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家譜內容與結構

作者:來新夏 徐建華  來源:中國的年譜與家譜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14日

家譜內容與結構

古代的家譜在選官、襲爵、婚姻、社交、財產繼承、睦族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編修家譜時,都應把這些方面的內容收錄進去,傳示時人和後人。從家譜產生之時起,三千多年來,由於時代的不同,家譜內容的側重也有所不同,上古時期的家譜,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僅為證明血統,是為襲爵和繼承財產服務的,因而,從甲骨實物和《史記》有關部分可以看到,先秦時期的家譜特別重世系,家譜的內容也比較單一,僅為世系。魏晉以後,選官、婚姻以至社會交往均看門第,這樣一來,家譜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家譜的內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魏晉以至唐代的家譜現在已基本無存,從現存的其他一些著作所引的零星資料和後人再整理的資料來看,仍可瞭解到一些基本情況,魏晉以來至唐代的家譜的內容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當然首先書寫的還是姓名。姓名包括字、號,還包括小名、異名、別名,然後記載生平、官爵(即使沒有做過官,是處士也記錄上譜)、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何時、何故遇害等等)、婚姻狀況(妻妾姓名、排行、岳家門第、離、退婚)、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的情況、著述、居住、遷徙、家族支系、墳墓等等,其中尤以地望、家世、官爵和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況記錄比較詳細。

宋代以後,家譜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發揮作用,家譜作用轉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因而,家譜的內容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宋元時代的家譜流傳得極少,明清時代的家譜現在保存較多,分析一下,宋代以後家譜基本上去掉了關於岳家的內容,而把記錄的重點移到有關祖先、世系、恩榮、祠堂、居住、田產、墳墓,尤以子嗣和與血統有關的內容記載特詳。宋代以後家譜內容,通常包括:

(一)姓族源流:一般總要上溯家族的始祖,大多上託帝王、名人,以表譜形式,列出家族流傳世系。

(二)恩榮:記錄本家族列祖列宗的諸如科舉、仕宦以及受到政府褒獎情況,即使沒有做過官,也要寫上處士,實在沒有可書的,年紀活得大,則寫上耆壽、壽婦等宇樣,努力使自己的家族門楣生光。

(三)對每一個入譜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一般都有傳記詳細記錄他的名字、號諡、婚姻、生死經歷、登譜之年、妻妾、節孝,尤其對子嗣記錄特別認真,嚴格掌握入譜標準,對諸如養子、私生子、女兒、十一歲以下死亡的幼殤,入贅等情況,特別慎重,以防出現「冒宗」、「亂宗」之事,保證血統的純淨。

(四)祖宅是先人們居住、生活過的地方,祠堂是祭奉祖先的所在,祖塋是列祖列宗長眠之地,尊崇祖宗對於團結族人有極大的意義,其他如祠規、祠記、祠產、義莊、義田、家禮、家訓及祖塋、祖屋的地形圖等也記載較詳。最後是家傳,一般收錄有聲望先人的墓誌銘、行狀、壽序、年譜、像贊等傳記資料,有些家譜後面還專錄著述或藝文,收載家族先人的著述、詩文等。

中國古代的家譜,因為時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記錄的內容也不完全相同,大致看來,越到後期內容越多,記錄越詳,與之相適應的是,家譜的格式在不同時代也不盡相同。

商代甲骨家譜僅錄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說明關係,較為簡單。漢代的家譜格式大致有三種:一為橫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時代順序排列,《史記》中有關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為單位,先敘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位;三是一貫連寫,漢代流傳至今的兩塊碑文《孫敘放碑》和《趙寬碑》是其代表。魏晉南北朝是分行寫,或連行寫,每代與前代空一格,這從現存北魏薜孝通貽後券、彭城王元勰妃李媛華墓誌和劉宋臨澧侯劉襲的墓誌就可看出,不同的是後兩塊墓誌不僅記述了自家世系,而且還詳細記述了親戚的譜錄,這在後代是不可思議的,但在南北朝時卻是司空見慣的。唐朝的家譜,大多為合譜,一般是以姓為單位排列連寫的。宋代以後,又開始分代分格。明清時代的家譜,大多取法於此,卷首列世系總表,以備檢查,然後每人半頁,依輩排列。

家譜修撰,到了明清兩代其結構已基本定型。明清兩代,家譜的格式大致排列如下:

(一)譜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區別,其內容為敘述修撰緣起,本譜的修撰歷史與內容大要及修訂年月等,作用是宣揚本譜主旨,頌揚祖德,使子孫讀來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譜是續修之作,那麼除收載新寫的序外,以住歷次修譜的舊序,也一併收入。有時為了增光族望,還請當代名人寫序,並將以往名人為前譜所作的序也依時代先後排列收藏。譜序在有些家譜中亦有稱「引」、「譜說」、「譜銘」、「譜券」等。

(二)題辭:不是每部家譜都有的,主要是前代皇帝或名人為本家族或家譜的題辭,放在顯著位置,主要是用以炫耀家世。

(三)恩榮:集中記載歷代皇帝對本家族或某些成員的褒獎,包括各種敕書、誥命、禦製碑文等,有的還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員為本家族題寫的各種匾額。目的是通過重君恩來彰明祖德。
(四)凡例:也有稱譜例,主要是介紹本譜的編寫體例,收錄範圍,各種著錄規則、結構特點、本譜中各類目的立類理由,適用範圍,各種可入譜和不可入譜人物的標準,以及諸如如何避諱等行文要求。

(五)圖:明清時代家譜的卷首,一般都有圖版,內容不完全相同,一般總具有祖廟、祖塋、祠堂以及水源或住宅四至圖。

(六)節孝:宋代以至明清,特別重視節孝,家族中出了節婦孝子,是全家族的光榮,因此,很多家譜在首卷都立節孝一章。

(七)像贊:將本家族先人中顯達之人,畫出其儀容,置於卷首,以求達到光大族望,薰陶後人的目的,有些還刊載一些先人遺墨。

(八)考:有疑則考。一個家族,存在幾百年,千餘年,自然有些事情不太清楚,然修譜時又必須寫上,因此,只得進行考索。通常需要進行考證的,大抵有如下內容:姓氏來源、遷徙經過和原因、某些世系、仕籍、先人科名以及祠廟、祖塋等,也有的家譜對這些內容稱之為譜鏡、譜撮。

(九)世系:也稱世表、世系表、世系圖,根圖,是以圖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員的血緣關係,這是家譜的主要內容,通常是五代為一表。

(十)世系錄:也有的家譜作「世序」、「世系考」、「傅實」、「行實」、「世錄」。是對世系表的解釋,即記錄一個人生、老、病、死、葬的簡歷,內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號、生卒年月日時、享年、官職、功名、德行、莽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時、封誥、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無富貴外孫等,特別重生死、血統。

(十一)派語:記載族人的排行宇語,中國古代家族排行都有一定寓意的,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確定的,子孫後代,一代一字作為排序。如孔子後代排行字語為:希、伯、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就是明清兩代皇帝賜予的。

(十二)傳記:與世系錄有點相似,不同的是世系錄是本家族每個男性成員均有,而傳記則為家族中有特殊事蹟、豐功偉業、名可行世的入傳。傳記又分為內傳、外傳兩種,內傳為女子有懿行的,外傳為男子傳記,可由後人寫,也可請當代名人寫。

(十三)宗規家訓:可單稱為家規、家訓、家箴、規約,相當於家族法規,內容廣泛,基本上為修身、齊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其中一部分為規的,族人必須遵守,如有違犯,則以家法制裁。另一些為訓語,主要為勸戒的內容,教人做人行世的道理,這部分通常稱為家教。還有一部分為廟規,也稱家澧,為家族祭祀禮儀,如祖廟、祠堂組成,祭祀、婚喪儀式等等。這部分內容是古代倫理道德在家譜中的集中體現。

(十四)祠堂、祠產、坊墓:記錄家族祠堂的歷史與現狀、規制、神位、世次、祠產、義莊、義田的管理和祖塋及各房墓地的分佈和坐向等。

(十五)先世考辨:主要為敘述家族歷史,如得姓始未、始祖、支派、遷徙、分佈情況。尤其是本支的遷徙、定居歷史和各支外遷史,以及一些同姓、同宗的考辨等等。

(十六)志:家譜中另一種比較重要的內容,大多為家族中專門資料的匯集,如科名、節孝、仁宦、宗行、宗壽、宗才、封贈、歷代祖屋、祖塋、祖產分佈等等。這是明清家譜取法於史書中的志」,即專門史而成。

(十七)雜記:其他類不收或遣漏的均在此處敘述,大多為本家族的一些專門資料,如男女高年、爭訟、田產、塋地等,範圍很廣很雜。

(十八)文獻:也有稱著述、藝文、文苑,收載的均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種家規、家訓、家範、墓誌、行狀、詩、文、帖、簡、奏疏等。有的是全收,有的僅開列目錄。

(十九)修譜姓氏:一般包括兩項內容,一為領銜、編纂人姓名,一為捐獻經費人姓名,均列在譜末。

(二十)五服圖:五服是古時家族法規的重要依據,很多家譜後附五服圖,為了令族人重視和瞭解,不得幹亂。

(二十一)餘慶錄:家譜修成,末尾照例留幾頁空白紙,上書「餘慶錄,意為子孫綿延,留有餘慶。

(二十二)領譜字號:為了防止家譜外傳,一般在家譜後都有順序號,然後登記在冊,某人須某號,定期抽查。

此外,近代一些家譜後,有的還附有一些統計圖表,如人口等。

以上所說的家譜的各種格式,並不是每部家譜都完全具備的,家譜的詳略程度不一樣,格式分合也不一樣,排列次序也不完全一樣,但總體來說,基本上是按照上述次序排列的。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