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中國家譜體例概說(三)

作者:王鶴鳴  來源:《祠堂博覽》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14日

中國家譜體例概說(三)

九、姓氏源流

我從哪里來?我的根在哪里?凡炎黃子孫、中華兒女,都十分關心這個問題。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姓氏源流”是家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正如《(江西婺源)星源嚴田李氏宗譜》(乾隆十四年)“漁溪翁自敘源流家紀”中指出的那樣:“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萬古不易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自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所謂“源”說的是姓氏來源,得姓始祖、始祖、始遷祖的有關情況;所謂“流”,說的是家族遷徙、分支分流情況。

幾乎每部家譜,都專列姓氏來源章節,或在譜序等有關內容中論述本家族的姓氏來源。下面任選部分家譜舉例說明。

《(安徽)績溪三都梧川汪氏宗譜》(光緒二十一年)論述了汪姓源自古代神話傳說:“吾族始祖汪公,魯成公之子,襄公之介弟,太夫人姒氏相傳懷孕期年而生,生而有文在手,左水右王,因名曰汪。少而穎慧,長而敦敏,有功于魯,食采潁川,至三世都司馬誦公,始以王父名為氏。 ”

《(江西婺源)龍池王氏續修宗譜》(道光二十六年)“太原王氏譜牒序”簡介王姓在唐朝的崇高地位及其姓氏主要來源:唐太宗令吏部尚書高士廉等編譜系,“開元初,柳沖與薛訥複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為國之柱,十六姓為國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於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子孫多賢”。

《(安徽祁門)京兆金氏宗譜》(民國20年)“重修宗譜序”簡介金氏遷祁門東邑的始遷祖為廷甌公:“我始祖日殫公受姓於漢,至四十五世廷烈公,唐授新安通判,遂家焉。越四十九世華公宦游祁西,卜宅而居,名曰金谿,其自祁遷於吾東邑者,則七十四世廷甌公。”

《(安徽休甯)新安蘇氏族譜》(乾隆元年)“蘇氏世譜序”簡介蘇氏源自以封地為氏:“蘇之先,出於高陽,六世樊為昆吾,受封于蘇,而命之氏。鄴郡之西有蘇城,即其地也。”

《(江西婺源)星源嚴田李氏宗譜》(乾隆十四年)“李氏源流志”介紹李氏得姓源自古代神話傳說:“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業生女華,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帝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曆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微,字德虛,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其生,遂改名李氏。”

家譜中“姓氏源流”,不僅論述本族姓氏來源,而且簡介得姓後家族遷徙、分流情況。下面亦列舉部分家譜說明。

《(安徽)績溪三都梧川汪氏宗譜》(光緒二十一年)“汪氏得姓受氏及本支遷居紀略”介紹了汪氏遷徙安徽新安的經過:“四世公族大夫鉞公始遷洛陽。越二十三世武烈將軍高公從馬援出征有功。二十六世雲公為漁陽太守,常與人言孝不違親,忠不避難,為漢順帝名臣。三十一世文和公仕漢破黃巾賊有功,官至龍驤將軍。建安二年,中原亂,公南渡江平黟歙山賊,遂家於始新。三十三世新都侯徹公始居新安,為新安始祖。三十六世黟縣令道獻公遂家於歙,千支萬派由是興焉。”

《(江西婺源)星源嚴田李氏宗譜》(乾隆十四年)“漁溪翁自敘源流家紀”介紹了李氏遷徙婺源的簡況:“予始祖京公,因黃巢作亂,避難于歙之黃墩,後樑開平己巳遷浮之界田,生三子,曰仲皋、仲安、仲亨。仲皋生三子,曰德鵬、德鸞、德鴻。德鸞公由界田遷居婺邑之嚴田,生子三,曰湖、曰滸、曰海。海公生二子:仁政、仁監,仁監居中村,為中村之始祖也。”

《(安徽績溪)積慶坊葛氏族譜》(嘉靖四十四年)“譜系源流”簡介葛氏遷徙安徽績溪經過:“葛本葛天氏之裔,後以國為姓,相傳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時,名應祥公者,來任績簿,長子武道公留居楊溪,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紹興間遷居邑之西隅積慶坊右,子孫世業至今焉。宋寶慶時,宗喻公以明經任桐廬學錄,嘗修家譜,以武道公為績溪始祖。自受姓以來,至武道公為四十九世,宗喻公為六十三世。譜經兵燹,散逸不完。元至正間,崇道公重修世次,六二公以上湮沒難稽,遂以六二公為始祖。”

家譜中的姓氏源流

《(安徽休寧)藤溪王氏嫡支世譜》(乾隆年間)“遷徙錄”介紹一世祖希翔公始居武口,以下各派皆自此遷徙各處。因王姓是大姓,人口眾多,由武口遷往各地的王姓支派,數目眾多,該譜一一進行羅列:其中二府君支下遷派,計濟源派、梅田派等共 104派;三府君支下遷派,計邑東門派、張村長壽裏派等共60派;四府君支下遷派,計邑中派、浙源派等共85派;五府君支下遷派,計邑中牧民坊派、江村派等共17派;六府君支下遷派,計武口派、邑西吊橋派等共104派;七府君支下遷派,僅婺南紹溪派1派;八府君支下遷派,計三松派、大坑派等共 4派;九府君支下遷派,計藤溪派、洪水原派等共 194派;十府君支下遷派,計潁北派、樂田派等共11派;十一府君支下遷派,計德興南源派、烏石派等共10派。以上共計由始祖地武口遷出支派達 590派,分佈在皖南、皖北、江蘇、江西等各個地區。

很多家譜對本族的“源”與“流”還進行了考證。如《(安徽歙縣)歙新館鮑氏著存堂宗譜》(光緒元年)列有“姓氏埰地郡望考”一節,引述歷史上有關姓氏著作涉及鮑姓的,一一列出,以便於後人作比較分析。

《齊語》:鮑,姒姓之後。

《元和姓纂》:姒姓,夏禹之後,有鮑敬叔,仕齊,食采于鮑,因氏也。

《古今姓氏書辨證》:鮑出自姒姓夏諸侯國,子孫氏焉。

《韻府群玉》:姒姓,夏禹之後,有鮑敬叔,仕齊,食采于鮑,因氏。敬叔生叔牙,曾孫國代,為齊卿。

《姓氏纂》:鮑,姒姓,齊大夫後。

《氏族志》:鮑出夏禹之後,周時有敬叔者,仕齊,食采于鮑,因以氏焉。

《氏姓譜》:鮑,姒姓,不知所出。或雲夏禹之後。又俟力氏改為鮑,虜姓也。望出上黨、東海。

《(安徽)休甯戴氏族譜》(崇禎五年)“分支考”,則對戴氏分流至江南的後代,進行了具體分析。“自宋有戴公子文以肇吾姓,其後譙國、濟陰、廣陵傳為三望,猗歟盛哉,此固先民之所揚摧而世俗能言者,也無庸再溯矣。至於江南有戴,則系晉永嘉初,侍郎濟公遷金陵始也。濟公之前,雖有荊公遷山陰,遵公遷會稽,而人我嘉遁,族無聚處,不若濟公之後昆裔綿而家省著,遂與故望分南北宗之為盛也。此貞觀《氏族志》必以濟公為江南諸戴之祖,見誠不誣。”

《(江西)婺源查氏族譜》(光緒十八年)“正宗辨”一文,則對查氏入安徽新安後的支流情形進行論證,按《新安名族志》,查氏入新安主要二流,一是居休寧城北的尚書文徽支流,一是居婺源鳳山的觀察使文征支流。所謂休甯有查氏萬林者乃“以李姓而冒查姓”,並以事實進行分析,目的是避免其謬論,“上以亂我支派,下以惑我子孫”,“凡我宗派幸毋被其所愚”。家譜中對待自己祖宗源流問題這種嚴肅認真的態度,還是值得稱道的。

 

十、世系

世系又稱世傳、世系表、世系圖、垂絲圖等,系記載一世祖至撰修該家譜時歷代成員的姓名字型大小、生卒年月、職官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墳塋等內容的圖表,是中國家譜的主體部分,後人謁祖尋根的主要線索,也是區別家譜與其他方志、家傳、家史等書籍的主要依據。世系居家譜中重要分量,往往占到一部家譜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

為了對世系增加感性認識,下面先影印《(安徽黟縣)瀹坑方氏白雲堂宗譜》(民國19年)中的世系圖為例。

由下圖看出,該圖右面為世系人名,上下序輩分,左右分嫡庶。圖左面為人名小傳,簡介人物字型大小、簡歷、生卒年月、婚配、墳塋以及子女情況。

下圖是將世系人名與簡介小傳分開排列的,而有些世系圖則將世系人名與簡介小傳置於一圖中,如《(安徽黟縣)古築孫氏家譜》(道光十二年)中的“古築孫氏世系圖”。該世系圖中,世系人名與簡介小傳置於一圖中,比較方便查閱。

《(安徽黟縣)古築孫氏家譜》(道光十二年)中的世系圖

舊家譜中,世系圖中人名均為男子,女子在世系譜上無名,這是“男尊女卑”思想在家譜上的反映。到清末民初,少數家譜開始在世系圖上標上女子名字。近幾十年新修家譜,均按“男女平等”思想,無論男子、女子,都在家譜世系圖上有自己的位置,這是時代進步在家譜世系圖上的反映。

世系圖從各家族的一世祖開始,依世次延續到編修家譜時的世次止,一般都有幾十代,有的甚至超過百代。在宋元以前,世系延續的圖表究竟幾世為一圖,並不規範。有的是十世一圖,有的是九世一圖。如《(安徽)新安汪氏宗祠通譜》

《(安徽)新安汪氏宗祠通譜》中的世系圖

該圖表明,自四十六世至五十六世,以十一世為一圖,五十六世至六十五世和六十五世至七十四世則以十世為一圖。由於圖系太繁,難以查閱,宋代歐陽修、蘇洵分別在編修《歐陽氏譜圖》、《蘇氏族譜》時,總結了前人修譜法則,適應了宋代修譜事業發展的需要,在世系圖排列上提出了五世圖式的體例。

《歐陽氏家族世系圖》

從《歐陽氏家族世系圖》中看,景達至詢為五世一圖,第二圖則自詢至璟、琮,又是五世。

歐、蘇提出的五世為圖的世系排列,對後世修譜產生了深刻影響。明代正德年間刊印的《(安徽)歙縣重修汪氏家乘》提到:“舊譜九世為一圖,失小宗之義;小傳各系本支圖後,失綜宗之義。今圖五世准歐陽例,旁注世次,明傳代也。”清代同治十三年刊印的《(安徽祁門)方氏宗譜》指出:“編纂格式准歐陽公五世一揭大宗統小宗之法,揭始於一世之端,自一世以至五世,再揭五世之祖於六世之端,自六世以及十世,承前接後,庶幾源流不紊。”民國 6年刊印的《(江西婺源)清華胡仁德堂續修世譜》指出:“原譜七世為圖,行第為綱,今(乾隆庚辰)議每圖惟五世,俾字義疏朗且易名為綱,名下細書行第、書字、書某人子,再書生、歿、葬、娶、子女等項為目,令觀者明白易曉,便於考核。”總之,“歐蘇譜系一出,遂為千古矜式”,奠定了後世修譜世系列圖的基本格局。

在中國譜學史上,歐、蘇提出五世圖式的世系排列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什麼原因呢?

首先,歐、蘇五世圖式體現了五服之情、九族之親的傳統倫理道德。以《歐陽氏家族世系圖》為例。第一圖景達、僧寶、頠、紇、詢為五世,中國古代五世之內為服內,即親人去世,凡五世之內的親屬要按規定穿孝服致孝,稱五服之內;五世以外的族人因關係較疏,則不必穿孝服致哀,稱五服之外。五世為圖正好體現五世服內之情。第二圖自詢開始,詢、通、幼明、昶、璟等又是五世,第一圖與第二圖連在一起,上繼高、曾、祖、考,下統子、孫、曾、玄,正好九世,又體現了中國古代宣導的九族之親。歐、蘇這種體現五服之情、九族之親的五世圖式體例得到了後世修譜者的贊同。

其次,歐、蘇五世圖式體例貫徹近親疏遠的原則,克服了因家族歷史長久、子孫繁衍眾多、世系容易混亂的弊端。“修譜古法,以十世為一圖,或以九世為一圖,因圖系太繁,不免難以查閱。今以五世為一圖,不繁不簡,取閱猶便。”(《(安徽)歙縣重修汪氏家乘》,(正德年間)歐、蘇五世圖法,源于小宗之法,五世之外,服窮親盡,則圖表不載,這是典型的小宗圖式。玄孫別自為世,成為另一圖之首,這樣,上雖同出其祖,下則可別其親疏。這就使家族諸房子孫,在本房的世系圖中各載其當載者,如《歐陽氏家族世系圖》中,詢只須記載本房的子孫,至於亮、德、器、允諸房的子孫,因服窮親盡,則圖表不載,這樣就達到近親疏遠的目的,詳者不繁,略者不遺,親疏有倫,真正做到“子孫雖多而不亂,世傳雖遠而無窮”(歐陽修:《歐陽氏譜圖序》)。

再次,歐、蘇五世圖式體例應運而生,因名而盛。歐陽修、蘇洵所處的宋代,是中國譜學發生轉型的時期。從修譜宗旨來說,由以前“別選舉、定婚姻、明貴賤”的社會政治功能,轉為“尊祖、敬宗、收族”的倫理道德功能;從編纂形式來說,宋代之前官修公譜和私修家譜並存,到了宋代,官修公譜“廢絕”,而私修家譜勃興,歐、蘇本人即修自己家族宗譜,當時許多士大夫也紛紛修本族家譜,如曾肇《曾氏譜圖》、許元《許氏世譜》、范仲淹《續家譜》、遊九言《遊氏世譜》等,在這股私家纂修家譜高潮中,人們很自然地要對以往家譜的得失進行研討,特別是對家譜的主體部分,即世系圖的排列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得失。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歐陽修、蘇洵推出了以小宗宗法排列的五世圖式體例,適應了當時社會上私修家譜的迫切需要。當時歐陽修曾對蘇洵說,編修家譜“是不可使獨吾二人為主,將天下舉,不可無也”(《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蘇姓部》)。這表明歐、蘇二人修譜,除為本族起到尊祖收族作用外,也有為天下修譜者宣導樹樣本之意。歐、蘇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學者,二人文集流傳甚廣,其所編修族譜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歐蘇二人亦嘗作為家譜,以統祖屬。由是海內之士,聞其風而興其焉者,莫不家有祠,以祀其先祖;族有譜,以別其尊卑。”(《新安黃氏會通宗譜》)“文忠公撰歐陽氏世譜,載在文集,行於天下,如揭日月,人所共見。”(《吳文正公集》,卷五十五)

各家譜世系圖表,均從一世祖算起,到編修該家譜時的世系止,一般的有數十世,多的達八十世、九十世,甚至超過一百世。如《(安徽)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乾隆十九年)稱:“方姓之族,出自伏羲以來榆罔之子雷公,封于方山,以方為姓,流傳至今一百六十一世,數千餘載。”各家譜的一世祖,有的稱始祖,有的稱始遷祖(遷到某一地的第一世),也有以得姓始祖、鼻祖等稱呼,比較多的是從始祖或始遷祖開始計算世系的。各家譜從一世祖開始計算到編修該譜時止的世系圖,有名有行,脈絡清楚,各家族一世祖以來的世系都是真的嗎?回答是:有些是真的,有些則是冒認的。一般來說,宋元以後的世系,因離後世編譜時間較近,且宋元以後家譜續修已成編譜習俗,因此,其世系真實可靠性就大一些,而宋元以前的家族世系,因時間久遠,比較模糊,其真實可靠性就要具體分析了。

在“譜序”一節中提到,各家族修譜時,一般都有攀附顯貴、光宗耀祖的心理,因此世系的始祖、始遷祖多為歷代帝王、列侯、明賢、顯貴。於是乎,不少王姓的家譜,都以周靈王太子晉為一世祖,吳姓的家譜以周文王長子太伯為一世祖,等等。不少家譜還將歷代名人拉到自己家族的世系中,如姓李的將李世民列為先祖,張姓則列張良、張飛為本族世系成員,蕭姓則認蕭何為自己祖宗等等,對此攀附、杜撰現象要具體分析。既然社會上攀附心理很突出,那麼在編修家譜時,必然出現杜撰一世祖等冒認祖宗的行為發生。加之明清時代一些以“譜師”、“譜匠”為職業者,迎合社會攀附心理,於是為各家族杜撰世系:“攀古人之顯者而祖之,系無所承,即向壁虛造不可知之人。”

當然,“攀古人之顯者而祖之”的現象,只是部分家譜。很多家譜纂修者是以嚴肅態度來對待自己祖先世系的。如朱熹主張修譜必須求真存實,“失實不可,厚誣亦不可”,他編《(江西)婺源茶院朱氏世譜》的自己家族世系時,經考證認為:“吾家先世居歙州歙縣之黃墩。相傳望出吳郡。秋祭率用魚鱉。”同時論證,唐“孝友先生諱仁軌,自為丹陽朱氏而居亳州永城,以孝義世被旌賞,一門閥閱相望,而非吳郡之族”,比較實事求是。歷代一些嚴肅的學者對世系上攀附現象也進行了筆伐,如明代周尚文修《周氏宗譜》:“近世作譜者,好高門第,妄援與之聞望為族。殊不知作譜本以尊祖敬宗,卻援他人之祖宗為祖宗。”(引自仇家倞:《家譜“攀附”、“杜撰”現象探析與辨偽》)

當然,也並非所有古人都是以顯為祖的。如朱元璋當上皇帝後,看到社會上不少人以顯為祖、以祖為榮的習俗時,一度動了將朱熹拉為自己祖先的想法。有一次上朝,問到一位也是朱姓官吏的祖先時,該朱姓官吏並未以朱熹為祖。朱元璋想:既然這位小官也沒有與朱熹拉上關係,我何必一定要以朱熹為祖呢?出身皇覺寺有什麼不好!於是打消了以朱熹為祖先的念頭。

作者單位:上海圖書館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