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家譜名稱與類型

作者:來新夏 徐建華  來源:中國的年譜與家譜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14日

家譜名稱與類型

家譜,歷史上曾有多種名稱,家譜僅是其中使用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從古至今,家譜類文獻的名稱大致還有如下這些︰族譜、族系錄、族姓昭穆記、族志、宗譜、宗簿、宗系譜、家乘、家牒、家史、家志、家記、百家集譜、世錄、世家、世本、世紀、世譜、世傳、世系錄、支譜、本支世系、枝分譜、帝系、玉牒、辨系錄、列姓譜牒、血脈譜、源派譜、系葉譜、述系譜、氏族要狀、中表簿、房從譜、諸房略、維城錄、譜錄、房譜、近譜、會譜、全譜、合譜、統譜、通譜、總譜等等。

家譜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譜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幾修等內容,如《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譜》,有地名、姓氏、幾修。《六修嚴氏家譜》只有幾修和姓氏。也有一些家譜將由何處遷來也標在名稱上,如《錫山過氏滸塘派遷常支譜》,即由無錫遷至常州的過姓滸塘支派的家譜。此外,還有一些家譜修成後,採用一些極為特殊的帶有一定寓意的名稱,如清代初年句容華渚修成華氏家譜五十四卷後,沒有按照一般慣例命名,而採名《華氏本書》,看了此書義例,方才瞭解到,這個名稱的意義是為了正本求源。清光緒年間,錢日煦修成家譜十卷,命名為《吳越錢氏清芬志》,取義於兩晉時陸機《文賦》中「誦先人之清芬」之意。民國年間,袁鏞修成家譜《數典不忘》一卷,這是反《左傅》中「數典忘祖」之意。像這類取名方式不常見,一般還是採用地名、郡望、姓氏、幾修加上家譜字樣來命名。

從上古以來,歷代所修家譜是難以計數的,這其中絕大部分年代久遠,已經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它們的類型及特徵,我們只能依靠時人與後人的記載來瞭解,流傳至今的和新修的家譜大約僅有二萬餘種。這些亡佚和現存的家譜,由於編者不同,編修目的不同,再加上載體、文字、取材內容等方面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形態,仔細考察一下,古今家譜大致有如下類型:
首先,擁有記載家族血緣世系及歷史的家譜並不僅限於漢民族,雖說漢民族擁有的家譜佔有絕對多數,但漢民族以外的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相似或類似的文獻存在,與漢民族使用同一種語言、文字的回族、壯族、畬族等都有家譜存在;蒙古族、彝族也有用本民族文字寫成的家譜。清代由於滿人襲爵,入仕都需要有證明自己血統、身分的檔,因而,在少數民族中,滿族人的家譜占了很大部分。其他一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如怒族、哈尼族、 僳僳族、苗族、普米族、阿昌族、錫伯族、鄂倫春族等民族也都有自己的結繩或口述家譜。這表明,家譜的類型不僅有文字記載的,也有口述和結繩的。

在使用文字記載的家譜中,又因載體和生成方式不同,而分為實物的和書本的,早期的如商代甲骨、金文家譜、漢代的石刻家譜等都是實物的。在實物家譜中,似乎還應加上簡冊的,這是因為簡冊是春秋戰國以至漢初的主要圖書形態,可惜年代久遠,至今還沒有簡冊家譜的實物出土。魏晉南北朝以後的家譜,都是書本式的,不同的是有的是手寫的,有的是雕版印刷的,當然現在又有排印的了。

在現存的家譜中,還存在著先修後修的區別。家族的世系,一代接一代地在延續,記錄家族世系的家譜就必須經常或定期續修,記錄延續的過程,這樣,就產生了初修、續修、三修,以至十五修的不同。後代續修的家譜基本包括了前代纂修的內容,可是由於時代變了,社會風氣和修譜人的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導致記錄家族歷史的側重點也就不盡相同,格式和結構也不完全一樣。如古代重本輕末,經商的人在家族之中是沒有什麼地位的,可近代以來,社會風氣發生變化,因商致富者在家族中的地位急劇上升,反映在家譜中是傳文篇幅增加,位置顯要,尤其是捐了一筆錢給祠堂或資助修譜後,更是如此。

在家譜發展史上,還存在纂修者不同的區別。唐代以前大多是官修,因而,修成的多是合譜、群譜,以姓氏譜、氏族志形式出現,將所有姓氏分出等級,依次記錄世系,由於需要記載的氏族太多,導致記錄的內容較為簡略,一般以世系為主。宋代以後,家譜由各家族自己纂修,僅記載本家族的歷史和現狀,因而,就有餘力來豐富家譜的內容,家譜的構成也日漸複雜。宋代以後的家譜,由於記述範圍不一樣,又可分為僅記載一個大家族支派世系的支譜和記載一個大家族世系的統譜、總譜,也有一些記載兩個同姓不同宗的合譜存在。其專門記錄皇帝世系的稱帝系、玉牒,記載諸侯家世的稱世本,記錄普通家族的稱家譜或宗譜、族譜。

在家譜類型中,還有一些較為特殊的家譜。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一個人如沒有後裔,經常會從本姓或外姓子弟中領養一個男孩,三國時的著名政治家曹操的父親曹嵩,就是從夏侯家被領養到曹家的。按說從外姓領養的後代不能入家譜,可自己既姓了別人的姓,也要生兒育女,形成家族延續,數代之後,要修家譜,又不能恢復原來的姓,只好將本姓和過繼之姓均在家譜名稱上列出,如明初所修的《袁朱宗譜》。始祖朱梓,本姓袁,後過繼給舅父朱德敏為子嗣,五世以後,子孫修譜時,向明太祖請求恢復本姓袁,沒有同意,最後只得以「袁朱」命名,此譜到清朝一共修過八次,均冠以《袁朱宗譜》之名。清道光年問,李召棠修成的《周李合譜》、光緒年間何乘勢等修的《方何宗譜》等也都屬於這種情況,這是家譜中的一種特殊類型。

家譜類型中,還有一種專門記錄本家族所有庶母的極為特殊的類型。在古代,妾在家族中是沒有地位的,反映到家譜上,通常是不被收錄,除非生有兒子,方才被收入。即使收入著錄,內容也極為簡單,僅為某氏,所生子女人數、名字,連自己的名字都上不去。與此相反,明朝萬曆年問,金應宿修有六卷本的專門記錄本家族各支庶母一百三十二人的庶母譜─《璫溪家譜外戚篇》,清代乾隆年間所修的《芝英應氏宗譜》後也附有庶母譜,上譜的庶母每人均有小傳,內容包括姓名、籍貫、父名、生卒年月日時、葬所、子女以及懿行、詩文等。庶母譜的出現,對於中國傳統禮教是個衝擊,然而,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後代似乎也沒有仿照者。

漢代還有一種專門記錄家族恩榮情況的家譜─《鄧氏官譜》,集中記載了東漢時期大官僚鄧禹家族歷代寵貴的歷史。宋代以後,這類恩榮的內容在每部家譜中都佔有比較重要的位置,因而再也沒有必要單獨編製恩榮譜了。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