清兩代

閩粵陳姓有不少人渡海遷居台灣島和東南亞各國,陳姓遷到越南曾稱王,建大越陳朝。更為南洋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據臺北縣《清源陳氏家乘敘》載:入臺始祖是跟隨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陳永華、陳澤。《武榮詩山霞宅陳氏族譜》也說:“我祖自穎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入閩,至一郎公卜居武榮詩山霞宅。”僅此派陳姓,自清初至民國的 300多年間,遷臺人數即達2000餘口。遷臺陳姓多聚居於鳳山、屏東、高雄、嘉義、台南以入臺北、淡水、基隆、新竹、彰化等地,成為台灣人口最多、聲名赫赫的首姓大族,至今流傳著“陳林半天下”的諺語。今天的越南,古稱交趾、安南,從漢代開始,就是中國封建王朝的藩屬,陳姓和其他中國人,很早就有人遷入這個兄弟之邦。據史志和族譜記載:南朝梁時期,陳寔後裔陳文戒,曾任交趾德州刺使。到了宋代,福建陳氏紛紛遷入越南,有的還成為安南王朝的重臣,如阮高宗時的大臣陳宿,元帥陳馨,李惠宗時太尉、彰誠侯陳嗣慶,顯誠王陳豹,左司郎中陳智宏,太師陳仲,駙馬陳京(娶昭聖公主)。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陳京改名陳日照,建立了大越陳朝,共傳8世13王,歷時175年,寫下了陳姓在越南最為顯赫的篇章,至今陳姓仍為越南十姓之首。

位於日本西南端的琉球群島,曾為中山國,明代初年歸附於明,成藩屬。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與這個小國的來往,贈給琉球許多海船和水手,在這些船工水手中有不少福建的陳姓子弟,後來有些落戶琉球,成為大夫、長史、通事、船長等。明清以後,閩粵沿海地區出海謀生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少是陳姓子孫,有名可查的有福建永春縣陳臣留,於乾隆十八年(1753)到馬來西亞經商,後帶領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德化丁溪《陳氏族譜》記載:族人在馬來西亞,從事經營及農業生產,“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達二百數十人,拓土已至數百萬畝;財產有數十萬,且有至百餘萬者。”此外,還有許多陳姓後裔,僑居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英、澳、美、法、加拿大等國。他們之中,有的已經在僑居國生活了數代和數十代,成了僑居國的華裔公民,有的還擔任了僑居國的議長或部長,為僑居國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陳姓遷往南洋諸島,歷經艱險,那時的交通遠不像現在這樣,坐巨輪航行於浩淼煙波之間,是“風雨不動安如山”。他們乘坐的是小木船,遇到風和日麗天氣,水波不興,櫓聲奏響,倒還是一件令人愜意的事情;如果遇到風狂浪惡天氣,舟覆人亡,葬身海底,連屍骨也無處尋覓,就令人欲哭無淚了,而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南安縣《武榮詩山霞宅陳氏族譜》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時貴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丁醜(1697),往番失船。”又載了一個叫陳遂掌的人:“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卒乾隆三年戌午(1738)六月二十八午時,在番失船”。“番”自然是指南洋諸島,所謂失船是指舟船被風浪顛覆,不得生還。那個叫陳貴的人,不知活了多少歲,那個叫遂掌的人,只活了29歲,便為出海而葬身魚腹,可見出洋渡海謀生之艱辛。福建晉江縣安海《陳氏族譜》載:“陳毓踐,生崇禎癸酉(1633),卒康熙甲戌(1694),因船沉於七洲洋(南沙群島海域)。”這又是一個被大海奪去生命的例子。

為開發南洋而獻出生命並葬於異域的陳姓人也不少。如福建晉江縣安海《飛錢陳氏族譜》記載:“陳章燦……生萬曆癸巳年(1593),卒崇禎庚午年(1630),商于呂宋,葬其地。”呂宋即菲律賓的呂宋島,陳某在那裏經商,死後便埋葬在那裏。晉江縣《陳氏族譜》記載:“陳士勳,生崇禎癸未(1643),卒康熙丁卯(1687),商於咬刺吧(今屬印度尼西亞)而卒,遂葬其地。”還有一個叫陳胤潁的人,“商於暹羅(今泰國)而卒”。出海謀生的艱辛,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海外陳姓也有發跡變泰者。德化丁溪《陳氏族譜》記述了族人在馬來西亞經營農業,成為巨富的情況時說:“僑居之地,為英屬穀株吧轄、文律等處。經過披荊斬棘之餘,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達二百數十人,拓土已至數百萬畝。財產有數十萬,且有至百萬金者。”橡膠鉅子陳嘉庚即是一個例子。這說明陳氏是開發南洋諸島的功臣。如果沒有大批漂洋過海的華僑到南洋開發,就沒有南洋當今的繁榮興旺和發展。

 

三、歷史名人

歷代帝王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前208)

陳朝開國君主 陳霸先(503-559)

元末大漢皇帝陳友諒(1320-1363)

歷代名臣名將

漢朝初年名相陳平(?-前178)

不避黨禍的陳寔(104-187)

開漳聖王陳元光(657-711)

北宋陳氏一門父子三宰相四令公:陳省華(939-1006),縣令,三個孩子陳堯叟(961-1017)、陳堯佐(963-1044)、陳堯咨(970-1034)相繼金榜題名,父子四人同朝居官,位高官顯。

太平天國名將陳玉成(1857-1862)

撚軍首領陳大喜(1832-?)

歷史文化名人

唐僧玄奘(600-664)

初唐詩人陳子昂(661-702)

明末畫家陳洪緩(1598-1652)

陳氏太極拳奠基人陳卜、創始人陳王廷(1600-1680)

現代陳氏名人

愛國僑領陳嘉庚(1874-1961)

著名民主人士、中華全國工商聯主委、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叔通(1876-1966)

辛亥革命重要領導人之一陳其美(1878-1916)及其兩個侄子陳果夫(1892-1951)、陳立夫(1900-2001)

中共創始人陳獨秀(1879-1942)及其二子、大子無產階級革命家陳延年(1899-1927),二子革命烈士陳喬年(1902-1928)

中共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陳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著名儒將陳毅(1910-1972)

國防部長、一代名將陳賡(1903-1961)

著名版畫書法家陳天然(1926-  )

 

四、陳姓院士名人錄

陳姓名人中尤其是陳姓院士級人才突出。陳姓院士有76人,佔1948至1999年兩院院士總人數的5%。有與竺可楨著名專家齊名的數學物理學院士陳省身,有舉世聞名的數學院士陳景潤。還出了人文學院士陳垣、陳寅恪,是與馮友蘭、郭沫若齊名的大師。還有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陳芳見、陳能寬兩位陳姓功勳專家。現以學科分別記述陳姓院士名錄如下。

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8人:陳省身 陳 彪 陳佳洱 陳建生 陳景潤 陳建功 陳希孺

            陳難先

生物學部院士14人:   陳 楨 陳克恢 陳子元 陳中偉 陳華癸 陳宣瑜  陳 竺

            陳宜張 陳慰峰 陳風桐 陳文貴 陳世驤 陳煥鏞

人文學組院士 2人:   陳 垣 陳寅恪

化學部院士10人:    陳慶方 陳榮悌 陳俊武 陳冠榮 陳家鏞 陳敏恒 陳鑒遠

            陳耀祖 陳凱先 陳茹玉

地理部院士 8人:     陳 顒 陳永齡 陳慶宣 陳運泰 陳述彭 陳國達 陳俊勇

            陳夢熊

技術科學部院士10人:  陳芳允 陳學俊 陳俊亮 陳能寬 陳翰馥 陳宗基 陳新民

            陳士椿 陳顯旦 陳 星

首屆工程院士 2人:   陳力為 陳偵亮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士 4人:    陳先霖 陳秉陪 陳一堅 陳矛章

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 5人:   陳敬熊 陳德仁 陳良惠 陳火旺 陳太一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 3人:陳清如 陳國良 陳蘊博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4人:陳 新 陳明致 陳厚群 陳吉餘

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院士 1人:陳聯秦

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 3人:    陳洪鐸 陳冀勝 陳灝珠

能源與礦業學部院士 2人:     陳清泉 陳毓川

 

五、文化遺址

陳氏先祖顓頊帝陵遺址

位於河南省內黃縣南30公里梁莊鄉三楊村。墓地為二帝陵,陵園佔地五萬平方米,東為顓頊陵。陵前有大殿,稱“高王廟”,大殿五間,有顓頊塑像,並有碑刻多通。

陳國故城

河南淮陽縣春秋時陳國國都,陳城所在地。陳國是春秋時十二諸侯之一,僅次於五霸。當時諸侯混戰,攻伐不已,陳國於是築城自衛。考古發掘證明,今淮陽縣城就是陳國國都陳城,楚國的都城也曾一度遷此。現存城墻寬20多米,高出地面五米左右,夯層清楚,夯窩密集。城為方形,周長九裏十三步,城門外有弦歌臺,為孔子週遊列國時被圍困之處。城東南有平糧臺,是戰國晚期的楚國墓地。1987年被定為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

陳胡公墓

《陳州府志》載:“舊志謂在(淮陽)城南,世傳其墓用鐵鑄成,苔色蒼古在壕內。今人謂在城西北角下。”宋蘇東坡《題鐵墓厄臺》說:“舊遊東州,留七十餘日,近城可遊觀者無不至。柳湖旁有丘,俗謂之鐵墓。雲陳胡公墓也。城壕水嚙其址,見其有鐵錮之。”今鐵墓已難尋,1988年新加坡華人、華僑已經投資重修陳胡公墓。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