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談談家譜的編修

作者:孫新棟  來源:紹興市家譜協會  更新時間:2013年03月24日

談談家譜的編修

舊時編修家譜,族中推舉修譜委員會擔以重任,負責調查和提供本族的人口及族史資料,付與譜師具體編排製作完成。譜師俗稱家譜匠,雖然並沒有多高的學術水準,但他們專業專行,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編排,一般也不會出現編輯上錯誤。

現代修譜,由於家譜匠這支專業隊伍的消失,只有編寫人員自己登表造冊,動手寫作,然後模仿編輯,努力完成。這些編寫人員大部份都是族中一些有文化的老者,熱情高漲,其志可嘉,可以看到新編家譜中出了不少精品,而且還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是,不少編寫人員此前從來沒有接觸過家譜,缺乏必要的編輯專業知識,編出來的家譜自然也就不太規範。

那麼,家譜要怎樣編寫才好呢?

 

一、譜頭的編寫

家譜主要由卷首族史以及世系圖和行傳三大部份組成。卷首俗稱譜頭,一般包括譜序、譜例、圖像、題詞、族史淵源、族規家訓、公文檔案、列傳、墓誌、文叢、祠堂記、輩次字母、目錄索引等內容。

一部家譜的編寫水準如何,主要就是看譜頭寫得如何?並不是說有多少名人譜序、多少名人題詞、多少帝王圖像就是一部好家譜了,這些都是外表而已。實際上,譜頭要能清晰地敘述族史淵源,要能妥善地保存族中珍貴的文史資料,要能對家族歷史進行科學的考證和論述才是最重要的。

敘述族史淵源的重點,要放在本村族的始遷祖這一段,要從信史上下功夫。弄清楚本支家族的源流和遷徙過程,以及與同宗近支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本地區同宗近支之間的關係。此外,如果下一番功夫,能把本縣市同姓的族群淵源也認真地梳理一番,讓讀者在看了你這部家譜的同時,也知道了本縣市所有的同姓族群淵源關係,這樣的家譜就是擴大了自身價值。

中國人樂於追根溯源,非要將祖源追到黃帝炎帝,方才滿意。家譜又多奉帝王聖賢為祖,竭力光耀門面之能事。事實上,遠祖的世系絕大部分都是後人串聯起來的,從家譜上看,大家都是帝王將相聖人賢哲的後代,那麼,當年千千萬萬小老百姓的後代到哪里去了呢?所謂炎黃子孫,只能說明我們都是炎黃部落的後裔,怎麼可能全部落實到黃帝、炎帝二個人頭上呢?所以說,遠祖的世系並不可靠,只要知道一個姓源就行了。

敘述族史淵源,也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家譜最靠譜,別人的家譜都不靠譜。要說準確,本族始遷祖開始應該是準確的,而始遷祖以前的許多東西可能存在錯誤,或移花接木,或攀龍附鳳,甚至重金購買譜頭等等。不過錯誤的東西都經不起考證,稍一推敲,就會紕漏百出。

保存宗族的歷史文化資料是家譜的主要責任之一。先人們留下來的片言隻語有很多都是彌足珍貴的,一段段文章,一首首詩詞最值得我們子孫後代誦讀和回味。一部家譜就好像一個家族的檔案庫,許多正史中找不到的資料,可能就隱藏在家譜之中。舊譜的資料要整理,新譜的資料更要充實。如果新修家譜僅僅是延長了世系圖和行傳的篇幅,那就太不夠了。我們現在條件優越,資訊暢通,可以挖掘出更多更寶貴的人文歷史資料,為後人擴大這個小小的檔案庫,這是多麼好的事情啊!

 

二、世系圖的編排

世系圖遵照歐蘇遺式,五世一圖,轉而九世,承前啟後,經緯分明,這個格式還是比較好的。如果過多的世次擠於一圖,上半頁就顯得太空白了。而且一旦增加世次,字體就會變小,老百姓看的就是一個名字,名字怎麼能太小呢?

現在男女平等,女兒也上世系圖了,否則于法、于理、於情都說不過去。但是有的家譜仍然不寫媳婦的名字,這就不是完整的男女平等了,舊譜也會寫上配某氏呢,怎麼能為了節省篇幅而歧視媳婦呢?現在獨生女兒很多,女婿的身份實際上和媳婦一樣,名字也要寫在世系圖女兒旁邊的位置。至於她們的子女,那就要看隨父姓還是承母姓了。

所謂五世一圖,轉而九世,就是轉到下一個五世。那麼下一個五世又在哪里呢?舊譜中只寫了啟後二個字,啟後在哪里呢?也許就在幾頁之後,也許要翻幾十頁、幾百頁,也許還在另一冊家譜中,找起來既麻煩又費時。同樣,往上查找也是如此,一時真不知道在哪里了?內行人查起來都極不方便,何況普通人群呢?這就是舊譜最大的缺點了。

我們今天編寫新譜,為什麼不能注明上接哪一頁,下轉哪一頁,真正的做到承前啟後,使查閱者能夠非常快捷地上下求索呢?要做到這一點不是很容易嗎?為什麼許多人都不做呢?

還有居住地,歷代遷居出外的很多,不管是一家還是一人,在世系圖中都要一一注明,要使查閱者能夠一目了然,就算現在聯繫不上,也要給後人留下尋訪的線索。

 

三、行傳的編排

舊譜行傳的格式分上下兩欄,上欄寫某某公之子,下欄才是本人的主體內容。把父親寫在上欄,是出於尊重之意。新譜如果要改革的話,是不是可以設計得更直觀一些,把本人寫在上欄呢,因為本人才是主體啊,“某某公之子”只是表明本人的身份出處,不是行傳的主體。現在封建意識消除了,我們敘述一個人,就要先說這個人的名字,在家譜排行中則是先寫字第和名字,再說這個人是某某之子,這樣更符合敘事體例。所以說,如果設計兩欄的話,把字第和名字放在首欄,這樣突出了主體位置,查閱起來也就方便多了。

古人非常科學地發明了字第的方式,行傳按照字第次序編排,便於排輩次,更便於在家譜上查找。

一個普通人的行傳無非就是本人生卒年月日,配偶生卒年月日,以及子女情況,舊譜還要寫上墓葬地。因為舊譜對於某些遷居情況不是寫得很詳細,墓葬地倒是可以幫助我們辨識遷居地。現在沒有必要再寫墓葬地了,但一定要寫好遷居地。寫遷居地要寫位址全稱,不能只寫一個簡單的村名,而且要寫上遷居年代,如果能加上遷居原因,那就更好了。也可以專門寫一篇外遷分支記,以便後人能夠更加集中地弄清全族歷代分遷情況。

 

四、目錄和索引

目錄和索引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一部家譜就好像一本字典,字典如果沒有檢字表,怎麼查字呢?同樣道理,一部家譜如果沒有好的目錄和索引,就是一種缺陷。

舊譜中雖然也有目錄,但是沒有注明相應的頁碼,查找起來仍然費事。新修家譜不但要有總目錄,而且要有每冊的詳細目錄。世系圖的詳細目錄至少要包括各階段世系圖的相應頁碼和各房派的相應頁碼,附上部份人名那就更詳細了。行傳本身就是按照字第次序排列的,目錄也不必複雜,如果附上一張“出生年代輩次查閱表”,就好像又增加了一條查閱的捷徑。

索引是一種特殊的目錄,目的為了使讀者能夠快速地查詢和訪問書中的資訊。因此,根據一定需要,把書刊中的條目按次序重新排列,標明出處頁碼,製成索引,就好像用繩索作為牽引一樣。使用索引可以大大加快查詢速度,方便之極。家譜中人名成千上萬,如果不知道這個人的輩次和出生年月,查找起來如同大海撈針,特別是在世系圖中,也許只有慢慢地翻頁了,一不留神跳過去了,說不定又要重翻。

我們編一份人名索引,按照人名首字的筆劃順序,進行規範的排列,使用起來就能像查字典一樣,得心應手,既快捷方便又準確無誤。雖然編者一時辛勞,可是節省了讀者多少時間呵!人口越多的家譜,索引的作用也就越大,儘管編者付出的辛勞也將更大,卻為子孫後代永遠地製造了方便,這難道不值得嗎?早在民國二十二年(1933),江蘇《毗陵莊氏宗譜》就有了一份新式的檢字表,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家譜編寫者,難道能因為怕麻煩就可以偷懶嗎?

 

五、文體和文本

舊譜都是文言體,現在應該使用現代白話語體,不必仿古。當然也不能太直白太土俗,畢竟家譜是特殊的載體,是比較嚴肅的傳統文化,但一定要讓普通讀者能夠看懂。

家譜到底用什麼文本呢?有人認為必須是直排本、繁體字加上宣紙印刷才是家譜,其實,無論是直排繁體還是橫排簡體,並不十分重要,因為這都是外表,重要的還是內涵。

筆者傾向于橫排簡體,道理很簡單,家譜不僅是譜,主要還是書,書是供人閱讀查詢的,而不是擺在架子上供人欣賞的裝飾品。從閱讀方面考慮,橫排簡體畢竟比直排繁體優越得多,何況歷史在前進,我們總不能放棄科學的方法回到舊的時代吧,過去所有書籍都是直排繁體,包括國史和縣誌,現在的國史和縣誌還用直排繁體嗎?顯然不是。想想更古老的時代,先人們用的是竹簡,我們總不能退到二千年前的竹簡時代吧。

還有,家譜中要用到很多數位,阿拉伯數字比中文數位簡潔得多,橫排本可以很自然地使用阿拉伯數字,直排本一般只能用中文數位,而中文數位無論是輸入還是閱讀,都不大方便。

世系圖比較特殊,可以仿照現代圖表格式,橫豎結合,世次從上到下,名諱從左到右,這樣看起來既清晰又直觀。還有,世系圖每圖都標明世次,這樣對查閱者尤其是陌生查閱者來說,更有利於橫向對照。

要說查找方便,最方便莫過於電腦了。現在是數位化時代,以後更是,人人都離不開電腦。製作一張家譜光碟也不難,將家譜文檔拷貝到電腦中,滑鼠隨便點點,幾秒鐘就可以找到所需的資料。一套紙質家譜特別是大型家譜成本較大,也不可能家家擁有,而一張電子版的成本非常便宜,複製也挺容易,可以廣泛普及。家家戶戶都有家譜,家譜的的意義和作用就更大了。

順便說幾個小問題,一是無論直排還是橫排,格式都要統一,最忌諱直排中插入橫排,繁體中混雜簡體,且不說不合規範,看起來更是非常彆扭。二是名和姓不要混淆,主要是在單名的情況下,不能把姓氏連帶進去,因為家譜的姓氏已經書寫在封面上了,世系圖和行傳中就不再寫姓氏了。單名就寫一個字,為什麼要把姓氏帶進去呢?歷朝歷代都有單名,舊譜中就很規範,從不把單名帶姓,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黎民百姓,一視同仁。現在有許多新修家譜都出現這種不規範的情況,單名者連名帶姓,那不是重疊了嗎?

還有稱呼問題,這裏主要說的是二個字:“公”和“氏”,這都是舊時代的稱呼,在新譜中是不是可以改革呢?省去一個公可以省去許多累贅,省去一個氏又可以寫出女子的全名,這不更好嗎?

 

六、新舊譜的銜接

凡修譜有二種情況,一種是舊譜已佚,或者基本已佚,需要從頭編寫,這就不存在銜接的問題了。另一種是舊譜尚在,或者大部份尚在,那麼就是續修宗譜了。

續修離不開銜接,現在有一種銜接法,是把舊譜頁面複印下來,再把新增幾代人的世系圖和行傳另行製成新譜圖傳,所謂先舊後新。理由是保存舊譜的原汁原味,以前歸以前,現在歸現在。實際上這不是銜接,恰恰是割斷了歷史,一部宗譜以前已經續修過多少次,每一次續修都有一個銜接的過程,只不過銜接的內容一次比一次多罷了。難道每續修一次,都要割斷一次嗎?那豈不是將家譜變得七零八碎了嗎?試問這部家譜還成什麼樣子呢?顯然,這是不可取的。

也有人說,可以定下一個界限,第幾世以前不動,第幾世以後重寫。但這只適宜於小族家譜,大族不行。因為一個大的村族中,七八代同堂,同一世的人出生年月相隔很遠,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也有,所以也不能以世次為界。

另一種銜接法實際上就是歷代修譜所沿用的傳統銜接法,保存舊的內容,增加新的內容,新舊內容並不分割,而是又一次新的組合。

那麼究竟怎麼樣做呢?首先要自己定一個目標,確定這次家譜能達到什麼樣的要求?最好是把舊譜內容重新列印,新譜內容穿插和繼續,完成新的組合,而且要把舊譜中的文字全部加以斷句標點,並附上注釋。特別是古地名要注,可能混淆的地名要注,年代時間都要注。這個工程量很大,大型家譜幾十冊,甚至上百冊,斷句標點也要有人去做,不小心還會出現新的錯誤,需要仔細校對才行。

如果簡單一點,在卷首加點新的東西,把舊譜掃描(複印),再加新譜,這就省力多了,舊譜內容也就用不著校對了。但世系圖和行傳的銜接部份不能各行其是,因為舊譜的後幾代圖傳在當年不可能完整,現在必須要在相應的地方插進去,而不是將新增的內容從整本開始。

 

七、舊譜謬誤的改正

由於舊時資訊閉塞,參考資料又不大流通,編修者的水準也有高有低,因此我們看舊譜時,往往會發現一些錯誤,甚至很多錯誤,這毫不奇怪。有人認為舊譜是祖宗的東西,絕對不能改動,只有任其錯誤下去,這是尊重祖宗嗎?

其實古人也不這樣認為,古代修譜時,常有學者跋山涉水,遠道尋訪,精心考究,去偽存真。先人寫錯了,情有可原,現在資料充足,條件優越,我們為什麼不能改正呢,知錯不改就是偷懶,就是膽怯,就是對子孫後代的不負責任。

所以說,在編修新譜的時候,如果發現錯誤的地方,就要實事求是地改正,不能讓錯誤的東西永遠流傳下去。當然也不宜把舊的文字輕易刪棄,那樣會有失去原始資料的風險,使後人無法再來甄別和研究。因為你也有改錯的可能,除非舊譜上的錯誤非常明顯,新的觀點非常確定時,你才可以刪去。一般不能確定時,最妥當的辦法是保留原文,新添注解,或者寫出一篇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樣也給後人留下了繼續探索的餘地,避免了主觀武斷和越修越錯的現象。

可以這樣說,如果一部家譜沒有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那麼這部家譜也就沒有進步。

 

八、通譜和譜名

把家譜編成通譜,通縣、通省、通全國,甚至通到海外,寫得好嗎?我認為只要把同姓的系統脈絡寫清就行了,一個村或者同一支派內的幾個村通譜足夠了,最多也就通個縣。就算你有通天本領,追求通天通地,且不說品質如何?只說一個字第編到幾千幾萬幾百萬號,不是自找麻煩嗎?編寫的人累,查閱的人累,大家都累啊!

每部家譜都有譜名,譜名有繁簡之分,有的只寫《某氏宗譜》,有的寫《某縣某氏宗譜》,有的寫明《某縣某地某氏宗譜》。應該說,最後一種寫法比較完整。比如在諸暨,如果只寫《暨陽某氏宗譜》,其實是不完整的,因為一個村族不能代表整個諸暨,讀者在譜名上也看不出你是這個姓氏的哪一支?何必號稱暨陽呢?

現在新家譜的編修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我們提倡新式,但不強求統一,事實上也統一不了。大家可以探索,可以創新,但是歸根到底一句話,新編家譜一定要做到務實,不要尚虛。此外,為了照顧普通群體的懷舊情結,也免不了折衷。比如說,慎終追遠,橫排直排,都可以。說到橫排直排,或者經費允許的話,可以做二個版本,適合於不同的人群。

其實,筆者也是改革開放後的譜二代,以上所述,遠遠不夠成熟,僅僅是以一己之見,抛磚引玉罷了,但我真誠地希望借此機會,獲得大家多多指教,以求共同進步。

 

諸暨市郵政局  孫新棟

作者為諸暨市宗譜研究會理事、暨陽孫氏研究會副會長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