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福建譜牒文化調查研究

作者:陳名實 陳暉莉  來源:福建社會科學院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14日

福建譜牒文化調查研究

摘要:

福建的譜牒自唐代開始編修,宋代以後成為全國發達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以後,福建宗親活動日益頻繁,臺灣宗親回鄉尋根謁祖,地方史志的編纂普遍開展,推動當代譜牒文化重新盛行,族譜的編修已經形成風氣。當代福建譜牒文化既是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也有利於促進同宗同族間互幫互助;增進臺灣宗親愛國愛鄉的感情,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但它也有消極因素,如為親者諱、假託始祖、美化先人、牽強附會等不實記載,容易助長對外族的排斥意識,不利於男女平等和計劃生育等。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對編修族譜從思想上積極地引導,政策上加以規範;學術界應主動參與以提高譜牒水準;出版界應嚴格把關以保證譜牒品質。

福建的譜牒文化自宋代以來就是全國發達的地區之一。明清以後,形成了閩台同根同祖的譜牒文化。雖然解放後族譜停止編修,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沉寂多年的福建譜牒文化重新興盛,各種族譜的編修遍及城鄉,尋根問祖已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福建的譜牒文化作為海峽兩岸血緣認同的重要依據,對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有重要意義。然因譜牒文化處在民間狀態,缺乏政策引導,難免有所偏頗。故本課題從探討福建譜牒文化發生、發展的歷史入手,研究當代譜牒文化的現狀及對構建和諧文化的影響,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一、福建譜牒文化的淵源

譜牒又稱族譜、宗譜、家乘、家譜、家傳、房譜、支譜、譜系等,是一種記錄家族遷徙、發展的事蹟和家族人物的世系、傳記的史書。中國家譜種類豐富多彩,根據家譜記載範圍的大小可分為房(支)譜、家譜、族譜、宗譜、統譜、異姓統譜等,根據家譜纂修部門的不同又可分為官修家譜、私修家譜。

根植于中國宗法社會的姓氏譜牒,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海外華人歸鄉“尋根熱”的出現和中華民族傳統意識的復興,家譜修撰重新風行,出現由宗親自發組織的臨時修譜機構,形成從鄉村到城市的譜牒文化熱。在各地族譜研究的基礎上,出現某些姓氏的統譜,以及姓氏源流研究會等專門研究機構。譜牒作為學術研究的價值日益受學術文化界廣泛重視。

譜牒文化是宗族制度的產物,福建宗族制度隨著北方士民不斷地移居福建而逐步建立。唐代以後,福建編修族譜開始興起。宋代以後,福建的家族制度趨於完善,福建譜牒文化的體系基本確立,表現為體例已經完備。宋代福建出了兩個譜牒學專家,一個是北宋的泉州人呂夏卿,他通譜牒學,在編纂《新唐書》時,創設《世系》諸表。另一位是南宋時期的莆田人鄭樵,他的力作《通志》中,創造性地加入《氏族略》,是關於譜牒學的專著,對以後譜牒的修纂具有理論的指導作用。明朝建立以後,大興修譜之風,出現普及化態勢。福建各地民間不僅家族有譜,家族的分支或各房也修撰家譜,而且還定期續修,時間大約60年至 100年,家族把修譜作為重要的永久性事業。

從當前保存下來的族譜來看 福建家族的族譜基本上都是在明代開始修纂的。清朝建立 譜牒細化的現象更加明顯 一般的世家大族除了共同編修總譜外 各房各支還編修房譜、支譜。同姓宗族之間還共同編修統譜或聯譜。

 

二、福建舊譜牒的文化內涵

歷史上福建編修族譜完全是民間行為,因此族譜並無固定的模式。一般來說,福建的舊族譜有四種類型:第一是最普遍的族譜,第二是支譜,第三是宗譜,第四是統譜。從族譜的結構上看 福建的族譜是從簡要到龐雜的發展過程,明朝以前的族譜結構較簡單,篇幅較小;清朝到民國時期隨著不斷重新編纂,結構不斷完善,篇幅也越來越大,宗譜、統譜都是在晚期出現的。

福建舊族譜的內容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完善的。由於族譜的編修並無統一的標準,資料也在不斷增加,因此族譜在初始階段內容都很單薄,經過多次重修或編成宗譜、統譜以後內容才趨於完備。一部結構完備的福建舊族譜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的內容:1.2.凡例;3.家族的世系和血緣關係圖表;4.恩榮錄;5.族規;6.祠堂、祖墓、族產、契約文書;7.人物傳與科名錄;8.藝文與軼事。福建各家族在修撰族譜時,為了提高家族的聲譽和族人的自豪感,往往把歷史上的某些名人作為自己家族的祖先,有許多是牽強附會。雖然如此,族譜中仍然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史、家族制度以及有關地方歷史和人物的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三、當代福建譜牒文化現狀調查

(一)建國以來福建宗族關係的變化及對譜牒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的家族宗法制度遭到從政治思想到社會經濟的全面打擊,編修族譜也被當作封建社會產物受到批評。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族譜被當作封建文化被大量清除,在建國後的30年中,福建的族譜編修幾乎是一片空白。

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實行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政策。此後,福建農村的宗親活動日益頻繁,宗族組織重新出現,他們把修祠堂、編族譜作為凝聚宗親的重要手段。以祠堂為據點,成立編修族譜組織機構,進行族譜的編修工作。由於城市內的祠堂多早以成為公產被佔用,很少恢復,因此,當代族譜的編修是在農村發起興盛的,後來規模擴大到編修宗譜、聯譜、通譜等後,中心才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改革開放以後,福建沿海一帶經濟先發展起來,臺灣同胞也主要到沿海一帶尋根謁祖,因此當代族譜的編修是在福建沿海一帶先興盛起來,然後向內地山區發展。

(二)當代福建地方文化的興盛對譜牒文化的影響

當代地方文化,特別是地方誌的編纂對族譜編修的影響很大。1984年以後,福建省陸續成立省、市、縣三級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三級志書,一些地方還編纂鄉、村級的地方誌,歷代編修的族譜成為編纂地方誌的重要史料。一些從事地方誌工作的人員被聘請參加族譜的編修工作,形成地方誌與譜牒同時發展的局面。到20世紀末,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決定編修姓氏志,各市、縣也同時進行姓氏志的編纂。姓氏志主要是在各姓族譜的基礎上進行編纂的,對現存的新、舊族譜進行較系統的介紹,更加凸顯了族譜的文化價值,推動了族譜更大規模地編修。

對閩台親緣的研究也是推動福建譜牒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與臺灣同胞有關的福建族譜得到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1996年,陳支平教授的《福建族譜》專著,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學者對舊族譜的挖掘與研究,也促使新族譜的編修向更深入的研究發展。2003年12月,廈門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等單位舉辦“中華之根——海峽兩岸譜牒研討會”,對海峽兩岸譜牒的編修歷史、文化價值、資源利用等問題進行研究,推動了海峽兩岸譜牒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三)從事譜牒文化工作的團體與人群

當代實際參與編修的大致主要有以下幾種人群:第一,鄉村宗親中有名望的老人。第二、家族中有文化的熱心人。第三、家族及各房、各支中的熱心人。第四、實業家和海外宗親。編修聯譜、通譜等大而全的姓氏族譜,一般是實業家提供經費,同編纂地方誌一樣,組成族譜編纂委員會和編輯部,由文史專家負責編纂,熱心人積極協助,姓氏宗親中在社會中有名望的人擔任名譽職務。

福建是我國重要僑鄉,也是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臺灣和海外同胞、僑胞到福建尋根問祖,使譜牒具有政治意義上的作用。1989年,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正式成立,是全國首家省級專業姓氏研究會,研究會以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和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將學術研究與對台工作和海外聯誼有機地結合起來,1995年獲准成立16個姓氏委員會,1999年12月福建省民政廳核准為法人團體,到2007年,研究會又增加20個姓氏委員會,達到36個姓氏委員會,福建姓氏源流研究在協助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尋根探源、開展海內外姓氏源流學術交流、海外聯誼、彰揚先賢業績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海內外同胞、僑胞搭起了一座民族尋根之橋。在姓氏研究和族譜編修方面,先後完成了《中華林氏》、《中華盧氏》和中國史學會重點專案《中華姓氏譜•林姓卷》、《中華姓氏譜•盧姓卷》的編撰,編輯出版了《中華羅氏通譜》、《中華蔡氏》等族譜,校刊出版了清孤本《彭氏源流》等重要譜牒,一些姓氏家譜也在陸續編撰之中。研究會以族譜研究為紐帶,與美、英、日、德、法、新、菲、泰等40多個國家和台港澳地區相關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合作關係。1998年,研究會集福建50多部姓氏經典族譜和上百件珍貴文物赴台展覽,在臺灣島內產生巨大反響。

21世紀以後,福建的譜牒文化更加興盛,一些實業家把家族的譜牒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 1月26日,福建省江夏黃氏源流研究會在福州成立,這是我省成立的第一個省級宗族研究會。2006年12月編成《福建黃氏世譜•世系源流編》,並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此以前,新編譜牒基本是內部刊印,交流收藏。因此《福建黃氏世譜》的正式出版,標誌著福建譜牒文化得到政府出版機構的認可。

(四)當代福建族譜編修的狀況

在宗親活動日益頻繁、海外尋根備受重視、姓氏研究深入發展的推動下,當代福建族譜的編修已經形成風氣,各個家族相互影響、相互攀比,使族譜的體例越來越完備,裝幀越來越精美,總的看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數量增多

福建當代編修的族譜數量很多,具體難以估計。謝宗楷寫的《福建謝氏譜牒知見錄》,記載1978年至1995年福建謝氏編纂的族譜就有48種。1995年以後是福建編修族譜的大發展階段,數量更多,而謝氏在福建姓氏排列第14位,並非大姓。由此推斷,當代編修的福建族譜數量非常龐大。

2.觀念變革

主要表現為:第一、廢除族權。在新編族譜中,堅決廢除不符合當代社會道德原則的族規。對於舊譜中的族權規定,有的族譜作為資料保存,有的族譜予以刪除。第二、尊重女性。在新修族譜中對於有成就的女性,也同男性一樣予以記述,舊譜中歧視女性的現象已經基本消除。第三、注重姓氏源流研究。在新修族譜中,對宗族源流研究的內容明顯增加,許多族譜不厭其煩地考證姓氏、宗族的源流,及與其他宗族、甚至其他姓氏的關係。對於家族成員向外地、特別是向海外遷移的歷史和現實十分重視,記載詳細。對於海外的名人,特別是臺灣的重要人物,一些族譜考證頗詳。第四、新舊記述和諧共處。在新修族譜中,和諧處理新思想與舊觀念的差異,即既保留舊譜中有價值的史料,更用新思想、新方法增加續修的內容。

3.第一,對於舊譜中的一些篇目,由於其所代表的思想已經不適合當代的社會環境,新譜不再續編。第二、男女並書,體現男女平等思想。改革舊譜記男不記女的體例,實行男女並書。還力圖體現男女平等的思想,如不論男女,只要達到標準,在人物傳、科名錄等都予記載,女兒、媳婦、女子出嫁也不用某氏,而用全名。第三、參考地方誌的體例。當代新編族譜儘量借用地方誌的體例,把新編族譜的體例向族史、族志、姓氏源流的體例靠近,以減少宗派色彩,爭取成為姓氏文化、地方史料的組成部分。一些族譜記述家族所在鄉村的社會歷史和現狀,增設地方史、姓氏源流、大事記等篇目,地方文化色彩更加明顯。第四、應用先進編纂方法。當代科學文化的成果也推動了新編族譜體例的創新。因此,在新編族譜中,體例上多有地圖、照片、畫像等。為聯絡的需要,一些族譜還設置宗親通訊錄和世系檢索表,使譜牒成為人們可利用的一種社會資源。

4.趨向通聯

隨著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宗族活動的範圍也日益擴大,許多人不滿足於家族內的聯繫層面,於是突破家族血緣的界限,以姓氏為依據尋求更大範圍的聯絡,因此近10年來福建出現以地區內的姓氏為單位進行編修的世譜、聯譜,有的小姓還編纂全國、全世界範圍的通譜,有的一個地區中有淵源的幾個姓編成聯譜,新式多樣,不一而足,以下只能舉例以為管窺。第一、以縣為單位編修姓氏統譜。如福鼎鄭氏通譜編纂委員會編修的《福鼎鄭氏通譜》,即以福鼎縣為界定,這種編修較為普遍,如《壽甯周氏聯譜》等,這種編修形式與縣地方誌編修《姓氏志》有很大關係,其內容重要部分就是《姓氏志》中的內容。第二、以大市為單位編修姓氏統譜。如漳州滎陽鄭氏編修的《滎陽鄭氏漳州譜》,即以漳州市為界定,這種編修與市地方誌編修《姓氏志》有一定的關係,並為編修更大範圍的姓氏譜打下基礎。第三、以地區為單位編修姓氏統譜。這種譜牒以某個地域為界定,如閩贛六縣濟南林氏聯修族譜委員會編的《汀州林氏族譜》,就突破分省的界限,把認為有淵源的閩贛六縣聯起來,在當代族譜編修中比較獨特。第四、以歷史淵源為據編修多姓聯宗譜。如由福建省長樂市七姓聯宗歷史研究會編的《吳張周柯蔡曾曹七姓聯宗史志》,即根據歷史上這七姓之間的淵源,認為這七姓存在血緣關係,於是編修聯宗譜。第五、以省為單位編修姓氏通譜。這類譜牒有合編與分編兩種類型。合編的如福建省江夏黃氏源流研究會編的《福建黃氏世譜》,有人物編、宗祠編、源流世系編等。分編的如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劉氏委員會編的《福建劉氏族譜叢書》,以縣、市為單位分編,組成叢書,然而也有人物卷等綜合編。第六、以姓氏為單位編修世界範圍的通譜。這類姓氏譜有冠以“中華”,有冠以“世界”,總的就是凡是該姓的都屬於收錄範圍。如《中華莊氏族譜》、《中華羅氏通譜》、《中華丘氏大宗譜》、《世界許氏大宗譜》等。這類族譜也有合編與分編兩種類型。《中華羅氏通譜》分卷、章統一編寫,《中華丘氏大宗譜》分縣編寫,作為分卷。

5.閩台族譜對接

明、清以後,福建人大量移居臺灣,因而當代臺灣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祖籍在福建。福建人到臺灣後定居繁衍,形成家族、宗族後開始編修族譜。然而,建國後福建與臺灣聯絡中斷。改革開放以後,臺灣宗親陸續回福建尋根謁祖,許多人在家鄉投資創業,或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福建各地政府和宗親熱烈歡迎臺灣宗親回鄉探親,積極為更多的臺胞回鄉尋根創造條件。198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莊為璣、王連茂編的《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為閩台宗親的聯絡提供大量珍貴史料,也凸顯族譜的社會價值。在改革開放後福建的修譜熱潮中,臺灣宗親對於宗族的修譜活動給予大力支持,為修譜捐資,並提供臺灣宗親資料,使新編族譜包含遷台宗親的世系,部分實現閩台宗親世系的延續。20世紀90年代以後,同一家族的閩台族譜陸續出現對接,形成新譜。如福建《西清王氏族譜》1934年在福建重修,1972年臺灣宗親根據此譜進行續修,但僅補充臺灣及海外宗親。1992年,臺灣宗親捐資在福建第四次編修,綜合閩台族譜,實現閩台族譜對接。

由此看來,閩台族譜的對接基本上是把福建人遷居臺灣後編修的族譜,續接到祖籍地新編的族譜中,有認祖歸宗的意義,其對接儀式是雙方互送族譜。在現存的臺灣族譜中,一部分對祖籍地、宗族記載較為詳細,實現族譜對接比較容易。而有些族譜在編修時就難以考證具體祖籍和宗族,沒有留下確切史料根據,因此這些閩台族譜的對接需要進一步的調查考證。在福建新編族譜中,對閩台姓氏的源流和宗族的遷移大都進行考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越來越多的閩台族譜實現對接。2007年 9月20日,首屆海峽百姓論壇暨閩台族譜聯展在福州舉行,共展出 156個姓氏的閩台新、舊族譜1000餘部,2000多冊。閩台蕭氏、呂氏、許氏進行了族譜對接儀式。

 

四、對當代福建譜牒文化的看法

通過以上調查研究,本課題認為:當代福建譜牒文化對構建福建和諧社會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因素,關鍵在於有關部門的引導與規範,使之興利除弊,以促進福建和諧文化建設。

總的看來,積極作用表現在,當今福建譜牒文化,已有平等、人權、寬容等思想,較成功地保存家族歷史記錄,是珍貴的文化資料,可供學者從事研究。譜牒文化保存許多優良的道德傳統和愛國愛鄉事蹟,與當今社會宣導的八榮八恥、和諧社會有共通之處,值得借鑒與弘揚。通過族譜的編修,可以促進同宗同族間的團結互助,滿足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的需求,對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有積極作用。編修族譜的消極因素表現在:封建宗法思想在當代仍有遺存,存在為親者諱、假託始祖、美化先人、牽強附會、言過其實等。往往還傳播宗派思想,而且男女平等還未真正實現,不可避免地出現強調父系的權利,不利於計劃生育。

因此,對於當前福建社會出現新一輪的修譜熱潮,有關部門應當從思想上積極地引導,用政策加以規範,如制定新編族譜的品質標準,明確族譜印刷出版性質,確立編輯出版新編族譜機制等;政府還可成立專業的譜牒研究機構,編寫譜牒修纂大綱,確定體例和內容,以對修譜進行規範和指導。出版部門應積極介入族譜的印刷出版環節,擔負起編輯審查的責任。

學術界和社會團體應認真貫徹政府有關規定,以求真務實的學風指導修譜,提高族譜品質,對於族譜中的消極因素,應按提出解決方案予以克服。通過以方志體例對族譜進行改造,創建一種適應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的新型族譜。

作者簡介:陳名實(1953- ),男,福建福州人,編審,碩士生導師;

     陳暉莉(1980- )。女。福建莆田人。講師。在職博士生。

參考文獻:

[1]陳支平.福建族譜[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2]馮爾康.18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福建省江夏黃氏源流研究會.福建黃氏世譜•源流世系編[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4]中華羅氏通譜編纂委員會.中華羅氏通譜[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5]福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福州姓氏志[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5.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