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陳氏淵源 »

《陳姓世系表.墓誌銘》注解

作者:陳仲達  來源:陳氏宗親網  更新時間:2013年12月26日

《陳姓世系表.墓誌銘》注解

近日,讀清儒陳夢雷著《明倫彙編氏族典卷諸姓部.陳姓》,是書記載了若干陳姓世系表、墓誌銘等,然其引文寥寥數語,又多為撮要,令讀者甚為費解。幸文隨殘闕,尚可考而知也。故不才蒐集文獻典籍考而補錄,並參其古文,釋其名詞。以揚先儒之善,而不敢辨先孺之說;若夫恐亦難免續貂之譏。

所謂世系,亦稱“世次”、“世統”。指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統,也是家族世代相傳的系統,一般由男性子孫排佇列而成。亦稱世系表。三國吳韋昭注:“世,謂先王之世系也。”《宋書.禮志三》雲:“尊祀世統,以昭功德。”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雲:“故謂譜者,普也。注序世統,事資周普。”南朝陳徐陵《始興王詔》雲:“晉元世系,琅琊傳國。”宋曾鞏《陳書目錄序》雲:“高祖以自魏以來二百餘歲,世統數更,史事放逸,乃詔論次。”清《睢陽袁氏家譜序》雲:“大參石寓(袁可立 子 袁樞)公,紹衣作求,敦族誼,振家聲,世系歷歷可考。”清吳敏樹《先考行狀》雲:“謹列裏居、世次、先人之性行事蹟,大略如狀。”今人陳志歲有《順溪古屋》詩曰:“寶地宜生息,陳家世系綿。兒孫皆長進,門第邈流傳”。

世系表是整個家族血緣傳繼的直接表述,也是纂修族譜的主要內容。世系一般可分為兩種方式:一是世系傳錄。它詳細記載從一世祖開始到修譜日期止,家族所有成員的姓氏名號、生卒年月、簡要閱歷、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贈等。世系的另一種方式是世系表或世系圖,即以圖表的形式記載該家族的血緣傳繼情況。通常是五代為一表。它用“倒樹狀”圖表反映家族成員的血緣關係,由共同的祖先及同祖所傳的所有人,通過家譜線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親屬群體。世系內部,以第一代為准,以後的結構分為直系、旁系(支系)等。直系中的嫡系(甲)也是全世系中的嫡系,即“大宗”。第二代中的非嫡系(乙),又衍生出直系、旁系等,與甲的子女共同構成第三代。乙的直系就是乙這一支系的嫡系,即本系的大宗,但相對於甲及其嫡系後代來說,仍為全家族的“小宗”。以後各代,以此類推。

至於墓誌銘,曾鞏曰:“夫銘志之於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後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於廟,或存於墓,一也。苟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 所以,古之墓誌銘是用於埋葬死者時,刻在石上,埋於墳前。一般由志和銘兩部分組成。明代徐師曾在《文本明辨序說》中說:“按志者,記也;銘者,名也。”志是用散文記敘死者姓名、字型大小、籍貫、官級、功德事蹟的。銘是用韻文概括志的全文,並對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揚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記(文)或碑銘的。

考其銘本是記載、鏤刻之意,它開始是刻(或鑄)在銅鼎上;以後也刻在石碑、金屬板等器物上,或以稱功德,或引申借鑒,逐漸演變成獨立的文體。劉勰著的《文心雕龍》中有《銘箴》篇;蕭統編選的《昭明文選》中有班固等人的銘文五篇;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觀止》中有劉禹錫的《陋室銘》,至今傳誦。

銘文精短活潑,或用騷體,或類五、七言詩歌或似佛家倡語,或同警世格言,妙語珠璣而不浮華,蘊藏哲理而不晦澀。這是墓誌銘及其它座右銘在記功、記物等銘文的特色。“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即善寫墓誌銘,李漢《昌黎先生集序》載韓愈計有碑誌75篇。韓愈文名日盛,達官貴人常求其為先人撰墓誌銘,潤筆甚高,韓愈亦來者不拒。其友劉叉甚覺眼紅,取其黃金數斤而去,雲:“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歐陽修也寫過《範文正公神道碑》、《尹師魯墓誌》、《杜祁公墓志》,但其子孫皆不滿意歐的文章。曾鞏曾對歐陽修為其祖父作墓碑銘深表謝意說“銘志之著於世,義近于史”。蘇軾本人則少作行狀、碑誌。不過蘇軾還是代張方平作《故龍圖閣學士滕公墓誌銘》,這是由於張方平當時已病故。

墓誌銘在寫作上的要求是敘事概要,語言溫和,文字簡約。撰寫墓誌銘,有兩大特點不可忽視,一是概括性,二是獨創性。墓誌銘因受墓碑空間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長,再說簡潔明瞭的文字,也便於讀者閱讀與記憶。因此,不論用什麼文章樣式來撰寫墓誌銘,均要求作者有很強的概括力。漢朝大將韓信的墓聯為:“生死一知已;存亡兩婦人。”寥寥十個字,高度概括出韓信一生的重大經歷。

 

一、蔡中郎集

《文范先生陳仲弓銘》

君諱實,字仲弓,潁川許人也。其先出自有虞氏,中葉當周之盛德有媯滿者,武王配以大姬而封諸太昊之墟,是為陳胡公。春秋之末,失其爵土,遂以國氏焉。

(仲達謹按):此銘文出自《蔡中郎集.外集卷二》,全文為:

君諱寔,字仲弓,潁川許人也。其先出自有虞氏。中葉當周之盛德有媯滿者,武王配乙太姬,而封諸太昊之墟,是為陳胡公。春秋之末,失其爵土,遂以國氏焉。世篤懿德,令問不顯,君膺皇靈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憑先民之遐跡,秉玄妙之淑行,投足而襲其軌,施捨而合其量。夫其仁愛溫柔,足以孕育群生;廣大寬裕,足以包覆無方;剛毅強固,足以威暴矯邪;正身體化,足以陶冶世心。先生有四德者,故言斯可象,靜斯可效。是以邦之子弟,遐方後生,莫不同情瞻仰,由其模範,從其趣向,戾狠斯和,爭訟化讓。雖嚴威猛政,迫以刑戮,未若先生潛導之速也。其立朝事上也,恭順貞厲,含章直方,無顯諫以彰直,不割高而引長,常幹州郡腹心之任,義則進之以達道;否則退之以光操。然後德立名宣,蓋於當世。辟司徒府,納規建謀,匡弼三事,人用昭明,臺階允甯,遷聞喜長。清風畼於所漸,儉節溢于監司。郡政有錯,爭之不從,即解綬去,復辟太尉府,遷太丘長,民之治情斂欲,反於端懿者,猶草木偃於翔風,百卉之挺于春陽也。以所執不協所屬,色斯舉矣。不俟終日,辟大將軍府,道之行廢,有分於命,乃罹密罔,以就禁錮,潛伏不試。
十有八年,大忌蠲除,舉賢良方正,大將軍司徒

辟。君曰:“七十有懸車之禮,況我過諸!”遂不應其命,容止法度。老而彌壯,凡所履行事類,博審不可勝數。略舉首目,具實錄之記,在乎其傳。春秋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子卒。大將軍三公使禦屬往吊祠,會葬誄行。告諡曰文范先生,刺史太守,樹碑頌德,許令以下至於國人,立廟舊邑,四時烝嘗,歡哀承祀,其如祖禰。先生存獲重稱,亡歆血食,修行於己,得斯於人。固上世之所罕有,前哲之所不過也。孤嗣紀銜恤在疚,敢錄言行,終始所守,乃有二三友生,咨度禮則,鹹曰:君化道神速,行于有國,法施於民,祀典所宗,鄉人之祠,非此遺孤所得專也。

昔者先生甚樂茲土,築室講誨,精靈所甯,紀順奉雅意,遂定兆域,宜有銘勒表墳墓。俾後世之歌詠德音者,知丘封之存斯也。乃作銘曰:“于熙文考,天授弘造,淵玄其深,巍峨其高,剛而無虐,柔而不撓,誕鋪模憲,示世作教,君之誨矣,民胥效矣。道行斯進,廢乃斯止,鮮我顯泰,既多幽否,舍榮取辱,涅而不緇,德之休明,賤不為恥,超邈其猶,莫與方軌。”

另考其《蔡中郎集》中,尚記載有《陳太丘碑》、《陳留太守胡公碑》、《陳留太守行小黃縣頌》、《為陳留太守上孝子狀》等,一併附後。

(注):

01、蔡邕(133--192),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也。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博學多才,通曉經史、天文、音律,擅長辭賦。靈帝時召拜郎中,校書於東觀,遷議郎。曾因彈劾宦官流放朔方。獻帝時董卓強迫他出仕為侍御史,官左中郎將。董卓被誅後,為王允所捕,死於獄中。蔡邕著詩、賦、碑、誄、銘等共 104篇。他的辭賦以《述行賦》最知名。有女蔡琰。

02、潁川,郡名,秦王政17年(西元前 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後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歷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03、陳寔(104--187),字仲弓。潁川許(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少時家境貧寒,曾在縣裏作小吏,做事任勞任怨,而又有志好學,受到縣令的賞識,讓他去太學讀書。後來陳寔先後任郡督郵、功曹,深明大義,詘身伸道,“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其高邁的德行為遠近所嘆服。東漢桓帝元嘉元年( 151)司空黃瓊選任為聞喜長,後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長。在地方任上,陳寔以德施治,關心、愛護百姓,鄰縣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遷居到他屬下的地方。後來沛國相違法賦斂,加重百姓負擔,陳寔無法阻止,便辭官歸裏。陳寔德冠當時,成為遠近宗師的名士之首,荀爽、賈彪、李膺、韓融、王烈、管甯、華歆、邴原等都曾向他問學。

陳寔作為名士領袖的活動為各方所關注,按照賢人上應星象的說法,陳寔出行,據說掌管天文曆法的太史從觀測德星(即木星,舊謂主祥瑞之星)出現上也看出來了。東漢末年,宦官弄權,大興“黨錮之禍”,對士族名士進行迫害。延熹九年( 166),李膺等二百餘人受誣為黨人,被捕下獄,陳寔也在其列。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但他卻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大義凜然地自請入獄。第二年才遇赦得出。建甯元年( 168)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謀除宦官,征辟陳寔為掾屬,參與共定計策。但不久事敗,竇武等被殺,宦官更大規模地緝捕黨人,死徙廢禁達六七百人。陳寔再受黨錮,隱居在家鄉的荊山。陳寔在鄉里,注意以良好的風尚道德感化人們,威信很高,人們都很重視他的意見,認為“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一次,有個小偷躲到他家屋樑上,準備夜間行竊。陳寔發覺後,不動聲色,把兒孫們叫到屋裏,教育他們要努力上進,正正當當做人,不要象樑上君子那樣養成了壞習慣。伏在梁上的小偷聽了很受感動,跳下來向他請罪。這事傳開後,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教育,縣裏盜竊案也減少了。“樑上君子”的典故即就此而來。黨錮解除後,大臣們都紛紛推薦陳寔,朝廷也多次以公相之位相召,但他都推辭了。中平四年( 187),陳寔病逝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各地趕來弔祭的有三萬多人,大將軍何進也遣使出席,為之刊石立碑,諡為文范先生。陳寔共有六個兒子,其中陳紀、陳諶最有賢名。當時人們把他們父子三人並稱為“三君”。

 

二、唐書

《宰相世系表》

陳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孫遏父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滿,封之于陳,賜姓媯,以奉舜祀,是為胡公。九世孫厲公他生敬仲完,奔齊,以國為姓。旣而食邑于田,又為田氏。十五世孫齊王建為秦所滅。三子:升、桓、軫。桓稱王氏。軫,楚相,封潁川侯,因徙潁川,稱陳氏。生嬰,秦東陽令史。嬰生成安君余,餘生軌,軌生審,審生安,安生恒,恒生願,願四子:清、察、齊、尚。齊生源,源三子:寔、崱、邃。寔字仲弓,後漢大將軍掾屬,文范先生。六子:紀、夔、洽、諶、休、光。諶字季方,獻文先生。生青州刺史忠。二子:佐、和。佐二子:准、徽。准字道基,晉太尉、廣陵元公。生伯眕,建興中度江居曲阿新豐湖。生匡,二子:赤松、世達。世達,長城令,徙居長城下若裏,生丞相掾康。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贊。文贊三子:談先、霸先、休先。又有潁川陳忠,不知所承。陳氏宰相三人叔達、希烈、夷行。

(仲達謹按):據北宋.歐陽修等合撰《新唐書》卷七十一.表第十一.宰相世系一陳氏表。原文本來自“漢川草廬”。詳見陳氏表--10:(略)

(注):另據史料記載,在新鄭市郭店鎮東,有一個自然村叫“宰相陳”。因該村有北宋宰相陳省華父子的墓,俗稱“陳氏三宰相墓”,所以說這是一個以姓氏與官職命名的村莊。

陳省華(939-1006),字善則,宋閬中(屬四川省)人。宋太宗端拱二年( 989年)召為太子中允,遷殿中丞。宋真宗景德年間,官至佐諫議大夫。陳堯叟(961-1017),字唐夫,省華長子,宋太宗端拱二年( 989年)舉進士,官至廣南西路轉運使。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拜佐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陳堯佐(963-1044),字希元,省華次子,歷任開封府推官,兩浙轉運副使,三司戶部副使,官至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等。父子三人同為大宋朝宰相,去世後又同葬在這裏。現該村以陳姓為主,原是守墓人形成的村落。墓區之北有一座崇孝寺。據傳,在陳堯佐為父守喪期間,黃河在滑縣決堤。仁宗皇帝權衡再三,只有派陳堯佐前往,才能完成堵堤重任。陳堯佐奉旨堵堤完成後,皇帝御賜在陳省華墓區敕建崇孝寺,以彰顯陳堯佐“忠孝”兩全之舉。現滑縣境內的一道黃河故堤仍叫“陳公堤”,也是以陳堯佐堵堤而命名的。崇孝寺對面有一通高大的“陳公(省華)神道碑”,向南百余米長的墓道兩邊是排列有序的石人、石羊、石馬、石虎等石生像數十對。墓區內除陳氏三宰相墓外,另有歷代陳氏有官職的人物也隨葬在這裏,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陳氏墓葬群,2003年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所以這裏有“宰相陳,人地靈,石生像,列隊迎,陳公碑,傲蒼穹,崇孝寺,皇上封”的民謠在附近傳誦。宰相陳村民歷代祭拜陳氏祖先,信奉陳氏英靈能庇佑家人,並逐漸形成宗教三宰教,掌門人由陳氏嫡傳子孫接任。

 

三、鄭樵通志

以國為氏

周異

姓國

陳氏,媯姓,初封虞城,今應天府之縣也。後封於遂,今濟州钜野。後封于陳,今陳州治宛邱縣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舜傳天下于禹,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後,以備三恪,得胡公滿。封之于陳,以奉舜祀。或曰當周之興有虞遏父者,為周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姬,生子滿,而封于陳,以奉舜祀,滿號胡公。往往以頷胡之故而得此號。成西元年,楚王為夏征舒弑靈公,遂率諸侯伐陳。謂陳人曰:無恐,吾誅征舒而己。巳而縣陳,群臣皆賀。申叔時不賀,王問其故。曰:鄙語有之,牽牛以蹊人之田,田主奪之牛,蹊則有罪矣。而奪之牛,不亦甚乎。今君徵兵諸侯,以討不義。已而取之,以利其地,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于晉而立之,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記至楚複陳曰:賢矣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哀公三十四年,司徒招作亂,楚靈王使公子棄疾帥師圍陳,滅之。使棄疾為陳公。晉平公問太史趙曰:陳遂亡乎?對曰:陳顓帝之族,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於遂。蓋商之興也。存舜之後,而封於遂,世世守之。及胡公不滛,故周賜之姓,以舜居媯汭,故姓之曰:媯。而祀虞帝,且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未也。五歲棄疾弑靈王而自立,是為平王。欲和諸侯,乃求陳悼太子偃師之子吳立為陳侯,是為惠公。湣公二十二年,獲麟之歲也。二十四年,楚惠王使子西之子公孫朝伐陳而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又廣陵之陳實劉氏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嗣。《河南官氏志》雲:侯莫陳之後。亦改為陳氏。又白永貴隋初改為陳氏。是為萬年之陳也。

(仲達謹按):據宋代鄭樵著《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以國為氏.周同姓國)載:以國為氏者有二,諸侯之子在其國稱公子,在他國則稱國,國亡無爵者亦稱國。其原文如下:

陳氏:媯姓,初封虞城,今應天府之縣也。後封於遂,今濟州钜野;後封于陳,今陳州治宛邱縣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舜傳天下于禹;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後,以備三恪。得胡公滿,封之于陳。以奉舜祀,或曰當周。之興有虞遏父者,為周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姬。生子滿,而封于陳。以奉舜祀,滿號胡公。往往以頷胡之故而得此號。成西元年,楚王為夏征舒弑靈公,遂率諸侯伐陳。謂陳人曰:“無恐。吾誅征舒而己。巳而縣陳,群臣皆賀;申叔時不賀”。王問其故曰:鄙語有之:“牽牛以蹊人之田;田主奪之牛,蹊則有罪矣,而奪之牛,不亦甚乎?今君徵兵諸侯,以討不義。已而取之,以利其地,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于晉而立之,是為陳公。孔子讀史記至楚複陳曰:“賢矣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哀公三十四年,司徒招作亂。楚靈王使公子棄疾帥師圍陳,滅之。使棄疾為陳公。晉平。公問太史趙曰:“陳遂亡乎?”對曰:陳顓帝之族,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於遂。蓋商之興也。存舜之後,而封於遂,世世守之。及胡公不滛,故周賜之姓,以舜居媯汭。故姓之曰媯。而祀虞帝,且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未也。五歲棄疾弑靈王而自立,是為平王。欲和諸侯,乃求陳悼太子偃師之子吳立為陳侯,是為惠公。湣公二十二年,獲麟之歲也。二十四年,楚惠王使子西之子公孫朝伐陳而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又廣陵之陳實劉氏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嗣。《河南官氏志》雲:侯莫陳之後,亦改為陳氏。又白永貴隋初改為陳氏,是為萬年之陳也。

臣謹按:陳媯姓也。然伍員曰:夏少康為有仍牧正,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以二姚,是則又為姚姓也。蓋媯姓始于周,姚姓自夏有之。然則堯妻舜以二女而賜之姓者,賜以姚也。謂為媯誤矣。自夏之前為虞國,至商為遂國。未知虞之存于商否。然至周則遂虞皆為姬。姓國矣,而封胡公于陳。自是陳稱媯,不復言姚矣。

(注):鄭樵(1104--1162),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生於北宋崇寧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04月26日),卒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04月22日)。鄭樵一生不應科舉,刻苦力學30年。鄭樵立志讀遍古今書,他和從兄鄭厚到處借書求讀,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在經學、禮樂之學、語言學、自然科學、文獻學、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二十略》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四、龍川文集

《先祖府君墓誌銘》

東漢之衰,太丘長陳公名實。是為有道君子;紀群又克世其家,位至三公九卿。司馬氏南渡,而逵從以遷。其後家于吳興,霸先遂據全吳,四世乃亡。其葬于婺之永康號厚陵者,或曰後陵,陵今雖在,錮之以銅,不可發,莫能考其為誰。故永康之陳最號繁多,而譜諜未嘗相通也。往嘗有於百年屋壁間得數紙書,言譜系甚詳。有曰王,曰公,曰御史大夫;曰龍虎大將軍者,疑其為陳隋間也。至本朝咸平以後,始從世俗稱,號曰公,則陳氏之散落為民久矣。廖用賢尚友錄。

(仲達謹按):據《陳亮集卷之二十七.墓誌銘》首載《先祖府君墓誌銘》,其原文如下:
東漢之衰,太丘長陳公名實。是為有道君子;紀群又克世其家,位至三公九卿。司馬氏南渡,而逵從以遷。其後家于吳興,霸先遂據全吳,四世乃亡。其葬于婺之永康號厚陵者,或曰後陵,陵今雖在,錮之以銅,不可發,莫能考其為誰。故永康之陳最號繁多,而譜諜未嘗相通也。往嘗有於百年屋壁間得數紙書,言譜系甚詳。有曰王,曰公,曰御史大夫;曰龍虎大將軍者,疑其為陳隋間也。至本朝咸平以後,始從世俗稱,號曰公,則陳氏之散落為民久矣。

亮之八世祖諱通,及其子諱隆,始自奮田閭間,居陵旁七八裏,曰前黃。至孫諱援,遂大其家。有字四人,其三則于亮為高祖。高祖諱賀,早夭。一子,曾祖也,諱知元,宣和間以隸籍武弁,例赴京城守禦,從大將劉延慶死於固子門外。是生我祖,諱益,字進之,為塚子。

先祖少以志氣自豪,蓋嘗入舍選,從事於科舉,皆垂得而失。既又欲以武事自奮,亦弗克如其志。晚乃浮沈裏閈,自放於杯酒間,酒酣歌呼,遇客,不問其誰氏,必盡醉乃止。然其孝友慈愛,明敏有膽決,蓋天資固如此也。故亮嘗竊言之,昔韓信謂酈生曰:“魏得毋用周叔為大將乎?”叔亦信之等夷也,而湮墜無聞。士之困窮偃蹇,百未償一,卒坐牢落以死者,非盡智失也。

先祖生於崇寧二年正月五日,歿於乾道三年十有二月二十有七日。先祖妣黃氏,訓武郎諱琫之女,其生也先先祖一百九十有三日,其歿也亦先六閱月而閏。後六年十有二月有二日,始克合葬于龍窟臥龍山下。將葬,家君實命亮曰:“我高祖墳墓具在,而我曾祖為季子,我不敢祖也;我曾祖、我先祖墳墓不存,又不得而祖也。我將葬我先人於其中,俾汝母祔于我先夫人之側,他日次第以昭穆葬,汝居其隅以供酒掃,使自是譜系一二可數。子孫之賢不肖不可知,而吾之志不可不明也。”又命亮實書其後事于石,以納諸先祖之壙。亮拜手稽首而泣書曰:

生有遺才,歿有遺義。地有遺形,墓有遺位。爾子爾孫其勿棄。

(注):陳亮(1143--1194),南宋狀元。原名汝能,後慕諸葛亮之為人,故改名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祖父陳益少年以“志氣自豪”從事科舉不得意。晚年“自放於杯酒間,酒酣歌呼,遇客不問其誰氏,必盡醉乃止。然其孝友慈愛,明敏有膽決”。父親陳次尹,默默無聞。故教育陳亮的任務落即在祖父母身上。祖父的學識與豪俠之風對陳亮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陳亮是陳霸先的後裔,距霸先離世後的 500多年。陳亮致仕回到永康老家,替自己的家族修譜。在一篇《墓誌銘》中,陳亮提到東漢末年,朝廷沒落,先祖陳實在河南許昌當縣令。南北朝時期,可能是由於一場人為的災難,陳實的後代無法在河南呆下去,夫人司馬氏帶著兒子陳達南遷。母子相依為命,陳達官至長城(即今長興一帶)縣令,遂攜其子孫在長城興家建業。陳霸先是他的第四代子孫。司馬氏去世之後,陳實就把她安葬在婺州永康叫厚陵或後陵的地方。陳亮在寫這篇墓誌銘時,可能親自到過實地考察,而且看到過用銅堅固的陵墓。因此,他當時寫道:“陵今雖在,錮之以銅”。

《龍川文集》三十卷是陳亮所撰。亮為南宋著名思想家,學者稱“龍川先生”,故以之名集。此書是陳亮一生著述的總匯,卒後不久由其子陳沈編輯而成。《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均著錄四十卷,題《龍川集》;葉適為此書序亦稱四十卷。故《四庫全書總目》認為,今本三十卷,“蓋流傳既久,已多佚缺,非當時舊帙”。所以,今本已屬殘本,所幸散佚不多,仍是研究陳亮自成一家的儒學思想的最基本材料

 

附一:《蔡中郎集》.外集卷二

《陳太丘碑》(一)

先生諱寔,字仲弓,潁川許人也。含元精之和,膺期運之數。兼資九德,總修百行。於鄉黨則恂恂焉、斌斌焉,善誘善導,仁而愛人。使夫少長咸安懷之,其為道也、用行舍藏,進退可度,不徼訐以幹時,不遷怒以臨下,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將軍。宰聞喜半歲,太丘一年,德務中庸,教敦不肅,政以禮成,化行有謐,會遭黨事,禁錮二十年。樂天知命,澹然自逸,交不諂上,愛不瀆下,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及文書赦宥,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四門備禮,閒心靜居。大將軍何公、司徒袁公前後招辟,使人曉諭,雲:欲特表。便可踐入常伯,超補三事,佩紆金紫,光國垂勳。先生曰:“絕望已久,飾巾待期而已。”皆遂不至,弘農楊公、東海陳公,每在袞職,群僚賀之,皆舉首曰:“潁川陳君命世絕倫,大位未躋,慚于文仲竊位之負。”故時人高其德,重於公相之位也。年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子,遭疾而終,臨歾顧命,留葬所卒,時服素棺,槨財周櫬,喪事唯約,用過乎儉,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藪知名,失聲揮涕,大將軍吊祠,錫以嘉諡曰:征士陳君,稟嶽瀆之精,苞靈曜之純。天不憖遺一老,俾屏我王。梁崩哲萎,于時靡憲,搢紳儒林,論德謀跡。諡曰文范先生。《傳》曰:“鬱鬱乎文哉。”《書》曰:“洪範九疇,彝倫攸敘。”文為德表,範為士則,存誨歾號,不兩宜乎。三公遣令史祭以中牢,刺史敬吊,太守南陽曹府君命官作誄曰:赫矣陳君,命世是生;含光醇德,為士作程,資始既正,守中有令,奉禮終沒,休矣清聲,遣官屬掾吏前後赴會,刊石作銘,府丞與比縣會葬。荀慈明,韓元長等五百餘人,緦麻設位,哀以送以,遠近會葬,千人已上。河南尹種府君臨郡,追歎功德,述錄高行,以為遠近鮮能及之。重部大掾,以成斯銘,斯可謂存榮歾哀,死而不朽者也。乃作銘曰:“峨峨崇岳,吐符降神,于皇先生,袌寶懷珍,如何昊穹。既喪斯文,微言圮絕。來者曷聞,交交黃鳥,爰集於棘,命不可贖,哀何可極。”

《陳太丘碑》(二)

維中平五年春三月癸未,豫州刺史典,以褒功述德,政之大經,是以作諡封墓,興于《周禮》,衛鼎晉銘,其昭有實。故太丘長潁川許陳寔,字仲弓,含聖哲之清和,盡人才之上美,光明配于日月,廣大資乎天地。辟四府,宰三城。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圖于丹青。巍巍焉其不可尚也;洋洋乎其不可測也。儉約違時,懸車致仕,征辟交至,遂不屑就。春秋八十有三,寢疾而終。大將軍賜諡,群後建碑,國人立廟。先生有二子,季方、元方皆命世稀有,繼期特立。季方盛年早亡,亦圖容加諡;元方在喪毀瘁,消形嘔血,純孝過哀,率禮不越于時,嘉異畫像郡國,欽盛德之休明,懿鐘鼎之碩義。乃樹碑鐫石,垂世寵光。詞曰:“于皇先生,冠耀八荒,闡德之宇,探道之綱。繼期立表,以訓四方。惟亮天工,群生之望,高明允實,有馥其芳,載德奕世。休有烈光,欽慕在人,舊有憲章,過牧斯州,庶奉清塵,棄予而邁,靡瞻靡聞,嗟我懷矣。曷所諮詢,告哀金石,式昭其勤。”

《蔡中郎集》.外集卷一

《陳留太守行小黃縣頌》

大顥為政,建時春陽。我君勤止,戾茲小黃。濟濟群吏,攝齊升堂,乃訓乃厲,示之憲方。原罪以心,察獄以情。欽于刑濫,惟務求輕。有辜小罪,放死從生。玄化洽矣,黔首用寧。惟以作頌,式昭德聲。

《太尉陳公贊》

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陝余慶。余慶伊何,兆民其觀。少者是懷,老者是安。綱紀文王,文王用平。東督京輦,京輦用清。乃登三事,三事攸寧。契稷之佐,具幹堯庭。今則由古,于穆誕成。

《蔡中郎集》.卷八

《為陳留太守上孝子狀》

臣前到官,博問掾史孝行卓異者,臣門下掾申屠夐稱,孝子平丘程未,年十四歲,時祖父叔病歾,未抱伏叔屍,號泣悲哀,口幹氣少,喘息才屬。舅偃哀其羸劣,嚼棗肉以哺之,未見食,噓唏不能吞咽,麥飯寒水閑用之。舅偃誘勸,哽咽益甚。是後精美異味,遂不過口。常在柩旁,耳聞叔名,目應以淚,前太守文穆召署孝義童,雲:以叔未葬,不能至府舍。臣輒核問掾史邑子殷盛宿彥等,辭驗皆合,臣即召來見,未年十四歲,顏色瘦小,應對甚詳,臣問樂為吏否,垂泣求去,白歸喪所。臣為設食,但用麥飯寒水,不食肥膩。舅本以田作為事,家無典學者,其至行發于自然,非耳目聞見所仿效也。雖成人之年,如禮識義之士,恐不能及。伏惟陛下體因心之德,當中興之運,躬秉萬幾,建用皇極,神紀騁於無方,淑畼洽於群生,故醇行感時而生,美義因政以出;清風奮揚,休征誕漫;太平之萌,昭驗已著。臣誠伏見幸甚,臣聞魯侯能孝,命於夷官,張仲孝友,侯在左右。周宣之興,實始於此。且烏以反哺,托體太陽;羔以跪乳,為贄國卿。禽鳥之微,猶以孝寵。況未稟純粹之精爽,立百行之根原,其人殄瘁,而德曜彌光,其族益章。臣不勝願會,使未美昭顯本朝,謹陳狀,臣頓首。

《蔡中郎集》.卷五

《陳留太守胡公碑》(一)

君諱碩,字季睿,交阯都尉之孫,太傅安樂侯之子也。其先與楚同姓,別封于胡,以國為氏。臻乎漢,奕世載德,不替舊勳。幼有嘉表,克岐克嶷,不見異物,習與性成。孝於二親,養色寧意,蒸蒸雍雍,曾閔顏萊,無以尚也。總角入學,治孟氏《易》、歐陽《尚書》、韓氏《詩》,博綜古文,周覽篇籍,言語造次必以經綸,加之行己忠儉,事施順恕。公體所安,與眾共之,驕吝不萌於內,喜慍不形於外。可謂無競伊人,溫恭淑慎者也。初以公在司徒,除郎中,宿衛十年,遭叔父憂,以疾自免,州郡交辟皆不就,後以大將軍高弟,拜侍御史,遷諫議大夫,以將軍事免官,舉賢良方正,不詣公車。建甯元年,召拜議郎,納忠盡規,匪懈於位,遷侍中虎賁中郎將。是年遭疾,屢上印綬,詔書聽許,以侍中養疾。其年七月,被尚書召,不任應命,詔使謁者劉悝齎印綬,即拜陳留太守,君聞使者至,加朝服拖紳,使者致詔,君以手自系,陳辭謝恩,其明二十一日,遣吏奉章報謝,食後還,與丞相答,意氣精了。是日疾遂大漸,刻漏未分,奄忽而卒,時年四十一。天子憫悼,詔使者王謙,送葬,以中牢具祠,賜錢五萬,布百疋,贈穀三千斛。同位畢至,赴吊雲集,生榮未艾,歿有餘哀。於是遐邇搢紳,爰暨門人,相與歎述君德,追痛不永,怛切情憭,無不永懷。行由己作,名自人成,先民既邁,賴茲頌聲。嗟哉明哲,如何勿銘。乃作辭曰:‘猗歟懿德,令聞有彰。祗服其訓,克構克堂。孝思維則,文藝丕光。敦厚忠恕,眾悅其良。綏弱以仁,不雲我強。爰自登朝,進退以方。見機而作,如鴻之翔。乃位常伯,恪處左右,兼掌虎賁。禁戎允理,遘茲虐痾。帝用悼世,俾守陳留,庶篤其祉,王人既詔,景命不俟。嗚呼昊天,殲我英士,如可贖也,敦不百己。哀哉永傷,萬年是紀。’

《陳留太守胡公碑》(二)

君諱碩,字季睿,交阯都尉之孫,太傅安樂鄉侯之子也。順帝時為郎中,桓帝時遭叔父憂,以疾自免。荊州將軍比辟,輒辭疾。後以高等拜侍御史遷諫議大夫,舉賢良方正,病不詣公車。建甯元年七月,拜陳留太守,病加,不任應召。詔使謁者劉悝即授印綬,二十一日卒。詔出遣使者王謙以中牢具祠,特賜錢五萬,布一百疋,贈穀三千斛,儔類赴送,遠近鱗集。於是陳留主簿高吉蔡軫等,鹹以郡選,充備官屬,來迎者三十四人。奔驚跋涉,願承清化。逢天之戚,不獲延祚,痛心絕望,忉怛永慕。乃相與衰絰,庭位號啕。靈柩將窆,申敕修儀,煢煢在疚。輿服寮禦部引,各執其職。路人感愴,觀者歎息。蓋三綱之序與並育,以舊奉新,嗟我行人,敢不自勖。遂樹碑作銘,以表令德。于藐下國,瞻仰俊乂。欽見我君,爰綏我惠。式昭績恩,有勞其顇。昊天不吊,景命顛墜。悠悠蒸黎,惆悵喪氣。政雖未宣,古之遺愛。祁祁我君,習習冠蓋。修誠以迓,曾不東邁。靈魂裴??,靡所瞻逮。惟其傷矣,胸肝摧碎,勒銘告哀,傳於萬代。

《陳留索昏庫上裏社銘》

曰:社祀之建尚矣。昔在聖帝有五行之官,而共工子句龍為後土。及其歾也,遂為社祀。故曰社者、土地之主也。《周禮》‘建為社位,左宗廟,右社稷。’戎醜攸行,於是受脤。土膏恒動,於是祈農。又班之於兆民。春秋之中,命之供祠。故自有國至於黎庶,莫不祀焉。惟斯庫裏,古陽武之戶牖鄉也。春秋時有子華為秦相。漢興,陳平由此社宰,遂佐高帝,克定天下,為右丞相,封曲逆侯。永平之世,虞延為太尉、司徒封公,至延熹,延弟曾孫放字子仲,為尚書。外戚梁冀乘寵作亂,首策誅之。王室以績,詔封都亭侯、太僕、太常、司空。毗天子而維四方,克錯其功,往烈有常。於是司監,爰暨邦人,僉以宰相繼踵,鹹出斯裏,秦一漢三而虞氏世焉。雖有積善余慶,終身之致,亦斯社之所相也。乃與樹碑作頌,以示後昆。惟王建祀,明事百神,乃顧斯社,於我兆民。明德惟馨,其慶聿彰,自嬴及漢,四輔代昌。爰我虞宗,乃世重光。元勳既立,錫茲土疆,乃公乃侯,帝載用康。神人協祚,且巨且長,凡我裏人,盡受嘉祥。刊銘金石,永世不忘。

 

附二:(清)陳夢雷著《明倫彙編氏族典卷諸姓部.陳姓》

蔡中郎集

《文范先生陳仲弓銘》

君諱實字仲弓潁川許人也其先出自有虞氏中葉當周之盛德有媯滿者武王配以大姬而封諸太昊之墟是為陳胡公春秋之末失其爵土遂以國氏焉

唐書

《宰相世系表》

陳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孫遏父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滿封之于陳賜姓媯以奉舜祀是為胡公九世孫厲公他生敬仲完奔齊以國為姓既而食邑于田又為田氏十五世孫齊王建為秦所滅三子升桓軫桓稱王氏軫楚相封潁川侯因徙潁川稱陳氏生嬰秦東陽令史嬰生成安君余餘生軌軌生審審生安安生恒恒生願願四子清察齊尚齊生源源三子實崱邃實字仲弓後漢大將軍掾屬文范先生六子紀夔洽諶休光諶字季方獻文先生生青州刺史忠二子佐和佐二子准徽准字道基晉太尉廣陵元公生伯&#建興中渡江居曲阿新豐湖生匡二子赤松世達世達長城令徙居長城下若裏生丞相掾康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贊文贊三子談先霸先休先

又有潁川陳忠不知所承

陳氏宰相三人叔達希烈夷行

鄭樵通志

以國為氏

周異

姓國

陳氏媯姓初封虞城今應天府之縣也後封於遂今濟州巨野後封于陳今陳州治宛丘縣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舜傳天下于禹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後以備三恪得胡公滿封之于陳以奉舜祀或曰當周之興有虞遏父者為周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妻以元女大姬生子滿而封于陳以奉舜祀滿號胡公往往以頷胡之故而得此號成西元年楚王為夏征舒弒靈公遂率諸侯伐陳謂陳人曰無恐吾誅征舒而已已而縣陳群臣皆賀申叔時不賀王問其故曰鄙語有之牽牛以蹊人之田田主奪之牛蹊則有罪矣而奪之牛不亦甚乎今君徵兵諸侯以討不義已而取之以利其地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于晉而立之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記至楚複陳曰賢矣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哀公三十四年司徒招作亂楚靈王使公子棄疾帥師圍陳滅之使棄疾為陳公晉平公問太史趙曰陳遂亡乎對曰陳顓帝之族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蓋商之興也存舜之後而封於遂世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以舜居媯汭故姓之曰媯而祀虞帝且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未也五歲棄疾弒靈王而自立是為平王欲和諸侯乃求陳悼太子偃師之子吳立為陳侯是為惠公湣公二十二年獲麟之歲也二十四年楚惠王使子西之子公孫朝伐陳而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又廣陵之陳實劉氏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嗣河南官氏志雲侯莫陳之後亦改為陳氏又白永貴隋初改為陳氏是為萬年之陳也

臣謹按陳媯姓也然伍員曰夏少康為有仍牧正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以二姚是則又為姚姓也蓋媯姓始于周姚姓自夏有之然則堯妻舜以二女而賜之姓者賜以姚也謂為媯誤矣自夏之前為虞國至商為遂國未知虞之存于商否然至周則遂虞皆為姬姓國矣而封胡公于陳自是陳稱媯不復言姚矣同名異實

陳氏有四舜之後以國為氏也又白氏隋初改為陳此萬年之陳也又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嗣此廣陵之陳也又侯莫陳之後亦改為陳氏

龍川文集

《先祖府君墓誌銘》

東漢之衰太丘長陳公名實是為有道君子紀群又克世其家位至三公九卿司馬氏南渡而逵從以遷其後家于吳興霸先遂據全吳四世乃亡其葬於婺之永康號厚陵者或曰後陵陵今雖在錮之以銅不可發莫能考其為誰故永康之陳最號繁多而譜諜未嘗相通也往嘗有於百年屋壁間得數紙書言譜系甚詳有曰王曰公曰御史大夫曰龍虎大將軍者疑其為陳隋間也至本朝咸平以後始從世俗稱號曰公則陳氏之散落為民久矣

廖用賢尚友錄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