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不能變修譜為“擺譜”

作者:孫立波 吳彰義  來源:今日早報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14日

民間修譜熱生出別樣滋味 不能變修譜為“擺譜”

歷時四年時間編纂的《中國家譜總目》將在2005年內最終定稿,而受《中國家譜總目》啟發,修譜盛地浙江也已經於2001年開始編纂《浙江家譜總目提要》,目前,該書已進入校對修訂期,計畫於2005年10月出版發行。

與官方的家譜目錄相比,江浙一帶民間重修家譜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歷來有修譜傳統的金華、麗水、溫州等地,不少縣城、村鎮幾乎已經到了家家戶戶入譜的境地;而近段時間,原本家族觀念較淡的杭嘉湖地區也受到影響,修譜之風漸漸興盛。雖然民間修譜習俗對保留當地人文風貌有著極為積極的作用,但有關專家也提醒,依附名人、大擺闊氣等作派並不可取,民間修譜更需引導。

普及——重修家譜流行坊間

“村裏的大姓基本都已經修完了,我們家去年已經把4個兄弟、3個姐妹的名字都報上去了,今年也正在修呢!”記者一出縉雲客運中心,與蹬三輪的趙師傅說起家譜的事兒,就沒完沒了。“咱們東渡村的譜和新建(注:縉雲地名)那邊是通的,什麼麻姓、陳姓都已經連上了親戚。”他有些得意地告訴記者,以前不修還不知道,現在總要對人說,自己可是當年《百家姓》中“趙錢孫李”的趙王之後。

就像杭州人談論房價一樣,到了縉雲,重修家譜就像是個流行的話題,似乎讓每個人都身陷其中。“要是早來幾天,剛能趕上兆岸陳氏的發譜祭祖大典,請了村裏的樂隊、秧歌隊、保安隊,場面很熱鬧啊。”在當地文化資料最全的縣誌辦,工作人員徐學憲有些遺憾地說,每年的清明、冬至前後,是民間祭拜的傳統節日,而這時家族修譜和發譜便會掀起一個高潮,就在 4月 3日,他還接到兆岸陳氏宗譜修繕委員會的邀請,參加了好幾百人的祭祖發譜大典。而在平時,來縣誌辦查找資料的村民絡繹不絕,不僅有下屬村鎮的,還有人特意從北方趕來,要查一查自己的姓氏來源。

在縉雲古縣城最繁華的復興街、勝利街,記者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由民間修譜衍生出許多以印製宗譜為業的小店和印刷廠,有些複印打字的小店也把宗譜製作當成了主要業務,明白地標注在看板上。

縉雲至少有30萬人已入譜

浙江省地方誌學會理事金兆法先生,對姓氏宗譜頗有研究。他介紹說:民間家譜自古就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傳統,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民間便開始延續修譜之風。到目前為止,光在縉雲縣修成的新譜已經達到 100部以上。保守估計,全縣43萬人口中至少有30萬以上已經進入重修家譜。今年,還有五、六個姓氏正在修譜,有些早期修過的家族對家譜不滿意,已經開始重修。

據瞭解,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與人們懷舊意識與日俱增是當前重修家譜風的重要原因。江浙一帶,尤以與外界聯繫比較多的溫州、麗水、金華等地的修譜活動啟動最早,而近幾年,修譜風又不斷向杭嘉湖一帶蔓延。寧海全縣 800多個村莊除個別村因舊譜被毀無譜可續或經濟困難,九成左右續修了家譜,富陽、海甯的峽石都已經出現了類似的發譜、祭祀大典。

熱鬧——修譜:三年 300萬字波及所有同姓人

修譜是宗族大事,所謂“祖宗高興,子孫順進”,要舉行各種儀式。開譜前由族中主事的老人們和有威望的人組成修譜委員會,名為重修宗譜編輯委員會或者理事會,其中的負責人則被尊稱為理事會理事長或修繕委員會主任。

修譜委員會成立後,就必須挨家挨戶地進行動員。今年85歲的丁立憲老先生曾主編過丁氏、盧氏、麻氏、鈄氏四本宗譜,幫助或為其他姓氏村民擔當顧問不計其數,他對修譜時的情景記憶猶新。

他舉了丁氏家譜來作例子:姓丁的人當時在縉雲有一萬多,遍佈全縣各個村。當時修繕委員會根據老譜,翻閱很多資料,查看以前姓丁的人曾在哪些村居住,又曾遷徙到哪里,然後一個個村去發動,每個村又會有人出面主持,挨家挨戶地把村民上報的個人資料收集起來。上、下兩冊丁氏宗譜完成花了三年的時間,近 300萬字,涉及到丁氏每一個人。“整個資料收集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族裏的人都被發動起來,幾個主要負責人還要遠赴建德、金華以及外省的不少地方,去尋根問祖。”在他看來,修譜不僅是全宗族的盛事,還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發譜: 8個戲班唱了2天3夜

最熱鬧的還要算總譜修好後的發譜。完譜後全族人聚在一起除了祭告,還要擺酒、演戲等等,此時,殺豬宰羊是免不了的,搞得越熱鬧紅火越好。縉雲五雲趙氏發譜時的熱鬧場景就曾轟動一時,他們請了8個戲班在一個地方同時演了兩天三夜的戲。

以每個戲班四五十人算, 8個戲班就有近四百人,不說工資,單是供養也得花上一大筆錢,可是村民們卻樂此不疲,以完譜、祭告祖先為頭等大事。而這時,各地族中親朋也必須到場慶賀,家家戶戶準備豐盛大餐招待親友。“好幾百人,一兩百桌的架勢很平常,比一般的喜宴還要隆重很多。”一手操辦的丁老先生評價說。

豐富——內容:從盤古開天地到世美錄、榮壽錄

金兆法先生捧出新、舊譜比較,說:“新譜的內容有很多創新,豐富多了,印刷、裝訂也要精美很多。”

新譜內容涉及面非常廣泛,它繼承舊譜,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如它破除了男尊女卑,女子不但與男子一樣列入世系、行第,有傳宗接代繼承權,婚嫁憑法定手續入譜,而且學歷、職務、社會活動等也同樣記載。一本《五雲趙氏宗譜》共有四卷,上溯及盤古開天地,下至趙氏人丁,從出生年月到官居何職、幾時逝世,面面俱到,堪稱得上“鄉村社會百科全書”。

有意思的是,在新修的家譜中,世美錄(突出貢獻者名單)往往和榮壽錄(長壽者名單 )一起被修譜人所重視。在《治前丁氏宗譜》上,記者看到,凡是大中專學歷、股所長以上公職人員均被特意列入《世美錄》。

製作:專門有人以此為生

與新中國誕生前的家譜相比,新譜運用現代成書技術,裝幀精美。除前期所修的為數不多的幾部家譜仍為木刻,線裝外,絕大多數新譜採用電腦打字、鉛印或者雷射排版,16開本,硬封面,精裝。《吳興沈氏宗譜》還加彩色護封、書函,其精美可與縣誌市志媲美。圖表簡明、直觀、準確,許多新譜採用現代繪圖技術,所繪祖先遷徙圖一目了然。

如此一來,一套宗譜的成本也相應增加了。據介紹,厚厚的一套沈氏宗譜從打字到裝訂完畢要花八九千塊錢。隨著重修宗譜的家族增多,新譜的修訂對制譜人的文化要求也相應地提高,出現了一批專門以修譜為生的人,東壺村的陳渭清便以“民間史志研究工作者”自居,堪稱其中的代表。而一些人也瞄準了宗譜裝訂印刷的市場,專門引進了宗譜排版軟體。一家複印店的老闆告訴記者,複雜的家譜光列印、校對就需要半年的時間;即使工作清閒,一年下來,最多也只能打個四、五本。

關注——老年人比年輕人更重視

“對於做譜,我們年輕人不是很關心,都是我爸爸在弄的。”一位在縣裏當幹事的小夥子點出了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注重姓氏家族的現實。每每修譜,都是由村裏年長者提出討論,也得到大多數老人的關心。

金兆法指出,老一輩、年紀大的人比年輕人留戀生活,對祖宗特別敬重。尋根問祖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的一種情感訴求。葉落歸根,在中國,家譜就是根的象徵,有的老人把修譜與尊祖敬宗聯繫在一起,因而辛苦積攢數年的錢,一舉捐助數百、上千元者很多。

而相對地,年輕人則看得淡一些,在廣州讀了幾年書重新回到縉雲工作的小陳這樣告訴記者:“我們並不是很看重修譜這回事,對我們來說,在哪里都沒有什麼區別,是不是誰的後代也不用追究,於是對上不上宗譜。我們既不看重也不反對,老人想弄就弄。”很多年輕人持有和他一樣的觀點:“修不修譜無所謂!”

記者手記 別讓傳統變了味

“盛世修譜。”無論是年長的民間修譜者還是地方誌的研究者,都喜歡用這樣的理由來解釋民間湧動的重修家譜熱潮。從明清時代的老譜到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譜,家譜的興衰在一定程度上見證著社會意識的變遷、文化的開放和經濟力量的成長。但在現代社會,除了記載歷史、聯絡宗族,重修家譜也衍生出不少另外的意義。

最新有消息說,某公司正在積極策劃,邀請香港某影星赴寧波天一閣尋根問祖。借宗譜之名,演炒作之秀,不由讓原本民間的悠久傳統變了味道。

隨著“出譜”風的盛行,依傍名人,大搞“開譜大典”都名正言順地成了民間習俗。幾十戶、上百戶甚至跨地區跨省的家譜修續工作,還要大擺筵席、唱戲三天,對於貧困地區的村民來說,這筆開支也著實不小。因此,續修家譜雖是“凝聚親情”之道,卻也不能變修譜為“擺譜”,讓熱潮“過了火”。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