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族譜對接工作所蘊含的時代意義──以南陳山侯亭修譜為例

作者:陳炎正  來源: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論文集-譜牒探討  更新時間:2012年10月30日

族譜對接工作所蘊含的時代意義──以南陳山侯亭修譜為例

2010-12-27

眾所皆知,「國有國史,族有族譜」,所以對家族譜牒之建立,向為國人所重視。族譜家乘是一個家族發展史的記錄,亦是一個家族傳家之寶;鹹稱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一環,由此可見一個家族對於自家史乘文獻的編修建檔具有其相當的重要性。

本文企圖從南陳山侯亭近年來修譜角度切入,來探討對閩台移民面向的關係,以及泉州人為主流的家族修譜模式,從歷史發展脈絡來詮釋近年來陳氏家族重建家廟,尋根溯祖,並積極從事編修族譜對接工作,不遺餘力而作出了相當貢獻。

 

二、南陳太傅派閩南分佈

唐建中二年(西元七八一年),太傅派邕公裔孫,舉家遷至嘉禾嶼(今廈門)陳寮鄉洗馬坑開發,後代分佈禾山,薛嶺附近,即今高崎機場西北角,並以殿前社為主,再分居今湖裏區及同安、馬巷等地,惟同安陽翟派由浯州(今金門)移居至此。2003年10月,撤縣合併改為廈門市,清代由同安縣移民海外頗眾,尤以臺灣為著,至於泉州籍移民大多分佈臺灣濱海地區,而形成泉州籍移民聚落,為臺灣漢人移墾社會之一大特色。

(一)早期同安縣轄(概括今廈門)陳氏大族莊社

1.禾山、殿前(店前):縣後、墩上、浦源、江頭、後浦、馬壟、枋湖、西園、鶴山、輪山

2.陽翟(浯陽):由浯州(金門)遷入港頭、前厝、西浦、漸前、院兜、土樓、田洋

3.東溪(東門橋)雙溪口、溪頭、西溪

4.丙州(七星嶼)薛嶺分族

5.官山(內官)浦頭、前庵、侖頭

6.運頭(雲頭)新圩

7.帶溪(溪岸)陳勝元故居

8.吳倉(梧村)金榜山

9.嶺兜(欖都)

10.灌口(溪南派)

11.東孚(魚孚)登瀛派

12.汀溪西源

(二)馬巷轄

1.五甲街、牛磨巷、臥龍邊

2.山侯亭大鄉13社

3.陳新(陳頭)陳下厝

(三)金門轄(浯州)

1.後浦(金城)

2.湖前(碧湖派)

3.陽翟(分族同安)

4.烈嶼(小金門)

(四)其他鄉裏部分

1.泉州、晉江

2.安溪山頭陳

3.惠安後坑

4.南安霞尾、上玄

5.南安英內(易為洪姓)

6.永春赤崎

7.漳浦鑒湖(赤湖派)

8.海澄東泗派

9.漳州(龍海圳尾)浚尾

10.長泰東陳派

11.龍溪石碼派

12.海陽秋溪

13.海陽、彭林、欽寮

 

三、南陳山侯亭家族的歷史淵源與族人移台情形

所謂「南陳」是指「南院太傅派」陳氏家族而言,檢視陳家自唐代(西元七三六年)陳忠、子邕、官居太子太傅,遷居閩地,遂為入閩始祖。唐景雲二年,陳元光戰歿,其子珦,邀同陳邕舉家遷至漳州南驛路南廂山,嗣而建立南山寺,於是遂有「南院太傅派」。唐建中二年( 790)陳邕派下裔孫,闔家三百餘口,移居嘉禾嶼(今廈門)陳寮鄉(洗馬坑)開發,複與薛令之同裏閈,故有「南陳北薛」之稱。

迨至宋末,元兵南侵,陳家入閩廿三世祖仁秉公,始由嘉禾遷至同安馬巷轄翔風裏十二都封侯保山亭,遂為山侯亭派陳家開基祖地。如今本地發展有十三社、外鄉十八社,後代子孫傳至廿三世,近代在廈門轄內各房派之宗親,如官山(內官)、東溪(溪頭)、店前、溪岸、丙洲、陽翟衍派等,將有十數萬人,陳氏在同安地區可說是地方上一大家族。

乾隆年間,閩南移民大批移居海外,尤以臺灣為其主要地區。從移墾社會建立及家譜資料顯示,有大半是泉州人,而山侯亭陳家也隨著移民潮,有不少族人移居臺灣從事拓荒,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祠堂、族譜等,形成移民聚落與歷史痕跡,遍佈全台,如臺北市陳德星堂大宗祠及北投區仁隆祖厝,即為陳氏移民最好的歷史見證。

 

四、近年來陳家修譜對接工作的經驗談

(一)我國人對於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的美德,相當重視。陳氏族人移居臺灣後,散居南北各地,早期移墾家族篳路藍縷力求團結奮發,二百年來,所形成血緣、地緣關係至為密切。其間因政治因素,導致百年的區隔斷層,這些移民群後代,無法返回大陸原鄉尋根溯祖,對於修譜對接工作形成一大挑戰,困境不少。

(二)自從大陸改革開放以來,臺胞心系鄉情,無日或釋,除其所謂神緣,湧向祖地進香朝聖,尋根謁祖,掀起高潮。至於因血緣、地緣關係密切,也有不少親人急於族譜對接工作,正體現著「根」的啟示作用,對於當前修譜具有相當重要性。

(三)惟我祖俊卿公(南宋高宗紹興八年[西元1138年]狀元,官拜東宮侍講,孝宗朝進太師尚師),傳至伯容公,容生仲昌公,仲昌生應瑞公,應瑞生作鐘公,鐘生仁秉公,分族封侯亭,今已有二十餘代。其恐譜失序,本源恐不明,今覽之慨然歎焉。故急需以稽錄系圖,使我輩一本知其源脈也。茲謹畫系圖,而陳氏入閩,自忠公始,而侯亭之始自仁秉公,昭穆相繼,序次有別,使後人考之者,得曉其本根尋之者,得其房分,畫自始至止,其族眾有二十余房,開處有二十餘鄉,子孫蕃衍,序次難知,切願各房知書識禮者,起義提倡,鳩集捐題修譜,切即自己房份,可從近代昭穆錄起,按順序安排簽入接錄,以全一族名次,長幼有序,定見親親追本睦族之篤也。

(四)1987年11月大陸開放後,第一希望能躬親參觀當年皇帝腳兜(北京皇城),至於原鄉探訪祖厝「尋根之族」終獲如願以償。越明年祖厝(祠堂)倡議修建,1990年冬月,如期奠安祭祖,惟族譜重修,未克付之落實,無不耿耿於懷!時光易逝,轉眼又近二十年,遂向祖地宗親建議編修族譜之重要性,於是向各房派搜集世系圖,並首先編印早期所保留吾族文獻史料,以期將來充實以資參考之用,願我同宗親人共勉旃,我族「南陳山侯亭族譜」早日編修完成。

(五)茲據清代同治十二年以及民國十七年兩次編修族譜,近百年之家族發展史料尚稱缺乏,如今編修體例,我們參酌新舊譜格式,加予介紹海峽兩地一些新資訊,重新擬定目錄如下:

  一、序言

  二、譜序

  三、源流

    (一)黃帝

    (二)得姓

    (三)潁川始祖

    (四)入閩祖

    (五)侯亭開基祖

  四、南陳侯亭大宗譜實錄

  五、侯亭本支世敘

  六、祖訓

  七、昭穆

  八、傳略

  九、祠堂

  十、祖塋

  十一、廟祀

  十二、軼聞

  十三、侯亭大宗各房支派世系(公譜)

  附錄:台中(神岡)雲堪公派下直系表(詳見陳榮利族譜)

據「山候亭陳氏昭穆」,按輩份可從「陽」字輩錄起,「雲」、「結」「金」、「玉」、「劍」、「珠」、「珍」、「重」、「海」、「鱗」、「龍」、「官」、「文」、「乃」、「國」、「唐」等,字勻(輩份)系將千字文,四字為一輪,為家族昭穆,長幼有序,如今必需加強重視,使之一目了然。

 

五、建立譜牒中心,強化服務平臺

近年來,我們發現有不少臺胞對族譜對接工作束手無策,在返鄉所遇到困境不少,因早期移民臺灣墾荒者大多是基層農民,在文化不高更冒著台海風險,帶著離鄉背井的愁緒,始終無法紓解,對當年奔走異鄉時,既未帶有家譜,在資訊未發達時代裏,資訊不足而影響目前對接工作甚大,影響所及,在目前所見臺灣新式修譜模式,都以入台祖為始遷祖,對大陸祖先認知有限,尤其老家舊地名變遷,不得而知,無法發揮應有功能。對於大陸祖地雖仍保有不少祠堂,但為當年文革破壞殆盡,對於對接工作增加不少困難。如此以來,我們希望能有一套辦法,建議相關單位早日規劃成立族譜中心,並在閩台緣博物館長期舉辦族譜展覽,健全各地宗親會,鼓勵建立族譜,為鄉親提供資訊,進而多辦研討會,出版有關族譜刊物介紹,如晉江市譜牒研究會,績效卓著,令人敬佩,對於強化服務功能,必大有幫助。

近二十年來,我個人來往海峽兩岸將有百次之多,除其將族譜對接工作,略有經驗,同時協助老家修祠堂、祖塋、祭祖等活動,無不全力以赴,也頗感幸福。但至今仍有不少親人,無法瞭解直屬世系,而感到遺憾。

 

六、結語

最近,漳、泉兩地,積極從事族譜搜集展示活動,同時舉辦族譜對接工作研討,是一個大好機會,由上述情形可知,建構族譜對接工作,具有其相當重要性。有所謂血濃於水,在「根」的啟示,大家都在圓鄉築夢,有其共同的目標,為加強血緣、地緣的認同,以族譜對接為最好的基地,凝聚家鄉向心力,強化民族情感,尤以移居臺灣的臺胞大多是閩南人而言,閩南地區所扮演的角色,愈形重要,同時更蘊含著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

(作者為臺灣省姓氏研究會顧問/台中縣社區大學人文學程教師)

(主要參考文獻)

1.《同安縣誌》清道光版

2.《馬巷廳志》清道光版

3.《重修南陳店頂宗祠記》同治五年十月,孝廉陳駿三撰

4.《南陳侯亭大宗譜》同治十二年,陳轍金編

5.《封侯亭陳氏族譜》民國十七年四月,陳珠蔗編

6.《臺灣德星堂陳氏大宗祠專輯》民國六十二年印行

7.《南陳臺灣侯亭五大派大宗譜》1982年陳慶餘編著

8.《南陳山侯亭族譜》1991年,台中縣文教協會印行

9.《台中神岡陳榮利族譜》1991年3月,台中縣文教協會印行

10.《族譜文獻學》2003年5月,廖慶六編著

11.《廈門陳氏》2004年10月廈門陳氏編委會印行

12.《漳台族譜對接成果展概覽》2007年11月印行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