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家譜的種類

資料:陳增雄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17日

家譜的種類

中國古代家譜不僅名稱眾多,而且種類也豐富多采。

 

一、根據家譜的傳承、記載的方式的不同分類

1.結繩家譜

在文字產生以前,我國曾經歷過結繩記事的時代。易經謂:“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參,亦足以相治也”。人們利用這種記事方式不但記日子、記帳目,傳遞資訊,交流感情,而且也用它來記載世系,表示家族歷代的成員情況,從而形成了特殊的結繩家譜。上古的結繩家譜我們今天自然是見不到了,但是這種原始家譜的活化石卻在我們許多民族中有所發現。

鄂倫春人在使用滿文前,就一直使用結繩記事。他們的人物世系也是通過這種方式記載的。如居住在大興安嶺海拉爾河流域的鄂倫春人,一直到十七、十八世紀,還用在馬鬃繩上打結來表示一家有幾代人。有了五代就打五個結,有了十代就打十個結。他們對這種表示世代的繩結非常崇拜,視如珍寶,一般都把它掛在自家房子的木梁正中。這種打結記錄一家世系的鬃繩,就是他們的原始家譜。

是家族繁衍的標記,在錫伯族沒有文字時代是記錄家族繁衍的家譜也採取結繩記事的方式。“喜利媽媽”是“世系奶奶”或“子孫媽媽”的意思,是一條兩丈多長的絲繩,名曰“索繩”,上系小弓箭、小靴鞋、箭袋、搖籃、銅錢、布條、嘎拉哈(豬羊的背式骨)、木鍬、木叉等物。其中嘎拉哈又稱“背式骨”,借“背”音表示輩數,即添一輩人,加一個嘎拉哈;小弓箭表示男兒,添一男孩,就在兩個嘎拉哈之間添一張小弓箭;布條表示女孩,同一輩有幾個女孩,就有幾塊布條;搖籃、小靴鞋等表示子孫滿堂;箭袋表示男兒長大之後,成為騎射能手;銅錢表示生活富裕;木鍬、木叉等表示農業豐收。喜利媽媽供奉在西屋內西北牆角上。平時將其攏在一起,用紙包好掛在西屋西北牆角上,每年除夕將“喜利媽媽”請下,將絲繩拉開,從屋內西北角扯到東南角,把繩的兩端掛在房椽上,擺上供品,燒香磕頭,直到農曆二月初二,再將“喜利媽媽”攏在一起,用紙包好,放回原處。製作喜利媽媽所用的東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輩數全的家戶去找,並邀請家族中年紀最大、子孫滿堂的人來製作。立“喜利媽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要殺豬宰羊,請全族人參加祭祀儀式並設酒席款待。

錫伯族的喜利媽媽

錫伯族人家根據“喜利媽媽”講述家族繁衍歷史的情景

 

2.口述家譜

口述家譜是一種比結繩家譜更為原始、流傳更為久遠的一種家譜形式,它產生於人類結繩記事之前。這種家譜的特點是:通過人們的口傳心受將宗族的世代譜系傳承下來。

我國古代典籍中,記載漢字產生以前的家族世系,無疑都是通過世代口傳心受而來的。例如《史記》和《山海經》中就有多例。

我國原始先民們口述家譜的習俗,也同樣為一些兄弟民族所存留。

西元十四世紀初的蒙古史著作《史集》一書,曾清楚地記載了蒙古人口述家譜的習慣:“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譜、教導出生的每一個孩子知道系譜的習慣。這樣他們將有關係譜的話語做為氏族的財產,因此他們中間沒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蒙古人自古以來有保持對自己的起源和世系的記憶的習慣,又由於他們那裏沒有教會和宗教,不能像其他民族那樣地借助於教會和通過遵守教規的方法教導子女,所以父母要對出生的每一個子女解釋有關氏族和系譜的傳說。這種規矩永遠為蒙古人所遵守,就是現在,他們對這種規矩也是尊重的。”《元史譯文證補》也說蒙古人在有文字以前,“世系事蹟”是“口相傳述”的。

我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解放前大都沒有自己的文字。但由於這些民族盛行一種便於記憶家族世系的“父子連名制”的傳統習俗,所以,口述家譜在那裏尤為盛行。所謂父子連名制,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個部族裏,父親名字末一個或末兩個音節常和兒子名字的前一個或前兩個音節相同。這種文化制度的好處有二:一是便於記憶。盛行父子連名制的民族,大都沒有文字,即使有文字,也不是經常用的。有了這種“頂針續麻”式的連名制,便容易背誦了。二是便於識別同族人。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把他們祖先的名字從始祖到自己記在心裏,於是也就可以知道凡是能推溯到同一始祖的都是同族的人,並且從這承先啟後的鏈索,還可以分別世次,像漢族家譜裏的字輩一樣。

在怒族、哈尼族等民族中,也幾乎是每個成年男子都可以根據父子連名制來背誦自己的家譜。這充分說明口述家譜在我國流傳的廣泛性。

身穿民族盛裝彈唱的怒族青年

(怒族的世系按父系計算,普遍實行父子連名制,採用一字連和兩字連相互交替的方式來記載家譜。如茂英沖、沖羅並、羅並者、者茂特……碧江縣普樂鄉一位蜂氏族老人,能背出63代的世系家譜。如按每代25年計,已有近1600年歷史。這種父子連名制,顯然是父權制社會的重要標誌。)

 

3.甲骨譜

所謂甲骨譜,就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家譜,通俗地說就是甲骨文家譜。

甲骨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產生于殷商時期。它主要記錄商代統治者的占卜情況,其中也有一些是記錄人物世系的。這些專門記述家族多代人名字的文字,我們就稱之為甲骨家譜,它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家譜。王國維根據甲骨家譜,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兩文,證明《史記·殷本紀》中所記載的殷代世系是基本可靠的,並訂正了其中的錯誤。由此可見,甲骨家譜的史料價值。《兒氏家譜》是最為著名的甲骨譜。它原收錄于《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一書中,序號為一五〇六。此譜原為美國人方法斂所藏,刻於一塊大骨上。由於方氏藏品中有一些贗品,故此片在三十年代摹本問世後,即有不少人認為是偽刻。一九四九年春,文字學家陳夢家、朱德熙、馬漢麟等人多次討論,最後確認為是原刻。該譜一共記載了十一代十四個人名,是兒氏家族的一份完整的家譜。

王國維像

武丁時期甲骨卜辭

 

4.青銅家譜

所謂青銅家譜就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家譜,通俗地說就是金文家譜。

金文于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周代達到高峰,戰國衰落,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一種文字。由於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就把這種文字稱為金文。金文主要記作器者之名(多不用私名而用族名)和所紀念的先人的稱號(如父乙、祖己等),所以客觀地留下商周時代家族人物世系的家譜要多於甲骨文家譜。例如周以前金文中,專門記載家族世系人名或其忌日的,就目前所知,共有四件戈銘,都收錄于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其中三戈記載的是同一家族的世系。

羅振玉編《三代吉金文存》

 

5.碑譜

無論就書寫材料的貴廉而言,還是就書寫的難易、書寫字數的多寡、記載家族人物世系完整與否等來講,刻於石碑上的家譜都遠遠比甲骨譜和青銅譜進步。“刻譜于石,以垂永久”,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常見的。可以這樣認為,早在漢代,這種家譜形式就較為盛行了。如立於漢桓帝延熹三年五月( 160)年的孫叔敖碑陰即為典型之例。碑譜比之甲骨譜、青銅譜要成熟得多。

刻譜于石的根本目的是“以垂永久”,因此,不少宗族在刻印紙譜的同時,還另刻碑譜。如蘇洵即是如此。他說:“乃作蘇氏族譜,立亭于高祖墓塋之西南而刻石焉。既而告之曰: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則老者字之;貧而無歸,則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之人所共誚讓也”。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的碑譜記事範圍也逐漸擴大,即不僅記載宗族人物世系,而且還記載宗族其他事蹟。

趙氏碑譜

(山東省昌樂縣寶城街道趙家埠頭村一塊道光年間的石碑--《趙氏譜碑》。碑文稀可見“吾族系出元裔,迄今凡曆三朝,……”,“始祖紮忽歹隨世祖忽必烈入中國為敦武校尉,賜埰地百戶於埠頭,後世因立村曰埠頭……”。石碑的落款年代為“道光二十七年”。石碑的發現,表明了昌樂趙氏家族出自元裔,後歷經多世形成了現在的趙家埠頭村。)

中國古代碑譜有一個非常常見的變體,這就是墓碑:中國古代墓碑的基本體例就是記載死者的生平和與其相近的上下幾代人物世系,而這就客觀地留下了死者親族的小型家譜。有些墓碑不僅記載的人物世系多,而且還登載其他一些宗族事蹟。如江西九江縣黃老門馮家山馮氏明代始祖墓碑,不僅記錄了上下十一代人物世系,還記載了馮氏字輩譜:“永正大光明,開建維新業”,這可以稱得上嚴格意義上的碑譜了。

 

6.塔譜

所謂塔譜,顧名思義就是指刻在石塔上的家譜。這種家譜因造價太高,所以比較少見。殊為珍貴的是,今天山西臨縣崔家坪仍保存有一座完整的刻於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的石塔家譜。據現存的塔石碑文記載,石塔位於“本村過街橋西南,東繞川水,西鎮將軍山,北有龍尾峁,南有鳳凰嶺”,“延鳩工磋石而建成,塔徑過五尺,周圍一丈五尺許,攘題七層,高低二丈四尺許”。塔體由雕刻精細的六棱柱體砂石、青石墩及砂石憎間隔接砌而成,砂石雕花,青石刻字。刻字的青石墩共五層。最上一層主要刻記各佛祖之名,其下一層主要刻記真君、菩薩之名,唯一面正中有一。形石窟,內刻如來佛祖相。第三層刻記《佛說父母恩重胎骨經》一部。該經全文以阿南尊者和世尊一問一答的形式說明子女在母腹中懷胎十月的成長過程及母親臨產三怕、父母十恩,道出父母恩重如山之理,教育人們“從今後世孝順男女聞此教時依之修學”及報父母十恩之道。第四、五層即為石塔家譜。第四層六個碑面由“新建佛塔記”和“重建施塔地人”兩部分內容組成。“重建施塔地人”碑面,先是書寫施塔地人生員崔科、典膳崔元兄弟二人,緊接其後是按崔氏輩數從始遷祖崔成到崔科、崔元及其子孫單支共計七代的姓名、官職,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刻於其上,長幼輩次,脈絡分明。第五層是現存的五層亥幔字青石墩中最大的一層,詳細記述“喜舍塔地崔”及“同共發心慵工”等“眾善人”。共計崔姓六支,其中崔成一支,除第四層所刻崔科、崔元的祖輩、晚輩外,又增刻了與之同輩的崔氏及其祖輩子孫七代,所述世系與現存崔家坪《崔氏家譜》前七世的記載完全一致。其餘五支崔姓記述宗族世系也在六代至七代。此外,還有其他裏姓十數支,同樣是上刻已故祖先,下記子孫後代。這樣,這兩層塔就保留下了以崔姓為主、旁及其他十餘姓氏的多姓家譜。

為什麼會存在這種佛經與家譜共存,以一姓為主兼及其他姓氏的家譜現象呢?當地民間傳說是這樣解釋的:始遷祖崔成,祖籍陝西餒德崔家灣,系當朝駙馬之眷。因駙馬脾氣暴躁,一時失手打死公主,累及宗族。為躲避殺身之禍,崔成乃舉家背井離鄉,於明洪武年間來到山西。當時崔家坪村由相距極近的康家崖、賀家坡、劉家灣和崔家坪四個村組成。崔成剛到時,常受康、賀、劉三姓欺壓,因苦於勢單力薄,只好忍氣吞聲。為了擴大家族勢力,崔氏一方面鼓勵支持子弟立志苦讀躋身科場;另一方面盟生修塔、虔敬菩薩的念頭。行好學善,以求神靈保佑人丁興盛。但苦於勢單及財力不濟,且不便言明實情,於是就借行好學善、尊神敬佛之名,聯合四鄰及附近寺宇共同建塔。塔的碑文的內容也就成了佛經與家譜共存、多姓譜共存了。

 

7.紙譜

所謂紙譜就是書寫、印刷在紙上的家譜。這是我國目前存世的最主要的家譜種類,估計約在三萬種以上。如《孔子世家譜》、《韶山毛氏族譜》等,都是這種家譜。

孔子世家譜

(孔子世家譜是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最廣泛的家譜,歷史上曾分別在明代天啟年間、清代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及上世紀30年代進行過四次大的續修;最近的一次續修是在2009年。)

 

8.布譜

布譜,顧名思義就是寫在布上的家譜。如湖北孝感市毛陳鄉就有不少布譜。

安徽巢湖黃麓鎮村民在展示新製作的布制家譜

 

二、根據家譜所記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分類

1.玉牒

所謂玉牒,就是指專門記載帝王家族的譜牒,通俗地說就是指皇族家譜。玉牒在我國起源很早,早在殷商時代即已出現,此後歷代不斷。

 

2.普通家譜

所謂普通家譜,即是相對皇族玉牒而言的普通家族家譜,這是中國家譜的主體。

 

3.祠譜

祠譜是明代以後出現的一種新的家譜類別。它主要記載宗族祠堂史、祠堂結構、祠堂規約、祠堂列位祖先生平、祠堂祭祖儀注、祠聯等。如江西萬載《鐘祠牌譜》、宜春《嚴氏主牌譜》等即是典型例子。

民國3年(1914) 賴紹先等纂修文華堂賴氏祠譜木活字本

 

4.墳譜

墳譜是宋元以後出現的一種家譜類別。它主要記載宗族自始祖至修譜時止,歷代祖先墳塋的位置、座向,修墳的經過,墳塋圖、墳山圖、守墳規約、修墳所用經費、墓祭儀注等。如湖南攸縣張氏就專門編有《張氏倡修上世墳譜》。

 

5.雲和神軸

“雲”和“神軸”是我國北方農村中對於家族世系圖的稱謂,它們就像裱糊的字畫一樣,在需要的時候,就把它掛起來膜拜,事後卷起收存。這是一種只有簡單的世系表或間有圖像的家譜。在過去湖北孝感市毛陳鄉,也流行雲和神軸這種家譜形式。一些文化素質低而貧困的家族,沒有人或沒有力量編纂完整的家譜,便僅用一塊土白布,上面正中畫一人頭像,稱為始遷祖,然後逐世寫出男性名字(較遠的祖先,往往因寫不下或記不清而遺漏),以此作為家譜。逢年過節,就拿出來掛起禮拜,年節過後,又收藏起來。“雲”和“神軸”名稱的來源,據推測,應該是源於這種家譜掛起來隨風搖曳,像一片浮動的雲,故名曰“雲”,卷起來就如同一根軸,因為裏面記載著自己的祖先,所以稱為神軸,以示對祖先的頂禮膜拜。

岱廟神軸

 

三、根據家譜所記載物件範圍的大小不同分類

1.房譜

在中國古代宗族社會中,房是族的分支,是族的二級機構。族是由同一始祖之下所有成員組成,房則是同宗之卞的血脈分支,各房最高祖是出自同一始祖的同胞兄弟,房的組成以五服親屬為主。房譜就是記載一房人物世系及事蹟的譜牒。如記載族人定居臺灣,開發臺北縣林口村的福建《晉邑華林分支引後埔頂房柯氏房譜》,及清康熙年問對發展臺灣農業生產、興修臺灣農田水利做出極大貢獻的施世榜派下的《福建安平施氏四房家譜》,即為典型之例。

棠陰羅氏房譜

 

2.支譜

房與支的概念,有時是很難區分的,在中國許多地方,房與支就是等義詞。不過,嚴格地講來,支的概念,更側重於指從族中分化並獨立出來的血親組織。它有可能與同族還居住在一地,但更多的是遷居外地另辟新地;它有可能是一房,也有可能是大於一房或小於一房。支譜就是記載宗族的某一分支的人物世系和事蹟的家譜。如福建漳州《龍溪蒲氏支譜》,就是由泉州蒲氏分化出來遷居龍溪的一支族人的家譜。泉州蒲氏系阿拉伯人後裔,龍溪蒲氏即是在明代以後分化出來的一個新的支派。又如山東曲阜孔氏家譜稱為《孔子世家譜》,曲阜以外的孔氏家譜一般都稱為支譜,如《增修皖江世系孔氏支譜》、《續修四川順慶府蓬州孔氏支譜》、《鈐印續修江西臨川縣孔氏支譜》、《續修山東莒州孔氏支譜》等,表示它們為孔府的分支。

傅氏支譜

 

3.家譜、族譜、宗譜

家譜、族譜、宗譜似無嚴格意義上的區別,泛言之都是指記載同一家族或宗族人物世系和事蹟的簿籍,是本族內各支、房家譜的集成。如福建《錦江林氏五房宗譜》即是該族長東厝岳、二內厝房、三下房、四上門房、五東頭房等五房家譜的集成。

南峰楊氏家譜

成氏族譜

王羲之家族宗譜

 

4.統譜

統譜,全稱為統宗世譜,亦稱會通宗譜、或通譜、或統宗正脈、或大成譜等。統譜是把分佈於各地的同族各宗支統貫于一的宗譜,故日統宗世譜。如明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由張憲、張陽輝主修的《張氏統宗世譜》即可作為典型之例。從時間跨度上來說,該譜從黃帝時賜姓記起,一直記到嘉靖年間,上下長達數千年。其中《本源紀》一卷,記載了尹城、魯國、曲沃、廩延四派。《本源紀》之後為《內紀》。在《內紀》中記載了張氏一百一十七個支派。這些支派所記載的範圍幾乎遍及全國各省。

 

5.異姓統譜

所謂異姓統譜,就是不僅要打破地域界限,而且還要打破姓氏界限,將許多姓氏宗族統貫於一譜。因此,這種家譜又稱為匯總統譜。明淩迪知撰修的《古今萬姓統譜》即為一例。淩氏說:“豈知萬千一本,萬派一源也。考之《世譜》日,五帝三王,無非出於黃帝之後,黃帝一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異者姓異。則知凡有生者,皆一人之身所分也。……知此,則聯天下為一家反掌耳。故觀吾之姓譜者,孝弟之心可油然而生矣,此餘輯譜意也。”這就是說,在淩氏看來,天下萬姓都是黃帝一人所分。因此,聯天下於一家就易如反掌。《古今萬姓統譜》的體例,明代著名學者王世貞在為該譜作的序中作了言簡意賅的概括:“蓋自唐宋而來,其譜姓勿慮數千家,而吳興淩大夫始合而為一,其源別、郡望,條著臚列,而諸能以性顯者成或附焉。”《古今萬姓統譜》之刊行,把天下萬姓皆出自黃帝一人之身的觀點,普及于幹家萬戶,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古今萬姓統譜

 

本文轉載自:南開大學圖書館家譜研究文獻資料庫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