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譜牒的產生及發展演變

作者:  來源:網易讀書論壇  更新時間:2012年11月24日

譜牒的產生及發展演變

一)漢代以前的譜諜

無疑,譜牒的產生比姓氏要晚一些。沒有文字的產生,就沒有譜牒的產生。遠古的人或許結繩記載一些族群遺傳繁衍的事,但不能認為這是譜牒。

如果文字誕生的時期便認為隨之誕生了譜牒,可以認為在黃帝時代就有譜牒了。

有的學者認為,商、周王室也都有自己的譜牒,後人曾加以整理,編成《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牒》、《世本》等通代譜牒。司馬遷寫《史記》時,曾研究參考過這些資料,寫成《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楚世家》、《三代世表》等,具體地記錄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王室從始祖而下的歷代世系。同時,司馬遷還根據春秋時期各國國君的譜牒,編成《十二諸侯年表》。遺憾的是,這些原始的譜牒文獻由於年代久遠,早已失傳。今天,我們只能見到後人整理的本子和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述。商以前雖然目前還沒有看到譜牒文字考證資料,但到了西周,譜牒就有文字可考了。《周禮》、《禮記》對它有零星的論述,如指出西周譜牒的內容是記錄族眾的諱、忌。諱是名字,忌是哪一天死的。族眾生子,要記某年、某月、某日生,當然也要記是誰之子。族人有諡者要記其諡。有諡的族眾,自然只能是諸侯、卿大夫了。

春秋時期,譜牒雖然相當盛行,但不是專門著作,也沒有一個文本流傳下來。

譜牒初創的形式是什麼樣子?《史記》裏說:“三代系表旁行邪上,其放周譜。譜起周代”(見史記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注①索隱案)。“邪”即“斜”。所謂“旁行邪上”就是室的橫行斜線,以表格形式排列的系表等。譜學專家毋苟先生具體解釋道:父輩名諱居一格,子輩名諱居一格,子子孫孫按輩份各居一格,叫做“旁行”。父統諸子,子系于父,誰是誰之子,誰是誰之父,一目了然,叫做“邪上”。在各人的名諱下注明生卒年月日及配偶、諡號等等。這樣,就把一個家族從始祖到現在的所有血緣關係都記載得清清楚楚了。

秦代的譜牒,無文本流傳。漢代的譜牒,現在可以看到的文本有《帝王諸侯世譜》二十卷、《鄧氏官譜》、《揚雄家牒》、穎川太守聊氏所作的《萬姓譜》等。此外,還有一些碑刻“譜牒”,如東漢時立的《孫叔敖碑》等。此碑背面記載了春秋時楚相孫叔敖十余世孫。再如有關趙寬的碑記。趙寬是西漢名將趙充國之後,歷代顯貴,碑文完整地記錄了趙寬家族數百年的家世。這些碑文已具有譜牒的性質。

漢代譜牒的作用與前代大致相同,主要是“奠系世、辨昭穆”,因而,著錄比較簡單,僅為家族世系,注明生卒、官爵、字型大小、葬所等。且一般由別人代寫,不是自己纂修,多由因而,為尊者諱起見,行文通常稱字不稱名,這也是漢代譜牒的一大特色。

 

二)晉、南北朝時期的譜牒

如果說譜牒萌芽于商代,興起於西周、春秋,那麼,在東晉、南北朝時候便達到了一個高峰。魏晉的門閥制度是譜牒學興起的政治基礎。青萍之末的風從曹魏“九品中正法”這裏徐徐卷起。當時做官要論出身門第,豪門貴族才能做官。東晉南北朝時,門閥士族制度充分發展。朝廷提拔官員,其依據就是譜牒。根據譜牒記載情況鑒別貴賤,劃分等級。誰是“士族”,誰是“寒門”,看了譜牒就知道了。所以譜牒之學就成了一種專門學問,有專門的人從事研究。東晉成帝發生“蘇峻之亂”,原來的譜牒遭到焚毀,後來重修,稱為“晉籍”,卷牒浩繁,竟有東西兩庫(見《南史》.《王僧孺傳》)。如此浩大的工程,沒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專家,顯然是不行的。所以從西晉以後,到南北朝時,畢生研究譜牒的人才輩出,有的祖孫幾代從事此項研究,出現許多著名的譜學家。

西晉(西元250--300年)的著名譜學家是摯虞。他的家族為京兆大族,其父摯模曾任曹魏太僕卿。摯虞學識廣博,勤奮著述。他感到漢末以來社會動亂,許多世家大族,不能明源知流,不知祖先情況,於是編修《族姓昭穆》十卷,進獻朝廷(《晉書》.《摯虞傳》)。所謂“族姓”即指世家大族,所謂“昭穆”即父子祖孫的血緣關係。這是現在所知道的當時第一部記載士族血緣關係的正式譜牒。因為它“定品違法”,可能因為觸動了一些顯赫的大族,遭到彈劾。所以《族姓昭穆》沒有成為官書。

東晉賈弼之開創中華譜學。員外散騎侍郎賈弼之,為南渡大族,山西平陽人。他第一個廣泛搜集各氏族的譜牒,所及地域,包括18州、116郡,匯總共有712卷。朝廷給他配備令史、書吏,抄寫完成藏于皇家的秘閣。卷帙如此龐大,容納廣泛,其中既有士族,又有庶族。賈弼之學識淵博,治學勤奮,考證精微,為譜學奠基付出了畢生精力。從賈弼之對譜學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系統性看,前無古人。所以後人認為,賈弼之開創了中華譜學。東海人王僧孺在梁國繼續賈氏的研究,修訂賈弼之編定的《十八州譜》 710卷和編修《東南譜集抄》十卷(見《南史》.《王僧孺傳》)。賈弼之開創譜學以後,祖孫三代皆從事譜學的研究,其子賈匪之(宋國太學博士、驃騎參軍)、其孫賈淵(齊國中郎參軍。唐人避諱稱其字希鏡,並改名為賈泉),其後代梁有賈執編修《姓氏英賢譜》 100卷;隋有賈冠,編修《國親皇太子親傳》四卷,綿延近 200年。

賈希鏡編修譜牒還有一個故事載於史冊。當時,他編修的《百譜牒》抄本藏在官府中,有專人掌管,並且有專長譜學的人來辨別真偽,防止冒濫。《百譜牒》中記載的 100家人才是享受政治權利的士族,後來渡江的北方士族,被這百家人呼為“傖族”,不得享受同等的權利。東晉政權主要是這一百家的政權。所以,有的想入這“百家“之圍,擠進士族抬高地位身份,不惜以身試法。賈希鏡受傖(cãng,音“蒼”,意:卑賤。)人王泰寶的賄賂,冒入琅玡(山名:在山東省)譜,經一個叫王晏的人揭發,按法律規定賈希鏡當被處死,由於其子向皇帝叩頭流血乞免,才未被殺頭(《南齊書》.《賈淵傳》)。賈希鏡還“撰《氏族要狀》及《人名書》,並行於世”。

據《隋書.經籍志》所載,譜牒類別除總集之外,南朝有專述某地的譜牒,如《江州諸姓譜》11卷、《袁州諸姓譜》 8卷、《揚州譜抄》 5卷等。同時,還有專述一族的譜牒,如《謝氏譜》10卷、《楊氏血脈譜》 2卷等。姻戚關係也為門閥社會注重,所以還有《齊永元中表簿》之類的書。據不完全統計,魏晉南北朝譜牒著述,計有總譜23種、譜牒62種、皇室譜15種、以州郡標題者13種,其中絕大多數屬於南朝。

魏晉南北朝以前“譜牒”主要有三種形式: 1、“家傳”。最初級譜牒的形式。是為家族裏的名人尤其是任過朝廷命官的人立傳以顯門庭。如:《荀氏家傳》、《袁氏家傳》(汝南)、《裴氏家傳》(河東)、《褚氏家傳》(陽翟)、《謝車騎家傳》(陳郡)等。 2、“譜牒”。也叫單姓族譜,每姓每族一本。家傳是傳而不是譜,不能表明血緣關係。所以在家傳的基礎上,人們祖祖輩輩都全部記載下來,這就是具有血緣意義的譜牒了。如《三國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譜》(博陵)、《郭氏譜》(太原)、《陳氏譜》(頒川)、《稽氏譜》(譙郡)、《阮氏譜》(陳留)、《王氏譜》(太原)等。 3、“簿狀譜牒”,後來又叫作《百譜牒》、《東南譜》、《十八州譜》、《天下望族譜》、某郡望族譜等等。家傳、譜牒都是私家撰述,“簿狀譜牒”是官撰的譜牒,有選擇性的記錄士族姓氏血緣關係及郡望。這是以備朝廷選拔官員使用譜牒。官修譜牒不僅同士族的仕途命運攸關,而且資料散雜,鑒別、認定士族等工作量很大,所以朝廷設立圖譜局和組織專門班子主持撰修工作(《南史》.《王僧孺傳》載沈約語)。

由於朝廷任用官員要講門弟,出身名門望族才有可能入仕,“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所以南北朝時興起了修譜合族之風。有的出身寒微的官僚、富戶,通過權勢和金錢的手段,脅迫或買通同姓舊士族中的某些人,與其合為一族,同入一本譜牒,從而擠進士族的行列,叫住“合族”和“通譜”。如宋時劉延孫是彭城的大士族,而宋皇帝劉氏雖出身彭城,但系庶族,與劉延孫不同宗。宋文帝為了攀上士族,與劉延孫合族(見《宋書》.《劉延孫傳》)。北魏太武帝外祖父杜豹死在濮陽,要改葬於鄴。杜豹為魏郡庶姓,太武帝嫌不光彩,要在杜姓士族中找一人護理經辦葬事,結果找到京兆杜銓。葬事完後,杜銓便與魏郡杜氏合族(《北史》.《杜銓傳》)。至於民間的合族通譜就不勝枚舉了。後來這個現象不絕于史。

 

三)隋唐五代十國的譜牒

唐初至中期,修譜又形成了一次高峰。政府決定修譜規模較大有三次。第一次是皇帝下旨修譜。“貞觀”開年不久時,唐太宗命高土廉、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主持撰修譜牒。高土廉組織一些士族、官吏、學者參加,廣泛搜集天下的譜牒,與正史相互對照,辨其真偽。經過數年嘔心瀝血的勞動,於貞觀12年( 638年)完成《氏族志》 130卷(見《舊唐書》.《經籍志》),上奏朝廷。李世明的意圖是貶抑舊世族,抬高新貴,尤其是政治集團中的新貴。但此意並末向高士廉等明言。所以高等人仍然按照原來的傳統,把山東士族崔、盧、李、鄭等姓列第一等,這使李世明很生氣,大發雷霆,下令“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舊唐書》.《高士廉傳》),重新修譜。最終自然是貫徹了皇帝的意圖。隴西李氏自然列為一等望族。李世明通過修譜牒打破舊的等級秩序,符合社會變化、發展的要求。貴賤不會永恆不變。譜牒對這種變化如實記載,體現了真實性和進步性。

第二次是武則天當政時,中書令許敬宗以貞觀《氏族志》未列武氏做族望為理由,吏部尚書李義府也以《氏族志》中沒有李氏的世系為藉口,於是奏請改修。顯慶四年( 659年)下詔,任禮部郎中孔志約、著作郎楊仁卿、太子洗馬史玄道、太常丞呂才等主持修譜。大大擴大了士族的範圍,凡五品以上官職均可入選。修成之後,譜名定為《姓氏錄》,頒行全國。並將貞觀《氏族志》收繳焚毀(見《舊唐書》卷八二李義府傳)。

第三次是中宗復位之時。當時左散騎常待柳沖認為《氏族志》、《姓氏錄》頒行已近 100年,士族變化很大,於是上表請求改修。中宗命柳沖與左僕射魏元忠及史官張錫、徐堅、吳耀等八人依據《氏族志》重新修撰,幾經波折,至玄宗即位,才撰成《姓族系錄》 200卷。從此以後唐代就沒有再修過譜牒了。

唐代在官修譜牒的同時,民間修譜也較積極,出了一些著名的譜學家。如唐初路敬淳,治學不斷,對於歷代譜學有深入的研究,熟悉各個士族的門第姓望,曾撰《著姓略記》十卷行於世。史稱“唐初姓譜學唯敬淳名家”,其他各家“皆本之路氏”(《舊唐書》.《路敬淳傳》)。繼路敬淳譜學名家是前面提到的柳沖,他曾主持修撰《姓族系錄》,他“好學多研”。譜學成為柳氏家學,後人柳芳著《氏族論》,是對魏晉以來的譜學進行理論上的總結的第一篇論文,為後世研究譜牒的人所必讀(《新唐書》卷一九九柳沖傳)。比柳沖稍後的有韋述,亦是唐代譜學名家。他喜好譜學,見到柳沖等撰《姓族系錄》,很是癡迷,於是在朝忙之餘,勤奮抄錄,後來自己動手撰成《開元譜》20卷大約(有人認為是《姓族系錄》的節本),(見《舊唐書》.《韋述傳》)。還有如王方慶著《王氏家牒》15卷、《譜牒》20卷,劉知幾著《劉氏家史》15卷及《譜考》在卷等。這些私譜牒,是沒有等級之分的。

同魏晉南北朝像比,唐代譜牒的形式沒有多大變化。一般的譜,都是用方框、線條、箭頭表示世系圖表,詳細注明每個人的血緣關係、名諱、官職及配偶的姓氏名字等,字跡工整,繪圖清晰。官修的望族譜,其內容是按照唐代的政治區劃,依道、州、郡的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該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如涼州西平郡),多者四十姓(如雍州京兆郡)(見王仲犖的《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考釋》、《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考釋》、《敦煌石室出殘姓氏書五種考釋》、多賀秋五郞的《中國宗譜的研究》上卷第一章)。很簡略,有提綱的味道。

修譜合族的風氣在唐初依然存在。雖然舊的世家大族沒落和門閥士族制度崩潰,舊士族的政治特權已經消失,但他們還有相當高的社會聲望。新士族中一些人,為了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追求虛榮,提高出身等次,挖空心思同舊士族合族、通譜。如當了很久的吏部尚書李敬玄,因系庶族出身的新士族,不僅三個妻子都是討的山東士族的女兒,而且與趙郡李氏合譜(《舊唐書》.《李敬玄傳》)。李義府官至吏部尚書、中書令,還嫌自己門第不高,謊稱自己出身趙郡,與趙郡李氏敘昭穆。給事中李崇德是真正的趙郡李氏,迫于李義府的權勢,只好答應。後李義府犯罪受貶,李崇德即將其清除譜牒。對此李義府懷恨在心。誰知不久,李義府又當了宰相,尋機報復,唆使他人誣陷李崇德。後來李崇德在獄中自殺(《舊唐書》.《李義府傳》)。杜正倫雖出自京兆杜氏,但祖先遷徙到相州,不是杜氏的嫡支。杜官居宰相,硬要擠進京兆杜氏。遭到拒絕。於是杜正倫向皇帝建議開鑿杜固——杜姓人居住的地方,以水灌杜氏(《新唐書》.《杜正倫傳》)。還有更無恥的事。宰相王鍔為了攀附望族,竟認太原王翃為從父,甘願去做別人的兒子,並以提拔王翃子弟多人為“名宦”作交易(《舊唐書》.《王鍔傳》)。這些做法,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譜牒明血緣,辨血統的本來意義。不僅不能提倡,而且應受到批判。

唐末黃巢起義,徹底摧毀了門閥制度。五代時期,征戰不已,權貴者大多靠戰功升遷而上,基本上沒有固定顯赫的家族,貴賤變化、更替很快。人們忙於爭權奪利,住居無定所。生活不太平,也無暇修譜牒,論門第。所以,唐代後期至五代十國時候,政府譜學也就自然消亡了。北宋以後,一些學者多次談到這個現象,如蘇洵說,“蓋自唐衰,譜牒廢絕,士大夫不講,而世人不載”。(見《唐宋八大家全集》.蘇洵《譜例序》)胡應麟說,自五代以後,人們已不崇尚門閥,譜牒之學,遂絕而不傳(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庚部卷三九);歸有光說,魏晉以後,根據門閥高下來選官,所以譜牒之學特別興盛,直至李唐,還十分崇尚,五代衰亂,譜牒就蕩然無存了(歸有光《龍游翁氏宗譜序》,《震川先生集》卷二)。

 

四)宋元時期譜牒

遼、金、元三代的譜牒如今已全部失傳,見於目錄記載的也非常少。

宋代不僅修譜又形成一個高峰,而且修譜的體例有“革命性”變革。宋人改造和確定體例延續到當代。北宋時,政府不再開設譜局,每個宗族都可自行修譜,政府不加干涉。為了繼承修譜的傳統,許多文人學士積極參與修譜活動,如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洵等人。這使譜牒的品質大大提高,形式也有創新。對譜諜體例的創新以歐陽修和蘇洵為代表。

歐陽修十分重視譜牒,在主持編篡國史《新唐書》中設置了《宗室世系》、《宰相世系》,用以記錄李姓皇族的世系和唐代 369名宰相的世系。修定《新唐書》後,又編修自家的譜。他採用史書的體例和圖表方式,將本家族的遷徙、婚嫁、官封、名諡等編成一部新型譜牒。不久蘇洵也編成《蘇氏族譜》。二人在修譜的體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作為家族始祖。這是由於五代十國以來,由於社會急劇變化,一般家庭很少能夠世代富貴,假如上溯太遠,必然會遇到貧賤的祖先,他們覺得這不光彩。因此,一般家族只好採用“小宗之法”。至於皇族,則可追溯數八代、十代甚至百代,也就是採用“大宗之法”來編修譜牒。

歐、蘇體例,重在圖表的創新。具體地說,每圖只記五世,五世以後,格盡另起。在形式上,歐體是橫行的,每圖五欄;蘇體是上下直行的,每圖也只列五世。自上而下五代世系條理清晰,依次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右而左為同輩兄弟由大到小排例。五世排滿一圖後,則另起一圖。但第五世必須同第一圖銜接,即末一欄為第二圖的第一欄,所以。兩圖只列了九世。以此類推。蘇體的區分世系原則大體與歐體相同,但更為嚴格。他詳今略古,對始遷祖並不看重,也不標明,只詳細地記載本支世系,如高祖姓諱、祖父仕與不仕、父娶某氏、享年若干、某日某時卒等。蘇洵在譜例上還有一項貢獻,即創“大宗譜”。即記載不限於五世,數十世、百餘世都可,縱橫交錯,記載的內容極其豐富。這就是所謂歐、蘇之區別。
歐、蘇體例成為後世修譜的樣板,但比較而言,人們運用歐體者較多,這是因為歐式以時代為經,以人物為緯,每人之下記載子孫姓名、生平事蹟等,見於史傳或其他譜牒的,附於圖後,記事的繁簡詳略以遠近親疏為別,譜圖簡明實用,被後人廣為採用,成為宋代以後新譜牒編篡方法的藍本。

元代已出現了由親及疏、由遠及近、一體共載的現象,不拘泥于歐、蘇“小宗譜法”的限制。譜圖也突破了五世為圖的限制,出現了以大宗譜法做的大譜圖。

 

五)明清至當代譜牒

明清兩代的譜牒編修達到了新的高峰。沒有不修譜的家族,也幾乎沒有不入譜的人。現在我們見到的古代譜牒,清代纂修的最多,占50%以上。為了抬高和標榜家族高貴,很多譜牒採用了“大宗之法”。動輒上溯幾十代,上百代,攀附古帝王或名人為始祖。但這種風氣使某些家族的譜牒失去了真實性。

譜牒體例在清代得到充分發展。這個時期,記事範圍幾乎涉及到家族、宗族事務的各個方面。除要排列家族世系外,又增加了譜序、傳記、著述、祠堂、家規、家訓、恩榮錄、世系圖、世系譜、凡例、家法族規、字輩、譜論、科舉、祠堂、祠產、墓圖、墓誌、五服圖、家禮、壽文、賀文、祭文、名績錄、契約、藝文、遺像、贊詞、仕宦、傳記、行狀、志錄、年表、余慶錄、領譜等20多項(將在另外的地方專門討論譜牒的內容),並增加了女子、婚嫁、岳家等人物記述,還對入譜人物也進行了限制性規定,行文重視修辭和文采。為使譜牒不至中斷,還規定了“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年限。所有這些,使得明清時代的譜牒纂修更系統,更完善,價值更高。宋代以前,由於譜牒主要起“奠世系,辨昭穆”、“別郡望,辨婚姻”,以及朝廷選拔官員的作用,因而譜牒的內容比較單調,僅以記載家族成員為主。明清代譜牒記事記人範圍的擴大,也是對歐、蘇體例的進一步改造和發展。這就使譜牒成了家族史或社會百科全書。這是修譜史上的一個重大變革。這類族譜的社會價值和作用不可低估,可惜後人沒有加以很好地利用。著名史學家顧頡剛指出:“我國的歷史資料,浩如煙海。但尚有二個金礦未曾開發,一為方志,一為族譜。”

在編修譜牒的過程中,出現了如宗譜、族譜、家乘等許多新名詞,這將在《什麼是譜牒》一文裏討論。

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代,湧現出一批譜學專家,其中最傑出的是清人章學誠,他不僅闡述了譜牒的起源、作用,還具體分析了過去譜牒理論和譜牒實踐的不足之處,提出了獨到的看法。章學誠的譜學理論,對清代以至中華民國的譜牒纂修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清代譜牒中,滿人修譜牒也很有特色,旗人襲爵、入仕者都要查驗譜牒,因此,滿人纂修譜牒的積極性很高。清代皇族的譜牒——“玉牒”可以說是譜牒發展史上最系統、續修次數最多的一種, 200多年間一共修了28次,平均不到10年續修一次,可以說是譜牒續修的冠軍。

中華民國時期編修譜牒也比較普遍。

古人還強調修譜的“義例”。什麼是“義例”?就是今天說的指導思想或修譜觀。譜牒能不能起到封建社會所需要的作用,關鍵是用什麼樣的思想或修譜觀作指導。如果指導思想或修譜觀出了問題,隨意寫來,就會達不到應有的作用和效果。修撰譜牒的最基本的觀念就是“隱惡揚善”、“為親者諱”兩句話。這是古人在幾百年譜牒發展、演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條基本原則。揚善即寫好的一面,隱惡就是不寫不好的一面,或者說醜的一面;祖先族人做了不光彩的事,不能寫進譜牒。

對譜牒的保管也極其重視。譜牒刻印出來,要分發給族人保存,以備閱讀和查詢。譜牒印製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房長或賢能者是掌譜人。到族長處領譜,必須登記,注明編號,以利檢查。有的家族還要求,必須將譜牒裝進專制的木盒,供于祖龕之上,或藏於箱中,不得隨意丟放。防止鼠咬、蟲蛀、髒汙、黴爛、遺失、私自抄錄或借給外姓人觀看,違者受到族規懲治。如果領譜人想從中獲利,偷偷地買賣譜牒,則視為不孝,給予嚴厲懲治。每年要檢查一次或數次保管情況。對保管好的表揚,保管差的批評甚至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在批判各種封建文化的氛圍裏,譜牒無形中受到禁錮。80年代中期開始,編修譜牒的風悄然興起,到90年代末21世紀初,全國各地很多地方修譜成風。但多出至民間文化不高的編篡者手中,品質普遍不高。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