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湖南家譜內容及特徵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14日

湖南家譜內容及特徵

家譜內容

明以前家譜散佚無考。明以後,一種新的家族制開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以約束族眾。“尊祖”必敘譜牒,“敬宗”當建祠堂,“睦族”需賑濟族產。修譜建祠,開辦義學、義莊,耕種義田,管理祠產,家族活動自然多了起來。家譜的內容也逐漸由記載單一的血緣世系到比較全面記載家族的整體情況,內容愈來愈多,篇幅愈來愈大。不過,相對清代家譜而言,明代家譜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例如,明正德十五年(1520)彭澤主修的《長沙青山彭氏會宗譜》。此譜是湖南圖書館館藏中唯一的一部明代湖南家譜,紙質低劣,印刷粗糙。譜稱始祖旭湖公江西吉州廬陵人,唐末領兵征剿黃巢,以老疾辭官,落籍長沙青山,六子隨侍。是譜僅一冊,有譜序、跋和世系圖(表),譜采蘇氏,小傳內有遷徙源流簡介。譜序為正德七年(1512)茶陵李東陽、新都楊廷和、鉛山費宏的贈序。三人均當朝大員,官至極品,豈會同時為山村野夫之族作序,實為造假之拙劣也。[湘鄉]《龍氏族譜》(清嘉慶三年敦周堂木活字本)僅新序就有14篇。

歷史進入滿清以後,湖南家譜纂修數量驟增,內容不斷增加。就總體情況而論,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譜序

譜序是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寫的贈序,以及跋語等。序跋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係、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是瞭解該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資料。由於一次次地續修,序跋也不斷增多,不僅有新修的序跋,還照錄舊序,有些譜的序跋有10多篇甚至幾十篇,如[湘鄉]《大界曾氏五修族譜》的序跋近30篇,有數萬字之多。

譜例、譜論和目錄

譜例又稱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例強調家族血緣的純潔性,維護以男子為中心的倫理綱常,表示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譜論一般是摘錄前代碩學名人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錄,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詔刊載在譜前,以告誡族人。目錄又稱總目,說明該譜的卷數、每卷的主要內容,多不注明頁碼,給檢索帶來一定困難。譜例和目錄是識譜的入門指南,緣徑方可探幽。

恩綸錄

又稱恩榮錄、褒頌、誥勅、賜諭、告身等。主要登載歷代皇帝和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官員對家族成員封贈、褒獎文字,舉凡勅書、誥命、上諭、禦制碑文、祭文、賜匾等,靡不備載。如[湘鄉]《葉氏續修族譜》(清光緒十年石林堂木活字本)前用50頁的篇幅載“浩軸”。有些家族沒有的,也要造些出來炫耀家世,唬弄子孫。

傳記

一般家譜都有先祖像贊、小傳,把本族先祖中有顯赫身份的人繪成遺像載諸譜端,並附像贊。不少家族自稱是黃帝的後裔,於是遺像從軒轅皇帝始,再才是列祖列宗遺像。大多數家譜不僅有先祖像贊,還有列傳,對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範者列傳志行,包括節婦、烈女,附載年譜、壽序、墓誌銘、祭文、行述、碑銘等,[寧鄉]《溈甯八仙石葉氏續修支譜》(清咸豐四年石林堂木活字本)有傳記,包括行述、壽序壽文65篇,一卷之多。

族規、家訓

這是每部家譜必載的內容,要敬宗收族,沒有一定的族規、家法不行。族規、家訓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傳統的宗法內容外,還有諸如財產繼承、婚姻糾紛、禁盜禁賭、封山禁林等。有的譜載族規、家訓幾十條。如[湘鄉]《闕裏衍派湘鄉孔氏支譜》(清乾隆六十年木活字本),僅家訓就有二十二則: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洽姻鄰、端閨化、擇婚姻、供賦役、尚節儉、訓子弟、存心地、勤職業、存厚道、安本份、崇廉節、恤孤貧、存忍讓、慎言語、勿酗酒、戒浮蕩、毋領忌、勿多事、戒健訟,長達50頁,引經據典,“誨汝諄諄”。

典制

包括冠禮、笄禮、婚禮、祭禮等,有的譜以儀禮統之,含儀文、喪禮的圖式,繁文縟節,長篇累牘。[長沙]《湘西許氏四修族譜》僅“宗祠祭禮”占18頁,有行省牲禮、行迎神禮、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三獻禮、行侑食禮、行飲福禮、行謝福禮、行先祭禮、行告祖禮、行辭神禮。還有的譜把祠規、祠產、義學、祀田的管理條例和契據也放在典制之內。

墓圖、墓誌

墓圖繪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誌介紹墓主的生平和墓廬建置情況。湖南家譜特別重視墓圖,不少家譜都將其單獨列為一卷,有的甚至幾卷、十幾卷,如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平堂木活字本《湘潭龍船港李氏六修族譜》,僅墓圖就占了五卷;1921年穎川堂木活本《湘陝陳氏通話》墓圖十卷、墓表六卷。

捐款、領譜名目

修譜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須大家捐資,是族人對修譜的認同和責任。領譜名目是族譜修完後發給各房各派的登記記錄。家譜是按房按派編號發放的,不能冒領。編號有的按“千字文”“天地玄黃……”;有的按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每字下再編號;有的按十二生肖“子丑寅卯申酉戌亥辰巳午未”,還有的以修譜宗旨編號,如“苟名宗睦族,繼志述事,徵文考獻,敦本重倫”等等。

世系圖

湖南家譜有很多稱垂絲圖,顧名思義,喻世系子孫綿延不絕,似垂柳絲絲。圖實為表,多采歐式,以五世為一圖,下五世格盡另起。稱始祖為第一世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譜分外世紀和內世紀,外世紀從受姓始祖至譜尊始祖(或始遷祖)止,內世紀則以始祖(或始遷祖)奉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

湖南多稱齒錄。“齒錄”何解?《辭海》曰:“科舉時代同登一榜首,各具姓名、年齡、籍貫等,匯刻成帙,稱齒錄。”很顯然,湖南家譜中的“齒錄”絕不是這個意思,而“好事之徒”卻翻用了詞意,可理解為:按家族輩分、長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型大小、生卒年、官階爵次、婚配、子女情況。世系圖、世系表是家譜的主體部分,大多數家譜外世紀有“圖”無“表”,即有“表”無“傳”。外世紀基本不可信,“遙遙華胄”,據史編造而已。

清代以後湖南家譜的內容大體上如前所述,但並非千篇一律,沒有統一的類目設置要求,只是互相參照。因此,不同家譜內容上有增有減,有分有合,同一種家譜,後修的內容要多於前修的內容,大多如此。有的家譜還有恩榮表、仕宦錄,登載歷代族人及第入仕的名單及簡要業績;派語,登載族人排行字輩,有的譜派行或稱班次多達八十輩、一百輩,如[漣源]《洴田劉氏族譜》,可用幾個世紀;著述、藝文,收錄涉及族人的壽文、挽詩以及賦詠山水名勝的詩文;少數家譜列有餘慶錄,留下許多空頁,作為草譜備用,裝訂於譜書之末,以示子孫綿延不絕。在私修家譜時,各家競相仿效,以致於譜書愈來愈厚,內容冗餘駁雜,不少家譜動輒幾十冊、上百冊,真乃“煌煌巨著”。地方誌乃一地之全史,卻無以與家譜爭高下。在纂修品質上,家譜卻不可與地方誌相抗衡。地方誌纂修人員是從本地名流學者中遴選出來的,家譜只是在族人之中推選出來的。

 

家譜特徵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凸現特徵。筆者對其他省市家譜無所考察,不可能比較出湖南家譜的特徵。只是就經眼家譜談個人認為有其“特徵”的幾個方面。

名人家譜多

近現代以來,湖湘人才湧動,英雄迭出,從曾國藩到當代党和國家領導人,成就一世之業,彪炳中華史冊,這是其他省市無可比擬的。作為家譜,本著揚善隱惡之原則,對本族之名人極盡渲染。諸如:曾國藩:[湘鄉]《大界曾氏五修族譜》;譚嗣同:[瀏陽]《譚氏譜》;黃興:[長沙]《經鏗黃氏家譜》(清光緒十八年修);宋教仁:[桃源]《宋氏族譜》(清光緒二十二年修);毛澤東:[湘潭]《韶山毛氏四修族譜》;劉少奇:[甯鄉]《南塘劉氏四修族譜》;任弼時:[湘陰]《毛塘任氏四修支譜》;彭德懷:[湘鄉]九溪彭氏續修族譜》(1922年);胡耀邦:[瀏陽]《西嶺祠十修胡氏族譜》;羅榮桓:[衡山]《黑田羅氏九修族譜》;朱鎔基:[長沙]《棠坡朱氏族譜》(80年代末朱鎔堅在美國纂修)等等。

遷湘始祖多來自江西

現所見湖南家譜中,在縷述世系源流時,有 60%以上的家譜都稱始遷祖在宋元明之際來自江西,特別是元末明初從江西吉安府泰和、廬陵、吉水,南昌府的豐城、南昌諸縣。張國雄著《明清時期的兩湖移民》(12)的附錄《移民檔案》,收湖南各地家譜 197部,其中遷出地為江西的148部,占75%;而遷出地是泰和縣的54部,占江西的 36%。早在1931年,譚其驤先生以清道光《寶慶府志》,光緒《邵陽鄉土志》、《武岡州鄉土志》、《湘陰縣圖志》、《靖州鄉土志》中的氏族志表為依據,經過縝密的分析,結論為五代以後,湖南移民主要來自江西,幾占三分之二;江西又以泰和最多,依次為豐城、廬陵、南昌、吉水、安福諸縣。遷徙時代多在元明,而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間尤為突出。(13)元末明初的連年的戰禍和兵燹,使湖南大部分地區田園荒蕪,廬舍廢墟,原有居民大量散亡。隨後,蘇、浙、皖、閩、贛人,特別是江西人大批湧進湖南,“從征”、“屯墾”、“宦遊”和從事商貿活動,而江西人大都為稼穡耕墾而來,少有在城市繁華之地,多在窮鄉僻壤之間。清代以後,湖南人口逐漸飽和,而外省移民日漸停止。而大批湖南人往四川、貴州遷徙,也有少量湘中、湘東地區向湘南、湘西以及洞庭湖區遷移的。民謠“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也主要是指湖北了。清康熙以後,湖南發展比較快,經濟、文化比湖北發達,成了全國主要的糧食輸出省。

現在,湖南人一講江西人,多稱江西老表,筆者茫然不知何意,鑒於湖南人的祖先多來自江西的歷史淵源,姑妄釋之:表,有表親之意,指父親姊妹和母親兄弟姊妹所生的孩子都稱表親;老,祖宗之謂也。“老表”即祖宗的表親,“江西老表”,指江西、湖南兩省人的祖宗存在表親關係,是湖南人對江西人的一種“昵稱”。

女子入譜

家譜是封建倫理道德的產物,對女子是不尊重的,女子只能作為男子的附屬入譜,連名字也沒有。但民國以後的有些湖南家譜,把女子放在和男子的同等地位寫到家譜裏去。如[湘鄉]《大界曾氏五修族譜》,曾昭檆(約農)主修,1946年三省堂木活字本。“凡例”中明確說明“女子不字且經親友公認為承嗣權者得照男丁例提行”,曾寶蓀、曾寶菡都“提行”入譜,且曾寶蓀還是監纂,譜後的“跋”也是曾寶蓀撰寫的。這樣情況的家譜在湖南極少,不過,象曾寶蓀這樣的女中才子也極少。作為“晚清大儒”曾國藩的後裔曾約農是受過西方教育的,文明程度比一般家譜的纂修者要高一些,不過也是有限的,“已字”女子就不能入譜了。

版刻特徵

顧燕在《家譜的區域版刻特徵》一文中講了“湖南家譜的特徵”,(14),大體如是說。湖南家譜在清嘉慶以前大都是雕板印刷,字體分軟體和宋體兩種,書品大,書寬30釐米左右,書高42釐米左右,版闊高,一般刻印較精。清嘉慶以後,絕大多數為木活字印刷,由於字模是拼排而成,加上字模的製造做不到完全一致,以致於出現字體大小不一,筆劃粗細不整,墨色深淺不勻,欄線互不銜接的現象。書品千差萬別,大小不一,但多數是普通本,書寬20釐米左右,書高32釐米左右;版框寬17釐米左右,高26釐米左右。也有少數大本,書高達45釐米,書寬31釐米,多在湘北一帶。也有小本,和現在的大32開本差不多,這是極少數。版框一般是上下雙欄、左單右雙,粗細欄線。版心一般是上方用黑體書譜名、單魚尾,中間右書卷次、卷名,左書纂修年代,下方書堂號。譜中多使用小字,大字黑體一般只用世系表中的提行人名。家譜中紙質精良,印刷精細,裝幀精美,能給人賞心悅目者極少。這與湖南刻印家譜的“譜匠”(尊稱“譜師”)有直接關係。清代的譜匠以長沙、寧鄉、湘潭、湘鄉、益陽、寶慶、新化、衡州、永州為多,長沙、寶慶是刻印家譜中心。這些譜匠多是結幫成夥,四處流動,哪個家族需要刻印家譜就到那家的祠堂去,很難印製出品質上乘的家譜出來。民國以後,家譜逐步轉向由書局印刷,品質相對有所提高,有些家譜印刷品質很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