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家譜知識 《二》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14日

家譜知識《二》

家譜書目

家譜是記載本宗族和事蹟歷史圖籍,它輿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學大夏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至今對存世的中國家譜數量仍缺乏完整的統計,家譜目錄遠非歷代遺存的中國家譜的全部,由於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尚有不少藏書單位和個人收藏的大量家譜未能收入。

上海圖書館

據統計,上圖現在1949年前的家譜計 11700種,近10萬冊。上圖家譜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履蓋面較廣。上圖收藏的家譜履蓋全國20個省,以浙江、安徽為最多,其次為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山東、河北、湖北、江西等省,甘肅、貴州、廣東較少。浙江的家譜,集中於金華、餘姚、上虞、慈溪一帶,安徽的家譜,則以徽州地區最為集中。

二是姓氏較多。上圖家譜共分 328個姓氏。其中以張姓最多,計 638種,其次為陳姓 622種,王姓 524種,吳姓 424種,劉姓 420種,李姓 418種,周姓 366種,其他徐、黃、朱、胡、楊姓等均在 200種以上。冷僻姓氏有80餘咱,如吾、承、尋、帥、危、諶、港、後、平、陽、璩、青、斜、揭等。

三是品質較高。上圖收藏的家譜多為清代、民國期間刊本和木活字本,但有 200餘種明刊本,不少明刊本家譜中保存著彩繪書像;家譜中還有不少稿本人纂修底本和名人家譜,均有較高的資料價值。

四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上圖收藏的家譜,相當一部分是上海開埠後外地來滬發展人士的家譜,如《鎮海東管鄉瀋郎撟葉氏家譜》,對於研究上海近代史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至於《合肥李氏宗譜》(1928年修)、《龍溪盛氏宗譜》(1943年修)、《無錫榮氏宗譜》(1935年修)等家譜則以獨禦的視角揭示了十九世紀後期、二十世紀初期上海近代工業發展的軌跡。

由上可知,上圖收藏的家譜無論數量還是品質,在存世家譜中都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國家圖書館,即北京圖書館,收藏中國家譜數量僅次於上圖但品質頗高。

北京圖書館成立於1909年,共有藏書2200萬冊,是中國國家總書庫,館舍共計17萬平方米。北圖在創立之初,受梁啟超館長的影響,十分重視家譜資料收藏任務。1928年北圖曾致函社會各界,廣為徵求家譜。到1950年,館藏家譜已達 348種。在以後土改等歷次運動中,北圖有識之士按照“人充我取”原則,廣為搜集家譜,數量不斷增加。為加大整理地方誌與家譜的力度,北圖於1990年專門成立“地方誌與家譜文獻中心”,時家譜數量已達3006種。北圖收藏的家譜,不僅數量較多,而且品質很高,頗具特色:

一、收藏家譜覆蓋面較廣。家譜最多的是蘇、浙、浣三省,其次為華中、華南各省,河北、山東、東北地區也有一些,西北地方最少。

二、家譜姓氏較多,共計 268姓。超過50種以上姓氏的有12種,王姓最多,有 142種,陳姓 134種,張姓 101種。

三、版本品質較高。宋代有 2種,最早為史浩纂《仙源譜》,為內府鈔本。元明代有 322種。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統計,列為史部傳記類宗譜中的善本,北圖幾占一半。

四、少數民族家譜有特色。一是用漢文撰寫的少數民族譜,計有八旗譜19種,蒙譜 2種,皇室譜多種;二是用少數民族文字撰寫的家譜,計滿文譜21種,蒙、彝、藏文譜11種,均十分珍貴。

湖南圖書館

湖南圖館建於1904年 3月,由當時湖南巡撫趙爾巽倡設,是中國最早創建的公共圖書館之一。1948年 5月遷入長沙韶山路新館,館舍面積為4.37萬平方米。至1990年底,藏書累計 316萬冊,其中古籍95萬冊,善本為5000部 5萬冊,有宋刻《說文解字》十五卷本,五代刻本《雷鋒塔藏經》第卷等珍本。據統計,湖南圖書館收藏家譜1176部,數量僅次於上圖、北圖。其中《周元公世系遺芳集》(十五卷)、《孔氏祖庭廣記》(十二卷)、《豐城李氏族譜》、《重刻蒙潭康氏族譜》等 6種列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省圖書館建於1913年,也是中國創建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館址合肥無湖路76號,藏書240萬冊。古籍40萬冊,善本3121種、30707冊,其中元刻《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清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手稿本《頻螺暫存稿》、清姚瑩撰稿本《康衛紀行》行較為珍貴。至今存世的家譜,徽州地區佔有重要地位。定向省圖書館利用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多次到皖南徽州地區採訪家譜,遂使安圖收藏的家譜不僅數量已達 200餘種,而且品質較高,特別是徽州地區家譜頗具特色。安圖家譜《王謝世家》(三十卷)、《新安名族志》(二卷)、《汪氏淵源錄》(十卷)等31種家譜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其中三分之二為孤本,是收入古籍善本書目中的家譜數量僅次於北圖、上圖的圖書館。

天一閣藏書樓

天一閣建於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位於浙江寧波市。閣主人范欽(1506-1585年),浙江鄞縣人,嘉靖十一年進士,曆官至兵部右侍郎。范氏生平好學,性喜藏書,收藏日富,乃建閣存置藏書,以“天一閣”命名。所藏以明代地方誌、登科錄以及鄉試、會試、武試錄為一大特色。據統計,收藏族譜共 403種。其中《皇明恩命錄四卷》(明嘉靖九年刻本)、《崇孝錄一卷》(明王銑等纂修、明隆慶四年刻)、《廬陵曾氏家乘》(明曾孔化輯、明嘉靖刻本)等11種族譜列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吉林大學圖書館

吉林大學圖書館建於1946年,館址長春市解放大路83號,館舍 2.5萬平方米。共有藏書 217萬冊,其中中文書 149萬冊,外文書68萬冊。吉林大學圖書館是大陸收藏家譜數量最多的學校圖書館。據統計,共收藏家譜 816種,而且《古歙方氏宗譜》(六卷)、《重修濟陽江氏族譜》(八卷)、《李氏族譜》(三卷)、《錫山周氏宗譜》(四卷)等12種家譜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圖書館建於1945年,館址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 5號,館舍1500平方米。藏書70萬冊,是中國社科院系統藏書最多的圖書館,主要是歷史專業方面的文獻,其中近 3萬冊為古籍善本。宋元明清各朝代徽州地區的契約、文書是其收藏特色。據統計,共收藏家譜 980種,是科學研究系統收藏家譜數量最多的圖書館。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僅《羅氏楊幹院歸結始末》(一卷)家譜收入其中。按理,收入古籍善本書目標家譜似應更多一些。另據該館《縮微膠捲總目錄》譜系卷統計,該館收藏縮微家譜共2000餘種,主要是明、清、民國時代的家譜。

臺灣中央圖書館

中央圖書館1933年籌建於南京,抗日戰爭時期遷至重訂,抗戰勝利後遷返南京。1949直遷臺北市。館址初設臺北南海路植物園內,因不敷讀者、藏書之需,於1978年規劃遷建新館。新館坐落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赭色 7層建築,建築面積 3萬平方米,1986年 9月落成正式對外開放。

該館藏書 200百萬冊,其中善本書 12000餘部,12萬 5千餘冊。館藏家譜分藏二處,一為普通圖書,約 160種,多數為近20餘年編撰出版的平裝書籍,收藏在普通書庫;一為線裝古籍,共27種,其中25種屬於善本,均收藏在善本書庫。在25種善本中,《石譜衛族考》,系明天順間著者手定底稿本,《黃氏會通譜》、《張氏會修統宗世譜》、《澤富王氏宗譜》、《休甯率口程氏續編本宗譜》為明刊本,《高由奉西陳氏家譜》、《戴氏族譜》為明鈔本,品質較高。

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

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位於臺北市士林區故宮博物院內,系博物院行政大樓右側獨幢建築。
該館以中國歷朝善本古籍、清代檔文獻聞名於世。為發揮藏品功能,故宮博物院於1996年 4月對外正式開放圖書文獻館。該館收藏善本古籍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武英殿刻本、內閣大庫等藏書最有名,約有18萬冊。清代檔,包括三批三摺、內閣大庫檔、軍機處文件等,逾40萬件。豐富的縮微家譜文獻是該館收藏的重要特色之一。臺灣《聯合報》於1996年 3月捐獻給該館的縮微家譜資料,共3132卷,分中國族譜與韓國、琉球族譜兩部分,前者計9970種,後者192種,共10162種。中國族譜以漢族為主,也包括少量滿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族譜。這些縮微家譜的原件,除收藏在大陸各圖書檔部門和臺灣本土外,主要收藏在日本示洋文庫、日本國立會圖書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等單位。該館是世界上收藏縮微中國族譜數量僅次於猶他州家譜圖書館的單位。

臺灣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

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成立於1955年 9月,建築面積 200平方米,藏書15.9萬冊。收藏重點為民族學、社會會學、心理學、臺灣研究、宗教天空、華僑研究等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資料。特色藏書為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資料,宗教調查資料,寺廟台帳,土地申告書,古文契書,善本書等。該館收藏有縮微膠捲1100餘卷,主要是中國家譜的縮微件,約數千種。系臺灣地區收藏縮微家譜資料較多的單位。

香港大學圖書館

香港大學圖書館,特別是其中馮平山圖書館(系1931年馮平山先生捐贈給香港大學,共有藏書49萬冊)是香港地區收藏家譜最多的單位。據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三考諮詢組1997年 6月編印的《中文族譜目錄》統計,香港大學圖書館共收藏家譜原件 374種,其中近 300種收藏在馮平山圖書館。這些家譜約四分之一為清代、民國時期撰修,1949年以後修的占了四分之三。較珍貴的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作序的《新界大埔坑口號上蒲村林氏族譜》,有明曆四十四年(1616年)邱作聖、邱倫泰纂修的《河南堂邱氏族譜》,上述二譜大陸公藏單位沒有保存,僅美國保存;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蒲松齡修的《蒲氏族譜》,該譜大陸公藏單位也沒有,僅日本保存。此外還收藏縮微家譜 300餘種,主要從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等單位複製而來。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建於1948年 2月,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永田町,它的前向灰1872年設立屬於文部省的帝國圖書館和1890年設立屬於帝國議會的貴族院眾議院圖書館,兩大圖書館的藏書成為國立會圖書館的主要來源之一。國立國會圖書館既為國會服務,也是日本唯一的國立圖書館,是一座兼有為國會進行調查職能的群從性的大型綜合圖書館。該館藏書 780萬冊,是日本最大的公夫圖書館。其特色藏書:審政資料(23萬件,為19世紀後期日本近代政治發展中的文獻資料和日本近代政治、外交、軍事、實業人物的個人收藏品),議會資料(包括日本在內的30個國家的國會議事錄和約 100個國家的政府公報等重要資料,共45萬冊),科技資料( 25500種外國科技期刊以及專利報告、博士論文等資料),地圖資料(39萬張國內外的地圖),音樂資料(40萬張唱片),有關日本的西文資料、古籍圖書、亞洲資料等等。

中文古籍、圖書、資料約25萬冊,包括清代的文獻、地主志、族譜和圖書雜誌報紙等。據統計,收藏中國家譜 403種,大多為清代、民國期間版本。乾隆以前的刻、鈔本共15種,其中明刻本三種,即《武口王氏統宗世譜》(明王銑等輯,隆慶 4年刊本)、《涑水司馬氏源流集略》(明司馬晰輯,萬曆刊本)、《休甯西門汪氏族譜》(嘉靖刊本),有較高價值。

東洋文庫

東洋文庫位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占地3687平方米,由4幢樓房組成,共計建築面積7134平方米,是座東洋韋業圖書館。

東洋文庫由日本三菱集團岩崎久弭氏於1917年購入澳大利亞人莫理松的藏書後而創建。莫理松於1911年辛亥革命後成為中華民國總統的政治諮詢,由於任務而要與個人嗜好,大量買有關中國的西文書籍,當時頗有名氣。東洋文庫設立後,以莫理楹的藏書為基礎,大量收購包括中國圖書在內的亞注各國書籍。1924年,文庫下設圖書部外,又設立研究部,專事收集圖書,出版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普及東洋學知識,以促進日本東洋研究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洋文庫因經費困難,成為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分館。

文庫共有藏書80萬冊,其中中國、朝鮮文圖書42.5萬冊,西文書32.5萬冊。收藏的亞洲資料除中國、朝鮮以外,尚有日本、蒙古、西伯利亞、中亞、西亞、印度、東南亞等,亞洲資料搜集如此集中,不僅日本,在世界上也是無可比擬的。中文藏書中有4000餘種中國的舊地方誌,還有20餘本永樂大典、清代元殿試卷以及大藏經等。文庫收藏 800多種中國家譜原件、 500萬拍家譜縮微資料,是日本收藏中國家譜原件、縮微件最多的單位。家譜中如明刻《新安程氏統譜》等,品質較高。每種家譜均裝在專門的函大部分,保存條件很好。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東洋文化研究所於1941年11月26日創設於東京大學校園內,其宗旨為綜合研究東洋文化。創設之初,設有哲學文學史學部、法律政治部、經濟商業部三個部門,開展研究任務時,注意文獻研究與實地調查有機結合,古典研究與現代研究共同進行。研究所圖書館內設研究室、書庫和寫字樓。

為了進一步收集有關東洋學的文獻資訊和為國內外研究人員開展文獻情報服務,於1966年設立附屬於東洋文化研究所的東洋學文獻中心,重點收集中國、朝鮮的圖書和中國報刊雜誌的影印本、阿拉伯語鈔本三考文獻等亞洲各地的文獻報刊,並開展編制古籍目錄和中國現代圖書目錄,調查古籍,舉辦古籍講座,出版專書等業務。

東洋文化研究所共收藏中國圖書50萬冊,其中清代經濟資料、法制審判資料、音樂書籍、戲劇資料等頗具特色,十分珍貴。據該所《漢籍分類目錄》統計,該所收藏的中國家譜有 344種(其中部分家譜收在有關專書中,家說原件約有 270餘種),大多為清代、民國時期編修的中國家譜,其中《吳興德孝裏潘氏世譜》等9種為明代刊、鈔本。

京都大學東洋文獻中心

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學文獻中心成立於1965年 4月,附屬於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該文獻中心位於京都北白川,占地4223平方 ,建築面積2428平方 ,系1930年日本外務省文化事業部利用庚子賠款的經費建成。該文獻中心主要負責收集、整理有關東洋學方面的文獻資料,供京都大學內外的研究人員利用,並積極開展有關東洋學的文獻情報活動。

東洋學文獻中心收藏的中國圖書約30萬冊,包括民國時代圖書和陶湘珍藏的古籍 2.8萬冊和明代文集、地方誌等。此外,尚有龍門、雲崗石窟資料10萬件、3600件殷代的甲骨文、 1萬件金石拓本以及民國時代中國各地地圖、風土人情照片 5萬件。其中中國家譜50餘種,和部分中國家譜縮微複製件。出版刊物《東洋學文獻類目》。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位於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地址為百老漚大道和西 116街。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創辦於1901年,是北美收藏東亞文獻最舊的圖書館。早在建館初期就開始收集中文圖書,曾接受李鴻章捐贈的《古今圖書集成》一部。現有中文圖書40餘萬冊,大多為歷史、哲學與文學書籍。中國的地方誌與家譜為該館的收藏特色,並收有甲骨文。

據有關文獻報導,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的家譜藏量為全美第一,共有 200多部。其實該館家譜的藏量遠遠不止這些,其中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的家譜。所有家譜文獻均按分類排列在某一類目一,中、日、韓家譜集於一處。由於沒有編制中國家譜專題目錄,確切的中國家譜數量不清楚,估計中國舊家譜的數量約有1000多種,還有不少近20年來該館不斷收到的來自世界各地華人捐贈的新修家譜。中國家譜分別藏在善本書庫與普通書庫善本家譜多為明代版本,如《 溪陳氏族譜》等。看上去完整,書品很好,都裝有特製的函套。

哈佛燕京圖書館

哈佛燕京圖書館位於美國波士頓劍撟市哈佛大學內,成立於1928年,最初名為中日文圖書館,歸屬哈佛燕京機構。1965年正式改名為哈佛燕京圖書館。該館為西方世界收藏東亞文獻最多的大學圖書館,藏書達到90萬冊,其中中文書籍有56萬冊,居全美第二。該館收藏中文資料的特色為古籍和地方文獻。開館後,在裘開明館長的主持下,大量收集中國古籍,主要為宋、元、明、清初貴重刊本。經過多年的採集,現有古籍善本1500餘卷,其中明刻本 187部,大多為罕見的孤本。中國地方誌是該館的收藏重點,共有3800多部,其中明刻本有28種,有較高品質。
中國家譜的收集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哈佛校友在北京採集收購到大量的家譜,絕大部分由哥倫比亞大學東圖書館收藏,少數留存在哈佛燕京圖書館,數量為 200餘種,大多為清代,民國的木活字本,包括10餘種鈔本、稿本,其中蕭山地區族譜居多,明刻本僅 1種,為明代程典纂修的休甯《程氏族譜》。200餘種家譜分藏在善本書庫和普通書庫。

美國國會圖書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位於華盛頓,成立於1800年,建築面積30餘萬平房 ,員工4200,是世界上收藏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圖書館,也是全世界除中國之外收藏中文圖書最多的圖書館。該館收藏中文資料的歷史,可追溯到1869年,是年中國的同治皇帝贈送給美國國會圖書館 109部著作共933 冊,由此開創國會圖書館收藏亞洲文獻之序幕,並成為至今世界上收藏亞注文獻最豐富的資料庫之一。

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部成立於1928年,經過多年的收藏採集,現有中文圖書 75.43萬冊,古籍與地方史料是其收藏特色,中國古籍善本有2000餘種,其中1500餘種為明刻本;中國地方誌約有4000餘種,多為明、清時期刻本;中國舊家譜約有 500餘種,大部分已為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所拍攝。

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

猶他州家譜圖書館位於美國鹽湖城,為美國摩門教(全稱為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下屬一文化機構。

摩門教教義十分得視家庭組織,宣揚永恆婚姻,為嫡應廣大教徒尋根問祖安撫亡靈的需要,遂於 1845年成立家譜圖書館。百餘年來該館廣泛徒世界各地採訪、拍攝有關資料,至今,已收藏27.4萬冊圖書、 200多萬卷縮微複製件,涉及 3億多姓氏,成為一個專門收集各國死亡者檔資料的圖書館。

該館共收集中國家譜 17099種,地方誌5043種,東北地區戶口冊4375冊,清代科舉資料1293冊等。以上資料絕大部分為縮微複製件,在17099種家譜中只有300餘冊圖書為原件,如清代《伍氏家譜大全》等。儘管該館收藏中國家譜的原件不多,但其縮微複製件數量是非常可觀的。當前,中國家譜收藏最多的上海圖書館,總數為 11700種,其次為國家圖書館,為3006種,中國兩家最大的公共圖書館的家譜原件收藏總數尚不及猶他州家譜圖書館的縮微複製件,可見數量之多了。

下面讓我們從宏觀視野對已經問世的幾部家譜總目逐一剖析。

《中國家譜綜合目錄》

該目錄由國家檔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合編,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該書共收錄1949年以前的中國家譜目錄 14719種。該書對每種家譜按姓氏筆劃依次編列順序列號,著錄書名與卷數、纂修朝代與纂修人、纂修時間、出版時間、版本、冊數、藏書單位以及備註等專案,書後附有“地區索引”和“報送目錄單位名單。”這是迄今反映中國家譜收藏狀況最重要的一部書目,是全國四百多圖書、檔、博物、文化等部門在家譜目錄方面開展大協作取得的豐碩成果。

《臺灣區族譜目錄》

該目錄1987年由臺灣區姓譜研究社發行。1974年開始,1985年終於完成臺灣全省各縣市的家譜採訪任務。共計拍攝縮微膠捲 800餘卷,家譜原件達 1萬餘種,遂正式出版《臺灣區族譜目錄》,共收入家譜1063種。每種家譜均列出姓氏、地名、書名卷冊數、編者、編印年代、版別、編號、散居地、始祖以及備註等項目,書後附有“姓氏索引”和“區域分佈索引”。這是臺灣地區最完整的一部家譜目錄收錄的大多近四、五十年來編修的家譜。《臺灣區族譜目錄》的問世,充分說明臺灣地區人民自古就與大陸有著骨肉相連的親密關係,儘管海峽兩岸人為分隔已經五十年,但臺灣人民以積極編修家譜的形式反映了他們尋根問祖、心向大陸、回歸祖國的強烈願望。

《美國家譜學會中國族譜目錄》

該目錄1983年由臺灣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主要收錄了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收藏的家譜縮微膠捲的目錄。猶他家譜學會1894年正式成立家譜學會圖書館,以搜集和保存各國死亡者的資料為宗旨,1938年開始雇 100餘人到世界各地採用縮微技術拍攝死亡者的檔資料。目錄按姓氏筆劃編號排順序,著錄姓氏、地別、書名、卷冊數、編者、編印年代、版別、編號、散居地、始祖以及備考等專案,全書共收3140種中國家譜縮微件。書後附“區域分佈姓氏索引”和“譜名索引”。該書收錄的主要是大陸以外的中國家譜收藏單位的目錄,如哥倫比亞大學 950種,東洋文庫 790種,日本國會國立圖書館 420種,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200種,猶他家譜學會圖書館 200種,香港大學 150種,美國國會圖書館 120種,哈佛燕京圖書館 100種,加州柏克萊圖書館60種,日本京都大學50種,芝加哥大學圖書館50種等。1974年以後,猶他家譜學會派員到臺灣,與臺灣中華學術院譜學系研究所等機構合作,深入臺灣各縣鄉鎮先後共計拍攝臺灣地區家譜一萬種。與此同時猶他家譜學會還到大陸,與各地圖書、檔部門聯繫,共拍攝大陸大地區中國家譜數千種。截止1998年統計,猶他家譜學會圖書館共拍攝保存中國家譜縮微件 17099種。

《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

該書由上海圖書館編纂,200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上海圖書館是收藏中國家譜原件最多的單位,號稱收藏一萬餘種家譜。但由於當時家譜分藏幾處,沒有及時進行科學的編目整理,因此當1984年國家檔局向全國各地發出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目錄》通知時,上海圖書館未能三予,遂使《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缺了一大塊。1995年上海圖書館與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合併後,加大了歷史文獻的整理開發力度,1997年底,專門成立譜牒研究中心,專事家譜的整理與研究任務。上海圖收館聘請復旦大學歷史系、華東師大古籍研究所、安徽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等單位專家,按統一體例,費時兩年,終於編纂成這部館藏家譜提要。與上述三種書目顯著不同的是,這不僅是一部家譜書目,而且是一部家譜提要專著。著錄項目不僅包括姓氏、書名、編纂者、出版時代、始祖等項目,而且翻閱每種家譜,就名人題跋、名人事蹟等內容逐一作了提要,這在中國家譜整理上是件開創性的學術研究編纂任務。該書共計收錄家譜11700 種,近10萬冊。書後附有“名人”、“地名”、“堂號”等索引,便於讀者檢索。

近十年來還出過其他一些家譜目錄,如山西社科院編《中國家譜目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收錄家譜縮微膠捲譜2565種。但有較大影響的主要是上述四部。這些家譜目錄是有重複的,一是原件與縮微件重複,二是原件有複本。常建華先生曾對其核實過的5254種族譜目錄作過統計,重複率為40%。如按此比率推算,再考慮到猶他家譜學會收藏的主要是家譜縮微件,扣除複本,則上述四部目錄的孤本可能接近三萬種。

毋庸置疑,作為根植於中國宗法社會之上的家譜,有著許多封建糟粕,諸如家譜中宣揚的封建專制思想、商品觀念淡薄、缺乏民主意識、封建迷信以及家譜內容攀附顯貴等糟粕,必須百行批判。但是並不能由此而對家譜這一歷史文化現像採取不悄一顧的慮無主義態度。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屬於文化領域的東西,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那麼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就會對促進學術文化研究、促進當代文明建設、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等方面發揮其特殊作用。

首先是資料價值。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系遺傳,欲考男女產生兩性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死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資料”。數量可觀的家譜,不僅對家庭制度、婚姻制度、人口與替等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資料價值,即對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等都能提供許多重要資料。如稱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價值的資料主要是從皖南徽商家譜中尋得的。

其次,家譜具有教代功能。家譜中常規都有“家訓”、“族規”、“家法”之類內容,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其中如敬長老、孝父母、尊師長、崇儉樣、戒奢侈、禁賭博等倫理規範以及家譜中記載的很多志士仁人的愛國愛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奮頭號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獻精神等,對促進現代文明建設也有積極作用。傳統倫理與現代文明是辯證統一的,一個國家特定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只能是一定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與發展。現代文明建設必須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傳統文化只有賦予新的時代精神,才會有新的生命力。家譜中反映出來的優秀的傳統倫理,實際上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活奮鬥的結昌,它曾經對凝聚中華民族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促進當代文明的建設馳必將起到重要的激勵作用。

第三,為尋根認同提供重要資料。尋根認同,是中華民族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生動表現。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海內外遊子過去夢想的尋根謁祖,早已成為現實。特別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1999年10月22日澳門回歸祖國,洗雪百年民族恥辱,海外華人揚眉吐氣,“一國兩制”更增強了海內外中華民族子孫的向心力,於是訪故里、訪故舊、訪祖國,掀起了更大的尋根認同熱。浩如煙海的家譜資料則為尋根認同提供了保證。香港回歸祖國前夕,1997年 6月29日,林則徐的第四代到第八代的 200多名後裔,從海內外各是趕回家鄉福州,舉行家祭,追念民族英雄林則徐:“香港回歸時,家祭慰英靈”。將林氏後裔聯合起來舉行這項家祭活動的紐帶就是家譜。這就生動地說明家譜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展尋根認同、促時臺灣回歸祖國統一大業,確實有其他資料不能替換的重要作用。

可見,進一步開發譜牒資料,是繁榮學術文化的需要,是弘揚傳統道德文化的需要,也是尋根認同、促進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需要。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