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略論家譜內容與體例的演變

作者:翟屯建  來源:《中國譜牒研究》  更新時間:2015年03月15日

略論家譜內容與體例的演變

家族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結合而成的社會組織形式,為了維護這一血緣關係的連續性和純正性,便於家族組織的管理和延續,便有了家譜。

商周時期和魏唐時期,中國曾有兩個譜學高潮。商周實行的是宗法制度,其財產和權力分配都是按照家族內部的血緣關係來加以分配的,自然少不了記載這一血緣關係的譜牒。這就是《周禮》所說的“小史奠系世,辨昭穆”。春秋時宗法制度遭到破壞,譜牒也隨之衰絕。魏唐世重門第,有司選舉必稽譜牒,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均有姓氏簿狀以備選舉,一時間譜牒成為士大夫升遷的依據要籍。唐末五代門閥世族制度崩潰之後,這種譜牒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而衰亡。商周譜牒和魏唐譜牒,它們的主要功用是為權力分配、銓選官吏和世族通婚作依據,同後世將編修、宣講家譜作為宗族管理手段,其作用是不相同的。

宋代,歐陽修、蘇洵等儒學之士發慎終追遠之幽思,起孝敬之心于後人,率先修譜,寓宗法遺意,定九族五服之規,仿效史書,創立圖譜法式。朱熹尤其重視宗族倫理,撰修《家禮》等書,制定了一整套宗法倫理的繁禮縟節,用以維繫與鞏固宗族制度,並編纂有《婺源茶院朱氏世譜》。歐陽修的族譜體例是先列世系圖,然後列傳。蘇洵的族譜體系是世系圖下注人物事蹟,五世一揭。朱熹所修譜從民國《新安月潭朱氏族譜》中保存下來的部分內容和體例來看,同歐陽修的譜式基本相同。先是世系表,然後是人物傳略,傳的內容包括名諱、字型大小、生卒年月、塋葬、婚娶、子嗣等。後來,朱熹又曾作仙?《王氏譜序》:“譜牒之系大矣哉!自公卿大夫以及庶人,必有譜牒。夫譜牒有二:一曰文獻,則詳其本傳誥表銘狀祭祀之類;一曰世系,則別其親疏尊卑嫡庶繼統之分。非世系無以承其源流,非文獻無以考其出處。”這裏朱熹擴大了家譜的記載內容,除了世系和傳記之外,把有關“誥表銘狀祭祀之類”文獻也列入了記載範圍,體例上肯定也有所創新。可惜的是現在已經沒有宋代的家譜實例可供考察。

元代的家譜同宋譜大概沒有什麼兩樣,比較簡單。朱?升於至正十(1350)在為《石門陳氏族譜》所作序中,反映了元代家譜的基本內容和體例。朱?《石門陳氏族譜》記載:“自始祖七傳為讜直言,是生六子,曰:易、力、寶、武、複、臻,視其宗為最茂。寶之後又益茂,其玄孫子華字仲英,表其先世,為圖十有一,以示諸予,俾序其端焉。首圖自始祖至直言六子,凡八世。其於分支也,著其始而略其世,聞見所不悉也。自其高祖以下,則名字、第號、仕隱、年壽、配姓、卒葬,往往得而書,蓋〖HTXL〗〖FJF〗癰〖FJJ〗〖HTSS〗乎其逮事與夫傳聞所未泯者也。”

明代,經過理學家們的提倡和朝廷的支持,一種區別于夏商及魏唐世家大族式制度的新的家族制開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約束族眾。“尊祖”必敘譜牒,“敬宗”當建祠堂,“睦族”需有族產賑濟。有譜、有祠、有田,成為這種新的家族制度的特徵。編修家譜的活動自然也就興盛起來,譜的內容也由記載單一的血統世系到全面記載整個宗族的整體情況,使修譜成為宗族管理的一種手段。家譜體例也規範起來。下面抄錄幾部明代家譜的目錄,以資分析。

01. 《鄭氏宗譜》不分卷,明正統鄭從善修。序、像贊、歷代篡修鄭氏宗譜名錄,修譜書目、春秋鄭國國君嗣子名錄、凡例、鄭氏原始世系表、鄭氏世系表、鄭再能墓圖。

02. 《餘氏會通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正德元年(1506)餘瑗篡。卷首新舊序跋、辨、圖、外傳、外紀圖,卷一至卷四世系圖,卷五塋域圖,卷末跋、後序。

03. 《方氏譜系》六卷首一卷,正德間方良永篡。卷首錄咸康二年( 336)東晉成帝《方氏譜系》判語、舊序 ( 5篇)、誥、牒、吳徵《臨川方氏祠堂記》,卷一方良永序,卷二為傳略、像贊、世系,卷三至卷六同卷二。

04. 《休甯文昌金氏世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正德間刻本。卷首序、凡例、列土 (休寧縣地輿圖)、金氏本國(記姓氏源流),卷一至卷二世系,卷三至卷五事略,卷六行實,卷七行狀、墓誌鉻,卷八雜著,卷九序、記,卷十詩、贊,卷末附錄氏族各項規約。

05. 《許氏統宗世譜》不分卷,嘉靖十八年(1539)許璞、許漢纂。序、名人傳紀、行狀、墓誌、世系 (先世系總圖,後各支派世系圖)。

06. 《朱氏統宗世譜》不分卷,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朱世恩篡。歷代譜序、敕命、凡例、像贊、祠屋圖、墓圖、傳、世系圖。

07. 《左田黃氏孟宗譜》七卷首一卷,嘉靖三十七年(1558)黃桂、黃仁德纂。卷首序、圖(地理圖 4幅),卷一地理志,卷二姓氏源流,卷三外紀世系、本宗世系,卷四和卷五孟宗世系,卷六兆域志(收墓圖27幅),卷七文翰。

08. 《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九卷首一卷末一卷,隆慶六年(1572)許可複、許鳳翔纂。卷首歷代譜序、目錄,卷一世系圖,卷二考(列有許氏遷徙地理考、許氏山川考、許村十二景考、許氏國梁考、許氏丘墓考、墓道宮室橋樑考和許村山川圖),卷三先世文翰、序、說、傳,卷四記,卷五壽敘,卷六賦,卷七詩、歌、詞、挽詩,卷八行狀,卷九贊、祭文,卷末續修東支世譜說、後序、領貯譜號名次、西派世系圖。

09. 《呂氏續修宗譜》五卷,萬曆五年(1577)呂仕道纂。卷一前半卷目錄、書法凡例、歷代譜序、像贊、遷派源流、祠墓寺圖表、裏居圖、姓氏來源,卷一後半卷至卷四前半卷世系,卷四後半卷世德(傳紀),卷五閨範、訓典、文獻、遺事、遺邇、丘墓(志、圖)、祭田(含祭祀規序、家規)、修譜銜名、修譜總論、後序、跋。

10. 《溪南江氏族譜》不分卷,萬曆初江珍纂。序、始遷考、世系、敕命、行狀、像贊、墓銘、墓表、譜訓。

上述10部家譜中正統《鄭氏宗譜》時間稍早,內容比較簡單,但比宋元家譜增加了像贊和墓圖。正德元年(1506)的《餘氏會通譜》又增加了姓氏考辨、祖系及有關傳紀資料,這大概就是朱熹所說的"考其出處"的文獻資料。從編排上來看,增加的內容放在卷首,還不是家譜的正文,正文仍是以世系和塋域圖為主,還是宋元家譜的框架。正德《方氏譜系》就更加簡單,全部是由世系、傳略和像贊組成,且編排無序,保留了早期譜牒的痕跡。正德《休甯文昌金氏世譜》大約修於正德後期,內容比較全面,增加了本宗金氏族人撰寫的雜著、詩、記等文獻資料。尤其是卷末附錄的氏族各項規約把家譜從單純"奠世系、辨昭穆"的功用向記載氏族整體情況過渡,成為宋代以後宗族社會管理的重要一環。《許氏統宗世譜》是嘉靖早期家譜,仍然比較簡單。但文獻部分收錄的宋嘉定八年(1215)許文蔚《請立義田狀》、鹹淳九年(1273)許籨《增助義田冊據》,仍可視為家譜向宗族管理典籍的過渡形態。《朱氏統宗世譜》和《左田黃氏孟宗譜》是嘉靖晚期家譜,《朱氏統宗世譜》增加了勒命和祠屋的內容,《左田黃氏孟宗譜》則把記載內容擴大的郡望地理和黃氏聚族而居村落環境。隆慶《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吸收和總結了嘉靖以前家譜內容,正式提出“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的觀點,在內容上集文獻、世系、地理聚落、宗族建築之大成。萬曆五年的《呂氏續修宗譜》比《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又更進一步,它包含了後世家譜所有的基本內容:遷派源流(宗族史)、世系(血緣關係和人丁)、氏族聚落(地理環境)、族產(祠田等)、始遷祖和名賢像贊、塋墓、傳紀、文獻、族規家訓以及前序後跋。萬曆《溪南江氏族譜》比較簡單一些,但基本情況也都涉及到了。

我們再從體例角度來談談十部譜。所謂體例,是指一部作品的體裁、結構和章法三個方面。中國傳統著述體裁一般分為志、紀、傳、圖、表、考、錄。歐陽修先圖(家譜稱圖為世系圖,屬於“表”的範圍)後傳,是表與傳的分別運用。蘇洵譜圖下注事實,是表與傳的綜合運用。明正統《鄭氏宗族》增加了“圖”(墓圖、像),正德《餘氏會通譜》增加了“考”(辨),正德《休甯文昌金氏世譜》增加了“錄”,嘉靖《左田黃氏孟宗譜》增加了“志”。以後的幾部譜都綜合運用了這幾種體裁。結構是指卷目之間的相互關係。就家譜結構形式來看有三種:一是綱目體,以綱統目;二是條目體,一事一目,互不統轄;三是綱目與條目的混合體。綱目體如《左田黃氏孟宗譜》,卷一為地理志,下轄黃國、江夏、新安、祁門、左田、尚源、霞塢、飯蘿  八目;卷二為原姓源流,下轄姓氏考和人物傳二目;卷三為總派世系,下轄黃墩祖圖和左田祖圖二目;卷四、卷五為孟宗世系,下轄各支房世系;卷六兆域志,轄27墓圖;卷七文翰,下分傳紀、詩文、志銘等條目。條目體如《許氏統宗世譜》,分為傳紀、行狀、墓誌、世系諸目,互不相轄。《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卷一、卷二採用的是綱目體,卷三至九為文獻部分。採用的是平行條目體。因此《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採用的是綱目和條目混合體。這種混合體在後世家譜中得到了廣泛運用。章法是指資料取捨、順序編排和纂著筆法,是編者指導思想的體現。《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在纂修家譜的指導思想上提出“親其親,長其長”的觀點,這就為其資料取捨和順序編排定下了基調。編者在《續修東支世譜說》中談到:“竊謂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史以紀善惡,譜以敘彝倫。是故不虛美,不隱惡,善於史者也;親其親,長其長,善於譜者也。若顛倒豪傑,蔽賢容,史之也;卑尊,戚,譜之偽也。”後世家譜更加明確地指出:“家乘隱惡揚善,以示親親之仁。”在纂著筆法上《許氏東支世譜》主張“實錄”,編者在《譜說》中提到:“檢閱譜牒,朝夕匪懈。反  校伯?公巳上,緣輯舊文,不敢更改一字;以下據次續編,亦不敢附會已意。”《呂氏續修宗譜》不僅在修譜的指導思想和筆法上繼承了《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的觀點,在語言文字上又作了強調:“然宗譜雖當修,又不可束之高閣。每歲時,族之長幼賢否皆得聚講肆于祖祠,?其源流,明其枝派,以別親疏,以興揖讓,以昭戒訓,以消僻傲。俾賢者聽之,愈知重;愚者聽之,亦不敢視為虛文,人人皆得解而通之。是以宗譜之文皆平順易曉而不作艱深頗僻之語。後之秉筆續修者務用此意,雖宏博之士習于史漢者亦不得務用其文句。然宏博者每喜於用奇,而淺學拙工則又不知文章譜學之法度,不顧續貂之恥而反貝錦雖之竄毀舊文,改廢繩墨,失吾今日之意,重啟後人之差矣。”這段關於家譜文字特點的說明,還表明族譜已正式成為宗族管理的一項工具,不再單純是為了明世系、辨昭穆。

從對以上10部明代家譜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明嘉靖以前的家譜同早期譜牒一樣,主要還是維護血緣的連續性和純正性。內容上以記世系和先世功績為主。體例上也只是世系和事?的編排稍有不同,其中蘇、歐二譜式的影響較大。明嘉靖是家譜由單純的記血緣世系向一族之全史式的氏族管理典籍制過渡階段,內容和體例也還不夠完備。隆慶和萬曆是近世家譜的定型期。如果我們將近世定型家譜歸納成一句話,那就是:家譜是利用多種體裁記載一個家族(純宗或支系)源流、世系血緣關係、人丁、先世功績、氏族居住地、塋墓、族產、族規和家族文獻等各種情況的綜合性典籍,編修和宣講家譜是宗族管理的重要手段。

我們將隆慶《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和萬曆《呂氏續修譜》作為近世定型家譜予以提出,是因為後世家譜的內容、體例基本沒有超出該譜的範圍。有些家譜只是更加充實和加強了宗族內部管理方面內容的記載。例如有關宗祠陳設圖、祭祀條目、墓祀條目、冠禮儀、婚禮儀、喪葬禮儀等宗族禮儀內容的增加,族辨書院、義塾的記載,田契、地契、執照等宗族文書的收錄等。後期家譜在內容、體例方面的最大突破是對女性的記載。家譜不單獨收女性,不為女子立傳,是早期譜牒直至近代家譜的慣例,正如民國《續溪盤川王氏宗譜凡例》所指出的:“婦從夫名,古今通例。間有旁支遺逸,姓氏莫詳,或夫故改適,無庸收錄者,其姓名空而不書。余如妻則書娶某氏,妾則書置側室某氏,正名分也。”但女子是宗族社會中的一員,尤其像徽州男子出外經商,女子主家政,對宗族有一定的影響力。一些節婦、烈女對維護封建統治和宗族穩定具有榜樣作用,家譜不予記載,實在是一種缺憾。為了彌補這一缺憾,很多家譜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如萬曆《呂氏續修宗譜》就烈有《閨範》一目記節婦、烈女,清康熙《(歙縣王幹)王氏家譜》部份名人傳紀後附其祖母、母、妻墓誌、孺人傳。光緒《績溪東關馮氏家譜藝文補遺》收有三十一至六十世女排行序,為其他家譜所罕見。《女排行序》曰:“蓋聞男子以字序行,明昭穆之次第也。女子以字序行,免上下之混名也。男女排行所以不可無者,為清一族之名分也。而日後纂修家乘,自可有條不紊,按序以稽焉。”女排行依序為:“姆儀端淑善,貞順孝慈莊。聖姒賢聲遠,薑?美譽芳。徽音宜敬嗣,坤德奉馨香。”民國《環山余氏宗譜》的編纂者余攀榮公開主張“男女平權”,他在《賢節傳贊引》中指出,舊時“重男輕女,陋俗相沿,即有淑範坤儀堪以轉移風化者,亦為人之所不措意”。故專列《賢節》以表彰婦女,且注意搜集婦女有賢能之才者入譜傳。如:“祖壽公德配汪氏孺人,十都宏村人。善行草書,汪蘇黎之女也。少明慧,喜讀書,精醫學。歸壽公後,事舅姑、奉祭祀、待賓客,皆有禮。鄉鄰求方者,悉應之。萬曆戊子水,大疫,孺人研究良方,活人甚多。明年己醜,出紡績之資以濟旱饑。曾無一家三十余人時遇感冒,無不著手成春。”這比在家譜中專記節婦、烈女,進步良多。

綜上所述,商周和魏唐譜牒是一種官方檔案,內容主要是血緣世系,體例簡單。宋以後,隨著近世家族制度的形成,宣講和編修家譜被作為尊祖和宗族管理手段之上受到重視。宋至明嘉靖以前的家譜,其內容還帶有早期譜牒的痕跡,體例上主要以蘇、歐兩種譜式為主。明嘉靖時期是家譜由單純的記血緣世系向一族之全史式的氏族管理典籍制過渡階段,隆慶、萬曆是近世家譜的定型期。清以後的家譜更加充實和加強了宗族內部管理方面的內容,其中有關女性的記載引起修譜者的重視,採取不同方式為女性列傳,讓婦女也在家譜中佔有一席之地。

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