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陳氏淵源 »

辨析小匯

作者:陳美光  來源:中華陳氏大典.世系卷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6日

辨析小匯

中華陳氏,源于周初封于陳國的舜帝後裔胡公滿。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陳氏,幾個大的支系幾乎與南朝陳武帝陳霸先有關,要麼是南朝陳武帝的正脈,或是其兄弟支的旁系,族人遍佈江南。查閱福建諸多陳氏,支系千條萬緒,脈絡縱橫交錯,有些譜牒張冠李戴,錯誤百出。為正本清源,編者有些膚淺的看法,供專家學者參考。

陳姓是閩台第一大姓。從現今福建的陳氏族譜看,福建陳氏大多源于唐初的陳政、陳元光父子(將軍派)、唐中期開元年間的太子太傅陳邕(太傅派或南院派)和南朝陳武帝陳霸先、陳霸始(南朝派)這三大派。這三大派的入閩時間雖然不一,且各自的中原籍貫也不同,但隨著明清以來福建家族聯宗統譜活動的開展,這三大派也逐漸合流于南朝帝室的系統。福建陳氏三大派合流于南朝帝室,顯然是為了提高各自的家族地位,並且加深陳姓之間的聯繫。但是在這三大派的入閩始祖之下,各世系的排列仍然出現不少合流混宗的現象。

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大將軍陳政同他的兒子陳元光(開漳聖王)入閩開發漳州,後來子孫日繁,成為一大宗派。

開漳聖王陳政、陳元光父子開漳事蹟與功業已載入史冊,然考其世系,鑒別其族譜,對於他們的身世和官銜等方面的記載,似有許多模糊不明之處。據漳州巿現存由陳禎祥撰寫的民國版《潁川陳氏開漳族譜》記載,陳元光的兒子陳珦“從明經及第,名亞狀元王摩詰之下,授翰林院”。另有雲霄所藏《陳氏開漳族譜》稱:“三世祖珦……(萬歲)通天元年丙申( 696)十七年舉明經及第,授翰林承旨直講學士。未幾,見武后殺唐宗室,疏乞歸養。景雲二年( 711),父龍湖戰役,率武勇斬藍奉高,俘其餘黨。父仇攸複,朝命治州二十餘年,澤洽化行。開元十九年辛未( 731)登王維榜進士。”以上兩則記載,據專家考證,均為向壁虛構:一王維進士及第是在開元九年,稱其於開元十九年進士及第是抄襲于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二、所謂陳珦于萬歲通天元年( 696)或開元十九年( 731)登第,及第後授翰林院承旨直講學士,也是站不住腳的。唐代翰林始于玄宗朝,被稱供奉,至開元二十六年改稱學士,承旨學士則是憲宗朝(805—820)才出現。陳珦豈能於死後出任這種官職?

又據雲霄山美《潁川陳氏開漳族譜》記載,陳珦以下世系是這樣的:珦—酆—詠—章—甫—獄(會昌元年進士)—羽(乾符二年進士)—夷行(乾化四年進士)—雲—希亮(天聖五年進士)——恪(特奏進士、漳州推官)—舜俞(慶曆進士)—禹議—湯征(雲霄始祖)。據考證,以上世系中的許多人在正史中有傳。《新唐書》卷一八一《陳夷行傳》載:“陳夷行,字周道。其先江左諸陳也。”《宋史》卷二九八《陳希亮傳》雲:“陳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唐廣明中,韋難遷眉州青神之東山。……中天聖八年進士。”《宋史》卷三三一《陳舜俞傳》載:“舜俞,之子令舉,湖州烏程人。”可見這三人的先世祖籍貫一為江左,二為京兆,一為湖州烏程,均不是福建漳州人。

南院始祖陳忠,原籍京兆府萬年縣,在唐為官,贈鄂國公。子陳邕,為中宗進士,官太子太傅,與權相李林甫不和,被貶到閩地,最初居住在興化楓亭井上,後來遷到漳州南驛路南廂山,子孫繁多,稱為南院太傅派。

永春岵山族譜記載:“南院第十三代陳弘元,廈門洪義公之子,號校尉,于後周顯德三年( 956)由河南固始縣入閩,抵永春,先住儒林街,宋初擇小岵南山居住。”本支即是廈門洪義公之子,為何其譜又載是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洪義公以上何代返遷光州固始譜中沒有交代,令人不得其解。

很不嚴謹的是,近年新編廈門《薛嶺陳氏家譜》竟把陳忠、陳元光合流到克耕派下,其世系是:陳克耕生三子,長子陳敏、次子陳敬、三子陳政。陳敬之子陳忠(南院始祖)、陳政之子陳元光(開漳始祖)。原兩系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支系,陳忠與元光二支一下子成了堂兄弟,實屬張冠李戴,攀附合流。

同安陳氏家族攀附合流於開漳聖王陳政、陳元光世系的過程也是耐人尋味的。同安浯州陳氏家族,其始祖原為隨王審知入閩的部下,但到了清代,逐漸成了陳政、陳元光的後代。康熙九年(1670)該譜序雲:今人自支分派演,而得溯源本始,敦乃同氣,不至路人相視者,則以血脈通,而昭穆燦若列眉也。……吾族之譜,自浯陽開基以來,為世二十有七,為年七百有奇。源流雖遠,猶薪火相傳,瞭然可數,則以舊譜在而修之。……獨至今日,幾岌岌乎不可問矣。……細檢舊譜,如履德、思想二公,及吾祖滄江所修,率先有者,僅得其序文于輔吾叔續修之一冊,所雲始祖五代時,從王潮入閩,則始祖為上,必有所未祥。而是譜則雲元光之後,來自唐初,且溯而上之,直接重華序次,昭穆鑿鑿有據。余欲托始於此,則訝是譜之稍謬於前譜也;欲不托始於是譜,則世系相承,始卒有時,廬墓有次,忍廢置而不道乎?餘於是掩卷思曰:生吾身者有親,生吾親者有祖,根深乃幹茂,非其根則弗暢,源遠乃流長,異其源則弗通,其可昧味也哉?甯為狄青之有歉,毋為崇韜之強附汾陽。是集也,始祖也上,雖仍舊貫而串為一紀,贅以微言,竅附於疑以存疑之例。始祖以下,見聞最近,綜核宜祥,不敢缺略,不容假借……庶不至於路人相待,而敦乃同氣也。

從這段記載看,同安浯陽陳氏家族在康熙九年(1670)撰修先祖世系時還是比較慎重的。根據舊譜,自己的先祖始于五代從王潮入閩,但先世次序不明,而後來有族人抄來漳州陳元光派系,“昭穆鑿鑿有據”。這次修撰族譜雖然把陳元光的世系冠在本家族的先世之上,但尚未全信,“贅以微言,竅附於疑以傳疑之例”。到了乾隆年間,該家族再次修譜,情景就不同了,陳元光已經成了千真萬確的始祖。該家族乾隆十六年(1751)修譜序言十分肯定地說:太始祖諱政公,原系汝寧府光州固始縣籍也,股肱唐室,曆建私猷,因賜姓曰唐將軍,是朝總章二年( 669)奉敕駐閩,迨厥子孫元光、珦公,累襲祖職,複進駐於漳城,其豐功偉烈,卓越今古,嘖嘖載人口碑焉。曆宋而明來,世遠年湮,生齒星散,彼達而觀光上國者,固有名氏之足征,而晦而逸處閭閻者,不無齒錄之或缺,故以至親而視為路人……則我族何可以不纂修譜系。

雖然說浯陽陳氏家族已經確定自己是陳政、陳元光的後裔,但對其世系仔細分析起來,卻不儘然。該族譜載自陳政以下的世系是:“陳元光……生男珦,字朝佩……(響)生酆,字有芑,次子詠,三子訏。……(酆)生謨,字以忠。……(謨)生則,次子刑,三子則。……(則)生盪,字汝玉。……(盪)生江,字可濟,號守真,襲祖職,刺史漳州。僖宗光啟元年( 885)值王緒苦秦宗權之誅求,南走入閩,攻陷汀州,引兵圍漳,公率馬步兵與戰……卒諡忠毅。”這裏不但把陳元光的兒子陳珦誤抄成陳響,同時也把陳元光的孫輩與曾孫輩的次序顛倒了。據《潁川陳氏開漳族譜》記載,陳元光的孫子只有一個,即陳酆,而曾孫是陳詠、陳謨、陳訏 3個,與同安浯陽《陳氏族譜》全然不同。可見,同安《浯陽陳氏族譜》中稱“昭穆鑿鑿有據”並不真實,相互合流時漏洞不小。

陳洪進是宋初福建很有政治地位和社會影響力的人物,正史有傳。史載陳洪進字洛川,福建仙遊人,隸留從效麾下,以材勇聞。閩王王延政命為統軍使,累立戰功。從效既沒,洪進執其子紹鎡送南唐,南唐李煜以為泉南等州觀察使。宋太宗時洪進來朝,因獻漳泉二州,詔授武甯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卒諡忠順。可以說,陳洪進在五代末宋初是福建的一位土皇帝。因此,福建的許多陳氏族譜往往把自己的譜系與陳洪進聯繫起來,以示榮耀。

陳洪進自己的譜系,安溪《陳氏族譜》載明代正德年間陳璣寫的序言雲:“(先祖)陳雲先公精天文星曆之學……陳洪進辟使者月五至,公歎曰:本為名利隱,豈皓首而饕利祿耶!洪進複持其家傳,敘其先出漢陳實,至六朝霸先帝于陳,其世序甚祥,要公與之會宗盟。”

可知陳洪進是以六朝帝胄自詡。但是同安浯陽《陳氏族譜》則把陳洪進與六朝陳霸先、唐初陳元光的世系聯繫在一起,康熙九年(1670)該族譜序雲:霸漢,字興家,陳高帝霸先之族兄弟,為大宗正。霸漢生欲得,字果仁,事隋帝為司徒……欲得生犢,字克耕。……犢生政,字一民。為陳氏入閩之始祖也。卒諡武烈,妣司空氏,生元光,字廷炬。……(以下第八世)田,字立產,號守素,唐懿宗鹹通九年( 868)戊子四月初十日午時……生子通、達。……達字宗源,號松崗,行八,生於唐昭宗光化元年( 898)戊午十月十日酉時,……唐明宗長興四年( 933)癸巳十二月二十日卒,壽三十六,娶木氏,生子洪齊、次洪進、三洪銛。

而南院派陳邕的世系也把陳洪進歸進他們的派下,如廈門《陳氏族譜》有明代天順年間的序文雲:祖乃京兆府萬年縣故鄉胄桂裏人,李唐開元二十四年( 736)卜居泉州惠安社稷壇後。建中二年( 781)遷入嘉禾島(今廈門)。一世祖忠,贈鄂國公。二世祖邕,任太子太傅,諡忠順王。……三世祖夷則,任光祿大夫、司空、大丞相。四世祖儔,任著作郎。五世祖聞,任陵州刺史,六世祖丞,任福塘縣令。七世祖喜,任前官(唐開封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有祖諱翿,分族漳州,複至七世孫洪進,于宋太平興國二年( 977)獻漳、泉二州,詔授武寧軍度使,封南唐王。及子文顥,為漳州刺史,複尊上祖邕,施業南山禪院水南報劬。

由上可知,陳洪進與陳邕的世系合流,可能是由於陳洪進之子陳文顥施業修建南山禪院(太傅陳邕派由此又稱南院派)之故。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廈門陳氏家族有人請大學士李春芳撰寫譜序,陳洪進在陳邕派下的地位大為顯赫,該序文寫道:陳氏為同(安)巨族……其世系出於唐鄂國公陳忠,有子諱邕,為太傅,是入閩之祖,不可不知其先世,而以忠為始祖也。自邕之下,衣冠之盛,德行之優,位望之隆,其見於唐宋。而其尤顯者,如後周陳洪進,以兵與留從效節度清源,赫然與王侯等。今其家故址,在吾泉者,父老能述之。而田園宇舍,施及寺宇者,多出於陳公邕之時也。

雖說陳洪進為陳邕的後裔所尊奉,視為血脈,但細檢其世系,則難圓其說之處甚多。如上引廈門《陳氏族譜》載天順年間序文,稱陳洪進的上祖是陳翿。然在漳州的一些《陳氏族譜》中,陳翿為陳邕第四子陳夷實的後代,與陳洪進不是直系所屬,“夷實為屯田員外郎,厥子翿,任寺簿,衣冠填門。……分派龍溪、北溪等處。”《潁川開漳族譜》稱陳洪進是陳邕的第十二代孫,長子陳夷則的派下,其歷代排列是:陳邕—夷則—儔—聞—丞—喜—仲寓—元通—黯—仁盱—光舉—用祖—洪進。可見陳洪進在太傅陳邕派下的世系也是十分混亂,系出多支。究其原因,無非是陳洪進位高名著。福建各派陳氏家族竟相攀附合流、胡亂接續所致。

清代吳任臣的《十國春秋》記載 :“陳洪進先世本臨淮(泗州,今江蘇盱眙縣)人,已而遷泉州,居仙遊之楓亭”。南宋王偁《東都事略》記載:“陳洪進,其先泗州人也。”北宋蔡襄為陳洪進第五子文歚寫的墓誌銘稱“其先世臨淮人”,以上說明,陳洪進祖輩是從江蘇遷徙入閩,與“南院派”似乎無關。

以上所提的臨淮、泗州是同一古城名,明朝這一帶屬安徽鳳陽府,泗州古城於康熙十九年(1680)遭到滅頂之災,被黃河洪水所滅。臨淮現在一般指江蘇盱眙縣境內。那麼,陳洪進的父親、祖父又是誰?其祖先往上追溯又是何支派所出?

咱們現在再來看蔡襄寫的墓誌銘,蔡襄和陳洪進同是仙遊楓亭人,年代相近,陳洪進去世( 985)27年後,蔡襄出生(1012),他寫墓誌銘時離陳洪進去世也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官至龍閣圖直學士等,這段墓誌銘又載入《蔡忠惠集》,所以比較值得信賴:“其先世臨淮人,曰珂者,因官入閩,居泉州仙遊,兵阻道絕,乃留不返。”據記載,這位元珂者是洪進的太公,據《陳書》、《南史》所查的“頊公世系”,頊公第十一世陳珂,算起來,陳洪進是陳頊的第十四世孫。

建寧縣族譜:陳岩(848—891),字夢臣,唐大中二年(848)出生在黃連鎮。陳岩的先祖是在西晉永嘉年間為避永嘉之難遷居福建綏城(今建寧縣)。原任鎮將,中和四年( 884)12月,朝廷遂授陳岩為福建觀察使,成為第一位福建籍福建觀察使。

莆田族譜記載:陳岩,開莆始祖陳邁公十一世孫,字瞻之,官衡州推官,生一子廷海。

大田縣吳山族譜記載:唐末,陳岩自光州固始縣入閩,為提刑觀察使,躭嗜八閩山水隹趣,因而留居於仙遊縣摭山,居數世,分來於歸德場即今德化縣也,無何,又遷居於官路後,若干世,風水為陰陽家所壞,合族一時俱各星散,今張墘、平埔、新化裏、奈山、禪山、後格巷與本團陳莊、上格、謝山、倚陽,大者凡陳氏者,其族也。

福安市獅子頭族譜記載:陳岩,號夢臣,建寧縣人,祖上自河南固始縣入閩,公于唐大中二年生,祖父與父親兩代雖曾讀書,卻未仕進,唐乾符五年黃巢亂,攻建州,岩組織鄉團號稱九龍軍,任鎮將,赴建州與黃巢軍作戰,累官福建觀察使。陳岩生四子,長延朔,居連江之陶龍,次延晦,家建陽,三延昭,遷入福城,四延旺,遷福清。

如上所述,福建有陳岩者如以上所述有數位,一是建甯的陳岩,二是莆田的陳岩,其官職是觀察使或觀察推官;莆田與福安兩譜陳岩之子一是廷誨,一是延晦,廷與延字類同,誨與晦音近,二代之間出此巧合,耐人思考。

福州古靈派陳氏始祖陳檄(869—908),字飛羽,號子策,唐兵部侍郎、靈武節度使勳公之子,唐廣明之亂,從河南固始縣倭嶼村,同王潮等率固始10姓軍校,于唐中和五年( 885)入閩,賜第城南,為古靈派入閩始祖。陳檄為河南固始縣倭嶼村人,為上溯七代祖是南院始祖陳邕。據史料載,陳邕是京兆人,與李林甫不協,被謫入閩,居漳州南院。

福州古靈派族譜記載,從陳邕至陳檄直系是:邕—夷行—翿—嘉—聞(生三子,長黯、勳、顯)—勳—檄(生三子,長令鎔、次令圖古靈祖、三令猷鼇山祖)。

福州古靈支派與廈門南院陳氏族譜記載從陳邕起歷代墓葬截然不同。福州古靈譜:陳邕及父陳忠,其墓皆在河南固始縣,忠之墓在美麟山,邕之墓在鳴山,夷則墓鳴山。

南院譜載:“陳邕葬於東門外水頭上鎮山(今龍海巿十一都象社),名曰大夫墓。此地還有‘唐太傅陳邕、夫人高氏墓地’”。夷則為唐進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德宗建中二年( 781)與其弟及子儔,舉家 340餘口遷入嘉禾島(今廈門島)江頭毗鄰的浦園定居,始托足茅舍,今人號其處為“陳寮洗馬坑”,因與光州固始學士薛令芝來自同鄉裏,鄉人至今猶有“南陳北薛”之稱。這裏,二譜之間相互矛盾,掇拾訛傳。陳邕,正史記載原籍京兆(陜西),其子夷則一下子與薛令芝成了河南固始同鄉裏人了,閩南譜難於自圓其說,此其一。再者,歷代譜牒、史志均無記載陳邕何時從陝西遷河南固始的過程,古靈譜說陳邕是固始人,缺乏證據。顯然,古靈派陳氏為斷代支系。按古靈譜之陳勳,唐僖宗乾符二年乙未進士,授翰林學士,曆官兵部侍郎、靈武節度使,優秀的祖先,本輩本應足以自豪,完全沒有必要附流於巨家望族、貴胄名臣。其後世子孫唯恐先祖斷代,大膽塑造自己的祖先行為,信手拈來,硬套在列祖身上,為後人留下牴牾正史,落下攀龍附鳳、牽強附會之嫌,使後人遂而效尤。

據明萬曆二十一年癸卯由裔孫滇南參政、前禮部正郎、副郎陳昂作《世表原始》載:“江右諸陳世客潁川、其後居光州之固始,其陳之舊乎,五運迴圈,而萬乘讬始瀆儲英光岳降靈王曾孫之固城(今固始縣),而英蓼是因丘墓實在焉。當是時,初立世系,昭前之光明,瓜瓞綿,宗于無疆,曆世者十(王子簡、周寧、希烈、威、忠、邕、夷行、翿、嘉、聞、起宜都王庚戍迄刺史聞公己亥十一世二百九十年),庚子司馬公由固陵南太尉公奉之循吳越東甌,以如福州(唐僖宗廣明)上分婺,女餘輝墓在懷安之杜橋客省公以賓歸(閩不敢臣立客省尚書)而班爵潁川食邑六百,其妥爵軫土,略擁三山扼龍江始安侯官。墓在永主之樟溪,曆世者五……”。此之陳邕與南院之陳邕籍貫不一,而與所謂血緣傳承的修譜原則相去更為遙遠,於理不通,于情不達,偽修舛錯,真假不分。

據民國三十年(1941)古靈中房三房支譜序載:“予族舊譜早已遺失,而家譜惟本房各支多有。顧年久未修,且逸齋華齋兩公派下,家譜一系、古靈一系、長樂兩譜派系不同,則更有待於考證也。丙子秋,會城黃巷宗萊士先生擬修古靈通譜,固集各支譜,予奉其來書,即將逸齋華齋兩公派下家譜送閱,遂得觀其支譜,而從前世系與逸齋公派家譜略同。戊子正月,余家居無事,族叔家旺族兄傳德命,予修本支孟訓公派下家譜,時族叔祖雲耿、族兄傳湘、族侄道焯聞之,謂予曰,吾族舊譜早已遺失,中房中惟吾房各支多有家譜,年遠族繁,雖不能纂修族譜,尚可據各家譜修房譜,既修孟訓公派家譜。曷若纂修房譜,較為詳密,因開祠會議,僉韙之並命予任纂修,予素不諳譜學,以責無旁貸,遂不得不勉強,從事窮以纂修……”。說明古靈之譜在歷史上曾有遺失,成了以訛傳訛。

莆田陳氏是福建的望族,絕大多數為晉朝開閩始祖陳潤的後代,開莆縣令陳邁之裔。早在宋代,史學家李俊甫就在《莆陽比事》中記載“陳氏舊族五,新族三十三,嗣是而來,尚未數計”。可見,在宋代就不止“十八陳”。如今稱得上“派”的陳邁後裔至少有近30支,如玉湖陳、霞墩錦江陳、錦墩陳、余埔黃大庭派陳、涵江陳、黃石東洙陳、沖溪陳、觀橋頭陳、陳宅巷(橄欖巷)陳、龍井中複公陳、庫前翁山陳、文峰陳、橫山陳、古樓陳、玉塘陳、浮山東陽陳、浮山黃石房陳等等。但也有很多支系的祖源問題讓人匪夷所思。如十八世孫陳湟,文秀公三子,字善宗,世居河南固始光山村,因號光山處士,妣配傅氏,與子陳本于唐光啟三年入閩,居仙遊楓亭東門,為浮山世系始祖,在莆衍成望族,現有後裔達10萬人。細查本支世系,是開莆始祖陳邁之弟陳遇支系,七傳至陳湟。其譜未交代自潤公至湟公是何代回遷浮山,到了陳湟又成了入閩始祖。

莆田玉湖陳氏一世祖為陳仁,是陳邁公的第十五世孫,他在宋慶曆元年(1041)隨父陳淩采(諱道行,行奇一)卜居莆田城東南郊外白湖浦邊(白湖後改名玉湖,即城廂濶口村,現已經開闢為玉湖公園)。北宋之末,南宋之初,白湖浦邊村前還是一片湖海,環境優美,風景秀麗,似“白湖映堂”、“玉笏朝天”,適宜人居並大有開發前景,加上子孫人丁興旺,故稱“玉湖陳”。玉湖陳氏出了二位宰相:陳俊卿、陳文龍。有“二門兩宰相,九代八太師”之譽,歷代譜牒世系清淅。可是,現代有網路文章把莆田玉湖陳氏扯到義門支系,因玉湖譜有句“因父淩采問歸錢塘”。義門譜載,第三任家長陳崇公之孫遷居錢塘今杭州市(查義門陳崇公長子陳枋,枋生曄;崇公次子陳兗,生五子:長昉、次錫、三曜、四良、五稅;崇公三子陳讓,讓生一子河),並沒有崇公之孫遷錢塘江之說,某公五世孫淩采在福建莆田為官時留下陳仁公遷居玉湖,稱玉湖陳氏。大家試想,玉湖陳氏是名門望族,文獻名族,如是義門陳,不可能把這一重大歷史根源讓其淡薄而不認其祖。可見,玉湖陳屬義門派純屬無稽之談。

義門陳氏十分龐大,分遷脈絡千絲萬縷。如湖北省武穴巿陳殿榮先生的《江州義門宗譜存疑問題考》,列舉了許多“譜與譜、譜與志、譜與史均存在相矛盾的問題”,其中一些問題,清代續修的宗譜已經提出,如金山莊、果石莊、關山德星堂、江西三眼橋等宗譜均言“譜與譜有不符,史與史亦有不符”、“舊譜之言不盡可據”、“言譜者不可不考也”。

由於年代湮遠,早期的譜牒因兵燹、天災、人禍而致失傳。歷史上,江州義門頻受兵燹之禍,那些分散在江西各地的義門後裔也被迫舉家外逃,紛紛流落他鄉。在這種族敗家破、流離失所的危難中,唐、宋時期的義門古譜毀失殆盡,倖存於世者寥寥無幾,且支離破碎,最終“化為烏有”。元末至明初,各地雖有續修宗譜,皆因年代久遠,資料殘缼,多有錯處。現存譜牒中,屬於清朝中、後期的版本亦為數甚少。

訛誤失真的原因很多,其一是義門後裔散居海內外,天各一方,相距甚遠,交流困難。僅從鄰近的幾莊搜集的文物資料,也是殘篇陋簡、斷碑頹碣,運用“失者補之,亂得(則)序之”的方法,補輯而成續譜,其中謬誤勢所難免。

近年挖掘出許多義門陳氏族譜,如某些續譜者缺乏研究,任意增、刪、改,使之癰腫而脫節,以致訛傳。諸譜均雲“蘊珪生兼”,尚有一譜雲“蘊珪生良,良生爵,爵生兼”,平空增加兩代人。近兩年出版的宗譜轉載《宋史. 陳兢傳》時,把“伯宣子崇”改寫成“伯宣九世孫崇”。由此聯繫到《義門記》有關世系的內容,不得不令人生疑。此文作者胡旦是“大宋內閣兵部尚書制詔總裁”,是有名的飽學之士。他對明顯的世次問題能“俱知其狀,因為之記”嗎?看來此文大有後人妄改之嫌。又如《大冶舊譜》載:益國公周必大言《義門碑》“疑後來碑誤”。以上章節中不難看出,在古代已出現如《宿松譜.唐宋孝文節選》言“抑碑經火後,本版錯誤”之案例。

錯誤失實,矛盾疊出。各地宗譜所載義門世次歧異甚大,與義門顯祖要事的年代極不相符。現經深究細考,原是“整體錯位”,即將叔明五世孫陳旺及其後人整體移于第十世伯宣之下,而成“其孫旺”。出現“整體錯位”,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後來重修宗譜,只能依據一些殘缺不全、零星散亂的資料補輯而成,也是“舊譜散出、殊多錯簡,今參互考輯,信固存矣,疑以仍舊,重其傳也”。

第二,官府干預,奉文改譜。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官府表揚義門遺址。因德安“不當驛路,又無子孫生員在學,祠之則典守無人,遺之則湮沒可概”,只在德義門遺址“立碑表識”,而在德化(今江西九江縣)義門鋪“圍牆樹坊”。次年,德化縣五十一莊聯宗建祠修譜,“奉憲飭改”,按照“斯譜重表揚也,故公(伯宣)移先之”的意圖,大肆“刪改家譜”。此後,各地以德化聯宗譜為藍本,相互傳抄,越傳越遠,妄斷濫增愈來愈多,終致譜、志、史之間矛盾疊出。

義門世次的歧異的成因有多種,擇其要者為上述二種。探析世次歧異成因,有助於對世次的考究。只要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整個世系結構和重要歷史人物全面地、系統地、辯證地綜合分析,由表及裏,去偽存真,就可以得出客觀而正確的結論。

很多文字史料會誤導人的。如前些年有書言“天下陳氏出江州”和“謹以此書獻給全球八千萬義門陳氏子孫”,如按此說法,天下陳氏只有一支義門陳了。凡事要符合實際。編者經多年統計調查,現福建 450萬陳氏中義門支系只占全省陳氏人口不到30萬人,比例不到7%。義門後人誇大其詞只能說明一點:標榜獨家而已。

陳雍,字月銘,攝公之子。世居浙江吳興,唐高宗龍朔二年壬戌生,永淳為中丞。玄宗開元廿九年( 741)同次男、任左僕射的陳野遷沙陽固發沖(今永安貢川),天寶十一年終,享年91歲。

有人質疑,陳雍官至中丞,其次子陳野任左僕射,為什麼正史沒有記載?關於這個問題,編者也曾經有這個想法,想揭開他的迷團。後來在為各姓氏編纂的史料中也發現,不僅陳姓,其他姓氏也是一樣一個個官都很大,封公拜侯在正史中沒有名字,連方志都沒有,加上這次編纂全國陳氏人物卷中發現,國家正史的取捨並不是以官品來定的,而是由其事蹟來衡量的,遠的不講,南院始祖陳邕不也是太子太傅嗎,在唐史同樣也找不到。

舊譜載,陳雍之祖父陳譚避地居將樂,父陳攝葬泉州隔村,由此推陳雍為永安貢川祖,而非入閩祖。舊傳該系為浙江吳興派,而福州長樂、莆田、三明大田、永安安沙等數十本版本記載為晉朝開閩潤公派,再者永安譜雍公前世系有潤、邁、豹、弼等世系,與潤公系有數代雷同。

福建莆田、長樂等譜記載:陳雍,譚公子,潤公孫,字希和,居延平。考據,陳潤是晉永嘉二年( 308)入閩。陳雍為其孫,充其量是北魏南北朝時期的人,跑到唐代離譜了。如果永安譜記載有誤,可是陳雍以下歷代子孫很多國家正史方志均有記載,特別是陳雍七代孫、任汀州學正的陳昂譜序中記載“因先祖是真名實姓,不用假真名”等字眼看,又不可能造假,但據上述幾處舊譜記載年代又不符,可能中間有缺代,脈絡縱橫交錯,但期間出現這麼多巧合,肯定有其內在的原由。

現大田城區福塘舊稱鶴沖巷,始祖陳濟,唐代始遷祖,舊譜載為開閩陳潤派,後代續譜記載為永安貢川派。細查其譜,明顯漏洞百出,現舉數例,以正視聽:一是陳雍唐代肇基永安貢川,大田鶴沖巷始祖陳濟也是唐代入遷,陳濟在後人編的譜中卻是陳雍的第二十代孫,為同時代人;二是陳雍十三世孫陳麟,字夢兆,登宋大觀三年己醜科賈安憲榜進士,任閩縣令,知韶州,擢湖南轉運判官,賜朝散大夫,稱循吏,祀鄉賢。陳麟十一世孫陳師文,大田福塘世祖,宋進士,任提刑觀察使,方志有載,卻與前十一代祖宗陳麟為同科進士。三是上京始祖陳晏五,仕宋左衛將軍大夫,也是陳麟之後,按上京譜代數推算,每代僅十來年,不符合繁衍規律。

據長樂陽廈、閩侯江山等地族譜記載,本支始祖繁公為南院派勳公之子,又據譜載為晉朝入閩的潤公支系。查其世系,又有永安貢川世系,如檠公之子亨公,亨公生子世卿,世卿生五子:儼、侃、衛、偉、偁,偁生子瓘,瓘生正匯、正同、正敏等。據永安族譜記載,世卿之父為文余,兄弟 9人,皆登仕籍,有“一門雙理學,九子十科名”之譽。世卿生五子:儼、侃、衛、偉、偁,偁生子瓘,瓘生正匯、正同、正敏等。江山譜除把世卿之父文余當成號以外,還有一子正式,自世卿、偁、瓘等數代世祖方志正史有載,世卿以上世系在傳記和歷代譜牒中均有記載,而這數代世系會出現在江山譜,其原因何在?現據永安貢川族譜記載:貢川第九代文餘公第九子世隆公,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生,生 3子,次子淮公;生七七;七七生晃;晃生元公,遷長樂陽廈。陽廈有“一床牙笏趨朝覲,半壁金花侍宴歸”之稱,永安貢川有“半壁宮花春宴罷,滿床牙笏早朝歸”之譽,無論是其世系,還是形容人文方面的詩句均有相似之處,其世系到底是屬哪個派系,需要後人辨析與考證。

還有安溪縣長基陳氏譜載,始祖陳仲儼,祖源失稽。唐探花,住仙遊縣東亭樜山頭,得有五支。本支祖源問題,存在諸多疑問,現列舉於後:一是仲儼公在國家正史未見中探花。二是從一世至廿三世中有18位祖宗名諱與大田永安貢川派祖諱同,出現此況絕非偶然;再者文餘公之任職在國家、方志均有記載,絕非仲儼公之後,確屬永安貢川之祖;安溪譜載右衙,大田譜也有此公,即左衛(繁體字與衙類同)將軍上京始祖晏五公,巧合的是,晏五公之子也是七、八、九、十公,其後代也多代名諱相同。有趣的是,安溪譜與大田譜之歷代祖宗遷徙地名與大田縣永安派之譜系如同出一轍,確是難於解釋。如十一代群公遷尤溪小田鶴翀鄉,永安貢川雍公派之世系也是如是記載,只不過原屬德化縣黃認團,後屬尤溪縣,今大田縣城郊之福塘鶴沖巷而已。縱觀永安雍公派與安溪長基兩譜,種種巧合與雷同,由於歷史原因,現代人無法神通,不敢造次,更不敢胡亂接支,正如安溪長基族譜後記所言“修譜不能欺祖滅宗,天理不容”。的確,在未經深考的情況下而下定論,把幾百年歷史遺留問題“一下子解決了”有違人倫,續譜者應慎之又慎。

更離奇者,從永安貢川遷浙江台州陳瓘支系族譜之陳瓘的父及以上世系全然非永安貢川祖宗,可見族譜的真實性很值得人們質疑,所謂後人編纂的“信譜”水分超大。

福建很多族譜都記載先祖是隨王審知入閩的。唐代開元年間,福建已有很多人口,其中包括陳氏在內,下面有一組各州戶數及所占比例數位:泉州50754戶,比重46.5%;建州20800戶,比重19.1%;福州31067戶,比重28.5%;汀州4680戶,比重4.3%;漳州1690戶,比重1.6%。總計108998戶,如以每戶5人計,就有50多萬人口。

以上資料說明,唐朝末期王審知入閩前,福建就有大量人口,陳姓所占比例以 10%左右計算,就有大幾萬人。現在很多地方特別是福州地區的先祖十有八九都著是隨王審知入閩的,難道唐代以前這些陳氏先人都沒有傳代?這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是不科學的。形成這種原因很大程度都因為王審知是河南固始人,後來當上閩王,陳氏後人因先祖是河南人,把祖源不清的支系統統攀附到王審知這位老鄉身上,給自己的祖宗臉上貼金。

現在我們可以用來考證史實的歷史文獻,一般包括以下幾種,一是正史,二是雜史,三是其他文獻(如當時人所處的文集),四是地方誌,五是族譜,六是野史和小說。在這幾種史料中,最重要的當然是正史,因此在考證歷史時,也就以正史為主,雜史、其他文獻、方志、族譜為輔。歷史文獻中又可分公開文獻和私家文獻,正史、雜史、文集,原則上屬於公開文獻,可靠性要高一些,而族譜原則上屬於私家性文獻,可靠性不如公開文獻,越具有原始性,越是成書晚的文獻,人為主觀搞錯的可能性越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編寫族譜,研究族史的要找最早最原始的文獻的原因。

人們常說,無才不足以修史,無學不足以考稽,無識不足以統論。作史者還應加三事:質也、真也、慎也,即綜合之,考稽之,統論之,甯質勿華,寧真勿偽,寧慎勿略。古人亦知“秉筆直書,懸之國門”之旨,現代裔孫更應秉著“斷源不是子孫錯,亂接宗支編者過”的原則,不刻意揑造,不無中生有,不死搬硬套,不隨波逐流。

一部族譜,考稽源流關係、理順歷代世系是其重點,也是修譜的難點,不但要“續”,而且要“考”。文章千古事,存史千萬年。修譜歷來為一件莊嚴而神聖的事情,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因此,先人說過“作史者,必備三長:才也,學也,識也”。現代很多編譜者往往才氣有餘,能把比莫爾的“烏托邦”空想理論和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構想擴大化、虛擬化,把歷史諸多缺失遺漏和諸多困惑加以延緩,重蹈歷史覆轍,攀名人為祖宗,搶名人支系,混淆真偽,以訛傳訛,把本應很嚴肅的家族血脈文化“頗謬於國史”,誤導子孫後代。如宋宰相陳俊卿史學界早定論為玉湖陳,可是廈門譜也出現此公,且任職同。還有四川閬中三堯世系,因兄弟皆狀元而名震環寰,而在福建有 3個支系認為“三堯”是他們的後裔。這種刻意編造祖宗“光輝形象”是舊習中人為譜牒通病,其實與優良傳統的論理是相悖的,不是給祖宗爭光,而是給祖宗臉上抺黑。

以上東扯西湊,直言不諱,可能會傷害到那些喜歡為祖宗臉上貼金的宗親情感,但編者認為,效果和意義卻相反,是忠言逆耳也好,還是謹慎與客觀的面史態度也罷,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擺出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是修譜的目的所在。以上斗膽直言,不成體例,有望專家學者賢人指正。

編者

2015年11月

 

後記

纂志修譜的目的是追本溯源,明晰脈絡,厘清支系,慎終追遠,啟迪後昆。

早在30年前,編者剛邁出校門就接觸到自家的族譜,並用繩頭小楷把它重修。參加工作後,在單位較清閒,在老一輩宗親的宣導下,把全縣各支系共 4萬多人的族譜彙編完成,交付出版,全套大小共 8卷、4000多頁,在20世紀90年代,這套族譜可稱得上是大型族譜了。編者在文化部門混了10餘年,由於體制原因,後來走出來,自己闖出一條路子,先後為70多個姓氏編纂了數以百計的族譜,有全省的通譜,還有全國性的聯譜,足跡遍佈全國近百個縣巿,出版的族譜先後被全國各大圖書館、高等院校、檔案機關收藏。人生的軌跡定格在修譜的道路上,一干就是30年。

2005年,本人加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陳氏委員會,2007年參加《閩台陳氏文化.祠堂卷》的編纂工作,開始全方位接觸到全省陳氏素材,隨後一步一個腳印,每到一地參加活動,第一件事就是搜集當地的族譜。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於2013年正式出版了 120萬字的《福建陳氏人物志》和整理出共12卷的《福建名人叢書》,其中包括《閩台陳氏名人臺灣卷》,在社會引起較大反響。在此基礎上,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發現有關陳氏的材料,都留心收集,經過幾年來的積累,特別是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開通了譜牒網站,一經發現是陳氏族譜,我都下載存檔,把它列印出來,支系門類更加完善,涉及地區更為廣泛。此外,還利用網路資源,與全國各地宗親建立聯繫,特別是中國南方地區每個省份均有提供材料,為本次彙編增添信息量。

在河南總會的支持下,於去年開始著手彙編,把河南總會的材料加以整理,把平時搜集來的每本族譜進行分類、打樣、存檔。先後到河南、廣東、江西、浙江、臺灣、湖南等省搜集材料,進一步加以充實。2015年春節以後,還把福建省陳氏委員會歷年徵集的 200多套族譜錄入電腦,先後多次到全國各地開展田野調查,所到之處,各地宗親都是熱心接待,提供了大量原始材料。特別是漳州文史館提供了漳、台兩地數以百計譜牒文獻,整理出涉台支係數十支並錄入遷台祖上千名,從目前材料看可稱得上是最齊全的涉台譜牒。本書凝聚了編者的心血,也飽含諸多參與者的熱心支持和不懈努力。

在編纂過程中,得到河南淮陽陳胡公文化研究總會陳樹芳會長、陳衛東秘書長的大力支持,並提供了河南祖地幾十年來的全部材料。2015年農曆二月初二陳實公誕辰之日還在河南許昌專題召開動員大會,並列出編寫大綱。在編纂過程中,福建省陳氏委員會原會長陳及霖先生精心指導,就如何把現有材料進系統、科學、準確、嚴謹的整理和編纂工作思路提出設想,力求做到求實求真。福建省陳氏委員會秘書長陳鼎淩在百忙中不遺餘力審核稿件,特別在支系編排、格式上提出建設性的指導意見和建議,為本書編纂工作助了一臂之力。感謝福建省陳氏委員會執行會長陳明生、常務副會長陳津萍等人的大力支持,為編纂工作中提供諸多方面支援。在印刷過程中還得到行家陳舉金先生精心策劃,合理用材,以期完美。經過多次改版,科學編排,前後數易其稿,認真校對、逐步充實。為籌措出版經費,晉江陳麗娜大姐也頗費心思,聯繫身居海外晉江鄉賢陳永建宗長的全資資助下,終於成功付梓,我將永遠銘記他們的功勳。

幾年下來,編者可以說是廢寢忘食,日常生活除了吃飯、睡覺外,幾乎沒有節假日,寒冬酷暑,持之以恆,可以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頭紮在族譜裏”,終於搜集彙編了這本《世系卷》。如果沒有中華文化有力推動者陳永建的慷慨支持,本套大典出版時間很可能是遙遙無期。在此,再次感謝晉江鄉賢、著名企業家、慈善家陳永建宗長的熱心支持,感謝他為中華陳氏文化所作出的積極貢獻!

陳氏是中華泱泱大姓,上下五千年,縱橫全世界,歷史悠久,支系浩繁,涉及面廣,文化積澱深厚,不是區區幾百個版面就能表達清楚,本書實質上只是一個輪廓、一個概念而已。大家知道,譜牒文化具有頑強的堅韌性和無限的延伸性,必須由世代接力。編者耗費數十年心血彙編此書的動力,無非是懷著對歷代先祖篳路藍縷開創精神的敬仰,我輩直善其後,憑著畏天敬祖的理念,做陳氏家族一分子所能及的小事,同時還有一個心願,讓更多有水準,有學識的宗親參與到陳氏文化研究領域,共同做好陳氏源流,共同來研究、梳理、挖掘史料,為振興陳氏家族作出積極貢獻。

限於客觀條件和編者水準,本書錯漏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補充為盼。

陳美光謹上

于付梓之夜榕城寓所 2015年12月24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