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陳氏淵源 »

潁川陳氏補證

作者:南京 陳剛  來源:  更新時間:2012年11月16日

潁川陳氏補證

“潁川陳氏”,首提“潁川”。潁川之名,源于潁水。潁水,發源於中嶽嵩山,迤邐東下,流經河南登封、禹州、許昌、臨潁、周口、阜陽、潁上匯入淮河,為淮河第一大支流。潁水又稱潁河,上游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由此便有了潁川、臨潁、潁上、潁口、潁陰、潁陽等地理名詞。

這裏著重講潁川。潁川:有據可考的最早出現應為春秋時的魯成公時期。依據元代休甯人趙汸的《東山存稿》卷四為同郡汪氏所寫的《知本堂記》可知:“(汪氏)始得姓者,魯成公子諱汪,父名嘗,食采潁川。”由此可見,春秋時潁川地之廣袤,當分屬魯、許、鄭。戰國時則分屬韓、魏、楚。韓楚還為潁川爭得你死我活(詳見《義門陳文史續考》第 222頁)。秦滅六國,將潁川舊地統一起來,設為潁川郡(詳見《史記》卷六之《秦始皇本紀第六》)。之後各代轄境增減不一。隋開皇初廢潁川郡為縣,大業初複置潁川郡。唐初,改潁川郡為許州,天寶元年又複稱潁川郡,乾元元年(西元 758年)又複稱許州,從此潁川不再作為地名存在。潁川的地盤現如今大致相當於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這片區域。

以上就是“潁川”的前世今生。“潁川”之地,由春秋時的魯成公時期始至唐乾元元年止,至少存在了1300年。

潁川陳氏始祖,筆者在《義門陳文史續考》及《舜裔春秋》2012年第 2期《陳姓族史中之若干問題考證》一文中,已經一再考辯,得出相同結論:潁川侯陳軫為與張儀同時代之縱橫家,絕非齊王建第三子。其世系為:陳完……縱橫家陳軫→應→□□→□□→□□→餘(成安君)→軌→審→安→恒→願→齊→源→寔。

既然陳軫是潁川陳氏始祖,就理當說說他的事蹟,經筆者整理如下:

西元前 329年仕秦,已為秦國出使于楚。

西元前 328年仕秦,不久被張儀誹謗說陳軫背著秦國要去楚國,陳軫沒有在秦惠王面前直接指出張儀是小人,是在造謠,而是迂回曲折的講了許多民間流傳的諺語,以說反語的方式打消了秦惠王的猜忌,使張儀的讒言不攻自破。後秦惠王任命張儀為國相,陳軫於是出走楚國。

西元前 323年仕秦,陳軫為秦國出使齊國,陳軫向齊威王獻策,他用畫蛇添足的比喻,勸楚國令尹昭陽放棄攻打齊國,不然會功高蓋主,招來殺身之禍,昭陽聽取了陳軫的意見,立即退兵。此年陳軫未得楚王重用,離開楚國,去魏國。

西元前 318年仕楚,楚懷王派陳軫出使秦國。韓、趙、魏、燕、齊聯合匈奴擊秦,秦惠王接受陳軫建議與義渠君聯姻結好,並送去百名美女,以求外援。

西元前 314年仕楚,幫助楚懷王巧退秦韓兩軍合圍,導致兩國自相殘殺,而楚國則坐山觀虎鬥。

西元前 312年仕楚,張儀出使楚國,楚懷王不聽陳軫勸阻,致使齊楚絕交。此年蘇秦向陳軫獻策拉攏秦韓以鞏固陳軫在楚國中的地位。

西元前 310年仕楚,張儀借魏王之令讓陳軫去魏國做國相,想等陳軫來到之後再囚禁他,陳軫的兒子陳應看穿了這套鬼把戲,讓父親去了齊國。

西元前 307年仕楚,秦國進攻韓國的宜陽,楚懷王認為韓國的韓朋足智多謀,能在這次戰役中自我保全,於是想得到他,而陳軫勸楚懷王放棄,認為此人必會困在這次戰役中,結果真如陳軫所料,宜陽很快被秦國攻下。

陳軫的事蹟參閱繆文遠《陳軫事蹟考述》及陳偉《包山簡“秦客陳慎”即陳軫試說》。

在《戰國策•卷四•秦策二》之《楚絕齊齊舉兵伐楚》記錄了這樣一件事:齊國出兵討伐楚國,陳軫叫秦惠王“坐山觀虎鬥”,使楚齊兩國兩敗俱傷,而秦國則漁翁得利。這樣看來陳軫不會是田齊之後,不然斷不會出此餿主意。但隨著《馬王堆漢墓帛書》的出土,現在的史學家都認之為偽,繆文遠《陳軫事蹟考述》中已有詳述。同時繆文遠對“陳軫為齊說昭陽”一事指出:“陳軫本齊人,見宗國被兵,遂毅然挺身而出,勸說昭陽罷兵,使齊國免除了一場戰禍。”繆文遠所述齊國為陳軫宗國有沒有依據?筆者在查閱了宋代鮑彪校注本《戰國策》之《田莘之為陳軫說秦惠王》章之後,得知田莘、陳軫“二人皆齊姓”。由此可見齊國為陳軫之宗國,陳完為田莘、陳軫二人共同先祖。

在《史記》、《戰國策》等記錄陳軫的歷史文獻之中,確實未曾發現陳軫是被何人因為何事封為潁川侯的。這似乎成為了一樁歷史懸案。不過,最近筆者閱讀了由百姓源•緣(香港)文化傳播機構在2007年 8月出版的《中華川姓源流》一書中找到了答案,而且還與上面陳軫的某一事蹟有重要關聯,引用第30頁原文節選如下:

陳胡公(滿)的裔孫中有個陳軫,楚國夏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楚國謀臣。他原來在秦國未受到重用,因此到了楚國,成為楚懷王熊槐(前328~前299年在位)頗為重要的謀臣。

周慎靚王姬定三年(西元前 317年),秦國在一次戰爭中打敗了韓國,在濁澤(今河南鶴壁浚縣)俘虜了韓國的兩個大將叟鯼、申差。韓國謀臣公仲朋向韓宣惠王(西元前332~前312年在位)獻計,用韓國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為議和條件,聯合秦國向南出兵去攻打楚國,這樣秦國就顧不得打韓國了。此計一出,竟使楚國一時處在秦、韓兩國軍隊聯合進攻的狀況下。

陳軫在分析了敵方的國情後,向楚懷王獻了一個緩兵之計:一方面告示全國,調兵遣將,大張旗鼓地揚言要去救韓國;一方面秘密派遣使者,攜帶了很貴重的禮品獻給韓國,以期阻止秦、韓兩國合兵。

結果,一如陳軫所料,韓宣惠王果然中計,聽信了楚國要來救援韓國的假言,遂派人與秦國斷交。秦惠文王嬴駟(西元前338~前311年在位)大怒,反派兵進攻韓國,而楚國則坐山觀虎鬥,結果韓國大敗。

陳軫的緩兵之計運用成功,解除了楚國被兩面夾擊的態勢,被楚懷王封為潁巛侯,是為潁巛陳氏始祖。

在陳軫的庶支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爵位為姓氏者,稱潁巛氏,後省文簡化為潁氏、巛氏,今巛氏一族多寫作川氏。

原來陳軫是因為“坐山觀秦韓二虎相鬥”這一著名的歷史事件,被楚懷王熊槐封為了潁川侯,而今的北方川氏(媯姓川氏),為陳軫庶支子孫,大多數也尊陳軫為得姓始祖。(《中華川姓源流》第57頁)

以上資料,可補陳軫被封為潁川侯這一歷史事件的空白,為筆者所提出的“陳軫為與張儀同時代之縱橫家而非齊王建第三子”這一結論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據。下圖為陳軫畫像(原載《中華川姓源流》第55頁,由江蘇鹽城陳永華先生修正)

而對於齊王建的三個兒子,《史記》、《前漢書》等史書中並未詳載名諱。這就給陳、王、田、姚四姓後人尋祖帶來了及大困擾,而如今的四姓譜說,各自為政,並未統一,異常混亂。
陳氏譜中普遍說法即是:升乃田氏,桓改姓王,軫楚相,封潁川侯,因居潁川複姓陳。

王氏譜中普遍說法即是:升、桓改姓王,軫複姓陳。而對於王莽的世系又出現兩說,即一是升子安;另一說為桓子安。其實在《前漢書》卷九十八的《元後傳》裏面並未記載王安父親的名字,真實的記載卻是“建孫安”,安孫遂,遂生賀(即王莽曾祖)為元城王氏開基始祖。

田氏譜中,也有多說:舉例一田聖安編湘西北《田氏族譜》《永定田氏源流考》載:田建子滿,在國亡後逃到南京波寗府東水門,生子田登高,登高生何,何生蚡(即漢武帝之姻舅);舉例二黔思南田氏族譜《田德宏譜系》載建子韶,齊遭秦滅時,故臣樂毅(尉)匿名撫之,及長事韓,後隱居山西雁門與童、辛、農、文、衡、6族同居,生子田登高,登高生何,何曾孫蚡。

而在眾多姚氏族譜中,卻另有說法,唐代姚思廉貞觀三年《姚氏得姓源流變遷世系直說》:建子三,長嘉不食死,次修豫齎寶玉以己稱王,修子孫遂別以王為氏,少子良秦兵入宮以奔走,折足得免死故名,子曰疾祐疾祚……惟良及疾祐疾祚得免,漢高帝八年,詔秦楚大族徙關中,遂家雍長陵,疾祐子昌得故韓王臧茶女臧兒生二子長蚡次勝……疾祚生子岳,岳生牟,牟生延年……

通過以上四則同宗卻不同姓的譜說可以反映以下三個事實:同樣是田建兒子,名字卻有如此不同!同樣是齊王建兒子,事蹟卻有如此不同!同樣是田蚡,世系卻有如此不同!

產生如此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首先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田齊失國,史無詳載後世,齊王建子孫的名字和事蹟難以稽考,而各譜也只記載了一個大概,名字和事蹟不見得十分準確,有的甚至產生了時空平移。歷史上的潁川侯陳軫,在後人模糊的記憶中平移到了 100多年以後齊王建的名下也就見怪不怪;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修譜時像陳軫這樣的田齊庶支更是難以稽考,為了保證世系的完整性,統一歸宗到田建嫡系名下,以補世系吊圖之缺失,這也是修譜者貫用之手段,這也就不難解釋陳軫為什麼會成齊王建的兒子。這讓筆者聯想起:義門世系中陳旺原本是陳伯宣六世從祖,但卻誤為陳伯宣的孫子,同出一理。

陳軫子為陳應,《唐表》誤為秦東陽令史陳嬰。陳軫和陳嬰,兩個人無論是在地域還是在年代或是在身份背景上都相差甚遠。《義門陳文史續考》一再考辯,在此不再詳說。其中第23頁陳嬰按語:“至於陳嬰是哪個支系後人,無從考證。”確實無從考證,不過筆者倒是可以從大的方向上把陳嬰的祖源問題論一論。

援引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周運中《盱眙小雲山漢墓陳君孺、巨田侯考》如下:

江蘇省盱眙縣東部的馬壩鎮東陽村有秦漢東陽縣城遺址,有東西兩城,共 1.5平方公里。1990年東陽城西北小雲山西一號漢墓出土漆器上朱書有“壽萬歲、宛樂未央、人符(富)貴”、“巨田萬歲”、“東陽廬裏巨田侯外家”等,又出土有一方銅印,雙面陰文,正面是“陳何賈”,背面是“陳君孺”(如下圖)。發掘報告認為該墓年代不晚於西漢中期,墓內沒有五銖錢,年代似在武帝劉徹元狩五年(前 118年)之前。巨田侯,史書無載,報告認為和陳嬰有關,《漢書•項羽本紀》:“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下邳。”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漢高祖劉邦六年十二月甲申封陳嬰為堂邑侯,第二代恭侯祿,第三代夷侯午,第四代季須“侯須坐母長公主卒,未除服奸,兄弟爭財,當死,自殺,國除。”堂邑縣治今南京市六合區,離東陽城不遠。陳嬰家族封侯86年(前201—116年),所以該墓可能和陳嬰有關。

按《史記》卷一百二十四《遊俠傳》:“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裏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臨淮兒長卿,東陽田君孺,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

……

《史記》的田君孺,《漢書》作陳君孺,田、陳上古音相通,田齊即出自陳國。小雲山一號漢墓和《史記》成書時間相當,東陽陳君孺無疑即此墓銅印上的陳君孺。一般來說印章屬於私人物品,所以小雲山一號漢墓的主人很可能就是陳君孺或他的家人。

由以上論文可見,如不出意外,陳嬰一族也應該與陳軫一樣同屬田齊宗室,陳完之裔,不然何以田陳通用呢?但很顯然,與陳軫分屬不同支派,《唐表》將其混為一談,誤甚!

陳應之後,五世至成安君陳餘。陳餘的事蹟詳見《史記》卷八十九之《張耳陳餘列傳》。陳餘的後世,應該主要以陳姓為主,不然潁川陳氏何以成為泱泱大族,經久不衰?但細考起來,陳餘之後也有改為其他姓氏的,這點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之劉宋何承天撰《姓苑》第 321頁中已有發現:“廣武,陳餘之後有廣武氏。”

成安,即今河北省成安縣;而廣武,即今河南省滎陽廣武山。據朱虓宏《姓氏略考》廣姓條載“楚、漢之爭時期,趙國先君趙武臣、後君趙歇封賞過兩位廣武君,即陳餘、李左車……在陳餘、李左車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廣武氏,後皆改為單姓廣氏、武氏,世代相傳至今。”另王紀成著《中華百家姓譜》廣姓條也有相似記載:“出自漢代廣武氏所改。西漢初封過兩位廣武君(陳餘、李左車),其後姓廣武氏。後改為單姓廣氏,稱廣姓。”
陳餘之後,陳寔之前,代代人名不顯,無法考證,待以後有新的資料,再加補充。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