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陳氏淵源 »

陳姓族史中之若干問題

作者:南京 陳剛  來源:原載舜裔春秋2012年第二期  更新時間:2012年11月22日

陳姓族史中之若干問題

開篇

陳姓,位列全國姓氏排行第五,從胡滿公開國至今三千多年以來,繁衍子孫,不可謂不眾;支分派別,不可謂不多。但由於歷史久遠,史料缺失嚴重,又由於修譜者水準參差不齊等諸多原因,從而導致譜與譜不同,譜與史更有不同。以下就筆者在研究中所發現的一些史料,作一簡要的概述,以抛磚引玉。

 

血緣祖舜帝世系

從虞舜到第三十四代孫胡公滿這段世系,史無詳載,其中人名僅見諸譜說。《新唐書》卷七十一(下)陳姓條載:“陳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孫遏父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滿封之于陳,賜姓媯,以奉舜祀,是為胡公。”由此可見,胡公滿為舜帝第三十四代嫡孫。

《唐表》稱“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滿”,這句有悖其他史書記載。最早記載這一史事的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筆者注:《左傳》言閼父為周陶正,是知先王應為武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稍晚的西漢毛亨、毛萇叔侄二人所著《毛傳》載:“陳者太皥虙戲氏之墟,帝舜之胄,有虞閼父者,為周武王陶正,武王賴其利噐,用與其神明之後,封其子媯滿于陳都于宛丘之側,是曰陳胡公,以備三恪,妻以元女大姬。”另有《前漢書》載:“陳國今淮陽之地陳,本太昊之虛,周武王封舜後媯滿于陳,是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今以多史證《唐表》此處之誤。

 

陳國世系之空缺

自西元前11世紀(約前1046年)封陳侯,到西元前479年被楚惠王所並,共傳二十世23君,(按「史記」和舊譜為20世23君)歷時568年,謂之宛丘總派即“陳國世系”。按《史記》所載列出世系:

 1世胡公媯滿→ 2申公犀→ 3孝公突→ 4慎公圉戎→ 5幽公寧→ 6釐公孝→ 7武公靈→ 8平公燮→ 9文公圉→10桓公鮑→11宣公杵臼→12穆公款→13共公朔→14靈公平國→15成公午→16哀公弱→17悼太子偃師→18惠公吳→19懷公柳→20湣公越。

從胡公至幽公這段世系存在很大的時間問題。當前中國歷史紀年表均從周朝共和元年始,即西元前 841年。該年正值陳國幽公寧即位十四年。從西元前1046年封胡公為陳侯,至幽公十四年歷時 205年傳四代,每代間隔約50年,不可信!當歷史進入周共和年間,各國都設置史官書記,對幽公以前的歷史只能靠記憶或傳說進行追記,難免漏記。查與胡公同時受封的幾國,所傳國君有 6至 7代。如魯國伯禽至真公,齊國太公至獻公,晉候燮至釐侯司徒立,俱為 6代,周成王至夷王為 7代。與之相比,陳國至少要漏記兩代。因此,我們要在胡公滿和申公犀之間加進兩代人,即從胡公到幽公為七代人。如(1046— 841)÷6≈34年,平均每代間隔數在34年,這基本符合傳代規律。從西元前1046年建國到西元前 479年湣公陳越亡國,歷時 568年,陳國傳22世25君,平均每代間隔約27年。這個匡算還是比較合理且能成立。

 

陳完身世的討論

歷史上的陳完身世,出現有兩說,一說其父為陳佗,另一說為陳躍(即桓公鮑之子)。

佗,文公圉次子,桓公鮑異母弟,字五父。生於周平王十八年戊子(前 753年)。桓公三十八年(前 707年)有疾,佗奪位內訌,陳亂,佗殺兄鮑及太子免而自立。在位不逾年(司馬貞《史記索隱》曰:“立未逾年,無諡。”)。是年太子免之弟躍、林、杵臼怨恨佗殺其父兄,及與蔡人以好女誘佗而殺之。佗不稱爵諡,是因其篡立之故。

關於厲公其人:“厲公躍,生子完;佗即五父”,為《左傳》說。“佗為厲公,生子完;躍為利公”,為《史記》說。因“厲公即利公”,古厲、利通用,故錯。本文從《左傳》說。理由:一是《中國歷史紀年表》中沒有“利公”年號。二是《春秋公羊傳》及《左傳》有關佗、躍的卒年記載:即“魯桓公六年(前 706年)秋八月壬午,大閱。蔡人殺陳佗”和“桓公十二年(前 700年)八月壬辰,陳侯躍卒”。也就是說陳桓公鮑三十八年(前 707年)正月病逝,其弟陳佗殺太子免自立而不得人心,篡位不逾年就被太子免弟陳林、杵臼及異母弟陳躍聯合蔡人所殺,躍繼位是為厲公,次年生陳完,在位七年病逝。

 

陳寔祖源出於田齊

從胡公滿至陳寔之世系,歷來作為陳國嫡系世系,是接在陳平、陳湯位下,傳至陳寔,這些多為舊譜之說。然而在舊譜中也有不同觀點的,它們基本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相一致,即胡滿公開基陳國,中曆陳完奔齊,再曆齊王建第三子潁川侯陳軫開基潁川,後傳至陳寔。上述這兩種觀點究竟誰是誰非?筆者認為前一觀點為非,後一觀點為似是而非。在研究中,我們找到了諸多依據,證明潁川陳寔的祖源應以田齊為是,這是真,但不能接在齊王建第三子名下,其證如下:

第一,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圖版三九二》之隋代《周驃騎將軍右光祿大夫雲陽縣開國男鞏君墓誌銘》:“夫人許昌陳氏……繇翔飛鳳則四世其昌,天聚德星,則三君顯號。”《全唐文》卷九百十五《隋司徒陳公舍宅造寺碑》載:“公諱杲仁,字世威。其先豫州潁川人也。十七代祖寔,為太丘長。六世祖陳武帝,經天緯地之功,與乾坤而合道,濟俗安人之德,共日月而齊明。家于長城,故複為晉陵人也。”同時在卷八百十三《陳公神廟碑》又載:“公諱果仁,字世威。誕受丕祉,其昌來裔。有媯之後,莫之與京。”《唐代墓誌彙編續集》載《唐故潁川陳府君扶風輔氏夫人合袝墓誌並序》:“府君諱彥,字文中,其先潁川人也。昔敬仲明受苴茅太丘……府君則寔之裔孫。”還有《唐代墓誌彙編•唐故福建觀察使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潁川郡陳府君墓誌銘》:“府君諱岩,字夢臣,帝王之後。其先尤以賢德聞者曰仲弓,潁川人也……□□□□五世□□□□避永嘉之難,入閩之建安綏成……又可以見敬仲之後,不乏其人焉。”都證明了這一點。

第二,文集佐證:唐開元間詩人儲光羲給親家翁贈詩一首,名曰《敬酬陳掾親家翁秋夜有贈》,前一四句為:“大姬配胡公,位乃三恪賓。盛德百代祀,斯言良不泯。敬仲為齊卿,當國名益震。仲舉登宰輔,太丘榮縉紳。武皇受瑤圖,爵土封其新。繁祉既驟集,裔孫生賢臣。特達逾珪璋,節操方松筠。”

第三,南陳朝官方文獻佐證:《全陳文》卷十四《武帝哀策文》:“悠悠媯水,鬱鬱姚墟。惟帝之系,在唐作虞。正卿之後(筆者注:即田桓子無宇之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有媯之後,將育于薑,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於京。’握此靈符。”

 

潁川侯陳軫與張儀為同時代人,非齊王建之第三子

關於潁川侯陳軫,筆者認為非齊王建之子,而為與張儀為同時代策士陳軫。理由如下:

其一,由《史記》之《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載“蘇代謂田軫曰……”這一段話又見於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整理小組專家定為《蘇秦謂陳軫章》,相比文字略有出入。陳軫,即田軫無疑。

其二,陳軫是潁川人。《戰國策•卷十四•楚策一》之《張儀相秦章》雲“陳軫夏人也,習于三晉之事,故逐之,則楚無謀臣矣。”譯成白話文即陳軫是夏人,對韓、魏、趙三國之事很熟悉,要把陳軫逐出楚國,楚國就沒有謀臣了。何謂夏人,即指夏禹後人所居之地。如《史記•貨殖列傳》雲“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禹的都城在陽翟,即今天的禹州,屬潁川。《史記•項羽本紀》「第七•注十三•正義括地志」亦載:“陽翟,…今河南陽翟縣是也。…屬潁川郡,夏禹之國。”如此一來,說陳軫是夏人即潁川人,後因功受封潁川侯即順理了。

其三:陳軫有子陳應(見《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之《張儀欲窮陳軫章》),《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一(下)誤為陳嬰,因“嬰”和“應”音同。

其四:陳軫仕楚,為楚國大夫。在唐代及唐代以前的文獻中,雖未載陳軫封潁川侯一事,這或許與秦始皇焚書,楚國文獻遭毀有關,但是,在唐代墓誌中確有“楚相”一說。如《唐故左威衛左中候內閑廄長上上騎都衛陳府君墓誌》曰:“君諱牟少,字與諱同,潁川許昌人……□□媯古,瞻言本枝。齊卿五世,楚相三知。盛德無絕,風流在斯。”這裏明確說了本枝出於田齊、楚相。並高度讚揚了楚相陳軫有非凡膽略和智謀,以及他“盛德無絕,風流在斯”的品德和倜儻風度。

上述四點不能說是一種巧合,故1998年中華書局趙超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中沈炳震對潁川陳氏世系訂訛雲:“軫與張儀同事秦惠王。惠王十年(前三二八)張儀相秦,軫遂奔楚。《田齊世家》:王建在位四十四年為秦所滅,始皇帝之二十六年也。自惠王十年至始皇帝二十六年(前二二一)相去一百七年。秦惠王十年當齊之宣王時。宣王,王建之曾祖。烏有百年之前其子已相楚乎?此段之誤,不待讀書而知之矣。”可謂一言道破謬誤。

如此一來,胡公滿至陳完,可按《史記》之《陳杞世家》世系(但要在胡公滿和申公犀中間增加兩代人,這為史之漏記),再依《左傳》厲公躍生子完奔齊,陳軫為陳完之後,中間隔數代不可考,陳軫生子陳應,陳應後約五世至陳餘,餘子軌。陳餘以後,可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一(下)世系傳至陳寔。陳寔之後可按漢書記載,這便是潁川世系之考證。

 

陳旺世系考

陳寔至義門始祖陳叔明世系,主要應參照《陳書》卷一之《高祖本紀》。而陳叔明以下,分歧很大:若按大多數義門老譜,陳旺為陳伯宣之孫,即陳兼之九世孫,陳叔明之十三世孫,到唐末陳崇輩,若以陳叔明為始祖,則共傳十九世。相比之下,從與陳叔明差不多大的唐高祖李淵到與陳崇差不多大的唐僖宗李儇,大唐帝國也就傳了十三世,他們平均是 24.67年一代人。若依《陳叔明墓誌銘》知其生於西元 562年,陳崇在唐大順元年( 890)立家法,約生於西元 850年,代均僅為16年,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問題出自于後人對殘缺《義門記》的誤讀,將陳兼陳旺兩個支派合為叔明一支。若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陳旺為陳伯宣之子,僅比義門老譜少一代人,代均也只有16.9年。這同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今依據《宋史》卷 456之《陳兢傳》和《通鑒續編》卷四之《詔貸江州義門陳兢粟》更正陳崇為叔明第十一世孫,代均為28.8年。這符合傳代事實。

但《宋史》和《通鑒續編》僅對陳兼支派述之詳細,而對陳旺支派卻隻字未提,因而陳旺的上源問題成了一大難題。今幸有陳氏姻親族譜可以佐證:豫章及德安《羅氏宗譜》載西漢羅珠第二十九世孫羅宏愛,唐開元中舉帖試,授閩中尉,其子羅紹忱娶陳旺公女;以及羅珠第三十二世子孫羅儀聞,生於唐至德丙申(七五六)年,其第四子羅天相入贅江州義門陳吳國公陳蘭女,後從常樂裏遷居德安聶橋鄉永豐村栗坑壟等,皆能印證陳旺出生約在西元680年至西元690年之間,比陳兼略長幾歲,與陳兼為同時代人。這僅是《續考》中佐證之一,在研究考證中,我們認為陳旺為陳叔慎五世孫為更可靠,理由如下:

而據目前有關的資料來看,陳旺為誰之子,至少有五種說法。

其一,湖北石首(德星堂)及高安老譜所載蘊珪生子陳旺。

其二,依據宜昌譜及漢川譜《義門譜系語錄》載:“陳瓘為高安縣丞生旺,旺生袞,袞為臨淮令贈太保,娶謝氏封勳國夫人,時天下大亂,避難於泉州生伯宣。”

其三,湖南圖書館藏本《花田陳氏(敦睦堂)三修族譜》(編號:二七七/三零四九)卷三「衍齒錄」及湖南石門陳建教所藏家譜均載:“鏞子旺”。

其四,《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伯宣子旺。

其五,大多數義門族譜載伯宣子檀,又名隱,生子三:旺、曉、晀。

從上述五種情況來看,只有蘊珪子旺是站得住腳的,因為其他譜說陳瓘(筆者注:實為灌)、陳鏞(即陳灌子)、陳伯宣(即陳灌孫)均為唐開元以後出生的人。

又依據新發現的蘇南一帶宋代老譜,在陳叔明五子中無志高,只有鉉,字季倫,(吉水、龍南等地義門譜載為志能,志能生子定,定子球,球子兼)、龍、熙、靜、謙這五人,“詳載義門表”。而據江西峽江縣馬埠鎮陳家村陳鳳章老先生提供的清光緒年間七修舊譜明確記載叔慎生子志高。由此可見,陳旺的世系應為叔慎→志高→才→蘊珪→旺。這是理由之一。

又由江蘇毗陵陳氏宗譜所載:曦(字天升)、昫→權(字師忠)、樞→愈(字仲通)、應→芾(字元茂)、芬→春(字育和)。這一系列名字系于陳叔慎名下,而這些名字與旺機感蘭青在班輩上吻合。這是理由之二。

再依《花田陳氏(敦睦堂)三修族譜》卷三「衍齒錄」載:“夫義門,亦叔明余裔,兼之後也,而子孫遍佈各州縣有四十二支,總以二百九十一鬮為適派。”說得明白:陳叔明、陳兼的後人,只有四十二莊,而總共分莊二百九十一,則其餘的二百四十九莊並非叔明後裔。陳旺五世單傳,至玄孫陳青共生有六子,次子陳侍無後,共有五房後人;陳兼六世孫陳伯宣生子陳崇,只有一房後人,按五比一,陳旺後人約占二百一十莊才合理,如此一來,陳旺並非陳叔明後人。如果是,則叔明後人只有四十二莊則不成立,這是理由三。

再據《廣東梅州大埔銀灘田氏族譜》所載,岳陽王陳叔慎後人又將陳姓還原為齊國田姓,有名田傑者,由江州遷至川陝,成為川陝田氏始祖。這是他姓譜之旁證,這是理由四。

 

結論

據以上考述,可列一個陳氏新世系總表:胡公滿→□□→□□→ 申公犀→孝公突→慎公圉戎→幽公寧→厘公孝→武公靈→世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鮑→厲公躍→完敬仲……潁川侯陳軫→應→→□□→□□→□□→餘→軌→審→安→恒→願→齊→源→寔→諶→忠→佐→准→匡→達→康→英→公弼→鼎→高→詠→猛→道巨→文讚→談先→頊→

叔明→志能→定→ 球→兼→京→褒→灌→鑲→伯宣→崇

叔慎→志高→才→蘊珪→旺→機→感→蘭→青→伉、侍、仲、俯、偉、伸

以上諸多考證,詳見《義門陳文史續考》一書,本文僅從書中提取一些要領,並略作改動。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